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参考)湿热证的辨证治疗
中医辨证治疗脾虚湿阴囊潮湿

中医辨证治疗脾虚湿阴囊潮湿中医辨证治疗脾虚湿作者:刘山巍来源于岐黄民间传承患者向我咨询是什么原因引起的大便经常性不成型,稀黏爱沾马桶,排便不爽快,腹胀满,还有阴囊经常潮湿,早泄,耳鸣症状的。
回答说主要是脾胃运化失常,脾虚湿盛,引起的排便不畅,腹部胀满或纳呆等症状,另可影响其他脏的功能异常形成兼证,比如肝经湿热下注引起的阴囊潮湿,尿黄涩痛感,肾气虚引起的早泄,耳鸣等证,观其舌苔白,舌质暗红,心中暗想此乃日久必瘀,可见医生在诊疗过程中一定要细心揣摩,辩证用药。
关于这类脾虚湿盛症状的病人在临床上很多见,一般我用下列方子治疗。
一、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脾虚湿盛此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是中医处方中常用的方剂基本方:党参15g,炒白术15g,茯苓15g,山药20g,白扁豆15g,薏苡仁20g,砂仁5g,莲子肉10g,炙甘草5g,生姜3片治则:健脾益气,渗湿止泻。
方解:党参、莲子肉、山药、白扁豆益气健脾,砂仁、生姜温中理气,炒白术、茯苓、薏苡仁利水渗湿,炙甘草调和诸药。
辩证加减1、中气不足者,症见疲倦乏力,里急后重感,便不净感,酌加黄芪、升麻、柴胡、葛根等补气升提之品。
2、阴囊潮湿,尿黄涩痛者,症见潮湿黏腻,小便黄尿道涩痛感,酌加龙胆草、泽泻、知母、黄柏等清泄之品。
3、耳鸣,症见自觉耳中声高音亢者,用菊花、天麻、钩藤、石决明、珍珠母、磁石等平肝熄风之品,症见耳中鸣音忽高忽低,忽有忽无者,用山萸肉、黄精、何首乌补益肾精之品。
4、早泄,一般合用中成药五子衍宗丸或金锁固精丸配合治疗。
二、完带汤加减治疗脾虚湿盛,湿热下注基本方:炒白术30g,苍术15g,炒山药30g,车前子15g(包煎),党参15g,陈皮30g,龙胆草10g,栀子10g,泽泻20g,黄柏20g。
治则:健脾祛湿,清利湿热。
方解:方中用白术、苍术、山药、党参、陈皮以达健脾益气之功,车前子引湿下行,龙胆草、栀子、泽泻、黄柏清肝泻火,清泄湿热。
辩证加减:1、肝郁气滞明显者,加柴胡、白芍、厚朴、枳壳以疏肝理气。
脾胃 湿热验方

脾胃湿热验方脾胃湿热验方脾胃湿热是中医中常见的一种体质类型,也是引起多种身体不适的原因之一。
在中医理论中,脾胃为人体消化系统的核心,其功能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人体的健康。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与热气的相互作用,产生不良症状。
因此,针对脾胃湿热体质的人群,通过合理的验方调理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介绍几种常见的脾胃湿热验方,供大家参考。
【参芪承气汤】【组成】人参、党参、茯苓、白术、黄芩、法半夏、干姜、甘草、木香。
【功能主治】补气,健脾,清热湿,化痰。
【适应症】脾胃湿热证。
【用法用量】一次9克,每日2次,用水煎服。
【方解】此方配伍严密,人参和党参补气,白术健脾,茯苓利湿,黄芩清热湿,法半夏化痰,干姜温中,甘草调和诸药,木香行气。
此方主要通过补气健脾、清热湿、化痰的作用来改善脾胃湿热的症状。
【注意事项】不适用于脾胃虚寒、脾胃气虚的患者。
【足三黄汤】【组成】黄连、黄芩、栀子、苦参、泽泻、藿香、白芍、苍术。
【功能主治】清热燥湿,解毒。
【适应症】湿热袭击脾胃,脾胃失调所致的症状。
【用法用量】一次9克,每日2次,用水煎服。
【方解】此方主要以清热燥湿、解毒为主要功效。
黄连和黄芩有清热解毒之效,栀子助其清热燥湿,苦参和泽泻利湿,藿香行气,白芍调和诸药,苍术补脾益胃。
通过利湿燥湿,清热解毒的作用来改善脾胃湿热的症状。
