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磁兼容技术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报告

任何一个电子设备、分系统、系统以至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达到设计的指标和正常运行,只考虑电性能的设计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步进行EMC 设计。否则,在产品定型或系统组建后再发现电磁兼容问题,将会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

EMC 学科的建立和一系列电磁兼容标准的制定,为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上实现产品或系统的电磁兼容提供了指导。电磁兼容的工作应从设备或系统研

制的初期,即方案论证阶段就开始考虑,并贯穿研制过程的各个阶段。而EMC 设计则是实现设备或系统电磁兼容的关键环节。有资料表明,进行EMC 设计,可以使90%左右的干扰得以控制。

EMC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设备或系统能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正

常、稳定的工作,无性能降低或无故障,并对该电磁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不构成电

磁骚扰,即实现电磁兼容。

EMC 设计的目标是通过EMC 测试和认证。

EMC 设计涉及的内容很多。总括来说,主要是对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从原理上讲,要研究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干扰的耦合通道和接收器)和抑制干扰的措施等。从技术上来说,主要是如何运

用滤波、接地和屏蔽三大技术。滤波是消除传导干扰(低频)的最好方法,屏蔽对高频辐射干扰的隔离比较有效。合理的接地会减小地环路的干扰电流。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是根据电磁兼容的有关标准和规范,

把产品设计对EMC 提出的指标要求分解成元器件级、电路级、模块级和产品级

的指标要求,再按照各级要实现的功能要求,逐级分层次的进行设计。下面以计算机为例,谈谈EMC 设计的粗浅认识。

一、计算机系统工作的特点

数字计算机是一个含有多种元器件和许多分系统的复杂的信息技术设备(ITE) 。外来的电磁骚扰,内部元器件之间、分系统之间的相互窜扰等,对计算

机及其传送的信息所产生的干扰与破坏,严重地威胁着计算机工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据统计,由于干扰引起的计算机事故占其总事故的80%以上。另外,计算机作为高速运行的数字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向外辐射电磁干扰,污染电磁环境,对人体和其它设备造成危害。所以,计算机系统既是干扰源,又是干

扰的敏感接收设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由于计算机系统以高速运行并传送数字逻辑信号,所以,计算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是以数字电路为主,数字集成电路既是干扰源又是干扰的敏感器

件,如MOS 电路、D/A 电路等;

2.计算机以低电平传送信号,在电磁环境中易受干扰,即抗扰性差;

3.数字电路工作于逻辑方式,干扰超过阈值后,其状态不会因干扰消失而

恢复(模拟电路在瞬时干扰消失后,系统工作可以恢复正常);

4.计算机以识别二进制码为基础,传送的是脉冲信号,因此,系统中分布

着高频含量丰富的谐波,易产生高频干扰;

5.计算机工作于开关和瞬时状态的电路较多,瞬时产生的能量很大,干扰

也就大;

6.计算机中使用的传输线常常需要作为具有分布参数特性的长线理论去

考虑和分析,而长线有延时、波形畸变和受外界干扰等问题,应采取屏

蔽和匹配等措施;

7.在计算机中,干扰信号以差模和共模两种形态来表征干扰作用的存在;

8.“计算机病毒”是计算机特有的干扰;

9.计算机是传送信息的设备,一旦有用信息被泄漏,将会造成失密;

10.利用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相结合的技术抑制EMI 是计算机独特的技术手

段。

二、计算机系统的电磁兼容设计

根据计算机工作的特点和信息技术设备的EMC 标准,在设计中应考虑如下诸多方面:

(一) 元器件的选择和电路的分析是EMC 设计的基础。

1. 元器件的精心选择

计算机是以数字逻辑电路为主,并以低电平传输信号。所用的数字集成电路(IC)既是干扰源,又是干扰的敏感器件。不同的器件其噪声和延时指标不同,在

器件手册中对噪声容限等都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器件需要精心选择。

逻辑器件的抗干扰性取决于噪声容限。所谓噪声容限,即迭加在器件输入信号上的噪声最大允许值。直流噪声容限关系到器件的翻转电压,而交流噪声容限则与器件的延时相关。一般认为,MOS 器件的抗扰性差,加之工作在低电压、高速和高密度组装,器件很易受外来干扰而触发,造成误动作。所以,应尽量选取小功率、低损耗、抗扰性强、温度特性好和抗静电的器件。如CMOS 、HTL

等。

2. 电路的分析

逻辑电路的噪声,作为干扰源引起的电磁骚扰,是不容忽视的。在计算机电路设计中,人们往往注重逻辑功能的实现,而忽略随之产生的干扰。然而,数字电路工作时,在发生“0”、“1”状态或高、低电平变换的过程中,会有电流从电路流回源或流入地线。这种变化的电流将会在电源或地线的阻抗上产生电压的波动或电压降。这也就是噪声电压。它会通过公共阻抗去窜扰其它电路,也会通过器件或互连线等辐射其干扰。尤其要注意的是数字电路工作在脉冲状态,从付氏变换可知,脉冲信号的频谱范围很宽(主要是脉冲的上升沿和下降沿所决定的),其高次谐波的频率可达千兆以上,远高于脉冲信号的工作频率。我们知道,传导骚扰随频率成正比增加,而辐射骚扰更是随频率的平方而增加。所以,在数字电路中,器件的翻转速度越快,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大(高频情况下,阻抗呈感性,

噪声电压U=L(di/dt) 。如MOS 存储器是以电容器充放电为基础的电路,为提高

存取速度,要求电容器快速充放电,所以瞬时的工作电流可高达百余毫安,工作频率可在百兆以上,如果多片存储器同时工作,将会在瞬间产生很大的噪声电流,并引起电源电压波动,使电路工作电源电压发生偏移,从而影响其他电路的稳定工作,甚至发生错误。在地线上产生的噪声干扰(尖峰电压)也会通过公共地阻

抗去干扰其它电路。再如微处理器的各种时钟电路,振荡器电路以及驱动器等周期性的脉冲电路都是典型的强干扰源。但它们又是计算机系统中不可缺少和无可

取代的电路,只有在EMC 设计中,通过精心选择器件和全面分析电路并采取有

效措施,使噪声骚扰在产品或系统设计的初级阶段即被抑制。

3. 实现EMC 的具体措施:

1)在满足功能要求的前提下,波形前、后沿的陡峭程度应有所控制。尽量

避免使用不必要的高速电路,以减少高频辐射、窜扰和耦合干扰;

