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第一节第八章 中国古代节庆仪礼

合集下载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

中国古代的风俗习惯与礼仪规范中国古代以其悠久而独特的历史文化而闻名于世。

在这个充满着传统和礼仪的社会中,人们以尊重和谦逊的态度对待他人,并遵循着丰富多样的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本文将介绍中国古代的一些重要风俗习惯和礼仪规范,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化传统。

一、婚礼习俗在古代中国,婚礼被视为人生大事,因此有着独特的习俗。

在婚礼上,新郎和新娘需要进行一系列的仪式。

比如,新郎要在婚礼前接新娘,这被称为“迎亲”。

在迎亲的过程中,新郎会穿戴鲜艳的礼服,由喜酒队伍陪同前往女方家中。

娶亲之后,新娘会向新郎的父母敬茶以表示敬意。

而在酒宴上,新郎和新娘还要敬酒给双方亲友以示感谢。

二、寿宴习俗寿宴是中国古代各个年龄段的重要庆典之一。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长寿被视为吉祥、幸福和康健的象征。

因此,当人们到了重要的年龄如六十岁、七十岁或更高时,会举办盛大的寿宴来庆祝。

在寿宴上,主人家会准备丰盛的饮食,并邀请亲朋好友出席。

主人家要穿戴新衣,坐在主位上,而座位的排列则按照尊卑和年龄大小顺序安排。

寿星会用碗或筷子敲桌子三次,向来宾表示欢迎并表达感谢。

三、祭祀仪式祭祀是中国古代信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被视为与祖先、神灵沟通的方式。

古代中国人相信祖先的灵魂仍然存在于世间,因此通过祭祀,人们可以向祖先神灵祈求保佑和庇护。

在祭祀仪式中,人们会准备供奉祭品,并点燃香烛。

主持仪式的人会诵读祈祷文,向祖先神明表达敬意和祝福。

四、宴会礼仪在中国古代,宴会礼仪被视为面子和地位的象征。

根据传统习俗,宴会主人会提前准备好坐位,以示尊重。

客人到达时,要依照主人安排的座次入席,男女有别,年长者优先。

在宴会期间,主人会向客人敬酒,而客人则要回敬主人三次,并表达对主人的敬意和感激。

五、节日习俗古代中国有许多重要的传统节日,每个节日都有其独特的习俗。

比如,春节是中国最重要的节日,被认为是象征新年新开始的时刻。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贴春联、放鞭炮、扫尘、守岁等。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

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中国古代的礼仪制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涵盖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包括饮食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仪表礼仪、服饰礼仪、见面礼仪、访客礼仪、婚礼礼仪、丧礼礼仪和节庆礼仪等。

这些礼仪制度旨在规范人们的行为举止,促进社会秩序和人际关系的和谐。

一、饮食礼仪饮食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最基本的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饮食的纯洁性和道德性,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

在宴席上,人们注重礼仪和秩序,尊重长辈和地位高的人,先让长辈入座,地位高的人先动筷子。

同时,人们也注重饮食的节制和礼让,不能暴饮暴食,不能贪吃贪喝。

二、坐立行走礼仪坐立行走礼仪也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古代,人们讲究坐有坐相,站有站相,走有走相。

在座位上,人们不能乱坐,不能抢占座位,不能斜倚靠背。

在站立时,人们要保持直立,不能佝偻曲背,不能倚靠墙壁。

在行走时,人们要稳步前行,不能急躁慌张,不能践踏花草。

三、仪表礼仪仪表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代,人们注重仪表的整洁和端庄,讲究“身体发肤,受之父母”。

人们注重洗脸洗手,保持口腔清洁,头发整齐光滑。

同时,人们也注重穿着得体,不能穿得太露太透太奇装异服。

四、服饰礼仪服饰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在古代,人们注重服饰的整洁和雅致,讲究“衣贵洁不贵华”。

在服饰上,人们注重色彩搭配的协调性和美感,不能穿得太艳丽刺眼。

同时,人们也注重服装的质地和工艺,不能穿得太粗劣。

五、见面礼仪见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的基本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见到长辈或地位高的人时,要行拱手礼或打千礼,向他们表示敬意和尊重。

