各学科领域之父
泰勒:《课程与教

泰勒模式&泰勒原理之四个问题:
确定教育目标
学校应努力达到什么教育目标?
泰 勒 原 理 示 意 图
选择教育经验
提供怎样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教育目标?
组织教育经验
如何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
评价教育计划
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二、内容提要
《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一书最初是泰 勒为1945年在芝加哥大学所开设的一门课 程而编写的讲授提纲,旨在为学生从事课 程编制过程提供指导。 在该书的“导言”中,他曾这样写道: “这本小册子试图阐述观察、分析和解释 教育机构提供的课程与教学计划的基本原 理。” 除简短的“导言”外,全书分为5章。
泰勒先后在 北卡罗来纳大学(1927一1929)、 俄亥俄州立大学(1929—1938)和 芝加哥大学(1938一1953)任教。 尤其是在芝加哥大学工作期间,他担任过教育系 主任(1938一1948)、社会科学学院院长(1948一 1953)。 1934—1942年,泰勒在美国进步教育协会发起的 历时8年的“三十校实验”中担任评估委员会的主 席。 从1943年至1953年,他还兼任美国三军学院考试 部主任。
人认为,应该在对当代社会的分析中寻找 能引出教育目标的基本信息。 他们把学校视为帮助年轻一代有效地处理 当代社会生活中的重要问题的机构。 如果他们能够确定当代社会的重大问题是 什么,那么学校的目标,就在于提供那些 有助于人们理智地处理这些问题的知识、 技能和态度等等。
与此相反,教育哲学家们则认为,人生具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3)能有效地达到教育目标的学习经验数量
很多,而又特征不同,但教师必须把注意 力放在有效学习经验的重要特征上, 1、培养思维技能的学习经验 2、有助于获得信息的学习经验 3、有助于形成社会态度的学习经验 4、有助于培养兴趣的学习经验。
比较初等教育知识点汇总(电大考试小抄)

比较初等教育答案(第1、2章)1. “比较教育”作为一个术语和一个学科领域,最早是由十九世纪初的一位法国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朱利安)提出来的。
2. 朱利安于1817年撰写出版了(《比较教育研究的计划和初步建议》),为人类构建起第一个比较教育的发展框架。
3. 在他撰写的《波斯国王塞勒斯传》中,比较系统地记述和评论了古波斯的教育见闻。
色诺芬4. 西赛罗是古罗马的一位著名学者和思想家。
他在《演说家》和《共和政体》等著作中,比较研究(古希腊雅典)和(斯巴达)两个城邦的教育训练的方法。
5. 唐朝高僧玄奘旅行取经20余年,完成巨著(《大唐西域记》),记载了印度的西域国家的民族历史、社会宗教和文化教育,详细介绍了印度等国的教育制度、学校课程和教师教学。
6. 1933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康德尔出版了比较教育领域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著作(《比较教育研究》)。
7. 英国比较教育家尼古拉斯•汉斯认为,“(民族性)”是比较研究各国教育中,必须特别重视的因素。
8. 由于康德尔、汉斯、施耐德等同辈学者的大力倡导,用(历史学)的方法去探询制约教育发展的因素,成为20世纪上半期比较教育的基本研究方法。
9. 1886年《小学校令》的颁布,大大促进了近代日本初等教育的普及,但此时的4年初等义务教育的普及是征收学费的,但直到1900年,当日本政府获得中国清政府的(2.3亿)亿两白银的巨额赔款后,遂开始实施免费义务教育。
10. 20世纪的前半期,法国初等教育的改革主要是围绕建立“(统一学校)”而进行的。
第3、四章1. 美国教育行政制度的基本特点之一是高度的(地方分权 )。
2. 目前,英国实行(11)年义务教育。
3. 法国是个政教分离主义的国家,国立学校都是(世俗)学校,不允许进行任何宗教教育。
4. 到了1900年,中日甲午战争后,根据不平等《马关条约》,日本得到中国的赔款共计2.3亿两白银。
5. 随着进步教育运动的发展,以杜威为首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思想一度成为美国众多初等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依据,许多美国初等学校按照杜威的“(儿童中心论)”来编制和安排初等学校的课程、编制课程计划。
变态反应科学简史

变态反应科学简史变态反应科学是一个涵盖宏观和微观范围的研究领域,它研究了如何使用反应性物质来转化复杂的原料,以及如何从各种头绪中获得有效的反应产物。
