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及手册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实习专业:土地资源管理时间:2011年11月实习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一、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是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重要内容之一,通过现状分析可以全面了解全县土地资源的利用状态、特点,以及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可为合理确定土地利用规划的战略目标和规划任务提供科学的依据。
通过本实习使同学们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基本内容、方法和报告的编写。
二、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内容(一)土地利用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态的分析这一部分分析要以二级地类为基础,采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别确定各类用地的数量、质量、结构及分布状态;比较详细地论述各类用地的基本情况、利用特点以及形成目前利用状态的主要原因。
在报告中要分别对耕地、园地、林地、牧草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和未利用地进行论述。
(二)土地利用动态变化分析收集10多年来土地利用变化情况的统计资料,从动态变化中分析土地利用的合理方面与不合理方面,找出存在的问题。
主要内容包括:因自然灾害或人为不合理的利用造成的耕地减少,森林、草原退化,非农业建设用地超占等等问题,最后得出具体的分析结论。
(三)土地资源潜力分析通过内业的资料分析,结合外业勘察,初步确定规划地区土地后备资源的数量、质量、空间分布及今后进行整治、改造的主攻方向。
(四)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土地开发利用程度分析,主要是分乡镇分别计算下列指标,阐明全县土地开发利用的类型、数量及分布,开发利用程度以及产业布局状态。
1.土地垦殖率:即耕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反映土地开发利用和种植业发展程度。
2.土地利用率:即巳利用的土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反映全县土地利用的程度。
3.农业利用率:是指大农业(农、林、牧、渔)用地面积与土地总面积之比。
反映大农业的发展程度。
农业利用率=(大农业用地面积/土地总面积)×100%4.耕地复种指数:是指全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与其所占耕地面积之比。
最新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汇总

201406土地利用规划实习指导书《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指导书第一部分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大纲一、本课程实习的时间与地点1.实习时间:外业3天,内业7天;2.实习地点:长沙市宁乡县。
二、本课程实习的目的与任务1.练习地类调查的基本方法与一般技术;2.练习土地利用结构综合平衡表的填写方法及其运用;3.练习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说明书的撰写;4.练习区域土地利用现状评价与未利用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5.练习区域主要用地类型(耕地、城市及居民点用地、工矿建设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三、本课程实习的基本要求1.要求认真进行,并独立完成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报告,不得抄袭,但可参考借鉴别人资料;字数不少于4000,要求有血有肉,不说空话、套话;报告内容作为评定实习成绩的重要依据。
2.在外业收集资料可以分组进行,各小组内部应进行适当的分工与合作,且各组之间必须相互配合。
3.内业时以小组为单位,但提交的实习报告必须是个人的。
4.外业进行之前,各小组必须制定详细的外业工作计划交指导老师审查通过,否则外业不能进行。
5.严格内、外业考勤制度,要求各小组组长认真填写实习日志。
四、本课程实习内容及安排(一)实习内容依据《全国土地利用现状分类标准》(GB/T21010-2007)与《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技术规程》(TD/T 1014—2007),进行土地利用现状调查。
本次实习要求分别开展农村土地调查与城镇土地地类调查。
(1)农村土地调查只进行地类调查,即实地调查县城以外13个乡镇的每块土地的地类、位置、范围、面积等利用状况,查清耕地、园地、林地、草地、村庄等各类土地的分布和利用状况;(2)城镇土地调查即城镇地籍调查,是对宁乡县城内部每宗土地的调查,通过权属调查和地籍测量,查清宗地的权属、界址线、面积、用途和位置等情况。
(二)实习任务:1.运用GIS软件进行成果处理,生成土地利用现状图,统计各类土地类型的面积。
2.以小组为单位完成三个实习模块内容,撰写并提交实习报告:(1)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现状分析报告;(2)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供需预测报告;(3)宁乡县县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文本与说明书。