【注意事项】不适用于脾胃虚寒、脾胃气虚的患者。
【健胃消食汤】【组成】炙甘草、大黄、泽泻、山楂、厚朴、豉、山药、陈皮、枳实。
【功能主治】健脾,消食,燥湿。
【适应症】脾胃湿热,消化不良,胃口不佳的症状。
【用法用量】一次9克,每日2次,用水煎服。
【方解】此方主要以健脾消食,燥湿为主要功效。
炙甘草行气,大黄、泽泻利湿通便,山楂行气消食,厚朴、豉燥湿行气,山药健脾滋阴,陈皮理气行滞,枳实燥湿止泻。
通过健脾消食、燥湿的作用来改善脾胃湿热的症状。
【注意事项】不适用于大便稀溏、大便量多、腰腿酸软、气虚弛缓的患者。
【保和丸】【组成】枳壳、龙骨、牡蛎、石膏、木香、砂仁。
(完整版)湿热论--薛雪

湿热症作者:薛雪(清)(一)湿热证始恶寒,后但热不寒,汗出胸痞舌白,口渴不引饮。
此条乃湿热证之提纲也,湿热病属阳明、太阴者居多,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病在二经之表者,多兼少阳三焦;病在二经之里者,每兼厥阴风木。
以少阳厥阴,同司相火,阳明太阴,湿热内郁,郁甚则少火皆成壮火,而表里上下,充斥肆逆,故是证最易耳聋乾呕,发痉发厥,而提纲中不言及者,因以上诸证,皆湿热病兼见之变局,而非湿热病必见正局也,始恶寒者,阳为湿遏而恶寒,终非若寒伤於表之恶寒,后但热不寒,则郁而成热,反恶热矣,湿蔽清阳则胸痞,湿邪内甚则舌白,湿热交蒸则舌黄,热则液不升而口渴,湿则饮内留而不引饮.然所云表者,乃太阴阳明之表,而非太阳之表。
太阴之表,四肢也,阳明也;阳明之表,肌肉也,胸中也.故胸痞为湿热必有之证,四肢倦怠肌肉烦疼,亦必并见,其所以不干太阳者,以太阳为寒水之腑,主一身之表,风寒必自表入,故属太阳,湿热之邪从表伤者,十之一二,由口鼻入者,十之八九。
阳明为水谷之海,太阴为湿土之脏,故多阳明太阴受病。
膜原者,外通肌肉,内近胃腑,即三焦之门户,而实一身之半表半里也。
邪由上受,直趋中道,故病多归膜原。
要之湿热之病,不独与伤寒不同,且与温病大异。
温病乃少阴太阳同病,湿热乃阳明太阴同病也。
而提纲中言不及脉者,以湿热之证,脉无定体,或洪或缓,或伏或细各随证见,不拘一格,故以一之脉,拘定后人眼目也。
湿热之证,阳明必兼太阴者,徒知脏腑相连,湿土同气,而不知当与温病之必兼少阴比例,少阴不藏,木火内燔,风邪外袭,表里相应,故为温病。
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
此皆先有内伤,再感客邪,非由腑及脏之谓,若湿热之证,不挟内伤,中气实者,其病必微。
或有先因于湿,再因饥劳而病者,亦属内伤挟湿,标本同病,然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馀,所以内伤外感,孰多孰少,孰实孰虚,又在临证时权衡矣。
(二)湿热证恶寒无汗,身重头痛,湿在表分.宜藿香、香薷、羌活、苍术皮、薄荷、牛蒡子等味,头不痛者去羌活。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
湿热体质是中医药理论中提出的一种体质类型,主要表现为体内湿气和热气过多,形成湿热症状。
湿热体质的症状包括口苦、口干、舌苔黄腻、尿赤、尿短赤、小便短少、大便黏滞、痰黄、咽干、指甲厚黄、皮肤瘙痒等等。
那么,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有哪些呢?下面就来探讨一下。
首先是饮食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要遵循清淡饮食原则,少吃油腻、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应多食用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功效的食物,如薏苡仁、赤小豆、红小豆、绿豆、苦瓜、黄瓜等。
此外,还可以适当食用一些解湿食物,如藕、山药、扁豆等。
