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天工开物》有感
天工开物观后感300字左右

天工开物观后感300字左右《天工开物》观后感看过《天工开物》这部电影,感触颇深。
影片讲述了明朝张衡发明浑天仪的过程,从他萌生想法到最终完成浑天仪的过程,展现出对科技的追求和创新态度。
影片的结构清晰,叙事流畅。
导演从张衡的家庭生活、职务变换、创造过程等多个维度描写了主人公的成长历程,充分展现了张衡坚韧不拔、追求卓越的个性。
与此同时,影片也展现了当时社会的政治背景和文化环境,使人更加深入地理解那个时代的科技发展历程。
影片中的画面效果也令人赞叹。
特别是张衡在高塔上观测天象,大自然的景色与人工技术的结合,让人们再次感受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和科技的强大。
此外,影片中也对物理和天文知识进行了深入的阐述。
几个主人公之间的对话时不时涵盖了一些关于浑天仪的知识,这让人们真正从科学角度来了解浑天仪。
总的来说,这部电影并非简单的传记片,更是对中国古代科技文化的探索与阐述。
电影中的“开物”意味着展现出人类智慧与创造力的卓越,更意味着人们永远不断地探索和追寻,用无限的创造力,来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加美好。
因此,我认为这部电影总体上非常令人赞赏,它展现了追求卓越的人类精神和科技的艺术价值。
希望更多的人可以看到这部电影并从中得到启示。
“千载谋划一朝天,为科技走天涯”,一直被我铭记。
生活中需要时常保持学习的力度,而不是浑浑噩噩的度过。
每一次我们看到别人成功的同时,却很少想到,他们所取得的成就,其实是通过自己的知识结构体系来完成的。
正如张衡一样,对于科技的探索必须要保持持久的研究精神,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看到更广阔的天地。
自我思考、独立创新,这都应该是我们这个时代应该追求的核心价值观。
快节奏的社会环境和紧张的生活中,我们需要找到一个平衡点。
电影《天工开物》不只是一部好电影,更是一种心灵感悟,总有一些话语或思想可以给人带来益处。
不断地去发掘、学习,才能够打破自己的局限性,才能够在自己的领域长足发展。
天工开物观后感200字左右

天工开物观后感200字左右我观看了电视节目《天工开物》,让我对人类的智慧和创造力深感敬畏和钦佩。
这个节目与众不同,每一集都展现了各行各业的人们的努力和智慧创造。
一位医生创造了一种新型医疗器械,它能准确地帮助医生找到病人的炎症病征,为病人节省了大量不必要的手术。
另一个故事是一个追求具有高科技感的产品的科技公司。
他们的工程师和技术专家推出了许多引人入胜的创意,其中包括全新型的VR体验和语言识别技术。
还有一个故事是关于一个小学教师和她的学生,他们一起创造了一个机器人,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科学课程。
这个节目让我感受到了人类智慧的辉煌和宏伟。
这些人,无论他们是科学家、医生、老师、工程师或者投资人,都为人类的重大难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并创造了无数融合技术和文化的新产物。
这个节目充满了创意和活力,看到这些人挑战困难和克服障碍,在艰辛的环境下推动着技术进步,我感到非常钦佩。
在这个节目中,有一些特别有趣的元素也让人感到印象深刻,例如引人入胜的画面和精心设计的音乐。
我最喜欢的一集是关于全新型的VR体验技术。
这一集中展示了人们如何利用最新的技术来重新定义他们的体验。
那些画面和音乐让我感到非常震撼,仿佛我也置身于这些创新者的实验室中,共同参与着创新的过程。
最后,这个节目为我提供了许多深入的思考和启发。
我发现,尽管这些创新者们来自不同的背景,他们的愿景和理念非常相似。
他们都试图利用新的技术手段创造更加安全、更加环保、更加有利于全球社区的产品。
他们也在寻找连接我们的世界和缩小我们之间的差距的最佳方式。
这些创新者对我们的未来充满信心,并已经开始着手解决那些看似无法解决的问题。
我要感谢这个节目,让我重新发现创新的意义和价值。
总之,“天工开物”是一个令人欣喜的节目,它激发了我对于创新、智慧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我相信,这些革命性的发明和创作将为我们的未来做出积极而深远的贡献。
天工开物观后感

