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

合集下载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其他论文文档]“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之二)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其他论文文档]“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之二)

“封建主义”概念辨析(之二)【内容提要】目前国内普遍将西文feudal、feudalism与中文“封建”对译,实属不妥。

最初的汉学家和中国学者(包括严复在内)并不这样做,严复译feudalism为“拂特制”。

20世纪受西方古典进化论的影响,将西欧feudalism抽象化,按照西欧的模式解读中国和世界,据此严复首先将feudalism与“封建”对译,从此西欧和中国有了相同的“封建社会”。

本文从学术史,特别是从实证分析和理论分析两方面,阐明西欧fe udalism是欧洲历史发展的产物,只属于欧洲;中国的先秦是封建制,而且惟其符合中文“封建”之本义;秦代至清代是皇权专制制度。

它们本是三个不同的概念,谁也不能涵盖谁,就中西中古社会而言则属于前近代时期不同的社会形式,不应该贴上同一个标签。

【摘要题】学术史【关键词】封建/封建主义/西欧/中国/中古时期【正文】三、马克思、布洛赫等作家的理论分析本来是两种不同的物品,为什么贴上同一标签并且装进同一箩筐?这是中西历史的双重误读,也是某种历史认识的误区使然。

关于西欧feudalism,前面以布洛赫的提示为主要线索对其做了历史的分析,下面我们追寻马克思等相关作家的论述,尝试做一点理论方面的澄清。

前已提及,当20世纪初“封建”一词在中国空前高频率的出现时,已经不是中国传统话语的简单延续,既不是西周“封土建制”的简称,也不是秦汉以来“分封”与“郡县”孰优孰劣论辩中的封建,随着西语feudalism与“封建”对译,“封建”已成为同一的、中西概莫能外的社会发展阶段。

它是“五种生产方式说”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种生产方式说”曾在中国的历史教学和研究领域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近20年来虽然受到越来越多的诘问,不过在许多情况下仍然莫衷一是。

焦点似乎还是在马克思等作家关于该问题论述的解释上。

坚持者认为,五种生产方式说是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发展史的经典解释,不容改变;反对者则认为这不是马克思的本意而是斯大林所为。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解读》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解读》

弩霓·带淹捌:i喜1建补会》辫蕊AbstractTheconceptof‘‘feudalism’’isofessentialfunctioninsocialreformandacademicdevelopment.Nowadays,theverysenseoftheconcepthasmetwithdoubtandquestion.ThisarticlemainlydiscussthefeudalsocietybyanalyzingthebookFeudalSociety,MarcBlochwritten.Thistextprimarilyisdividedintothreeparts.Chapteroneintroducesdetailedlydifferentconceptsaboutfeudalsocietyfromotherscholars.Infeudalsocity,theprossessorsofproductivematerialsusuallygottheextraeconomiccompulsivepower,includingthepolitical,legalandcustombondagesonthem,ofcontrollingthedirectproducers,SOasextractthesurpluslaborfromthem.Chaptertwoitistheemphasisofthisarticle.Sectiononeanalyzesafewsubjectsinthefeudalandsocialenvironment,interpersonalties,society,includinghistoryattachmentrelationshipsandsocialhierarchy,politicalsystem,andimpactoffeudalism.Sectiontwosummarizestheresearchmethodsandresearchpointofview,includingtheoverallpointofview,longtime,comprehensivestudyandcomparisonmethods.ChapterthreeintroducessomeevaluationwhichwasgivenbyscholarsathomeandabroadaboutFeudalSociety.AndBlochleftthelimitationandregretstudyingfeudalsociety.目录中文摘要………………………………………………………………………………………..IAbstract……………………………….……………………………………………………………………………………II第一章研究综述与导论………………………………………………………………………l第一节国内外学者对封建社会的研究概况……………………………………………1一国外研究状况………………………………………………………………….1二国内研究状况………………………………………………………………….5第二节马克·布洛赫的生平和著述……………………………………………………6第三节本文研究的目的及意义……………………………………………………….8第二章《封建社会》研究内容与方法解读……………………………………………….12第一节《封建社会》研究内容解读……………………………………………………12一历史和社会环境……………………………………………………………….12二人际纽带:家族关系和附庸制……………………………………………….16三庄园制…………………………………………………………………………22四政治体制………………………………………………………………………25五作为一种社会类型的封建主义及其影响……………………………………一28第二节《封建社会》研究方法解读………………………………………………….29第三章“封建社会”——一个持久不衰的话题………………………………………….33第一节马克·布洛赫的成就和遗憾………………………………………………….33第二节对“封建社会”的认识的一点感想…………………………………………一35参考书目………………………………………………………………………………………38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解读》作者:孙熠学位授予单位:天津师范大学引用本文格式:孙熠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解读》[学位论文]硕士 2009中南民族大学硕士学位论文清朝讼师研究姓名:修云福申请学位级别:硕士专业:专门史指导教师:余和祥;王延武20050524摘 要 清朝讼师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却处于被主流社会在政治和道德上双重拒绝的境地。