2)对于安装有高速电路的底板,应建立正确的、良好的接地系统。如采用

具有地线面的多层印制板,与各子线路板连接时,应为每一个高速时钟信号线、

数据和地址信号线提供一条地线。还可在信号线和数据线上加铁氧体磁珠等。

3)高频电路加装去耦电容。如在存储器等高速器件的电源引脚与接地脚之间,加小容值的高频滤波电容(一般为0.001 f),以减小瞬态干扰的影响;对于

印制电路,板上的电源入口处应加足够容量的低频旁路电容,为整个电路板提供一个电流源,以补偿电路板工作时所产生的噪声电流,从而使电源电压得以稳定。

4)在元器件和电路的布局上,注意各种不相容的电路,如数字与模拟、高

速与低速、大电流与小电流、噪声大的器件与敏感器件都应分开安排。对互联线

进行滤波(如使用信号滤波器),在电路之间采取屏蔽或隔离(如采用变压器耦合,光电耦合等)。强电的馈线必须单独走,绝不能与信号线混在一起,强信号线与

弱信号线要正交而不能平行走线等等;

5)线路中地线的连接要合理。电源地、信号地和机壳地要分开,最后一点

接地。为避免线间电磁场的耦合,电缆线应屏蔽,而且,引线端口外露尽量短,

或采用双绞屏蔽线等;

6)利用软件技术提高微处理器的抗干扰能力(如“看门狗”技术等)。

(二)印制电路板级的EMC 设计

印制电路板是计算机的基本部件,它的电磁兼容性直接关系到计算机系统的

稳定与可靠。一般来说,元器件、电路和地线引起的骚扰都会在印制电路板上反

电磁兼容报告

目录 第1章电子通信设备为什么要保证电磁兼容性 (2) 1.1 电磁干扰简介 (2) 1.2 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 (4) 1.3 电磁干扰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危害 (4) 第2章电子通信设备面临的电磁干扰 (8) 2.1 电子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来源的分类 (8) 2.2 电子通信设备的电磁干扰的主要来源 (8) 第3章针对电子通信设备面临的各种电磁干扰的解决方法研究 (11) 3.1 电磁屏蔽 (11) 3.2 滤波法降低电磁干扰 (12) 3.3 接地及搭接 (12)

3.4 瞬态骚扰的抑制 (14) 3.5 合理的进行电路设计 (16) 第1章电子通信设备为什么要保证电磁兼容性 1.1电磁干扰简介 电磁辐射干扰是指通过电磁源空间传播到敏感设备的干扰。这类干扰的能量是由干扰源辐射出来,通过介质(包括自由空间)以电磁波的特性和规律传播的。构成辐射干扰源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产生电磁干扰的波源;另一个是能把这个电磁波能量辐射出去。电磁辐射场区一般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电磁辐射干扰近区场表现为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导致的干扰, 远区场则为通过辐射电磁波造成的干扰。任一载流导体周围都产生感应电磁场并向外辐射一定强度的电磁波, 相当于一段发射天线。处于电磁场中的任一导体则相当一段接收天线, 会感生一定电势。导体的这种天线效应是导致电子、电气设备相互产生电磁辐射干扰的根本原因。常见的信息辐射干扰源有发送设备、本地振荡器、非线性器件和核爆脉冲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及电子设备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空间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在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怎样减少设备间的电磁干扰,使每个系统能正常运转,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正是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的宗旨。目前,电磁兼容已成为电子系统或设备的技术关键,为了保证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必须进行严格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在系统研制、设计、工艺、生产、试验、使用等各阶段均要采用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兼容设计和管理应贯穿于从产品的研制到使用的始终。 电磁兼容 (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指的是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能力。电磁兼容技术是以解决实践中的电磁干扰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从广义角度来讲,电磁兼容技术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电气、电子设备及系统以及人类或动植物在一个共同的电磁环境中的安全共存问题。它既包括电气、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也包括自然界电磁干扰(宇宙干扰、天电干扰、雷电干扰等)对电气、电子设备、人或动植物的电磁影响或电磁效应。电磁干扰的传输有传导和辐射两种形式,归纳起来,任何电磁干扰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合而产生的,它们是电

电磁兼容技术实训报告

电磁兼容技术实训报告 课题:USB电缆线的EMC设计与测试班级: 姓名: 学号: 指导老师: 实训时间:2014.10.27-2014.11.01

一、电磁兼容 1、EMC概念: 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简称EMC)是指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符合要求运行并不对其环境中的任何设备产生无法忍受的电磁干扰的能力。因此,EMC包括两个方面的要求:一方面是指设备在正常运行过程中对所在环境产生的电磁干扰不能超过一定的限值;另一方面是指器具对所在环境中存在的电磁干扰具有一定程度的抗扰度,即电磁敏感性。所谓电磁干扰是指任何能使设备或系统性能降级的电磁现象。而所谓电磁干扰是指因电磁干扰而引起的设备或系统的性能下降。 电磁干扰(Electro Magnetic Interference,简称EMI),即处在一定环境中的设备或系统,在正常运行时,不应产生超过相应标准所需要的电磁能量,相对应的测试项目有: ●电源线传导骚扰(CE); ●信号、控制线传导骚扰(CE); ●辐射骚扰(RE); ●谐波电流测量(Harmonic); ●电压波动和闪烁测量(Fluctuation and Flicker); 电磁干扰度(Electro Magnetic Susceptibility,简称EMS),即处在一定环境中的设备或系统,在正常运行时,设备或系统能承受相应标准规定范围内的电磁能量干扰,相对应的测试项目有: ●静电放电抗扰度(ESD);

●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EFT/B); ●浪涌(SURGE); ●辐射抗扰度(RS); ●传导抗扰度(CS); ●电压跌落与中断(DIP); 2、电磁干扰的危害: 电磁干扰有可能使设备或系统的工作性能偏离预期的指标或使工作性能出现不希望的偏差,即工作性能发生了“降级”。甚至还可能使设备或系统失灵,或导致寿命缩短,或使系统效能发生不允许的永久性下降,严重时,还能摧毁设备或系统。而且还将影响人体健康。 3、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 电磁兼容设计的目的是使设计的电子设备或系统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实现电磁兼容,其要求是使电子设备或系统满足EMC标准的规定并具有两方面的能力:a.能在预期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无性能降低或故障;b.对该电磁环境不是一个污染源。 二、EMC三要素 系统要发生电磁兼容性问题,必须存在三个因素,即电磁干扰源、传播路径(耦合途径)、敏感设备。 1、电磁干扰源 任何形式的自然或电能装置所发射的电磁能量,能使共享同一环境的人或其它生物受到伤害,或使其它设备、分系统或系统发生电磁危害,导致性能降级或失效。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样本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报告 学科专业: 测控技术与仪器 本科生: 张亚新 学号: 1002445 班号: 232121 指导教师: 宋恒力

