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启蒙三字经(昔孟母 择邻处)精品国学教案
国学三字经教学教案

苟不教,性乃迁。“苟”假如,如果;“教”学习,受教育,管教;“乃” 就会;“迁”,变化。
这句的意思是:假如不学习,不接受教育,良好的品性就会发生变化。
教之道,贵以专。“教”,教育,学习;“贵”,重要的,好的方面;“专”, 专一。
教学重点 :懂得学习的重要性
了解典故:孟母三迁、燕山教子。 背诵本节课所学内容。
教学难点 :理解习惯及环境对一个人的成长的影响,学习的重要性。 授课基本内容
1、《三字经》相关背景介绍。
2、本课时授课内容如下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为人子,方少时。亲师友,习礼仪。
古人认识到环境对人的影响了吗?我们来看看。
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昔”以前,古时候;择”选择;机杼” 织布的梭子。
请一个同学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孟母断机杼的故事、五子登科的故事。
[大家讨论:孟母为什么要三迁?]
母亲是每个人的第一位老师,对孩子的影响是一生的。她的教育对一个人的 成长尤为重要。古时候女人不识字, 现在,我们的母亲也一般没有受过很好的教 育,但是,对孩子道德的养成,对生活习惯的培养,人格的塑造,母亲的作用都 是非常重要的。父亲是一家之主,从古到今,孩子的教育更多的是父亲的责任。 我们来看看,父亲在教育中的作用:窦燕山,有义方。教五子,名俱扬。义方”
要求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积累。 帮助学生用各种方法进行记忆, 进行朗 诵比赛,鼓励学生多背。对朗读也进行专门指导。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三字经》的第一至第三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第二章: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3. 第三章: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第一至第三章的词句,理解其意义。
2. 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敬师长,勤奋好学的品质。
3.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第三章中的“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这两句话的意义。
2. 教学重点:第一章中的“性相近,习相远”和第二章中的“昔孟母,择邻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课文朗读录音、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出本节课的主题——《三字经》。
2. 朗读课文:让学生跟读课文,感受《三字经》的韵律美。
3. 讲解课文:(1)讲解第一章,让学生理解“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
(2)讲解第二章,学习孟母的教子之道。
(3)讲解第三章,让学生明白教育的重要性。
(1)“性相近,习相远”的意思是什么?(2)孟母为什么三次搬家?(3)为什么说“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六、板书设计1. 第一至第三章2. 重点词句3. 课文结构示意图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至第三章。
A. “性相近,习相远”的道理是什么?B. 孟母为什么要三次搬家?C. 请举例说明“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的道理。
2. 答案:(1)略(2)A. 每个人的天性都是相近的,但因为后天的教育、环境等因素,人们的行为习惯和品质会逐渐产生差异。
C. 示例:如果父母不教育孩子,孩子就会养成不良习惯,这是父母的过错。
三字经教案01,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苟不教,性乃迁。教之道,贵以专。昔孟母,择邻处。

一、教学内容学习《三字经》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二、教学目的1、通过讲解文本,让学生了解文本大意。
2、背诵文本,感悟文本。
三、教学过程(1)谈话导入现在的孩子一开始上的是幼儿园,古代是没有幼儿园的,古代的小朋友主要教什么呢?古代的小朋友主要学《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简称三百千。
(2)了解《三字经》《三字经》是南宋时一位名叫王应(yìng)麟的学者编写的,共一千多字,到今天已经有七百多年的历史了。
有人评价“熟读《三字经》,可知千古事”,也就是说我们读会了这本《三字经》,对古代的很多东西都能了解,也能懂得很多做人的道理。
1、很短,一千多个字2、很顺口3、包括的内容很广(包括历史、天文、地理、道德等等)哪位同学可以告诉老师,三字经有什么特点呢?(通俗、顺口、易记、很短但涵盖很广)(3)学习理解内容1、老师带读经文两遍、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理解经典原文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初:初生,人刚生下来性:生性、天性习:习性、习惯【译文】每个人刚生下来,本性都是善良的。
人的这种天性都很类似,但由于受环境和教育不同的影响,人的性情、习惯差别很大。
②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苟:假如迁:迁移,改变道:方法,道理【译文】如果不好好教育孩子,孩子善良的本性就会变坏。
教育的方法,贵在专一、坚持不懈。
【改过自新】晋朝时,有个名叫周处的人。
他是一个本性善良的人,可是,由于他自小便没了爹娘,在无人教导的情形下,周处的性情变得很残暴,行为也十分野蛮。
周处喜欢欺负弱小,常常因为自己不高兴,就把别人打得头破血流的,所以,村里的人见了他,总是躲得远远的。
这几天,村子里出现了一只凶恶的老虎,山脚下的大湖里也出现了一只可怕的蛟龙,常常搞破坏,甚至还吃人,大家很害怕,甚至把老虎、蛟龙及周处合称“三害”,还说“三害”不除,村民将永无安宁之日。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通用13篇)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作为一名教职工,很有必要精心设计一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提高教学质量,收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那么你有了解过教学设计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学设计篇1设计理念充分发挥孩子的主体地位,培养孩子主动识字的愿望,激发孩子主动识字的兴趣,让孩子愿意识字,喜欢识字,逐步形成识字能力,为今后自主识字、大量阅读打好基础。
