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胆湿热脾胃虚寒有什么区别
脾虚的各种症状

脾虚的各种症状1、脾热2、脾寒3、脾湿脾热主要是积食造成,往往和脾湿结合在一起,形成湿热。
湿热是最普遍的问题,湿热就是腐烂的垃圾聚集而成,人体要调节湿热,就要给湿热一个出口。
这个出口在哪就会引发哪里的问题。
湿热引发的症状有发烧、腹泻、湿疹、鹅口疮、黄疸、以及其他表现为热、毒、霉的病。
湿热的主要表现是热、毒、霉、臭,容易引发细菌和病毒感染,如腹泻发展成痢疾、霉菌、湿疹溃烂发臭、发烧导致各种炎症。
(咳嗽另外说,不光脾胃问题。
)湿热排出的方式是粘液。
如果腹泻、臭、有粘液就可以判断为湿热,湿疹最后会流黄水,也是湿热。
黄疸表现为暗黄,也是湿热。
鹅口疮是湿热从口腔排出,则容易生霉菌,形成鹅口疮。
这是湿热排出的方式。
一部分有痰的咳嗽,是湿热引起。
脾到肺的升化失常。
湿热,就容易在各处形成粘液,这些粘液里滋生细菌,就形成各种炎症,这种道理对大人也适用。
因此,有以上这些症状,就可以判断是湿热,治疗湿热的方法,简单的就是薏米,薏米除湿,而且性情相对平和,好调味,容易喂。
其它还有茵陈、茯苓、泽泻等,但因为味道不好,不建议给宝宝用,除非严重的湿热情况下。
薏米除湿,且性偏寒,所以可以除湿热,健脾。
一个月的小孩可以吃薏米汤。
但因为薏米带寒性,所以不要一概都吃,有些人并不适合吃,就是脾寒的。
一般宝宝不会脾寒。
脾寒多因为久病、寒风入胃、先天疾病。
脾寒的表现是吐奶,食欲不振,大便稀清,甚至如水,颜色浅,胃痉挛哭闹,打嗝,打嗝并不都是脾寒,但一部分是。
脾寒可以用少量姜丝冲水吃饭前喝。
如脾寒吐奶,可以在喂奶前根据年龄喝5-30ml姜水。
很小的宝宝,可以用姜汁滴在舌头上。
姜的作用主要用于暖胃,不要用多,特别晚上要注意使用。
脾寒会导致脾胃蠕动缓慢,食物不消化或过久停留于胃里。
所以脾寒也会导致湿,就是湿寒,湿寒主要表现为虚弱,面色白、食欲不振,不喜饮水、咳嗽白痰,大便溏泻色浅,无味有粘液。
这就用炒薏米煮粥。
炒薏米(薏米放炒锅里面干炒,发黄即可煮粥)、大米、姜丝粥,严重的可以用泽泻、桂皮、炒白术,不过小儿一般不会到这种情况。
推荐-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

辨症: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脾虚寒湿和脾虚湿热都具有脾虚湿浸的特点,即纳食少,腹胀,饭后加重,大便溏薄,肢体倦怠,少气懒言,头身困重,,或浮肿,或消瘦,舌淡苔白,边有齿痕,脉濡缓等症。
如果兼寒湿困脾,则中阳受阻,脘腹痞闷胀痛,泛恶欲吐,便溏,口淡不渴,面色晦黄,或肌肤面目发黄,黄色晦暗如烟熏,或肢体浮肿,小便短少。
舌淡胖苔白腻。
如果兼湿热蕴脾,则腹部痞闷,纳呆呕恶,便溏尿黄,肢体困重,或面目发黄,或色泽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热不解,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齿痕舌:舌体的边缘见牙齿的痕迹,即为齿痕舌。
主病及相关研究:齿痕舌多因舌体胖大而受齿缘压迫所致,故齿痕舌常与胖大舌同见,多属脾虚,主虚证。
若舌质淡白而湿润,所为脾虚而寒湿壅盛。
齿痕舌的成因,多由于脾虚不能运化水湿,湿阻于舌而古体胖大,受齿列挤压而形成因痕,故齿痕常与胖嫩舌同见,一方面由于舌体水肿,属脾之阳虚而湿盛,另一方面由于舌体肌肉松弛,张口不足,属脾之气虚。