中国地质大学( 武汉) 自动化学院 10月24号

PCB电磁兼容性设计 摘要: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 电子设备已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各种电了产品趋向于小型化、智能化, 电子元器件也趋向于体积更小、速度更高、集成度更大, 这也导致了她们在其周围空间产生的电磁场点评的不断增加。由此带来的电磁兼容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 电磁兼容问题也就成为一个电工系统能否正常工作的关键。同样, 随着电子技术的飞速发展, 印刷电路板( PCB) 的密度越来越高, 其设计的好坏对电路的干扰及抗干扰能力影响很大。因此, 对PCB进行电磁兼容性(EMC)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保证PCB的电磁兼容性是整个系统设计的关键。本文就EMC的历史发展及其在未来电子信息时代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介绍电磁干扰的产生机理和 原因, 并提出了相应抗干扰设计的措施。 关键词: 信息化; 电磁兼容( EMC) ; 电磁兼容性; PCB;

一: 引言 .......................................................................... 错误!未定义书签。二: 电磁干扰与电磁兼容概述. (4) 1、早期历史概述 (5) 2、EMC 技术是随着干扰问题的日趋严重而发展的 (6) 3、电磁干扰对电子计算机等系统设施的危害 (6) 4、EMC在军事领域的发展状况 (7) 三: 电磁兼容学科的发展历史 (5) 四: 中国EMC技术的发展状况 (8) 五: 抗干扰措施与电磁兼容性研究 (8) 1、电路板设计的一般规则 (9) 2、电路板及电路抗干扰措施 (9) 六: 电磁兼容学科发展趋势 (10) 七: 小结 (12) 参考文献 (13) 一、引言 电磁干扰是现代电路工业面正确一个主要问题, 为了克服干扰, 电路设计者不得不赶走干扰源, 或者是设法保护电路不受到干扰源的干扰, 其目的都是为了让电路按照预期的目标开工作——

电磁兼容技术报告

任何一个电子设备、分系统、系统以至复杂的系统工程,要能达到设计的指标和正常运行,只考虑电性能的设计是不够的,还必须同步进行EMC 设计。否则,在产品定型或系统组建后再发现电磁兼容问题,将会带来许多麻烦,甚至不可挽回的损失。 EMC 学科的建立和一系列电磁兼容标准的制定,为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 上实现产品或系统的电磁兼容提供了指导。电磁兼容的工作应从设备或系统研 制的初期,即方案论证阶段就开始考虑,并贯穿研制过程的各个阶段。而EMC 设计则是实现设备或系统电磁兼容的关键环节。有资料表明,进行EMC 设计,可以使90%左右的干扰得以控制。 EMC 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我们的设备或系统能在预定的电磁环境中正 常、稳定的工作,无性能降低或无故障,并对该电磁环境中的任何事物不构成电 磁骚扰,即实现电磁兼容。 EMC 设计的目标是通过EMC 测试和认证。 EMC 设计涉及的内容很多。总括来说,主要是对系统之间及系统内部的电磁兼容性进行分析、预测和控制。从原理上讲,要研究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干扰的耦合通道和接收器)和抑制干扰的措施等。从技术上来说,主要是如何运 用滤波、接地和屏蔽三大技术。滤波是消除传导干扰(低频)的最好方法,屏蔽对高频辐射干扰的隔离比较有效。合理的接地会减小地环路的干扰电流。 电磁兼容设计的基本原则和方法,首先是根据电磁兼容的有关标准和规范, 把产品设计对EMC 提出的指标要求分解成元器件级、电路级、模块级和产品级

的指标要求,再按照各级要实现的功能要求,逐级分层次的进行设计。下面以计算机为例,谈谈EMC 设计的粗浅认识。 一、计算机系统工作的特点 数字计算机是一个含有多种元器件和许多分系统的复杂的信息技术设备(ITE) 。外来的电磁骚扰,内部元器件之间、分系统之间的相互窜扰等,对计算 机及其传送的信息所产生的干扰与破坏,严重地威胁着计算机工作的稳定性、可靠性和安全性。据统计,由于干扰引起的计算机事故占其总事故的80%以上。另外,计算机作为高速运行的数字系统,也不可避免地向外辐射电磁干扰,污染电磁环境,对人体和其它设备造成危害。所以,计算机系统既是干扰源,又是干 扰的敏感接收设备。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数字系统,特别是计算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问题会越来越突出。 由于计算机系统以高速运行并传送数字逻辑信号,所以,计算机系统的电磁兼容性研究有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 1.计算机是以数字电路为主,数字集成电路既是干扰源又是干扰的敏感器 件,如MOS 电路、D/A 电路等; 2.计算机以低电平传送信号,在电磁环境中易受干扰,即抗扰性差; 3.数字电路工作于逻辑方式,干扰超过阈值后,其状态不会因干扰消失而 恢复(模拟电路在瞬时干扰消失后,系统工作可以恢复正常); 4.计算机以识别二进制码为基础,传送的是脉冲信号,因此,系统中分布 着高频含量丰富的谐波,易产生高频干扰; 5.计算机工作于开关和瞬时状态的电路较多,瞬时产生的能量很大,干扰

