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降水观测与资料整编
降水量观测规范

主动加测 这些情况不属于变动观测任务 而是观测人员应有的对工作负责的自觉行动
第
条 降水可分为两类 大气降水与地面降水 由自然云雾或自由大气中降落到地面
上来的液态和固态水称为大气降水 指雨 雪 雹等形成的降水 地面水气凝结物称为地面降水 指
雾 露 霜等 由于单纯的雾 露 霜日量甚微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其量 常不足
由表
可以看出 年降水量和年雨日的记录误差随记录精度的放宽和降水量的变小而增
大 特别是干旱地区 月 年雨量 雨日系统偏小甚多 但
记录精度引起的降水量误差普遍
不大 所以本规范只限制了
和
分辨力观测仪器的使用条件
实际上表
数据明显偏大于实际截留蒸发损失 如黄河水利委员会三门峡站观测到
翻斗雨量计的截留水量 在雨止三 四天后 仍未蒸发尽 陕西状头站观测
的截留蒸发损失及其对雨日的影响进行了统计分析 分析时以
分辨力仪器为标准 假定降
雨停止后翻斗内的截留水量在一日内蒸发完毕 如果连日降雨则截留蒸发为零 分析结果如表
表
地
区
湿
润
半干旱半湿润
干
旱
不同记录精度多年平均年降水量和年雨日偏小百分数对照表
不同记录精度截留蒸发损失
年降水量
年雨日
年降水量
年雨日
年降水量
年雨日
ٛ>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
降水量观测规范
条文说明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第四章 第五章 第六章 第七章
总则 观测场地 仪器及安装 雨量器观测降水量 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 长期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 降水量资料整理
降水量观测规范 条文说明
前言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3、降水强度: 简称雨强,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以毫米/分或毫米/时计。 根据雨强进行分级,常用分级标准:如12小时降水量来分级,0.2-5(小
雨)、5-15(中雨)、15-30(大雨)、 30-70(暴雨)、70-140(大暴 雨)、 >140(特大暴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2.热带气旋雨: 热带气旋,根据最大风速的大小分为:热带低压(风 力6~7级)、热带风暴(8~9级)、强热带风暴 (10~11级)、台风(12级以上)。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 台风的低空结构如图,外围大风区,半径约 200~300km,风速向中心急增;涡旋风雨区, 半径约100km,上升气流强烈,狂风暴雨;台 风眼区,半径约5~30km,为下沉气流,晴空 风小。台风雨随其路径呈带状分布,雨量大, 强度高,常常带来洪水灾害。
• 即地面暖湿空气 -→ 抬升冷却 -→ 凝结为大 量的云滴 -→ 降落成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二、降水的分类
• 按空气抬升形成动力冷却的原因分为4类: • (一)对流雨 • (二)地形雨 • (三)锋面雨 • (四)气旋雨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一)对流雨
• 地面局部受热,下层湿度比较大的空气 膨胀上升,与上层空气形成对流,动力 冷却致雨。这种降雨多发生在夏季酷热 的午后,降雨强度大、范围小、历时短, 常常形成小流域的暴雨洪水。
• 应用:从图上可以查知各地的降水量,以及降水的 面积,但无法判断出降水强度的变化过程与降水历 时。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水文学2第二章降水
