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研究进展

复杂性有关 。因此 在今后 的研究 中 , 应采用 多 中心 、 大
显 , HP是 影 响 脾 胃湿 热 证 程 度 的一 个 因素 而 非 但
弱及 胃阴不足 组 , 胃虚 弱 与 肝 胃不 和组 舌 苔 厚 度 脾 也 高 于 胃阴不足 组 。从 舌 苔 的颜 色来 分 , 胃不 和 、 肝
62 9
浙 江 中医 药 大 学 学 报 2 0 0 8年 9月 第 3 2卷 第 5期
证 相 对 于 脾 虚 证 , HP感 染 率 高 , 其 胃黏 膜 炎 症 明
病和多 发病 , 可分 为慢 性 浅 表性 、 缩 性 和特 殊 类 型 萎 胃炎三 大类 。现 将 近年 来 对 C 的证 候 及其 相 关 研 G
究 阐述 如 下 。
肝 郁脾 虚及 脾 胃湿热 组 舌苔 黄 者 比例 明显 高于 胃阴 不 足组 。而脾 胃湿 热 组黄 苔 比例也 明显高 于脾 胃虚
大到小 依 次 为 肝 胃不 和 证 、 郁 脾 虚 证 、 胃 虚 弱 肝 脾
C 湿 证 患 者 右 手 脉 图参 数 h 、 5 h G 5 h / l明显 高 于左 手 。杨 雨 田 探索 胃 电图 与 C G证 型 的关 系 得 出 胃 体、 胃窦部 胃电振 幅 在各 证 型之 间均有 显 著 性 差异 , 表 现为 虚寒 型<气 滞 型<实 热型 。
胃、 脾证 候 为主 。胡 晓 平 观 察 2 2例 结 果 表 明 肝 ] 6
程 模 型探讨 C AG证 候 分 型 规 律 发 现 其 最 常 见 中 医 证 型有 4个 : 胃湿 热 证 、 胃不 和 证 、 胃虚 弱 证 脾 肝 脾
和 胃阴不 足 证 , 公 有 症 状 主要 为 胃脘 痛 和 纳 差 。 其
《2024年百合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范文

《百合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观察》篇一一、引言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其病因多与脾胃湿热有关。
临床表现以胃痛、腹胀、纳差、乏力等为主,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传统中医理论认为,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需从调理脾胃湿热入手。
近年来,百合泻心汤在中医临床治疗中显示出较好的疗效,本文旨在观察百合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
二、百合泻心汤的组成与作用机制百合泻心汤是一剂以中药材组成的经典方剂,主要成分包括百合、黄连、黄芩、栀子等。
其中,百合具有养阴润燥、清心安神的作用;黄连、黄芩、栀子等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的功效。
该方剂通过调和脾胃,清热燥湿,从而达到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三、治疗方法与观察对象1. 治疗方法:本研究采用百合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
根据患者病情,结合中医辨证施治原则,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
治疗期间,患者需遵医嘱服药,并定期进行复查。
2. 观察对象:选取符合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年龄、性别、病程等方面具有代表性。
四、疗效观察指标及结果1. 疗效观察指标:主要包括临床症状改善情况、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生活质量评分等。
2. 结果: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大部分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如胃痛、腹胀、纳差等症状有所缓解。
胃镜检查及病理检查结果显示,患者胃黏膜炎症程度减轻,腺体萎缩程度得到改善。
此外,患者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高。
五、讨论1. 百合泻心汤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疗效与作用机制:百合泻心汤通过调和脾胃,清热燥湿,从而达到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目的。
该方剂能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减轻胃黏膜炎症程度,促进腺体修复,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2. 百合泻心汤与其他治疗方法的比较:与西药治疗相比,百合泻心汤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西药主要针对病因进行治疗,而中药则从整体出发,调理患者身体内外环境,具有标本兼治的特点。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慢性胃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胃病,其发病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到多种因素。