扎扎实实地落实低年级识字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16个生字,会写10个字。
2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记住要求会写的字,做到姿势正确,书写工整。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4初步感知中国悠久的历史、壮丽的山河,从而产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从小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本课生字词,练习写好字。
教学难点感知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文化。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1~2课时。
教学过程一、亲切交谈,导入课文1孩子们,你们平时上语文课用怎样的方法学习生字呢?你们在学习课文前会做些什么呢?(教师以“聊天”的方式了解学情,做到心中有数。
)2运用你们喜欢的方法,我们一同学习两组有趣的《三字经》,愿意吗?二、自主学习,读通课文1选择你喜欢的方法,借助汉语拼音把课文读通顺,带红帽的生字多读几遍。
2把你认为最难读的句子画出来,并努力读好。
3汇报交流:难读的句子,读通课文。
(这个环节以读通、读顺课文,读准字音为重点,让学生充分地读,自由地读,真正将读落到实处,同时,通过设计让孩子读通最难读的句子,感受到成功的喜悦,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
)三、激发兴趣,自主识字孩子们,课文读得这么顺利。
汉字娃娃迫不及待地想和你们交朋友了,愿意吗?得考考你。
设计:“摘星星”游戏。
1多媒体课件展示:浩瀚的夜空,群星璀璨,汉字娃娃张开了笑脸。
2游戏规则:每颗智多星都有一个汉字娃娃,只要你能响亮地、准确地叫出他的名字,就奖励你一颗智多星,比比谁摘的星星最多。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

国学经典《三字经》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教学内容选自国学经典《三字经》的第一、二章,详细内容如下:1. 第一章:“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2. 第二章:“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理解其中所蕴含的道理。
2. 培养学生热爱国学,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感。
3. 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和道德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理解《三字经》中的文言文表达和寓意。
2. 教学重点:掌握《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培养学生的道德素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三字经》读本、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讲述“孟母三迁”的故事,引发学生对《三字经》的兴趣。
2. 讲解新课:(1)教师带领学生朗读《三字经》第一、二章,让学生感受文言文的韵味。
(2)逐句解释《三字经》第一、二章的意思,帮助学生理解。
(3)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谈谈对“性本善”和“教之道,贵以专”的理解。
3. 实践情景引入:(1)让学生举例说明自己身边的“性相近,习相远”的例子。
(2)讨论如何做到“教之道,贵以专”。
4. 例题讲解:以“昔孟母,择邻处”为例,讲解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
5. 随堂练习:(1)让学生翻译《三字经》第二章的内容。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解释“教五子,名俱扬”的意义。
(1)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三字经》第一、二章的内容。
(2)引导学生认识到教育的重要性,激发学生学习国学的兴趣。
六、板书设计1. 板书:《三字经》第一、二章内容2. 板书:《三字经》第一、二章重点词语及解释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熟读并背诵《三字经》第一、二章。
(2)翻译《三字经》第二章的内容。
2. 答案:(1)略。
(2)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三字经教案二十课时

三字经教案二十课时三字经教案洲村小学目标和要求: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掌握意思。
过程设计:1,朗读课文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
(2)讲意思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译文】战国时,孟子的母亲曾三次搬家,是为了使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
一次孟子逃学,孟母就割断织机的布来教子。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译文】五代时,燕山人窦禹钧教育儿子很有方法,他教育的五个儿子都很有成就,同时科举成名。
3,齐读意思。
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
6,作业:默写课文。
第3课时内容:课文第3课。
目标和要求: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掌握意思。
过程设计:1朗读课文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
(2)讲意思养不教,父之过。
教不严,师之惰。
【译文】仅仅是供养儿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亲的过错。
只是教育,但不严格要求就是做老师的过错。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译文】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一个人倘若小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能有什么用呢?3,齐读意思。
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
6,作业:默写课文。
第4课时内容:课文第4课。
目标和要求: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掌握意思。