4、降水特性综合曲线
• 常用的有以下三种:
1)强度-历时曲线 • 绘制方法:根据一场降水的记录,统计其不同历时
05降水量观测规范【SL21-90】条文说明

日雨量
平顶 坡顶
不分级
平顶 坡顶
月雨量
平顶 坡顶
年雨量
平顶 坡顶
房顶雨量器测雪 偏差更大 日降雪量平均偏小
最大偏小
月降雪量平均偏小
这是由于房顶风速大 而雪的密度比雨小 致使雪片漂移损失比雨更大
前述风洞试验已证明房顶风速偏大 野外大量的试验成果又证明在房顶观测降水量比近似真
值 地面雨量器观测值 系统偏小很多 如果我们还继续将房顶作为降水量观测场 则所提供的降
翻斗式雨量计 放宽分辨力 可以减少翻斗翻动次数 减少翻斗翻动过程中的雨量误差 减少仪器磨
损和故障 延长仪器寿命 实际提高了仪器的量测精度 从而提高暴雨资料的准确性
三 仪器分辨力的不同对降水量和雨日的影响 不同仪器各不相同 其中以翻斗式雨量计影响
最大 在全国不同地区挑选了 个雨量站 用
年的资料系列 对不同分辨力的翻斗雨量计
整理等 由水文领导机关根据各地的降水量大小和时空变化规律及暴雨特性等在 测站任务书 中
规定 各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任务 必须按照 测站任务书 执行 如果观测仪器运转正常 又未出
现异常的灾害性降水 即一般情况下雨量站不得自行改变 但是 对于未规定观测降水强度的雨量
站在发生特大暴雨或自记仪器发生故障时 主动加测降水强度 未规定测记冰雹的站 如发生雹灾
主动加测 这些情况不属于变动观测任务 而是观测人员应有的对工作负责的自觉行动
第
条 降水可分为两类 大气降水与地面降水 由自然云雾或自由大气中降落到地面
上来的液态和固态水称为大气降水 指雨 雪 雹等形成的降水 地面水气凝结物称为地面降水 指
雾 露 霜等 由于单纯的雾 露 霜日量甚微 在我国大部分地区 其量 常不足
降水量观测规范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水电行业标准SL21-90降水量观测规范1991-02-21发布1991-07-01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发布主编单位:水利部水文司批准部门:水利部目次第一章总则第二章观测场地第一节场地查勘第二节场地设置第三节场地保护第四节雨量站考证簿的编制第三章仪器及安装第一节基本技术要求第二节仪器的主要组成和适用范围第三节仪器安装第四节检查和维护第四章雨量器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观测时段第二节液态降水量观测第三节固态降水量观测第四节特殊观测第五节观测注意事项第五章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二节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六章长期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第一节自记周期的选择第二节观测方法第七章降水量资料整理第一节一般规定第二节雨量器观测记载资料的整理第三节日记型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第四节长期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附录一雨量站考证簿编制说明附录二F-86型防风雨量器的安装附录三雨量站观测记载簿填制说明附录四降水量观测误差第一章总则第1.0.1条为统一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技术,提高降水量观测资料质量,特制定本规范。
第1.0.2条本规范适用于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包括单独设立的基本雨量站和水文站、水位站、水面蒸发站及地下水位站等兼作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