电磁兼容课程报告教材

电磁兼容工程应用课程报告

电磁兼容现场测试中的干扰源辨识技术研究引言 在科学发达的今天,广播、电视、通信、导航、雷达、遥测测控及计算机等迅速发展,尤其是信息、网络技术以爆炸性方式增长,电磁波利用的快速扩张,产生了不断增长的电磁污染,带来了严重的电磁干扰。各种电磁能量通过辐射和传导的途径,以电波、电场和电流的形式,影响着敏感电子设备,严重时甚至使电子设备无法正常工作。上述情况对电子设备及系统的正常工作构成了很大的威胁,因此加强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设计,使之能在复杂的电磁环境中正常工作已成为当务之急。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是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骚扰的能力。它包括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和电磁敏感度(Electromagnetic Susceptibility,EMS)两个方面。电磁兼容测试是验证电子设备电磁兼容设计的合理性以及最终评价、解决电子设备电磁兼容问题的主要手段。通过定量的测量,可以鉴别产品是否符合EMC 相关标准或者规范,找出产品在EMC方面的薄弱环节。 目前很多国家和组织都制定了相关的电磁兼容标准,只有符合相关指标要求的电子和电气产品才能进入市场。要判断某电子产品是否存在电磁兼容性问题,就需要依据相关标准对该产品进行具体的电磁兼容测试。 在目前电磁兼容测试中,针对设备或分系统级的电磁兼容测试与评价有着较为完备的电磁兼容标准或规范体系,不仅规定了测试所使用的仪器设备的具体指标要求,同时还规范了测量方案的组成和环境要求,这是其他标准或规范中所少见的。然而针对系统测试,目前还没有详细具体的标准或规范。已经了解的标准有美军标MIL-E-6051D《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已等效成国军标GJB1389《系统电磁兼容性要求》),又如美军标MIL-STD-1541A《对航天系统的电磁兼容性要求》等。在这些标准中给出了一些应该遵从的原则,但如何将这些原则用于工程,还需要一个实践的过程。 虽然许多实验证明了设备和分系统通过了规定标准的EMC 测量,那么一般情况下是能够保证它们组成的系统可以实现自兼容。但是目前系统集成度越来越高,潜在的电磁干扰大大增加,另外复杂的电子系统往往具备多种工作模式,在设备和分系统试验时很难考虑周全;且研究了整个系统的EMC 试验数据,可以成为系统对设备和分系统EMC 指标验收的根据,有利于防止设备在EMC 设计中的过设计,浪费不必要的资源。所以能够评估系统电磁兼容性能的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是对系统在正常工作环境下进行测试即电磁兼容现场测试。由于现场测试面临着电磁环境的复杂性和系统组成的多样性等束缚条件,使得现场测试存在环境干扰严重、评估困难、结果不稳定、测试数据利用率低和干扰源难确定等一系列问题。又由于良好的干扰源定位能力能够对差异信号的辨识和故障诊断

电磁兼容报告

PCB中的电磁兼容技术 PCB中的电磁兼容技术 一、引言 随着信息化社会的发展,电子产品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其功能和速度也

在不断提高, 使得印制电路板(PCB) 承载的电子器件和线路的密度飞速提高,随之而来的电磁兼容性(EMC 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 问题也变得越来越突出。PCB设计不再只是器件之间的电气连接,还必须考虑电磁兼容性。因此,在进行PCB 设计时,应根据实际需要选择合适的印制板板层设置,进行合理的元器件布局和信号走线,并采取一些基本的措施以降低电磁干扰,增强电路的抗干扰能力,满足电磁兼容性指标的要求。 二、EMC及相关概念 2.1 电磁兼容 电磁兼容(Electro Magnetic Compartibility——EMC 直译为“电磁兼容性”) 一般指电气及电子设备在共同的电磁环境中能执行各自功能的共存状态。它是研究在有限的空间、时间和频率资源下各种设备和系统可以相互共存而不至于造成性能下降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的科学。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发射性;二是抗扰性。即电磁骚扰性和电磁敏感性。 电磁兼容是通过控制电磁干扰来实现的,电磁干扰产生的问题包含过量的电磁辐射及对电磁辐射的敏感性两方面。EMI表现为当数字系统加电运行时,会对周围环境辐射电磁波,从而干扰周围环境中电子设备的正常工作。它产生的主要原因是电路工作频率太高以及布局布线不合理。PCB是产生EMI的源头,所以PCB 设计直接关系到电子产品的电磁兼容性(EMC)。如果在高速PCB设计中对EMC/EMI 予以重视,将有助缩短产品研发周期加快产品上市时间。 2.2 PCB上的电磁干扰 2.2.1 元器件的高频寄生特性 在一块PCB 板上,导线、电阻、电容、电感等在不同频率下表现出不同的特性,如图1 所示: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实验四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耦合 (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自感磁链:11ψ=1N 11Φ 22ψ=2N 22Φ 互感磁链:21ψ=2N 21Φ 12ψ=1N 12Φ 2.伏安关系 耦合线圈中的总磁链:1ψ=11ψ±12ψ=1L 1i ±M 2i 2ψ=22ψ±21ψ=2L 2i ±M 1i 根据法拉第电磁感定律及楞次定律:电路变化将在线圈的两端产生自感,电压U L1,U L2和互感电压U M21,U M12。 于是有: dt di L dt d L U 11111== ψ dt di L dt d L U 2 2 222 == ψ dt di M dt d M U 1 2121== ψ dt di M dt d M U 21212==ψ 两线圈的总电压U1和U2应是自感电压和互感电压的代数和。即: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211 1211±±=±±= dt di M dt di L M U L U U 1 22 2122±±=±±= 仿真图: 图中,信号源选择sources 中的AC power ,互感线圈选择Basic Virtual 中的TS Virtual 元件 图 10-1 耦合电感 M + _ + _ * * i 1 1L 2L i 2 u 1 u 2 图 10-2 同名端