试析马克·布洛赫总体史观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试析马克·布洛赫总体史观中的人本主义思想

罗代尔 (e n ru e)完 成 的 。( Fmad ad1 B 利科 :2 )在这种 理论 影 响下 ,一些 历史学家 不断把 2 人逐 出历史舞 台 ,造成 了没有 人 的历 史 。罗兹 ( C letR oe )对布 洛赫 的攻 击极为 R. obr hds 严 厉 ,他认 为 ,布洛赫 全盘 照搬 了涂 尔干 的社会 学方法 ,( oe:6 h R d s4 )他和 费弗尔 对人 已 根 本不 感兴趣 ;( hds4 )《 建社 会 》一 书充斥着 将 中世纪 社会 结构化 的社会 学偏见 , R oe:7 封 ( oe: 7 h R d s4 )布 洛赫没 能揭 示个 人 同社会 的真正关 系 ,( oe: 8 h R ds 6 )从而 促使整个 年鉴
具有 的活力 和价值 。
这种批 评在 很大程 度 上是 围绕对布 洛赫 于 l3 —14 9 9 9 0年 间出版 的代 表作 《 封建社会 》
的评 价展 开的 。最初 的质疑来 自布 洛赫 的挚友 ,他 在斯特 拉斯堡 大学和 《 年鉴 》杂志社 的
同事费弗尔 。 费弗 尔责 备该 书 的社 会学 味道过浓 , 为布洛赫 没有 更为细致 地去 讨论个人 。 认 ( 克 :2 )他 在 一篇 书评 中说 :“ 伯 0 然而 ,最令 我吃 惊 的是 ,当我们 读罢此 书掩 卷遐 思 的 时候 ,会发现 书 中几乎 看不 到个 人 的影 子 。 B ru6e4 1 ”( ug i :3 ) r 费弗尔 的书评 同布 洛赫 的名著 一样 受到 了忧 心 时局 的学 界的冷遇 。然而 ,恐 怕他万 万 不会 想到 , 自己的一 句低 声抱 怨多年 以后会得 到众 多学者 的 同声 附和 ,而且 批评 的力度 日 渐增 强 。英 国史 家 巴勒克 拉夫 (e eyB r cu )说 ,在布洛 赫看 来 ,历史 学的研 究对象 Jf r al rf e

新封建主义?

新封建主义?

新封建主义?新封建主义,李隆国(北京大学历史学系)1939年法国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发表《封建社会》,基于法国史学传统,将欧洲中古时期的封建制度当作“全称性的描述”,从广义的角度全面论述了作为总体史的欧洲中古封建社会。

《封建社会》的发表,引发了学术界热烈的反应。

作为其中一种回应,1944年比利时史家弗朗索瓦?冈绍夫发表《何为封建主义》,侧重于从法律制度的角度来理解封建制度,即封土—封臣制度。

《何为封建主义》就主要分析“封君”“封臣”“封土”的含义,以及它们之间的法律关系(中译本第6页)。

冈绍夫认为,马克?布洛赫所提出的封建社会是建立在他讨论的封建制度的基础之上的。

冈绍夫的书发表之后,与《封建社会》一道,迅速成为关于封建主义的经典性作品。

冈绍夫的封建制度史分成两个部分,即加罗林时代封建主义(8-9世纪)和此后流行的典范性封建主义(10-12世纪)。

他认为这种转化的关键在于封土的可继承化。

但是,对于为什么封土会变成可继承性的、以及如何安排继承的一套制度,冈绍夫语焉不详。

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法国历史学家乔治?杜比敏锐地抓住了这个问题,通过对马孔地区的个案研究,在总体史的框架中指出,这种转化的一种关键性因素来自于公元一千年前后嫡长子继承制度的成长,这一变化被他称之为“封建革命”。