在与平辈或下属见面时,人们则行抱拳礼或作揖礼,以示亲切和友善。

六、访客礼仪访客礼仪是中国古代礼仪制度中重要的社交礼节之一。

在古代,人们去拜访别人时,要先通报姓名和身份,然后等待主人迎接入座。

在交谈时,人们要保持礼貌和谦虚的态度,不能高谈阔论或打断别人的发言。

仪礼记述的具体仪式

仪礼记述的具体仪式

仪礼记述的具体仪式一、仪礼简介仪礼是中国古代的一部礼制经典,共分为三篇,分别为《儒行》、《士昏》和《春官》,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的一种礼仪规范。

其中,《儒行》主要讲述的是君臣之间的礼节,而《士昏》则描述了婚姻仪式,最后的《春官》则详细记录了官方祭祀活动。

二、仪礼记述的具体仪式1. 祭天祭天是古代中国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之一,也是仪礼中最为庄重的一个环节。

在此活动中,皇帝或贵族会亲自带领文武百官前往天坛举行隆重的祭天典礼。

在这个过程中,皇帝或贵族会向上天祈求国泰民安、风调雨顺等等。

2. 祭地与祭天类似,祭地也是一个非常庄重的活动。

在此活动中,皇帝或贵族会亲自前往地坛举行隆重的祭地典礼。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向大地表达感激之情,祈求土地肥沃、五谷丰登等等。

3. 祭祖祭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也是仪礼中的一个重要环节。

在此活动中,人们会前往祖先墓地或家族祠堂,向自己的先祖表达敬意和感激之情。

在这个过程中还会进行一些特定的仪式和礼节。

4. 冠礼冠礼是中国古代贵族少年成年之后必须经历的一个重要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少年会接受一系列严格的考验和培训,并最终获得成年人的身份。

在此过程中还有许多具体的仪式和礼节。

5. 婚礼婚姻是人类社会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仪礼中,《士昏》这篇经典详细记述了婚姻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定和礼节,并最终完成结婚手续。

6. 葬礼葬礼是人们生命结束后必须经历的一个环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也非常重要。

在仪礼中,《春官》这篇经典详细记述了葬礼仪式。

在这个过程中,人们需要遵守一系列规定和礼节,以表达对逝者的敬意和感激之情。

三、结语以上是我对仪礼记述的具体仪式的一些简单介绍。

虽然这些活动都已经不再流行,但是我们可以从这些古老的仪式中找到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借鉴,以便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礼仪PPT课件

中国古代礼仪PPT课件
7
天坛
❖ 平面接近四方形,但 北面的两角采用圆形, 南面则为直角,是附 会中国古代“天圆地 方”之说而设计的, 其中圜丘和祈年殿是 全部建筑的主体。各 主要建筑用蓝色琉璃 瓦顶象征着“青天”.
8
祭祀人鬼 人鬼先祖、先师、功臣,以及其他 历文人物
祭祀地祇(qí)
地祇就是属于地面上所有自然物的 神化者,包括土地神、社稷神、山 岳、河海,以及百物之神
缁布冠
19
皮弁 20
21
❖ 1、筮shì日:确定吉日 ❖ 2、挽髻jì、着纚xǐ ❖ 3、加冠:缁布冠、皮
弁、爵弁。 ❖ 4、拜见尊长。 ❖ 5、取字
22
笄jī 礼
女子在15 岁许嫁之时举行笄礼,结发加笄,也要取“字”。结 发是将头发梳成发髻,盘在头顶,以区别童年时代的发式。笄 礼至明代即废而不用。民间女子婚嫁时将头发挽束成髻,用簪 子固定,与婚前发式明显不同。这也算保留了些许笄礼遗风。
38
④七出、三不去
❖ 七出: ❖ “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
疾去,多言去,窃盗去。” ❖ ——《大戴礼记·本命》
23
24
婚礼
25
❖ “昏礼者,将结两姓之好,上以事宗庙,而下以继 后世也,故君子重之” 。《白虎通•婚嫁》
26
❖ 1、纳采 ❖ 2、问名 ❖ 3、纳吉 ❖ 4、纳征 ❖ 5、请期 ❖ 6、亲迎
27
1、纳采
❖ 男方派媒人向女 方提亲。
❖ 《士昏礼》: “纳采用雁。”
28
2、问名
❖ 是求婚后,托媒人请问女方出生年月日和姓 名,准备合婚的仪式。
第三等为除第二等之外,凡是职所有司、有功于 民的列星,如风师、雨师
6
天坛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庆典仪式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庆典仪式

