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PPT课件
合集下载
地下水脆弱性评价方法

污染脆弱性图。
• 原民主德国在1980~1985 年期间编制了1∶5 万的地下水脆弱性图; • 瑞典编制了1∶215 万的地下水脆弱性图。 • 美国普遍使用了由Aller 开发研制的DRASTIC 方法评价含水层脆弱性,在
俄克拉荷马使用该方法对12 个主要含水层开展了区域尺度的含水层污 染脆弱性评价 ,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怀俄明州、罗得岛、马萨诸塞州、 威斯康星州、内布拉斯加、特拉华州、南达科他州等地区也采用了类 似的方法进行了含水层脆弱性填图
• 早期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编图始于20 世纪60年代中 期的欧洲,到70 年期间,德国、捷克、法国、西班牙、 前苏联、波兰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分别编制了小比例尺 地下水脆弱性图,试图从国家和区域层次上了解地下水 易于污染地区,以便制定国家或区域的地下水保护政策。
2.研究程度
• 70~80 年代,开始转向编制中比例尺地下水 脆弱性图,这是适应较小区域的地下水保护 的需要。其中,法国编制了1∶10 万、捷克 编制了1∶20 万的系列地下水脆弱性图。英 国国家河流管理局编制了一系列1∶10 万的 区域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图。捷克编制了 1∶10 万的白垩盆地地下水脆弱性图。
指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地下水保护规划。 分图描述关于特殊脆弱性迁移时间的地区性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要求野外调查
特殊目的
பைடு நூலகம்
1: 2.5万或更大
单一目的,用于地方或城市规划和保护场地 特殊图,表示地方或场地特殊地下水防污性 能问题,需要一套代表性数据,通常需要场 地的特别调查
1.基本理念
地下水质量groundwater quality
10
20
30
40
50
60
浅层
0
FINa+ ClSO42Fe 挥发性酚类 浑浊度 溶解性总固体 总硬度 PH值 肉眼可见物 NO2As砷 Al 1,2-二氯乙烷 NH4+ Cd Mn 耗氧量 NO31,2-二氯丙烷 Cr6+
• 原民主德国在1980~1985 年期间编制了1∶5 万的地下水脆弱性图; • 瑞典编制了1∶215 万的地下水脆弱性图。 • 美国普遍使用了由Aller 开发研制的DRASTIC 方法评价含水层脆弱性,在
俄克拉荷马使用该方法对12 个主要含水层开展了区域尺度的含水层污 染脆弱性评价 ,在美国的得克萨斯州、怀俄明州、罗得岛、马萨诸塞州、 威斯康星州、内布拉斯加、特拉华州、南达科他州等地区也采用了类 似的方法进行了含水层脆弱性填图
• 早期的地下水脆弱性评价与编图始于20 世纪60年代中 期的欧洲,到70 年期间,德国、捷克、法国、西班牙、 前苏联、波兰和保加利亚等国家分别编制了小比例尺 地下水脆弱性图,试图从国家和区域层次上了解地下水 易于污染地区,以便制定国家或区域的地下水保护政策。
2.研究程度
• 70~80 年代,开始转向编制中比例尺地下水 脆弱性图,这是适应较小区域的地下水保护 的需要。其中,法国编制了1∶10 万、捷克 编制了1∶20 万的系列地下水脆弱性图。英 国国家河流管理局编制了一系列1∶10 万的 区域地下水固有脆弱性图。捷克编制了 1∶10 万的白垩盆地地下水脆弱性图。
指定区域土地利用规划和地下水保护规划。 分图描述关于特殊脆弱性迁移时间的地区性 地下水系统脆弱性。要求野外调查
特殊目的
பைடு நூலகம்
1: 2.5万或更大
单一目的,用于地方或城市规划和保护场地 特殊图,表示地方或场地特殊地下水防污性 能问题,需要一套代表性数据,通常需要场 地的特别调查
1.基本理念
地下水质量groundwater quality
10
20
30
40
50
60
浅层
0
FINa+ ClSO42Fe 挥发性酚类 浑浊度 溶解性总固体 总硬度 PH值 肉眼可见物 NO2As砷 Al 1,2-二氯乙烷 NH4+ Cd Mn 耗氧量 NO31,2-二氯丙烷 Cr6+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评价的任务和要求

地下水环境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
(5)水资源调查
(6)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与评价
地下水环境影响预测是预测拟建项目排放污染物对地下 水的可能影响,一般应该采用定量预测的方法,在评价 级别较低、污染物排放极小的情况下可以采用定性分析 的方法。
(7)地下水污染防治对策和建议
(四)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地下水质量分类
根据地下埋藏条件的不同,地下水可分为上层滞水、潜水和自流水三 大类。
包气带 包气带是指位于地球表面以下、潜水面以上的地质介质。有 时人们也把包气带称为非饱和区(unsaturated zone),但是这两 个概念的含义不完全相同。非饱和区一般不包括潜水面之上的毛细上 升区(capillary fringe)和季节性饱和区域。