杜比对封建主义理论的修补,在20世纪末被一批研究法国南部地区12世纪历史的史学家们所发扬光大,其中影响最为广泛的支持者当属美国学者托马斯?比森。

1973年,比森在普林斯顿大学举办的学术会议上,发表《中古和平运动的制度结构》,宣称自己还不想与封建主义理论有任何瓜葛。

但是到1994年,他发表长篇论文《封建革命》,在《过去与现在》杂志引发广泛的讨论。

通过梳理当时文献中的术语,比森从心态史的角度,指出以“暴力”为核心的话语体系的形成,宣告11世纪领主权的广泛确立,人身依附关系的普遍化,从而引发了封建革命,导向封建制度时代。

与杜比等人发展封建主义的思路不同,另一批历史学家开始不满于封建主义理论。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读后感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读后感

马克布洛赫封建社会读后感刚开始翻开这本书的时候,我心里直犯嘀咕,“封建社会?这不是历史课本里那些干巴巴的概念嘛,能有啥新鲜的?”但是,布洛赫就像一个超级厉害的魔法师,他轻轻一挥魔法棒,封建社会就从课本里那简单的几行字变成了一个活灵活现、超级复杂又充满魅力的大迷宫。

这本书最让我觉得惊艳的是布洛赫看问题的角度。

他可不是那种只盯着几个国王或者贵族在城堡里发号施令的历史学家。

他就像一个拿着放大镜的侦探,不放过封建社会里的任何一个小角落。

从农民在田地里的劳作,到骑士在战场上的冲锋,从贵族之间的勾心斗角,到教会在整个社会里扮演的角色,他全都仔仔细细地研究了个遍。

我仿佛能看到他躲在历史的角落里,偷偷观察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然后把这些观察都记录下来,组成了这本厚厚的大书。

比如说对贵族的描写吧。

以前我觉得贵族就是一群穿着华丽衣服,天天开宴会的人。

但布洛赫告诉我们,贵族可没那么简单。

他们要管理自己的领地,得懂军事,要保护自己的子民(虽然有时候保护得也不怎么样),还得在复杂的政治关系里周旋。

他们的权力也不是天生就稳稳当当的,还得不断地通过各种手段来巩固,就像在走钢丝一样,一不小心就可能摔个大跟头。

这让我突然觉得贵族们也不容易啊,虽然他们还是享有很多特权,但生活也充满了挑战呢。

还有农民,这是一群在历史中常常被忽略的人。

布洛赫却把他们从历史的尘埃里挖了出来,让我们看到他们真实的生活。

他们可不是只会种地的苦力,他们也有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反抗方式。

虽然他们在封建社会的最底层,被各种压迫,但他们也在努力地生存,就像小草一样,虽然渺小,但有着顽强的生命力。

他们和贵族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不是简单的被统治和统治,更像是一场持续不断的拔河比赛,双方都在尽力争取自己的利益。

说到这本书的风格,布洛赫写得可真是生动。

虽然里面有很多学术性的内容,但他不会让你觉得枯燥。

他就像一个讲故事的老爷爷,坐在炉火边,把封建社会的故事娓娓道来。

有时候他会用一些特别有趣的比喻,让你一下子就能理解那些复杂的概念。

马克·布洛赫:历史有什么用

马克·布洛赫:历史有什么用

马克·布洛赫:历史有什么用历史有什么用?法国年鉴学派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的幼子曾如是诘问其父,令其哑口无言。

若干年后,布洛赫身陷囹圄,赍志以没而作《历史学家的技艺》,极尽所能为历史学家辩护。

布洛赫的时代,史学家要为史学存在的正当性辩护,并非奇谈,在近代自然科学的冲击之下,社会科学也必须为自己的存在提供合理性论证,而史学当然不可能提出一套几何论证的精确公式,史学是否还是一门“科学”?为“历史”提供其存在的正当性论证,这成了史学家的头等大事,布洛赫也不例外。

