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原、络、郗、募、俞穴的解析与应用(很强大)

原、络、郗、募、俞穴的解析与应用(很强大)一、原穴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系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原穴的名称在《灵枢》提出了11个,并指出了各原穴的位置,但其中尚缺心经原穴神门,后由《难经》补齐。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输穴,就是以输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输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另外在治疗上常用原穴配络穴,称原络配穴,治疗表里经之间的病证。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称为原穴,又称“十二原”。
“原”含本原、原气之意,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为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之根本。
十二原穴多分布于腕踝关节附近。
阴经之原穴与五输穴中的输穴同穴名,同部位,实为一穴,即所谓“阴经以输为原”,“阴经之输并于原”。
阳经之原穴位于五输穴中的腧穴之后,既另置一原。
胆经——丘墟;肝经——太冲;小肠经——腕骨;心经——神门;胃经——冲阳;脾经——太白;大肠经——合谷;肺经——太渊;膀胱经——京骨;肾经——太溪;三焦经——阳池;心包络同属丁——大陵。
十二经脉在腕、踝关节附近部位的重要腧穴。
十二经脉各有一原穴,故又名十二原,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
阴经五脏之原穴,即是五腧穴中的腧穴,就是以腧为原,阳经六腑则不同,腧穴之外,另有原穴。
原气源于肾间动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通过三焦运行于五脏六腑,通达头身四肢,是十二经脉维持正常生理功能的根本。
因此脏腑发生疾病时,就会反映到相应的原穴上来,通过原穴的各种异常变化,又可推知脏腑的盛衰。
在临床上,针刺原穴能使三焦原气通达,调节脏腑经络功能,从而发挥其维护正气,抗御病邪的作用。
五腧穴图表歌诀

五腧穴图表歌诀五腧穴十二经脉从四肢末端至肘或膝方向各有井、荥、输、经、合五个特定穴,总称“五腧”。
这是以水流的大小来形容各经脉气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的特点。
“所出为井,所溜不荥,所注为输,所行为经,所入为合,二十七气所行,皆在五输也。
”(《灵枢·九针十二原》)意指经气自四肢末端向上作用于头面躯干,象水流一样由小到大,由浅入深,经气初出,如水的源头,所以称“井”,多位于四肢爪甲之侧。
经气稍盛,如水成微流,所以称“荥”,多位于指(趾)掌(跖)部。
经气渐盛,如较大水流灌注,所以称“输”,多位于腕(踝)关节附近。
经气充盛,象水流之长行,所以称“经”,多位于腕(踝)或臂(胫)部。
经气统盛深入处,宛如水流汇合,所以称“合”,多位于肘(膝)部附近。
阴经五腧穴表阳经五腧穴表为方便记忆,古人将上述五腧穴内容编成歌诀记忆如下:少商鱼际与太渊,经渠尺泽肺相连,商阳二三间合谷,阳溪曲池大肠牵。
隐白大都太白脾,商丘阴陵泉要知,厉兑内庭陷谷胃,冲阳解溪三里随。
少冲少府属于心,神门灵道少海寻,少泽前谷后溪腕,阳谷小海小肠经。
涌泉然谷与太溪,复溜阴谷肾所宜,至阴通谷束京骨,昆仑委中膀胱知。
中冲劳宫心包络,大陵间使传曲泽,关冲液门中渚焦,阳池支沟天井索。
大敦行间太冲看,中封曲泉属于肝,窍阴侠溪临泣胆,丘墟阳辅阳陵泉。
五腧穴主治病症各有特点:井穴开窍醒神,可用于神识昏迷、心下烦闷;荧穴清泄邪火,可用于热病;输穴可用于发作性病症、关节痛;经穴可用于喘咳和咽喉病症;合穴可用于肠胃等六腑病症。
这就是《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所说:“病在藏者,取之井;病变于色者,取之荥;病时间时甚者,取之输,病变于音者,取之经;经满而血者,病在胃,及以饮食不节得病者,取之于合。
”以及《难经·六十八难》所作的补充解释:“井主心下满,荥主身热,输主体重节痛,经主喘咳、寒热,合主逆气而泄。
”《灵枢·邪气藏府病形》归纳为:“荥输治外经,合治内府。
三焦俞穴_精品文档