其中,脾胃湿热证是慢性胃炎的一种常见证候,其流行病学和证候学特征及相关因素的研究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流行病学研究是了解疾病的流行特征、发病原因及其相关因素的重要途径。
对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流行病学研究,可以分析其发病的年龄、地域、性别分布等特点。
针对脾胃湿热证的年龄分布特点,研究显示,中青年人群患病率较高,与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精神压力大等因素有关。
地域分布方面,东南沿海地区患病率较高,与饮食习惯、气候湿热等因素密切相关。
此外,研究还发现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患上脾胃湿热证,这与男性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等有关。
证候学研究是中医药领域独有的研究方法,通过观察患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总结归纳出不同证候的特征和规律。
对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可以分析其典型的临床表现和体征。
脾胃湿热证的主要表现包括胃脘不适、食欲不振、口苦口干、舌苔黄腻等。
此外,患者常常伴有便溏、尿黄、口臭等症状,舌质偏红,脉象滑数等特征。
这些特征的研究有助于准确诊断患者的证候类型,并进一步指导针对性的治疗。
诊断标准是医学领域确定疾病的规范,对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也不例外。
目前,在中医药领域,关于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标准还较为缺乏,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
根据现有的研究成果,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诊断应综合考虑患者的临床表现、体征和辅助检查结果。
在临床上,可以通过询问患者的症状、观察舌质、脉诊等方式进行初步判断,然后结合检查结果作出最终的诊断。
总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流行病学、证候学及诊断标准相关因素的研究对于慢性胃炎的诊治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流行病学研究可以了解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发病特点,识别高危人群和区域,有助于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证候学研究则为患者的个体化诊疗提供了依据,指导中医医生进行针对性的治疗。
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

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是一种常见的胃肠道疾病,临床上常表现为上腹痛、恶心、呕吐、消化不良等症状。
其病因复杂,常与不良的饮食习惯、精神压力等因素有关。
中医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属于脾胃湿热证,其主要病机为脾胃运化失常,湿热内蕴所致。
因此,采用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能够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热,达到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效果。
本次临床研究旨在通过观察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疗效,从而验证该方剂的临床应用价值。
选取了100例慢性浅表性胃窦炎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50例。
观察组给予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药物治疗。
观察指标包括症状缓解情况、胃窦炎病情缓解率、胃窦粘膜炎症指标等。
治疗周期为1个月,每个周期结束后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显示,观察组与对照组在症状缓解情况、胃窦炎病情缓解率等指标上均有显著差异(P<0.01)。
观察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且观察组的胃窦粘膜炎症指标也有明显改善。