(二)污染方式
地下水污染方式可分为直接污染和间接污染两种。
直接污染,特点: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在
污 染 方 式
污染过程中,污染物的性质不变。这是对地下水污染 的主要方式。
间接污染,特点:特点是:地下水污染并非由于
污染物直接进入含水层引起的,而是由于污染物作用于 其他物质,使这些物质中的某些成分进入地下水造成的。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 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 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 Ⅰ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适 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 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适用 于各种用途。 Ⅲ类 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 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水. Ⅳ类 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除适用于农业和 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 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07地下水的化学组分及其演变

透明度分级 透明的 特 征
微浊的 有少量的悬浮物,大于 30 cm 水深可见 3mm 的粗线
无悬浮物及胶体,60 cm 水深可见 3mm 的粗线
水中含有 物质 水的口味
NaCl Na2SO4 咸 涩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苦 甜 涩 沼泽 酸
MgCl 大量 铁盐 腐殖质 MgSO4 有机质
H2S 碳酸气
② 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铝硅酸盐矿物风化溶解(钠、钙长石) Na2Al2Si6O16+2CO2+3H2O→2HCO3-+2Na++ H4Al2Si2O9+4SiO2
CaO . 2Al2O3. 4SiO2+2CO2+5H2O→2HCO3-+Ca2++ 2H4Al2Si2O9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2.2 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分
按TDS对地下水的分类:
TDS与离子关系: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2.2 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分
地下水中常见的主要离子成分中,阴离子有HCO3-, SO42-, Cl-;
阳离子是Ca2+, Mg2+, Na+, K+。
(1)氯离子Cl特点: 含量一般为n mg/l~100g/l。① Cl-不为植物和细菌摄取,② 不被土壤颗粒 表面吸附,③ 不易沉淀,溶解度大,在水中最为稳定,④ 随矿化度增大, 其含量增大, 是水中含盐量多寡的标志。 来源:
物质
MgSO4
苦
水的口味
咸
涩
甜
Mg(HCO3)2 可口
6.1.3 地下水透明度的野外分级
水的口味
咸
涩
苦
甜
涩
微浊的 有少量的悬浮物,大于 30 cm 水深可见 3mm 的粗线
无悬浮物及胶体,60 cm 水深可见 3mm 的粗线
水中含有 物质 水的口味
NaCl Na2SO4 咸 涩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苦 甜 涩 沼泽 酸
MgCl 大量 铁盐 腐殖质 MgSO4 有机质
H2S 碳酸气
② 岩浆岩、变质岩地区铝硅酸盐矿物风化溶解(钠、钙长石) Na2Al2Si6O16+2CO2+3H2O→2HCO3-+2Na++ H4Al2Si2O9+4SiO2
CaO . 2Al2O3. 4SiO2+2CO2+5H2O→2HCO3-+Ca2++ 2H4Al2Si2O9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2.2 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分
按TDS对地下水的分类:
TDS与离子关系:
7.2 地下水化学特征
7.2.2 地下水主要离子成分
地下水中常见的主要离子成分中,阴离子有HCO3-, SO42-, Cl-;
阳离子是Ca2+, Mg2+, Na+, K+。
(1)氯离子Cl特点: 含量一般为n mg/l~100g/l。① Cl-不为植物和细菌摄取,② 不被土壤颗粒 表面吸附,③ 不易沉淀,溶解度大,在水中最为稳定,④ 随矿化度增大, 其含量增大, 是水中含盐量多寡的标志。 来源:
物质
MgSO4
苦
水的口味
咸
涩
甜
Mg(HCO3)2 可口
6.1.3 地下水透明度的野外分级
水的口味
咸
涩
苦
甜
涩