其次是生活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要合理安排作息时间,保证充足的睡眠,确保身体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修复。
此外,要尽量避免长时间的潮湿环境,保持室内通风干燥。
还要适当运动,通过运动可以促进新陈代谢,帮助排除体内湿热。
再次是情绪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要保持良好的情绪状态,避免过度焦虑、压力过大。
可以通过练习瑜伽、冥想等方式缓解压力,保持心情愉悦。
最后是中医调理。
湿热体质的人可以通过中医方法进行调理,如中药调理、针灸调理等。
中药调理可以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利湿利尿功效的药物,如黄芩、连翘、金银花等。
针灸调理可以选择疏利湿热的穴位,如关元、气海等。
总之,湿热体质的调理方法主要包括饮食调理、生活调理、情
绪调理和中医调理。
通过这些方法,可以有效减少湿热症状的出现,达到调理体质的效果。
当然,在进行湿热体质调理时,最好是在中医医生的指导下进行,以确保调理的安全和有效性。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是什么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是什么
导语: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有些人的体质比较好,对外界的病毒抵抗力比较强,有些人的体质比较弱,对外界病毒的抵抗力比较差。
而且体质
我们知道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体质,有些人的体质比较好,对外界的病毒抵抗力比较强,有些人的体质比较弱,对外界病毒的抵抗力比较差。
而且体质又分为不同的类型,有干寒型的体质,也有湿热型的体质。
不同的体质类型又决定了不同的表现症状,那湿热体质的表现症状及调理方法是什么呢,我们在这里重点说湿热型体质的表现症状。
1、症状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疗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但通常所说的湿热多指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搐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苫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伯冷交替,脉弦数;膀胱湿热见尿频、尿急,涩少而痛:色黄浊;大肠湿热见腹痛腹泻,甚至里急后重,泻下脓血便,肛门灼热、口渴
2、治疗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
生活常识分享。
湿热病望舌苔辨证

湿热病望舌苔辨证湿热为患,起病缓慢隐匿,病情缠绵,病程长,病位广,易阻气机,久而易伤阳气与脾胃关系密切,疾病性质复杂多变,临床多见重浊的表现,湿热病证,四时均可发生。
就地域而言,东南沿海一带,地处卑湿,气候温热,湿热为患更多。
朱丹溪尝谓“湿热为患,十之八九”。
叶天士也说:“吾吴湿邪,害人最广”。
生存环境的改变, 湿热病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临床所见中医湿热病病种广泛, 危害大,建立和完善中医湿热病学已成为中医临床的当务之急。