三焦俞穴三焦俞穴是中医学中的一个重要穴位,它在人体上处于背部腰腹部的位置,具有调节和平衡人体三焦的作用。
本文将从三焦俞穴的位置、功能和临床应用等方面进行详细介绍。
一、位置三焦俞穴位于人体后腰部脊柱旁边,具体位置在第十二胸椎和第一腰椎之间的凹陷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穴位。
通过三焦俞穴与人体内部的经络相连,能够传导和调节人体的气血运行。
二、功能1. 调节三焦功能:三焦是中医理论中的一个概念,包括上焦、中焦和下焦。
这三个焦分别对应胸腔、腹腔和下腹部,通过三焦俞穴的刺激,可以调节和平衡三焦的功能,使其正常运行,促进气血的流通。
2. 温经通络:三焦俞穴位于脊柱旁边,是一个重要的经络穴位。
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温通经络,改善气血循环,增加能量的流动,有助于调整人体的阴阳平衡。
3. 强壮腰膝:三焦俞穴不仅与三焦功能有关,也与腰膝健康密切相关。
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调节腰膝的气血运行,增强腰膝部位的力量,预防和缓解腰腿酸痛、腰椎间盘突出等腰腿疾病。
三、临床应用1. 腰背痛:三焦俞穴是治疗腰背痛的重要穴位之一。
通过按摩或针灸三焦俞穴,可以缓解腰背疼痛,改善腰肌劳损,提高腰椎部位的血液循环,从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2. 肾虚腰痛:肾虚腰痛是中医常见的疾病,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调节肾脏的功能,增强肾脏的阳气,改善腰痛症状。
尤其适用于年长者和肾虚患者。
3. 消化不良:三焦俞穴与腹腔器官有关,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调节腹腔器官的功能,改善消化不良、胃胀和腹胀等症状。
在中医治疗消化不良的过程中,三焦俞穴常常会被运用。
4. 肩颈痛:三焦俞穴也与肩颈部位的疼痛有关。
通过刺激三焦俞穴,可以改善肩颈痛的症状,缓解肩颈部位的肌肉紧张,增加血液循环,从而缓解痛症。
总结:三焦俞穴是一个重要的中医穴位,在调节和平衡人体三焦功能、温经通络、强壮腰膝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临床应用中,它常常用于治疗腰背痛、肾虚腰痛、消化不良和肩颈痛等相关疾病。
通过合理运用三焦俞穴的刺激,可以达到治疗的效果,改善患者的身体状况。
人体【三】字穴【三阴交三间三阳络三角灸三焦俞】

人体【三】字穴【三阴交三间三阳络三角灸三焦俞】人体【三】字穴【三阴交三间三阳络三角灸三焦俞】1、三阴交【脾经】按摩三阴交穴的时间表:1、每天11时,按揉20分钟,对治疗各种皮疹大有裨益;2、每天11~13时,按揉20分钟,对血压具有良好的调节作用;3、每天下午17时到晚上19时,用力按揉各15分钟,具有促进子宫和卵巢血运畅通的功效,可防治各种妇科病;4、每天晚上21时左右,按揉各20分钟,具有健脾、收紧脸部皮肤、防止双下巴的功效;5、每天晚上21时至23时,按揉15分钟,具有调经、祛斑、祛痘、除皱等功效。
一般来说,坚持按揉一个月就能看到明显效果。
取穴方法:三阴交穴位于小腿内侧,【三阴交穴位位置图】【图解三阴交穴位的位置】在小腿内侧,正坐屈膝成直角,在踝关节内侧,四个手指并拢,沿着足内踝尖(脚内侧内踝骨最高点)向上另一侧对应的点,也就是足内踝上缘四指宽,在踝尖正上方胫骨边缘凹陷中(自己的手横着放,约四根手指横着的宽度)就是三阴交穴位。
即:足太阴脾经、足厥阴肝经、足少阴肾经这三条阴经在脚踝处偏偏有了一个交叉点。
【按摩三阴交穴位的作用与好处】1、缓解治疗脾胃虚弱、肠鸣腹胀,大便溏泄、消化不良、急慢性肠炎、细菌性痢疾、肝脾肿大、腹水浮肿、肝炎、胆囊炎等;2、缓解治疗肾炎、尿路感染、尿潴留、尿失禁、乳糜尿、疝气等;3、保养子宫和卵巢、改善性冷淡,缓解治疗月经失调、功能性子宫出血、痛经、带下、阴道炎、盆腔炎、前阴瘙痒、胎位异常、子宫下垂、难产、阴挺、经闭、不孕、遗精、阳萎、阴茎痛等;4、缓解治疗癫痫、精神分裂症、神经衰弱、失眠等;5、缓解治疗高血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6、缓解治疗膝、踝关节及其周围软组织病变,糖尿病、脚气、更年期综合症等;7、紧致脸部肌肉、去斑、去皱、祛痘,调治肌肤过敏、湿疹、荨麻疹、皮炎等。
常揉三阴交穴位,健脾化湿,疏肝益肾,终身不变老爱美是女人的天性,如今日子越过越好,保养的方法也层出不穷。
人体穴道图解(完整版)

