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1: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高中物理选修3-4学案:13.1光的反射和折射

[目标定位] 1.理解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并能用来解释和计算有关问题.2.理解折射率的物理意义,知道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3.会依据光的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作出光路图.4.会用插针法测定玻璃的折射率.一、反射定律和折射定律1.光的反射及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从第1种介质射到它与第2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________到第1种介质的现象.(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____________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________;反射角________入射角.(3)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光路________.(填“可逆”或“不可逆”) 2.光的折射及折射定律(1)光的折射:光从第1种介质射到它与第2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会进入第2种介质的现象. (2)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______________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________;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成______比,即______________=n 12. (3)与光的反射现象一样,在光的折射现象中,光路也是可逆的. 3.解决光的折射问题的基本思路 (1)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光路图.(2)利用几何关系确定光路图中的边、角关系,要注意入射角、折射角是入射光线、折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3)利用折射定律n =sin θ1sin θ2等知识列方程,结合数学三角函数的关系进行运算.深度思考光在两种介质的界面发生反射和折射现象时,反射光线、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传播速度是否相同?例1一束光线射到一个玻璃球上,如图1所示.该玻璃球入射角的正弦与折射角的正弦之比是3,光线的入射角是60°.求该束光线射入玻璃球后第一次从玻璃球射出的方向.(用与入射光线的夹角表示)图1解决光的折射问题,首先应正确画出光路图,再利用几何关系确定边、角关系,最后利用折射定律等公式求解.二、折射率(n)1.定义:光从________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________与折射角的________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n 表示.2.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__________的传播速度c 与光在这种介质中的传播速度v 之比,即n =cv . 3.任何介质的折射率n 都大于1. 4.对折射率的理解(1)折射率是一个反映介质的光学性质的物理量,其大小由介质本身及入射光的________决定,与入射角、折射角的大小______关.(填“有”或“无”) (2)“相对折射率”与“绝对折射率”①相对折射率:光从介质1射入介质2时,入射角θ1与折射角θ2的正弦之比叫做介质2对介质1的相对折射率,通常用n 12表示.sin θ1sin θ2=n 12.②绝对折射率:若介质1是真空,则介质2相对真空的折射率叫做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通常用n 表示.(3)应用n =sin θ1sin θ2计算介质的折射率时,注意θ1为真空中的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不一定为入射角;θ2为介质中光线与法线的夹角,也不一定为折射角.例2(多选)关于折射率,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 .根据sin θ1sin θ2=n 12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B .根据sin θ1sin θ2=n 12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折射角的正弦成反比C .根据n =cv 可知,介质的折射率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成反比 D .同一频率的光由真空进入某种介质时,折射率与波长成反比折射率n 反映了介质的光学性质,它的大小只由介质本身和入射光的频率决定,与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无关,切不可认为n 与入射角的正弦成正比,与折射角的正弦成反比.例3(多选)如图2所示,有Ⅰ、Ⅱ、Ⅲ三种介质,光线的传播方向以及光线与介质分界面的夹角由图中标出,由此可以判断()图2A.光在介质Ⅱ中的传播速度最小B.介质Ⅲ的折射率最小C.光在介质Ⅰ中的传播速度最大D.介质Ⅲ的折射率最大三、测定玻璃的折射率1.实验原理用插针法确定光路,找出跟入射光线相对应的折射光线,用量角器测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根据折射定律计算出玻璃的折射率n =sin θ1sin θ2.2.实验器材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方木板,白纸,图钉(若干),大头针四枚,直尺,量角器,铅笔. 3.实验步骤(1)如图3所示,将白纸用图钉钉在平木板上.