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颁布的210种病种中,有湿热证型者为129种,湿热病具有病邪缠绵难解的特性;治疗须分离湿热,强调宣通气机,清热利湿,通利水道等法,正如凌嘉六所说:“湿热研究须三焦分理,其治法不外乎上宣肺气,中运脾阳,下通膀胱为主。
” 很值得深入研究, 故建立中医湿热病学,将有利于发挥中医在这方面的特色和优势。
湿热病证的特点湿热证是外感湿和热两种邪气,因此它既有湿邪为患的特点,又有热邪为患的反映。
湿为阴邪,热为阳邪,两种属性不同的邪气共同侵袭人体而发病,就决定了湿热病证具有不同于其他类型温病的特殊性。
湿热病与温热病不同,有其自身发病规律与传变方式,其主要特点可概括为四个方面。
(1)季节性强:夏秋季节气候炎热,雨量较多,天暑下逼,地湿上蒸,人处气交当中,最易感受湿邪,湿与热合或湿挟暑热为患,因此湿热病多发于夏秋之交,长夏季节,这样一个特定的季节、气候。
(2)发病较缓,病程较长:湿热病证由于湿邪的性质与湿热相合的特点,往往湿热胶结,难解难分,起病较缓。
湿遏热伏,阻滞气机,郁遏阳气,致病迁延日久,缠绵不愈,整个病程以湿热留恋气分阶段时间较长,与温热病有很大区别。
(3)以脾胃病变为中心,波及全身:湿热病证的形成与湿热病邪,气候因素(炎热多雨)与饮食内伤(过食生冷)有关,上述因素直接造成内外合湿,影响了脾胃正常的运化水谷和水湿的功能。
脾胃运化失常,临床出现脘痞胸闷,呕恶不食,便溏或秘等以脾胃为中心的症状。
名老中医治脾胃湿热医案

名老中医治脾胃湿热医案
患者男,51岁,有4天,反复发热汗出,伴有腹痛,发作时右下腹部有不适感,大便正常,小便比平时多,食欲不振。
腹部触诊肢体
动静正常,右下腹隐痛压痛,叩击痛有示。
舌质黯淡,苔薄白,脉弦滑。
诊断:脾胃湿热证。
治疗:用中药清湿壮脾理气的方子,治疗4剂。
用药及剂量:白术9克,半夏6克,生大黄6克,生茯苓9克,
炙甘草3克,陈皮3克,生地9克,香附6克,三棱6克,乌梅9克,芡实9克。
服药后,患者发热汗出消失,腹痛好转,叩击痛缓解,此后可以
搭配调理膳食,以滋补体虚,补充养生。
脾虚湿热中医验方医案

脾虚湿热中医验方医案
脾虚湿热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其临床表现多为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本文将介绍一组中医验方医案,希望能对脾虚湿热的治疗有所帮助。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7岁,因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初步诊断为脾虚湿热,中医验方治疗。
二、中医诊断
1. 脾虚湿热证候
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症状。
2. 证候分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本病患者,脾虚湿热证候明显,故诊断为脾虚湿热证。
三、中医验方治疗
方名:健脾消湿汤
组成: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白芍10克,炒陈皮6克,桂枝6克,泽泻10克,车前草10克,苍术10克,炒姜3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一天3次,每次1剂。
四、治疗效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
四肢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再次就诊时,患者的诸多症状已经消失,体检结果也正常。
五、总结