各类水文自动测报或遥测系统中作为基本雨量站的降水量观测,亦应执行本规范。
第1.0.3条雨量站的任务是在选定的观测场使用雨量器或自记雨量计进行降水量观测。
其观测项目、记录精度、观测段次、是否观测降水起止时间、资料整理等均应按照《测站任务书》执行,一般情况下,雨量站不得自行改变。
第1.0.4条降水量观测项目,一般包括测记降雨、降雪、降雹的水量。
单纯的雾、露、霜可不测记。
必要时,部分站还应测记雪深、冰雹直径、降水强度、初霜和终霜日期等特殊观测项目。
降水物符号:降水物符号记于降水量数值的右侧,单纯降雨和无人驻守雨量站不注记降水物符号。
降水量观测资料整编方案

降水量观测资料整编方案第一节水文资料整编概述水文资料整编就是将测站收集的原始资料,按科学的方法和统一的规格进行考证、整理、分析、统计、审查、汇编、刊印和储存的全部技术工作。
各项原始资料是基层水文测站职工在外业测验中测取和调查得来的,数量繁多,有些只有一份,部分资料在时间上是离散的、片段的,彼此独立的资料,其数值只能代表现测时的瞬时情况,且一些在测验过程中的数据又是没有使用意义的。
同时,由于天然和人为的影响,存在一定的测验误差甚至计算错误,或是测验设备上的故障及观测人员的过失,贻误观测时机,造成资料的局部中断、缺测等情况。
因此,每年年终,各水文测站都要在“四随”(随观测、随计算、随分析、随整理)工作的基础上,经过审核、查证,按照统一的标准和规格进行资料整编。
整编的初步成果还要经过审查、复审,并进行全流域或全水系上下游、干支流、各测站同项资料的综合合理性检查,以求达到各方面的平衡或协调,保证水文资料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最后再以水文年鉴的形式刊印成册或者以规定的表结构形式存入数据库,使之便于应用和长期保存,并为防汛、抗旱、水利建设、水资源管理和保护、国防、科学研究及其他国民经济建设服务。
没有经过整编的水文资料是不可靠、不完整、不连续的,使用部门不能直接使用或使用起来存在着一定的风险。
水文资料来源于测站,测验是整编的基础,其质量好坏对以后各阶段的工作影响很大。
只有测验质量符合要求,才能整编出精度可靠的成果;测验质量不高,不仅会造成整编上的困难,而且也很难得出理想的成果。
资料整编可以说是测验工作的总结和继续,通过整编可以对原始资料去伪存真,检查和指导测验。
如发现测验中的问题,提出改进测验的意见,可以提高测验水平;反过来,通过测验又可以检验整编方法是否合理。
二者有机联系,相互促进。
所以,资料整编是水文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水文测站的日常工作之一,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第二节水文资料整编的发展历程民国时期的水文资料编印多系实测记录,少数虽编为年统计格式,也只是由实测且断断续续的资料表面统计的特征值,未经系统的整理和合理性鉴别,刊布的形式和规格也不统一,内容为逐年(或多年)水位和雨量资料的月年特征值统计表等。
水文水资源教材-《水文资料整编》复习提纲 - 2

《水文资料整编》复习提纲第1章水位资料整编1、缺测水位的插补方法答:直线插补法:当缺测时间内水位变化平缓,或虽变化较大,但呈一致的上涨或下落的趋势时,可按缺测缺测时段两端的观测值按时间比例内插求得。
连过程线插补法:当缺测时间内水位有起伏变化,如上下游站区间径流增减不多,冲淤变化不大、水位过程线又大致相似时,可参照上下游站水位起伏变化,连绘本站过程线进行插补。
水位相关法插补:当缺测期间的水位变化较大,或不具备上述两种插补方法的条件,且本站与邻站的水位之间有密切关系时,可采用此法插补。
相关曲线可用同时水位或相应水位点绘。
如当年资料不足,可借用往年水位过程相似时期的资料。
2、水位的保证率答:一年中日平均水位高于和等于某一水位值的天数,称为该水位的保证率。
各种保证率水位的统计方法:列表挑选;图解法。
对全年各日日平均水位由高到低排序,从中依次挑选第1、15、30、90、180、270及最后日对应的日平均水位,即为其保证率水位。
