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热与脾胃肝胆湿热的治疗
国医大师李乾构治脾五法:健脾和胃、调和肝脾、温补脾肾!

国医大师李乾构治脾五法:健脾和胃、调和肝脾、温补脾肾!导入语:脾是我们身体的重要器官,负责帮助我们消化食物,和运化水湿。
今天给大家继续分享国家级名老中医、脾胃专家李乾构先生的治脾十五法中的最后五法。
需要注意的是:本文所有中医药方需要在专业医师指导下使用,仅供行业内部人士及中医爱好者学习、交流使用。
1、健脾和胃法主要适用于脾胃不和证。
主症:纳少腹胀。
次症:胃脘疼痛,恶心呕吐,嗳气反酸,便溏倦怠,舌边齿痕,脉象细弦。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二项次症即可诊断为脾胃不和证。
辨证:脾虚不运,胃失和降。
治法:健脾助运,和胃止痛。
方药:自拟健脾和胃汤为主方。
党参10克,白术10克,茯苓15克,炒莱菔子15克,陈皮10克,姜半夏10克,元胡10克,乌贼骨15克。
中成药可选用胃苏冲剂,每次1包(15克)温开水送服,每日3次。
2、调和肝脾法主要适用于肝脾不和证或肝脾不调证。
主症:胁痛腹胀。
次症:心烦易怒,胸腹痞满,纳少便溏,善喜叹息,舌苔白腻,脉象细弦。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二项次症即可诊断为肝脾不调证。
辨证:肝郁乘脾,脾失健运。
治法:调和肝脾,疏通中焦。
方药:自拟调和肝脾汤为主方。
醋柴胡10克,白芍15克,赤芍15克,白术10克,当归10克,茯苓15克,炒栀子10克,郁金10克。
中成药可选用健脾舒肝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3次。
3、温补脾肾法主要适用于脾肾阳虚证或脾肾两虚证。
主症:五更泄泻。
次症:脘腹冷痛,完谷不化,腰痛肢冷,阳痿水肿,舌淡齿痕,脉沉虚弱。
诊断:凡具备主症和任意二项次症即可诊断为脾肾阳虚证。
辨证:脾肾两虚,清浊混下。
治法:温补肾阳,健脾止泻。
方药:自拟温补脾肾汤为主方。
炮附子10克,肉桂5克,党参15克,炒白术10克,干姜10克,五味子10克,肉豆蔻10克,炙甘草6克。
中成药可选用附桂理中丸或附桂八味丸或四神丸,每次温开水送服1丸,每日3次。
4、健脾养肝法主要适用于肝脾两虚证。
主症:腹胀眩晕。
次症:便溏倦怠,肢体麻木,面色萎黄,视弱消瘦,舌淡苔白,脉象沉细。
治疗肠道湿热的中药方剂

治疗肠道湿热的中药方剂治疗肠道湿热的中药方剂有多种,包括平胃散、三仁汤、茵陈蒿汤等。
这些方剂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使用,可以发挥清热利湿、健脾和胃等功效,帮助患者缓解肠道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
•平胃散:主要由苍术、厚朴、陈皮等中药材组成,具有燥湿运脾、行气和胃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湿滞脾胃所引起的脘腹胀满、不思饮食、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肠道湿热的情况,平胃散可起到清热利湿的作用。
•三仁汤:由杏仁、飞滑石、白通草、白蔻仁等中药材组成,具有宣畅气机、清热利湿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湿温初起以及暑温夹湿所导致的湿重于热证,如头痛恶寒、胸闷不饥、午后身热等症状。
对于肠道湿热引起的脘腹痞满、肢体倦怠、大便黏滞等症状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
•茵陈蒿汤:由茵陈、栀子、大黄等中药材组成,具有清热利湿、退黄的功效。
常用于治疗湿热黄疸所导致的面目俱黄、发热、口渴欲饮、恶心呕吐等症状。
对于肠道湿热所导致的小腹微满、小便短赤、大便不爽、四肢乏力等症状可起到缓解作用。
在使用这些中药方剂时,患者需遵循专业医生的指导,按照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药物剂量,以免影响治疗效果。
同时,患者在服用中药方剂期间,还需注意调整饮食结构,避免进食刺激性食物,如辣椒、大蒜等,以免加重肠道湿热症状。
总之,治疗肠道湿热的中药方剂有多种,患者需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选择适合自己的方剂进行治疗。
