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与创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

合集下载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篇)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篇)

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范文(通用3篇)***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农旅融合发展助推乡村振兴调研报告的文章3篇 ,欢迎品鉴!(一)一张蓝图干到底。

以打造出美丽乡村改良版为目标,深入细致实行乡村复兴战略,不断完善农民主体、政府主导、社会参予、市场运作、规划助推的建设机制,通过15年的不懈努力,紧紧围绕宜居乡村、共富乡村、人文乡村、乐活乡村、善治乡村建设目标,一任接着一任干活,最终获得了明显实效,构成了独具特色的美丽乡村发展模式。

在经济先于、低于、强于云南的xx就是这样,于今天我们的发展而言,对时间基本须要,可能将也就是一项难以横跨的历史规律。

(二)强化规划引领。

注重美丽乡村的规划建设,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

在规划理念上,充分结合实际和发挥自身优势,“不求大、不求洋”,注重打造个性特色,推进美丽乡村的品牌化和特色化建设。

外桐坞村借力自身优势,在中国美院的协助下,着力打造艺术村落,对整村基础设施进行整体设计,并且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和污水处理全覆盖和软硬件全面配套。

同时,从机关干部、村组成员至普通百姓,依次划定时限,拆除院落围墙和违建,有力保障了规划的有效实施。

在经济发展方面努力夯实艺术家工作室、高端民宿、艺术品展示拍卖等产业发展基础,实现了从原来单一依靠西湖龙井生产,向艺术旅游、休闲养生、名家学术交流为一体的“江南艺术旅游第一村”的转变。

外桐坞的这一转变与西湖龙井产业的联系似乎可以追寻到一些蛛丝马迹,但除了底蕴深厚的茶文化外,高低错落,有致分部,优雅有序的村庄建设,可能才是更重要的吸引艺术名家聚集的根本因素。

(二)狠抓环境整治。

著重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不断创建健全环境治理体系。

桐庐县环溪村、荻浦村对农村生活垃圾全部展开无害化分类处置,村里大街小巷分类设置垃圾桶,将生活垃圾按可以沼气垃圾和不容沼气垃圾分类放置,每家每户也统一印制了用编号的垃圾袋,鼓励农户分类飞溅,分类处置。

其中:可以沼气垃圾送来至资源化利用东站做成有机肥料,不容沼气垃圾搜集后运往垃圾处理场,同时实现了垃圾的“户集、村收、镇联运”。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2011年~2015年)作者:来源:《吉林农业》2013年第12期为深入贯彻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精神,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目标,特制定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一、总体要求(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认真贯彻落实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关于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决定》精神,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升农民生活品质为核心,围绕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目标要求,以深化提升“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建设为载体,着力推进农村生态人居体系、农村生态环境体系、农村生态经济体系和农村生态文化体系建设,形成有利于农村生态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农村产业结构、农民生产方式和农村消费模式,努力建设一批全国一流的宜居、宜业、宜游美丽乡村,促进生态文明和惠及全省人民的小康社会建设。

(二)总体目标。

根据县市域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生态功能区规划,综合考虑各地不同的资源秉赋、区位条件、人文积淀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按照“重点培育、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行动计划。

到2015年,力争全省70%左右的县(市、区)达到美丽乡村建设工作要求,60%以上的乡镇开展整乡整镇美丽乡村建设。

总体实现以下目标:——农村生态经济加快发展。

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等技术模式广泛应用,低耗、低排放的乡村工业、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等生态产业快速发展。

——农村生态环境不断改善。

乡村工业污染、农业面源污染以及农村垃圾、污水得到有效治理,村庄绿化美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村卫生长效保洁机制基本建立,农村居住环境明显优化。

——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和农村土地集约利用水平不断提高,农村新型能源得到广泛开发和利用,节地、节材、节能技术得到普遍推广,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水平明显提高。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反思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反思

浙江美丽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的经验及反思【摘要】“城乡统筹发展”的善治理念,在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召开以后被提高到新的战略位置。

