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铁生

合集下载

史铁生

史铁生

个人生活
个人生活
史铁生父亲是史耀琛,在东北地区工作,母亲在北京林业大学工作。两人育有史铁生和史岚。 史铁生妻子是陈希米,1961年出生,1982年西北大学数学系毕业,1989年与史铁生结婚。后成为出版社编 辑,在2012年创作了散文集《让死活下去》,表达对史铁生的怀念。
个人作品
电影剧本
出版图书
2018年1月《史铁生全集》由北京出版社出版发行,全集共350万字,按体裁分为各类小说、散文随笔、剧本 诗歌、书信、访谈等12卷。2018年10月19日根据史铁生作品《关于一部以电影作舞台背景的戏剧之设想》改编的 话剧《酗酒者莫非》在北京上演,该剧由著名波兰戏剧导演克里斯蒂安·陆帕执导。
2019年9月23日,史铁生长篇小说《我的丁一之旅》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史铁生完成了许多身体正常的人都做不到的事,他对于人的命运和现实生活的冲突,没有停留在表面进行思 考,而是去拷问存在的意义。——邓晓芒评
史铁生绝对是新时期中国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不是通过作品传达思想,而是引导读者自己探索生命的意 义——王又平评
史铁生当然是优秀的。因为他是个残疾人,所以他的作品中有别的作家所没有的一股静气。史铁生的作品过 于**生死、宗教、信仰等问题,有人对这一点持保留意见,但我觉得他的思想是有深度的。——王蒙评
史铁生
中国作家、散文家
01 人物经历
03 个人作品 05 人物评价
目录
02 个人生活 04 获奖记录
基本信息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作家、散文家。1951年出生于北京市。1967年毕业于清 华大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 每周3次透析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 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享年59岁。

史铁生

史铁生

《我与地坛》

:假如世界上没有了苦难,世界还能够存在么?要是没有 愚钝,机智还有什么光荣呢?要是没了丑陋,漂亮又怎么 维系自己的幸运?要是没有了恶劣和卑下,善良与高尚又 将如何界定自己又如何成为美德呢?要是没有了残疾,健 全会否因其司空见惯而变得腻烦和乏味呢?我常梦想着在 人间彻底消灭残疾,但可以相信,那时将由患病者代替残 疾人去承担同样的苦难。如果能够把疾病也全数消灭,那 么这份苦难又将由(比如说)相貌丑陋的人去承担了。就 算我们连丑陋,连愚昧和卑鄙和一切我们所不喜欢的事物 和行为,也都可以统统消灭掉,所有的人都一样健康、漂 亮、聪慧、高尚,结果会怎样呢?怕是人间的剧目就全要 收场了,一个失去差别的世界将是一条死水,是一块没有 感觉没有肥力的沙漠。
人不是有欲望,而是人即欲望——《墙下短记》 难道我们不该对灵魂有了残疾的人,比肢体有 了残疾的人,给予更多的同情与爱吗?—— 《我的梦想》 过程!对,生命的意义就在于你能创造这过程 的美好· 与精彩,生命的价值就在于你能够镇 静而又激动的欣赏这过程的美丽与悲壮。—— 《好运设计》

上帝爱我——《好Βιβλιοθήκη 设计》 我已不在地坛,地坛在我——《想念地坛》 “爱命运”也是爱众生——《扶轮问路》 此处一处陌生的地方,不过是心魂之旅中的一 处景观,一处寄予,未来的路途一样还是无限 之路.——《扶轮问路》
《我与地坛》

《我与地坛》,长篇哲思抒情散文,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史铁 生著。是史铁生文学作品中,充满哲思又极为人性化的代表 作之一。其前第一段和第二段被纳入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高一 教材中。前两部分注重讲地坛和他与母亲的后悔,地坛只是 一个载体,而文章的本质却是一个绝望的人寻求希望的过程, 以及对母亲的思念。