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有助于缓解肠道湿热引起的不适症状,促进身体健康。
请注意:以上内容仅供参考,不能作为医学诊断、治疗依据或指导建议。
请您随时关注身体状况,切勿盲目用药或治疗,如遇病情变化或感觉任何不适,建议您及时向专业人士求助,可线上咨询医生,或者去线下医疗机构就诊。
肝胆湿热吃什么

肝胆湿热吃什么肝胆湿热是一种中医术语,指的是人体肝脏和胆囊中潴留的湿热因素过多,导致身体出现一系列的不适症状。
常见症状包括口苦口干、目黄、舌苔厚腻、大便黏滞、小便短赤等。
对于肝胆湿热的治疗,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本文将为您介绍一些适宜于肝胆湿热的饮食建议。
首先,对于肝胆湿热,宜选择具有清热解毒功效的食物。
例如,苦味食物如苦瓜、黄芩、栀子、薏苡仁等,可以清热解毒,排除湿热。
此外,冠希安、黄连、何首乌等中药也可多加入饮食中,以帮助调理肝胆湿热。
其次,饮食中宜多摄入富含维生素C的水果和蔬菜,如柠檬、橙子、苹果、葡萄柚、草莓、橙红色的胡萝卜、柿子椒等。
维生素C有助于清除体内自由基,促进肝脏解毒功能,减轻湿热症状。
此外,适当增加纤维素摄入也是帮助清除湿热的好方法。
蔬菜、水果中富含的膳食纤维可以促进肠胃蠕动,有效排出湿热。
常见的纤维食物包括豆类、蔬菜、粗粮等。
建议选择红薯、黑豆、绿豆、莲藕、芹菜、菠菜、苦瓜等食材,以增加纤维素的摄入。
此外,饮食中适量摄入一些能清理肝胆湿热的草药也是不错的选择。
例如,菊花、佩兰、蒲公英、泽泻、茵陈蒿等,都具有较好的清热解毒功效。
可以将这些草药加入饮水中煮沸,作为日常饮品饮用。
这样的饮品除了能帮助清除湿热,还能够提供水分及营养。
此外,对于肝胆湿热患者来说,饮食要尽量清淡,避免食用辛辣刺激的食物。
如辣椒、花椒、大蒜、生姜等,这些食物会加重湿热症状。
同时,限制油腻食物的摄入也是非常必要的,如油炸食品、油腻肉类等。
这些食物会给肝脏增加消化负担,加重湿热症状。
最后,要保证充足的水分摄入,多饮水是帮助排除湿热的关键。
每天饮水量至少在2000毫升以上,可以饮用清茶、冰糖绿豆汤、菊花水等。
多喝水有助于体内湿气的排除,对缓解肝胆湿热有一定的帮助。
总结起来,对于肝胆湿热患者来说,饮食调理是非常重要的治疗手段。
宜选择清热解毒、富含维生素C、纤维素的食物,同时避免食用辛辣刺激、油腻食物。
此外,适量增加草药的摄入,多喝水也是帮助清除湿热的好方法。
肝火旺湿气重的调理及食疗法

肝火旺湿气重的调理及食疗法但是究竟要如何调理呢?今天给大家整理了肝火旺湿气重的调理知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肝火旺湿气重的调理肝火上炎——多吃清肝泻热食物。
上火症状:睡眠多梦、目赤肿痛、口苦口渴等。
病因多为肝气久郁,或吸烟喝酒过度,或因过食甘肥辛辣之物所致。
降火食物:要适量多吃清肝泻热的食物,如苦瓜、苦菜、西红柿、油菜、丝瓜、李子、青梅、山楂及柑橘等。
还应戒烟限酒、忌食甘肥辛辣的食品。
湿气过重——多吃健脾益气食物。
症状:身倦乏力、食少腹胀、两胁胀痛、大便稀溏等。
病因多是由于脾气虚弱,肝气太盛,影响脾的运行功能所致。
降火食物:饮食上应多吃一些有健脾益气功效的食物,如扁豆、高粱米、薏米、大枣、胡萝卜、橙子等食物,以健脾理气为主。
加重湿气的坏习惯喝大酒。
这是加重“湿毒的关键因素,从中医上来讲,酒助湿邪,因此酒精尽量要少碰,更不能借酒浇愁。
老坐着。
久坐会使人的脑供血不足,导致脑供氧和营养物质减少,加重乏力、失眠、记忆力下降等,还会引发全身肌肉酸痛、脖子僵硬和头疼、头晕。
睡不够。
从中医角度来说,睡不够就是脾虚的症状,睡好觉也能让我们的身体更轻盈。
建议每天晚上11点前就睡觉,每天增加一些运动会让你的睡眠质量更高。
爱吃凉。
中医认为,生冷食物、冰激凌或凉性蔬果,会让肠胃消化吸收功能停滞,给外邪创造入侵机会。
因此不易过量食用,烹调时最好加入葱、姜来减弱蔬菜的寒凉性质。
菊花粥秋季霜降前,将菊花采摘去蒂,烘干或蒸后晒干,或阴干,然后磨粉备用。
先以粳米100ml,加水如常法煮粥,待粥将成时,调入菊花末10-15g,稍煮一、二沸即可。
芹菜粥新鲜芹菜60g(切碎),粳米100g,放砂锅内,加水如常法煮粥,每日早晚温热服食。
应现煮现吃,不宜久放。
银耳莲子粥冬季去除肝火的最佳选择,圆糯米60克、桂圆肉10克、去心莲子20克、红枣6克,莲子与圆糯米加600毫升的水,小火煮40分钟,然后再加入桂圆肉、红枣再熬煮15分钟,加冰糖适量,即可食用,不仅能够有效去除肝火,还能够当做美容养颜的美食。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国家级名老中医治疗脾胃湿热案例