进一步分析显示,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疗效与患者的湿热程度和脾胃功能失调程度有关。
在湿热明显、脾胃功能受损的患者中,治疗效果更加显著。
而在湿热程度较轻、脾胃功能相对正常的患者中,治疗效果相对较弱。
这表明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适合较严重的脾胃湿热证患者。
综上所述,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研究显示了良好的疗效。
该方剂在调理脾胃功能、清除湿热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
然而,本研究还存在一定局限性,如样本量较小、治疗周期较短等。
因此,对于该方剂的疗效还需要进一步的大样本、长周期临床研究来验证。
总而言之,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临床研究为中医药治疗该疾病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依据。
希望未来能有更多的研究进一步探索该方剂的疗效及其机制,为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治疗提供更有效、安全的中医药治疗方案根据对观察组和对照组进行统计分析,发现平胃散合四逆散加减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窦炎的疗效明显优于传统治疗。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中医证候学近十年研究进展慢性胃炎(cg)以胃脘近心窝部位疼痛胀满为主要症状,多伴有嘈杂、嗳气、纳呆、反酸等,属于中医的“胃脘痛”、“胃痞”、“痞满”、“纳呆”、“吞酸”、“嘈杂”等病证范畴。
辨证施治是传统中医学最富有特色的科学精华,这一理论最重大和最核心部分是对“证”的概括或归纳。
据此中医得以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针对病证进行多种针对性或调节性的治疗。
对cg 等疾病“证”本质的现代科学阐示,是近年来中医理论研究的热点。
1 cg中医证候学特点中医药学一般将cg分为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胃阴不足、胃络瘀血等5型辨证论治。
目前对于cg各证型的研究大多从胃肠道功能、胃肠激素、免疫功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也有从器官、组织、细胞形态与功能等方面进行了阐示。
谢淑颖等[1],选择了近8年来44篇辨证治疗cg的临床研究文献,共计4447例,其中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csg)的17篇,共2667例,辨证分型共15种证型,肝胃不和型765例,占28.68%;脾胃虚弱型596例,占22.35%;脾胃湿热型320例,占11.99%;脾胃虚寒型192例,占7.20%。
罗云坚等[2]研究发现,cg实证组(肝胃不和、脾胃湿热)表现为胃窦、十二指肠收缩增强, 甚至亢进紊乱, 而虚证组(脾胃虚弱)表现为收缩减弱, 甚至无消化间期移行性复合运动波ⅲ相出现,两者之间有显著不同, 可作为cg辨证分型的客观依据之一。
梁建祥等[3]研究发现,胃热证:内镜下见黏膜充血水肿,色泽鲜红,呈点状或条状红斑,黏膜粗糙不平,或有散在小出血点,或有糜烂,多属浅表性胃炎或萎缩性胃炎伴活动性炎症者。
血瘀证:内镜下见黏膜色泽灰暗或红白相兼,呈颗粒状隆起或增生,黏膜血管显露,呈网状或树枝状,多属萎缩性胃炎或伴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
阴虚夹实证:内镜下见黏膜变薄,色泽苍白,皱襞细小,多属于萎缩性胃炎或癌前病变者。
余朝骏等[4]对中医胃痛不同证候的消化道x线表现进行了观察研究,气滞证以长型胃、低位胃、低张力胃及胃排空慢多见。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诊治经验

患者对药 物 的吸收 ,同时也 不影 响患者 的正常饮 食 。
2. 3 典 型病例 李 某 ,男 ,3 8岁 ,2 0 1 2年 5月 1 0 日初
诊。自诉近 1个月胃脘胀满痞塞 ,食少 纳呆 ,口苦而腻 ,在 外院诊断为慢性 浅表性 胃炎 。服西药 未见 好转 ,倦怠乏力 , 便溏 。舌红苔黄腻 , 脉缓。症属脾 胃湿热证 。治宜清热化湿 , 和胃运 中 ,方用加 减不换 金正气 散加减 :炒 苍术 l 2 g,茯 苓 1 2 g,炒木香 6 g,川朴 1 2 g,陈皮 6 g,炒 枳壳 1 2 g,川 连6 g,藿香 1 2 g, 蒲 公英 l 2 g,7剂 ,水煎服 ,日服二 次 , 每E t l 剂。二诊 :服上药诸症均见好转 , 大便渐成形 ,舌红 苔 黄腻 ,脉缓 。在原方基 础上加减调 治二月余 , 诸症 痊愈 。 3 注意事 项
为主 ,本证浅表性 胃炎常会 出现 明显 胃黏膜 充血 、水肿 、糜 烂等 。慢性 胃炎 发病诱 因很多 , 常见有 长期 、大量饮 酒 , 进 食过 冷、过热、过粗糙或坚硬食 物 , 饮 浓茶 、咖啡 ,饮食 不 规 律 、不 卫生 等 ,导致 湿热邪 气 留恋 。