过程设计:1朗读课文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
(2)讲意思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
为人子,方少时。
亲师友,习礼仪。
【译文】做儿女的,从小时候就要亲近老师和朋友,以便从他们那里学习到许多为人处事的礼节和知识。
3,齐读意思。
4.齐背课文。
5,学习小故事。
6,作业:默写课文。
第5课时内容:课文第5课。
目标和要求:1能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
2理解并掌握意思。
过程设计:1朗读课文2理解意思:(1)学生自悟。
(2)讲意思香九龄,能温席。
孝于亲,所当执。
【译文】东汉人黄香,九岁时就知道孝敬父亲,替父亲暖被窝。
三字经教案

《三字经》教学教案一、教学内容昔孟母,择邻处。
子不学,断机杼。
窦燕山,有义方。
教五子,名俱扬。
二、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积累语言。
2、引导学生体会含义,受到儒学经典熏陶,弘杨民族文化。
、三、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原文,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体会原文的含义,感受到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五、教学准备《三字经》故事,原文释义。
六、教学模式三个版块:(一)故事激趣(二)诵读感悟(三)小结。
七、教学流程(一)故事激趣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的故事吗?2.那么,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3.听了这个故事,你想到了什么?4.过渡新授:这个故事,就出自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三字经》,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5.故事:所谓“三迁”就是指三次搬家,孟子的母亲为了使孟子专心读书曾经搬迁过三次家,就好像今天有许多家长把孩子户口迁到西宁城区一样,因为好的环境会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据历史记载:孟子的父亲早逝,孟母一心要把孟子教育成才——成为读书人中的佼佼者。
早年他们居住在墓地旁,孟子与同伴游戏时就搞一些“筑埋”之类与死人下葬有关的事。
孟母说:“这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
”后来他们搬到市场旁边住下来,孟子交往的人都是一些商贩的孩子,他们玩的游戏也是关于做生意的事。
孟母又说:“这也不是我们应该居住的地方。
”最后他们终于搬到了学校附近。
从此以后,孟子开始学习儒家的礼仪之事,学习“六艺”。
孟子学习很认真,但因为是小孩,读书难免有不认真的时候,有一次孟子没有好好读书就回家了,孟母拿起刀割断了织布机上的布,对儿子说:“你学习就好像我织布一样,停止学习就如把布割断一样。
”孟子领悟了母亲的一番苦心,从此以后他专心学习,终于成为一代大儒(二)、诵读感悟1.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跟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三字经昔孟母阅读教学设计

三字经昔孟母阅读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在导入环节,教师可以使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资料引起学生的兴趣。
通过展示昔孟母的形象和相关背景知识,激发学生对这一人物的好奇心,为后续的阅读做好铺垫。
二、阅读与解读1.指导学生朗读三字经昔孟母,让他们熟悉诗歌的韵律和语调,并提醒他们关注诗中重要的人物和故事情节。
2.分组合作,让学生自主解读诗歌的意义。
可以利用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分析诗中所传达的教育观念和道德价值观。
3.引导学生关注昔孟母的教育方法和其背后的意义,让他们思考母亲在孩子教育中所发挥的作用。
三、拓展阅读1.为了进一步拓展学生对昔孟母的了解,可以让学生在课后阅读相关的故事或文学作品。
例如,《孟母三迁》等。
2.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让学生分享他们对昔孟母教育方法的理解和看法。
3.开展相关的扩展活动,如写一篇关于昔孟母的作文、编写昔孟母的教育箴言等。
四、情感体验通过生动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情感上更深入地体验昔孟母的故事。
例如,可以邀请学生将自己的亲身经历与昔孟母的故事进行联系,分享自己的感悟和体会。
五、语言运用在学习三字经昔孟母的过程中,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和表达能力,自由发挥。
可以设计编写昔孟母的对联、写昔孟母的故事书等活动,提高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
六、对学习的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可以与学生一同回顾整个学习过程,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通过反思,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对昔孟母故事的理解。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学生将在阅读三字经昔孟母的过程中,获得知识的同时也会培养对美好品质的向往和追求。
同时,由于教学设计注重了情感体验和语言运用,学生将更加主动积极地参与其中,增强了学习的效果和兴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
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
五子 名俱扬”,理解原文意思。
2、借助《孟母三迁》《孟母断织》《燕山教子》的故事带动学生理解原
文。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苦心,知道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
能让子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教学重点
:熟读并背诵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
子 名俱扬”,理解原文意思。
教学难点
:通过学习,让学生明白父母的苦心,知道只有好的教育方法,才能让子
女成才的深刻意义。
教学准备:
几名学生准备情景模拟表演。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你们听过《孟母断织》的故事吗?你们想不想听老师讲一讲呢?