水环境影响评价

向水体排放含低放射性物质旳废水,必须符合国家 有关放射防护旳要求和原则。
第三十五条 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应该采用措施,确 保水体旳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原则,预防热污染危害。
第三十六条 排放含病原体旳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符合国家有关原则后,方准排放。
第五章 预防地下水污染
第四十四条 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地下 勘探、采矿等活动,应该采用保护性措 施,预防地下水污染。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旳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 染物旳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 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旳要求。
建设项目旳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 产生旳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旳影响作出评价,要求防治 旳措施,按照要求旳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在运 河、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应该经过有 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同意。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能够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 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别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 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能够划定一定旳水域和 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能够 划定一定旳水域和陆域为其他等级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该有明 确旳地理界线。
共同构成水体
第一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常使用方法规与 原则
一 水环境常使用方法 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合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旳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 水体以及地下水体旳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要求,不合用本法。
第三十五条 向水体排放含热废水,应该采用措施,确 保水体旳水温符合水环境质量原则,预防热污染危害。
第三十六条 排放含病原体旳污水,必须经过消毒处理; 符合国家有关原则后,方准排放。
第五章 预防地下水污染
第四十四条 兴建地下工程设施或者地下 勘探、采矿等活动,应该采用保护性措 施,预防地下水污染。
第三章 水污染防治旳监督管理
第十三条 新建、扩建、改建直接或者间接向水体排放污 染物旳建设项目和其他水上设施,必须遵守国家有关建 设项目环境保护管理旳要求。
建设项目旳环境影响报告书,必须对建设项目可能 产生旳水污染和对生态环境旳影响作出评价,要求防治 旳措施,按照要求旳程序报经有关部门审查同意。在运 河、渠道、水库等水利工程内设置排污口,应该经过有 关水利工程管理部门同意。
第二十条 省级以上人民政府能够依法划定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 护区。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保护区别为一级保护区和其他等级保 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取水口附近能够划定一定旳水域和 陆域为一级保护区。在生活饮用水地表水源一级保护区外,能够 划定一定旳水域和陆域为其他等级保护区。各级保护区应该有明 确旳地理界线。
共同构成水体
第一节 水环境影响评价常使用方法规与 原则
一 水环境常使用方法 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1988,1,21)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
5)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1996,5)
