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招聘考试—高中语文优秀说课稿《再别康桥》

合集下载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

《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独特意象和意境,学习诗中象征手法的运用;过程和方法目标: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兴趣和热情;掌握背诵技巧。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体味作者对康桥依依惜别之情,感知《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4篇)《再别康桥》篇1以下是关于诗歌《再别康桥》说课稿,仅供参考!《再别康桥》说课稿一、说教材《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再别康桥》说课稿篇2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3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有一位诗坛奇才,他悄悄地来,又悄悄的走,在他短短的一生中,却写下了许多华美的诗篇“为爱而生,为爱而死”就是他一生的写照,他就是徐志摩,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再别康桥》,去感受他那独特的内心世界(板书课题、作者)二、简介作者的康桥情结康桥就是今天的剑桥大学所在地,徐志摩以一名特别生的身份在这里就读,随意选科听课,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幸福的日子在风景秀丽的康河两岸,他仰卧在有星星黄花点缀的葱绿草坪上,或看书,或看天上的行云有时到碧波荡漾的康河里划船他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体会诗的意境美 (板书)(用课件展示作者照片及简介)三、检查预习,整体感知1. 请一名同学朗读课文,正字正音,初步感知课文2. 读学案上字词,落实基础知识3.提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师生共同解答.四、深入理解1、感受音韵美学生听一遍课文朗读,学生模仿读一遍,引导学生走近课文点学生姓名起来朗读,师生共同纠正,更好地把握其情感节奏感受诗歌排列的工整、叠词的运用、每一诗节的押韵(如第一诗节“来、彩”,我们写诗时也可以用)等2、体会情感美学生朗读第一诗节,重点在”来”字,体会那种再次来到母校,故地重游的淡淡喜悦之情教师再读一遍,进一步体会作者踮着足尖,像一股清风一样来,又无声息的荡去,生怕打扰康桥的静谧,体现出对母校的深深眷恋之情最后一小节处理同上 ,重点在”走”字,体会那种即将离别的淡淡的惆怅与失落最后诗节与首节回环对应,诗意递进,间接表达出作者的深挚情感3.分析意象美教师以第二诗节为例,进行分析 (板书:金柳)“金柳”的意象,“金”字写出了夕阳的灿烂,夕阳照射下的柳枝,镀上了一层妩媚的金黄色;在传统诗歌中就有折柳送别习俗,“柳”与“留”谐音,这是对传统的继承;新娘的比喻新奇, 这波光里的艳影,在水中荡漾,也在诗人心中荡漾,这种情景,浸透了诗人无限的欢喜和眷恋的感情“金柳”就是一个意象意象是包含了作者主观情谊的客观事物比如余光中的《乡愁》,运用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意象,表达出对大陆的思念与眷恋之情写诗歌就是用形象表达思想,不是空洞的喊口号我们在写诗歌时就要借某些意象来表达情感由学生自读26诗节,找出自己认为好的诗节、句子,甚至一个字,先读品味再自己分析,写在学案二(3)题后面,然后小组交流合作,推选一名同学总结发言比如:“青荇”的招摇得意,自己愿变成一片水草永远融入这美好的大自然.体现出作者对这里一草一木的热爱之情等等.彩虹似的梦,充满了昂扬的基调,梦是美丽的,也是虚幻的,但有梦不觉夜长在拜伦潭到底有什么样的梦呢?比如邂逅才女林徽因的爱情之梦,学习西方强大祖国的梦,是作者情不自禁要唱起歌来.夏虫沉默,反衬静默的情景4、播放歌曲《再别康桥》,由一名同学配乐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听,想象诗歌中的意象,感受意象美5、向学生推荐徐志摩诗集,激发学生读更多的诗五、拓展延伸分组进行朗读比赛,朗读海子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及徐志摩《雪花的快乐》,力求读出音韵美、意象美、情感美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雪花的快乐徐志摩假如我是一朵雪花,翩翩的在半空里潇洒,我一定认清我的方向——飞扬,飞扬,飞扬,——这地面上有我的方向不去那冷寞的幽谷,不去那凄清的山麓,也不上荒街去惆怅——飞扬,飞扬,飞扬,——你看,我有我的方向!在半空里娟娟的飞舞,认明了那清幽的住处,等着她来花园里探望——飞扬,飞扬,飞扬,——啊,她身上有朱砂梅的清香!那时我凭借我的身轻,盈盈的,沾住了她的衣襟,贴近她柔波似的心胸——消溶,消溶,消溶——溶入了她柔波似的心胸!六、作业:用自己喜欢的意象,写一首小诗七、板书设计:再别康桥徐志摩学习目标:感受诗歌的音韵美、情感美与意象美重点:感受诗歌的意象美金柳新娘《再别康桥》说课稿篇4各位评委、老师:上午好!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四篇

