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翻译课堂笔记梳理及扩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English—Chinese Translation and Extensive Knowledge

第一讲(四课时)翻译的历史起源以及各大著名理论和概论

2012/09/18

第一节:翻译起源以及翻译大家(一)

1.1翻译事业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

最早的佛经翻译是西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贵霜帝国大月氏王遣使者伊存来中国口授佛经,博士弟子秦景宪协助使伊存得以记录的《浮图经》。

中国历史上出现过三次翻译高潮: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和鸦片战争至“五四”的西学翻译。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事业的起点。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

Representative:唐玄奘(西元600-664年)主要生活在初唐时期,一生共翻译了佛教大小乘经论75部1335卷,共计一千多万;玄奘的译著从数量和品质上都达到了中国佛经翻译史上的高峰;堪称:翻译家中的第一人;其成就主要在于是“新译”的创始人。他提出的著名的“五不翻”原则及“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标准,对我国翻译事业有很大影响。

↓↓

(所谓“求真”就是指翻译必须忠实于原文内容并保持原文风貌;所谓“须喻俗”,就是指译文语言必须通顺易懂并符合其语言规范。玄奘将“须求真”和“须喻俗”有机地结合,使两者相辅相成,)

(所谓“不翻”,不是不翻译,而是指“音译”。玄奘列举了5种应该音译的情况,即“五不翻”。其“五不翻”具体为:(1)秘密之,故不翻。佛经中有许多咒语,有其秘密的意思和作用,应该音译,如“陀罗尼”。(2)含多义,故不翻。即一词多义的梵文,在汉语中找不到合适的词汇来表达,因此保留原文,只作音译。如“薄伽梵”,在梵文里便有六层意思。(3)此方所无,故不翻。“此方”即“中国”,指在中国文化中没有的事物应该音译。如“阎浮”树,由于产于印度等地,而我国没有这种树,故保留原意。(4)顺于古例,故不翻。指有些约定俗成的词语应该遵循习惯采取音译。例如“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本来意“指无上正等正觉”,但由于自东汉以来,历代译经家用“音译”翻译,因此保留前人翻译模式,不再翻译成“无上正等正觉”。(5)为生善,故不翻。指具有特殊意义或功能的词语也应当音译。如“般若”虽可意译为智慧,但却是佛教文化中蕴含着特殊意义的一种智慧,一旦把意思直接译出来,则会韵味尽失。“五不翻”原则对我国翻译事业影响极其巨大,直到现在,仍然具有深远的影响。)

1.2文学翻译阶段及其代表人物

文学翻译阶段大致在19世纪6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

Representative:严复(1854.1.8—1921.10.27)

研究严复的翻译的著述,可能已远远多于严复的译作本身;严复于译事的贡献涉及了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信”、“达”、“雅”三字成为“我国译界倡导系统而完整翻译标准的先驱”。同时,“非正法”的宏观翻译手段,即根据中国社会现状和国人的需要,有选择、有取舍地摄取西方文化思想,且附有精辟的按语,是严复翻译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了解:

林纾(1852~1924年)其风格与理论是“跨语际实践”的生成,即,在“忠实”原著的部分,小说文本本身与译文之间存在着不同的语言之间的通约能力、不同词语与意义之间的虚拟等值关系的展示以及译者“自作主张”而与作者本意大异其趣的翻译部分,译者如何在保全原著风味与抹平牵拉痕迹之间周转,而抵达趋向“化境”的境界;著《巴黎茶花女遗事》。

PS.浅析严复与林纾的异同

辜鸿铭——一介狂儒辜鸿铭真可谓中国文化史上的一位奇人,他精通九种语言,学贯中西。其翻译儒经最突出的一个特点是意译法,即采用"动态对等"的方法创造性地向西方译介了“四书”中的三部,即《论语》、《中庸》和《大学》。英文著作有《中国的牛津运动》、《春秋大义》等。

2012/09/25

第二节:翻译史上著名的翻译大家及其翻译理论(二)

2.1 傅雷——“神似”翻译理论第一是翻译的选材,第二是对材料的理解和表达,第三是美学观在翻译实践中的运用。(“以效果而论,翻译应当像临摹画一样,所求的不是形似而是神似”“理想的译文仿佛应当是原作者的中文写作”“译文必须是纯粹之中文,无生硬扣加之病”“行文流畅,用字丰富,色彩文化”)

2.2钱钟书——“化境”翻译理论 1964年钱钟书在《林纾的翻译》一书中提出文学翻译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化”其阐述为“无生硬牵强的痕迹,保存原有的风味”只为原文的the transmigration of soul ”其翻译理论无异于打破“信”的翻译理论,为中国的新翻译理论开辟一条新天地,著《谈艺录》《管锥篇》

2.3许渊冲诗译英法唯一人,北京大学教授,翻译家。在国内外出版中、英、法文著译六十本,包括《诗经》、《楚辞》、《李白诗选》、《西厢记》、《红与黑》、《包法利夫人》、《追忆似水年华》等中外名著,是有史以来将中国历代诗词译成英、法韵文的唯一专家。1999年被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其作品赏析详见打印版资料

第三节:近现代翻译大家及其翻译理论和著作(三)

3.1 杨宪益——“从来圣贤皆寂寞,是真名士自风流”

*翻译“整个中国”的人

*与其夫人戴乃迭合作翻译《红楼梦》

*中译英:《离骚》《儒林外史》《聊斋故事选》等;英译中《卖花女》《罗兰之歌》《奥德修记》

几十年来著春秋,挑灯寒夜画红楼。

名士才女两相伴,异国情缘几世修。

殚精竭虑译名著,几经沧桑情难收。

梦断红楼君离去,更添红楼几多愁!————凤凰网评点杨宪益先生

3.2相关人物参考了解:

王佐良(1916-1995)主张“以诗译诗”保存原诗风貌,其翻译标准是“可靠”“可读”。

推荐阅读《王佐良谈翻译中的具体问题》

刘宓庆翻译美学理论的思考著《文体与翻译》《当代翻译理论》《翻译美学导论》《英汉翻译训练手册》

推荐阅读《中国翻译》期刊

汪榕培著《陶渊明诗歌英译比较研究》、汤显祖《紫箫记》和“临川四梦”(《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四剧的合称)。"典籍"英译思想

王宏印译论显然脱胎于中国学术传统并得益于中西理论互释的学术致思路线。他对于传统译论的经典诠释因西学的介入而使之更系统、更细致、更理论化。著《英汉翻译综合教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