中医验方治疗脾虚湿热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健脾消湿汤能够调理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需注意,中医治疗需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湿热证的证治1 2009-02-25 06:14 分类:温病专辑 字号: 大 中 小
一杨俊耀
一、概 述 湿热证是由于感受湿热秽浊之邪,或脾胃不健、湿热内蕴而成,“湿遏热伏”“湿热交蒸”病变的概称。多因外感邪气,或素喈洒酪,伤及脾胃,脾失健运,湿热交阻所致。 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头身困重,口干不欲饮,胸闷腹胀,不思饮食,或面黄周身发黄,皮肤发痒,大便溏泄不爽,小便赤而不利,女子带下黄稠、秽浊有味,舌苔腻,脉濡缓或濡数。 湿热证中的病证在临床上,由于病因病机之不同,体质阴阳之差异,治疗方法之正误,以及个体的易趋性和病理机转的顺逆之变,故虽统属湿热证大纲,然大纲之中又含小纲,小刚之中又分细目,另外又有与该证存有同类证和疑似证的相映生辉,这些充分地体现出了该证的繁杂性和复杂性,从而令医者鉴别要难,辨证之棘手。 湿热证在其一般演变的过程中,初起阶段湿中蕴热,多表现为湿重热轻;湿热逐渐化燥,出现湿热并重现象,甚则转化为热重于湿。湿热证初起,湿热郁其气分,病变虽以太阴脾、阳明胃为主,但其病部邪系可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赃腑,而出现多种征象,如:肝经湿热证、肝胆湿热证、脾胃湿热证、膀胱湿热证、大肠湿热证、湿热郁于经络证、湿热弥漫三焦证、湿热化燥证、湿热泄泻证、湿热下痢证、湿热毒盛证、阳明湿热证、阳明湿热里实证、阳明湿热兼表证、湿热下注证、湿热下注 冲任证、皮肤湿热证、肝胆湿热犯耳证、肉轮湿热证、气轮湿热证、风轮湿热证、水轮湿热证等大纲之中的小纲证候。另外与之相对应的:湿阻气分证、暑湿困阻中焦证、胆热证、胆郁痰扰证、湿遏热伏证、热极生风证、暑湿郁蒸证、暑湿挟滞证、太阳热扰胸膈证、太阴寒湿郁结证、热结旁流证等类似证和疑似证的存在。 《医林绳墨》谓:“如湿胜者,当清其湿;热胜者,当清其热,不可以热治,使湿愈重;热胜其湿,不可以湿治,使热愈大也。然则初谓其湿,当以利水清湿为要,使其湿不得以成其热也。久而湿化为热,亦不得再利其湿,使热反助其胜也”。此乃先贤旧说,虽对湿热证之湿重热轻,热重于湿等之治法有参考意义,但笔者我认为不为全对,正确的自当是湿热俱清。由于湿热病证,虽有湿热证初起,湿热郁其气分,病变虽以太阴脾、阳明胃为主,但其病邪系可弥漫三焦,波及其它赃腑,而出现多种征象,但其治法总离不开分消湿热,既治湿又治热,即治湿不遗忘治热,治热不忽视治湿。其中又得分析其湿重热轻,热重于湿等侧重病情及各种变证。并且对于湿热证中的不同证型在立方遣药时,绝不可平均使用祛湿药和清热药,机械地去进行治疗,否则不易获得满意的疗效。而在于三七或四六开用药,并酌加兼证药。基于上述的认识,湿热证临床上大体治法是:初起内外合邪,湿遏卫气时,宜芳香宣透以化表里之湿,表证解除后,则宜宣化气分湿浊,并视症状兼佐清热。湿热化热而出现热重于湿,自以清热为主,兼及化湿。湿热完全化热化燥,即以化燥化热论治。 湿热证的辨证分型,能是医者初步辨别出湿邪与热邪之熟轻熟重,以便 对清热药和利湿药的选用相应地有所侧重。辨别湿热之偏轻偏重,最简单且是最有效的方法:首先是看舌苔;其次问口渴。若湿重热轻者,舌苔白且腻,口淡不渴;湿热并重者,舌苔黄厚腻,口渴不欲饮,或口渴而喜热饮;热重于湿者,舌苔黄微腻或黄燥不腻,口渴明显而欲饮。 清热药与利湿药大多数为寒凉之品,属于“阴柔”之药物,其性凝重粘滞,守而不走,较难以运化而影响疗效,而且也会影响脾胃的功能。所以,使用此类药物时,应酌情配伍温燥行走之品,如川厚朴、陈皮、木香、苍术、法半夏、桂枝等属于“阳刚”之药物(即使属于热重于湿也不例外)。以促使气机的升降出入,并有助于药物的运化,同时也保护了脾胃功能,从而提高了疗效。