史铁生生平

史铁生生平

史铁生对死亡的看法
史铁生,面对命运三番五次的捉弄,面对病 魔重重的考验。他对着地坛,用一颗翻滚 着热血的青年的心发誓:“我要活下去。” 没有了双腿,他用手“走”出了绚丽人生; 不能奔跑在绿野旷地上,他放飞了梦想与 希望,让智慧替他驰骋于知识的蓝天 。 甘甜总在辛苦的背后,史铁生似水,穿 越了荆棘,收获了甘甜美枣。谢谢大家 Nhomakorabea铁生生平
1967年中学毕业 后到陕北插队
期间几次寻死
阶段一
阶段二
阶段三
阶段四
1972年双腿瘫痪 回京
1979年开始 发表作品
命运将他限定在 轮椅上,他只得
脚往 ,内 越心 行走 越去 远, 。用 思 想
史铁生对死亡的看法
• 一个人,出生了,这就不再是一个可以辩 论的问题,而只是上帝交给他的一个事实; 上帝在交给我们这件事实的时候,已经顺 便保证了它的结果,所以死是一件不必急 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
制作人:zjl hubeiligong
添加二级标题
• 史铁生生平简介
1
永远的 铁生
2
史铁生对死看法
3
•史铁生人生态度
•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 月31日),原籍河北涿县,1951年 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 学附属中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 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北京。 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需 要靠透析维持生命。自称是“职业 是生病,业余在写作”。史铁生创 作的散文《我与地坛》鼓励了无数 的人。2002年获华语文学传媒大奖 年度杰出成就奖。曾任中国作家协 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 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 会委员。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 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

史铁生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出生于北京,河北省涿县(今涿州市)人,中国电影编剧,著名小说家,文学家。

生前曾任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驻会作家,中国作家协会第五、六、七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中国残疾人作家协会副主席。

1958年入北京东城区王大人胡同小学读书,1967年毕业于北京清华大学附属中学。

1969年到陕西延川插队落户。

1972年回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新桥街道工厂做工,后因病停薪留职,回家养病。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中、短篇小说多篇,1983年他参加中国作家协会。

从1986年起,即为北京作家协会合同制作家,后为北京作家协会驻会作家,一级作家职称。

1996年11月,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

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作品风格清新,温馨,富有哲理和幽默感,在表现方法上追求现实主义和象征手法的结合,在真实反映生活的基础上注意吸收现代小说的表现技巧,从成名作《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到《插队的故事》,作品从内容到形式技巧都显出异乎寻常平淡而拙朴,属意蕴深沉的“散文化”作品。

另外,他还创作了电影剧本《多梦时节》(与人合作)、《死神与少女》等,《死神与少女》属于一种新的电影类型——诗电影,这为电影类型的发展作出了新的贡献,这两部影片都由林洪洞执导,《多梦时节》以其新颖的视角获第九届金鸡奖最佳儿童片奖,广电部1988年优秀影片奖,第三届儿童电影童牛奖艺术追求特别奖,《死神与少女》以其对人生价值的探索于1989年获保加利亚第十三届瓦尔纳国际红十字会与健康电影节荣誉奖。

史铁生著有短篇小说《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命若琴弦》《第一人称》《别人》《老屋小记》;中篇小说《关于詹牧师的报告文学》《插队的故事》《礼拜日》《原罪〃宿命》《一个谜语的几种简单的猜法》《小说三篇》《中篇1或短篇4》等;散文《好运设计》《我与地坛》《墙下短记》《足球内外》;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