一、病情描述
该患者,男性,年龄50岁,平素有脾胃不佳、易疲乏等症状,最近两
个月感觉口渴欲饮、大便稀溏、头晕目眩、口苦口臭等表现。
就诊于
我们医院消化内科后诊断为脾胃湿热。
二、治疗方案
1. 采用中药治疗,主方包括草果、黄芩、白术、茯苓等,选用滋脾化湿、清热解毒的草药,每日两剂,连续服用两周。
2. 饮食方面,建议少食油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易消化的
食品,如粥类、蒸煮蔬菜等。
3. 通过针灸疏通经络,促进血液循环,改善新陈代谢,早上、下午各
一次,每次30分钟。
三、治疗效果
经过两周的治疗,患者口渴欲饮、大便稀溏症状得到明显改善,头晕
目眩、口苦口臭等症状也有所减轻。
再次来诊时体检结果也有所改善,说明治疗方案有效。
随后,我们延长了治疗时间,并每周调整用药,
最终患者症状得到了完全缓解。
四、小结
中药治疗和针灸疗法作为中医传统疗法,具有安全、有效、易于接受
的特点,适合治疗脾胃湿热等慢性疾病。
当然,如果治疗前能够从生活习惯开始调整,如饮食健康、合理运动等,也能够对疾病产生良好的治疗效果。
湿热吃什么药好?

湿热吃什么药好?
关于《湿热吃什么药好?》,是我们特意为大家整理的,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身体素质寒湿的人自然应当重视人体的调养,有一些药品对医治改进有一定的作用,例如龙胆泻肝丸或是是人参健脾丸,针对健脾开胃调整湿热体质,都是有非常好的功效。
1、龙胆泻肝丸
成分:龙胆、黄芩、柴胡、山栀子(炒)、泽泻、木通、盐车前子(盐炒)、川芎(酒炒)、生地黄、生甘草。
作用:清胆肝,利寒湿。
用以肝胆湿热,头昏眼赤,耳聋耳
鸣,肾区疼痛口苦口臭,尿赤,湿热带下。
2、人参健脾丸
构成:由山参、白术茯苓、甘草、淮山药、莲籽、薏米仁、甘松、白蔻、茯苓、绿皮、六神曲;谷芽、山楂果、伏苓、薏米仁、川芎、枳壳等药品构成。
作用:健脾开胃,消补兼施。
内服每一次6-12 克,每天2次。
3、附子理中丸
构成:含禄特科技、党参、白术茯苓、炮姜、甘草等中药材。
作用:内服每一次6— 9克,每天3次。
孕妇谨慎使用。
4、加味香连丸
关键作用:清热利湿,温胃止疼。
可用症状:大肠湿热引发的痢疾,症见排便浓血、腹痛往下坠、肛门下坠。
使用方法使用量:内服,一次6g,一日3次。
药效剖析:聚瑞黄芩,清热解毒化湿,治腹泻痢,为君药。
柴胡、黄柏提升黄芩清热解毒化湿之功,共为臣药。
赤芍、川芎
和血止疼;延胡索理气止痛;姜厚朴、枳壳、槟郎、甘松理气与立,行滞止疼;吴茱萸彭中化湿治腹泻,也制微寒之品,为佐药。
甘草健脾胃与立,调合药效,为使药。
诸药共用,共奏清热利湿,温胃止疼之功。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中医学常见的一种证型,主要表现为肝郁气滞、痰湿内蕴、脾胃失调等症状。
在传统中医治疗中,疏肝健脾方剂是常用的治疗方法之一。
本文将重点介绍疏肝健脾方剂在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中的应用及疗效。
我们来了解一下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临床表现。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主要症状包括胸胁疼痛、脘腹胀满、食欲不振、腹泻或便秘、口苦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等。
这些症状常常是由于情绪不畅、饮食不节、作息不规律等因素引起的,表明脾胃失调,肝郁气滞,痰湿内蕴,脾胃失调。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针对肝郁脾虚型脾胃病的临床表现而制定的。
它的基本原则是疏肝调情,健脾化湿,解郁通滞。
根据中医理论,疏肝可以调节情绪,健脾可以消化食物,改善脾胃功能。
疏肝健脾方剂可以有效地改善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常用的疏肝健脾方剂包括柴胡疏肝汤、护肝消食汤、越鞠丸等。
这些方剂中所含药物均有疏肝健脾的作用,能够调节肝气,健脾化湿。