图3(2)在白纸上画出一条直线aa ′作为界面(线),过aa ′上的一点O 画出界面的法线NN ′,并画一条线段AO 作为入射光线.(3)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它的长边跟aa ′对齐,画出玻璃砖的另一边bb ′. (4)在直线AO 上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透过玻璃砖观察大头针P 1、P 2的像,调整视线方向直到P 2的像挡住P 1的像.再在观察者一侧竖直插上两枚大头针P 3、P 4,使P 3挡住P 1、P 2的像,P 4挡住P 3本身及P 1、P 2的像,记下P 3、P 4的位置.(5)移去大头针和玻璃砖,过P 3、P 4所在处作直线O ′B 与bb ′交于O ′,直线O ′B 就代表了沿AO 方向入射的光线通过玻璃砖后的传播方向.(6)连接OO ′,入射角θ1=∠AON ,折射角θ2=∠O ′ON ′,用量角器量出θ1和θ2,从三角函数表中查出它们的正弦值,把这些数据记录在自己设计的表格中.(7)用上述方法测出入射角分别为30°、45°、60°时的折射角,查出它们的正弦值,填入表格中.(8)算出不同入射角下的正弦比值sin θ1sin θ2,最后求出在几次实验中比值sin θ1sin θ2的平均值,即为玻璃砖的折射率. 4.注意事项(1)实验中,玻璃砖在纸上的位置不可移动.(2)不能用手触摸玻璃砖光洁面,更不能把玻璃砖当尺子用.(3)大头钉应竖直插在白纸上,且玻璃砖每一侧两枚大头针P 1与P 2间、P 3与P 4间的距离应适当大些,以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造成的误差.(4)实验中入射角不宜过小或过大,否则会使测量误差增大.(5)本实验中如果采用的不是两面平行的玻璃砖,而是采用三棱镜、半圆形玻璃砖等,那么只是出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平行,同样能测出折射率.例4在用三棱镜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先在白纸上放好三棱镜,在棱镜的一侧插入两枚大头针P1和P2,然后在棱镜的另一侧观察,调整视线使P1的像被P2挡住,接着在眼睛所在的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3、P4,使P3挡住P1、P2的像,P4挡住P3和P1、P2的像,在纸上标出的大头针位置和三棱镜轮廓如图4所示.图4(1)在本题的图上画出所需的光路;(2)为了测出棱镜玻璃的折射率,需要测量的量是________,________,在图上标出它们;(3)计算折射率的公式是________.1.(对折射现象的理解)关于光的折射现象,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A.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B.折射率跟折射角的正弦值成反比C.折射角增大为原来的2倍,入射角也增大为原来的2倍D.折射率大的介质,光在其中的传播速度小2.(折射定律的应用)一条光线从空气射入折射率为2的介质中,入射角为45°,在界面上入射光的一部分被反射,另一部分被折射,则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的夹角是()A.75°B.90°C.105°D.120°3.(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多选)“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在白纸上放好玻璃砖,aa′和bb′分别是玻璃砖与空气的两个界面,如图5所示.在玻璃砖的一侧插上两枚大头针P1和P2,用“×”表示大头针的位置,然后在另一侧透过玻璃砖观察,并依次插上大头针P3和P4.在插P3和P4时,应使()图5A.P3只挡住P1的像B.P4只挡住P2的像C.P3同时挡住P1、P2的像D.P4挡住P3,同时挡住P1、P2的像4.(折射定律的应用)人造树脂是常用的眼镜镜片材料.如图6所示,光线射在一人造树脂立方体上,经折射后,射在桌面上的P点.已知光线的入射角为30°,OA=5cm,AB=20cm,BP=12cm,求该人造树脂材料的折射率n.图6提醒:完成作业第十三章 1[答案]精析一、1.(1)返回(2)同一平面两侧等于(3)可逆2.(2)同一平面两侧正sinθ1 sinθ2深度思考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是在同一介质中,故它们两个的传播速度相同;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不在同一介质中,故它们两个的传播速度不同.例1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解析]光线射入玻璃球后第一次从玻璃球射出的光路如图所示.由折射定律得sin i1sin r1=n,sin i2 sin r2=1 n.由△AOB为等腰三角形,则i2=r1.由几何关系知r1+∠1=60°,i2+∠2=r2,又由图知,∠3是出射光线相对于入射光线的偏折角,且∠3=∠1+∠2.联立以上各式解得∠3=60°,即第一次从玻璃球射出的光线与入射光线的夹角为60°.二、1.真空正弦正弦 2.真空中 4.(1)频率无例2CD[介质的折射率是一个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本身和光的频率共同决定,与入射角、折射角无关,故选项A、B均错;由于真空中的光速是个定值,故n与v成反比是正确的,这也说明折射率与光在该介质中的传播速度是有联系的,选项C正确;由于v=λf,当f一定时,v与λ成正比,又n与v 成反比,故n与λ也成反比,选项D正确.]例3AB[由相对折射率和绝对折射率的关系可知:n1sin45°=n2sin40°,n2sin26°=n3sin40°,得n2>n1>n3,B项对,D项错;由n=c v可知v2<v1<v3,A项对,C项错.]三、例4 见[解析][解析](1)如图所示,画出通过P 1、P 2的入射光线,交AC 面于O ,画出通过P 3、P 4的出射光线交AB 面于O ′.则光线OO ′就是入射光线P 1P 2在三棱镜中的折射光线.(2)在所画的图上注明入射角θ1和折射角θ2,并画出虚线部分,用量角器量出θ1和θ2. (3)n =sin θ1sin θ2.对点检测 自查自纠 1.D 2.C [高中物理选修3-421如图所示,根据折射定律sin θ1sin θ2=n ,则sin θ2=sin θ1n =sin45°2=12,θ2=30°,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θ=180°-45°-30°=105°,C 正确.]3.CD [在插上大头针P 3时,应使P 3挡住P 1、P 2的像;在插上大头针P 4时,应使P 4挡住P 3,同时挡住P 1、P 2的像.