3、水位资料的单站合理性检查答:(1)单站合理性检查:采用逐时或逐日水位过程线分析检查,根据水位变化的一般特性(如水位变化的连续性、涨落率的渐变性、洪水涨陡落缓的特性等)和变化的特殊性(如受洪水顶托、冰塞、冰坝及决堤等影响),检查水位的变化的连续性与突涨,突落及峰形变化的合理性。
(2)综合合理性检查:①上下游水位过程线对照:当上下游各站水位变化过程相似时,应比较同时段各站水位变化趋势。
若发现水位变化过程不相应,则要分析原因。
在有闸坝的河段上,作闸上下游水位对照时,可点绘平均闸门开启高度过程线进行比较。
当闸门全部提出水面时。
上下游站水位变化过程与无闸河段相同。
关闸时,下游水位陡落,上游水位陡涨;开闸时情况相反。
②上下游水位相关图检查:当上下游水流条件相似,河床无严重冲淤看,无闸坝影响时,关系图点群应密集成带状。
对个别突出点应认真分析其原因。
若点群散乱,说明上下游站水位关系不密切,应分析其原因。
水文学第2章第5节

1 P Pi n
第五节 降水
面降水的计算 算数平均法
适用于面积不大,
地形起伏不大,站 点较多且布设较均
A:260mm
B:140mm
匀的流域,计算简
便。不能利用流域 附近的雨量资料。
C:240mm
第五节 降水
面降水的计算 泰森多边形法
该法假定流域上各点
的雨量以其最近的雨量
站的雨量为代表,需要 采用一定的方法推求各
3)森林不仅不能增加降水,还可能减少降水
第五节 降水
影响降水的因素 水体
减少降水量,但迎风的库岸地带降水增加
第五节 降水
影响降水的因素 人类活动
改变下垫面条件 人工直接控制降水
城市的增雨作用
第五节 降水
可能最大降雨
可能最大降水(PMP)或可能最大暴雨(PMS):在现代的 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下,特定的区域在特定的时段内,可
降雨平均深度-面积曲线
第五节 降水
降水要素 降水特征的表示方法
降水特征综合曲线
降雨平均深度-面积-历时曲线
第五节 降水
面降水的计算 算数平均法
算术平均法:流域内各站同一时段的雨量进行算术平均。
P—某一指定时段的流域平均雨量,mm; n—流域内的雨量站数; Pi—流域内第i站指定时段的雨量,mm,
能发生的最大降水量(或暴雨)
可能最大洪水(PMF):由可能最大降水及其时空分布,通 过流域产流和汇流计算,可推算出相应的洪水,称为可能
最大洪水(PMF)。
站代表的在流域中距其
最近的点的面积,这些 站代表的面积图称泰森 多边形。
f1 p1 f 2 p2 f n pn 1 n P f i pi f1 f 2 f n f i 1
水文测验与资料整编:第2章 降水观测与资料整编

2.1.3 雨量站考证
(1)查勘设站任务完成后应及时编制考证簿,建立技术档案。 (2)逢5年份应考证雨量站情况;逢0年份可重新考证。雨量站 考证内容有变化时,应随即补充或另行建立考证簿。 (3)考证内容包括测站沿革、观测员情况、观测场地环境、仪 器使用情况。 (4)考证簿应采用纸质和电子文档两种方式保存。
(4)场内仪器之间、仪器与栏栅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仅设一台 雨量器(计)时为4m×4m,设置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各一台时为 4m×6m。
(5)场内地面应门应便于观测,路宽不大于0.5m。
(6)观测场四周应设置不高于1.2m的防护栅栏,栅栏条的疏密不应影响 降水量观测精度,多雪地区应考虑在近地面不致形成雪堆。
3、房顶观测场环境与设置要求
(1)观测场可设在与四周其他障碍物高度基本一致的平顶 房顶上。在空旷、平坦地区,独立房屋的房顶上不宜设置雨 量器(计)。
(2) 承雨器口应高于房顶上的障碍物,至其他障碍物的最 大仰角不大于30°。 (3) 雨量器(计)至墙体和房顶上障碍物边缘的距离不小 于2m。 (4) 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7)有积水的观测场,应在其周围开挖排水沟,防止场地内积水。