这一战略的核心举措是通过小城镇建设和优化乡村治理等措施来激活农村发展的潜力。

美丽乡村建设的计划滥觞于此。

从内涵来看,美丽乡村建设,其核心是“乡村”――要以乡村、乡镇为主体实现农村自身的内源性发展;其修饰语是“美丽”,农村发展既要以美丽作为目标,又要以美丽作为工具;其落脚点在“建设”,以建设为实现方式,实施经济推进、生活进步、环境提升、文化培育的综合工程。

【关键词】乡村建设;实践模式;经验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建设体现的是生态与经济、富民与美丽的统一,它为城乡统筹发展提供了新的平台。

本文试图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的必要性、可行性、实践过程和经验总结等方面对其进行探讨。

一、美丽乡村建设对于推进城乡统筹发展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1.必要性(1)世界农业发展至今,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在市场逐利中无法与二、三产业展开竞争。

要实现农业发展、农民致富的目标,一方面必须走高效、集约的农业产业化道路;另一方面,要拓展和深挖当地村镇的资源要素禀赋,并引导可用剩余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

在此过程中,美丽乡村建设的意义就是在于为我们提供了另一种实践,即通过内源的、创造性的、对农业弱质本性的改变,求得新的解决之道。

在这一结构体系,农民可以不离开自己的故土,而利用农村独有的优势条件,整合农村的发展资源,并享受现代的文明成果。

(2)统筹城乡发展不仅包含了城乡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均等化,也蕴含了制度建设、环境保护、文化传承等丰富的内容。

而美丽乡村建设是将新的农村发展理念、综合性的发展思路放在聚光灯下,整合了包括农业生产经营、农村土地管理、农民人居生活、农村环境保护、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等在内的农村全方位发展举措,这更加明晰有力地促进了农村整体质量的提升,最终亦能有助于在农村实现“学有所教、老有所养、劳有所得、病有所医、住有所居”的目标。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

美丽乡村建设四种模式及比较基于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调查一、本文概述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乡村发展问题逐渐受到广泛关注。

美丽乡村建设作为乡村发展的重要途径,对于提升乡村生态环境、促进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旨在对美丽乡村建设的四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通过对安吉、永嘉、高淳、江宁四地的深入调查,分析各地美丽乡村建设的实践成果与存在的问题,以期为全国范围内的乡村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本研究将首先介绍美丽乡村建设的背景与意义,阐述美丽乡村建设的目标与原则。

接着,详细阐述四种美丽乡村建设模式的基本理念、实施策略与主要特点,并对每种模式进行案例分析,揭示其成功之处与不足之处。

在此基础上,对四种模式进行比较分析,探讨各自的优劣及适用条件。

结合四地调查的实际情况,提出美丽乡村建设的优化建议与发展趋势,以期推动中国美丽乡村建设的深入发展。

二、美丽乡村建设的理论基础美丽乡村建设不仅是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更是一种对乡村文化、社会和经济全面发展的追求。

其理论基础主要源于生态文明理论、可持续发展理论以及乡村振兴战略。

生态文明理论是美丽乡村建设的核心。

它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要求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充分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乡村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以及对乡村生态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指导。

它要求在经济、社会和环境三个方面实现协调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一理论体现在对乡村经济、社会和环境的综合治理,推动乡村的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为美丽乡村建设提供了政策支持和发展机遇。

它旨在通过一系列的政策措施,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和发展。

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这一战略体现在对乡村基础设施建设、公共服务提升、文化传承保护等方面的支持和引导。