所以选项C 、D 正确.] 4.44914(或n =1.5) [解析] 设折射角为θ2,由折射定律n =sin θ1sin θ2,其中θ1=30° 由几何关系知sin θ2=BP -OA OP,且OP =(BP -OA )2+AB 2 代入数据解得n =44914(或n ≈1.5).。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4: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13、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学设计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知道反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问题.3.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作图方法.4.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的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5.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的问题.6.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能力目标1.会用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会用折射定律计算有关的问题,能理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三、德育目标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2.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教学方法本节课成功的关键在于做好实验.通过实验先定性观察再定量测量,引导学生对测量数据进行分析、归纳.再来领略前人所做的思考从而领会数据分析的几种常用方法——比值法、乘积法、加减法、图象法等,为学生今后对实验数据的处理打开思路.最后通过例题练习巩固所学内容.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那么,当介质不均匀或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反射,折射[教师]对,这一节课,我们先简要地复习光的反射,再深入地研究光的折射现象.二、新课教学(一)光的反射现象反射定律1.介绍光学演示仪,指明观察对象——光在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玻璃)时发生的现象(半圆柱玻璃砖直面柱心正对入射光)2.演示:光在到达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处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进入玻璃继续传播,但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3.学生边观察边回忆反射定律:转动光具盘以改变入射角,让前排学生读出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两者相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光具盘面是竖直的,在这个面上同时能看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说明两线共面,又因为法线也在这个面内.故三线共面.4.归纳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5.反射光路可逆(二)平面镜成像及作图1.让学生回忆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正立、等大、异侧、虚像、对称.2.教师简述平面镜成像原理、作图方法并予以示范.a.平面镜成像原理:如图,光点S入射到平面镜的光线,其反射光线的反向延长线的交点即为S的像,人眼根据光沿直线传播的经验,感觉反射光都是从S′发出的.b.平面镜成像作图.讲:两条光线即可确定像点的位置.所以无需多画.步骤是:(1)由对称性确定像点的位置;(2)任意画两条入射光线;(3)过像点作出对应的两条反射光线;(4)若是作物体AB的成像光路图,则只需作出A、B点的成像光路图.连接A、B点即可.(三)折射定律师:光从空气射入玻璃这一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我们把这种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发生改变的现象,叫做光的折射。
高中物理选修3-4学案2: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

1 光的反射和折射【学习目标】1、掌握光的折射定律2、了解介质的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3、掌握介质的折射率的概念.【重点难点】光的折射定律;测量光的折射率【课前预习】一、反射及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射到它与另一种介质的时,一部分光会返回到第一种介质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在,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反射角入射角。
二、折射及折射定律(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照射到两种介质的时,一部分光进入另一种介质的现象。
(2)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折射光线、法线处在内,折射光线与入折射光线分别位于的两侧,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正弦成正比,即 (3)光路可逆性:在光的反射现象和折射现象中,光路都是的。