土地利用规划学实习内容及要点-河南农业大学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实习指导书(土地管理专业用)曲晨晓等编写河南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土地资源管理系《土地利用规划》教学实习指导书1实习目的土地利用规划的目的在于了解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要领基本理论、研究方法,了解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基础知识,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专题本教学实习,要求达到理论联系实际和进一步深化《土地利用规划》某些基本理论与内容。
利用土地管理部门的实际工作成果和管理经验来验证和阐明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
掌握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土地利用专项规划和土地利用详细规划的工作程序和工作方法,能利用先进的计算机、地理信息系统和常规手段,进行土地利用规划设计的室内外工作。
在参加土地规划、土地管理等工作中,能担当起土地利用规划的编制和制图工作。
2 实习动员2.1 制定工作计划根据实习任务和调查的技术规程,初步拟定总的实习计划。
其内容一般包括:调查的项目、内容、工作阶段的划分和时间安排等。
实习分外业调查与内业处理两个阶段,外业调查为3天,内业处理为2天。
2.2 学生实习动员为了保证调查实习质量,要进行实习动员,让学生掌握土地利用规划内业外业工作、调查的一般工作程序、方法、土地利用规划和各相关学科的知识、国土资源管理的实际工作情况,以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和圆满完成。
3准备工作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收集材料、分析材料、与当地国土资源管理部门联系、做好编图与外业工作的物质准备。
准备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下步工作的进行,甚至影响到土地利用规划实习的质量。
3.1 资料的准备资料准备的主要任务是收集、整理、分析所需要的规划区域的基础图件和各种专业图件、数字、文字资料、工作底图(包括土地利用现状图、分幅现状图等)。
3.2 用品准备手持式GPS、1:1万的分幅土地利用现状图、尺子(三角尺、直尺、丁字尺)、绘图笔、绘图墨水、透明胶带纸、晒图纸、硫酸纸、放大镜、橡皮、小刀、圆规、分规、求积仪、A0绘图仪、A3激光打印机、计算机及应用软件、劳动保护用品等。
《土地估价》实验指导书(新大纲)

《土地估价》实验指导书付梅臣付薇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土地科学技术系2007年3月目录实验一、利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土地价格模拟评估实验 (1)实验二、收益还原法评估土地价格模拟评估实验 (6)实验三、成本法(成本逼近法)评估土地价格模拟评估实验 (11)实验四、假设开发法(剩余法)评估土地价格模拟评估实验 (15)实验五、路线价估价法评估土地价格模拟评估实验 (1)实验六、估价报告编写与应用综合实验 (5)附件1:房屋新旧程度评定标准 (9)附件2:土地估价报告规范格式 (18)附件3:房地产估价报告格式 (31)附件4:土地估价技术报告错误要点 (37)附录5:《土地估价》实验报告撰写格式与要求 (43)实验一、利用市场比较法评估土地价格模拟评估实验一、实验类型与学时实验类型:专业 项目类别:综合 计划学时:2 每组人数:2 二、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学生通过市场比较法实验,能够运用市场比较法评估的程序、方法等理论,解决市场比较法案例的基本要求。
要求:预先掌握市场比较法评估土地的相关理论和方法,同时掌握WINDOWS 操作系统和OFFICE 中的EXCEL 的基本操作。
三、实验原理市场比较法的理论依据,就是替代原理。
市场比较法原理示意图1、直接比较E D B A P P B D ⨯⨯⨯⨯=式中:交易情况修正的分子为100,表示以正常交易价格为基准; 交易日期修正的分母为100,表示以可比实例成交时的日期为基准; 区域因素修正的分子为100,表示以估价对象所在的区域因素为基准; 个别因素修正的分子为100,表示以估价对象的个别因素为基准。
比较交易实例1待估土地待估土地价格交易实例3交易实例2比较比较修正2、间接比较E D B A P P B D ⨯⨯⨯⨯= (1)区域因素间接比较式中:交易情况修正的分子为100,表示以正常交易价格为基准; 交易日期修正的分母为100,表示以可比实例成交时的日期为基准;标准化修正的分子为100,表示以标准不动产所在区域的状况为基准,分母是可比实例所在区域相对于标准不动产所在区域的得分;区域因素修正的分母为100,表示以标准不动产所在区域的状况为基准,分子是估价对象所在区域相对于标准不动产所在区域的得分;个别因素修正的分子为100,表示以估价对象的个别因素为基准。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指导书

《土地利用规划》课程实验指导书环境与地理科学系2009 年 9 月 10 日实验一土地需求量预测一、实验目的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不同的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明确不同方法的实用性;3.能够借助传统手工方式或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不同的预测方法。
二、实验原理预测是土地利用管理的重要手段,是了解和协调时期和区域土地利用供给量与需求量之间的关系的重要内容。