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

基于综合发展规划理念的“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研究——以东阳市花园村为例

[ 关键词]美丽乡村;规划设计;东阳市花园村
[ 文章编号] 0 6 0 2 (0 1 0 — 07 0 [ 1 0 — 0 2 2 1 ) 5 0 3 — 4 中图分类号] U 8 .9 [ T9 22 文献标识码] B
Be L I u t sd a nn s do m pe e s eDe eo me t o c p: n y n a』 c Co nr iePln i Ba e nC y g o r h n i v lp n n e tDo g a g v C
区 。东 阳市 域 南 北交 通 干道 东 永 一线 和 东 永 原 花 园村 面积 为 O 9 m, 共 1 3户,总 人 .9K 2 8 口为 4 6人 ;2 0 9 0 4年 1 月 ,花 园村 与周 边 O
东阳市花园村被誉为浙江第一村,是 “ 浙江农 二线贯穿花园村,交通区位条件优越 ( ) 图1 。 宜游”的中国最美乡村品牌,既是花园村的责 任,又是其内在发展的客观要求。 目 前,花园 村在社会经济环境等各个方面都具备了良好的 发展基础,从城乡统筹、城乡共进的生态文明 发展阶段要求出发,建设美丽花园对促进花园 村持续稳定发展、提升花园村综合竞争力、引
c n r sd , e u i l o n r s e t e s B a ig c mp c , ih e c n y i d sr l p rd n r cpe , ou t ie b a t u c u t i ” h me . e r o a t hg f i c ,n u ti g a ig p i ils y f y d n i e au n
济 福利进行全 面 的有机 整合,成 功地
质;③在现有良好的村容村貌和生态 园村缺空间资源,周边村缺产业带动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导语:建设美丽乡村,在规划基础设施、环境整治等项目建设的同时,要统筹考虑产业布局发展,充分发挥规划对推动产业发展的引领作用。

本文是品才网小编精心编辑的,希望能帮助到你!关于美丽乡村建设的调研报告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方针。

美丽乡村建设是美丽中国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提升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根据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安排和县政协XX年工作计划,11月下旬至12月中旬,县政协主席陈新宏、副主席史衍岭带领部分政协常委、委员,会同有关县直部门和镇街,通过实地察看、听取汇报、访问群众、座谈讨论等形式,对全县美丽乡村建设情况进行了调研视察,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一、全县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为进一步提升农村人居环境和广大群众的生活品质,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我县从XX年开始,在继续深化和拓展、巩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成果的基础上,按照“重点培育、示范带动、全面推进、争创品牌”的要求,实施美丽乡村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并提出了明确的工作目标和要求:力争通过三年的“连片整治、滚动打造”,到XX年末实现全县农村人居环境明显改善,90%的村庄达到“三化”环境整洁村标准,40%的村庄达到“四好”生态文明乡村标准,10%的村庄达到“五美”美丽乡村标准。

在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我县在大力实施城乡环卫一体化、抓好环境整治工作的同时,还同步实施了绿化亮化、路网硬化、村村亮、公共交通、文化惠民等一系列重点工程,集中打造了4大示范片区,农村环境得到了质的飞跃,农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大大提升。

今年,又提出以美丽乡村示范片区、示范村建设为引领,提速推进户户通、街街亮、村村净、家家美、处处绿“五个全覆盖”,聚力突破坑塘整治、片区创建、污水处理、集中供暖、广场拓展“五个新突破”,扎实深化“十大创评活动”,不断完善机制、提升标准、强化举措,全面提升了美丽乡村建设层次和水平。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

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美丽乡村建设调研报告美丽乡村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深化和创新,通过几年来的不断努力,我市美丽乡村建设取得了可喜成绩,农村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正在向“科学规划布局美、村容整洁环境美、创业增收生活美、乡风文明身心美”的“宜居宜业宜游”的魅力农村、幸福农村、和美农村的目标奋进。

调研组通过座谈交流、走访部门、下乡(镇)村考察、委员约谈,并赴永嘉、桐庐等地考察学习先进经验做法等形式,对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分析和梳理,并提出建议。

一、我市美丽乡村建设的基本情况近年来,XX市委、市政府对美丽乡村建设高度重视,出台了《XX市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实施意见》(丽委办〔2015〕50号)、《关于XX市推进“三沿”整治创建美丽乡村行动计划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文件,并将美丽乡村建设工作列入全市农村发展六大行动计划的重点考核内容,累计已投入资金80多亿元,对 3121个村庄(按村庄撒并前统计)的环境进行了整治,建设美丽乡村示范村40个,XX 县、XX区和XX市已被评为省美丽乡村创建先进县。