然而,《历史学家的技艺》毕竟是布洛赫身陷囹圄时草创之作,虽不乏洞见,却难有系统条陈。

于今,或许只能从布洛赫的两部名著,尤其是《封建社会》所提供的新的方法论,来猜测其“技艺”和“辩护”了。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叶,庸俗的实证主义方法风靡一时,波及所有社会科学,遑论史学。

首开 *** 的是德国社会学界巨擘马克思·韦伯、涂尔干等人,韦伯在他的升任教授讲演中直言不讳,庸俗的实证主义方法在社会科学中的泛滥已经导致德国的庸人政治。

布洛赫受业于社会学家涂尔干,对一叶障目的史学方法也颇为不屑,《封建主义》这部杰作正是产生于布洛赫的 *** 。

“封建社会”的定义,历来便是史学家争论不休的场域,但“封建社会”被普遍地归纳于“附庸与采邑”两个关键词的解释之下却是庸俗实证主义者的普遍教条。

在这一框架之内,“封建社会”被肢解为法律、行政、军事等等各不相关领域的“上层历史”。

这一态度,尽管跟西欧史学界对马克思主义所阐明的“下层历史”的警惕不无关系,但其实质却是将历史分割成各个互不相关的领域。

这种方法论有其学科自足的“理性化”要求,但同时也使“历史”成为一堆破碎的碎片。

学科自律的正当性同时也瓦解了历史本身的丰富内蕴,被庸俗的实证主义方法肢解之后的历史还有什么用?“总体思想”的历史与旧史学的封建社会研究强调纯政治史、纯制度史或战役史不同,而布洛赫却极大地拓展了历史学的视野,布洛赫认为,“依附农民;附有役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制的广泛使用———薪俸制是不可能实行的;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关系———这种关系在武士等级内部采用被称作附庸关系的特定形式;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威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形式,即家族和国家的存留———在封建社会第二阶段,国家将获得复兴的力量———这些似乎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

历史学马克布洛赫作用历史观

历史学马克布洛赫作用历史观

历史学马克布洛赫作用历史观
马克·布洛赫(1886—1944),法国历史学家,年鉴学派的创始人之一。

主要著作有《法国农村史》《封建社会》等。

布洛赫的历史观可以被概括为“总体史观”。

他认为,历史研究应该关注人类社会的全貌,而不是仅仅关注某个方面或事件。

他强调历史的连续性和多样性,认为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和变化的过程,而不是一系列孤立的事件。

布洛赫还强调了历史的主观性和相对性。

他认为,历史学家的观点和偏见会影响他们对历史事件的解释和评价。

因此,历史学家应该尽可能地保持客观和中立,避免将自己的观点强加于历史。

此外,布洛赫还关注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认为,历史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当前的社会和政治问题,并为未来提供指导。

总的来说,布洛赫的历史观强调了历史的主观性、相对性和总体性,以及历史与现实之间的联系。

他的观点对后来的历史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尤其是在年鉴学派的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走近西欧封建社会

走近西欧封建社会

西欧封建社会的形成对于封建社会这个词我们并不陌生,但实际上,我们对何为封建社会并不了解,尤其是完全意义上的西欧封建社会。

那么,到底何为封建制度呢?法国学者马克.布洛赫描述封建制度时曾有如下语句:出于从属地位的农民;广泛采用地产劳动(即采邑)以替代薪俸;特权地位的武士阶层;服从于保护的纽带,舒服了属民之间的关系,并在五十阶层内树立了所谓附庸制的特种形式;政权分散——必然导致秩序混乱。

在上述情况之中,还保留着其它的组织形式,如民族与国家......以上似乎是欧洲封建制度的基本面貌。

那么我们首先来了解欧洲封建制度下的经济,着也是对封建制度的兴衰产生决定性影响的因素。

早期封建时代的西欧,由于城市的破坏其经济是以村庄和庄园经济为主的。

在十到十一世纪,西欧的城市数量是相当少的,其经济是以乡村经济为主,正如书中所说,所谓财富和权势,在各地方都是与拥有的土地发生关系,王公贵族以下的绝大部分欧洲人都是从事农业经济。