柴胡疏肝汤中的柴胡、黄芩、半夏等药物可以疏肝解郁,健脾化湿,改善脾胃功能;护肝消食汤中的茯苓、泽泻、白术等药物则有利于健脾化湿,消化食物。
这些药物的配伍应用可以使疏肝健脾方剂具有更好的疗效。
使用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时,还需要结合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根据患者的不同症状和体质,可以对疏肝健脾方剂进行调整和组合,以达到更好的疗效。
治疗过程中还要注意患者的饮食和作息规律,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有助于疏肝健脾方剂的疗效发挥。
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是一种常见病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中药疏肝健脾方剂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通过疏肝调情,健脾化湿,改善脾胃功能,能够有效地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其生活质量。
在使用疏肝健脾方剂治疗肝郁脾虚型脾胃病时,仍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体质进行个体化的治疗,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确保疗效的最大化。
希望本文对大家有所帮助,谢谢阅读。
脾虚湿热中医验方医案

脾虚湿热中医验方医案
脾虚湿热是中医常见的证候之一,其临床表现多为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本文将介绍一组中医验方医案,希望能对脾虚湿热的治疗有所帮助。
一、病例介绍
患者,男性,47岁,因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症状就诊于中医门诊。
初步诊断为脾虚湿热,中医验方治疗。
二、中医诊断
1. 脾虚湿热证候
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四肢乏力等症状。
2. 证候分析
脾主运化水谷精微,若脾气虚弱则运化功能受损,容易导致湿热内生。
本病患者,脾虚湿热证候明显,故诊断为脾虚湿热证。
三、中医验方治疗
方名:健脾消湿汤
组成:白术10克,茯苓10克,炒白芍10克,炒陈皮6克,桂枝6克,泽泻10克,车前草10克,苍术10克,炒姜3克,大枣5枚
用法:水煎服,一天3次,每次1剂。
四、治疗效果
经过一个疗程的治疗后,患者的腹泻、腹胀、口干、舌苔黄腻、
四肢乏力等症状明显好转,精神状态也有所改善。
再次就诊时,患者的诸多症状已经消失,体检结果也正常。
五、总结
中医验方治疗脾虚湿热证,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健脾消湿汤能够调理脾胃功能,清热解毒,具有良好的疗效。
但需注意,中医治疗需要因人而异,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同时,中医治疗需要长期坚持,才能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脾热
脾热主要症状有唇红,咽干,心烦,腹胀感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中医 认为,脾开窍于口,心脾积热是导致该病的主要因素,其他还有心火
旺盛、阴虚内热夹湿等原因。
治疗上主要是清心脾积热,常用药物有 栀子、黄芩、连翘、 大黄、木通、 甘
草等。
一般的脾热可以用绿豆百合粥。绿豆百合粥清热, 生津,可以去脾热,严
重的脾热可以在前面的粥里加金银花。
适度的体育锻炼,提高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另外,饮食上要以清淡为
主,多吃一些富含 维生素的蔬菜、瓜果,忌食 辛辣食物,戒除烟酒,尤其是不
能饮酒,少吃牛肉、羊肉等“上火”的 食物。还要注意保持乐观向上的精神状态,
同时要养成良好的排便习惯,保持大便通畅。
千张纸 10克 射干12克 虫蜕8克 马勃12克 青果15克,麦冬15克, 石
斛15克,生地15玄参12克 甘草5克。 2剂服三天,连服10剂(15天)。
脾胃湿热吃什么中成药?