土地需求量受一定时期国民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质量和区位条件等的影响。
耕地需求量预测是土地利用规划预测中最基本的内容。
三、实验过程1.确定预测目的;2.检验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提供的资料;3.利用传统手工方式或者计算机软件实施预测过程:分别采用趋势预测法和回归分析法对案例(见附件1)进行预测。
其中,手工计算方式严格按照预测方法的原理进行逐步计算;计算机计算可以采用EXCEL数据分析工具或者SPSS软件等;4.比较传统手工和计算机两种计算方式的优缺点;5.分析预测误差。
四、注意事项数据输入时要仔细,分析过程中做到谨慎认真。
五、上交资料提交实验报告,内容书写要规范。
附件1:例1. 根据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耕地面积资料(表-1),采用趋势预测法计算出预测方程并绘制趋势线,同时计算出2000年的耕地面积,最后对预测误差进行分析。
表-1 ××县1970-1999年耕地面积例2.未来耕地面积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如人口、单产、总产、基建投资等,并随着上述因素的变化而变化,在它们之间存在着因果关系。
下表提供了某县市1970-1999年30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的资料(表-2),由此采用回归分析法预测2000年的耕地面积,并列出回归分析方程,最后分析预测误差。
表-2 ××县1970-1999年人口、粮食总产量和耕地面积实验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编制一、实验目的1.掌握借助计算机工具编制五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的流程、内容及表示方法;2.掌握土地利用现状图的绘制;3.熟练掌握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图上内容的计算与分析;二、实验原理土地利用规划是指在土地空间上合理组织土地的一项综合性措施。
ahp权重计算_New

ahp权重计算_Newahp权重计算土地利用规划课实验指导书尹君教授编河北农业大学城建学院2004年10月目录一、土地适宜性评价权重的计算二、人口与土地需求预测模型三、土地利用规划单目标规划优化四、土地利用规划多目标规划优化五、土地利用规划面积量算六、土地利用规划图编制一、土地适宜性评价权重的计算(一)AHP的基本步骤运用AHP解决问题,大体可以分为四个步骤,即1.建立问题的递阶层结构;2.构造两两比较法判断矩阵;3.由判断矩阵计算被比较元素相对权重;4.计算各层元素的组合。
现分述如下:1.建立递阶层次结构这是AHP是最重要的一步。
首先,把复杂问题分解为由元素组成的各部分,把这些元素按属性不同分成若干组以形成不同层次。
同一层次的元素作为准则对下一层次的某些元素起支配作用,同时它又受上一层次元素的支配。
这种从上至下的支配关系形成了一个递阶层次。
处于最上面的层次只有一个元素,一般是分析问题的预定目标,或理想结果。
中间的层次一般是指标、分指标。
最低一层包括各个方案。
层次之间元素的支配关系不一定是完全的,即可以存在这样的元素,它并不支配下一层的所有元素。
一个典型的层次可以用图表示出来。
2.构造两两比较判断矩阵在建立递阶层次结构以后,上下层次之间元素的隶属关系就被确定了。
假定上一层次的元素C h作为指标,对下一层次的元素A1,A2…,A n 有支配关系,目的是在指标C h之下按它们相对重要性赋予A1,A2,…,A n相应的权重。
对于大多数社会经济问题,特别是那些由人的判断起重要作用的问题中,直接得到这些元素权重并不容易,往往需要通过适当的方法来导出它们的权重,AHP所用的是两两比较的方法。
在这一步中,决策要反复回答问题,针对指标C h两个元素A i和A j哪一个更重要些,重要多少。
需要对重要多少赋予一定数值。
这里使用1~9的比例标度,它们的意义见表标度的含义1.表示两个元素相比,具有同样重要性。
3.表示两个元素相比,一个元素比另一个元素稍微重要。
土地利用规划学试验报告

《土地利用规划学》课堂实验报告(2016-2017第2学期)姓名:金新强学号:311417020113专业班级:城规14-1班指导老师:林华一基本情况实验项目名称:庞村镇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研究实验项目地点:土木楼3022试验日期:2017.5.5二实验目的1.了解土地需求量预测的必要性和意义;2.掌握土地需求量预测方法;3.能够借助计算机计算方式熟练使用预测方法。
三实验准备1、查询国家关于土地利用规划的相关文件要求;2、查找土地需求量预测案例资料;3、准备庞村镇土地的相关资料;4、安装好土地利用规划用到的Excel、Word等软件。
四实验内容明确各类土地规划期的供给量,土地供给的空间分布。
规划区内的人口数量,耕地需求量,建设用地需求量及其空间分布; 附:规划年土地利用供给表和土地需求表五实验结果与心得土地供给和需求预测研究1、已知庞村2004年人口数为15843,人口自然增长率为7‰,假设城镇化率为50%,则Pt(规划年人口数)=pt0(1+K)(t-t0)=15843*(1+7‰)(2020-2004)≈17714人所以,规划期城镇人口=规划年人口数*城镇化率=17714人*50%=8857人规划期农村人口=规划年人口数*(1-城镇化率)=17714人*(1-50%)=8857人2、居民点用地需求量预测(1).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U=P*A/10000U规划期城镇建设用地面积(公顷)P规划期城镇人口A规划期人均建设用地指标.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符合表1的规定。