人体穴道(那是相当的专业,让你大长见识)特效穴位: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果,增强机体的防御能,对于白细胞具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明显增加,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升,对甲状腺机能具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引起血管收缩,重手法引起血管扩张,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具有明显增强作用。
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升,能使血小板显著增加,具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对于感染炎症的病人,具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70~90%。
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人迎:有显著的降压效果,尤其对收缩压最显著。
-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多增快,③具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加,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迅速上升,针刺能使痛阈明显升高,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损伤神经的恢复。
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引起血管收缩反应,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能促进神经再生,促进受损伤神经功能的恢复。
10.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明显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抑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良好作用。
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即加强子宫收缩,且持续时间延长,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显著,对于膀胱张力具有调节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颤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一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人体重要穴位图及其作用

适用标准文案殊效穴位 :1.合谷:对感染性炎症人,拥有较高的防治成效,增强机体的防守能,关于白细胞拥有双向调整作用,能使血液中血小板显然增添,可使血清中的球蛋白含量上涨,对甲状腺机能拥有调整作用,对血液循环功能有调整作用,轻手法惹起血管缩短,重手法惹起血管扩充,能降低高血压病人血中胆固朜的含量。
2.手三里:针刺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及小肠的运动机能,拥有显然增强作用。
3.曲池:治皮肤的要穴,艾灸该穴可使血糖上涨,能使血小板明显增添,拥有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关于感染炎症的病人,拥有较高的防治效率。
4.迎香: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有效率达 70~90%。
5.颊车:对甲亢病人有治疗效应。
6.人迎:有明显的降压成效,特别对缩短压最明显。
-7.足三里:①对胃的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显然作用,对胃酸和胃蛋白有双向调整作用,②增强胆囊运动和排空能力,使胆汁流量增加增快,③拥有调整血压作用,④对病人血糖有影响,⑤能使血液中细胞总数增添,艾灸足三里,大椎,脾俞可使白细胞快速上涨,针刺能使痛阈显然高升,能促使神经重生,促使损害神经的恢复。
8.丰隆:针刺丰隆穴可惹起血管缩短反响,配曲池对原发性高血压的治疗有显效,并可降低外周血管阻力。
9.解溪:能促使神经重生,促使受损害神经功能的恢复。
10.公孙:针刺公孙穴对胃的里蠕动,张力,排空,大小肠以及阑尾的运动机能,均有显然的增强作用,对胃酸的分泌有克制作用,消化道溃疡,幽门痉挛,胃内容物滞留有优秀作用。
11.三阴交:为消化,生殖,泌尿系统,妇科疾患之常用要穴,三阴交配合谷,秩边,针刺后立刻增强子宫缩短,且连续时间延伸,对妇科疾病手术的镇痛作用十分明显,关于膀胱张力拥有调理作用,治疗阵发性房心动过速,心房抖动以及室性早博都有必定的疗效。
12.阴陵泉:下痢里急后重,推之针之,桴鼓相应,所苦顿解。
13. 少海:可缓解结肠痉挛,对痉挛性结肠炎的治疗有良效。
14.神门:治心脏病,精神病之要穴,可使心率减慢,对神经垂体高血压的动物,刺后可使血压降低。
常用腧穴穴性、功效与主治特点