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四篇

有关再别康桥说课稿四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鲁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山水神韵第三课《再别康桥》,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设计思路这四个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一)教材地位《再别康桥》是“新月派”代表诗人徐志摩的代表作,描绘了一幅幅流动的画面,构成了一处处美妙的意境,细致入微地将诗人对康桥的爱恋,对往昔生活的憧憬,对眼前的无可奈何的离愁,表现得真挚、浓郁、隽永。

这是中国现代诗歌史上非常著名的一首诗,此篇教材无论在本单元还是整个高中语文教材中都具有重要的地位。

(二)教学目标这节课,我所面对的是高一学生。

从人的认知规律看,他们已经具有一定的抽象思维能力,我准备只花一个课时的时间来教学这首诗。

但高一的学生对新诗这种新的文学样式接触不多,因此,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把握可能会有些困难。

针对上述学生情况,结合新诗的特点,确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如下:1.知识与能力目标(1)学生能够从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这三个方面分析诗歌的“美”。

(2)学生学会从诗歌的意象及形式两方面入手赏析诗歌。

2.过程与方法目标课前学生能够收集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课上反复朗读《再别康桥》,让学生能够体会到诗歌意境和诗人心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认识徐志摩真挚热烈的浪漫主义个性,了解作者对母校剑桥大学的一片深情和无限崇敬(三)重点难点1.重点:《再别康桥》的音乐美、建筑美和绘画美以及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

2.难点:从诗人独具特色的意向选择来感知“三美”。

“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是“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先生在他的论文《诗的格律》中所强调的。

音乐美强调音节,绘画美讲求辞藻,建筑美则要求节和句的匀称,这是“新月派”创作的理念,因此“三美”的感知是本课的重点之一。

同时,中国古代离别诗不胜枚举,徐志摩作为一名留洋英国的学者,他对中国传统离别诗歌意象的继承和对外国诗歌意象、的借鉴必有其独到之处,因此,这也是重点之一。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作为一位优秀的人民教师,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说课稿,是说课取得成功的前提。

怎样写说课稿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再别康桥》说课稿1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现代诗人徐志摩的一篇脍炙人口的诗歌——《再别康桥》。

我将从说教材、说教法、说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向各位老师展示我的教学设计。

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特点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

高中语文第一册第一单元为诗歌,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是高中阶段文学鉴赏的开始。

《再别康桥》出自人教版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第一册第一单元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是鉴赏学习现代诗歌的典范例文,也是鉴赏其他现代新诗的基础。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对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2、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高中语文新课标对诗歌阅读的要求是:加强诵读涵泳,在诵读涵泳中感受作品的意境和形象,获得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和精神的陶冶。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习从意境和意象、语言技巧等方面对作品进行赏析,感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获得丰富的审美感受。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现代诗的特点。

再别康桥说课稿(最新)

再别康桥说课稿(最新)

关于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一、教学理念情感自我体验,唤起爱学。

开放自主协作,培养会学。

联想探索实践,鼓励善学。

二、教材研究1、学情分析高中一年级的学生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情感体会较为肤浅,《再别康桥》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有极高美学价值,它所抒发的离愁别绪是人类共同的情感经历,通过诵读容易将学生带人诗境,唤醒他们沉寂的真情,从而引起强烈的共鸣。

2、教材地位及作用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是语文学科的任务,高中语文第一册即为诗歌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一些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排在本单元的第二课,属于必读课。

学生可以借此体会、比较、鉴别不同题裁、不同风格、不同流派的诗词,这又契合了新课改特别关注学生多方位情感体验,使其受到美的熏陶的要求。

3、教学目标由于本诗是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在其它书籍和网络上有丰富的学习资源,加上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及研究性学习的理论,我把本课的学习目标定位成:认知目标:品味诗的意象,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工具性)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收集资料、自主探索、协作创新的能力。

(研究性)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人文性)4.教学重难点学生对诗歌并不陌生,但是他们对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和对大语文环境下自主学习能力的缺失,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教学难点:培养学生通过意象体悟诗人情感的鉴赏能力及查询收集、整理归纳、协作探索的能力。