史铁生

史铁生

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
• 从课文第8段所讲的合欢树之由来来看,合 欢树可谓是母亲关爱儿子的象征;从合欢 树几经磨难却终成正果的经历来看,和作 者的命运多舛相类似,可以说是作者的象 征;同时它又是儿子寄托哀思的载体。然 而,归根结底,合欢树终究是母爱的象征。
为什么课文在第7段才提到合欢树
• 作者行文过半才出现合欢树,显示了作者 结构文章的技巧,前面大量的铺垫为合欢 树铆足了劲,蓄足了情。并且,在前面6段 的记述中,作者很巧妙地选取了人生中的 三个时间段,来说明自己成长的过程,来 塑造刻划母亲的形象,可谓良苦用心,显 示了作者选材的高超。
史铁生
• 史铁生多年来与疾病顽 强抗争,在病榻上创作 出了大量优秀的、广为 人知的文学作品。他的 作品多次获得国内外重 要文学奖项,多部作品 被译为日、英、法、德 等文字在海外出版。他 为人低调,严于律己, 品德高尚,是作家中的 楷模。
• 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便是母亲的呼 唤。 ——但丁 • 全世界的母亲是多么的相像!她们的心始终一 样,每一个母亲都有一颗极为纯真的赤子之 心。 ——惠特曼 • 母苦儿未见,儿劳母不安。《劝孝歌》 • 女人固然是最脆弱的,母亲却是坚强的。(法 国) • 母爱的真正体现似乎并不在于母亲对出生婴儿 的爱,而是在于以后成长中对孩子的爱。—— 埃利希· 弗洛姆
为什么说“悲伤也成享受”
• 抓住母亲的苦衷,就可以明白史铁生悲伤的根源。 “悲伤也成享受”,看似有悖人情,实则体现了 史铁生对母爱深深的理解,对人生独特的感悟, 是最深切最纯粹的人情。 • 作者悲伤的方面有:①自己的残疾给母亲带来的 痛苦;②自己获奖,母亲已不在;③自己当年不 体谅母亲给母亲带来的痛苦;④想看合欢树也没 看成。 作者享受的内容有:①自己深味了母爱的伟大; ②写作成功聊以告慰母亲;③独特而深刻的人生 体验;④体悟到生命的价值真谛。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

史铁生生平及作品生平简介1951年1月4日在北京出生 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毕业1969年插队延安清平湾务农 1972年因病致瘫,转回北京1974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 1981年急性肾损伤回家疗养,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2010年12月31日凌晨3点46分因突发脑溢血逝世曾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协会评议委员会委员。

代表作品小说:《我遥远的清平湾》、小说《命若琴弦》、小说《务虚笔记》、小说《插队的故事》、小说《夏日的玫瑰》散文《我与地坛》、散文《合欢树》、散文集《记忆与印象》、散文集《病隙随笔》、散文集《灵魂的事》、散文集《我的丁一之旅》。

主要成就1979年发表了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

1983年,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史铁生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坛上一位重要的作家。

1984年,小说《奶奶的星星》再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1996年,小说《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作家报》十佳小说奖。

《老屋小记》同时获首届鲁迅文学奖。

1998年他的病情恶化,不得不进行透析。

他的243则写于重病中的《病隙碎笔》出版发行。

一些作品被译成英、法、日等文字,单篇或结集在海外出版。

2002年,荣获华语文学传播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同年,《病隙碎笔》获首届“老舍散文奖”一等奖。

2005年,完成长篇小说《我的丁一笔记》,再次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2007年,第三届北京文学节给史铁生颁发杰出贡献奖。

华语文学传媒大奖年度杰出成就奖授奖词史铁生是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的写作与他的生命完全同构在了一起,在自己的“写作之夜”,史铁生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与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当多数作家在消费主义时代里放弃面对人的基本状况时,史铁生却居住在自己的内心,仍旧苦苦追索人之为人的价值和光辉,仍旧坚定地向存在的荒凉地带进发,坚守地与未明事物作斗争,这种勇气和执著,深深地唤起了我们对自身所处境遇的警醒的关怀。

