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制作标本表内除法》单元分析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学设计-精选文档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信息窗2 制作植物标本自主练习教学目标:1.巩固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2.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巩固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体会算法的多样化。
教学准备:口算卡教学过程:一、复习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掌握了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练习。
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183= 567= 639=324= 408= 546=二、巩固练习。
1.乌鸦喝水只有得数是8的石头,才能放进瓶子。
486 273 405182 162 32456 24 33243 217 81567 639 7292.出示第7题,学生自主完成,教师引导学生交流。
3.出示题目,计算486= 729= 53=17+42= 31-16= 243=5+28= 648=你在计算时,应注意什么?学生讨论后再独立计算4.出示题目,看图写算式,学生根据图示写出两道乘法算式和两道除法算式,交流算式表达的意义。
5.出示题目,自主练习第10题:括号里最大能填几。
学生独立解决,指名交流思考过程。
6.看图解决问题篮球比赛你们知道有关篮球比赛的规则吗?(教师介绍有关篮球方面的知识)离比赛还有21天,还能训练几周呢?你为什么要除以7?红队有18分,蓝队有16分,投中一球得2分。
两队各投中几个球?7.出示自主练习第12题,小猴分水果。
引导看题,提取信息,学生独立完成。
8.包包子厨师们要包包子,第一位师傅是怎样包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第二位师傅是怎样包的?你能提出什么问题?你能解决这些问题吗?三、抽象概括,总结提升。
同学们,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学设计-word文档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学设计教学内容:教科书8889页,倍地认识巩固练习。
教学目标:1.熟练学会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2.能用有关倍的除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3.体会算法的多样化,培养、解决简单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重点难点: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的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了解倍数与乘除法的关系。
教学准备:课件、学具盒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学习,我们认识了倍,了解倍的意义。
这节课,我们来比一比,看看谁学的最好,题做的又对又快。
二、课堂练习。
4的6倍是多少9的7倍是多少7的5倍是多少9的6倍是多少(学生独立完成,看谁做的又对又快)三、巩固练习。
1.请学生说自己有几支铅笔,并和你们小组同学的比一比,再说说你的铅笔是它的几倍。
(同位互相说说,再指名回答)2.出示第2题,数一数,填一填。
学生独立解答,交流时说明自己为什么这样列式,说出自己的计算方法。
让学生先逐个数出每组方块的数量,再填空、列出算式。
指名交流算式的计算方法和意义。
3.出示自主练习第三题(1)交流明确:我5岁,妈妈35岁。
请学生列出算式,说出算式的意义和计算过程。
(2)提问:明年妈妈多少岁?我多少岁?怎样列算式?集体订正,交流。
4.出示自主练习第4题:计算。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指名说用到的口诀。
5.出示自主练习第5题:看图写算式。
学生独立完成,提问:还能写出一道乘法算式吗?24≒8 42=8 84≒2 82≒46.出示自主练习第6题,列式解答。
(1)创设情境:有四名同学进行了一场投球比赛,这是他们的成绩单,说说你知道了什么?(2)学生完成第一个问题,列式解答。
(3)你还能提车什么问题学生提出问题,解答问题,全班交流。
7.自主练习第7题:用324 讲一个数学故事。
教师可示范讲一两个,然后学生在小组内互相讲一讲,最后全班交流部分数学故事。
四、总结。
同学们这节课的学习,你们表现的非常好,能认真思考,积极参与,能把所学知识用到实际中。
【最新文档】青岛版(五年制)二上《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案-word范文模板 (2页)

【最新文档】青岛版(五年制)二上《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案-word范文模板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青岛版(五年制)二上《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教案
教学内容:
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
教学目标:
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
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
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42≒ 63=84= 155= 124≒ 204= 93=164≒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
最新审定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学设计(名校精品)

最新审定青岛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上册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学设计(名校精品)二年级数学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信息窗1 采集动植物标本教学设计教学内容: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教科书第72~74页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习数学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会用2~5的口诀求商教具准备:挂图、小棒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我们在前面学习了乘法口诀,现在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指名背诵2~6的乘法口诀。
2、指名口答。
6×2= 4×3= 2×5= 3×3=3、填空。
2×()=4 3×()=6 4×()=8()×3=12 ()×4=20 5×()=15说一说()里的数是用哪句乘法口诀想出来的。
二、讲授新课。
1、同学们,你喜欢到郊外去玩吗?在郊外你们喜欢玩些什么呢?①学生回忆到郊外所参加过的活动,如放风筝、捕蜻蜓、捉蝴蝶、采野花等。
②郊外真实一个有趣的地方啊。
今天天气特别好,你们想到郊外去玩吗?快快闭上眼睛,咱们现在就出发!(教师出示情景图)2、引导学生观察画面,并说一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学生回答:有三个小男孩在捉蝴蝶、三个不女孩在采野花。
小男孩说:我们3人共捉了15只蝴蝶。
小女孩说:我们3 人共采了12种叶子。
其中一个小女孩说:我采了8朵花,每种2朵,三个同学还采了12种树叶。
3、引导学生说的话提出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的数学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那个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师:同学们真棒!提出了许多有价值的数学问题,现在我们就一个一个地来解决。
三、解决问题。
师: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你能和算式表示出来吗?学生说出算式:15÷3教师板书:15÷3师:15÷3等于几?你想怎么样来计算?先自己想一想,然后再在小组里交流。
青岛版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表内除法教案

