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除脾胃湿热药方

合集下载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主要应用于治疗湿热内蕴所致的疾病。

湿热内蕴是指机体内湿邪与火邪相交相搏,阻滞了正气的运行,导致脾胃湿热,气血运行不畅,引发各种疾病。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

1.苦参瞿麦汤:组成:苦参12克,瞿麦12克,赤芍12克,以及黄芩12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消肿。

适应症: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湿疹、痈疽、疮疡等。

2.五味消湿汤:组成:防风9克,苦参9克,瞿麦9克,黄芩9克,连翘9克,大黄6克。

功效:清热利湿,泻火解毒。

适应症:适用于痈疮疡肿、浮肿、湿热感冒等症状。

3.竹叶石膏汤:组成:竹叶15克,大葱4根,石膏30克。

功效:清热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痢疾、呕吐、热毒病症等湿热内蕴引起的症状。

4.金银花连翘汤:组成:金银花15克,连翘15克,板蓝根15克,薄荷15克,甘草6克。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感冒、咽喉肿痛、口腔溃疡等症状。

5.海藻泻火汤:组成:海藻100克,连翘20克,瞿麦20克,黄连10克,神曲30克,珍珠母30克。

功效:清热泻火、利湿化痰。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痰火郁滞、便秘、小便短赤等症状。

6.黄连解毒汤:组成:黄连10克,栀子9克,瞿麦10克,芦荟30克,大黄1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泻火。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口腔疮疡、湿疹、痈疡等症状。

7.大青皮承气汤:组成:大青皮30克,立时茶30克,车前子30克,厚朴15克,白芍15克,白术30克。

功效:清热利湿、解毒、通便。

适应症:适用于湿热内蕴引起的大便干结、尿黄等症状。

以上是常用的几种中药清热利湿的药方,使用时应根据具体症状进行选择。

在服用中药期间,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进行药物剂量的使用,并注意是否有过敏现象。

若有不良反应或症状加重,应及时就医。

去湿气中药:最佳配方推荐

去湿气中药:最佳配方推荐

去湿气中药:最佳配方推荐摘要:本文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去湿气中药配方,包括五苓散、二陈汤、四君子汤等。

这些配方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可以帮助人们缓解湿气引起的不适症状。

在中医理论中,湿气是一种常见的病理因素,会导致人体出现各种不适症状,如关节疼痛、皮肤瘙痒、口干舌燥等。

因此,许多人会选择使用中药来调理身体,去除湿气。

下面,我们将介绍一些常见的去湿气中药配方,这些配方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五苓散。

五苓散是一种经典的去湿气中药方剂,主要成分包括茯苓、泽泻、猪苓、桂枝和白术。

这五种药材的组合,可以有效地帮助人体排除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各种症状。

根据相关研究,五苓散对于改善湿气引起的关节疼痛、皮肤瘙痒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其次,我们来看一下二陈汤。

二陈汤是一种以陈皮和半夏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很好的去湿效果。

陈皮和半夏的组合,可以帮助人体消除湿气,改善湿气引起的各种症状。

根据相关研究,二陈汤对于改善湿气引起的口干舌燥、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再次,我们来看一下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是一种以人参、白术、茯苓和甘草为主要药材的中药方剂,具有很好的补气健脾的效果。

这四种药材的组合,可以帮助人体增强脾胃功能,从而更好地排除湿气。

根据相关研究,四君子汤对于改善湿气引起的消化不良、食欲不振等症状具有显著的效果。

除了以上三种中药方剂,还有许多其他的中药方剂也具有很好的去湿效果,如藿香正气水、三仁汤等。

这些中药方剂都是经过长期实践验证的有效方剂,可以帮助人们缓解湿气引起的不适症状。

然而,虽然中药具有很好的去湿效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也需要注意一些问题。

首先,中药的使用需要根据个人体质和病情进行选择,不同的人可能需要使用不同的中药方剂。

其次,中药的使用需要遵循一定的剂量和用法,过量或者不当使用可能会导致不良反应。

最后,中药的使用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安全有效。

总的来说,去湿气中药是许多人选择的一种调理身体的方式。

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

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

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下面由店铺给大家整理了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相关知识,希望可以帮到大家!根治脾胃湿热的药方散风止痒汤散风止痒汤组成:麻黄3g,薏苡仁6g,茅根15g,红花3g,川乌头1.5g。