变态反应科学最初始于解剖学,并不久便发展成为一种多学科研究领域,其中利用物理学、化学等自然科学来研究反应行为、反应机理、反应动态等诸多领域。
变态反应科学新近几十年发展势头迅猛,其发展历程更是令人瞩目,令人惊叹不已。
早在古罗马时期,人们就开始利用反应物来进行各种各样的化学反应。
尽管当时还未形成变态反应科学这一专业学科,但古罗马化学家已经开发出了许多有效的反应方程式,为当时的科学家们提供了很多有用的起点。
17世纪的科学家们又开始对变态反应进行了更深入的探索,他们首先将表面变态反应与深层变态反应严格区分开来,从而更加清晰地表达了变态反应的本质。
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变态反应科学得到了进一步发展,许多技术手段和理论框架被开发出来,极大地推动了变态反应科学发展研究的进程,而在这一时期,机械热力学的基本理论也不断完善,从而提出了更多关于变态反应机理和活性中间体转化的重要想法。
20世纪50年代,结构动力学的发展又标志着变态反应科学呈现出了新的发展态势,它为变态反应科学的框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光-量子非热力学、量子力学等量子物理学领域的发展,变态反应科学也得到了新的突破,现代变态反应科学之父芬克博士更是领导实验室们开展了许多贡献,如极端多样性等研究,他们的研究贡献为研究者们提供了无限的可能性。
从古罗马开始,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变态反应科学也终于有了明确的定义,被确立为一种重要的学科,以及一种新兴的研究领域。
如今,变态反应研究方法已经运用到日常生活中,从药品制造、食品添加剂的生产到环境污染控制等,变态反应科学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可以说变态反应科学是当今科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全人类的发展贡献重大,其发展史也令人惊叹不已。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价值探析

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价值探析作者:严博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3年第24期【摘要】朱载堉十二平均律是世界律学史上的一个重大发现,启发了西方音乐平均律制的实践,推动了音乐历史的进程。
然而,朱氏十二平均律的价值应用的研究尚方兴未艾,是一块值得开垦的音乐史学研究沃土。
本文将从三分损益律的诞生到朱载堉十二平均律问世的价值源流、十二平均律是如何形成的价值成因、十二平均率在实践过程中所面临的价值困境、十二平均律启发西方音乐的价值实践四个方面,探索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理论的价值体现,从多角度拓宽对朱载堉及其十二平均律学的研究边域。
【关键词】十二平均律;价值源流;价值成因;价值困境;价值实践【中图分类号】J61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3)24—086—05“研究真理可以有三个目的:当我们探索时,就要发现真理;当我们找到时,就要证明真理;当我们审查时,就要把它同谬误区别开来。
”这是法国物理学家帕斯卡在研究流体运动时,孜孜不倦恪守的科学研究准则,这句名言同样可以恰如其分的概括我国著名律学家朱载堉研究“新法密率”的过程。
今天回过头去重新审视朱载堉十二平均律的研究价值,不仅为西方十二平均律的实践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也是一盏明灯,照在中国古代乐律学的研究领域。
但十二平均律从诞生之日起,在实践中的运用却鲜有成果,它的价值如何彰显?仍然是中国古代乐律学研究乃至中国音乐史研究的一大命题。
一、十二平均律的价值源流早在春秋时期,《国语·周语》中就记载了十二律的名称,依次是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十二个律名。
之后再《管子·地员篇》中,运用三分损益法推出宫、商、角、徵、羽五个唱名,在此基础之上,《吕氏春秋·音律》中,记载了通过“上生”与“下生”的方法推算出十二律,中国乐律学的探索就此发轫。
伴随五音十二律的诞生也出现了困扰中国律学两千的问题——不能“周而复始,旋相为宫”,即三分损益法在十一次生律后不能回到原律上。
网络学科名人

网络通信的奠基人——保尔·贝恩(Paul Baran)出生于1926年4月29日,是与Donald Davies和Leonard Kleinrock一起的分组交换网络的其中一个发展者。
保尔·贝恩出生在波兰,但是他的家庭在1928年搬到波士顿。
他在1959年获得他的工程学硕士学位,在同一年为RAND公司工作。
保尔·贝恩在ARPANET问世前若干年,就产生了两个重要思想:一个是建立分布式网络系统;另一个是传输报文应该使用报文块,也就是后来的采用分钟交换技术进行通信。
