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合集下载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

古诗丰乐亭记翻译赏析文言文《丰乐亭记》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前言】《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这篇文章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了滁州从战乱到和平的变迁,从而寄托了安定来之不易,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晖、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晖、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海内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ORg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庆历丙戌六月日,右正言知制诰、滁州军州事欧阳修记。

【注释】丰乐亭:在今安徽滁县城西丰山北,为欧阳修被贬滁州后建造的。

苏轼曾将《丰乐亭记》书刻于碑。

《舆地纪胜》:“淮南路滁州:丰乐亭,在幽谷寺。

庆历中,太守欧阳修建。

”清《一统志》:“安徽滁州丰乐亭在州西南琅玡山幽谷泉上。

欧阳修建,自为记,苏轼书,刻石。

”明年:第二年,即庆历六年。

问诸滁人:向滁人打听泉水的出处。

《丰乐亭记》原文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赏析《丰乐亭记》原文赏析原文: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诗词赏析:本文名为“记丰乐亭”,实际上作者却用了较多的篇幅,通过今昔对比的手法歌颂了当时的“太平盛世”。

尽管北宋前期的局势还远远比不上以前的“文景之治”、“贞观之治”,但从结束了唐末开始形成的战乱纷争的割据局面这一点来说,还是有利于社会发展的。

作者虽把这种安定局势的'形成归功于“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但是,他能同情并讴歌滁州百姓的“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的安闲生活,确实有积极意义的。

同时,我们还应注意到,本文是在欧阳修被贬后写出的。

当他在宦海失意,地位一落千丈时,还能处之泰然,从中可以看到他的胸襟是何等开阔!文中写景的地方有两处。

开头介绍清泉附近的环境,作者用了简练的语言概括出“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导读:我根据大家的需要整理了一份关于《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的内容,具体内容:《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学习。

丰乐亭记原文欣赏:...《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散文,除记述建丰乐亭的经过及与滁人共游之乐外,还描绘应予珍惜的命意和与民同乐的政治思想。

下面我为大家带来,供同学们学习。

丰乐亭记原文欣赏: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

丰乐亭记文言文翻译《丰乐亭记》是《唐才子传》中收录的一篇文章,作者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

这篇文章记述了柳宗元在丰乐亭游玩的经历和感受,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赞美和对生活的悠然舒适之情。

【原文】丰乐亭上,有池。

池下石涧,激波勃湍。

杨柳映水,编成三层,层叠成岸,如明镜夜光。

清水千里,净是底色。

天光如洗,风劲层波。

当是之时,我居其上,心不惊声不嗄。

庐下,蒲醉鱼死,鸭欲飞起。

乌鹊戏于匡枝之上,鸦欲集群弄于胡魂之旁。

诸山对峙,五岳秀拨,眺暇四百里而不见木,琅琊之烟,湖海之水,悠然而涌出。

鸟语之间,时闻钟声。

有楼亭相映,曲折峥嵘。

太白来瑶池,菊花分五色。

醉眼看时,犹如我生囊中之舌。

丰乐功德庵之楼,东南望之,如浮云树影,若重阙霄汉。

素月灿洁,风采清秀;霜华冷滋,阴气真切。

疏星深映,淡波轻翻。

红楼飞雨,绿柳生烟。

庐山罗汉,千家秀出翠微。

广寒宫远,仙掖台深。

竿欲倾,张帆必扬,水至清时,无鱼不跃。

丰乐亭之美,何可胜道!其间亭榭,丹楹碧瓦,金翠交映;云水山木,熠熠生辉。

吟咏所致,语默相闻,时有流连束椽之意,忘忧释怀之情。

【翻译】柳宗元《丰乐亭记》丰乐亭有一座池塘,池塘下有一条岩溪,水浪激涌。

绿柳映着池水,编成三层锁疊,如同夜晚的明镜般光亮。

清澈的河水伸展千里之遥,自此以下全是暗底,但光著如洗的天空,呼啸的风,层层的波浪。

就在这个时候,我就居住在这里,心怡不惧,虽然大庭广众,却不会害羞或目瞪口呆。

低层的东湖水草地上,蒲草醉得死去,而那些鸭子正要飞起来。

乌鹊在高高的枝头上戏耍,而那些鸦则在胡花旁边集群嬉戏。

这里群山被安排得对峙相对,五岳名山矗立其中,你能放眼四百里之遥,但是看不见一棵树。

崂山缭绕的云和洱海的水又远又近地蜿蜒而出。

涧头时而听到鸟儿的鸣叫声,纷繁而多。

这里有好几座楼阁,形形单异,峰回路转。

玉皇大帝来到这里是在瑶池之中,菊花五色缤纷,一看这个景色,就想到了自己应有的颜色。

丰乐功德庵的楼渔具在东南方向朝向它,形状如浮云和树的影子,宏伟壮丽,仿佛是天空中云的阁楼。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在平日的学习、工作和生活里,大家对古诗都再熟悉不过了吧,广义的古诗,泛指鸦片战争以前中国所有的诗歌,与近代从西方传来的现代新诗相对应。