电磁兼容性测试报告

泉海科技电磁兼容性(EMC)测试报告(电源电压:24V)机 型QH7101H2图 号 DZ93189781020状 态正常生产 失效模式等级的定义(依据ISO 7637-3附页A): A等级:在干扰照射期间和照射后,器件或系统所有功能符合设计要求。 B等级:在干扰照射期间,器件或系统所有功能符合设计要求,但部分指标超差,在照射移开后,超差的指标能自动恢复正常,记忆功能应保持A级。 C等级:在照射期间,器件或系统有一个功能不符合设计要求,但在照射移开后,能自动恢复正常操作。 D等级:在照射期间,器件或系统有一个功能不符合设计要求,在照射移开后,不能自动恢复正常操作,需通过简单的操作,器件或系统才能复位。 E等级:在照射期间和照射后,器件或系统有多个功能不能符合设计要求,需要修理或替换器件或系统才能恢复正常。 测试项目测试条件等级要求 测试结果备注 脉冲1Ua: 27 V Us: -600 V t1: 5 s t2: 200 ms t3: ≤100 μs td: 2ms tr: ≤(3+0/1.5)μs Ri: 50 Ω 脉冲数量: 5000 。 B级 符合要求B级 本报告由泉海公司实验室提供 脉冲2a Ua:27 V Us: +50 V t1: 5 s t2: 200 ms td: 0.05ms tr: ≤(3+0/1.5)μs Ri: 2 Ω 脉冲数量:5000个 B级 符合要求B级 脉冲2b Ua:27 V Us: +20 V td:0.2~2s tr: 1ms ±0.5ms Ri: 0.05Ω t12: 1ms ±0.5ms t6: 1ms ±0.5ms 脉冲数量:10个 B级符合要求B级 脉冲3a Ua:27 V Us: -200 V t1: 100 μs t4: 10 ms t5: 100 ms td: 0.1μs tr:≤5 ns±1.5ns Ri: 50 Ω 测试时间:1h。 A级 符合要求A级 脉冲3b Ua: 27 V Us:+200 V t1: 100 μs t4: 10 ms t5: 100 ms td: 0.1μs tr:≤5 ns±1.5ns Ri: 50 Ω 测试时间:1h A级 符合要求A级 脉冲4Ub: 27 V Us: -16V Ua: -5~12V V t7: 100 ms t8: ≤50 ms t9: 20s t10:10ms t11: 100 ms Ri: 0.02 Ω 脉冲数量:9000个(其中t8=100ms, 3000个t8=1s,3000个,t8=5s,3000个) B级符合要求B级 脉冲5a Ua: 27 V Us: +174 V td: 350 ms tr: 10 ms Ri: 2 Ω 周期:1min 脉冲数量:10个B级符合要求B级 测试员:何秀英 测试日期:2013.1.12 报告编号:qh-js-1201003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3-4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学院: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班级: 姓名: 学号:

实验三电感耦合对电路性能的影响电力系统中,在电网容量增大、输电电压增高的同时,以计算机和微处理器为基础的继电保护、电网控制、通信设备得到广泛采用。因此,电力系统电磁兼容问题也变得十分突出。例如,集继电保护、通信、SCADA功能于一体的变电站综合自动化设备,通常安装在变电站高压设备的附近,该设备能正常工作的先决条件就是它能够承受变电站中在正常操作或事故情况下产生的极强的电磁干扰。 此外,由于现代的高压开关常常与电子控制和保护设备集成于一体,因此,对这种强电与弱电设备组合的设备不仅需要进行高电压、大电流的试验,同时还要通过电磁兼容的试验。GIS的隔离开关操作时,可以产生频率高达数兆赫的快速暂态电压。这种快速暂态过电压不仅会危及变压器等设备的绝缘,而且会通过接地网向外传播,干扰变电站继电保护、控制设备的正常工作。随着电力系统自动化水平的提高,电磁兼容技术的重要性日益显现出来。 一、实验目的 通过运用Multisim仿真软件,了解此软件使用方法,熟悉电路中因电感耦合造成的电磁兼容性能影响。 二、实验环境:Multisim仿真软件 三、实验原理: 1.耦合 (1)耦合元件:除二端元件外,电路中还有一种元件,它们有不止一条支路,其中一条支路的带压或电流与另一条支路的电压或电流相关联,该类元件称为偶合元件。 (2)磁耦合:如果两个线圈的磁场村相互作用,就称这两个线圈具有磁耦合。(3)耦合线圈:具有磁耦合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线圈,称为耦合线圈。 (4)耦合电感:如果假定各线圈的位置是固定的,并且忽略线圈本身所具有的电阻和匝间分布电容,得到的耦合线圈的理想模型就称为耦合电感。

中国电磁兼容EMC市场调查报告

中国电磁兼容(EMC)市场调查报告( ) 【报告目录】: 第一章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概况 第一节电磁兼容(EMC)行业界定及分类 一、电磁兼容(EMC)行业界定 二、电磁兼容(EMC)行业分类 三、电磁兼容(EMC)的行业特性 四、电磁兼容(EMC)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第二节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技术发展状况 第二章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一、新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的几个阶段 二、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概况 三、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的发展特点 四、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五、经济危机对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影响 六、微利竞争推动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加速洗牌 七、节能减排成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的必行之路 第二节 - 3月电磁兼容(EMC)产量数据分析 第三节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的利润分析 一、 - 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利润增长情况 二、国内主要区域电磁兼容(EMC)市场利润情况 三、制约电磁兼容(EMC)市场利润提升的其它因素 四、提升电磁兼容(EMC)企业利润的尚普咨询策略 第四节中国电磁兼容(EMC)企业应对外资挑战及其发展策略 一、中国与国际电磁兼容(EMC)企业成长与盈利能力的比较

二、中国电磁兼容(EMC)企业面临的外资冲击 三、中国电磁兼容(EMC)企业的突围措施 四、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道路尚普咨询发展对策 第五节电磁兼容(EMC)行业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一、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存在的问题 二、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产品结构有待改进 三、中国电磁兼容(EMC)企业增长方式亟待转变 四、中国电磁兼容(EMC)行业国际化战略探讨 第三章世界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分析 第一节世界电磁兼容(EMC)发展概述 一、世界电磁兼容(EMC)发展简史 二、世界各国电磁兼容(EMC)需求概况 第二节欧洲电磁兼容(EMC)行业发展分析