史铁生

史铁生

作 品风格
语言质朴,简洁,却用意很深。
作者的语言特色显而易见,无论是叙事写人还是绘景状物,无论是描摹 心态还是抒发感悟,语言的表现力都是很强的,语言的运用在平缓沉般中, 还往往透出睿智与机敏。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1)隽永而富有哲理的语言。比如:“地坛离我家很近。或者说我家离地坛 很近。”“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个必然会降临的节日。”这些诗 一样的语言,给人启迪,令人回味无穷。 (2)新鲜而奇崛的语言。史铁生在写作中体现出了在语言运用上的创新精神 。作者创新地使用了拟人、移用和转换词序等手法,写出了许多鲜活的句子。如 “四百多年里,它剥蚀了古殿檐头浮夸的琉璃,淡褪了门壁上炫耀的朱红,坍圮 了一段段高墙,又散落了玉砌雕栏……”,这些句子对动词的特殊使用,写出了 地坛的沧桑变化和破败相,淡化了地坛当年富丽的面貌,却突出了其现在剥蚀、 淡褪、坍圮、散落的情状,而荒园的破败又烘托了落魄者的精神状态。
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 作家之一
史铁生
许钰琦
吴婕
吴涛
吴雪南
史铁生(1951年1月4日—2010年12月31日),中国 作家、散文家。 1951年出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附属中 学,1969年去延安一带插队。因双腿瘫痪于1972年回到 北京。后来又患肾病并发展到尿毒症,靠着每周3次透析 维持生命。后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 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自称职业是生 病,业余在写作。2010年12月31日凌晨3时46分因突发脑 溢血逝世,享年59岁。 著有长篇小说《务虚笔记》,短篇小说《命若琴弦》, 散文《我与地坛》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别获 1982年、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老屋小记》获首 届鲁迅文学奖。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的故事
史铁生,原名史振华,生于1933年,是中国当代著名作家、诗人,也是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他的作品以其独特的写作风格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闻名,深受读者喜爱。

史铁生的成名作是《史铁生诗选》,这部诗集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和对生活的深刻思考而广受好评。

他的诗歌充满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触动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在他的诗歌中,既有对生活的热爱,也有对人生的深刻思考,这种独特的写作风格让他成为了中国当代文学的瑰宝。

除了诗歌创作,史铁生还以其小说作品《黄金时代》而闻名。

这部小说以其细腻的情感描写和对人性的深刻剖析而广受好评。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情节跌宕起伏,令人回味无穷。

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史铁生展现了对生活的独特见解和对人性的深刻洞察,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史铁生的作品不仅在文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他还是一位深受学生喜爱的教育家。

他在教育领域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学生,激励他们勇敢面对生活,热爱生活。

史铁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

他的作品不仅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在世界文学史上独树一帜。

他的作品被译成多种语言,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

总之,史铁生是一位伟大的文学家,他的作品深刻而真挚,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者。

他用自己的文字描绘出了一个个感人至深的故事,留下了丰富而珍贵的文学遗产,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史铁生
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市,1967年在清华大学附属中学初中毕业,1969年赴陕西延安插队,三年后,21岁时因病双腿瘫痪转回北京,后到街道工厂当工人。

1981年因病情加重停薪留职回家。

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以后陆续发表了《午餐半小时》、《我们的角落》、《在一个冬天的晚上》、《山顶上的传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旋》等《务虚笔记》《舞台效果》等多篇小说。

其中《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分别获得1983
年和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
说奖。