功效:疏散风寒,清热利湿,止痒。

主治:脾胃湿热积于胞睑,外被寒风所束,目内奇痒,颗粒扁平而大,排列致密者。

各家论述:方中麻黄疏散风寒力猛,且有利湿之功,本病感受风寒较重,非麻黄不能驱散。

薏苡仁、茅根能除脾胃湿热之邪,红花通经络以行血滞,川乌头既能散在表之邪,又能驱络脉之寒凝,且能止痒。

麻黄配苡米、茅根,祛湿之中且有清热之意...健脾除湿汤处方:白术15克,茯苓15克,山药30克,草蔻10克,生薏米30克,生扁豆30克,萆解10克,枳壳15克,黄柏15克,芡实15克,桂枝10克,花粉10克。

功能主治:滋阴养胃,健脾和胃,除湿清热。

主脾胃湿热内蕴。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中医杂志》《赵柄南临床经验集》:健脾除湿汤:处方:生薏米5钱至1两,生扁豆5钱至1两,山药5钱至1两,芡实3至5钱,枳壳3至5钱,萆薢3至5钱,...唇风饮拼音:chúnfēngyǐn处方:防风9克,芥穗9克,薄荷6克,连翘12克,焦栀9克,黄芩9克,生石膏9克,白术9克,白芍6克,当归9克,滑石9克,苡仁12克,甘草6克。

功能主治:散风,清热,除湿。

主脾胃湿热,复受风邪,风热相搏,结于口唇而发。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

摘录:齐强方...清胰2号拼音:qīngyí2hào《古今名方》引遵义医学院经验方:方名:清胰2号组成:栀子15g,丹皮15g,木香15g,厚朴15g,玄胡15g,赤芍24g,大黄(后下)24g,芒消10g(冲服)。

功效:清热泻火,止痛通便。

主治:脾胃湿热型和部分胃肠实热型急性胰腺炎。

健脾祛湿的药方

健脾祛湿的药方

健脾祛湿的药方
健脾祛湿的中医药方通常是通过调理脾胃功能,减轻湿邪对身体的影响。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中医药方,但请注意,使用这些药方前最好咨询专业中医师的建议,因为药物的使用应根据个体情况进行调整。

四君子汤:
组成:白术、党参、茯苓、甘草。

功效:补脾健胃,益气祛湿。

理中丸: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陈皮、干姜、大枣。

功效:调和脾胃,健脾祛湿。

苓桂术甘汤:
组成:茯苓、桂枝、白术、甘草。

功效:补脾健胃,温中祛湿。

香砂养胃汤:
组成:苍术、白术、砂仁、茯苓、甘草、半夏。

功效:补脾胃,燥湿化痰。

陈皮柚子汤:
组成:陈皮、柚子、薄荷。

功效:降逆化痰,祛湿健脾。

六君子汤:
组成: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大枣、生姜。

功效:补脾胃,益气健脾。

请记住,中医药方需要根据个体体质、病情的具体情况来进行调整,最好在专业中医师的指导下使用。

此外,饮食方面也要注意,避免生冷、寒凉食物,保持饮食的清淡和规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一、病情描述
该患者,男性,年龄50岁,平素有脾胃不佳、易疲乏等症状,最近两
个月感觉口渴欲饮、大便稀溏、头晕目眩、口苦口臭等表现。

就诊于
我们医院消化内科后诊断为脾胃湿热。

二、治疗方案
1. 采用中药治疗,主方包括草果、黄芩、白术、茯苓等,选用滋脾化湿、清热解毒的草药,每日两剂,连续服用两周。

2. 饮食方面,建议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
食品,如粥类、蒸煮蔬菜等。

3. 通过针灸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早上、下午各
一次,每次30分钟。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口渴欲饮、大便稀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头晕
目眩、口苦口臭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再次来诊时体检结果也有所改善,说明治疗方案有效。