常用腧穴穴性、功效和主治特点一、手太阴肺经1.中府穴性:中性,趋局部(胸、肺),入气分,肺之募穴。
功效:疏调肺气,宽胸止痛。
主治特点:主胸肺部病症,以治疗咳嗽、气喘、胸满痛等胸肺部病症为主。
如西医学的气管炎、支气管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哮喘、肺炎;胸部肋间神经痛等。
2.尺泽穴性:偏泻,趋肺,入筋分、阳分、血分,肺经合穴,属水。
功效:清热泻火,凉血解毒。
主治特点:主筋病、肺火证及血分证,以治疗上肢病症、外感病症、高热、皮肤病为主。
如西医学的各种原因引起的上肢病症及运动障碍;感冒、肺炎、扁桃体炎、中暑、;急性胃肠炎;丹毒、风疹、瘙痒症、粉刺等。
3.孔最穴性:偏泻,趋肺,入阳分、血分,肺经郗穴。
功效;清肺泻火,凉血止血。
主治特点:主表证、疼证,以治疗肺系病症为主。
如西医学的鼻出血、感冒、肺炎、上呼吸道感染等。
4.列缺穴性:偏泻,趋肺、头顶,入表分、筋分,肺经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功效:宣肺止咳,解表祛风,舒筋通络。
主治特点:主表证、痛证,以治疗肺卫表证和头项部筋病为主。
如西医学的感冒、上呼吸道感染;面瘫、落枕、颈椎病等。
5.太渊穴性:偏补,趋肺,入气分,肺经腧穴、原穴,属土。
功效:补益肺气,复脉。
主治特点:主气虚证,以治疗肺气不足为主。
如西医学的肺气肿、老年性慢支气管炎、感冒(体虚感冒)、无脉症等。
6.鱼际穴性:偏泻,趋肺、胃,入阳分,肺经荥穴,属火。
功效:清泻肺胃,消食化积。
主治特点:主热证、食积证,以治疗肺之实热或虚火及小儿食积为主。
如西医学的肺炎、扁桃体炎、咽炎、鼻炎;小儿消化、吸收不良等。
7.少商穴性:偏泻,趋肺、咽喉、眼、神窍,入阳分、血分、神分,肺经井穴,属木。
功效:清热解毒,泻火开窍。
主治特点:主实热证,以治疗高热昏迷、实热火毒证为主。
如西医学的感冒及传染病出现的发热或高热昏迷、急性咽炎、扁桃体炎、结膜炎、腮腺炎等。
二、手阳明大肠经1.商阳穴性:偏泻,趋齿、咽喉,入阳分、血分,大肠经井穴,属金。
中医天灸穴位

肚脐平第一腰椎;肩胛冈 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 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 腰椎棘突.
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 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 腰椎棘突.
30 肩外俞 31 天宗 32 腰阳关 33 委中
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肩胛骨冈下窝中央凹陷处,约肩胛冈下缘与肩胛下角之间的 上1/3折点处取穴 腰部,后正中线上,第4腰椎棘突下凹陷处.两髂嵴最高点连线 的中点下方凹陷处 腘横纹肌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肌腱的中间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肚脐平第一腰椎;肩胛冈边端 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 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 腰椎棘突.
平第三胸椎棘突;肩胛骨下角 平第七胸椎棘突;髂嵴平第四 腰椎棘突.
位
置
在背部,第3胸椎与第4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在背下部,第12胸椎与第l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在腰部,第2与第3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O寸处 在胸前部,前正中线上,平第4肋问,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在背下部,第1l与第12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l。5寸处 在背上部,第2与第3胸椎棘突之闯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在背上部,第4与第5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3.0寸处 在颈部,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在腰部,第2与第3腰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在背上部,第7颈椎棘突下,旁开O.5寸处 在背部,第5与第6胸椎棘突之间凹陷部的外侧1.5寸处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背部,当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背部,当第六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 脐旁2寸 下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1.5寸处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5寸处 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4寸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2寸处 小腿前外侧,距胫骨前缘一横中指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上3寸处 上腹部前正中线上脐中下3寸处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小腿内侧,足内踝尖上3寸,胫骨内侧缘后方 后头骨正下方凹处,后发际正中旁开约2厘米左右 肩上,前直乳中,大椎与户峰端连线的中点上 大椎直上2寸处,后正中线旁开1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操作: 灸法:艾炷灸或温针灸5-7壮,艾条灸5一 10分钟。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操作:
按摩法:两手掌撑住腰部,以拇指指尖用 力向下按压。三焦俞穴对治疗青春痘十分 有效。刺激方法以间接灸或线香灸较为有 效。每天一次,连续刺激一个星期就会出 现效果。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配伍: 配气海穴、足三里穴治肠鸣、腹胀。
附注: 三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背俞穴。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功能: 外散三焦腑之热。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主治: 肠鸣,腹胀,呕吐,泄泻,痢疾,水肿, 腰背强痛,发烧、腰痛、精力减退、青春 痘、赘疣、糖尿病等。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操作: 刺法:向内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 以免损伤肾脏,造成肾脏出血,尿血、尿 液外溢,甚至继发感染。
三焦俞穴 穴位详解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三焦俞穴
拼音:sānjiāoyú 别名: 经络:膀胱经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取穴: 三焦俞穴位于腰部,当第一腰椎棘突下, 旁开1.5寸(旁开2指宽)处。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解剖: 在腰背筋膜,最长肌和髂肋肌之间;有第 一腰动、静脉后支;布有第十胸神经后支 的皮支,深层为第一腰神经后支外侧支。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治法: 寒则补之灸之,热则泻之。
谢谢!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解析: 三焦,三焦腑也。俞,输也。该穴名意指 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意义: 三焦腑的水湿之气由此外输膀胱经。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运行: 外散之热循膀胱经上行,冷降之液循膀胱 经下地。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
气血: 气血物质为水湿之气。
中医穴位详解:三焦俞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