第一章 总则 第二条 本法合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领域内
旳江河、湖泊、运河、渠道、水库等地表 水体以及地下水体旳污染防治。 海洋污染防治另由法律要求,不合用本法。
地下水监测技术

上层滞水的水质与地表水的水质基本相同。
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直接与大气圈、水 圈相通,因此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承压水受水文、气象因素直接影响小,含 水层的厚度不受季节变化的支配,水质不 易受人为活动污染。
二、地下水环境监测适用于以下性质的监测
国控、省控、市控地下水井点的例行环境 监测 科研监测 仲裁监测 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环评监测 委托性监测 监督性监测(针对城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的 监测等)
便携式地下水取样器图示
5.3.2 分析部门的准备工作
根据被测项目的理化性质,选用不同材质的采 样容器,常用的材质有硼硅玻璃和聚乙烯塑料。 水样容器的选择原则:
a.容器不能引起新的玷污; b.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 c.容器不应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 d.能严密封口,且易于开启; e.容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
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布置:
(1)本底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 50 m处;
(2)排水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主管出口处;
(3)污染扩散井,两眼,分别设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 走向的两侧各30 m、50 m处:
(4)污染监视井,两眼,分别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 下游30 m、50 m处。
该场有本底井(一眼),污染扩散井(两眼), 污染监视井(两眼),只监测了本底井和污染监 视井共三眼。
d. 其它项目:洗涤剂洗1次,自来水洗3次,蒸馏 水洗1次。
5.3.3对于水位、水量、水温、pH值、电导率、 浑浊度、色、臭和味等现场监测项目,应 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
具体的比如:钢卷尺、测绳等水位测具、 Nhomakorabea流速仪、流量计、水温计、气温计、 pH计、 电导率仪、浊度计和轻便式气象参数测定 仪等。
潜水含水层通过包气带直接与大气圈、水 圈相通,因此具有季节性变化的特点。
承压水受水文、气象因素直接影响小,含 水层的厚度不受季节变化的支配,水质不 易受人为活动污染。
二、地下水环境监测适用于以下性质的监测
国控、省控、市控地下水井点的例行环境 监测 科研监测 仲裁监测 污染事故应急监测 环评监测 委托性监测 监督性监测(针对城市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的 监测等)
便携式地下水取样器图示
5.3.2 分析部门的准备工作
根据被测项目的理化性质,选用不同材质的采 样容器,常用的材质有硼硅玻璃和聚乙烯塑料。 水样容器的选择原则:
a.容器不能引起新的玷污; b.容器壁不应吸收或吸附某些待测组分; c.容器不应与待测组分发生反应; d.能严密封口,且易于开启; e.容易清洗,并可反复使用。
地下水水质监测井的布置:
(1)本底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上游30~ 50 m处;
(2)排水井,一眼,设在填埋场地下水主管出口处;
(3)污染扩散井,两眼,分别设在垂直填埋场地下水 走向的两侧各30 m、50 m处:
(4)污染监视井,两眼,分别设在填埋场地下水流向 下游30 m、50 m处。
该场有本底井(一眼),污染扩散井(两眼), 污染监视井(两眼),只监测了本底井和污染监 视井共三眼。
d. 其它项目:洗涤剂洗1次,自来水洗3次,蒸馏 水洗1次。
5.3.3对于水位、水量、水温、pH值、电导率、 浑浊度、色、臭和味等现场监测项目,应 在实验室内准备好所需的仪器设备。
具体的比如:钢卷尺、测绳等水位测具、 Nhomakorabea流速仪、流量计、水温计、气温计、 pH计、 电导率仪、浊度计和轻便式气象参数测定 仪等。
环境与健康-水体污染ppt课件

• 2.急慢性中毒 ,
• 3.致突变、致癌和致畸作用 , • 4. 球化学性疾病。 • 除上述之水体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还有重金属元素污染也 引起人们的重视,重金属污染主要是指汞、镉、锌、铜、镍、 钴等对环境的污染。以汞的毒性为最大,镉次之,铅、铬等也 有相当的毒性。
生活饮用水