而农业经济中最主要组成部分就是村庄和庄园着两种农业组织。

村庄是农业经济的基础单位,是一个由十几户或者几百户住在一起的农民家庭组成的人口核心。

村庄通常具有围绕着大片田地的农民草舍群。

这样的天地一般有两到三块。

坏绕村庄的可耕土地称为敞地,敞地是乡村经济的基础。

实际上也是北欧整个农业结构的基础。

但村庄不仅仅限于集居的农民屋舍和环绕的田野。

农民通常还有与住房相连的小菜园,用来种植蔬菜水果,饲养家禽,生产各种食物。

此外,农庄还有牧场和林区。

总之,村庄经济自给自足,无需过多地和外界接触就能满足村民物质与精神上的需要,势必将成为闭关自守的制度,诚如前面所说,中世纪前期的经济,缺乏大量的商业活动和必要的城市人口,不可能刺激村庄除自己所需以外,再多加生产,只有极少量的市场买卖剩余谷物。

这将对欧洲的封建制度产生重大影响!再来看“大名鼎鼎”的庄园经济。

自庄园经济十一世纪形成以来,就是欧洲封建主们的经济来源。

由于土地兼并和战乱不断,农民不得不丢掉自己的土地而依附于封建领主,沦为封建农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马克·布洛赫的伟大声誉不仅仅建立在《封建社会》上,[1]但能够让读者全面、系统地理解其封建主义理论者,则非它莫属。

本文对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做一点评析,希望引起大家对封建主义这一老问题的新关注。

布洛赫扩大了封建主义理论。

布洛赫这样阐述欧洲封建主义:"依附农民;附有役务的佃领地(即采邑)而不是薪俸制的广泛使用--薪俸制是不可能实行的;专职武士等级的优越地位;将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服从-保护关系--这种关系在武士等级内部采用被称作附庸关系的特定形式;必然导致混乱状态的权威分割;在所有这些关系中其他组织形式,即家族和国家的存留--在封建社会第二阶段,国家将获得复兴的力量--这些似乎就是欧洲封建主义的基本特征。

"[2](布洛赫:《封建社会》,第446页。

下文各处引文凡出自此书,只注页码。

)试比较布洛赫同时代的冈绍夫的狭义定义,"一套制度,它们创造并规定了一种自由人(附庸)对另一种自由人(领主)的服从和役务--主要是军役--的义务,以及领主对附庸提供保护和生计的义务。

"[3]显然,布洛赫已经突破了主流的法律政治的狭义封建主义的概念。

布洛赫的广义封建主义是一种社会类型。

他从整体上来描述和分析作为一种封建社会类型的那些历史现象。

他探讨封建主义产生的历史和社会背景,描述和分析中世纪西欧社会各色人等的集体心态,比较各地区封建主义的异同,研究社会诸组织和集团在封建主义下所呈现出的不同面貌,分析它们作用于封建主义的功能,从世界的角度来比较封建主义有无统一性,等等。

正是通过此类描摹与刻画,布洛赫向读者展示了欧洲封建社会的总体特征。

这里,布洛赫很突出地实践了社会科学的分析方法。

因此《封建社会》被认为是作者对历史最为抽象的解释。

作者所定义的欧洲封建主义的诸多特征,其实就是他建构的社会模型的诸要素。

我们能够感受到同时代的社会学、人类学,甚至地理学等社会科学的影响,也隐约感受到韦伯理想类型的某些特征。

将封建主义看作一种社会类型,体现了布洛赫对中世纪欧洲社会各种因素的伟大综合。

它冲破了传统狭义封建主义的藩篱,为封建主义的研究开拓了新的视野。

从此,在封建主义体系下,不再只有贵族,更有农民;不再只有法律政治,更有社会经济;不再只有制度,更有精神;不再只有个人,更有集体;不再只有事件,更有总体;不再只有局部,更有整体;不再只有欧洲,更有世界。