说明: ①现有城市和县城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应同时符合表1中指标级别和允许调整幅度双因子的限制要求.调整幅度是指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比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增加或减少的幅度. ②人均耕地面积小于1亩的地区,在现状人均建设用地水平允许采用的规划指标等级中只能采用最低一级. ③新建城市和县城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3级内确定;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地区应在第2级内确定. ④首都和经济特区城市的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宜在第4级内确定;经济特区城市人均耕地小于1亩的可在第3 级内确定. ⑤边远地区和少数民族地区中地多人少的城市和县城,可根据实际情况确定规划人均建设用地指标,但不得大于150.0平方米/人.已知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为1028400平方米,现状城镇人口7288人,城镇化率为46%,则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均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建设用地/城镇居民点现状人口数=1028400平方米/7288人≈141.1(平方米/人)已知耕地面积为14896900平方米,人口数为15843,则人均耕地面积=耕地面积/人口数为=14896900平方米/15843人≈940.28平方米/人=1.41亩>1亩所以,设定规划年人均建设用地达到120平方米/人U=P*A/10000=8857人*120平方米/人/10000=106.3公顷(2)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村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与城镇用地需求量预测方法相同。
土地利用规划的资料收集、整理、分析

图一、石泉村和沙水村1998年数据库建立对应2007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
图二、石泉村、沙水村1998年和2014年土地利用现状对比
3、石泉村和沙水村概况分析(包括区位、自然地理、社经济等内容)
石泉,沙水两村南北相靠,地处南海区,狮山镇,松岗办事处的东北部,一条桂和路贯穿两条村。东与里水一河相隔,南接龙头,西紧靠南国桃园旅游度假区,连接中央电视台南海影视城,投资环境优越。两村地处珠江三角平原地带,秋冬盛行西北风,春夏盛行东南风。属于亚热带地区,常年受亚热带季风气候控制温湿多雨,土壤类型为砖红壤,植被类型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三、实验类别:专业实验
四、实验内容:
(1)根据石泉村和沙水村1998年数据库建立对应2007分类标准土地利用现状数据库(字段包括权属、1998年现状地类代码、2014年对应地类代码、2014年对应地类名称、面积),整饰土地利用现状图;
(2)根据2014年数据库,分析石泉村和沙水村土地利用结构和土地利用现状变化情况(数量,空间);
石泉村:
全村总面积两平方公里,自然村5条,村民小组(经济社)7个,全村总人口1622人。全村耕地面积400多亩,村委会现有企业25家,经济社引入企业30多家。2008年全村委会社会总产值超过10亿元,其中工业产值约为9.7亿,农业总产值,为600万元,第三产业的收入3300万。
石泉村委会从90年代开始就积极进行文明创建工作,村委会及各村小组对文明村建设投入资金接近千万元,2008石泉村委会年被佛山市评为“十好和谐文明村”。村委会辖下的7个村民小组均被评为“狮山镇十好和谐文明村”。村委会在帮助各村小组创建十好和谐文明村过程中,与创建卫生村、健康村齐头并进、齐抓共管。先后对各村小组的软硬件设施进行投入,1992开始对各村小组村前道路巷道硬底化建造,随着“卫生村”、“健康村”、“十好和谐文明村”的成功创建,村内的基础设施得到更进一步完善,全村街、巷道路硬底化达到99%,辖下的村小组兴建了灯光球场、乒乓球室、图书室、个别有条件的村小组建有小公园、健康活动场所等。村委会建有图书室、乒乓球室、党团员、老年人活动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地利用规划实验及报告书姓名:学号:玉溪师范学院资源环境学院土地管理专业刘文旭编写基本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技术路线图实验一土地利用现状分析及规划评价一、实验目的通过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知道土地利用现状分析的目的,土地利用现状分析评价的内容及土地利用规划后评价过程与方法。
能够利用excel进行图表制作,掌握条图,柱状图,饼图,散点图。
二、实验内容1.土地利用用地的现状分析: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有关法律和法规为依据,认真贯彻“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寸土地,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坚持“保护资源、保障发展”的方针,从巢湖市整体经济发展的需要出发,正确处理土地资源利用中保护与发展、规划控制与市场调节、内涵挖潜与外延扩大、全局利益与局部利益、长远利益与当前利益等重大关系,突出重点区域和重点行业,统筹规划,合理布局,促进土地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的转变,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表1 土地利用现状表2005年土地利用现状情况,说明分区情况(二)建设用地现状填写(三)未利用地2.建立土地利用结构(按照上课教学要求说明此市的土地利用现状结构变化情况)表2 土地利用区位分析利用区位熵指数对本市下辖行政地区的建设用地区位指数,耕地,城市用地的区位指数建行计算并分析:区位熵指数:iidsQ DS由表2和表3、表4对土地利用结构进行分析如下:据2005年西双版纳州土地变更调查显示,版纳州土地总面积为18994.51平方公里。