2015年、 2015年和2015年,XX市连续三年获得省新农村建设优秀单位、村庄整治先进单位称号。

一是乡村更加洁净。

全市推行了“户集、村收、乡(镇)运、县(市、区)处理”的农村垃圾处置和长效管理机制,目前全市已配有保洁人员的村数2746个,配备保洁人员6594人,人均保洁经费不低于40元,大部分农村实现了垃圾集中收集处置。

二是环境更加美化。

以绿化为主要措施,加强“六边”区域、村庄道路两侧和农户庭院的绿化,2015年全市各地新种绿化乔木374.5万株,建设森林村庄205个,通道沿线林相改造10.9万亩。

三是民生更加改善。

关注民生是建设美丽乡村的重要内容,农村的文化、教育、医疗、就业、社保等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日趋完善,农民幸福指数显著提升。

到2015年,全市政策性农房保险参保54.79万户,参保率达到97.01%;全市60周岁及以上农民社会养老保险待遇发放率达到100%。

浅谈现阶段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主要策略与手段

浅谈现阶段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主要策略与手段

浅谈现阶段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主要策略与手段摘要:现阶段,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应坚持统筹规划原则,采用分类形式,为美丽乡村建设带来推动作用。

在各项确实任务实施过程中,通过保持稳定性,进一步激发美丽乡村建设的内生活力。

在各项建设与规划阶段,通过制定完善发展策略,彰显美丽乡村中的人文内涵,促进美丽乡村建设互通共享。

关键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主要策略引言:随着美丽乡村概念的提出,在美丽乡村建设规划过程中,需要与我国国情相互适应。

通过找出有效建设规划策略,全面美化乡村环境,保障整体布局的合理性,形成和谐、优良的自然环境。

在提升乡村发展水平时,形成祥和、融洽的人文环境,为乡村振兴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持。

一、现阶段我国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核心内容(一)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全面改造项目的实施,其目标是改善乡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加强乡村环境治理。

比如:硬化和修建农村公路、设置排灌渠、全面整治房屋围墙、广告、标语等。

在技术准备方面,建设新的公共服务和市政设施,为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提供优良的服务保障。

(二)乡村产业发展在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过程中,必须面对传统的农业产业转型等问题,通过坚持产业发展相同基本原则,积极探索多种经营方式。

通过土地的整理与流转,实现了集体建设用地的一体化。

推动产业转型,打造工业、乡村旅游、创意产业、绿地等特色产业,确保所探索的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模式,能够与当地的总体发展路径相互适应。

二、现阶段我国美丽乡村建设与规划的相关原则(一)乡村社会和谐原则在美丽乡村的建设和规划中,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目标,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

在人与资源的和谐共存的基础上,还应充分尊重自然环境发展规律。

在加大原始生态环境保护力度时,提高对本土资源的利用率,保障资源规划的合理性,为乡村建设全面、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对于当地的特色产业,应在了解和调研时,加大对支柱型产业的扶持力度,既要突出乡村自然环境特色,还需要与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之间,保持协调和统一[1]。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可持续发展, 2015, 5, 13-18Published Online January 2015 in Hans. /journal/sd/10.12677/sd.2015.51003Integration and Innovation—The Exploration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Construction Planning in Zhejiang ProvinceRugang Wang, Shan Jiang, Jingying Zhang, Xiang QiuZhijiang College of Zhejia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Hangzhou, ZhejiangEmail: wrg19741230@Received: Jan. 7th, 2015; accepted: Jan. 16th, 2015; published: Jan. 21st, 2015Copyright © 2015 by authors and Hans Publishers Inc.This work is licensed under the Creative Commons Attribution International License (CC BY)./licenses/by/4.0/AbstractThrough the analysis of construction of new rural developing trend, the article indicates that the current construction planning of beautiful countryside is “upgrade” of the new rural planning; its work is with a comprehensive, local and operational characteristics. There are two questions on the operational level including the technical basis missing and management mechanism failing. To solve the problem, it proposes the two measures of planning integration and mechanism innova-tion.KeywordsBeautiful Countryside, Integration, Innovation, Zhejiang Province整合与创新—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探析汪如钢,蒋山,张静莹,邱翔浙江工业大学之江学院,浙江,杭州Email: wrg19741230@收稿日期:2015年1月7日;录用日期:2015年1月16日;发布日期:2015年1月21日整合与创新摘要本文通过新农村建设发展趋势分析,指明浙江省当前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新农村规划的“升级版”,其工作具有综合性、地方性及操作性特点。