天工开物观后感《天工开物》是由中华工艺美术学会策划制作的一套介绍中国传统工艺的纪录片。
该纪录片以“传统工艺的再生与创新”为主题,通过对不同行业的工匠进行深入访谈和展示,展现了中国传统工艺的独特魅力和现代创新。
观看《天工开物》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中国传统工艺的博大精深和丰富多彩。
纪录片通过访谈真实的工匠,展示了不同行业的传统工艺技艺,让我领略到了这些工艺背后的传承和智慧。
比如,著名匠师关栋天的竹编艺术、河南锻造技艺、苏式园林建筑等等,每一种传统工艺都有着深厚的历史积淀和独特的韵味。
在纪录片中,工匠们用手艺娴熟的手法展示出了他们对传统工艺的深入理解和创新。
他们守望着传统,同时也积极地寻求突破和创新,将传统工艺与现代时尚相结合,为中国的传统工艺注入了新的活力。
例如,在中国式园林建筑方面,工匠们不仅保留了古代宫廷园林的特色,还增加了一些现代元素,使其更能适应现代人的生活需求。
这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让传统工艺更接近现实生活,更容易受到年轻人的喜爱。
《天工开物》还向观众展示了一些传统工艺背后的故事和文化内涵。
例如,展示了韩纸艺术的制作过程,让我了解了这种传统工艺背后的坚持和努力。
韩纸艺术制作过程繁琐,需要经历多道工序,而且容易被湿气影响。
但是,韩纸艺师凭借他们对工艺的热爱和坚持,一直在传承和发展这一传统工艺。
这种坚持和执着让我倍感敬佩,也让我更加珍惜传统工艺的价值。
最后,观看《天工开物》让我对中国传统工艺产生了更深的思考。
传统工艺作为中国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无穷无尽的潜力和价值。
在现代社会,我们应该更加重视和保护传统工艺,传承和发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同时,我们也应该鼓励和支持那些致力于传统工艺的创新者和工匠,为传统工艺注入新的生命力。
只有如此,传统工艺才能在不断变化的时代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更加热爱和珍惜中国传统工艺。
同时,这部纪录片也激发了我的创造力和对传统工艺的兴趣。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作文

天工开物观后感500字作文《天工开物》观后感近期,我有幸观看了电视剧《天工开物》。
这部剧讲述了明代官员宋时因屡次考试失利而自立门户,经过多年的研究和创新,终于发明了多种机械装置,推动了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故事。
该剧整体结构清晰,情节分明,让观众一览宋时的发明历程,看到他在试错中不断创新的精神和追求进步的决心。
同时,该剧也突出了传统文化对于现代科技的启示作用。
例如,在第一集中,宋时通过了解天文历法,发现太阳的高度与季节的关系,从而研制出水晶挂钟;在制作印刷版面时,他也受到了“笔深犁远”的启示,使版面均匀、清晰。
这些细节深深地挖掘了传统文化的人文内涵,为观众呈现了一个全新的历史面貌。
作为观众,我被宋时的勇气和智慧所折服。
他在为自己的理想追求而进行探索的同时,也不忘为大众福利做出贡献。
比如,在发明钓鱼机和米粉机时,宋时不忘通过改变形状、操作方式等,让机器操作更加便捷,从而减轻了劳动力负担,提高了生产效率。
这种敢于创新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同时,这部剧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例如,剧情中有些部分描述过于模糊,特效也有不少瑕疵。
此外,在剧集结尾处出现的“编导”和“制片”等字幕,也让人感到有些违和。
这些细节上的不足虽然并不影响我对于该剧的喜爱和认可,但也需要相关制作人员在后续的制作过程中进行调整。
总的来说,《天工开物》这部电视剧创新了主题和风格,注重了观众的受众性和画面效果。
它带给我们的除了是一丝清新和感动外,还有对人类智慧和文化传承的深刻思考,在今天这个快节奏的时代里,这些思考能够对于我们自己和社会的发展带来启示。
在剧中,宋时追求科技进步的精神、探寻离奇的科技之路、敢于自己创新的勇气,让我深为感动。