2005年末耕地面积为180572.71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9.51%。
3.前一轮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评价《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自依法实施到2005年已经实施8年了。
这些年来,各级领导和广大群众按规划办事的意识明显增强;实施规划的机制和管理制度初步形成;规划的实施,在引导和规范城乡用地、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加强耕地保护特别是基本农田保护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实施评价是规划修编前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一轮规划修编的基础与前提,也是确保规划修编依法有序推进的重要措施。
研究的目的:全面分析上一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实施的效果,促进有关部门进一步落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目标、任务和各项实施措施;通过总结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提出改进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的对策和建议,作为本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修编基础和依据。
表5 1996年和2005年土地利用土地利用变化的速率公式:()()/100%a b b k v v v T =-⨯⨯说明上一轮报告年和规划基期年的土地利用结构变化:根据《西双版纳州土地利用总体规划(1997-2010年)》确定的主要控制指标为:(请填写空白处)(一)耕地由现状207891.78公顷,调整为213037.73公顷,增加( )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10.94%提高到11.22%。
规划期内,预计各类用地占用耕地14470.65公顷,其中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占用524.08公顷;交通建设占用70.27公顷;水域用地占用70.93公顷;退耕还园8206.62公顷;退耕还林4349.75公顷:退耕还牧1249公顷。
规划期内将新开垦耕地19935.33公顷。
2010年规划控制为213037.7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22%),增加()公顷。
规划期内阶段性控制要求为,2005年耕地保有量应控制在211086.0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1.11%)。
(二)园地由现状151395.51公顷,调整为181293.27公顷,增加()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提高到9.54%。
新增园地中,陡坡耕地退耕改园地8206.62公顷;林地改园地9824.95公顷;开发荒山23382.29公顷,共计41413.86公顷。
各项建设用地占用1052.55公顷,其中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占用714.62公顷;交通用地占用260.18公顷;水域用地占用77.75公顷。
其中,2005年园地面积应控制在168164.23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8.85%)。
(三)林地由现状1231216.53公顷,调整为1347319.77公顷,增加()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提高到70.93%,森林覆盖率由现状的59.27%,高到70%。
新增林地面积中退耕还林4349.75公顷,开发荒山造林111557.53公顷,共计115907.28公顷。
规划期内减少林地13210.59公顷,其中:林地改园地9824.95公顷;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占用856.14公顷;交通用地占用1138.02公顷;水域用地占用1391.48公顷。
其中,2005年林地面积应控制在1310642.38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69.00%)。
(四)牧草地由现状1222.11公顷调整为29668.07公顷,增加()公顷,占士地总面积的比重由()提高到1.56%。
新增牧草地中,退耕还牧1249公顷,开垦未利用土地中荒草地27202.12公顷。
其中,2005年牧草地面积应控制在19506.9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03%)。
(五)城镇村庄及工矿用地由现状13765.10公顷,调整为16509.99公顷,增加()公顷,占用耕地524.08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0.72%提高到0.87%。
增加部份中,城镇用地增加1962.09公顷,占用耕地497.62公顷;村庄用地增加66公顷,占用耕地7.56公顷;独立工矿用地增加438.12公顷,占用耕地18.9公顷;特殊用地增加365.97公顷。
其中,2005年城镇村及工矿用地面积应控制在15498.50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82%)。