齿痕舌主病:——淡白湿润而有齿印,属寒湿壅盛;——淡红而有齿痕,属脾虚或气虚;——红而肿胀满口,边有齿痕,多属湿热痰浊壅滞;总之可分成气虚与阳虚丙型:(1)气虚型:脾气虚弱,主证:舌质浅谈,舌苔薄白,舌体胖嫩,舌边齿痕,面色恍白或痿黄,气短懒言,头重身肿,倦怠乏力,自汗,饮食减少,食后腹胀,泛恶欲吐,大便溏泻,脉细弱无力。
治则:补中益气。
(2)阳虚型:主怔:舌质谈白,舌面湿润多津,或舌面水滑,舌体圆大胖嫩,边有齿痕。
面色苍白或青黑,神疲乏力,倦怠喜卧,口淡不渴,纳呆食少,腹中冷痛,得温方舒,胃寒肢冷,尿清便塘,或见浮肿,脉沉微。
治则:辛温补阳。
常用的中成药有:人参健脾丸、藿香正气丸、参苓白术丸、附子理中丸、加味保和丸等。
中国正常人的面色微黄,略带红润,稍有光泽,中国医学称之为“常色”。
病时,面色色泽发生变化,称为“病色”。
中医认为五色主病,即“色青多为肝病,色赤多为心病,色黄多为脾病,色白多为肺病,色黑多为肾病”。
四气五味百科

四气五味百科四气,即风、寒、暑、湿。
五味,即酸、苦、甘、辛、咸。
它们在中医理论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本篇文章将介绍四气五味的定义、特征以及与人体健康的关系。
一、四气1.风:风是四气之首,它代表了一种环境因素。
风具有温凉、柔和的特点,可分为表风和里风。
表风主要表现为外感风邪所致的感冒、咳嗽等,里风则是内伤风邪引起的一系列疾病。
2.寒:寒是一种寒冷的环境条件。
寒具有收敛、凝滞的性质,若人体受寒伤,则会出现肌肉紧缩、面色苍白等症状。
寒邪喜欢袭击脾胃,导致腹痛、腹泻等消化系统疾病。
3.暑:暑指的是高温环境。
暑具有炎热、躁动的特征,可引发中暑、热病等疾病。
暑邪主要影响心脏和血液循环系统,导致心悸、口渴等症状。
4.湿:湿是指湿气在环境中积聚或人体内外体液失调所产生的状况。
湿邪主要影响脾胃,导致食欲不振、脘腹胀满等。
二、五味1.酸:酸味具有收敛、固化的特性。
适量的酸味对人体有益,能够促进肝脏的功能,调节肌肉的收缩与松弛。
但过量的酸味会引发口干、牙齿腐蚀等问题。
2.苦:苦味有降逆、燥湿的作用。
适量的苦味对肺部有益,可以清热、润肺。
但苦味过重则会伤肾。
3.甘:甘味有补益、缓和的效果。
适量的甘味能够滋养脾胃,补充体液。
但食用过多的甜味会引发肥胖和糖尿病等问题。
4.辛:辛味有发散、祛寒的功能。
适量的辛味对促进新陈代谢、增强食欲有益。
但辛味过量则可能导致口腔溃疡等问题。
5.咸:咸味有软坚散结的效果。
适量的咸味有助于平衡体内水分,维持血液中的电解质平衡。
但摄入过多的盐会增加心脏病、高血压等患病风险。
三、四气五味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四气五味是中医中重要的概念,它们与人体的健康息息相关。
四气:人体需要适应不同的气候环境,风、寒、暑、湿的变化会影响人体的生理功能。
了解四气对健康的影响,有助于人们采取正确的防护措施,保持身体的稳定。
五味:不同的味道对人体有不同的影响,通过正确选择食物中的五味,可以调节身体机能和改善健康状况。
合理搭配五味有助于维持脾胃功能的平衡,增强机体的抵抗力。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

脾虚湿盛和湿热有什么区别脾虚湿盛症临床表现:面色萎黄,四肢不温,神倦乏力,足跗时肿,舌淡,苔白或腻,脉缓而弱。
脾胃湿热症见脘腹痞满、体倦身重、大便溏泄、身热口苦、渴不多饮、尿少而黄,甚至面目皮肤发黄如橘子色,舌苔黄腻,脉濡数症状是很容易区分的,脾虚湿盛以怕冷无力,舌苔白等来寒像判断,脾胃湿热以身热口苦,小便黄,舌苔黄等热像来判断。
这个脾虚湿盛和脾虚湿热的区别就是一个寒,一个热。