电磁兼容EMC设计及测试技巧

电磁兼容EMC设计及测试技巧 摘要:针对当前严峻的电磁环境,分析了电磁干扰的来源,通过产品开发流程的分解,融入电磁兼容设计,从原理图设计、PCB设计、元器件选型、系统布线、系统接地等方面逐步分析,总结概括电磁兼容设计要点,最后,介绍了电磁兼容测试的相关内容。 当前,日益恶化的电磁环境,使我们逐渐关注设备的工作环境,日益关注电磁环境对电子设备的影响,从设计开始,融入电磁兼容设计,使电子设备更可靠的工作。 电磁兼容设计主要包含浪涌(冲击)抗扰度、振铃波浪涌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电压暂降、短时中断和电压变化抗扰度、工频电源谐波抗扰度、静电抗扰度、射频电磁场辐射抗扰度、工频磁场抗扰度、脉冲磁场抗扰度、传导骚扰、辐射骚扰、射频场感应的传导抗扰度等相关设计。 电磁干扰的主要形式 电磁干扰主要是通过传导和辐射方式进入系统,影响系统工作,其他的方式还有共阻抗耦合和感应耦合。 传导:传导耦合即通过导电媒质将一个电网络上的骚扰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上,属频率较低的部分(低于 30MHz)。在我们的产品中传导耦合的途径通常包括电源线、信号线、互连线、接地导体等。 辐射:通过空间将一个电网络上的骚扰耦合到另一个电网络上,属频率较高的部分(高于30MHz)。辐射的途径通过空间传递,在我们电路中引入和产生的辐射干扰主要是各种导线形成的天线效应。 共阻抗耦合:当两个以上不同电路的电流流过公共阻抗时出现的相互干扰。在电源线和接地导体上传导的骚扰电流,多以这种方式引入到敏感电路。 感应耦合:通过互感原理,将在一条回路里传输的电信号,感应到另一条回路对其造成干扰。分为电感应和磁感应两种。 对这几种途径产生的干扰我们应采用的相应对策:传导采取滤波(如我们设计中每个IC的片头电容就是起滤波作用),辐射干扰采用减少天线效应(如信号贴近地线走)、屏蔽和接地等措施,就能够大大提高产品的抵抗电磁干扰的能力,也可以有效的降低对外界的电磁干扰。 电磁兼容设计 对于一个新项目的研发设计过程,电磁兼容设计需要贯穿整个过程,在设计中考虑到电磁兼容方面的设计,才不致于返工,避免重复研发,可以缩短整个产品的上市时间,提高企业的效益。 一个项目从研发到投向市场需要经过需求分析、项目立项、项目概要设计、项目详细设计、样品试制、功能测试、电磁兼容测试、项目投产、投向市场等几个阶段。 在需求分析阶段,要进行产品市场分析、现场调研,挖掘对项目有用信息,整合项目发展前景,详细整理项目产品工作环境,实地考察安装位置,是否对安装有所限制空间,工作环境是否特殊,是否有腐蚀、潮湿、高温等,周围设备的工作情况,是否有恶劣的电磁环境,是否受限与其他设备,产品的研制成功能否大大提高生产效率,或者能否给人们的生活或工作环境带来很大的方便,操作使用方式能否容易被人们所

电磁兼容天线仿真实验报告

电磁场与电磁兼容 实验报告 学号: 姓名: 院系: 专业: 教师: 05月20日

半波对称振子天线阵最大辐射方向控制 实验工具 ?Expert MININEC Classic电磁场数值仿真软件 实验目的 根据要求的参数,利用仿真软件设计和分析自由空间或地面上的细、直线天线的电磁场数值,并完成以下要求: ?改变每幅天线馈电电流的相位控制最大增益的方向:要求的最大增益方向是:1. 00 ;2. 400;3. 800 (选择与自己学号后2位数最近的度数) ?根据运行结果指出: 1.增益方向性图; 2.最大增益; 3.最大增益方向。 实验参数 ?频率 f = 300MHz,波长λ = 1m ?四分之一波长单极子天线L=λ,四个半波长对称振子排列在一条直线上,相邻两幅天线的间隔是四分之一波长 实验过程 ?建立几何模型:点—> 线,尺寸,环境,坐标等 半波对称振子放在 YOZ 平面内,相邻振子的间距是四分之一波长。

图1 问题描述图2 –图4 几何模型 图3 图4 ?定义电特性:频率,电压,当前节点 ZENITH(DEG) 对应球坐标系中的θ, AZIMUTH (DEG) 对应球坐标系中的φ 图5 电特性—频率图6 馈电电流相位设置

图7 球坐标参数θ、ψ以及间隔设置 ?选择模式:辐射模式 ?求解项:近场 ?调试、运行 表格中出现“No detected violations ”表明设置正确 图8 选择运行平面图9 调试结果 ?显示结果 3D display 显示所设计天线的图形 天线增益方向性图中给出了最大增益值和最大增益方向、以及半功率增益带宽的计算结果。

电磁兼容读书报告

文献阅读报告 王邦柱 电工所,201128014825025 1 问题的提出 本文讨论了PCB的三种辐射机制。用于定性说明这三种机制基本原理的是下图,该图抽象表示了PCB中的典型的回路模式。图中Vs是电压源,是电路的激励源;R L 是负载电阻;cable是连接在地走线上的电缆线。 图一 首先,根据上图,可以定性分析辐射源的几种模式。 辐射源1:差模回路天线。差模信号电流在图中用I dm表示,在信号线走线和地线走线中大小相等,方向相反,这也是差模名称的由来。差模电流的这种流动模式,构成了一个差模回路天线,能够对外产生辐射。 辐射源2:共模偶极天线。实际布线,为了减少回路阻抗会把信号线和地线离得比较近,在走线远短于波长的情况下,走线的分布电感可以用集中元件L signa l 和L ground等效如上图。这样,回路电流变化的时候,电感会产生感应电压L·dI/dt,这个电压会导致cable成为一个偶极天线,产生共模电流I cable,不过这并不是唯一的可以产生共模电流的机制。 辐射源3:共模不对称偶极天线。理想情况下,如果电路结构(电源位置、走线长度粗细等)是高度对称的,差模的辐射大部分能够被抵消掉。但是,实际总是不能完全对称,作为分析的典型,以图二为例。 图二

图二是典型的不对称电路。如果走线间距比走线宽度窄得多的话,走线中将流过共模电流。共模信号产生的辐射要比差模的大得多,因为共模信号的辐射是可加的。 以上就是三种辐射源的定性分析,结合定量的计算可以知道,共模辐射居于主导地位。降低PCB辐射的第一步就是降低能够导致共模辐射的地噪声电压,方法就是减小电流、延长电流上升时间、降低地回路电感。 2 增加镜像层能够有效减少地噪声电压 首先要引入部分电感的概念。 图三 如图三,两条平行同一的走线,每一条走线分别会有自感L p11,L p22,称为部分自感;两线之间有互感L p12,L p21,称为部分互感。称为部分电感,是因为这只是系统电感的一部分。如果这是同一回路的信号线和地线,那么走线导体的净部分电感满足 L p1 =L p11-L p12 = L p22-L p21=L p2 两走线的部分互感会随着两个走线间距减少而增加,两走线的部分自感保持不变。 用于说明镜像层加入带来影响的图如图四。 图四 镜像层的作用机理就是电磁场分析的镜像原理。对于点电荷和平板构成的系统,可以假想在以平板为对称面的另一侧放置一个异号电荷。经过等效后的定解