1 . 2 诊 断标 准_ l 脾胃湿热证的主症 :①舌质 红,苔黄腻 ;
药中加入苦温之品 , 乃可显效 ,因湿为 阴邪 , 非温不化 。④忌 甘温补气。脾虚不运 ,湿邪 内停 ,故治湿多用健脾之法 。然陈
食, 此外锻炼 身体和 陶冶个人情操 , 增 强 自身免 疫力 。除注 意忌食高热 、油爆 煎炸之物和忌烟 、 酒生冷之物 外 , 宜常食
用蘑菇 、 木耳等 , 对慢性 胃炎脾 胃湿热证有很大 益处 。
中 国乡村 医药 杂 志
慢性 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诊治经验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的研究进展
徐光耀;唐福康;黄恒青
【期刊名称】《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年(卷),期】2008(10)3
【摘要】笔者曾对福建省18家医院400例脾胃湿热证患者进行调查,发现脾胃
湿热证涉及西医病种72个,消化系统疾病占多数(38.9%),其次是呼吸系统(13.9%)、泌尿系统(13.9%);209例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中浅表性胃炎居多,占67.94%;临床观察153例慢性萎缩性胃炎,结果发现湿热证者占77.78%。
可见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是福建地区多发病症,我们已对其证、证候、【总页数】3页(P48-50)
【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胰腺外分泌功能;中西医结合
【作者】徐光耀;唐福康;黄恒青
【作者单位】福建中医学院;福建中医药研究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573.3
【相关文献】
1.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消化道运动功能及胰腺外分泌功能研究 [J], 赵石;张金黎;等
2.胰腺术后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J], 郦宇炜;沈艺南;白雪莉;梁廷波
3.急性胰腺炎患者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识别及护理的研究进展 [J], 王欣然;钟丽霞;张晓雪
4.继发于胰腺癌的胰腺外分泌功能不全的研究进展 [J], 史晨光;刘晓欢;谢亚兴;马艳波
5.慢性胰腺炎患者肠道微生态的变化及其与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关系 [J], 孟雨亭;徐佳佳;周春华;赵九龙;周玮;蒋琪;张尧;邹多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疗效观察慢性浅表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胃部疾病,主要症状包括胃痛、饱胀、恶心、呕吐和食欲不振等。
中医理论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是其中一种病理类型,主要特点是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苦口干,大便黏滞等症状。
传统的西医治疗方法常常采用抗生素和抗酸药物,但由于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和易产生耐药性,以及长期使用抗酸药物可能导致胃酸分泌减少、细菌感染、胃肠功能紊乱等问题,因此患者常常寻求中医治疗方案来寻求更好的疗效。
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不仅能够缓解症状,还可以调整身体内环境,提高免疫力,改善胃肠功能,减少复发的几率。
本文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患者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并观察其疗效,为该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一、中西医结合治疗原则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原则是“清热燥湿、理气健脾、和胃止痛”。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清热燥湿:采用中药治疗,清热祛湿,如白术、苍术、茯苓、泽泻等药物,以净化胃肠内环境,清除湿热之邪。
2. 理气健脾:通过针灸、艾灸、推拿等中医物理疗法,促进胃肠蠕动,改善消化功能,加强脾胃的功能。
3. 和胃止痛:采用中药治疗,和胃止痛的减轻症状。
如苍术、山楂等具有和胃止痛功效的中药。
4. 调整饮食: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合理调整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多食用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如蔬菜、水果等。