三、说教法本课采用以诵读法为主其它教学法为辅的综合教学法。

诵读法:诗歌是情感的艺术,多诵读有助于学生很好地把握内容理解作者情思,从而获得自我的情感体验,诗歌的语言是独特的、精练的、优美的,诵读有助于品味诗歌的语言美。

诵读是诗歌教学不可或缺的方法。

我遵循“怎样读――为什么这样处理”逐字逐句落实朗读,在分析中完成教学目标中的认知目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3篇)再别康桥说课稿1一、说教材《再别康桥》选自于长春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抒写了诗人1928年秋重返英国剑桥大学,故地重游时的感受,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这首诗音韵和谐、意境优美,在朴素的诗句中把对康桥的那种刻骨铭心的爱展现得淋漓尽致。

可以说,《再别康桥》代表了徐志摩的艺术成就,也代表了中国新诗的艺术成就。

二、说学生对八年级学生来讲,这首诗极易唤起他们的阅读兴趣,但由于对现代诗知识掌握不多,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往往留于肤浅,蜻蜓点水,走马观花,难以深刻把握诗的思想内容。

三、教学目标基于以上认识,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知识与技能:把握诗中的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诵读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情感态度价值观: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点: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由于学生阅读的现代诗歌不多,加上诗歌本身抽象难懂,所以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抓住意象,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四、说方法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朗读法和讨论点拔法来达成教学目标。

五、教学过程下面我具体说一下教学过程首先,导入新课课前播放歌曲《再别康桥》。

让学生说一说这首歌的演唱者是谁,在学生答不出来的情况下,我再顺势导入:的确,随着时间的流逝,这首歌的演唱者己经渐渐为人们所淡忘,但是,每当听到这首歌,我们总会想起一位才华横溢的诗人,他就是徐志摩。

今天我们就一起学习徐志摩的名篇——《再别康桥》,去感受那一段柔美的康桥情结。

通过这样的导入来创设情境,让学生从另一个艺术层面去感受志摩的诗,引发其阅读期待。

接下来,本着知人论世的原则,让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相关资料,简要介绍英国剑桥大学以及徐志摩在此的求学经历,了解这首诗的创作背景,以利于学生更好地把握诗歌的思想感情。

第二步:深情朗读,整体感知。

播放课文的配乐朗诵,使学生“耳醉其音,心醉其情”,再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并谈一谈对全诗的整体感受。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

再别康桥说课稿(精选5篇)以下是网友分享的关于再别康桥说课稿的资料5篇,希望对您有所帮助,就爱阅读感谢您的支持。

篇一2012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招聘双语特岗教师面试说课稿《再别康桥》《再别康桥》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再别康桥》,现在我从以八个方面来完成我这次说课的内容。

一、说教材《再别康桥》安排在人教版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课《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第一单元是诗歌单元,本单元收录了中国现当代的优秀诗篇。

《再别康桥》是徐志摩的代表作,典型的体现了新月派诗歌“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三美原则和徐志摩一生所追求的“爱、美、自由”的理想。

抒发了作者眷恋、伤感和惆怅之情,情感细腻、语言优美、画面丰富。

可以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审美创造力,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占有重要的地位。

二、说学生作为高一学生,他们往往对那种纯粹的、原始的、本真的感情体会较肤浅,并且缺乏一定的鉴赏诗歌的能力,常常拿着这样一首诗歌,他们觉得很美,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诗意美,无法品味诗歌的意境。

所以要训练学生诵读和鉴赏诗歌的能力。

让学生能够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体味诗歌的意境,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及教参的要求,结合本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确定了本文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目标:1、咀嚼诗歌语言,把握诗歌意象,体会诗人感情2、感知《再别康桥》的建筑美、音乐美、绘画美过程和方法目标:1. 继续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2. 培养学生通过意象鉴赏诗歌的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鼓励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生活中的人情美四、说教学重难点(根据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 重点:训练学生诵读诗歌的能力,把握诗歌的独特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难点:感受诗歌涌动着的激情,把握主题,理解意象的意义和象征的作用。

五、说教法学法针对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知识水平,认知规律我采用的教法有:1诵读法。

2提问点拨法3情景再现法。

【多篇汇编】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

【多篇汇编】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

2021年再别康桥说课稿4篇再别康桥说课稿篇1一、说教材:1、单元地位、作用《再别康桥》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第一单元第二课的第二首诗歌,是一首现代诗歌,本单元是诗歌单元,主要学习现代新诗,要求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着重分析诗歌意象,同时品味语言,发挥想象,感受充溢于作品的真情。

读诗可以陶冶性情,可以学习用精炼的语言和新颖的意象来表达情意,花季雨季的高中生应该喜欢用诗的语言来表达丰富的情感,学习本单位的新诗一定会激发那些有兴趣的高中生来写写新诗。