随后,我们延长了治疗时间,并每周调整用药,
最终患者症状得到了完全缓解。

四、小结
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接受
的特点,适合治疗脾胃湿热等慢性疾病。

当然,如果治疗前能够从生活习惯开始调整,如饮食健康、合理运动等,也能够对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调理脾胃湿热中药方

调理脾胃湿热中药方

调理脾胃湿热中药方调理脾胃湿热中药方中药方1【组成】嫩肥羊肉、白酒适量。

【用法】羊肉煮极烂,加酒搅匀服。

【主治】阳虚,脾胃不健,肌肉消减,及妇人产后蓐劳。

【说明】平素有风损。

疥疮忌用。

中药方2【组成】绿茶1 克、浮小麦200 克、大枣30 克、莲子25 克、生甘草10克。

【用法】后四味加水1500 毫升,先煎至浮小麦熟后再加入绿茶即可,每次服100 毫升,日服3~4 次,可复煎服。

【主治】脾胃虚弱,食欲不振,大便溏。

中药方3【组成】云茯苓60 克、白酒500 毫升。

【用法】浸泡封固7 天以上即可,每晚临睡前饮1 小盅。

【主治】脾虚夫运,四肢失养,肌肉麻痹,沉重,甚成日渐消瘦者中药方4【组成】白面120 克、生姜汁30 毫升、羊肉120 克、鸡蛋清2 个。

【用法】羊肉切碎,调入姜、葱、盐煮汤,用蛋清、姜汁和白面作饼放入羊肉汤内煮熟,空腹当主食服用。

【主治】脾胃虚弱,身体赢瘦等亏损病证。

建议食用山药薏米粥,山药去药店买就成,最好就打成粉。

薏米超市有卖。

两种材料,按1:1混合,煮粥,可调节脾胃。

肠胃不好怎么调理1、饮食清淡。

让肠胃有一个休生养息的机会,让肠胃的代偿功能自行修复损伤,这是一个必须要有的过程;可以熬点蜜粥自养,可以选择比较稠厚的米粥食用,小米尤佳,粥内可加入少许百合、大枣、薏苡仁,有助于调理肠胃,且米粥口感更好。

原标题:肠胃不好吃什么? 4个饮食方增强肠动力2、忌口。

一定要忌食刺激性大的辛辣食物和酒类,尽量减少对肠胃的不良刺激,这也是一个调理肠胃的重要手段;最重要的是饮食有度,避免过饥过饱,生活要有规律,这对调理肠胃的“生物钟”有益无害。

原标题:肠胃不好吃什么? 4个饮食方增强肠动力3、劳逸结合。

肠胃功能与劳逸结合关系也很密切,但很多人没有意识到它的重要性,过劳、过逸的生活习惯对肠胃功能的影响都很大,节后保持有规律的良好工作生活习惯也是调理肠胃的重要环节。

肠胃不好怎么调理1、饮食清淡。

让肠胃有一个休生养息的机会,让肠胃的代偿功能自行修复损伤,这是一个必须要有的过程;可以熬点蜜粥自养,可以选择比较稠厚的米粥食用,小米尤佳,粥内可加入少许百合、大枣、薏苡仁,有助于调理肠胃,且米粥口感更好。

补脾胃去湿气的中药方剂大全

补脾胃去湿气的中药方剂大全

补脾胃去湿气的中药方剂大全脾胃是人体消化吸收和转化营养物质的重要器官,也是身体健康的重要保障。

当脾胃功能出现问题时,容易导致湿气滞留,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等症状。

为了改善脾胃功能、去除湿气,中药方剂成为了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

下面介绍几种补脾胃并去湿气的中药方剂。

一、苍术陈皮汤【药材】苍术15克,陈皮9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半夏9克,甘草6克。

【制法】将以上药材洗净,放入药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用量】分为3次温服,每次100毫升。