我相信,在未来我们仍然需要这些类型的作品,它们不仅可以满足大众的娱乐需求,更可以为社会的和谐和文明史写下绚彩的篇章。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中国典籍中,蕴含着千百年来中国人智慧的结晶,其中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天工开物》。
这部典籍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本揭示中国古代科技和创新精神的宝典。
通过阅读《天工开物》,我对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和中国人追求卓越的精神有了更深的理解。
《天工开物》所揭示的中国古代科技水平远超出我的想象。
书中涵盖了多个领域的知识,包括建筑、农业、医学、制造等等。
令我称奇的是书中的一些发明和创新,如造纸术、火药、铁制船舶等。
这些发明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人类社会的面貌。
它们不仅仅是技术的突破,更显示了中国古代科学家对问题的深思熟虑和实践创新的勇气。
在阅读《天工开物》的过程中,我深深感受到了中国人对卓越追求的精神。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离不开对工艺的极致追求和孜孜不倦的勤奋。
书中所描述的各种制造工艺,不仅要求技术的娴熟和细致,还要求对材料的理解和创新思维的运用。
这种精神体现了中国人积极探索和追求卓越的品质,为我所钦佩。
与此同时,《天工开物》中还反映出中国人注重实用主义的特质。
书中的发明和创新,往往出自于对生产和生活中实际需求的直觉和思考。
中国人对实用主义的追求使得他们关注解决问题、追求效率,而不是一味地追求理论和抽象的意义。
这种实用主义精神影响了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使之注重实践和应用。
《天工开物》带给我的观后感是,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不亚于其他文明古国,甚至在某些方面更为出色。
通过这本典籍,我了解到中国人古代科技和创新的高度,以及他们精益求精的追求。
这种精神使得我对中国古代科技有了更广阔的认识,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博大精深有了更深的敬佩。
最后,阅读《天工开物》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中国古代科技和创新与现代科技的延续和传承。
中国古代科技的发展并非是封闭的,而是与世界交流和互动的结果。
正如书中所述,中国的造纸术和火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天工开物》读后感

《天工开物》读后感《天工开物》读后感1人类的生存依靠五谷,但是五谷的生长需要人类的种植,人类的进展需要科学技术。
《天工开物》是我们祖先对于农业和工业技术等的总结,是存世最早的一部著作,也遥遥领先于同时代的世界它具体记述了有关农业物种培育和冶金工艺工艺等内容,同时还记述了有关工艺设备和组织生产等方面的讨论阅历。
在农作物品种的培育方面,本书通过人们对水稻、麦子等新品种开发事例的讨论,分析了土壤、气候和培育方法对于农作物品种生长改变的影响,同时又依据蚕蛾杂交所消失的.变异情形,指出了人为的方式可以转变物种的特性。
这为农作物新种的培育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冶金工艺方面,记述了锌的冶炼和锌铜合金的内容,这不仅在中国史上是首创,在世界科技进展史上也是抢先提出的。
而书中关于用锌金属代替炉甘石冶炼金属铜的方法,也是世界历史上采纳该技术的首次记录,特别宝贵。
书中关于各种工艺技术的记述比方水车的应用、灌钢技术、失蜡铸造、排解煤矿瓦斯技术和熔融技术等内容,都涉及很多物理学的力学和热力学等方面的学问。
《天工开物》在肯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世界科学技术的进展水平。
《天工开物》对农业和工业的表达让人尊敬,更让我惊异的是古人的才智。
“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这是蕴含哲学含义的,讲解并描述了事物的改变,从土壤到农作物的品种和特性,将随水土的变迁而转变。