前者主要表现为寒,如这个怕冷,乏力等症状,后者主要是表现为热,如烦躁,口苦,尿黄等症状。
所以是很容易区分的。
脾虚湿盛可以用参苓白术丸,脾胃湿热以温胆汤等来治疗日常生活中,常听人说:“这几天有湿热,该喝些凉茶调节调节。
看中医时,也常会听医生说“湿热”。
那么,什么是湿热,湿热有哪些表现,应注意什么问题?要明白湿热,先应了解什么叫湿,什么叫热。
所谓湿,即通常所说的水湿,它有外湿和内湿的区分。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家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常与消化功能有关。
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那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且脾虚的人也易招来外湿的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是既独立又关联的。
所谓热,那是一种热象。
而湿热中的热是与湿同时存在的,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因此,湿与热同时存在是很常见的。
湿热的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不同的部位而有差别。
湿热的治疗,一般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化湿为主,可选用六一散,或三仁汤、平胃散;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地丁草、苦参、白藓皮;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前子等;阴囊湿疹、睾丸胀痛、白带黄臭可加龙胆草、苦参等;血尿可加小蓟草、茅根、石苇、扁蓄等等。
湿热体质的表现 肝区胀痛发热怕冷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湿热体质的表现肝区胀痛发热怕冷
导语: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经常会挺医生说湿热体质,那么湿热体质的表现究竟是如何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分辨自己是否是湿热体质的表现?所谓湿,
我们去看中医的时候,经常会挺医生说湿热体质,那么湿热体质的表现究竟是如何的?我们应该怎么样分辨自己是否是湿热体质的表现?
所谓湿,即水湿,分外湿和内湿。
外湿是由于气候潮湿或涉水淋雨或居室潮湿,使外来水湿入侵人体而引起。
内湿是一种病理产物,中医认为脾有“运化水湿”的功能,若体虚消化不良或暴饮暴食,吃过多油腻、甜食,脾就不能正常地“运化”而使“水湿内停”。
脾虚的人易遭受外湿入侵,外湿也常困阻脾胃使湿从内生,所以两者既是独立又是关联的。
湿热是热与湿同时存在,或因夏秋季节天热湿重,湿与热合并入侵人体,或因湿久留不除而化热,或因“阳热体质”而使湿“从阳化热”。
湿热一般表现为肢体沉重,发热多在午后明显,并不因出汗而减轻,舌苔黄腻,脉数。
具体表现因湿热所在的不同部位而有差别:在皮肉则为湿疹或疔疱,在关节筋脉则局部肿痛。
湿热深入脏腑,特别是脾胃的湿热,可见脘闷腹满、恶心厌食、便溏稀、尿短赤、脉濡数;其他如肝胆湿热表现为肝区胀痛、口苦、食欲差,或身目发黄,或发热怕冷交替,脉弦数。