当时,许多人怀疑他的想法,但这两条原理都成为网络技术的核心内容。
1968年,基于分组交换(packet switching)技术的美国高级研究计划署网络(ARPANET)。
这一科研进步的根本动力并非其它,而是冷战:为了防止苏联的核武器破坏美国的通讯系统,恩格尔巴特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莱纳德·克莱恩洛克(Leonard Kleinrock)、兰德公司的保罗·巴兰(Paul Baran)和ARPA的J.C.R.里克里德(J.C.R. Licklider)一道,开发出电话和广播系统之外的第三张网。
多年之后,它成为了互联网。
计算机通信先驱—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Davies1924-2000)英国计算机科学家唐纳德·戴维斯(Donald Watts Davies,1924—2000)的主要贡献是参与了英国第一台计算机的研制;主持了英国第一个实验网的建设;开发了分组交换技术,使电脑能够彼此通信,并使互联网成为可能……1963年,戴维斯在NPL担任高级计算机技术项目的技术经理,负责促进政府对英国计算机工业的支持。
1965年他萌生了一个思想:让计算机之间能彼此通信。
1966年他接替Albert Uttley担任了NPL 自动化分部的主任。
他立即把该部改为计算机科学分部,并使它具有更新、更实际的目标。
分科课程

• “五段教学法”(齐勒和赖因):预备、提示、联想、总 括、应用。试图把教学阶段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使教 学能按照合理的步骤进行。
• 教师中心说
A
6
• 赫伯特·斯宾塞(英·Herbert Spencer, 1820-1903)
• 教育的目的是为完满的生活作准备。根据他所区分的社会 生活所需要的各种活动,安排了相应的课程。
一、概念界定 二、历史与发展 三、优势与不足 四、一些思考
A
1
概念界定
• 分科课程(subject curriculum)是根据各级各类学 校的培养目标和学科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 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 种不同的教学科目的课程。
• 分科课程是指从不同门类的学科中选取知识,按 照知识的逻辑体系,以分科教学的形式向学生传 授知识的课程。
• 讨论:概念辨析——分科课程、学科课程、学科 领域课程、学科(领域)课程
A
2
分科课程的历史渊源
• 分科课程是随着社会发展和学校的出现发生的。
• 我国最早的分科课程:“六艺”(礼、器、射、御、书、 数)
• 西方古代分科课程的源头:“七艺”(文法、修辞、辩证 法、算术、几何、天文、音乐)
• 分科课程真正形成于近代。
•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美·巴格莱)
• 教育要教授有严谨的学术体系的各门学科,传授人类文化 的宝贵财富,把代表人物遗传的最宝贵的要素传授给学生
。在课程实施上,要素主义主张以严格的学校纪律处罚、 表扬、服从为手段,使孩子接受知识。
• 结构主义课程流派:(瑞士·皮亚杰、美·布鲁纳)
• 他们从课程编制的角度入手,主张按照学科的结构设计课 程,只要抓住了学科的结构,就可以使学生很好的理解本 学科,强调学科基本概念的掌握。布鲁纳的一句名言即“ 任何知识都可以以教育上诚实的方法教给任何年龄的任何 儿童。”
分科课程

现代分科课程的重要流派
• 永恒主义课程流派:(美·赫钦斯) 永恒主义课程流派:
• 基础教育应向学生传授永恒的“不变的”学问,课程的内 容应包括有关人类思想的永恒价值的理念和原理。对于初 等教育,永恒主义课程即“3R”(读、写、算)训练的课 程,后期中等教育主要是人类的伟大文化遗传,主要用永 恒的科学进行理性训练。
• 优势: 优势: • 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分科课程由浅人深、 由易到难,有自身紧密的逻辑顺序。 • 不足: 不足: • 忽视了学习的主体。分科课程忽视了人的差异性、能动性 及全面发展的要求,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因此造 成学生在情感、态度、能力等方面的水平低下,也造成了 学生个性和创造性的缺失。 • 学科课程重知识的传播,对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社会 性的发展不利。 • 学科间的划分过于细致,容易造成学生知识的割裂,不利 于学生对事物的整体认识。
• 培根(英·Francis Bacon ,1561—1626) 1561—1626)
• 知识分为三类:1、关于人类以外的自然界的;2、关于人本 身的;3、关于人对自然的行为、人的学术、技艺和科学方 面的。ຫໍສະໝຸດ • 讨论:什么知识最有价值?