古人能熟悉到这种进展规律,让我震动,谁说古人的才智比不过现代人?这不是很好的佐证吗?《天工开物》读后感2第一次了解到《天工开物》这一本书是在电视上,看了一个公益片《典籍的中国》里面就讲的这本书,她被学者称为中国17世纪工艺百科全书,正是这几个字吸引了我的眼球,所以我在年前买了这本书,预备一睹工艺百科全书的真容。
是宋应星,本书主要写了五大部分食、衣、住、行、用,这本书写了当时明代中华经典的科技。
作品在第一张写了《乃粒》通过人们对水稻,麦子等新品种开发适合的讨论,分析了土壤,气候和培育方式,对于农作物品种生长改变的影响。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拥有丰富的典籍和经典著作。
这些典籍中蕴含着中国古代智慧的结晶,以及对世界的独特见解和观点。
其中,有一部名为《天工开物》的典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篇文章将从不同角度探讨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
一、典籍的背景介绍《天工开物》是明代冯梦龙撰写的科学技术总汇,总结了中国古代从农业到工艺制造各个领域的知识和智慧。
该书共分六卷,包含了众多关于冶炼、纺织、建筑、农田水利、传统医药等方面的内容。
作为一部系统的科技典籍,它为我们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新能力。
二、冶炼学的传承与创新《天工开物》中关于冶炼学的内容让我深受启发。
中国古代人民对于冶金工艺的研究达到了极高的水平,不仅发明了青铜冶炼技术,还探索出了炼铁和炼钢的方法。
通过学习这些古代技术,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民在科学技术上的深厚底蕴。
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也能发现他们在冶炼学上进行了创新,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
三、纺织技艺的神奇与智慧除了冶炼学,中国古代的纺织技艺也是令人叹为观止。
《天工开物》中有关纺织的章节详细介绍了丝织、棉织等各种纺织工艺和方法。
通过阅读这些内容,我对古代中国人民的纺织智慧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他们不仅能够熟练地掌握纺织技艺,还进一步改良了传统的方法,提高了纺织品的品质和生产效率。
四、建筑工艺的传统与创新在中国古代的建筑领域,《天工开物》也提供了丰富的知识和经验。
这些内容不仅介绍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具体技术,还解释了建筑背后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思想。
通过阅读典籍中的相关章节,我不仅对于中国古代建筑的传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还能够看到他们在建筑领域进行创新的努力和成果。
五、农田水利的智慧与实践农田水利一直是中国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天工开物》中,对于农田水利的论述也非常丰富。
该书详细介绍了中国古代人民如何通过开凿渠道、修筑水坝等方法改良农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
典籍里的中 国观后感天工开物

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典籍里的中国观后感——天工开物》最近看了《典籍里的中国》之《天工开物》这一期,真的是感触颇深,让我对这本古老的典籍有了全新的认识。
以前,对于《天工开物》,我只知道它是一本很有名的古代科技著作,但具体讲了些啥,还真不太清楚。
看了节目之后,我仿佛穿越回了古代,亲眼目睹了那些伟大的发明和创造。
节目里,宋应星那一生为了追求实用之学、造福百姓的坚持,深深打动了我。
他多次参加科举考试,却屡屡失意,但他并没有因此而放弃自己对知识的探索和对民生的关注。
他游历大江南北,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作坊,观察记录各种生产工艺和技术。
这种执着和勇气,让我这个现代人都感到汗颜。
其中有一个细节让我印象特别深刻。