三、折射率:(1)定义:光从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入射角的正弦值与折射角的正弦值之比,叫该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表示。
(2)定义: (3)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光在不同介质中的不同,且都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的速度与光在的速度之比,即。
【预习检测】1θ2θ1221sin sin n =θθ1θ2θn 21sin sin θθ=n vc n =1.光的反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___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分居法线两侧,_______角等于___________角。
2.光的折射定律:________、_________和法线在同一平面内,并分居法线两侧,________________与________________成正比。
3.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_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c 与光在____________中的传播速度v 的比值,即n=__________。
4.如图所示,平面镜AB 水平放置,入射光线PO 与AB 夹角为30°,当AB 转过20°角至A ′B ′位置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入射角等于50°B .入射光线与反射光线的夹角为80°C .反射光线与平面镜的夹角为40°D .反射光线与AB 的夹角为60°5.在平面镜中看到的时钟钟面的像如图所示,则此时钟所指的时刻为 ( )A .9∶20B .3∶40C .2∶40D .4∶50▲ 堂中互动▲【典题探究】【例1】如图所示,光线以入射角θ1从空气射向折射率n=玻璃表面.2(1)当入射角θ1=45°时,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间的夹角θ为多少?(2)当入射角θ1为多少时,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垂直?【拓展】:分析解决光的折射问题的一般方法:(1)根据题意画出正确的光路图;(2)利用几何关系确定光路中的边、角关系,要注意入射角、折射角的确定;(3)利用反射、折射定律求解;(4)注意在折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变式训练1:光线从空气射向玻璃砖,当入射光线与玻璃砖表面成30°角时折射光线与反射光线恰好垂直,则此玻璃砖的折射率是( )A. B. C. D.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激光液面控制仪的原理是:固定的一束激光AO 以入射角i 照射到液面上,反射光OB 射到水平的光屏上,屏上用光电管将光讯号转变成电讯号,电讯号输入控制系统用以控制液面高度,如果发现点B 在屏上向右移动了Δs 的距离到B′,由此可知液面(填“升高”或“降低”).232/23/3【例2】在测定玻璃的折射率的实验中,对一块两面平行的玻璃砖,用插针法找出与入射光线对应的出射光线,现有甲、乙、丙、丁四位同学分别做出如图所示的四组插针结果. (1)从图上看,肯定把大头针插错了的同学是________.(2)从图上看,测量结果准确度最高的同学是________.方法小结:光线透过平行玻璃砖时出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平行,且从空气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大于折射角,因而光线透出时相当于入射光线向右下侧发生偏移,另外,插针确定光路时,入射角稍大些好且插针相距稍远些好.变式训练1:如图所示,在用插针法测定玻璃折射率的实验中,以下各说法正确的是()A.P1、P2及P3、P4之间的距离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B.P1、P2及P3、P4之间的距离取得小些,可以提高准确度C.入射角i适当大些,可以提高准确度D.入射角太大,入射光线会在玻璃砖的内表面发生全反射,使实验无法进行变式训练2:如图所示中一半圆形玻璃外面插下P1、P2、P3、P4四个大头针,P3、P4可挡住P1、P2所成的像,已知O、P2、P1在一直线上,O、P3、P4也在一直线上,P1、P4点分别为(1,)、(-,-1),则折射率为___________________,若将玻璃砖绕O点在纸面上旋转15°,仍要P4挡住P2、P1像,则P4′点的坐标为______________.问题探究问题:如何设计实验,探究影响玻璃折射率大小的因素?导思:在做此实验时,为了使测定结果更为准确,有以下几点需要注意:(1)插针P1与P2、P3与P4的间距要适当的大些,不要靠得太近,选择玻璃砖时,宽度宜大些,这样可减小确定光路方向时出现的误差,提高测量的准确度.(2)入射角不能太小(接近0°)也不能太大(接近90°),因为入射角太小时,折射角就会更小,测量时相对误差增大;入射角太大时,导致反射光太强、折射光太弱,不易观察,很难确定P3、P4的位置.(3)如果通过插针P1、P2的连线的光线射向玻璃右侧,且入射角又大于某一数值,会出现隔着玻璃砖沿P2、P1方向观察不到P1、P2两插针情况,此时的光路图如图2所示,遇到这种现象,可将玻璃砖沿aa′界面向右平移.(4)实验中一旦玻璃砖宽度所定的界面线aa′和bb′画好后,放置的玻璃砖就不要随便移动,如果玻璃砖稍微斜移动,测得的折射率肯定发生变化.如果稍微上下平移了玻璃砖对测量结果没有影响,其光路如图3所示.33(5)本实验中如果采用的不是两面平行的玻璃砖而采用三棱镜、半圆形玻璃砖,只是出射光与入射光不平行,但一样能测出折射率.探究:实验,照图4那样,先在白纸上画一条直线aa′作为界面,过aa′上的一点O 画出界面的法线NN′,并画一条线段AO 作为入射光线,然后把长方形玻璃砖放在白纸上,使它的长边跟 aa′对齐,画出玻璃砖的另一边bb′,在线段AO 上竖直地插上两枚大头针P 1、P 2,透过玻璃观察大头针P 1、P 2的像,调整视线的方向,直到P 1的像被P 2挡住,再在观察的这一侧插两枚大头针P 3、P 4,使P 3挡住P 1、P 2的像,P 4挡住P 1、P 2的像及P 3,记下P 3、P 4的位置.