电磁兼容报告

电磁兼容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目录 第1章电子通信设备为什么要保证电磁兼容性 1.1电磁干扰简介 电磁辐射干扰是指通过电磁源空间传播到敏感设备的干扰。这类干扰的能量是由干扰源辐射出来,通过介质(包括自由空间)以电磁波的特性和规律传播的。构成辐射干扰源有两个条件:一个是有产生电磁干扰的波源;另一个是能把这个电磁波能量辐射出去。电磁辐射场区一般分为近区场和远区场,电磁辐射干扰近区场表现为静电感应与电磁感应导致的干扰,远区场则为通过辐射电磁波造成的干扰。任一载流导体周围都产生感应电磁场并向外辐射一定强度的电磁波,相当于一段发射天线。处于电磁场中的任一导体则相当一段接收天线,会感生一定电势。导体的这种天线效应是导致电子、电气设备相互产生电磁辐射干扰的根本原因。常见的信息辐射干扰源有发送设备、本地振荡器、非线性器件和核爆脉冲等。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电气及电子设备的数量及种类不断增加,从而导致空间电磁环境日益复杂。在这种复杂的电磁环境下,怎样减少设备间的电磁干扰,使每个系统能正常运转,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这正是研究电磁兼容技术的宗旨。目前,电磁兼容已成为电子系统或设备的技术关键,为了保证电子系统的正常工作,必须进行

严格的电磁兼容性设计,在系统研制、设计、工艺、生产、试验、使用等各阶段均要采用电磁兼容技术,电磁兼容设计和管理应贯穿于从产品的研制到使用的始终。 电磁兼容(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指的是设备或系统在其电磁环境中能正常工作且不对该环境中任何事物构成不能承受的电磁干扰能力。电磁兼容技术是以解决实践中的电磁干扰而出现并发展起来的新兴学科。从广义角度来讲,电磁兼容技术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是电气、电子设备及系统以及人类或动植物在一个共同的电磁环境中的安全共存问题。它既包括电气、电子设备之间的相互干扰,也包括自然界电磁干扰(宇宙干扰、天电干扰、雷电干扰等)对电气、电子设备、人或动植物的电磁影响或电磁效应。电磁干扰的传输有传导和辐射两种形式,归纳起来,任何电磁干扰都是由三个基本要素组合而产生的,它们是电磁干扰源(或发射机)、干扰体(或接受机)、传输通道(耦合机制)。相应地对抑制所有电磁干扰的方法也应由选三要素着手解决。 1.2电磁兼容性的基本概念 电子设备受电磁骚扰的影响而出现故障或性能降级,就称为设备对电磁骚扰敏感。如何在设备与电磁环境之间寻求一种协调的关系和共存的条件,这就是电磁兼容性技术。 形成电磁干扰的三要素:干扰源、耦合路径、敏感设备 电磁干扰源:产生电磁干扰的元器件、设备、系统或自然干扰源。 敏感设备:对电磁干扰发生响应的设备 第 I 条耦合途径:使能量从干扰源耦合(或传输)到敏感设备上并使敏感设备产生响应的媒介。 1.3电磁干扰对电子通信设备的危害 电子设备和系统受强电设备干扰或系统内部的电磁影响造成性能下降或不能工作的情况是电磁干扰最为常见的危害。在军事上,由于飞机和军舰等军事装备中防御电子系统和进攻电子系统的相互干扰不能同时兼容工作,而遭到对方发射导弹的攻击的战例也很多。 概括而言,电磁能量的人类活动有三大危害:①电磁干扰会破坏或降低电子设备的工作性能;②电磁干扰能量可能引起易燃易爆物的起火和爆炸,造成武器系统的失灵、储油罐起火爆炸,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身伤亡;③电磁干扰能量可对人体组织器官造成伤害,危及人类的身体健康。电磁干扰对电气、电子设备或系统,特别是对含有半导体器件的设备或系统会产生严重的破坏作用。损坏效应归纳起来主要有: 1.?高压击穿:当器件接收电磁能量后可转化为大电流,在高阻处也可转化为高电压,结果可引起接点、部件或回路间的电击穿,导致器件损坏或瞬时失效。例如,脉宽为0.1微秒、电流幅值为1A的电流脉冲,可在1PF的电容接点上产生100KV电压,该接点被击穿后还会产生数百KHz的衰减正弦波振荡,并辐射出电磁波。 2.?器件烧毁或受瞬变干扰:除高压击穿外,器件因瞬变电压造成短路损坏的原因一般都归结于功率过大而烧毁,或PN结的电压过高而击穿,无论是集成电路、存储器还是晶体管、二极管、晶闸管等都是一样的。大多数半导体器件的最低损坏的有效功率为1微秒、10瓦特或

电磁兼容报告全解

电磁兼容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 学期:2015-2016(II) 班级:电卓141 姓名:陈金锋、贾兴、张进

1.电磁兼容问题的引入 从地球表面到人造卫星活动的近千千米空间内处处存在着电磁波,电和磁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及生产,电磁能的广泛应用,使工业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所以电磁问题,是我们必须要研究的问题。对于电磁问题的研究,有场和路两种观点。 其中,场研究无限伸展的三维空间,关注的是空间各点的特征,用矢量函数作为基本变量。路研究的是有限空间,关注局部区域特征,用矢量函数在空间的积分作为基本变量。 场是路的物理背景,路是场的集中体现。 在工程中,由于我们往往只关注局部区域的特征,我们往往把电磁问题归结为路尤其是电路的问题去研究,如均匀传输线,电机的等效电路。即使是从场的角度出发,考虑的也往往是简化的模型。 这种思路方便了的分析和计算,但很多时候会产生很多问题。因为场是存在于无限伸展的三维空间,所以任何事物都处在一定的电磁环境中(存在于给定场所的电磁现象的总和称为电磁环境。)例如,我们所处的地方会存在地磁场的分量,如果其他地方有一个点电荷的话在这里也会有其产生的电场。 当电磁环境不可忽略时,就会对电磁环境内的系统产生干扰。同时,被干扰的电磁设备自身也会对原有的电磁环境产生干扰。这时电磁问题就会变得复杂,以路的角度无法分析电磁问题,必须从场的角度出发去研究。 电磁兼容就是从场的角度出发,研究装置的干扰和被干扰,研究装置内部的组织和装置之间的相容性。 国际上电磁兼容的发展迅速,应用广泛,已应用在电力行业,电子行业,通信行业,IT行业等多个领域。以下我们只对其在电力系统中的应用做简要介绍。 2.电力系统的电磁干扰源 概括起来,电力系统的干扰源有以下几种: 1.高压开关操作.主要包括隔离开关操作、断路器操作、投切电容器组以及投切空载变压器、电抗器、电动机等; 2.雷电。包括感应雷和直击雷,干扰的形式有雷击高压线、雷击接地构架和