治疗湿热证要分湿重还是热重。
湿重的以化湿为主,可选用治疗湿热偏方六一散、三仁汤、平胃散等;热重以清热为主,可选用连朴饮、茵陈蒿汤,甚至葛根芩连汤。
在这一原则下,再根据某些特殊表现选择相应的中药,如湿疹、疔疱加野菊花、紫花地丁、苦参、白鲜皮等;关节肿痛加桂枝、忍冬藤、桑枝等;腹泻甚至痢疾加白头翁、地榆、车
生活常识分享。
脾胃湿热的症状有四大特点

脾胃湿热的症状有四大特点脾胃湿热和脾寒是有区别的,脾胃湿热会导致大便不畅、口苦口干、舌苔发黄等症状。
长期脾胃湿热会引起恶心呕吐、食欲差,脸上也会起痘痘。
症状一脘灼热疼痛,嘈杂泛酸。
症状二口干口苦,渴不欲饮,口甜粘浊,食甜食则冒酸水,纳呆恶心,身重肢倦。
症状三小便色黄,大便不畅,舌苔黄腻,脉象滑数。
症状四一般湿热体质就是脾胃不好容易长痘痘、粉刺。
★治疗脾胃湿热的食疗方★ 1、苦瓜薏仁粥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
苦瓜、薏仁各30克,赤小豆90克,粳米60克做法先将苦瓜洗净,剖开去瓤籽后切成小块,与其他食材共煮粥至烂熟,空腹食用。
功效此方有清热利湿之功效。
苦瓜味苦性寒,可清热祛暑、养血滋肝、和脾补胃、明目解毒。
薏仁有益胃健脾、除痹胜湿、清热排脓之功效。
但胃寒、脾虚无湿、大便燥结者和孕妇慎用。
★ 2、苦瓜排骨汤材料苦瓜500克,排骨400克,葱段、姜片、绍酒、盐、味精适量。
做法1、将苦瓜去瓜蒂、去瓤,切成块;排骨洗净切小块。
2、锅中加清水适量,烧开,放入排骨煮去血沫,捞出洗净。
3、锅上火,放入排骨、清水,用大火烧开,撇去浮沫後放入葱段、姜片、绍酒,改用小火烧至排骨熟烂,再加入苦瓜同煮约10分钟,加盐、味精调味即可。
功效具有消暑解热的作用。
★ 3、芹菜雪梨汁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
芹菜适量,番茄1个,雪梨1个,柠檬半个做法洗净后一同放入果汁机中搅拌成汁,每日饮用1次。
功效芹菜中含有丰富的纤维,可以过滤人体内的废物,刺激身体排毒。
番茄可清热生津,雪梨可以养阴清热、降火生津。
柠檬含有烟酸和丰富的有机酸,可杀菌,消除色素沉着。
以上四味搅汁同服,对肺热、脾胃湿热导致的痤疮效果明显。
肝胆湿热会引起什么疾病【医学养生常识】

肝胆湿热会引起什么疾病
文章导读
肝胆湿热一定要及时的调理治疗,因为要是不注意的话,那么还可能会引起更
多不良的症状,患者容易口干口苦,以及口淡的不良症状,建议饮食上少吃龙眼肉、鹅肉、羊肉等热性食物。
1、口苦
这是最常见的味觉异常,患者觉得口中有明显的苦味,并伴有口干舌燥,两胁胀痛,小便短黄等症状,多见于中医辨证为肝胆湿热。
临床上,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急性尿道
炎等肝胆湿热型的患者常常觉得口苦,服用车前草、金钱草、绵茵陈等清热利湿、疏肝泄
胆的中药,口苦的症状很快就获得改善。
2、口淡和口干
有人觉得口淡口寡,吃什么也没有味道,食欲不振,舌淡苔白胖,多半为脾胃虚弱所致;口干也是临床上常见的口感异常,患者总觉得口中津液不足,口渴喜饮,通常是肝火或胃
火上炽,伤阴耗液。
服用莲子、枸杞子等滋阴降火的中药、口淡口干的症状会得以改善。
3不适宜食物。
肝病科常见饮食指导及辨证施膳

肝病科常见饮食指导及辨证施膳黄疸:1.阳黄:①湿热兼表:以清热化湿,佐以解表为法②热重于湿:以清热利湿,佐以通腑为法③湿重于热:以除湿化浊,泄热除黄为法。
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清热利湿饮食,如西瓜、冬瓜、绿豆粥、玉米须煎汁、鲤鱼汤等。