• 中国除了人均淡水资源贫乏之外,水资源的分布在时间和空间上也很 不平衡。 • 我国属季风气候,水量大部分集中在汛期,夏季径流量几乎占全年的 40%,那时大量的淡水未被利用,通过洪水排入大海,而其余时间 又往往缺水, 因持续干旱而造成河流断流现象时有发生。
• 从地区上来说,中国长江流域及其以南地区的径流量约占全国的 81%,而北方广大地区不足20%。南方人均年径流量为4,170立方 米/年,北方只有938立方米/年,南方为北方的4.5倍。
• 中国目前600多个城市中有300我个城市缺水,日均缺水量达1, 600万立方米,影响产值每年为200亿元以上。 • 水资源的短缺,严重制约了城市 的经济发展,使得一些城市不得不 进行长距离引水,如天津引滦工程、青岛引黄济青工程、北京引密工 程、大连碧流河引水工程、长春引松工程、西安黑河引水工程、贵阳 红枫湖引水工程、太原万家寨引黄工程等,耗资巨大。
河水
• 对中国532条河流的污染状况进行的调查表明, 已有436条河流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占调查总 数的82%。 • 到1994年为止,全国各大江均受到不同程度的污 染,并呈发展趋势,工业发达城市(镇)附近水域 的污染尤为突出。 • 据全国七大水系和内陆河流的110个重点河段统 计,符合《地面水环境质量标准》的1、2类的占 32%,3类的占29%,属于4、5类的占39%。主 要污染指标为氨氮、高锰酸盐指数、挥发酚和生 化需氧量。大、中城市的下游河段普遍受大肠菌 群污染。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方法(二)

155
10Ba
无漫滩沉积物的河流冲积物区
132
157
2B
山间河谷冲积物区
132
165
8B
山间河谷冲积物区
162
185
8E
河流冲积物区
176
198
1Eb 西
宽河谷冲积物区(排水性能很好)
180
192
6E
岩溶发育灰岩区
196
216
12D
海岸沙滩区
201
230
11A
岩溶发育灰岩区
218
243
11
沼泽区
224
251
表 3 DRASTIC各因子的类别及其评分[1]
Table 2 Ranges and ratings for DRASTIC factors[1]
地下水埋深(D)
埋深(m) 评分
净补给量(R)
净补给量 (mm) 评分
含水层介质(A)
介质
评分
土壤介质(S)
介质
评分
0―1.5
10
0―50.8
1
块状页岩
2 天然防污性能评价方法
天然防污性能多采用点评分指数模型。其基本原则是,首先选择对地下水污染影响最明 显的地质水文地质条件作为评价因子;第二,对各因子的评分范围进行划分,各评分范围给 予不同的分值,防污性能好的分值低,反之则高;第四,根据各种因子对地下水防污性能影 响的大小给以不同的权重值,影响大的权重值大,反之则小;最后把各单因子的评分值通过 某种数学方式变为无量纲的防污性能指数,以防污性能指数的大小评价该地区地下水的防污
地调局地下水污染调查评价技术培训授课资料(二)
地下水防污性能评价方法
《水文地质学》ppt课件(2024)

01
02
03
04
水均衡法
通过计算区域水均衡要素,评 估地下水资源量。
解析法
利用数学物理方程描述地下水 运动,通过解析解计算资源量
。
数值法
建立地下水数值模型,模拟地 下水运动过程,评估资源量。
综合法
结合多种方法,综合考虑地质 、水文、气象等因素,进行综
合评价。
2024/1/29
16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及问题
定义
研究地下水的分布、形成、运动 、化学和物理性质及其与周围环 境的相互关系的科学。
特点
综合性、区域性、实践性、预测 性。
4
水文地质学研究意义
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开发
为水资源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指导水资源的合 理开发和利用。
工程地质问题
研究地下水对工程建筑物的影响,预测和防治 工程地质问题。
环境地质问题
物探
2024/1/29
应用地球物理勘探方法,如电法、磁 法、重力法等,间接推断地下水的分
布和埋藏条件。
钻探
利用钻探设备向地下钻进,获取岩芯 、水样等资料,揭示地下水的赋存状 态。
化探
通过采集和分析地下水、地表水、土 壤和岩石等样品中的化学元素和化合 物,了解水文地球化学特征。
21
水文地质图编制和成果表达
2024/1/29
8
地下水循环过程
01
02
03
地下水的补给
大气降水、地表水、凝结 水等通过包气带下渗,成 为地下水的补给来源。
2024/1/29
地下水的径流
在重力作用下,地下水由 高处向低处流动,形成地 下径流。
地下水的排泄
通过泉、人工开采、蒸发 等方式排泄到地表或大气 中。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值。
7
8
(二)系统评价
1、评价模型的选择 地下水污染评价最终的结果是区别地下水污染
的程度,而不同的评价方法可能会出现不同的评 价结果,所以选择合适的评价方法,建立相应的 评价模型是必要的。
主要的评价模型有综合污染指数法、系统聚类 分析法、灰色聚类分析法、模糊聚类分析法和人 工神经网络法。
9
2、确定各评价因子的权重 在评价工作中,有多个评价因子一起参与评价,
PC1(33%) 0.955 0.933 0.878 0.895 0.833 0.899 0.718 0.664 0.602 0.661 0.661 0.678 0.606 -0.034 0.288 0.123 0.367 0.411 0.505 0.494 0.157 0.607 0.151 0.449 0.501 0.053 0.580 0.257 0.351 -0.256 -0.074