中国古代的节日与庆典仪式一、春节: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春节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标志着农历新年的开始,也被称为“年节”。

这个节日通常在农历正月初一庆祝,持续到正月十五。

在春节期间,人们会表达对辞旧迎新的渴望和祝福,并进行一系列的庆祝活动。

1. 贴春联:人们在家门口贴上对联,以表达吉祥如意的美好期望。

上联一般写在门的右边,下联写在左边,横批则悬挂在门的正中间。

2. 祭祖:这是一个重要的庆祝仪式,用于纪念先祖。

人们会在家族的祠堂或祖先墓地前烧香祭拜,祈求祖先的保佑和祝福。

3. 放鞭炮:传统上,放鞭炮可以驱走恶神、祛除疾病和带来好运。

这一传统如今在城市里已经被限制,但在一些农村地区仍然很流行。

4. 舞狮舞龙:这是一个充满活力和色彩的庆祝活动。

人们戴上舞狮或舞龙的表演服装,用特殊的舞步和鼓点表演舞蹈,以庆祝新年的到来。

5. 吃团圆饭:春节是家庭团聚的日子,人们会与亲人一起享用丰盛的晚餐。

餐桌上通常摆满各种美食,象征着丰收和富裕。

二、中秋节:感恩和团圆的节日中秋节是中国古代的一个重要节日,它通常在农历八月十五庆祝。

这个节日主要庆祝丰收和团圆,人们会一起观赏月亮,赏月并且吃月饼。

1. 赏月:在中秋节晚上,人们会赏月并观赏满月的美景。

中秋节的月亮被认为是最圆的,象征着团圆和完美。

2. 吃月饼:中秋节的传统食品是月饼,这是一种圆形的糕点,有各种不同的馅料。

人们通常将月饼切成小块,与家人和朋友分享。

3. 赛文化:一些地方还会举办诗歌、故事、灯谜等文化艺术比赛,以丰富和活跃节日气氛。

4. 吉祥物:传统上,中秋节有一个特殊的吉祥物,称为“兔子”。

兔子是一个象征着幸福和好运的动物,在中秋节期间,人们会制作兔子形状的玩偶或图案来庆祝这个节日。

三、端午节:驱邪和纪念屈原的节日端午节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通常在农历五月初五庆祝。

这个节日主要用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以及防止疾病和恶鬼入侵。

1. 赛龙舟:龙舟赛是端午节最有代表性的活动之一。

第八章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教案

第八章 中国饮食民俗文化教案

江苏省技工院校教案首页课题:第八章中国饮食民俗文化(一)岁时节日食俗、人生礼仪食俗教学目的要求:1.知识与技能:了解民俗饮食的概念和意义,掌握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2.过程与方法:由合适的图片和案例引起学生对该专业课的兴趣,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培养专业技能素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合作与交流,让学生感受专业课的严谨性,激发学生对专业课知识的热爱,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教学难点:岁时节日食俗、交际食俗、寿诞食俗授课方法:教学中遵循“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知识为主线,发展思维为主旨”的“四主”原则.以恰当的问题为纽带,给学生创设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指导学生掌握相关的专业知识技能。