宜少食多餐,可适当食用瘦肉、牛奶、鸡蛋、鱼汤等富含优质蛋白的食物,但不要勉强多吃,少食糖类甜食、油腻之品以及辛辣或海鲜发物,严禁饮酒。
2.阴黄:①寒湿证:以温中化湿,健脾和胃为法②脾虚证:以补养气血,健脾退黄为法。
饮食宜选择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的温散湿寒食物,可适当食用鱼类、瘦羊肉、猪肉牛肉、乳、蛋等,食物应在温热的时候服用,严禁生冷瓜果,以及油炸、滋腻之品、合并积聚、故障者还严禁食用坚硬的食物,以免损伤血络,少食用产气食物防止腹胀,可食用茵陈大枣粥、薏仁粥等调理脾胃,宜少食多餐,且勿过饱。
3.急黄:①胆腑郁热:以泄热化湿,利胆退黄为法。
②疫毒发黄:以清热解毒,凉血开窍为法。
饮食原则以清淡、流质饮食为主,包括西瓜、冬瓜、绿豆粥、木耳汤、红枣汤、果汁、稀粥、面条等。
鼓励病人多饮水,不宜给高蛋白质和高脂肪饮食,严忌辛辣、肥厚、油炸之品。
频繁呕吐者可暂禁食,给予鼻饲或补液,昏迷不能进食者可采用鼻饲法,高热者可饮用梨汁、藕汁以清热生津。
鼓胀:1.气滞湿阻:以疏肝理气、除湿散寒为法,给予患者高碳水化合物、高维生素、高蛋白而易消化的饮食,如青菜、豆腐、赤小豆、白菜、冬瓜等,忌食狗肉、羊肉等温补之品及辛辣。
2.寒湿困脾:以温阳散寒、化湿健脾为法,饮食宜温热,多进健脾温阳利湿之品,如山药、鲤鱼等。
忌食生冷瓜果,可配合食疗:赤豆苡仁红枣汤,煮烂加糖,每天吃一碗。
严格限制液体摄入量。
3.湿热内蕴:以清热利湿,收下逐水为法,宜给偏凉、滑利、渗湿的食品,如菠菜、黄瓜、西瓜、鲫鱼等;可多吃清淡蔬菜,常食冬瓜、赤豆、葫芦等利尿食物。
4.肝脾血瘀:以活血化瘀、行气利水为法,饮食不可太热,以温热为宜,低脂肪、低盐、高碳水化合物、高蛋白质饮食(肝昏迷先兆者应限制蛋白质摄入),宜食用鲤鱼、鲫鱼、冬瓜、西瓜等,食物切忌质粗、干硬。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
生活常识分享肝胆湿热脾胃虚寒有什么区别
导语:脾胃虚寒是身体当中湿热,寒气过于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一般来说在临床上看来呕吐恶心,四肢乏中,都是脾胃虚寒的主要因素,一般很多人总是会
脾胃虚寒是身体当中湿热,寒气过于重的一个主要表现,一般来说在临床上看来呕吐恶心,四肢乏中,都是脾胃虚寒的主要因素,一般很多人总是会得上皮肤病身体免疫力低下,得上很多的名利性疾病,那么对于肝胆湿热脾胃虚寒症又该如何治疗,平日里我们又该如何注意呢!
脾胃湿热是湿热内蕴中焦所表现的证候。
临床表现为脘腹痞闷、呕恶、厌食、肢体困重、大便溏泻、小便短赤不清;或面目肌肤发黄、色鲜明如橘子、皮肤发痒或身热起伏、汗出而热不解。
舌红苔黄腻脉濡数。
肝胆湿热是湿热郁结肝胆所表示的证候,临床表示为胁肋胀痛、口苦纳呆、呕恶、腹胀、大便不调、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数、或身目发黄或冷热往来或阴囊湿疹或睾丸肿胀、热痛或带下黄臭、外阴瘙痒等。
脾胃湿热和肝胆湿热的区别
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的同点:
1、病因雷同脾胃湿热与肝胆湿热多由感受湿热之邪或偏嗜肥甘厚腻,酿湿生热所致;
2、都有纳呆、呕恶、腹胀等脾胃症状;
3、二者可有黄疸的症状。
黄疸是由湿热熏蒸,胆汁不循常道而外溢肌肤所致。
二证如呈现黄疸,皆为阳黄;
4、看舌苔均为舌红苔黄腻湿热之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