……布洛赫扩大封建主义概念的关键在于将下层社会依附关系纳入进来。

在他的定义中,依附农民居诸要素特征之首。

如我们所知,构成狭义封建主义的两大基石是附庸与采邑。

前者主要涉及的是人身依附关系,个人的委身投靠,效忠臣服。

这种臣服效忠只限于上层社会之中。

其最底层为骑士,农民是被排除在外的。

但是,布洛赫认为,"依附于他人的'人'并非仅见于以军事效忠制为典型特征的上流社会阶层。

"(第241页)他真正关注到了占社会大多数的农民阶层。

因此,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是两个层次的:在上层为附庸,在下层则为农奴。

为此布洛赫不仅讨论上层依附关系,而且探讨了社会下层依附关系在庄园制或者领主权的自然背景存在和运行。

虽然,在一些中世纪史家看来,布洛赫对上层依附所做的描述并没有多少新意;但是,对下层社会依附关系的讨论,却体现了他作为农业史研究家的情怀和作为年鉴学派创始人的远见。

因为引入依附农民,布洛赫同样远离了狭义封建主义的另一基石--采邑。

随着采邑的兴起,封建主义不仅仅只表现出人身依附的特征,而且逐渐体现出更为突出的土地依附的特征。

采邑成为狭义封建主义的关键。

封建主义一词也由采邑演变而来。

对此布洛赫不能不知。

事实上,他也追寻了采邑的渊源并描述了采邑的一些基本特征。

但是,布洛赫对采邑的关注只集中在上层。

在讨论下层社会之时,他关注更多的是人身关系,而非土地关系。

"我们至少需仔细区分两种隶属形式:对一个人的人身有影响的隶属形式,以及只对其作为一块土地的持有者而有影响的隶属形式。

毫无疑问,这两种形式的关系是密切关联的,其中一种关系往往之涉及到另一种关系。

但与附庸制和采邑盛行的社会形成对照的是,在下层社会,这两种关系远不是一致的。

"(第242-243页)我们确实看到了布洛赫讨论采邑与附庸。

但他实际上削弱了采邑的地位,加强了附庸的地位。

至少,布洛赫让我们看到二者并不必然相伴始终。

因此,布洛赫的扩大封建主义,不是以采邑关系,而是以人身依附关系贯穿始终。

所以,最近有人批评布洛赫在大谈封建主义之时,竟然无视采邑的存在。

[4]布洛赫遭到狭义论者的激烈批评。

批评主要集中在布洛赫对下层依附关系所做的研究与分析上。

莱昂批评他明明知道自由依附与非自由依附的区别,却有意混淆。

[5]比森批评他混淆了附庸与农奴。

[6]福尔昆批评他混淆了封建主义和领主权。

[7]狭义论者的批评并非都是无的放失。

但是,因为囿于其法律政治传统,他们往往显得相当狭隘。

在一定程度上,他们的批评夸大了布洛赫与狭义封建主义的区别。

并且从狭义论者的批评中,隐隐透出一丝他们对布洛赫与马克思主义接近的不安。

在我看来,布洛赫没有真正意义上远离狭义封建主义。

是的,布洛赫将依附农民纳入到了封建主义之中,因此,一定程度上混淆了上层与下层依附的特征。

在过分强调人身依附关系的时候,他甚至部分地削弱了狭义封建主义的两大基石之一的采邑。

但是,布洛赫维持了另一基石,人身依附关系。

其封建主义理论的核心仍然是法律政治的。

一切都是在这一核心下延伸出来的。

因此,布朗认为,布洛赫与冈绍夫之间的分歧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巨大。

(T.S.布朗,前言)马克垚教授也认为布洛赫要放弃狭义封建主义不是那么容易。

(马克垚,中文版序言)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有严格的时间限制,从9世纪末到13世纪。