0.878
0.232
0.841
-0.286
0.838
-0.258
-0.124
PC4(11%) 0.111 0.161 0.211 0.205 0.150 0.200 0.319 0.265 0.143 0.308 0.282 0.346 0.351 0.299 0.112 0.348 0.246 0.224 0.241 0.269 0.629 0.225 0.447 0.286 0.304 0.282 0.241 0.171 0.279
5
2、评价标准的确定 一般采用的地下水污染评价采用的标准主要是
研究区域的环境本底值。 目前,由于人为活动的影响,不存在所谓的清
洁区域,因此采用以下方法确定区域水环境背景 值,可以称作相对清洁区,主要是指受人为活动 干扰少,仍保持较为原始的地下水组成特征的地 区。
6
目前确定区域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的方法主要有三种:
第七章 地下水污染评价方法
1
第一节 概述
2
地下水污染评价基本概念
地下水污染评价是指污染源对地下水产生的实际污染 效应的评价,其主要目的是论证地下水污染程度,为污染 治理提供依据。 评价分类: 1、现状评价
现状评价是指根据近期地下水水质监测资料,对调 查区域地下水污染现状的评价。 2、预测性评价
预测评价则是根据调查区域经济发展规划,利用已 积累的监测资料,预测该地区将来地下水污染变化情况, 根据预测结果对该区域地下水进行评价。
16
17
18
19
(五)数理统计法
20
数理统计法举例
BDE10 BDE7 BDE8 BDE12 BDE13 BDE30 BDE32 BDE17 BDE33 BDE28 BDE35 BDE37 BDE75 BDE49 BDE47 BDE66 BDE77 BDE100 BDE119 BDE99 BDE118 BDE85 BDE155 BDE154 BDE153 BDE166 BDE183 BDE181 BDE190 BDE203 BDE209
0.248 21
0.621
(六)层次分析法
22
23
24
(七)复杂度分析法
25
26
第三节 评价方法
1、综合污染指数法 2、系统聚类分析法 3、灰色聚类分析法 4、模糊数学法 5、人工神经网络法
27
0.167
0.778
0.200
0.823
0.306
0.845
0.352
0.705
0.502
0.708
0.427
0.6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7
0.331
0.756
0.263
0.347
0.366
0.638
0.372
0.719
0.428
0.764
0.404
0.648
0.466
0.738
0.575
0.525
0.557
0.247
1、网格法
将研究区域分为若干个均匀的单元,分析各单元水样 组成成分,统计求平均值。
2、环境单元法
按照不同功能区,如居民区、工业区等,分区进行采 样,已获得各环境单元的环境背景值。
3、无污染区采样法
是目前采用最多的方法,根据已取得研究区域的数据,
将区域内污染物最低值的区域作为无污染区,从而获得
该区域的环境背景值,并把其作为整个区域的环境背景
12
(二)调查统计法
具体做法与步骤 1、重要性打分法
(1)对被征询者详细说明统一的评分要求。 (2)请被征询者对不同因子打分。 (3)收集调查表,进行统计,给出综合后的权重。 2、列表划勾法
13
(三)序列综合法
14
(三)序列综合法
15
(四)公式法
1、三元函数法
2、概率法
其中已知某评价因子实测数据的平均值 Xi, 标准偏差δ,评价标准为Si
二者采用的评价方法完全相同
3
程序与内容
1、准备工作 2、系统分析 3、系统评价 4、系统调控
4
(一)系统分析
1、评价因子的选择 地下水中污染物种类众多,在进行地下水污染
评价时,并不可能也不需要把所有污染物都作为 评价因子,一般根据评价目的、污染源可能产生 污染物种类和地下水监测数据进行综合分析,选 择分布范围广及对人体健康或地下水利用功能影 响较大的污染物作为评价因子。
在考虑多个因子的综合效应时,其各因子对人体 健康的毒副作用机理还不明确,因此需要对地下 水中各污染因子进行加权处理。
10
第二节 确定权重的方法
11
(一)专家打分法
具体做法与步骤 1、选择评价定权值组的成员,并告知详细说明权重的概念和顺序以及记权
的方法。 2、列表,对各评价因子进行重要性排序。 3、发给每个成员表格,并反复核对,填写。 4、要求每个成员对每列的每种权值填上记号,得到每种因子的权值分数。 5、要求每个成员仔细核实评分是否代表各自真实意见。 6、要求每个成员把每个评价因子的重要性评分相加,得出总分值。 7、每个成员对每个因子分值除去总数,得到每个因子的权重。 8、把每个成员表格收集,求各个因子的平均权重。 9、列出每个因子的权重,并要求评价者对其与自己评价权重比较。 10、如有异议,重新评价,如无异议,即可结束。
Component
PC2(30%) PC3(19%)
0.128
0.202
0.158
0.274
0.277
0.321
0.259
0.291
0.371
0.352
0.244
0.296
0.450
0.393
0.564
0.397
0.628
0.416
0.565
0.358
0.566
0.385
0.530
0.342
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