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鉴赏:题临安邸

合集下载

《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

《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

《题临安邸》的解释意思一、原诗及注释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1. 注释- 临安:南宋的都城,今浙江省杭州市。

- 邸(dǐ):旅店。

- 休:停止、罢休。

- 暖风:这里不仅指自然界和煦的风,还指由歌舞所带来的令人沉迷的“暖风”,暗指南宋朝廷的靡靡之风。

- 熏:(烟、气等)接触物体,使变颜色或沾上气味。

这里是说南宋朝廷的不良风气像暖风一样熏染着人们。

- 游人:这里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 直:简直。

- 汴州:即汴京,北宋的都城,今河南省开封市。

二、诗句解释1.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解释: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解析:诗人描绘出临安城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的画面。

“山外青山楼外楼”,写西湖周围的景色,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是一种繁荣的景象。

但是“西湖歌舞几时休”则是诗人的质问,在这表面的繁荣背后,南宋统治者却在寻欢作乐,不思收复北方失地,这种歌舞升平的景象什么时候才能停止呢?2.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解释: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 解析:“暖风熏得游人醉”进一步描绘出那些在西湖边游玩的南宋统治阶级的状态。

“暖风”不仅是自然界的风,更是南宋朝廷纸醉金迷的风气。

这种风气让那些“游人”(南宋统治阶级)沉醉其中。

“直把杭州作汴州”是全诗的主旨句,诗人辛辣地讽刺南宋统治者忘记了汴京(北宋都城,象征着北宋的国土和政权),只知道在杭州(南宋都城)贪图享乐,把杭州当作汴京,完全没有收复失地、恢复中原的想法。

三、20题及解析- 答案:林升。

- 解析:林升是南宋时期的诗人,他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的批判。

2. 诗中的“临安”指的是现在的哪里?- 答案:浙江省杭州市。

- 解析:临安在南宋时期是都城,现在的杭州是浙江省的省会城市,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

题临安邸小练笔50字

题临安邸小练笔50字

《题临安邸》介绍一、背景介绍《题临安邸》是南宋诗人林升所作,创作于南宋孝宗淳熙年间(1174—1189)。

当时,南宋朝廷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只求苟安享乐。

诗人站在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土地上,目睹了南宋朝廷的种种腐败与没落,深感忧虑与痛心。

他借助对临安城的描写,巧妙地抒发了自己的忧国之情,鞭挞了那些醉生梦死的权贵。

二、诗词解析《题临安邸》是一首七言绝句,全诗以“西湖歌舞几时休?”起句,表现出诗人对南宋朝廷沉迷于歌舞升平的不满与谴责。

接下来,“暖风熏得游人醉”一句,用“暖风”比喻南宋朝廷的贪图安逸、淫乐误国的风气,“游人”则指那些贪图享乐、苟且偷安的权贵。

最后一句“直把杭州作汴州”,则辛辣讽刺南宋朝廷忘记了国仇家恨,将临时苟安的杭州误认为是故都汴州,表达了诗人深深的忧虑与痛心。

三、诗词特色林升的《题临安邸》以其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深沉的思想内涵而独具一格。

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对偶、夸张、讽刺等修辞手法,语言精炼、形象生动。

同时,诗人将对国家的忧虑和痛心融入到优美的诗句中,使读者能够更深刻地感受到他的情感。

四、文化背景— 1 —南宋时期,中国正处于历史上最为屈辱的一段时期之一。

金朝和蒙古帝国不断侵略和压迫南宋,而南宋朝廷则偏安一隅,不思抵抗。

在这种背景下,林升等文人墨客通过诗词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腐败权贵的谴责。

五、个人感悟读完《题临安邸》,我深感诗人的忧国之情和对腐败权贵的批判。

南宋朝廷的种种腐败与没落,使我感到既痛心又愤怒。

这首诗让我认识到,一个国家和民族如果失去了血性和骨气,沉迷于安逸与享乐,那么它的命运就注定是悲惨的。

我们应该时刻警醒自己,不能忘记历史和国仇家恨,要为国家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奋斗。