教学参考及教具(含多媒体教学设备):饮食文化参考书、多媒体授课执行情况及分析:板书设计或授课提纲教学内容备注导入新课提问学生“汉族在过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时,都要吃哪些特殊的食品呢?”新课讲授一、饮食民俗的概念及意义1、概念饮食民俗,也称饮食风俗、食俗,是指人们在筛选食物原料、加工、烹制和食用食物的过程中,即民族食事活动中所积久形成、并传承不息的风俗习惯2、意义:(1)发掘优秀文化遗产(2)传统教育(3)增强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4)增进各民族间的了解和友谊(5)饮食科学化二、岁时节日食俗(一)历代春节的食俗1、汉代:子孙给长辈敬“椒柏酒”2、南朝:按长幼顺序拜贺,吃胶牙糖、五辛盘,饮椒柏酒、屠苏酒3、宋代:开封一带吃元阳脔(大块肉)、丝饼、饮屠苏酒4、清代:北京人吃米糕、汤点,寓意一年顺利,与人无口角之争北方人:除夕包饺子,子时吃饺子,寓意“岁更交子”,元宝形的饺子象征团圆、发财吉利。

南方人:吃年糕,寓意“年年高”——来年更上一层楼(二)元宵节食俗1、汉代:元宵节定形,汉代人在这一夜吃“牢丸”2、唐代:有一种叫“面玺”的食品,即用面做成官印形状的馍,吃到以后以比官位大小取乐。

第八章 人生礼仪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第八章 人生礼仪民俗《中外民俗》ppt 课件
8.3.1 亚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1)日本人生礼仪民俗
2)韩国人生礼仪民俗 3)印度人生礼仪民俗 4)越南人生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8.3.2 美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1)美国人生礼仪民俗 (1)婚俗 (2)丧俗
2)加拿大人生礼仪民 俗
3)巴西人生礼仪民俗
8.3 外国人生礼仪民俗
8.3.3 欧洲国家人生礼仪民俗
2)成年 礼仪
•(1)冠、笄之礼 •(2)穿裤、换裙 •(3)文身、染齿
3)婚姻 礼仪
•(1)抢婚习俗 •(2)入赘习俗 •(3)表亲婚 •(4)转房婚 •(5)不落夫家
8.2.2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4)丧葬 礼仪
• (1)安葬方式及其分类 • ①火葬。 • ②土葬。 • ③天葬。 • ④塔葬及其他。 • (2)丧葬的礼仪表现 • ①停尸。 • ②招魂。 • ③报丧。 • ④吊唁。 • ⑤入殓。 • ⑥送葬。
第8章 人生礼仪民俗
8.1 人生礼仪民俗概述
• 人生礼仪是指人在一生中几个重要阶段上所经历的不同的仪 式和礼节,主要包括诞生礼仪、成年礼仪、结婚礼仪和丧葬 礼仪。此外,标志着进入重要年龄阶段的祝寿仪式和一年一 度的生日庆贺仪式,也可视为人生礼仪的内容。伴随着人生 不同阶段礼仪的,有许多一般性的和奇异的风俗,它们共同构 成了人生礼仪民俗。人生礼仪民俗是社会民俗事象之一,是 民俗学研究的重要内容。
(3)庆贺生子
2)成年礼仪
(1)相亲、订婚阶段:媒、贴、聘
(1)初终
(2)设床
3)婚姻礼仪 (2)迎娶阶段
4)丧葬礼仪 (3)沐浴、更衣
(3)认姻亲关系
(4)报丧
(5)大敛
8.2.2 少数民族人生礼仪民俗