【功效】苍术陈皮汤具有健脾祛湿的功效,可用于治疗脾胃湿滞引起的腹胀、便溏等症状。

二、破积汤【药材】焦谷芽15克,白扁豆9克,红尖花10克,郁李仁9克,红大花12克,艾叶9克,槟榔6克,香附6克,决明仁6克。

【制法】将以上药材洗净,放入药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4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用量】分为2次温服,每次150毫升。

【功效】破积汤可祛除体内湿气,常用于治疗脾胃湿滞引发的胸腹胀满、厌食等症状。

三、参苓白朮散【药材】党参15克,茯苓15克,白朮15克,半夏9克,甘草6克。

【制法】将以上药材研磨成细末。

【用法用量】每次15克,用温水冲服。

【功效】参苓白朮散具有益气健脾、祛湿化痰的作用,可用于治疗脾胃虚弱、湿气重的症状,如食欲不振、腹泻等。

四、升白汤【药材】白朮15克,半夏9克,陈皮6克,炙甘草6克,苍术9克,茯苓10克。

【制法】将以上药材洗净,放入药锅中,加适量清水,先煮5分钟,然后改用小火慢煎3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用量】分为2次温服,每次100毫升。

【功效】升白汤可健脾化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发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五、白朮茯苓滚散【药材】白朮15克,茯苓15克,泽泻15克,山药15克。

【制法】将以上药材洗净,放入药锅中,加适量清水,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

【用法用量】每次15克,用温水冲服。

【功效】白朮茯苓滚散可健脾化湿,常用于治疗脾胃虚寒引发的食欲不振、腹泻等症状。

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

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

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脾胃湿热,中医证候名,亦称中焦湿热。

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胃运化受阻,可见全身湿热症状的病理变化。

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希望能帮到你。

一:中医治脾胃湿热药方1、白蔻仁6g,竹叶6g,厚朴6g,生苡仁18g,半夏15g,焦三仙各9g,枳实9g,木香6g,黄连6g2、白虎汤加茯苓:石膏60知母15甘草6山药15茯苓30(克)3、方拟藿香、佩兰各9克,白蔻仁6克,茯苓、猪苓各12克,土炒白术15克,甘草3克,酒制大黄6克,炒山楂肉10克,水煎,一日二次分服。

(藿香、佩兰、白蔻仁、酒制大黄在关火前3分钟时下入汤剂内,所有药物都要用水先泡润,并用此水煎药,水面要没过药物,除以上四味药后下外,其余药煎15分钟左右)二:饮食不节易造成脾胃湿热无节制的饮食是伤害脾胃的最多最常见的病因。

“饮食自倍,脾胃乃伤”。

嗜酒、过饱、过食肥甘厚味及不洁的饮食,无规律的饮食均易伤及脾胃,引起食滞、湿阻、气滞等,而食滞、湿阻、气滞日久均可化热。

酒性本身即“气热而质湿”,气滞也是水湿停聚的重要因素,肥甘厚味成极具生湿助热的特性,可见诸多饮食不节因素均可成为脾胃湿热证形成的病因。

胃虽喜润恶燥,但脾胃湿热的形成与胃也有直接的关系。

食物先由胃纳,临床常先见胃纳失常的症状如胃脘痞满、纳呆、恶心等。

脾与胃共为中土,生理上协调合作,共同完成纳化功能,病理上互相影响,所以湿热证与胃的关系密不可分,故称脾胃湿热症。

三:脾胃湿热症:口苦、口干、口粘、烦渴、渴不欲饮、面赤春红、口舌生疮、壮热、身热不扬、午后尤甚、恶寒、头痛身重、厌油、不思饮食、上腹胀满、腹痛、里急后重、角膜雾状浑浊、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玄数、濡数。

四:脾胃寒湿症:脘闷纳呆、恶心呕吐、喜温喜按、倦怠、大便溏薄、腰跨肢体冷痛、少腹凉感、受凉后或天气潮湿加剧、持续性钝痛、发作性加剧、夜间剧痛、苔薄白、脉沉紧、玄紧、濡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