六、比较阅读与《题临安邸》类似的诗词还有许多,如陆游的《示儿》、岳飞的《满江红》等。

这些诗词都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腐败权贵的谴责,同时也抒发了作者的爱国之情。

在比较阅读中,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这些诗词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林升《题临安邸》诗词赏析

林升《题临安邸》诗词赏析

林升《题临安邸》诗词赏析题临安邸宋代: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注释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使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在这里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题临安邸

小学语文古诗词赏析---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宋代:林升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又字梦屏,温州横阳亲仁乡荪湖里林坳(今属苍南县繁枝林坳)人,(《水心集》卷一二有《与平阳林升卿谋葬父序》)。

大约生活在南宋孝宗朝(1106-1170年),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事见《东瓯诗存》卷四。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

创作背景这首《题临安邸》七绝系南宋淳熙时士人林升所作,此为写在南宋皇都临安的一家旅舍墙壁上,是一首古代的“墙头诗”,疑原无题,此题为后人所加。

原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译文韵译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注释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西湖:杭州的著名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赏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题临安邸》课文解析

《题临安邸》课文解析

《题临安邸》课文解析题临安邸《题临安邸》是唐代文学家陆游所作的一首诗歌,它描绘了作者游历临安时的景色和感慨。

本文将对这首诗进行详细解析,从诗歌的结构、意境以及文化内涵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结构分析《题临安邸》共分为五个句子,表达了作者登高临安之地,怀古伤今的情感。

整首诗由七言绝句组成,每句字数较多,形式严谨。

二、诗意解读1. 第一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这句表达了作者身处山水之间,感叹临安城外的高楼矗立,形成了一种连绵不断的景象,展现了山水之美。

2. 第二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这句描绘了临安城内西湖畔上的歌舞升平,给人一种欢乐的氛围,同时也暗示了作者心中的忧伤。

3. 第三句:暖风熏得游人醉这句写出了临安的魅力所在,临安的风光和气候使得游人陶醉其中。

同时也表达了作者身临其境的感受。

4. 第四句:直把杭州作汴州这句意味深长,揭示了作者对临安的思乡之情。

杭州是古代中国重要的城市,而汴州则是北方的都城,作者借此对比,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5. 第五句:十五年前罢官居最后一句点明了作者的身份,他曾经官居之地,但如今却只能游历临安,这其中蕴含着作者对逝去岁月的思考和感叹。

整首诗通过描绘临安的山水和人文景观,以及对家乡的思乡之情,表达了作者对时光流逝的感慨和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三、文化内涵解读1. 临安:临安是唐代时期的一个重要城市,也是现今的杭州。

它以其秀丽的山水和繁华的市井闻名,是当时文人墨客钟情之地。

2. 西湖:西湖是临安著名的自然景观,湖光山色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

这里也寄托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被誉为天堂。

3. 杭州和汴州:杭州是江南的一座传统文化古城,而汴州则是北方的都城,两地地理和文化上的差异反映出唐代时期南北之别。

通过对这些地名的运用,作者巧妙地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和曾经的荣光。

四、艺术特点1. 用意境描绘景色:作者通过描绘山水和风物,展示了临安的繁华和美景,给人以美好的联想。

2. 对比手法的使用:通过对比杭州和汴州两个地方的差异,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和对时光流逝的悲伤。

《题临安邸》 知识清单

《题临安邸》 知识清单

《题临安邸》知识清单《<题临安邸>知识清单》《题临安邸》是宋代诗人林升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这首诗以辛辣的讽刺笔触,揭露了南宋统治者偏安一隅、不思收复失地的丑态。

一、作者简介林升,字云友,号平山居士,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历史记载较为简略,但他的这首《题临安邸》却流传千古,让后人对他的忧国忧民之情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创作背景南宋时期,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宋徽宗、宋钦宗被掳,宋高宗赵构逃到临安(今浙江杭州),建立了南宋政权。