宋应星在江西看到了矿工们采矿的艰辛。
那深深的矿洞,幽暗潮湿,矿工们弯着腰,背着沉重的矿筐,一步一步艰难地往上爬。
他们的脸上满是煤灰,只有一双眼睛还透着光亮。
宋应星跟着矿工们一起下到矿洞,亲身体验了那种黑暗和压抑。
他看到矿工们用简陋的工具,一点点地挖掘矿石,稍有不慎,就可能会有塌方的危险。
但就是在这样恶劣的条件下,矿工们依然坚守着,为了能采出矿石,为了能让家人过上更好的生活。
宋应星被这些矿工们的坚韧所感动,他决定要把采矿的技术和方法记录下来,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一行业,也希望能为改进采矿技术做出一点贡献。
他仔细地观察矿工们的操作,询问每一个细节,包括如何判断矿脉的走向,如何选择合适的工具,如何保证通风等等。
他把这些都详细地记录在《天工开物》里,还绘制了精美的插图,让后人能够更直观地了解采矿的过程。
还有一个场景,是宋应星在农村看到农民们种植水稻。
那时候可没有现在的机械化设备,一切都靠人工。
农民们从育秧开始,就精心呵护每一棵秧苗。
到了插秧的时候,他们弯着腰,在水田里一株一株地插着,累得直不起腰来。
除草、施肥、灌溉,每一个环节都不能马虎。
宋应星跟着农民们一起劳作,他感受到了农民们对土地的深情,也明白了粮食的来之不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读《天工开物》有感
偶然的在购物中,选中一本历史课中背过书名的书,《天工开物》。
本是随意的买来翻翻,但开卷之后,赞叹不已。
实在没有想到,我国在明代,就有这样的科技著作。
《天工开物》,明朝科学家宋应星所著。
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
在理学占据文化领域的统治地位的当时,《天工开物》既是对古代科学传统的有效继承,也与当时兴起的各种具有启蒙意义的反权威意识,实学意识和民生意识息息相关。
由空谈走向实践,是当时有识之士的反思,这种思潮在思维方式上开始散发出近代的气息。
《天工开物》经翻译,走向世界之后,获得极高赞誉,并且影响深远。
《天工开物》被欧洲学者称为“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
法兰西学院汉学家儒莲将此书称为“技术百科全书”,将“天工开物”理解为“对自然界奇妙作用和人的技艺的阐明”。
英国科学史家李约瑟博士把《天工开物》称为“中国的阿格里科拉”和“中国的狄德罗”,称《天工开物》是“十七世纪早期的重要工业技术著作”。
日本学者评议道:“作为展望在悠久历史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中国技术全貌的书籍,没有比它更合适的了。
”日本现代科学史学家薮内清也认为宋应星的书足可与十八世纪法国启蒙学者狄德罗主编的《百科全书》匹敌。
十八世纪,在欧洲工业革命已经拉开序幕,但农业生产依然十分落后,播种还在使用人工播种。
这种播种方式,在种子的密度和覆
土深度上都十分随意,直接影响出苗率。
而此时中国,已经在使用播种机。
欧洲的犁设计也比较简单、原始,操作十分费力,而中国的犁则效率更高也更省力。
当《天工开物》传入后,直接推动了欧洲农业革命。
欧洲从12世纪学会造纸,但一直以破布为原料单一生产麻纸,18世纪以后耗纸量激增,但破布供应却有限,于是造纸业出现原料危机。
1840年儒莲将《天工开物》造纸章译成法文刊于《科学院院报》。
其中提到以野生树皮纤维、竹类及草类纤维代替破布造纸,还可用各种原料混合制浆。
这些信息很快得到反馈,法、英、德人以其他原料成功造纸,终使原料危机获得缓解。
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1809―1882)在读了儒莲翻译的《天工开物》中论桑蚕部分的译本后,把它称之为“权威著作”。
达尔文在他的《动物和植物在家养下的变异》(1868)卷一谈到养蚕时写道:“关于中国古代养蚕的情况,见于儒莲的权威著作”。
他把中国古代养蚕技术措施作为论证人工选择和人工变异的例证之一。
一直都简单以为我国灿烂的古代文化,自宋以后,日渐衰微偏执,没想到,在明代,阳明心学传播之后,能有如此经世致用的著作问世。
至今日,我国教育改革已久,科学之意识,已扎根在众人心中。
虽腐儒伪理假国学之名屡有泛起,但大势不可违。
唯科学之开明,能引领我国之复兴。
每每看到《厉害了我的国》,更坚定科学强国的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