二、疗效观察设计为了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型的疗效,在临床上选择30例符合脾胃湿热型慢性浅表性胃炎诊断标准的患者,包括男性13例,女性17例,年龄在30岁至60岁之间,平均年龄45岁。
患者被随机分为两组,即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15例。
观察组患者接受中西医结合治疗,对照组患者接受传统的西医治疗。
在治疗前、治疗后4周和治疗后8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进行评估,主要包括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口苦口干、恶心呕吐等症状的缓解情况,采用自身感觉评分法进行评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研究进展【关键词】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研究进展慢性胃炎乃西医学所称,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罹患者多以上腹痛、腹胀、嗳气、反酸、恶心等症状为主要特征,其具有病程长、迁延难愈、反复发作的特性。
而脾胃湿热证是以脾胃功能失调为主要病机的一类湿热病证,是临床常见的脾胃实证,受地理环境、气候因素及饮食结构的影响,以东南沿海罹患者居多,亦是一种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质量的慢性反复性疾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痛”、“黄疸”、“泄泻”、“痢疾”等范畴。
祖国医学对本病证不但记载详尽,而且在长期的临证诊疗中,众医家积累了丰富的宝贵经验,为探究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药用药规律,现就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相关理论及临床治疗综述如下:1文献研究1.1理论渊源早在《内经》中就有关于“湿热”病机、症状等的相关载述。
如《素问·刺疟论》云:“湿热下行则肠鸣,上蒸则汗出也,鸣已汗出者下行极而上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湿热不攘,大筋缛短,小筋驰长,缛短为拘,驰长为萎”。
虽未见对脾胃湿热证的具体描述,但其“湿盛则濡泻”、“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等学术思想却为后世脾胃湿热证的理论形成埋下了伏笔[1]。
唐代则明确提出“脾胃湿热”之词,在病因病机及治法和方剂上均有相关记载。
如在《银海精微》的连翘方中,载有“解脾胃湿热”;《外台秘要》载黄疸乃“热气郁蒸”所致;《太平惠民合剂局方》则详尽论述有“脾胃受湿,瘀热在里,或醉饱房劳,湿热相搏,致生疸病。
”诸多理论的阐述为脾胃湿热理论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时执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之际,刘完素在《宣明方论》中阐述“湿为土气,火热能生土湿;湿病本不自生,因于火热怫郁,水液不能宣行,停滞而生水湿,故湿者多自热生”;“辛苦寒药,能除湿热怫郁痞膈”。
张子和《儒门事亲》小儿病中指出“湿热相兼,吐痢之病作矣”。
李东垣则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认为“饮食、劳倦损伤脾胃,乘天暑而病作”,乃生脾胃湿热证。
此期众医家诸多论述在病因病机及治疗上极大地丰富了脾胃湿热理论。
明清时期因温病的发展,使脾胃湿热理论在病因病机、发病、传入途径及方药等方面得到了完善,进而使脾胃湿热理论逐渐形成。
薛生白《温热条辨》中指出“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治疗上,吴鞠通创立三焦分治,创新加香薷饮、三仁汤、黄芩滑石汤、清络饮等。
1.2病因病机脾胃湿热证成因不外乎内外两因,内因以饮食、情志、劳倦、禀赋等相关;外因多责时令、气候、环境及诸虫。
金元时期李东垣提出“内伤脾胃,百病由生”的学术思想,认为脾胃湿热证乃“饮食、劳倦损失脾胃,乘天暑而病作”。
温病大家叶天士在《温热论》中指出“外受之湿下起”,“酒客里湿素盛”,“外邪入里,里湿为合”,强调了外湿与地域、季节、气候、居住环境相关,也重视内湿在湿热证形成中的作用,认识内外湿邪相合是湿热的成因。
姚真敏教授[2]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发生根本原因在于脾胃虚弱或体质基础,外因多为外感六淫,内传脏腑,亦有他脏之病引起脾胃失常者。
于绍芳[3]认为脾胃湿热证的形成是在脾胃功能失调的基础上感受外邪、饮食内伤、劳逸失度或他脏病变累及所致。