•
“什么知识最有价值,一致的答案就是科学。这是从所有各方面 得来的结论。为了直接保全自己或是维护生命和健康,最重要的知 识是科学。为了那个叫做谋生的间接保全自己,有最大价值的知识 是科学。为了正当地完成父母的职责,正确指导的是科学。为了解 释过去和现在的国家生活,使每个公民能合理地调节他的行为所必 需的不可缺少的钥匙是科学。同样,为了各种艺术的完美创作和最 高欣赏所需要的准备也是科学。而为了智慧、道德、宗教训练的目 的,最有效的学习还是科学。” (斯宾塞)
•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美·巴格莱) 要素主义课程流派:
比较教育 各章重点

学前比较教育绪论: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教育的形成开始于19世纪初叶。
1. 法国朱利安“比较教育之父”第一次明确提出了比较教育这一概念《比较教育的研究计划与初步意见》,并以问卷的方式向各国收集资料。
2、法国库森撰写《普鲁士教育报告》3、英国萨德勒发表《教育问题专题报告》4、德国施奈德和英国汉斯运用历史学的方法,着重对决定教育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汉斯的代表作《比较教育:教育的因素和传统的研究》研究方法:因素分析法5、德尔在1933年发表了《比较教育》。
主张:比较教育是一种历史的教育,是教育史研究从过去到现在的继续;比较教育是外国教育史向现在的延伸。
6、与埃克斯坦的代表作《比较教育的科学探索》采用定量研究方法的思想。
7、在大学里开设比较教育课程的国家是美国8、教育的三个特征:开放性跨学科性可比性8.从范围上来说,学前比较教育学科研究学前教育的整个领域9.在时间上看,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中心是当代学前教育10.区域研究是问题研究的前提11.把各个国家的同一类教育问题并列在一起进行研究,就这类问题从比较中找出各国的不同特点和共同趋势的研究方法是专题比较12.对两个或两个以上国家或地区的某个或几个学前教育问题甚至正果学前教育体系所进行的比较研究,称为横向比较13.研究人员用书面或通信的形式收集材料、设计表格、统计分析的一种方法,称为问卷法学习学前比较教育的意义1.加深对世界各国学前教育制度和教育工作的认识2.吸取外国学前教育的经验教训,作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借鉴。
3.加强学习者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4.增进国际了解,促进国际间的文化交流。
*学前比较教育的研究方法调查法文献法比较法(为主)分析法(最具理性色彩的部分)第一章:英国学前教育1.1918年,英国颁布了正式将保育学校纳入国民教育制度中《费多法案》2.1933年,颁布对推动儿童教育理论和时间发展极为重要的文献《关于幼儿学校以及保育学校的报告》,它的正式名称为《哈多报告》3.非常重视幼小衔接问题,特别关注5岁以下儿童的教育《普洛登报告书》4.1816年在英国新拉纳克创办了幼儿学校的是欧文5.对英国幼儿学校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人是怀尔德斯平6.英国开端计划的创立人哈里森7.1913年麦克米伦姐妹在英国创立了保育学校8.在英国,由教育部门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幼儿班9.在英国,由私人或团体举办的学前教育机构儿童保育中心10.在英国,看护儿童的一种最古老的形式是临时保姆11.在英国,学前教育通常指5岁前的儿童教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各学科领域之父
语文
文学喜剧之父――阿里斯托苏
文学悲剧之父——埃德·罗斯库