操作层面上存在技术依据缺失和管理机制失效两大问题,于此提出规划整合和机制创新两大措施,以期解决问题。

关键词美丽乡村,整合,创新,浙江省1. 前言各项经济指标表明,我国已经进入工业化发展中期和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

以国际视角来看,对农村进行改革以建设新型农村,是世界上所有国家或地区在实现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必须经历的一个历史阶段,也是城市化进程中必须实施的重要战略之一。

如日本“村镇综合建设示范工程”、韩国“新村运动”、法国“农村改革”、英国“郊区新镇”、美国“示范城市”[1]。

中国正在完成这一历史任务。

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任务,并把“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作为其指导方针,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2]。

浙江省全面、系统的开展新农村建设活动以来,根据经济发展动态变化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3]。

一是以“生活宽裕”为目标,拓展居住空间,满足农民建房物质需求阶段,其规划形式表现为村庄建设规划。

二是以“村容整洁”为目标,改造居住环境,满足农民精神感受需求阶段,其规划形式表现为村庄整治规划;三是近两年正在开展的美丽乡村规划,这是新农村规划的全面提升阶段。

以“生产发展、乡风文明、管理民主”为目标,注重产业体系的构建和人文精神的塑造。

然而,政府和学术界目前普遍把“美丽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概念延伸,技术和管理上并没有与村庄建设规划及整治规划之间作明显的区分界定。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表明[4],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达到一定条件后的新农村建设规划“升级版”。

与过去偏重物质规划有所不同,其主要研究方向:以产业体系为导向,依托地方资源禀赋,挖掘地域文化特色,生态文明视阈下打造“绿色新产业,绿色新环境,绿色新文化,绿色新社区”四大工程[5]。

因此,目前对于浙江省而言,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系统性研究工作非常有必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工作特点2.1. 综合性乡村的规模虽然小,然而建设规划工作涵盖的问题,涉及的专业技术却相当广泛。

从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来看,具体工作既涉及到产业及资源特色、地域文化、社区管理等非物质形态方面因素的分析研究,又需要与建设及整治规划进行协调和技术整合,还包括建筑立面改造、公共活动中心空间优化、标志性绿化景观节点深化设计等具体方案。

建设规划编制过程往往融汇了生态经济规划、详细规划、建筑设计、景观设计等多学科的交叉,需要多专业技术人员的参与,具有很强的综合性。

2.2. 地方性美丽乡村建设规划是一项全新的工作,没有成熟的经验和模式可供借鉴,没有统一的技术标准为依整合与创新据,需要在实践中摸索前行。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实践证明,技术方案和管理手段只有充分结合农村、农民的具体地方实际情况,采取“自下而上”的规划模式因地制宜地解决实际问题,才能体现不同类型村庄的不同地域特色。

2.3. 操作性从浙江省美丽乡村试点申报到规划设计及最后实施过程中,建设规划往往以实际项目体系为主线,强调近期实施的可行性。

从某种意义上讲,规划成功与否,不在于是否描绘了一幅令人憧憬的远期前景,而在于是否能够迅速有效地解决实际问题,提供一份可供实施的方案。

浙江很多地区采取“6 + 12”的规划建设模式,即6个月完成美丽乡村申报和设计,12个月项目完工并验收。

这种模式虽然过于短期化,有很大的负面效应,但却从中体现出了很强的操作性。

3.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面临的困境3.1. 技术依据缺失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一般以国家法律、法规、部门规章及地方为依据。