EMC电磁兼容测试报告2

产品名称 NAME OF SAMPLE智能读卡锁 商标型号 TRADE MARK & TYPE CHD1200M 制造厂商 MANUFACTURER 深圳市纽贝尔电子有限公司委托单位 CLIENT 深圳市纽贝尔电子有限公司检验类别 TEST SORT 委托 检验项目TEST ITEM 静电放电抗扰度、电快速瞬变脉冲群抗扰度、 浪涌(冲击)抗扰度 深圳电子产品质量检测中心SHENZHEN ELECTRONIC PRODUCT QUALITY TESTING CENTER

检验记录 第 2 页共页 检验负责人:审核:批准: 职务: 年月日年月日年月日 抗扰度试验判据说明:

检验项目:浪涌(冲击)抗扰度试验 依据标准:IEC 61000-4-5:2005 、企业要求 产品名称:智能读卡锁商标型号:CHD1200M样品编号:1# 试验条件:温度:23 ℃,湿度:52 %RH,正常大气压。 电磁条件保证受试设备正常工作,并不影响试验结果。 EUT状态:试验前工作正常,试验中受试设备刷卡及RS485命令开锁正常,使受试设备处于正常工作状态。 试验等级:在受试设备的DC电源和信号线端口: 正-负:电压峰值2kV,开路电压波形1.2/50μs(短路电流波形8/20μs),2Ω内阻 正(或负)-地:电压峰值2kV,开路电压波形1.2/50μs(短路电流波形8/20μs),12Ω内阻 信号线对线:电压峰值2kV,开路电压波形1.2/50μs(短路电流波形8/20μs),15Ω内阻 信号线对地:电压峰值2kV,开路电压波形1.2/50μs(短路电流波形8/20μs),15Ω内阻 要求符合性能判据B。 试验布置:严格按标准要求。 试验过程::浪涌(冲击)电压施加在EUT的DC电源和信号线端口,60秒钟一次,正、负极性各做5次。 试验电压由低等级增加到规定的试验等级,较低等级均应满足要求。 EUT表现:在整个试验过程中没有出现危险或不安全的后果,试验中及试验后,EUT工作正常,表现出抗扰能力。符合性能判据 A 。 描述如下:受试设备在试验前正常工作,试验中及试验后EUT工作正常。符合性能判据要求。 检验人:校核人: 检验日期:校核日期:

电磁兼容实验报告

学院: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班级:信号1504 姓名:李子琦 学号:15212097

日期:2017/11/11 目录 实验一扼流变压器参数和特性测试 (1) (一)扼流变压器牵引线圈阻抗测试实验 (1) 1.实验目的 (1) 2.实验电路 (1) 3.实验设备和仪表 (1) 4.实验步骤 (2) 5.实验记录和数据 (2) 6.结论分析 (3) (二)扼流变压器线圈同名端测试实验 (4) 1.实验目的 (4) 2.实验电路 (4) 3.实验设备和仪表 (5) 4.实验步骤 (5) 5.实验记录 (6) 6.结论分析 (6) (三)扼流变压器变比(匝数比)测试实验 (6) 1.实验目的 (6) 2.实验电路 (6)

4.实验步骤 (7) 5.实验记录和数据 (7) 6.结论分析 (8) 实验二扼流适配变压器参数测试 (8) (一)适配器品质因数和谐振阻抗测试实验 (8) 1.实验目的 (8) 2.实验电路 (9) 3.实验设备和仪表 (9) 4.实验步骤 (9) 5.实验记录和数据 (10) 6.结论分析 (10) 实验三钢轨阻抗特性测试实验 (11) 1.实验目的 (11) 2.实验电路 (11) 3.实验设备和仪表 (12) 4.实验步骤 (12) 5.实验记录和数据 (12) 6.结论分析 (13) 实验四牵引电流干扰轨道电路实验 (14) (一)牵引电流模拟系统特性实验 (14)

2.实验电路 (14) 3.实验器材 (15) 4.实验步骤 (15) 5.结论分析 (15) (二)25Hz 相敏轨道电路系统测试实验 (15) 1.实验目的 (15) 2.实验电路 (16) 3.实验设备和仪表 (17) 4.实验步骤 (17) 5.结论分析 (17) (三)不平衡牵引电流对轨道电路干扰测试实验 (17) 1.实验目的 (17) 2.实验原理 (18) 3.实验设备和仪表 (18) 4.实验步骤 (18) 5.结论分析 (19) 实验五浪涌抑制器件性能测试实验 (19) 1.实验背景 (19) 2.实验目的 (20) 3.实验原理 (20)

EPC-287C-L V1.01 电磁兼容性试验报告

报告编号(Report No.):EMC201050504 产品名称 Description EPC-287C-L 产品型号 Model EPC-287C-L 制造厂商 Manufacture 广州致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委托单位 Client 广州致远电子-物联网和嵌入式系统 试验项目 Test Item 电磁兼容性试验 试验日期 Test Date 2015-05-06 试验结论Conclusion PASS 试 验 报 告 T E S T R E P O R T 广州致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电磁兼容实验室

注意事项 本报告中所描述的试验现象和试验结果仅适用于受试产品,最终解释权归广州致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电磁兼容实验室”。为确保试验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重复性,该实验室会不定期地与第三方权威检测认证机构进行试验数据的比对,以确保结果的可对比性。 其他相关注意事项: 1.如果该报告没有签名或盖章,则视为无效; 2.如果发现该报告有任何涂抹或擦除等痕迹,则视为无效; 3.对于该报告的任何拷贝,必须重新盖章,否则视为无效; 4.未经本公司许可或书面授权,不得擅自部分及全部复制本报告; 5.如果您对该报告的内容有任何疑问或异议,请在收到报告之后的7个工作日内, 按照下面的电话或邮件,及时与我们联系。 广州致远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品 质 管 理 部 邮政编码:510660 联系电话:+86-20-28872446 传真:+86-20-38601440 电子邮箱: chenyongzhi@https://www.360docs.net/doc/0f16968008.html, 地址:广州市天河区车陂路黄洲工业区7栋2楼 公司网站:https://www.360docs.net/doc/0f16968008.html,;https://www.360docs.net/doc/0f16968008.html,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