第六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第一课时采集动植物标本教学内容:青岛版小学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69~71页。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习用2~5的口诀求商。
2、经历用2~5的乘法口诀求商的计算过程,提高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与同伴共同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4、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用2~5的口诀求商。
难点:算理、方法的探索。
教具、学具教具:多媒体课件、口诀卡片。
学具:小棒、算式风车、方格纸。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师:小朋友们,你们经常到野外去玩吗?在野外你参加过哪些活动?学生回忆并结合实际回答。
师:今天咱们来看看青岛的小朋友在野外干什么呢?(出示多媒体课件)大家仔细观察这幅图,从图中你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学生收集整理信息并汇报交流。
师:小朋友很善于观察,收集到这么多的信息。
咱们同学都知道保护动物,爱护大自然,图中的小朋友也同样懂得,那他们为什么还要捉蝴蝶、采花、摘树叶呢?原来他们是在采集动植物标本。
(板书课题:采集动植物标本)根据我们提取到的这些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引导学生提出有价值的数学问题。
学生可能提出以下问题:男同学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女同学平均每人采了几种叶子?穿红裙子的小女孩采了几种花?……二、自主探索,解决问题1、引导学生解决问题师:小朋友真棒!不但能想出多种方法,而且还会选择简便的方法来解决问题。
下面请小朋友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帮助穿红裙子的小姑娘算一算她采了几种花?学生独立思考。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的?学生汇报交流,集体反馈。
可能有以下几种方法:8摆小棒可以看出有四种: ;2、8-2-2-2-2=0减4个2,是4种;3、想二(四)得八……师:刚才有没用乘法口诀来计算除法的吗?计算除法,我们还可以把它写成竖式,(师讲解板书)先写被除数8,再写,最后在的左边写除数2,想8里面有几个2?然后再在横线上写4。
青岛版(五年制)二上《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案

青岛版(五年制)二上《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案教学内容:信息窗1,第二个红点问题教学目标:1.认识并学会除法竖式的写法。
2.在理解除法各部分名称和意义的基础上,掌握除法竖式的写法。
3. 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数学的意义与作用,进一步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在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获得成功愉快的体验。
重点难点:掌握除法竖式的计算方法,会正确书写乘法竖式,能运用相关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掌握除法竖式的书写步骤。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 同学们在上节课学习了2-5的乘法口诀求商,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
指名背诵2-5的乘法口诀。
2. 指名口答42≒ 63=84= 155= 124≒ 204= 93=164≒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课件展示同学们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情景。
教师提问:上节课我们解决了两个问题,还有哪个问题没解决?生回答: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2.引导学生把相关信息和问题连起来说一说?交流,引导明确:学生交流完整问题:3人一共捉了15只蝴蝶,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3. 请学生列出算式,教师板书,指名说算式表示的意义。
交流明确:求平均每人捉了几只蝴蝶,也就是把15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列出算式:153=?4. 提问:你会用乘法口诀计算这个算式吗?你是怎样想的?学生独立想一想、算一算、集体交流,指名回答:想3和几相乘得15,想乘法口诀三五十五,商是五。
5. 引导:乘法可以写成竖式,除法可以写成竖式吗?板书,并讲解,除法竖式的正确写法。
课件按步骤演示讲解: 15 3 =5 5商 3)15被除数 15 0 这就是除法竖式,很奇怪吧!仔细观察,同桌互相说说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学生质疑:①为什么要有3个5?②0是从哪里来的?师:孩子们,你们的问题提的非常好。
交流明确:竖式要向上面那样写完整。
6. 试一试:把第一个红红点问题的除法算式写成竖式。
学生独立写写,集体订正。
小学 数学 五年制二年级上后四个单元教材分析