(六)交通用地由现状2265.74公顷,调整为9624.91公顷,增加2341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0.38%提高到0.51%。
其中占用园地260.18公顷。
其中,2005年交通用地面积应控制在8788.8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0.46%)。
(七)水利设施用地由现状1369.97公顷,调整为7581.48公顷,增加()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的比重由()提高到()%。
占用耕地70.93公顷,其中水利工程建设增加水域面积1903.19;水产养殖新增水域面积310.55公顷。
其中规划中期2005年水域面积应控制在6790.86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1.41%)。
(八)未利用土地由现状239950.15公顷,调整为74415.63公顷,减少()公顷。
占土地总面积比重由()降低到3.92%。
规划中期的2005年未利用土地面积应缩减为140258.74公顷,(占土地总面积的的7.38%)。
4.指标实现程度分析表6 指标实现程度请填写你思考的,对上一轮规划与本期规划的情况分析说明注:对所有的表格利用excel制图生成提交。
实验二土地利用战略一、实验目的土地利用战略目标是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核心内容,体现土地利用的目的。
土地利用战略研究,主要是为实现社会经济发展规划目标服务,要掌握宏观经济分析,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特性和内容,土地利用战略研究及其特性,知道土地利用战略研究的内容。
采用swot 分析,对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战略目标决定及分析。
二、实验内容案例1 引入某农场I、II、III等耕地的面积分别为100 hm2、300 hm2和200 hm2,计划种植水稻、大豆和玉米,要求三种作物的最低收获量分别为190000 kg、130000 kg和350000kg。
I、II、III等耕地种植三种作物的单产如表4所示。
若三种作物的售价分别为水稻1.20元/kg,大豆1.50元/ kg,玉米0.80元/kg。
表7 不同等级耕地种植不同作物的单产(单位:KG / HM2)I等耕地II等耕地III等耕地水稻11 000 9 500 9 000大豆8 000 6 800 6 000玉米14 000 12 000 10 000 分析不同目标下的土地利用战略抉择:为什么要进行战略抉择,怎样才能保证战略抉择的利益最大化。
表8 SWOT战略分析矩阵案例2:西双版纳2006——2020年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土地利用战略的SWOT分析。
2005年版纳州国内生产总值(GDP)77.9513亿元。
其中:第一产业27.9031亿元;第二产业17.8824亿元;第三产业32.1658亿元。
人均国内生产总值8873元。
工农业总产值(现价)57.7631亿元。
其中:工业16.2628亿元占28.22%;农业41.3686亿元占71.78%。
地方财政收入3.8140亿元,地方财政支出13.55亿元。
版纳州粮食播种面积125.4万亩,粮食总产量35.31万吨。
农民人均纯收入2172元,城镇人均年收入7874元。
版纳州是一个以傣族为主,还有汉、彝、哈尼、拉枯、布朗、基诺等13个民族聚居地。
2005年总人口88.0837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9746万人,占总人口69.22%;非农业人口27.1091万人,占30.78%。
人口自然增长率8.31‰。
针对版纳州人口、耕地、后各土地资源潜力,土地利用特点及当前土地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将来土地利用的变化趋势,提出版纳州土地利用战略的总目标如下:(详细阅读,提出问题)1、保障一定数量和质量的耕地面积;保障关系国计民生的重点基础设施用地;保障对地区经济发展有重要作用的重点项目用地;保障一定数量的生态用地。
2、扩大果茶桑胶药花等园地种植面积,推进生物资源开发产业建设和农村经济发展;扩大用材林、经济林和生态防护林面积,提高林地利用的生态经济效益;扩大瓜菜种植面积,建设“菜蓝子”工程。
3、突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区域特色,体现地域差异,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突出后备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潜力,积极开展土地整理与复垦,实现耕地占补平衡;突出挖掘各类闲置土地和低效土地的利用潜力,努力推进土地资源的节约与集约利用;突出土地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突出土地用途管制制度,严格土地管理;突出土地使用制度改革与创新,科学地管好用好土地资源。
基于土地供求态势的分析,为满足版纳州经济社会“十一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的用地需求,促进版纳州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在规划期(2005-2020年)内版纳州土地利用的具体目标主要是:约束指标弹性指标思考:选择这样的战略后应该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才能保证土地利用战略的有效实施实验三 LINDO 求解土地结构调整一、 实验目的利用软件对土地利用进行线性规划,计算出最宜土地利用数值。
二、 实验原理LINDO 是一种专门用于求解数学规划问题的软件包。
由于LINDO 执行速度很快、易于方便输入、求解和分析数学规划问题。
因此在数学、科研和工业界得到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