2实验研究2.1与hp感染诸多研究表明hp感染在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发展、转归中起着重要作用,hp阳性以实证、湿热证多见,脾胃湿热证hp感染率最高,与湿热环境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范好等[4]研究发现hp感染及胃粘膜细胞凋亡基因bcl-2的表达和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形成密切相关。
在治疗上,有学者运用单味药或验方抗hp感染作研究亦取得满意疗效。
李方[5]运用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30例与西药治疗30例作对比研究,hp清除率,治疗组与对照组分别为50%、33.3%,认为黄连温胆汤能有效清除hp感染,体现了中医药的治疗优势。
2.2与细胞凋亡、基因调控及相关蛋白表达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组及蛋白组学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加深了对疾病的了解、指导了临床的治疗。
陈吉林[6]等研究表明pcna、p53可能是hp感染糜烂性胃炎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分子事件,亦可能是疾病治疗及转归中的一个有价值的检测指标。
2.3与免疫学诸多学者通过研究发现脾胃湿热证患者中存在免疫学的改变,不同证型间患者免疫机能有高低不同。
通常虚证状态下集体免疫功能处于低下水平,实证则表现为免疫机能亢进状态。
陈晴清[7]研究发现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的白介素-1及干扰素-r水平升高,白介素-4水平降低,机体处于一种免疫失衡的状态,表明人体细胞因子紊乱。
因人体免疫机制复杂,加之个体差异及环境等的影响,故与免疫学的关系有待更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2.4与胃肠激素人体的相关组织与器官具有内分泌功能,分泌出的激素能在局部或全身起作用。
吴娟等[8]研究发现脾胃湿热证患者体内的胃动素、胃泌素减少是其病理基础。
郭彦清[9]等研究发现脾胃湿热证患者体内的胃泌素、胃动素、白介素-10等均降低,从而使得胃肠蠕动减弱。
3临床辨治3.1辨证杨春波[1]认为脾胃湿热证患者病程或潜伏期较长;症状上表现为腹胀不喜按、知饥不欲食、口苦不喜饮、发热脉缓、大便溏而不畅或先干后溏、舌苔黄腻等阴阳两性同时兼夹证候;常呈反复发作及易复发。
辨证标准有主症、次症、兼症之分。
主症:舌苔黄腻(轻者舌根黄腻或全舌薄黄腻;中者全舌黄腻;重者全舌厚黄腻);胃脘闷胀(轻者食后闷胀;中者经常闷胀;重者胀痛);食欲不振(轻者食量减1/3;中者食量减1/2;重者食量减2/3以上);大便溏(轻者1次/日;中者2次/日;重者>3次/日)。
次症:小便淡黄或黄、口苦粘、口渴喜温饮、身热不扬、舌淡红或红、脉滑或弦或细或缓。
兼症:肌肤水肿、身重、湿疹、脓疱疮;筋节表现为关节重着或肿痛;头窍表现为头重如裹、耳鸣、目瞀、咽痛、喉肿、口舌溃疡;神志上表现为但欲寐或神志时清时寐;熏肺表现为胸闷、咳嗽、痰多白粘;熏肝胆表现为右胁胀痛、黄疸;注下焦则表现为小腹闷胀,大便粘着不爽、带下黄白。
3.2辨法湿热之邪攘邪推崇清化之法,杨春波认为[10]慢性胃病以虚为本,但在治疗开始时首先当立清化之法,因为湿热不除,胃难受补,行补应以湿热得化、气机畅达、血行通畅为前提。
李氏等[11]主张运用辛开苦降之法治疗慢性胃炎湿热病证,其认为湿热病证,胶结难解,临床治疗化湿药多辛温,清热药多苦寒,辛温与苦寒配合使用,开散之中寓有通泄,从而使清阳上升、浊阴下降,起到除湿热、调气机作用。
3.3辨药杨春波[12]认为湿热具有阴阳两性,具有隐匿、渐进、缠绵、反复的病理特征,治宜清热祛湿,理气舒络,创清化饮,方药组成如下:茵陈10g,白扁豆12g,厚朴6g,佩兰10g,白豆蔻4.5g,薏苡仁15g,赤芍10g。
杨老[1]认为清热有苦寒、甘寒和咸寒之别,苦寒能清热燥湿,适用于湿热病变,若化热、化燥则当用咸寒或甘寒;祛湿有分芳化、温化、渗化,分用于上焦、中焦、下焦之湿;祛湿的同时不忘理气,因气行则湿易化。
姚真敏教授[2]认为临床无论湿热孰偏重,都要重视除湿,湿去则热邪无所依附,易于祛除,临床常用苍术、半夏等燥湿,用藿香、佩兰、砂仁、草果、白扁豆等醒脾化湿,用薏苡仁、车前子、茯苓等淡渗利湿。
舒氏[13]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218例,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减。
兼肝气犯胃、痰浊上逆,呕逆、心下痞硬、嗳气不除者,加苏梗、旋覆花;湿阻气滞,胸胁胀痛者,加香橼、佛手、延胡索;泛酸加瓦楞子;食滞胃肠,消化不良者,加山楂、神曲、麦芽;纳差者加石菖蒲、佩兰;伴幽门螺杆菌阳性者,加蒲公英、地榆;便秘者加酒大黄;痛剧者加徐长卿、丹参;获得满意疗效。
郎氏[14]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63例患者予不换金正气散加减。
湿盛者加砂仁、白豆蔻;大便秘结者加大黄;腹泻者加焦三仙、白术;眩晕者加石菖蒲、淡竹茹、代赭石,疗效佳。