这从王孟英的著名方剂如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等方剂中,即可体会到这一点。这是中医药学家遣方用药的奇妙之举! 使用清热利湿药通利小便,难以避免地会耗伤津液。所以,运用清热利湿法时应该适可而止。素体阴虚液亏者慎用本法,或酌情配伍养阴生津之品。不兼湿邪或湿邪已化燥化火者,忌用本法。 湿热证多为冒雨淋湿,或感受湿热之气所致。好发于长夏初秋,此时雨水较多,气侯闷热,湿蒸热郁,体弱之人每易感受湿热之邪而患本证。临床上若见湿热为患,常须忌食油腻、厚味之品,恐助内湿,应以清淡食品为宜。由于湿性粘滞难除,故既使是湿温之邪在表,亦决非可望一表而除或一清而退。因此,有“湿温忌汗”之说,大发其汗,常致津液耗而湿不除。故而需通过芳香宣透之法,使腠理疏达,气机畅通,才可微微汗出而解,庶无湿热稽留之弊。 湿热初愈之时,往往余邪缠留不尽,其时既需药治,亦需谨慎饮食。《素问热论》说:“病热少愈,食肉则复,多食则遗,此其禁也。”在临床上湿热初愈,其时胃纳转佳,由于饮食过多,或进厚味过早,往往病情反复,故患湿热重症后,只可进清淡稀粥之类,经过一段恢复过程,始可酌增饮食。 湿热证是临床常见证侯之一,散见在临床各科,出现于多种疾病之中。其临床表现亦各有特点,治法便不尽相同。哪么在治湿热病症时,不仅必须抓住同一病性(湿热)的病证在病因、病位(病位不同,方证迥异)、病程(病程不同而治有法度)、病理(病理特点不同而证治有别)、病势(轻重缓急因势利导)、病机等的共性和个性,而更以辨析其方证之异同;注重疑似证和类证之间的鉴别,以求使湿热病证在临床辨证论治时医者理法方药客观科学,患者药简效宏。 二分 述 (一)、脾胃湿热证概念:脾胃湿热证是指湿热蕴结脾胃,脾失健运胃失纳降而形成的证候。 证因:本证可因饮食不调,膏梁厚味,酿成湿热,内蕴脾胃而引起,亦可因感受湿热,交阻于中焦而致病。 主要临床表现: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而恶臭,小便短赤,面目或肌肤发黄,身热而汗出不解,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病机分析:《金匮要略心典·痉湿喝病》曰:“中湿者,亦必先有内湿而后感外湿,故其人平日土德不及而湿动于中,由是气机不速而湿侵于 外,外内合邪”。此则一是指由于脾胃素为阳虚,运化失职,湿从内生,外湿(外受时令之湿、涉水、冒雨或久居潮湿之地等)侵入,内湿与外湿互结郁久若化热而成湿热中阻。湿热中阻,中焦不畅,则脾胃功能失调;二是长夏之际,湿热熏蒸,易发湿热疫毒,湿热疫毒乘虚侵入人体后从表入里,郁入肝胆,深入营血,导致肝气郁结,肝失疏泄,以致不仅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而发黄,而且肝气不舒,日久必犯脾或犯胃,导致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另外常暴食膏梁厚味,引致湿热内蕴,导致脾胃运化升降功能失调。以湿热导致的脾化升降功能失调,其可症见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泄而恶臭,小便短赤,舌质红,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则治法:脾胃湿热证,常见于泄泻、痢疾、湿阻、黄胆、水肿、鼓胀等疾病中,但临床表现不尽一致,治法各有不同(详见临床应用)。 发病特点:脾恶湿,长夏主湿,暑令多湿。因此,脾胃湿热证多见于夏令暑热季节,或久居湿地之人,素体脾虚,饮食不节,往往因湿邪为患而诱发本证。 证的转归:脾胃湿热证,治疗不得当,则易演变发展为其它证侯。如脾胃湿热侵及大肠,则导致大肠湿热证,表现为腹痛,下痢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热等症状。 