然而,南宋统治者并没有积极谋求收复失地,反而在临安苟且偷安,纵情声色。

林升在这样的背景下,写下了这首诗,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进行了无情的批判。

三、诗句解读“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诗的开篇描绘了临安城的繁华景象,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然而,一个“外”字,暗示了临安城之外的国土仍在敌手。

紧接着,诗人以问句“西湖歌舞几时休?”表达了自己的愤怒与不满。

西湖边的轻歌曼舞何时才能停止?这句诗揭示了统治者们沉迷于享乐,完全不顾国家的安危。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暖风”在这里既指自然界的春风,也指社会上的淫靡之风。

这股风熏得游人们沉醉其中,竟然把杭州当成了昔日的汴州。

汴州是北宋的都城,如今已沦陷敌手,而南宋的统治者和达官贵人却在这里过着纸醉金迷的生活,忘记了国仇家恨。

四、诗歌主题这首诗的主题是对南宋统治者的讽刺和批判。

诗人通过对临安城繁华景象与统治者醉生梦死生活的描写,表达了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统治者不作为的愤慨。

同时,也反映了广大人民群众渴望收复失地、重振国家的强烈愿望。

五、艺术特色1、对比手法诗中通过临安城的繁华与国家的危难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统治者的荒淫无道和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2、以景衬情前两句描绘的美丽景色与后两句所揭示的社会现实形成强烈反差,增强了诗歌的感染力和批判力度。

3、含蓄委婉诗人没有直接指责统治者,而是通过委婉的问句和形象的描写,让读者自行领悟其中的深意,使诗歌更具韵味。

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

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

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题临安邸,引人入胜的景象就像一首古诗,具有深刻的哲理意义。

这里的自然风光到处可见,就像一段生动的诗句,山青水秀,令人着迷。

它的景物也具有深远的古诗意蕴,山涧之北,雪原之南,对流而上,分界线无穷。

此处的自然美景正是唐诗宋词所描摹的,色彩鲜明,古典情调浓郁。

题临安邸有许多古诗描述其人文景观的景象,令人流连忘返。

古代的大诗家们形容的花园,酿成的酒,山峦叠翠,江流泻涧,精彩绝伦,洪雅醒目。

他们将江山、水源、山间风光等写得如此生动,令人陶醉;这里的桥段也是翠绿起伏,湖面如明镜,堤上柳丝飘荡,着实壮观。

此外,大自然留下的壮丽景观还有多种古典情怀,如古老的荒漠,错落有致的山川,湖泊江河,景致无穷。

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也可以从它的历史文化出发来探讨。

这里的文化底蕴深厚,蕴含着古人对于美好的精神生活和自然风光的追求,以及精致的诗藻。

题临安邸,曾是一个古代皇家住宅,古诗词中时常有建筑、园林、物件和秩序相关的描述,以及国家荣耀和人们憧憬的思绪。

古诗虽古老,但它蕴含的意义却是深邃的。

在追求美的文化认知中,古诗不仅仅是一篇文章,而是一种对于人文精神和自然风光的向往与记忆,以及对于梦想、美好和理想的追求。

这种古诗的意义亦为题临安邸的文化底蕴所共存,令人叹为观止。

不仅如此,题临安邸的古诗意思也蕴涵着对于自然、社会和社会现象的深刻思考,它会引发人们对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生活的深度思考,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总之,古诗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哲理,是历史文化多义性的精练表达,既体现神态和孤独,又充满了诗意和幻想,蕴含着多种多样的思想,而题临安邸又是这个意境的完美诠释,它的古诗意思不仅仅是生动的景象,更可以挖掘出更深层次的思考。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74.题临安邸_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74.题临安邸_

小学生必背古诗词鉴赏——74.题临安邸74.题临安邸林升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注释]1.临安: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2.邸:客栈、旅店。