移去大头针和玻璃砖,过P 3、P 4引直线O′B ,与bb′交于O′,直线O′B 就代表了沿AO 方向入射的光线透过玻璃砖后的传播方向,连接OO′,OO′就是折射光线的方向,入射角i=∠AON ,折射角r=∠O′ON′.用量角器量出入射角和折射角,从三角函数表中查出它们的正弦值,把这些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里.用上面的方法分别求出入射角是15°、30°、45°、60°、75°时的折射角,查出入射角和折射角的正弦值,把这些数据也记在表格里.算出不同入射角的的值,比较一下,看它们是否接近于一个常数,求出几次实验中测得的的平均值,就是玻璃的折射率. 探究结论:通过实验探究,可以发现,当入射角分别取不同值时,折射角也不同,但ri sin sin ri sin sin r isin sin的值近似相等,所以说介质对光的折射率的大小由介质本身的性质决定,与入射角和折射角的大小无关.——★ 参 考 答 案 ★——【预习检测】1、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入射,反射2、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入射角的正弦,折射角的正弦3、真空,该介质,4、B5、C ▲ 堂中互动▲【典题探究】【例1】思路[解析]设折射角为θ2, 由n===,所以θ2=30°,又θ1′=45°,则反射光线与折射光线的夹角θ=180°-θ1′-θ2=105°.(2)当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垂直时,θ1′+θ2=90°,n==i=s=tanθ1 则入射角θ1=arctan .变式训练1:[答案]B变式训练2:[答案]降低【例2】思路[解析]由上图可知,乙图中出射线向左上侧偏移不符合实际,肯定插错了,甲、丙和丁相比较,前面两者入射角及两个插针间距比图丁小些,故丁同学测量最准确.[答案](1)乙(2)丁变式训练1:[答案]:B,C变式训练2:[答案]: (-,+1)cv 21sin sin θθ2sin θ21245sin sin 1==οn θ21sin sin θθ'11sin sin θθ21cos sin θθ233。
最新精编高中人教版选修3-4高中物理13.1光的反射和折射公开课优质课教学设计

我们生活在五彩缤纷的世界里,生活在光的世界中。
毛泽东在他的词《菩萨蛮·大柏地》中写道“赤橙黄绿青蓝紫,谁持彩练当空舞?”“彩练”是指雨后天空出现的彩虹,这是太阳光在通过空中的雨滴时,发生折射而色散的结果。
大诗人李白在他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写道“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意思是传说中的东海仙山实在难找,也有人认为这是指“海市蜃楼”,其实这是光发生全反射的结果。
光现象与我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如图所示,插入水杯中的筷子“弯曲”了,雨后马路上积水表面的油膜呈现出五颜六色,家用宽带用光纤送入……这一章我们将从光的反射、折射开始,习光的干涉、衍射、激光的特性及应用等知识。
让我们一起打开光的大门,在光世界的殿堂中遨游吧!课时131光的反射和折射1认识光的反射及折射现象,知道法线、入射角、反射角、折射角的含义。
2理解反射和折射定律,会利用折射定律解释相关光现象和计算有关问题。
3理解折射率的概念,会测定玻璃的折射率。
重点难点折射定律的应用和折射率的测量,以及折射定律与光路可逆原理相结合的应用。
教建议本节主要讲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测定,教中要充分重视。
折射是在初中习的知识上的进一步深化;折射率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它对于后面理解全反射非常重要。
在求解折射率时,切忌死套公式。
在教书的结构上,先介绍折射定律和折射率,再引入实验和例题,体现从基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导入新课雨过天晴,顺着太阳看去,可以看到含有红、橙、黄、绿、蓝、靛、紫七种颜色的“鹊桥”,俗称“彩虹”。
你知道这“彩虹”是如何形成的吗?1光的反射与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照射到两种介质的界面上,一部分返回①原介质的现象。
(2)入射角与反射角入射光线与②法线的夹角叫入射角,反射光线与③法线的夹角叫反射角。
(3)反射定律在光的反射现象中,反射光线、入射光线和④法线在同一平面内,且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两侧,反射角⑤等于入射角。
高中物理选修3-4教学设计2: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案

13、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
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学生分析】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对于的理解,新教材在第十二章第六节《惠更斯原理》这节课中讲波的折射时,已经删去了利用惠更斯原理推出的这部分内容,这就导致这条公式的给出显得较为突兀,学生接受起来有些牵强。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光在反射与折射时光路可逆2、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3、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和表达式,知道折射率的决定因素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vcn =2121sin sin v v =θθvcn =果。
【教学重点】①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②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本身来决定。
【教学难点】1.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出折射定律2.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教学过程设计思路】【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引入新课利用一个小魔术引入:在一个碗里放一枚硬币,从碗的上方斜视过去,开始看不到硬币。