类证鉴别: 1、寒湿困脾证与脾胃湿热证 两证候均可因湿困脾胃,或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机受阻而致,都可有脘腹闷胀,纳呆泛恶,腹痛便溏等症状。临床表现有相似之处,然其病性病性截然不同,脾胃湿热证属湿热 内犯,或湿邪伤人,郁久化热;寒湿困脾证则湿从寒化,或素体脾胃虚寒,过食生冷瓜果而致病。因此,脾胃湿热证必兼热象,大便溏泄不爽,小便短赤而不利,脾胃湿热熏蒸,郁而面目肌肤发黄, 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寒湿困脾证之湿必兼寒象,大便溏泄,泻下清水,因寒湿滞于经脉,阻塞气机,常因湿溢肌肤而浮肿,脾为寒湿所困,生化不足,气血不能外荣,则肌肤面目萎黄不泽,此属阴黄,须与脾胃湿热引起的阳黄加以鉴别。寒湿困脾证,可见口淡不渴,而脾胃湿热证则见身热口干,亦有助于鉴别。 2、肝胆湿热证与脾胃湿热证 二证均属湿热证,多因感受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化生湿热而来。但脾胃湿热证的病变部位主在脾胃,属中焦湿热,肝胆湿热证的病变部位主在肝胆,两者病位不同,临床上不难鉴别。 脾胃湿热证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且肢体困重,大便溏泄,泻而不爽,小便短赤不利,舌红苔黄腻,脉濡数等证。肝胆湿热证可见腹胀呕恶,纳呆,但主要见肝胆疏泄失常,胆气上溢的胁助脓痛,口苦,身目发黄,寒热往来,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等症。妇女则见外阴痒痛兼作,带下黄臭,舌苔黄腻,脉弦数等。 3、胃热证与脾胃湿热证 胃热证系热邪犯胃,过食辛热之品而成,而脾胃湿热证则为湿热互结,其发病与季节有一定关系。胃热证因热郁胃中,胃脘呈灼热疼痛,消谷善饥,口臭,口干口渴喜冷饮,亦可因胃热灼伤血络,迫血妄行而呕血齿衄,舌红苔黄,脉滑数。脾胃湿热证证见脘腹胀满,泛恶呕吐,身重等症。二者临床表现不同,不难区分。 4、脾胃湿热证与湿阻气分证 湿阻气分证常见于湿温、暑温、伏暑、温 疫等兼湿的温病中,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身热不扬、肢体疲重、头重如裹、胸脘痞闷、腹胀纳呆、恶心呕吐、尿赤便溏、舌淡红或滑腻,脉滑或濡缓等。其是由湿邪内郁于气分,气之运行不利而水湿内蓄、阻闭清阳、气不运行所产生的上述的一系列症状。该证常因外受时令之湿或冒雨、涉水、多饮、偏嗜肥甘等原因而致。而脾胃湿热证因内伤所致,常由饮食失节、饮食停蓄于中,或过嗜酒食肥甘,壅生脾胃湿热引起,故见证极杂;或上攻为齿龈肿痛、口臭;或蕴结于中发为黄疸;或蒸于肌腠,发为痈脓、疮疖;面赤口臭、脘热便溏不爽甚或脂溢性脱发与皮炎等均所常见,无外邪入袭之初呈寒热、继则但热不寒等症状。两证虽为中焦湿热,但后者重在脏腑,前者重在三焦气机,可资鉴别。 5、脾胃湿热证与暑湿困阻中焦证 两证的病机均为脾胃蕴结湿热,故如脘腹痞闷、呕恶纳呆、便溏而不爽、尿短赤而不利等见症均相同,所区别者,内伤之脾胃湿热证由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辛辣煎炙、多饮洒浆等者而致中焦湿热蕴结,外症常无发热,不似后者之发热属必见症;脾胃湿热证多见口苦口臭、面赤而无暑湿困阻中焦证之多汗、面垢等。总之脾胃湿热证指内因而成,暑湿困阻中焦证由外因而成,症虽相似,机理不同,用药亦有异,详审可辨。 (二)、肝经湿热证概念:肝经湿热证,是湿热之邪蕴郁肝经,出现胁痛、口苦、黄疸、纳呆等症的概称。多因外感湿热之邪,或嗜食肥甘酒酪而致。 主要临床表现:黄疸、胁胀痛、饮食减少、口苦、恶闻荤腥,身困乏力。若湿重于热,苔白腻微黄;热重于湿,苔黄腻,小便短赤,脉濡数或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