而他真正感兴趣的只有1050-1250年的200年。

[8] "13世纪中叶以后,欧洲各社会决定性地脱离了封建方式。

"(第448页)在其封建主义理论体系下,他没有给予整个中世纪欧洲社会近千年的历史以真正的解释。

布洛赫扩大封建主义的努力也赢得了不少的赞扬。

波斯坦认为布洛赫远离了德国和英国的学术传统,为封建主义的研究开辟了宽广的视野。

《封建社会》也因此被视为讨论封建主义问题的经典杰作。

(波斯坦,1961年英文版序言)比森认为对占人口大多数的农民的关注使布洛赫研究的不仅仅是一种封建主义的研究,而是一种社会的研究。

《封建社会》也因此成为所有西方语言中关于封建主义问题的最好的研究。

[9]布洛赫之后,"封建社会"成为追随者称呼中世纪欧洲的流行术语,依附农民也成为这一社会的基本甚至关键的构成要素。

虽然许多研究在一些具体问题上已经部分或者全部修正了布洛赫的观点和理论,但仍然可以这样说,后布洛赫时代的封建主义研究无法回避他提出的问题和挑战。

确实,封建主义一直在狭义的法律政治的领域里存在,而历史的实际是在狭义的封建主义之外存在更为广阔的`领域和更多样化的历史问题。

封建主义并不能够为那些问题提供解释和说明,也不能够为广阔的领域提供理论和其他的支撑。

封建主义既然是一个主流的话语,而历史学家所研究的许多问题和现象又不能在其中得到阐释,则自然给研究者提出了问题。

一个核心的历史概念却不能解释历史问题,这是历史学家们所难以接受的。

布洛赫正是将那些问题和领域纳入到了封建主义的解释体系之中。

论文略论马克·布洛赫的封建主义概念来自.66WEN.免费论文网布洛赫将狭义论者抛弃的农民纳入到了封建主义体系之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暗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与方法。

许多马克思主义学者也表达了对布洛赫广义封建主义的欣赏和支持。

但是,马克思主义者与布洛赫之间有根本性的不同。

依附农民从未成为布洛赫的广义封建主义的中心。

在布洛赫那里,以人身依附关系这一核心来理解下层社会,只是上层封建依附关系的一个变种。

虽然他以大量的篇幅讨论了下层社会的依附关系,但他只是要说明农民在封建社会中的地位。

并且,布洛赫的依附农民并没有与其封建主义相始终。

布洛赫没有将问题进行到底。

他的依附农民最终被抛弃于封建主义之外。

在13世纪典型的封建主义消亡之后,依附农民仍然存在相当长的时间。

他清楚地认识到,一旦早期的人身依附在晚期转变为土地依附,则是封建主义的衰落。

"在庄园内部的所有依附形式中,最地道的封建依附形式是农奴制,尽管它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已经变成土地依附关系而非人身依附关系,但它在法国一直延存到大革命前夕。

"(第448页)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布洛赫将依附农民纳入封建主义只是暂时的。

更说明他的核心仍然是政治法律的封建主义。

他说,"封建主义作为一种以特殊性质的人类关系为标志的社会组织,不仅表现在新的制度的生成上,而且如同通过棱镜传播色彩一样,将其自身的色彩分给它从过去所接受的事物,并传播给下一个时代。

" (第279页)这就是他所认识的政治法律封建主义与古老的庄园制度、农奴制度之间的关系。

'u\jOq/A|nLMP-x*;+S ( cOI=xb=t05u`R=4?社会学论文;a^Q |MhC+-• pRw•zg@' ~a4?& @Y布洛赫的广义封建主义的流行,直接促成了国际学术界三种封建主义理论鼎立局面的形成。

马克思主义者最坚决地反对狭义封建主义论,对布洛赫式的广义封建主义则有些惺惺相惜。

但是,我以为,三者之间的关系远比人们想象的要复杂。

狭义论者并不能真正做到绝对的只从技术(政治法律)角度来认识封建主义。

(T. S. 布朗,前言)因为,扩大封建主义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趋势。

尽管在过分扩大之后,人们又有些埋怨。

广义论者虽然视野更为开阔,也没有真正抛弃狭义政治法律的核心。

布洛赫在事实上也表现出向马克思主义的靠拢。

马克思主义也没有真正远离狭义封建主义理论资源。

马克思主义的核心在领主和农民的对立,但在领主阶层依附关系的形成上,则完全采纳了传统的狭义封建主义的表达。

至少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是如此,这一点只要看一看安德逊等人的著作就可以明了。

[10]当然,在处理下层社会与封建主义的关系问题上,三者仍然存在有相当大的差异。

狭义论者将依附农民置于封建主义之外,只强调上层依附。

作为广义论者的布洛赫则自上层依附关系出发,承认下层依附与上层一样具有封建主义的特征。

马克思主义者则将依附农民作为认识封建社会的基点和核心。

三者间复杂的关系,颇值得玩味。

一直以来,我们对马克思主义之外的其他两种理论传统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

并不是说没有介绍和了解,而是说它们没有真正成为我们学术研究的理论和历史的资源。

我想,科学地认真地对待狭义和广义封建主义,能够加深马克思主义者对封建主义本质的认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