究竟什么样的古诗才是好的古诗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丰乐亭记》宋代: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

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丰乐亭记》是北宋文学家欧阳修创作的一篇散文。

以下是它的原文及翻译,一起来欣赏吧!丰乐亭记原文及翻译丰乐亭记宋代: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译文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我上下左右地看,很爱这里的风景。

因此,我就叫人疏通泉水,凿开石头,拓出空地,造了一座亭子,于是我和滁州人在这美景中往来游乐。

滁州在五代混战的时候,是个互相争夺的地区。

过去,太祖皇帝曾经率领后周兵在清流山下击溃李景的十五万军队,在滁州东门的外面活捉了他的大将皇甫晖、姚凤,就这样平定了滁州。

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

北宋-欧阳修《丰乐亭记》原文、译文及注释题记: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他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

滁州在长江与淮河之间,山高水清,风景宜人。

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

《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原文:丰乐亭记北宋-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将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翻译: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我担任滁州太守后的第二年夏天,才喝到滁州的泉水,觉得甘甜。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近。

于是向滁州人询问泉水的发源地,就在距离滁州城南面一百步的近处。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它的上面是丰山,高耸地矗立着;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下面是深谷,幽暗地潜藏着;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中间有一股清泉,水势汹涌,向上涌出。

丰乐亭记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_翻译及赏析

丰乐亭记原文_翻译及赏析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欲问其事,而遗老尽矣!今滁介江淮之间,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民生不见外事,而安于畎亩衣食,以乐生送死。

而孰知上之功德,休养生息,涵煦于百年之深也。

修之来此,乐其地僻而事简,又爱其俗之安闲。

既得斯泉于山谷之间,乃日与滁人仰而望山,俯而听泉。

掇幽芳而荫乔木,风霜冰雪,刻露清秀,四时之景,无不可爱。

又幸其民乐其岁物之丰成,而喜与予游也。

因为本其山川,道其风俗之美,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夫宣上恩德,以与民共乐,刺史之事也。

遂书以名其亭焉。

——宋代·欧阳修《丰乐亭记》丰乐亭记宋代:欧阳修修既治滁之明年,夏,始饮滁水而甘。

问诸滁人,得于州南百步之远。

其上则丰山,耸然而特立;下则幽谷,窈然而深藏;中有清泉,滃然而仰出。

俯仰左右,顾而乐之。

于是疏泉凿石,辟地以为亭,而与滁人往游其间。

滁于五代干戈之际,用武之地也。

昔太祖皇帝,尝以周师破李景兵十五万于清流山下,生擒其皇甫辉、姚凤于滁东门之外,遂以平滁。

修尝考其山川,按其图记,升高以望清流之关,欲求辉、凤就擒之所。

而故老皆无在也,盖天下之平久矣。

自唐失其政,海内分裂,豪杰并起而争,所在为敌国者,何可胜数?及宋受天命,圣人出而四海一。

向之凭恃险阻,铲削消磨,百年之间,漠然徒见山高而水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丰乐亭记原文|翻译及赏析
创作背
宋仁宗庆历五年(1045年)八月,庆历新政失败,执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继被斥逐。

欧阳修因上书为他们辩护,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转运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

他在《滁州谢上表》中,犹愤愤不平地辩解:谤谗始作,大喧群口而可惊;诬阁终明,幸赖圣君之在上。

究其根源,实乃尝列谏坦,论议多及于贵权,因之若臣身不翻,则攻者不休必欲措臣少安,莫若里之闲处,使其脱波而远去,避陷阱之危机。

欧阳修三次遭贬使他对当时冷酷的社会现实有了比较清醒的认识;官场的倾轧,使他希图摆脱世俗纷扰,向往恬静的归隐生活。

滁州在与淮河之间,正是舟车商贾四方宾客之所不至的闲处,高水清,风景宜人。

这里地处偏僻,民风淳厚。

欧阳修被贬至此,倒也悠闲自在。

在这里,清山绿水涤除他心头的烦恼,大自然触发了他无拘无束的天性和丰富的感情。

他几乎陶醉于山水美景之中。

由于他把与民同乐看成是刺史之事也,虽然是载评流徙,远离了政治斗争的中心,不能直接向朝廷指陈时弊了,其心倒也安然,作者这时的人生观比较旷达的。

《丰乐亭记》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写成的。

名句
作者:佚名
在这篇散文中,最有深意、最能引起时人和后人共鸣的句子就是:使民知所以安此丰年之乐者,幸生无事之时也。

也就是说,百姓必须明白,自己之所以能够在丰年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是因为天下和平安定,没有战事,因此应该倍加珍惜。

无论哪朝哪代,老百姓最盼望的就是没有战争,国家和平安定,因为这是幸福生活的根源。

所以,一定要珍惜这种生活,消除不利于和平安定的负面因素。

全文可分三段。

首段简介建亭的缘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