13.1 光的反射和折射 优秀教案优秀教学设计高中物理选修3-4新课 (5)

1 光的反射和折射教材分析本节主要讲光的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测定,它们是本章的重点,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初中学习的折射的知识程度是很粗浅的,到这里要进一步化。
折射率是一个全新的知识点,它对于理解全反射非常重要。
因此,本节知识需要重点讲解的有两处,一是折射定律的应用,二是折射率的测量。
难点是折射定律与光路可逆原理相结合的应用,特别是在求解折射率时,切忌死套公式。
在教科书的结构上,先介绍折射和折射率,再引入实验和例题,体现从基本知识到实际应用的过程。
学情分析折射现象在初中是作为实验的结论提出来的,只是定性介绍,但在高中有所提升,即介绍了比较完整的反射定律,不要求学生解决有关反射定律的复杂难题。
对于光路可逆原理对正确理解光的折射定律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初学者容易认为只要发生光的折射,则其折射角一定小于入射角。
学生容易错误地把折射率的概念和物体的密度联系起来,可以引导学生分析教科书。
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知道反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现象.2.知道反射现象中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问题.3.知道平面镜成像特点及作图方法.4.理解折射定律的确切含义,并能用来解释有关的光现象和计算有关的问题.5.知道折射光路是可逆的,并能用来处理有关的问题.6.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二、过程与方法1.会用反射定律解释有关现象和处理有关问题.2.会用折射定律计算有关的问题,能理解折射率与光速的关系,并能用来进行有关的计算.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2.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教育.教学重点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概念.教学难点光的折射定律和折射率的应用.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我们已经知道了,光在同一均匀介质中是沿着直线传播的,那么,当介质不均匀或当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中时,会发生什么现象呢?[学生]反射,折射[教师]对,这一节课,我们先简要地复习光的反射,再深入地研究光的折射现象.二、新课教学(一)光的反射现象及反射定律1.介绍光学演示仪,指明观察对象——光在从一种介质(空气)进入另一种介质(玻璃)时发生的现象(半圆柱玻璃砖直面柱心正对入射光)2.演示:光在到达空气和玻璃的交界面处时,一部分光被反射回空气中,另一部分光进入玻璃继续传播,但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3.学生边观察边回忆反射定律:转动光具盘以改变入射角,让前排学生读出几组入射角和反射角数据.两者相等.同时提醒学生注意.光具盘面是竖直的,在这个面上同时能看到反射光线和入射光线.说明两线共面,又因为法线也在这个面内.故三线共面.4.归纳反射定律:三线共面两角相等.5.反射光路可逆(二)光的折射现象及折射定律1.实验观察变为看折射光和入射光的相对位置及折射角和入射角关系的观察:a.让学生观察折射光.入射光及界面的法线也是共面的.b.光从空气进入玻璃时,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但入射角始终大于折射角.2.定量测量5组数据,仿照课本列出原始数据表(可让前排的学生读取数据.但要先明确法线)3.分析测量数据:(建议入射角分别取10°,20°,30°,40°,50°)[教师][故意自言自语地]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两者的差是不是定值呢?(有学生开始计算)[学生甲]不是,差值是越来越大的.[师]是不是有规律地增大,比如入射角增大10°,折射角一定增大某一个数值? [生]不是,前两组差不多,后两组又不同了.[师]那么,会不会两角的比值不变呢,大家算算看.(学生计算,有学生算了两组数据说好像是相等的)[师]能不能从两组数据下结论?[生]不能.[师]对,那样太轻率了点.把5组数据都算出来看看.[学生继续计算.发现比值也是不相等的][师]看来我们碰到麻烦了,如果让你来猜的话,你还能猜想它们之间可能是什么关系? [生沉默][师]其实不是你们不够聪明,实在是因为入射角和折射角之间的关系太出乎人意料了.人类从积累入射角与折射角的数据到找出两者之间的定量关系,经历了近1500年的时间[有学生惊叹]。
物理人教版选修3-4学案第十三章第1节光的反射和折射_1

1.光的反射和折射1.通过实例分析掌握光的反射定律与光的折射定律。
2.理解折射率的定义及其与光速的关系。
3.学会用光的折射、反射定律来处理有关问题。
从空气中看水中的物体,感觉变浅了,把铅笔放入有水的玻璃杯中好像折断了,这些现象在初中我们就学过,叫做光的折射。
那么光的折射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怎样描述光的折射呢?提示: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到另一种介质时,光的传播方向发生了改变,这种现象叫折射现象,用折射率来描述介质对光的折射情况。
1.反射及反射定律(1)光的反射:光从一种介质照射到与另一种介质的______时,一部分光会____到第一种介质的现象。
(2)反射定律: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____平面内,反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____;反射角____入射角。
(3)光路的可逆性:在光的反射中,光路是____的。
2.折射及折射定律(1)光的折射:光从一种介质照射到与另一种介质的分界面时,一部分光____另一种介质的现象。