肖氏等[15]运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30例,泛酸明显者加乌贼骨15g,珍珠母15g;腹胀甚者加枳壳15g,陈皮15g,厚朴10g,莱菔子10g;痛剧者加延胡索15g,白芍10g;郁热者加栀子10g,淡豆豉10g;气虚者加沙参10g,山药15g,茯苓15g;血瘀者加延胡索10g,三七10g,丹参15g;胃阴不足者加枸杞子15g,麦冬15g,总有效率达到96.67%。
李氏[16]采用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69例,总有效率88.4%。
秦氏等[17]运用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36例,总有效率94.4%,胀满明显者加香附10g,厚朴10g;湿盛者加苍术10g,佩兰10g;气逆者加旋覆花10g;热盛者加栀子10g,川楝子10g。
4体会脾胃湿热理论涉及临床各科、多系统的不同疾病,除了中医脾胃、西医消化系统疾病外还包括其他器官、组织的病理变化及某些疾病发展过程的中间型或病情的中等程度[1]。
综述众医家对脾胃湿热的观点,病因上多从内外因素上考虑,病机上紧抓湿热内蕴、脾胃运化、气机升降功能失常,治疗上以清热祛湿为基本大法,配以理气、舒络等法,以利水渗湿、芳香化湿、苦温燥湿、清热药、理气药、健脾药等构成脾胃湿热证的遣药组方的关键药物。
虽诸位医家对脾胃湿热证的认识上各怀己见,然在治疗大法上及遣方用药上却多有共通之处,故对疗效极佳的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处方用药进行深入研究,以揭示脾胃湿热证的临床用药规律,进而为更好的指导临床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1]杨春波.脾胃湿热理论的形成及临床应用[j].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2010,20(5):1-4.[2]颜平.姚真敏教授治疗脾胃湿热证经验[j].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12,29(1):13-14.[3]于绍芳.论脾胃湿热证的治疗[j].按摩与康复医学,2011,1(下):182.[4]范好,王建华,宋强,等.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与hp 及抗凋亡蛋白的相关性研究[j].山西中医,2008,4(24):38-39.[5]李方.黄连温胆汤治疗慢性胃炎30例临床观察[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20(4):299-300.[6]陈吉林.hp感染引起糜烂性胃炎脾胃湿热证与pcna、p53表达的相关研究[d].福建中医学院2008届硕士论文,2008,3:15.[7]陈晴清,林培政,黄可儿,等.脾胃湿热证与人类白细胞抗原2类基因多态性的相关研究[j].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4(24):38-39.[8]吴娟,田德禄,等.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胃粘膜g、d细胞的变化及胃动素、生长抑素的表达[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8,16(34):1840-1843.[9]郭彦清,姚树坤,范海燕,等.清热化湿方药对以消化不良为主要表现的脾胃湿热证患者血清胃肠激素及细胞因子的影响[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4,10(1):63-66.[10]骆云丰,陈锦团.杨春波治疗慢性胃病经验[j].世界中医药,2012,7(1):23-24.[11]李方,钟兴美.辛开苦降法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60例[j].新中医,2007,39(6):61.[12]吴宽裕,刘宏,骆云丰.杨春波老中医诊治脾胃湿热证的特点[j].福建中医学院学报,2007,7(5):11-13.[13]舒明泉.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慢性胃炎218例[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0,8(24):148.[14]郎振翼.不换金正气散加减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疗效观察[j].中医中药,2011,8(25):91-92.[15]肖礼军,郭琳.大黄黄连泻心汤加味治疗脾胃湿热型糜烂性胃炎疗效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2,34(3):40-41.[16]李海登.甘露消毒丹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临床观察[j].中国中医药咨询,2011,3(12):146.[17]秦广大,郭晋斌.黄连温胆汤加减治疗脾胃湿热型痞满证疗效观察[j].chinesejournalofinformationontcm,2010,17(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