俄国文学之父——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美国文学之父――华盛顿·欧文
德国文学之父――菜辛德
诗歌之父——杰弗雷·乔叟
散文之父--尼古莱·果戈理
科幻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
侦探小说之父――爱伦·坡
世界革命文学之父――马克西姆·高尔基
美国诗歌之父——华特·惠特曼
美国现代诗歌之父——庞德
中国诗歌之父——屈原
波斯诗歌之父——鲁达基
数学
数学之父——塞乐斯
几何之父——欧几里得
代数之父――韦达
生物
现代微生物之父——路易斯·巴斯德
现代免疫学之父――耶纳
遗传学之父——格里戈尔·约翰·孟德尔
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生物防治之父——蒲蛰龙
DNA电脑之父、生物电脑之父——雷纳德·阿德勒曼
理论生物老化之父——奥布里·德格雷
绿色革命之父――鲍劳格
地理
地质之父――赖尔
中国地质之父――李四光
物理
近代物理学之父、近代科学之父、实验物理学之父——伽利略·伽利雷
现代物理学之父、相对论之父、近代光子学说之父——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力学之父——阿基米德
经典力学之父——艾萨克·牛顿
声学之父——欧内斯特·克拉尼
核子科学之父――欧内斯特·卢瑟福
实验电磁学之父——迈克尔·法拉第
经典电动力学之父、电波之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现代磁学之父——范弗菜克
激光之父——卡斯特勤
量子论之父——马克斯·卡尔·恩斯特·路德维希·普朗克量子力学之父——尼尔斯·亨里克·大卫·玻尔
原子弹之父——约翰·罗伯特·奥本海默
氢弹之父——爱德华·特勒
俄罗斯航空之父——茹科夫斯基
现代航天之父、导弹之父——韦纳·冯·布劳恩
火箭之父、宇航之父——康斯坦丁·齐奥尔科夫斯基
火箭之王、中国导弹之父——钱学森
中国物理学之父——吴大猷
两弹之父——邓稼先
超音速之父——冯·卡门
中国量子化学之父——唐敖庆
光纤之父——高锟
中国光纤之父——赵梓森
电解粉之父——汪跃龙
化学
近代化学之父——约翰·道尔顿
现代化学之父——安托万-洛朗·拉瓦锡
炸药之父——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中国近代化学之父——徐寿
政治
政治经济学之父——威廉·配第
实验经济学之父——弗农·史密斯
发展经济学之父——张培刚
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温斯洛·泰勒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历史
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
心理学
近代心理学之父——比维斯
本主义心理学之父——罗杰斯
天文学
恒星天文学论之父――弗雷德里克·威廉·赫歇音乐
音乐之父――圭多
交响曲之父——弗朗兹·约瑟夫·海顿
圆舞曲之父——老约翰·施特劳斯
小提琴之父——盛中国
美术
现代艺术之父――保罗·塞尚
纪录电影之父――尤里斯·伊文思
现代戏剧之父――亨里克·约翰·易卜生
体育
世界杯之父——儒勒斯·雷米特
现代奥林匹克之父――勒巴龙·皮埃尔·德·顾拜旦
工业
矿物之父――格奥尔格乌斯·阿格里科拉
工业之父——詹姆斯·瓦特
火车之父——乔治·史蒂芬孙
汽车之父――卡尔·弗里德里希·本茨
飞机之父——维尔伯·莱特、奥维尔·莱特
现代计算机之父——约翰·冯·诺依曼
中国电脑之父——范光陵
计算机科学之父、人工智能之父——阿兰·麦席森·图灵其他
邮票之父――罗兰·希尔
魔术之父——大卫·科波菲尔
代数之父——韦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