(2)折射定律: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法线处在____平面内,折射光线与入射光线分别位于法线的____;入射角θ1的正弦与折射角θ2的正弦成____,即sin θ1sin θ2=n 12(n 12是比例常数)。
(3)光路的可逆性:在光的折射中,光路是____的。
3.折射率(1)定义:光从____射入某种介质发生折射时,______的正弦与______的正弦之比,叫做这种介质的绝对折射率,简称折射率,用符号n 表示。
(2)定义式:n =sin θ1sin θ2。
(3)物理意义:是一个与介质有关的常数,反映介质的________。
(4)用光速表示的折射率公式:________,某种介质的折射率,等于光在____中传播的速度c 与光在这种____中的传播速度v 之比。
4.实验: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目的]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原理]如图所示,当光线AO 以一定入射角θ1穿过两面平行的玻璃砖时,通过插针法找出跟入射光线AO 对应的出射光线的O ′B ,从而画出折射光线OO ′,量出折射角θ2,再根据__________算出玻璃的折射率。
2020-2021学年人教版选修3-4 第十三章 1 光的反射和折射 教案

养学生总结分析的逻辑能力。
新课教学1 这一节课我们复习光的反射和折射现象,知道光的反射遵循反射定律,那光的折射应该遵循何规律?1.介绍折射的相关物理量如图所示,光从空气射入介质,AO为入射光线,O为入射点,OC为折射光线。
入射角: 入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i叫做入射角。
折射角: 折射光线与法线间的夹角r叫做折射角。
2.在黑板上演示:激光笔发出绿光对准半圆形玻璃砖的光心从空气射入玻璃,观察折射光线和入射光线的相对位置及折射角和入射角的关系:(要解释半圆形玻璃砖内的折射光线与半圆面的出射光线共线,在半圆面发生了第二次折射,垂直入射垂直折射,所以折射角可以看出射光线。
先演示特殊情况——光沿法线入射,不偏折,再演示任意角入射。
a.让学生观察折射光线、入射光线及界面的法线空间关系:b.光从空气斜射入玻璃时,入射角始终大于折射角。
3.定量测量8组入射角与折射角数共面,分居法线两侧学生读取数据并记录学生计算数据验证老师的猜测,不对。
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猜测:会不会两角培养类似概念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推理能力培养学生读取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处理实验数据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能A介质riC空气O据,建议入射角分别取10°、20°、30°、40°、50°、60°、70°、80°,列出原始数据表(为了方便学生参与获取数据,用摄像头投影到大屏幕,大家一起读取和记录数据。
但要先明确光线有一定宽度,可用光线的中心来读入射角和折射角)教师打开excel表格,录入测量数据并处理:入射角增大,折射角也增大,猜测:两者的差是不是定值呢?同学还有什么猜测?教师选择实验数据,运用excel自带的数据处理描点作图,得到i-r坐标中的8个点,前几个点大致在一条直线,后几个点位置明显不在线上,入射角与折射角存在着简单的正比关系,但只有对比较小的入射角才大致相符,这点早在公元1400年,托勒密也曾经这样认识,否定了这种猜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1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教学设计
教学理念:
长期以来,我们重视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培养。
注重知识的结果,往往淡化甚至不管知识获得的过程。
教育太急于看到知识传授的结果,太讲究“效率”了。
因此.很多教师用“高效益”的方式将实验结果得出的规律告诉学生,然后把大量的时间用于反复通过习题训练理解掌握规律,而这样做恰恰是本末倒置的。
对于学生还不是很理解的规律,即使是通过大量的习题反复演练,其知识的迁移能力仍是比较弱的,一旦出现新的情境,许多学生仍将束手无策。
新课程体现的现代教育思想要求我们的教学要进行改革,在以全新的物理教学理念替代传统教学观念的同时更强调要以探究性方式进行我们的课堂教学。
新课程在教学内容上更加注重了与生产、生活实际和现代科技成就的联系,更加注重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即将重视结论的学习转变成重视过程的学习,更加注重物理思想的演化和研究、处理问题方法的运用。
新课程在实验教学中提倡将演示实验尽量转化为学生的随堂实验,同时也提倡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探究性实验。
探究性课堂教学,就是以探究为主的教学。
具体说它是指教学过程是在教师的启发诱导下,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和合作讨论为前提,以现行教材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为参照对象,为学生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让学生通过个人、小组、集体等多种层次开展解难释疑尝试活动,将自己所学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的一种教学形式。
通过对课堂教学的探索和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模式使课堂更具有生命力。
教学设计意图:
根据学生在初中已经学过光的反射和折射,但没有深入学习过光的折射所遵循的定量关
系。
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技能,对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已有一定的了解,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等方面的能力有了一定提高。
对于本节课的教学中学生可能会出现的思维障碍与困惑是:对于的理解,新教材在第十二章第六节《惠更斯原理》这节课中讲波的折射时,已经删去了利用惠更斯原理推出
的这部分内容,这就导致这条公式的给出显得较为突兀,学生接受起来有些牵强。