3.汴州: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简析]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的诗。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

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它倾吐了郁结在广大人民心头的义愤,也表达了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

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几时休?”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是诗人进一步抒发自己的感概。

“暖风”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正是这股“暖风”把人们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像喝醉了酒似的。

“游人”不能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诗中“熏”“醉”两字用得精妙无比,把那些纵情声色、祸国殃民的达官显贵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跃然纸上。

结尾“直把杭州作汴州”,是直斥南宋当局忘了国恨家仇,把临时苟安的杭州简直当作了故都汴州。

辛辣的讽刺中蕴含着极大的愤怒和无穷的隐忧。

这首诗构思巧妙,措词精当:冷言冷语的讽刺,偏从热闹的场面写起;愤慨已极,却不作谩骂之语。

确实是讽喻诗中的杰作。

2————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词鉴赏: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⑵?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⑷。

词句注释
⑴临安:现在浙江杭州市,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京后,南宋统治
者逃亡到南方,建都于临安。

邸(dǐ):旅店。

⑵西湖:杭州的风景区。

几时休:什么时候休止。

⑶熏(xūn):吹,用于温暖馥郁的风。

⑷直:简直。

汴州:即汴京,今河南开封市。

白话译文
韵译
青山无尽楼阁连绵望不见头,西湖上的歌舞几时才能停休?
暖洋洋的香风吹得贵人如醉,简直是把杭州当成了那汴州。

散译
远处青山叠翠,近处楼台重重,西湖的歌舞何时才会停止?淫靡
的香风陶醉了享乐的贵人们,简直是把偏安的杭州当作昔日的汴京!
文学赏析
这是一首写在临安城一家旅店墙壁上,不但通过描写乐景来表哀情,使情感倍增,而且在深邃的审美境界中,蕴含着深沉的意蕴。

同时,诗人以讽刺的语言中,不漏声色地揭露了“游人们”的反动本质,也由此表现出诗人的愤激之情。

诗的头句“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
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这样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
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

从诗歌创作来说,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乐景。

接着写到:“西湖歌舞
几时休?”诗人面对国家的现实处境,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

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
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
之情。

在诗人的心中,“西湖歌舞”正是消磨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

他此时是多么希望这样的歌舞快“休”了。

这里,诗人使用反问手法,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
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后两句“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游人”在这里
不能仅仅理解为一般游客,它是主要特指那些忘了国难,苟且偷安,
寻欢作乐的南宋统治阶级。

这句紧承上“西湖歌舞几时休”而来。


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
自己的感慨之情。

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
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
“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其中的“熏”、“醉”两字用得很精妙。

首先,一个“熏”字,暗示
了那些歌舞场面的庞大与热闹,为“游人们”营造了靡靡之音的氛围。

接着一个“醉”字,承接上一个“熏”字,把那些纵情声色的“游人们”的精神状态刻画得惟妙惟肖。

一个“醉”字,留下了丰富的审美
想象空间——“游人们”在这美好的“西湖”环境中的丑态。

在这样
的状态下,诗人为了进一步表现出“游人醉”,在结尾中写道:“直
把杭州作汴州。

”宋朝原来建都于汴梁,时已为金侵占。

就是说,纸
醉金迷中,这些“游人”们简直把杭州当成了故都汴州。

这里,诗人
不用“西湖”而用“杭州”是很有意义的。

因为“西湖”虽在杭州,
但说到“西湖”,美景之地,是游山玩水的去处,而且也仅仅是杭州
的一个景点。

而诗人用“杭州”,就很好地与宋都“汴州”(“汴州”
已经被金人占有)对照。

在对照中,不但引出“汴州”这个特殊的、富有政治意义的名称,而且更有助于抒发诗人的情感——揭露那些“游人们”无视国家前途与命运,沉醉在醉生梦死、不顾国计民生的卑劣行为,同时,也表达诗人对国家民族命运的深切忧虑,及其对统治者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的愤怒之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