与之相比,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在规划重点、内容及深度上有较大区别,因而缺失相对统一的技术标准和相关经验作为依据,没有固定的规划模式可循,结果导致规划设计成果的表达形式和内容深度多种多样。

笔者在参与的浙江省一些地区的美丽乡村规划成果评审会上看到,规划编制单位有经济规划院、城乡规划院、建筑设计院、园林设计院等多种性质单位,规划成果有以文字为主,配以少量的平面图,多是口号性的宣传、建议,项目无法“落地”;有的全完是做成了园林景观设计成果,仅对有限的节点,如广场、公园等做了很详细的设计,甚至深化到施工图设计阶段,而缺少村庄的整体分析和研究;更多的是当作一次“新”的建设规划或整治规划,否定过去已有的规划,完全推到重来,从人口预测、土地利用、道路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到建筑立面整治、户型设计及环境卫生改造,面面俱到,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

3.2. 管理机制失效浙江省新农村建设规划和整治规划基本由规划局或建设局组织编制与实施,经过多年的实践,管理和技术上已经形成一套成熟的运作模式和规划体系。

然而美丽乡村建设规划往往由浙江省各个地方农办牵头组织,由于主管领导和管理科员大多是非规划专业出身,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相关理论知识和管理经验,加上无成熟经验借鉴,只能“摸着石头过河”,因而在美丽乡村申报、规划、实施、考核过程中指导思想模糊,没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

首先,申报环节缺少有效的评价机制。

由于浙江省美丽乡村是分批次试点,建设补助资金比以往多很多,如浙江省一个村可以补贴500万元,所以申报过程中竞争非常激烈。

受利益驱动,很多村进行人情公关,结果基础条件较差的乡村申报成功,反而一些有产业、文化、资源特色的乡村落选。

其次,规划环节成果编制与审定主观性较强。

由于浙江省美丽乡村规划没有现成的技术标准为依据(如前文叙述),设计单位难以对规划重点、编制内容和深度进行界定,不同的解读方式形成不同的规划设计思路,结果导致成果多样化,可操作性差。

浙江省各个地方主管部门也凭个人喜好评定规划成果的优劣,标准不统一,缺乏科学合理性。

最后,实施环节缺少严格的监督考核机制。

浙江省很多村申报美丽乡村的项目体系不科学,主要是为了申报建设补助资金而大量拼凑项目,工程预算往往远超过补助资金额度。

村集体经济收入不足以填补资金差额,而资金自筹渠道匮乏,结果出现实施项目与申报项目体系不一致的现象。

项目验收存在一定的随意性,一般只要补助资金真实投入项目建设,考核基本合格通过。

整合与创新4. 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整合与创新4.1. 技术层面:规划整合4.1.1. 规划标准的整合浙江省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目前非常紧迫的任务是建立统一的规划技术标准,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编制技术导则》规范性文件,科学指导规划编制工作。

新导则必须结合《村庄和集镇规划建设管理条例》、《村镇规划标准》、《村镇规划编制办法》等国家法规规章以及《浙江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浙江省村庄整治规划编制技术导则》等规范性文件,并在此基础上制定符合浙江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技术标准。

与过去村庄规划及整治规划相比,新导则不仅延续物质规划内容,而更加强调的是美丽乡村建设规划的提升内容,即在生态文明视阈下打造“绿色新产业,绿色新环境,绿色新文化,绿色新社区”四大工程,以达到人与自然,村庄与生态的和谐统一。

重点内容应该包括:①村庄绿色产业经济规划,为美丽乡村建设规划重中之重。

要求深入调研村庄的基础经济情况,充分挖掘村庄的资源特色,围绕特色资源打造具有发展前景的特色产业经济,突出全产业链规划,并使规划具有可操作性,以达到村庄富裕的目标。

②村庄绿色环境规划。

更加强调村庄的生态基础设施规划,村庄外围注重山体植被绿化、农田水利建设规划,内部加强公园、绿化广场及垃圾收集、污水排放等公共性设施规划。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