重点设计在折射定律的探究;观察现象----定性分析----合理猜想-----实验探究----得出结论----提出新的问题----得出折射率概念。
本节教学设计流程如下:
v
c n =2121sin sin v v =θθv c n =
教学过程:
本节课是光学的第一小节,首先介绍了光学的发展史,然后在初中所学知识的基础上直接给出了光的反射定律。
本节课的重点应放在折射定律的得出过程以及对光的折射率的理解。
光的折射定律是几何光学的三大基本规律之一,是研究几何光学的重要法宝。
高中阶段只研究在两种介质中并且其中一种介质是空气的两界面间的折射情况及所遵循的规律。
在应用时,一定要注意作图,突出几何的特点。
1.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及课程标准的要求,确定本节课完成以下的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①知道光在反射与折射时光路可逆
②掌握光的反射与折射定律
③知道折射率的定义和表达式,知道折射率的决定因素
(2)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观察演示实验,使学生了解到光在两种介质界面上发生的现象(反射和折射),观察反射光线、折射光线随入射角的变化而变化,培养学生的观察、概括能力,通过相关物理量变化规律的学习,培养学生分析、推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渗透物理研究和学习的科学态度的教育,实验的客观性与人的观察的主观性的矛盾应如何解决,人的直接观察与用仪器探测是有差别的,我们应用科学的态度看待用仪器探测的结果。
3.难点教学
教学重点
①光的折射定律、折射率
②折射率是反映介质光学性质的物理量,由介质本身来决定。
教学难点
①从实验数据中,总结出折射定律
②解释有关光的折射现象
4.思路设计
5.实验器材
按照教参实验装置,结合我校实验装置情况,我们大家一起做了这次试验,发现该实验装置存在很多弊端。
为了演示更好效果,我们决定自制实验装备。
学校里有光的折射演示器,不仅小而且比较旧,效果很不好,特别是激光器。
为了能使效果清楚又能体现科学本质,我们决定自己购买一些新的器材制作一个光的折射演示器。
如下图:
为了增加激光束的可见效果,决定买一个烟雾发生器,在仪器的小孔中喷射一定量的烟雾,仪器前面插入一个玻璃构成一个相对密闭的空间。
在可转动的圆盘上贴上一张带有角度标出的刻度纸,然后贴上玻璃砖,将玻璃砖的圆心与刻度纸的圆心对齐,当激光束对准玻璃砖圆心射入时,可方便读出入射角和反射角的大小。
1.引入魔术的改进:
上课之后发现用绿色高壁杯子做这个魔术发现效果不好。
所以做了三方面改进①用广口低壁白色陶瓷碗②换更高清的摄像头③倒入的水不用含有太多杂质的自来水,换成纯净水。
2.光的折射演示器的改进
在观察激光从空气射向玻璃时的入射光线、反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时,利用喷入烟雾的方法使光线更明显,这样操作后入射光线和折射光线是明显了,但反射光线不明显,可能是由于角度不够大反射光线能量比较弱。
课后试着将入射角变大,这样反射光线明显一些了。
在定量研究光的折射中,要对光的入射和折射进行读数。
虽然自己制作的仪器比一般演示器要大一些,但是后排多数同学是看不到的。
为了照顾全体同学,大家建议还是配合高清摄像头显示在大屏幕上进行读数。
1.数据处理的改进
引用下表进行探究时
对于已给出的数据计算相应的比值,如正弦之比和正切之比在利用excel计算时,输入相对麻烦,该软件默认是拿弧度计算的,所以还要把读出来的角度先计算成弧度。
课堂上当场编辑计算比较浪费时间,建议预先编辑好,课堂上计算时立马出现结果,这样可以节约宝贵的时间。
可能还需要编辑余弦、开方等公式以备不时只需。
4.板书
板书的设计要突出重点,此次做得不够好。
建议书写三部分的内容:一、反射定律二、折射定律三、折射率还要画出光照射到界面时反射和折射的光路图并标出法线、入射角、反射角和折射角。
教学反思:
本节课应该算是一堂高质量的优质课。
本节课优点如下:
优点1 新课的引入由学生分组实验先看看碗底深度,再倒入水观察碗底,及插入水中筷子水中部分向上弯折和筷子竖直插入水中错位现象,创设问题情景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并且很自然引入新课
优点2本节课贯彻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这一教学思想。
采用了讲授启发和诱导学生思维的方法,把“扶”与“放”有机地结合起来。
教师和学生之间从原有的“权威—服从”关系转变成了“引导—自主发现—合作探究”的关系。
学生通过这种自主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获得了一种成功的体验和自我价值感的实现。
实践证明,培养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交互合作的学习方式,能收到满意的效果。
优点3实验和媒体相结合实验效果明显,易观察教师自制实验教学装置,不但可以改变入射光线的夹角,还可以转动圆盘来改变半圆玻璃入射光线的入射角,通过高清摄像头把实验现象完全展现在学生面前,便于观察读数,获取实验数据。
优点4学生在实验中发现问题,引发思考,通过实验探究规律。
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到物理学习的实验特色,从而受到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熏陶。
通过计算机来探究处理实验数据,节省时间,效果明显。
发展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实、探索真理的科学态度。
让学生经历基本的科学探究过程,是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一个良好时机。
优点 5 教师随机应变处理课堂处理强。
如实验数据误差较大时,再次做实验再来分析处理;如光路可逆性原理直接通过实验来展现给学生,增强学生信服力。
其次是很多不足和需要改进的地方:
1、对光的折射规律的探究,由于器材有限没能做到分组实验,学生参与动手不够。
2、对光的折射规律的的应用,画图说明学生理解的不好,上课时一定要强调人能看见物体是有光进入眼睛,并且让学生分辨出光由什么介质进入什么介质。
3 学生全堂课都有参与,但学生整节课几乎都没有拿笔画光路图,没有体现学生主体作用,几乎还是教师在演戏学生在看戏。
由于时间仓促,还有很多需要完善的地方,敬请各位专家指正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