1983年加人中国作家
协会。

代表作有小说等。

还有
散文集《爱情问题》、《学习对
话》、《好运设计》、《病隙碎笔》
等。

《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
《奶奶的星星》曾获全国优秀
短篇小说奖。

他的小说创作的许多作品表现出对于残障人命运的关注。

他的散文更是集中地展示了有关残障人运命的思索。

1996年11月,史铁生的短篇小说《老屋小记》获得浙江《东海》文学月刊“三十万东海文学巨奖”金奖(五万元)。

小说记述他在初残后工作于街道小厂时的经历。

有人称誉它:“怀旧但不感伤,冲淡悠远,充满寓意。

”另外,余华的短篇小说《我的故事》与陈军的中篇小说《禹风》、苏童的短篇小说《棚车》(各三万元)获二等银奖。

《老屋小记》和《务虚笔记》获得《作家报》1996年十佳小说奖。

1997年当选北京作协副主席。

有一次,一个记者问作家史铁生说:“你对你的病是什么态度?”没有想到,在轮椅上呆了二十多年、每隔几年都要去医院做透析的史铁生这样回答道:是敬重。

为什么这样说呢为什么是“敬重”而不是“恐惧”和“厌恶”呢面对困惑不解的记者,史铁生解释说:“这绝不是说我多喜欢它,但是你说什么呢讨厌它吗恨它吗求求它快滚蛋一点用也没有,除了自讨没趣,就是自寻烦恼。

但你要是敬重它,把它看作一个强大的对手,是命运对你的锤炼,就像是个九段高手点名要跟你下一盘棋,这虽然有点无可奈何的味道,但你却能从中获益,你很可能就从中增添了智慧,比如说逼着你把生命中的意义都看得明白。

一边是自寻烦恼,一边是增添
智慧,选择什么不是明摆着吗”
写作四谈--史铁生
写作四谈
1•我其实未必合适当作家,只不过命运把我弄到这一条路上来了。

左右苍茫时,总也得有条路走,这路又不能再用腿去,便用笔去找。

而这样的找,后来发现利于此一铁生,利于世间一颗最为躁动的心走向宁静。

我的写作因此与文学关系疏浅,或者竟是无关也可能。

我只是走得不明不白,不由得唠叨;走得孤单寂寞,四下里张望;走得怵目惊心,便向着不知所终的方向祈祷。

我仅仅算是一个写作者吧,与任何“学”都不沾边儿。

学,是挺讲究的东西,尤其需要公认。

数学、哲学、美学,还有文学,都不是打打闹闹的事。

写作不然,没那么多规矩,痴人说梦也可,捕风捉影也行,满腹狐疑终无所归都能算数。

当然,文责自负。

2•我想,何妨就把“文学”与“写作”分开,文学留给作家,写作单让给一些不守规矩的寻觅者。

文学或有其更为高深广大的使命,值得仰望,写作则可平易些个,无辜而落生斯世者,尤其生来长去还是不大通透的一类,都可以不
管不顾地走一走这条路。

没别的意思,只是说写作可以跟文学不一样,不必拿种种成习去勉强它。

3•写作者,未必能够塑造真实的他人,只可能塑造真实的自己。

————前人也这么说过。

你靠什么来塑造他人?你只可能像我一样,以史铁生之心度他人之腹,以自己心中的阴暗去追查张三的阴暗,以自己心中的光明去拓展张三的光明,你只能以自己的血肉和心智去塑造。

那么,与其说这是塑造,倒不如说是受造,与其说是写作者塑造了张三,莫如说是写作者经由张三而有了新在。

4•因此我向往着这样的写作———史铁生曾称之为“写作之夜”。

当白昼的一切明智与迷障都消散了以后,黑夜要我用另一种眼睛看这世界。

很可能是第五只眼睛,第三他不是外来者,第四他也没有特异功能,他是对生命意义不肯放松的累人的眼睛。

如果还有什么别的眼睛,尽可都排在他面前,总之这是最后的眼睛,是对白昼表示怀疑而对黑夜素有期盼的眼睛。

这样的写作或这样的眼睛,不看重成品,看重的是受造之中的那缕游魂,看重那游魂之种种可能的去向,看重那徘徊所携带的消息。

因为,在这样的消息里,才能看清一个人,一个犹豫、困惑的人,一个受造者;比如说我才有可能看看史铁生到底是什么,并由此对他的未来保持住兴趣和信心。

幸亏写作可以这样,否则他轮椅下的路早也就走完了。

有很多人问过我:史铁生从20岁上就困在屋子里,他哪儿来的那么多可写的?借此机会我也算作出回答:白昼的清晰是有限的,黑夜却是辽阔无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