2、教学目标、重难点本课的教学目标有以下三个: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提高审美能力。

这三个教学目标的设置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即整体感知——局部思维——迁移拓展。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并结合学生实际,我把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设定为本节课的教学重点,难点就在于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二、说教法: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的精神,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激发学生兴趣,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地解决问题。

具体做法如下:1、诵读法《语文教学论》中指出:"朗读是书面语言的有声化,具有移情的作用,能够激发美感,唤起内心视象,感受作品的意境。

"叶圣陶先生也提倡过"美读"的方法。

在诗歌教学中,诵读应该是重要的一环,反复地诵读作品,在诵读中把握诗的韵味。

诵读法既是教法也是学法。

象《再别康桥》这样一首意境很美的诗歌,更需要通过诵读去感受诗中的情感、韵味,把握其中的美。

2、情境教学法(1)《再别康桥》犹如一幅极富美感的图画,教学中可采用情境教学法激励学生们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加入自己的感受,使这幅画面立体生动,让学生在具体形象的情境中深深体会这首诗的意境美、诗意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说教材
《再别康桥》一文是“新月派”诗人徐志摩的传世之作,因为徐志摩崇尚闻一多的“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的诗学主张,因而他的诗歌具有语言清新、音韵和谐、想象丰富、意境优美、神思飘逸的特点。

《再别康桥》这首诗较为典型地表现了徐志摩诗歌的这种风格特点。

诗歌记下了诗人1928年秋重到英国,再别康桥时的情感体验,表现了一种带着淡淡忧愁的离情别绪。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的确立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品味诗的意象美,领悟诗的意境,体会诗人真情。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德育目标:体悟作者情怀,引发共鸣,逐渐养成良好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能力。

教学重难点
学生喜欢故事性的文章,对诗歌的抽象性可能会产生畏惧心理,对课文提不起兴趣,或者只能走马观花,难以深入体会诗歌的感情,鉴于此我把本课的重难点作了如下设定:
教学重点:领悟诗情,获得情感体验;品析“三美”,感受艺术性。

教学难点:意象的把握与体味。

三、说方法
如何突破重点、难点,有效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呢?我决定从学情出发,采取如下办法:
第一,以诵读为主。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意自见。

要品位诗歌的语言美,理解诗歌的内容,体会诗歌的感情,诵读是必不可少的。

课堂上,学生的自读、教师的范读;个别学生的试读,全体学生的齐读、齐背将穿插在教学的各个环节。

第二,联想法。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课堂上力求通过课件的介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运用多媒体将课文内容形象化、具体化,增强学生对诗歌的主体感悟。

第三,探究法。

教师抓住诗中的关键字句进行推敲、点评。

四、说教学过程的设计
1、导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一首带有淡淡哀愁的离别诗牵动了多少文人学者的心。

徐志摩,他就这样悄悄地来,又这样悄悄地走了。

诗人志摩是怎样一个人呢?让我们和志摩
一起《再别康桥》,走进诗人内心。

2、分步实施
第一步:课件展示完成作者及背景介绍。

第二步:诗歌朗读,感受诗歌的音乐美,并背诵。

第三步:整体感知诗歌离而不伤、别而不愁的格调。

在让学生诵读的基础上谈朗读体会。

自古以来,离别总免不了沉重的愁绪,《再别康桥》是一场深情的离别,却透露出轻快的情调。

为了便于学生准确把握这首诗有几分无奈,又有几分洒脱的基调。

第四步:把握与体味诗歌的意象美。

先讲意境和意象的含义(融入了诗人主观情意的客观物象),然后引导学生感受诗中的意象美。

让学生自读,思考:诗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分小组讨论交流)。

再让学生分析这些意象分别融入了诗人的哪些情感,进而体会诗人对康桥永久的恋情。

第五步:体会诗歌营造的意境和富有流动的画面美。

为了让学生充分发挥想像力,进入诗歌梦幻般的氛围,用与诗歌每一小节意境相配的优美图片,让学生根据诗意选画面。

再找个别学生朗读自已最喜欢的一节诗歌,结合图片画面,说出喜欢的理由,让学生深入体会每一节的画面美。

老师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动作性很强的词、融入强烈情感的词)进行适当的点拨,借此指导学生鉴赏诗歌的方法。

3、小结
本课我们从诗歌的意象入手赏析现代诗歌,并分析诗歌的表达感情和写作风格,同学们要学会这种鉴赏新诗的方法。

4、作业设计
① 背诵课文。

② 试和徐志摩的另一首离别诗《沙扬娜拉》比较赏析。

写一篇赏析文,不少于五百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