2、听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3、其实,在我国古代有许多跟孟母一样很有教育方法的家长,今天我们所要学习
的《三字经》就有介绍,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原文。
二 、诵读感悟
1、出示原文:昔孟母 择邻处 子不学 断机杼
窦燕山 有义方 教五子 名俱扬
2、朗读原文,读通读顺。
(1)师范读,要求学生认真听,注意不认识字的发音,尤其是平翘舌的读音。
(2)学生自由读,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3)同桌互读,要求:及时正音,把原文读通顺读流利。
(4)指读,随时正音。
(5)小组比赛读。看哪组读得又准确又流利。
(6)开火车读,看哪列火车看的又快又准。
(7)指导学生读出节奏韵律。
3、质疑释义
(1)这课《三字经》还包涵着孟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去听听。
(2)讲《孟母三迁》的故事,学生认真听。
(3)说说你听懂了什么?
(4)语译:从前,孟子的母亲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曾经搬过三次家。有
一次,逃学回家,难过的孟母也割断快要织完的布匹,让孟子知道半途而废将一事无成。
其实跟孟母一样教子有方的还有一个五代后晋时叫窦燕山的人,他的五个孩子都很有成
就,赢得人们的赞誉。当时人人都知道他教子有方。
(3)你们想知道《燕山教子》的故事吗?那就听老师来讲一讲吧!
(4)小结,可见,好的教育方法,对我们的成长是多么有利啊!
7、拍手打节奏,齐声背诵。
三、联系生活,谈谈感想。
1、说说以前当你做错事,家长批评你、教育你,你是怎么想的?学习了今天的《三
字经》,你以后做错事会怎么跟父母说?又会怎么做?
2、情景模拟
放学回到家,孩子一放下书包就跑出去玩。
妈妈:孩子,玩了这么久了,该回家做作业了。
儿子:不嘛,我还没玩够呢?
(1)如果你是妈妈,这时该怎样教育孩子?
(2)如果你是孩子,听了妈妈的话该说些什么?
四、课堂小结
俗话说“打是亲,骂是爱”,父母严格教育都是希望你更好,希望孩子们学习了
今天的《三字经》后能体会父母的爱,更加懂事。
五、作业练习
1、把故事和原文连一连
《孟母断织》 昔孟母 择邻处
《孟母三迁》 窦燕山 有义方
《燕山教子》 子不学 断机杼
2、背一背
把《三字经》第二课背给长辈听。
3、说一说
把《孟母断织》或《孟母三迁》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六、拓展故事
燕山教子
窦燕山出身于富裕的家庭,是当地有名的富户。据说:窦燕山为人不好。以势压
贫,有贫苦人家借他家粮食时,他是小斗出,大斗进,小秤出,大秤进,明瞒暗骗,
昧心行事。由于他做事缺德,所以到了30岁,还没有子女。窦燕山也为此着急,一
天晚上做梦,他死去的父亲对他说:“你心术不好,心德不端,恶名张注天曹,如不
痛改前非,重新做人,不仅一辈子没有儿子,也会短命。你要赶紧改过从善,大积阴
德,只有这样,才能挽回天意,改过呈祥。”
从此,窦燕山暗下决心,痛改前非,缺德的事再也不做了。一天,他在客店中捡
到一袋银子。为找到失主,他在客店里整整等了一天。失主回到客店寻找,他原封不
动地将一袋银子归还给失主。窦燕山还在家里办起了私塾,延请名师教课。有的人家,
因为没有钱送孩子到私塾读书,他就主动把孩子接来,免收学费。总之,自那以后,
窦燕山就象是换了一个人似的,周济贫寒,克已利人,广行方便,大积阴德,广泛受
到人们的称赞。
后来他的妻子连续生下了五个儿子。他把全部精力用在培养教育儿子身上,不仅
时刻注重他们的身体,还注重他们的学习和品德修养。在他的培养教育下,五个儿子
都成为有用之才,先后登科及第:长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尚书;次子中
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礼部侍郎;三子曾任补阙;四子中进士,授翰林学士,曾任
谏议大夫;五子曾任起居郎。当时人们称窦氏五龙。
当时有一位叫冯道的侍郎曾赋诗一首说:“燕山窦十郎,教子有义方。灵椿一株
老,丹桂五枝芳。”这里所说的“丹桂五枝芳”,就是对窦燕山“五子登科”的评价
和颂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