民俗学课件 第八章人生礼仪

民俗学课件 第八章人生礼仪
• 冠礼之废久矣。近世以来,人情尤为轻薄,生子 犹饮乳。巳加巾帽,有官者或为之制公服而弄之。 过十岁犹总角者盖鲜矣。彼责以四者之行,岂能 知之?故往往自幼至长,愚騃如一,由不知成人 之道故也。——司马光《书仪》
第三节 结婚礼
• 广义的结婚礼指从提婚到结婚这一过程的 仪礼,狭义婚礼指结婚时的仪礼。
1、纳采 2、问名 3、纳吉 4、纳徵 5、请期 6、亲迎 • 择偶、订亲、订婚期、结婚
• 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 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 以哉?” 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 勇,且知方也。” 夫子哂之。 “求,尔何知?” 对曰: “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 如其礼乐,以俟君子。” “赤,尔何如?” 对曰:“非 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 焉。”
7、诞生礼 8、命名 9、满月礼 10、做百日 11、做周岁
• 《资治通鉴》载
(安)禄山生日,上及贵妃赐衣服、宝器、 酒馔甚厚。后三日,召禄山入禁中,贵妃 以锦绣为襁褓,裹禄山,使宫人以彩舆舁 之。上闻后宫欢笑,问其故,左右以贵妃 三日洗禄儿对。上自往观之,喜,赐贵妃 洗儿金银钱。
• “长流水,水流长,聪明伶俐好儿郎”、 “先洗头,做王侯,后洗沟,做知州”
卷二《营林道人》篇: 汉北海营陵有道人,能令人与已死人相见。其同
郡人,妇死已数年,闻而往见之,曰:“愿令我一见亡 妇,死不恨矣。”道人曰:“卿可往见之。若闻鼓声, 即出勿留。”乃语其相见之术。俄而得见之。于是 与妇言语,悲喜恩情如生。良久,闻鼓声忄良忄良,不 能得住。当出户时,忽掩其衣裾户间,掣绝而去。至 后岁余,此人身亡。家葬之,开冢,见妇棺盖下有衣裾。 卷十五《杜锡婢》篇: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清明节
(二)清明节习俗 1.扫墓祭祖 祭奠亡灵、祭扫坟墓是清明节的 重要内容。据有的专家考证,清明祭 奠制度确立于秦汉时期,有人以为起 源于唐朝皇家清明墓祭制度,但该俗 例自汉代就有承袭,《晋书•礼志》 载有:“古无墓祭之礼,汉承秦皆有 园陵。”
二、清明节
(二)清明节习俗 2.踏青郊游 这个习俗源于上巳节,形成于春 秋末期,最初是一个用春水祓除宿垢 和不详的巫教节日,大约从南北朝时 期开始转变为踏青、饮宴的盛大节日, 唐宋时期踏青之风盛行。
二、清明节
3.插柳戴柳 插柳戴柳在古代是很普遍的习俗, 原因在于中国古代以清明、七月半和 十月朔为三大鬼节,民间认为柳枝具 有驱邪避瘟的功用。插柳有多种形式, 最常见的是将柳枝插于门楣上,或者 插在屋檐下。
二、清明节
4.寒食禁火 清明节禁火吃冷食的习俗源于寒 食节,古诗有“未到清明先禁火”的 记载。 清明以前要禁火的原因,民间传 说是为了纪念春秋时代的忠臣介子推。
一、春节
(一)春节的来历 春节,民间俗称“过年”,因为是一年 的第一天,故古代人们称为“元旦”,又称 元辰、元日、元朔等。古代的春节,是指农 历二十四个节气中的“立春”时节,南北朝 以后才将春节改在一年岁末。在民间,传统 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 的祭灶开始,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最为热 闹的是除夕和正月初一。
关于赛龙舟的起源, 有多种说法,有祭曹娥, 祭屈原,祭水神或龙神 等祭祀活动,其起源可 追溯至原始社会末期。 赛龙舟先后传入邻国日 本、越南及英国等。
三、端午节
一、春节
(二)春节习俗
1.扫尘迎新 时间自农历腊月二十三起一直到除夕。北方称 为“扫屋”,南方叫“掸尘”。
一、春节
桃符 2.张贴春联 春联是由最早的贴门神、挂桃 符等演变而来,由桃符演变成春联, 据说始自五代。后蜀国主孟昶题写 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 中国最早的春联。此后,文人学士 春联 把题春联视为雅事。
三、端午节
(一)端午节的来历
端午节,是五月的第一个午日,按天 干地支推算,五月本身也是午,所以又称 为重午(五)。“端”字有“初始”的意 思,因此“端五”就是“初五”。 到了唐代,为了避讳唐玄宗出生的五 日,唐朝宰相宋璟提议,将“端五”改为 “端午”,“端午”之称流传至今。