教学建议
1、创设问题情境,充分地为学生提供猜测、试验与交 流的机会,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 有些事件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选择一些与现实世界的自然现象紧密相关的问题,
通过生活实例丰富学生不确定现象的认识。
教学建议
3.创造性地利用教材。 4.把握好教学要求。
教学建议
第十单元 休闲假日
1.分清主次,重点突破。
教学建议
2.重视培养学生根据解决问题 需要,选择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3.结合具体情景,进一步体验运 算顺序规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教学建议
注意问题
正确引导学生经历算法多 样化,但不要为多样化而 多样化。
9个人一组,已经分了4组,还剩5人, 一共有多少人?
方法一:9×4=36
地位:是学习第二、三个信息窗的基础。
1.明确两个红点 承载的教学任 务的侧重点。
教学建议
2.初次接触用口诀求商,教师应适当引领。
教学建议
3.结合具体情景,理解除法竖式各部分的 意义。(讲、引)
4、夯实竖式基础,为学习有余数除法的竖式 奠定基础。
教学建法口诀求商的简洁性。
1、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 (1)体会分类统计的必要性 (2)体会分类标准的多样性和 结果的一致性。 2.指导学生恰当地选择 分类标准,确保统计的正确性. 3、重视对学生统计过程的指 导,帮助学生积累搜集数据、 整理数据的经验。
教学建议
知识点:初步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一定、 不可能)和不确定性(可能)。
36+5=41
方法二:9×4+5=36+5=41 方法三:9+9+9+9+5 =41 方法四:9×5-4=41
4×9+4+1 4×9+6- 1
2019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制作标本表内除法》单元分析精品教育.doc.doc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制作标本----表内除法》单元分析教学内容: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292页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教材分析: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
所编排的知识结构较传统教材有很大的改变,知识跨度比较大。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并探索用25的口诀求商。
第二个信息窗是在参观蝴蝶标本的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信息窗是前两个信息窗的延续,学生在采集和参观之后,亲自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四个信息窗,创设了学生在海边采集贝壳的场景,引导学生探索倍的意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第五个信息窗通过学生制作贝壳标本,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逐步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体会倍的意义。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通过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
4、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能利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5、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重点: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单元难点: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的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方法措施:本单元中教学内容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从而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鼓励并落实学生的算式多样化,这样使学生多创造,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采用相应的策略,探索解决的办法,发展数学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青岛版(五年制)二年级上册《制作标本----
表内除法》单元分析
教学内容:
青岛版二年级数学上册第7292页第七单元《制作标本表内除法》
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在学生掌握了表内乘法和初步认识了除法意义的基础上学习的,是以后继续学习除法相关知识的基础,是本册教学的重点内容。
所编排的知识结构较传统教材有很大的改变,知识跨度比较大。
本单元设有五个信息窗。
第一个信息窗是借助学生熟悉的采集动植物标本的活动,引导学生提出并探索用25的口诀求商。
第二个信息窗是在参观蝴蝶标本的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第三个信息窗是前两个信息窗的延续,学生在采集和参观之后,亲自动手制作动植物标本,学习用69的乘法口诀求商。
第四个信息窗,创设了学生在海边采集贝壳的场景,引导学生探索倍的意义,解决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
第五个信息窗通过学生制作贝壳标本,解决求一个数的几倍是多少的实际问题。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逐步熟练地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体会倍的意义。
2、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
能利用它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3、通过估算,发展学生的数感。
4、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
能利用有关倍的知识,解决问题。
5、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6、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单元重点:
在实际情境中,体会乘除法之间的关系;能利用他们之间的关系解决相关的现实问题。
单元难点:
1、结合具体情境,学会用口诀求商的方法,比较熟练的口算表内除法;初步认识倍,了解倍的意义。
2、结合现实生活提出简单的用除法解决的问题,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体验成功的快乐。
方法措施:
本单元中教学内容要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除法的计算方法,这样联系生活经验和已有知识,学会用乘法口诀求商,从而理解算法,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意识。
鼓励并落实学生的算式多样化,这样使学生多创造,运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采用相应的策略,探索解决的办法,发展
数学思考。
提供学生探索交流的学习空间,在练习中为学生提供大量的探索交流的机会和空间,如开放性问题等等。
这样来逐步发展创新意识及对数学学习的情感。
课时划分:
信息窗1采集动植物标本2课时
信息窗2观赏蝴蝶标本2课时
信息窗3制作植物标本2课时
死记硬背是一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
但随着素质教育的开展,死记硬背被作为一种僵化的、阻碍学生能力发展的教学方式,渐渐为人们所摒弃;而另一方面,老师们又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煞费苦心。
其实,只要应用得当,“死记硬背”与提高学生素质并不矛盾。
相反,它恰是提高学生语文水平的重要前提和基础。
信息窗4采集贝壳标本2课时
信息窗5制作贝壳标本2课时
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回顾整理1课时
一般说来,“教师”概念之形成经历了十分漫长的历史。
杨士勋(唐初学者,四门博士)《春秋谷梁传疏》曰:“师者教人以不及,故谓师为师资也”。
这儿的“师资”,其实就是先秦而后历代对教师的别称之一。
《韩非子》也有云:“今有不才之子……师长教之弗为变”其“师长”当然也指教师。
这儿的“师资”和“师长”可称为“教师”概念的雏形,但仍说不上是名副其实的“教师”,因为“教师”必须要有明确的传授知识的对象和本身明确的职责。
测试与讲评2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