脾胃湿热又叫中焦湿热
答一:黄柏(颗粒冲剂)10g/日,送服参苓白术散
答二1脾胃虚寒证。过食生冷,或肾阳虚,火不生土所致。临床表现,腹胀
纳少,腹满时减,腹痛喜温喜按,口泛清水,大便溏薄清稀,四肢不温,或肢体
困重,或周身浮肿,小便不利,或白带量多质稀,小腹下坠,腰腹酸沉。舌淡胖,
苔白滑,脉沉迟无力。阴寒之气内盛,水湿不化,见口泛清水,大便溏泄,甚则
完谷不化,小便不利,水肿。妇女带下清稀、腰腹酸沉,属寒湿下注。 参
苓白术散 、人参健脾丸主治脾胃虚弱引起的饮食不化,倒饱嘈杂,恶心呕吐,腹
痛便溏,不思饮食,体弱倦怠..补中益气丸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下陷,体倦乏力,食
少腹胀,久泻,脱肛,子宫脱垂.
2脾胃气虚 精神疲惫,全身乏力,不思乳食,或拒食,伴形体消瘦,
面色苍白,大便溏薄或夹有乳食残渣,舌质淡、苔白,脉细弱。 香砂六君
子汤 参苓白术散
3湿困脾阳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
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
腻,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
纳呆恶心,身重肢倦、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茵陈五苓
散 葛根芩连汤
4 阴虚火旺 ,午后潮热,或夜间发热,发热不欲近衣,手足心发热,或
骨蒸潮热,心烦,少寐,多梦,颧红、盗汗、口干咽燥,大便干结,尿少色黄,
舌质干红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细数。或伴有口腔溃疡反复发作,疼痛,伴
头昏,腰酸乏力等。 六味地黄丸、知柏地黄丸、玉女煎, 龟芪参口服
液 玉盘消渴片
刘业生 主治医师 家庭医生在线合作医院 全科
擅长:常见病、多发病以及预防保健有多年的丰富经验。
脾胃湿热亦称中焦湿热,多外感湿邪或饮食不节、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
脾胃所致,治疗多以化湿理气为主,因湿邪最易阻滞气机,理气有助祛湿,祛湿
最常见藿香、佩兰、蔻仁、菖蒲、茯苓、苡仁等芳化淡渗平和之品,待湿去热孤
再适当加入清热药。
殷冬生 职称:医师 专长:内科 已帮助用户:54235
病情分析:脾胃湿热 ,病证名。亦称中焦湿热。多由感湿邪或饮食不节、
过食肥甘,酿成湿热,内蕴脾胃所致。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
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
治以清热利湿为主。该证在门诊诊疗中几乎每天均可见到,它涉及消化、肿瘤、
泌尿等多个系统的多种疾病,而消化系统疾病更为常见,如慢性胃炎、反流性食
管炎、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慢性乙肝、肝硬化、脂肪肝、胆石症、胆囊息
肉等。在肝癌手术、食管或胃或肠癌手术后,其各自发展的不同阶段均可能出现,
而慢性胃炎占了首位。
意见建议:治疗原则,健脾 化湿 理气 清热。脾胃虚弱才生湿,热生于湿
后,先祛湿,后清热。参苓白术散,或者平胃散,健脾燥湿。后可以适当服用一
些清热药即可
请问如何区分脾胃湿热 肝胆湿热
zj张求医生爱心医生向TA提问 帮助网友:251称赞:28
二者的不同可从以下方面来考虑:
1 湿热偏重不同.虽然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之病因均为湿热,但湿热偏重不同.
脾胃湿热湿重于热,湿的表现如肢体困重,纳呆,腹胀,大便溏泻表现明显.热的表现
相对较轻.肝胆湿热热重于湿.热的表现如身热,口干,口苦,大便干结.小便短赤的
表现明显,而湿的表现相对较轻.
2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都有脾胃功能失调的症状,如腹胀,纳呆,呕恶.肝胆湿
热产生上述症状是因为肝气横逆犯胃.脾胃受病,运化失健则腹胀,纳呆,呕恶.故脾
胃症状相对较轻.而脾胃湿热是因湿热之邪蕴结脾胃,受纳运化失职,升降失常,致
腹胀,纳呆,呕恶.故脾胃症状相对明显.肝胆湿热多兼有脾胃症状.而脾胃湿热则不
兼胁痛,口苦等肝胆症状.
3 肝胆湿热因湿热郁结肝胆,疏泄失职,肝气郁滞,不通则痛,故胁肋部胀痛不
适,而脾胃湿热为脘闷腹痛症状,无胁肋胀痛的症状.且肝胆湿热有湿热下注的症
状,如阴囊湿疹, 潮湿,睾丸肿胀,坠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症状.脾胃湿热则
无这些湿热下注的症状.
4 从治疗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疗程来看,脾胃湿热的疗程较长.愈后较少复
发.肝胆湿热虽疗程较短,但屡有发作.因脾胃湿热湿大于热,湿邪致病的特点是病
程较长,故缠绵难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