屈原
三、端午节
(二)端午节习俗 1.赛龙舟 赛龙舟是汉族在端午节最重要的民俗活动之一, 在中国的南方普遍存在,在北方靠近河湖的城市也 有赛龙舟习俗,而大部分是划旱龙舟舞龙船的形式。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八 章 中 国 古 代 文 化 符 号
韩国江陵端午祭久负盛名,每年的端午祭 期间,来自韩国和世界各地的观光者达百万。 是什么东西吸引了如此众多的参与者、参观者? ――这不能不归功于韩国江陵市政府对民间无 形文化的高度重视和有效的保护。正是这一举 措,使得一个民间节日成为江陵文化的标志, 韩国民族精神的象征,成为外界认识韩国文化 和江陵民情的一个窗口。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八 章 中 国 古 代 节 庆 仪 礼
第一节 古代的节庆民俗
内容提要:
在漫长的历史文化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传统节日。这些节日反 映了各民族的生产、生活、文化和社会道德的 特点,有许多一直流传到今天,成为中国各族 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追求真善的文化象 征。下面列举的这些节日,无一不是从远古发 展过来的,从这些流传至今的节日风俗里,还 可以清晰地看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一、春节
3.张贴年画 年画,也是由贴门神、挂桃符 演变来的。年画的主要功能是辟 邪,但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兴起, 年画的内容已不限于门神,财神 、八仙、历史人物和故事都成为 了表现的主题。明末清初,民间 年画形成了成熟的流派和风格, 主要有天津的杨柳青、苏州的桃 花坞和山东潍坊年画。
一、春节
4.除夕守岁 除夕之夜,亲人围聚一起,通 宵不睡,以待天明,这就是“守 岁”。我国守岁迎春的习俗在晋代 的作品中就已有记载,唐宋最盛, 一直延续到现在。
一、春节
5.新年祭拜 黎明时分,在正厅或者院中摆 好供品,点香烧纸,然后一家之主 带领全家礼拜天地祖先,之后子女 拜尊长,接着主人放鞭炮,开大门, 接喜神。这一切都完毕后,就开始 了本家、同族、邻里之间的互相揖 拜,也就是我们说的“拜年”。
拜 年
祭拜天地
二、清明节
(一)清明节的来历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由 于清明的前两天是禁火扫墓的寒食,两者 日子接近,渐渐地两节合二为一,到了唐 代又吸收了上巳节,从而作为节日形态确 定下来,一直沿用至今。 在二十四节气中,只有清明被民间演 变为传统节日。
课前导入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八 章 中 国 古 代 节 庆 仪 礼
中韩端午节申遗之争 韩国江陵胜出
巴黎时间11月24日, 由韩国申报的江陵端午 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正式确定为“人类口头 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 一度沸沸扬扬的中韩端 午节“申遗”之争以韩 国的胜利而告终,留给 中国人的是一连串的反 思。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既包括 异彩纷呈的传统节日民俗,也包含体现人生轨迹信仰 的人生仪礼,是我国历史的见证和中华历史文化的重 要载体。在这些流传至今的节庆仪礼里,还可以清晰 地窥探到古代人民社会生活的精彩画面。 本章主要从古代流传至今的经典传统节日民俗和体 现人生重要环节的仪礼来展现中国古代传统节庆仪礼 文化。
中 国 传 统 文 化
第 八 章 中 国 古 代 节 庆 仪 礼
江陵端午祭能够申遗成功,是传统习俗完整 保存的结果。在韩国许多地区原来都有端午习俗 ,后来随着社会的发展渐渐消失了,唯独江陵地 区完整地保存着。江陵端午祭把传统文化活动注 入了现代元素,除指定的传统祭礼外,还有众多 的民俗活动、庆祝活动、夜间活动和艺术活动。 我们学习中国传统节庆民俗,目的就是了解 和认识中国的民风民俗,在尽情享受节日文化和 快乐的同时,使得传统文化“薪火相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