(8)观测场设立警示标志,划定保护范围。承雨器口至障碍物顶部高差 的2倍距离为保护范围,不应有建筑物,不应栽种树木和高秆作物。
(9)当试验和比测需要设置多台观测仪器时,观测场面积和仪器布置等 应使观测仪器之间相互不受影响,满足观测精度要求。
1、地面观测场环境与设置要求
(1)观测场应避开强风区,其周围应空旷、平坦,不受突变地形、 树木和建筑物的影响。
(2)观测场不能完全避开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时,雨量器 (计)至障碍物边缘的距离应大于障碍物顶部与承雨器口高差的2 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观测注意事项
(1)每日观测时,注意检查雨量器是否受碰撞变形,检查漏斗
有无裂纹,储水筒是否漏水。
(2)暴雨时,采取加测的办法,防止降水溢出储水器。如已溢
流,应同时更换储水筒,并量测筒内降水量。 (3)如遇特大暴雨灾害,无法进行正常观测工作时,应尽可能 及时进行暴雨调查,调查估算值应记入降水量观测记载簿的备 注栏,并加文字说明。 (4)每次观测后,储水筒和量雨杯内不可有积水。
计有翻斗式、称重式、轮盘斗式和虹吸式等类型。 2、适用范围 (1) 人工雨量器适用于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和固态降水 量;
(2) 翻斗式、称重式和轮盘斗式雨量计适用于驻测和无人
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降水量; (3) 虹吸式雨量计适用于驻测的雨量站观测液态降水量。
2.2.2 仪器安装
1、地面观测场的人工雨量器安装高度为0.7 m,自记雨量计
(5)场内地面应平整,保持均匀草层,草高不宜超过20cm,设置的小路
和门应便于观测,路宽不大于0.5m。
(6)观测场四周应设置不高于1.2m的防护栅栏,栅栏条的疏密不应影响 降水量观测精度,多雪地区应考虑在近地面不致形成雪堆。 (7)有积水的观测场,应在其周围开挖排水沟,防止场地内积水。 (8)观测场设立警示标志,划定保护范围。承雨器口至障碍物顶部高差
第2章 降水量观测和资料整编
•
降水量是在一定时段内,从大气中降落到地表的液态和固态水所折算的
水层深度。 • 降水量单位以毫米(mm)表示,其观测记载的最小量,应符合下列规定:
1、需要控制雨日地区分布变化的基本雨量站和蒸发站必须记至0.1mm。 2、不需要雨日地区分布变化资料的降水量观测,其多年平均降水量小于400 mm的地区可记至0.2 mm,多年平均降水量400 mm至800 mm的地区可记至 0.5 mm,多年平均降水量大于800 mm的地区可记至1 mm。 • 降水量的观测时间以北京时间为准。记起止时间者,观测时间记至分;
时间坐标订正线”。
(3)时间坐标订正线与记录线交点的纵坐标雨量,即为所求之值。 (4)如果遇到虹吸倾斜和时钟快慢同时存在,则先在基准线上作时 钟快慢订正(即时间订正),再通过订正后的正确时间,作虹吸 倾斜线的平行线(即时间坐标订正线),再求订正后的雨量值。
订正线
基准线
订正线
基准线
3、凡记录线出现下列情况,则以储水器收集的降水量为准, 进行订正。
(5)
(6) (7) 备注
虹吸订正量=(1)+(2)—(3)—(4)
虹吸订正后的日降水量=(4)+(5) 时钟误差 8时至20时 分 20时至8时
=
= 分
mm
mm
(2)时段降水量摘录:经过订正后,将要摘录的各时段雨量填记在自记纸相 应的时段与记录线的交点附近,如某时段降水量为雹或雪时应加注雹或雪的符号。
间测或巡测的水文站、水位站的降水量观测宜选用1个月;对 高山偏僻、人烟稀少、交通极不方便地区的雨量站,宜选用3
个月。
2、固态存储记录 • 使用固态存储记录时,自记周期一般可选3个月、6个月或1年
,方式,则不受其限制,可根据降水量情况和测验需要决 定数据传输的频度。
(1)记录线在10mm处呈水平线并带有波浪状,则此时段记录雨量比实际 降水量偏小。
(2)记录笔到10mm或10mm以上等一段时间后才虹吸,记录线呈平顶状,则从 开始平顶处顺趋势延长至与虹吸线上部延长部分相交为止,延长部分的降水量不 应大于按储水器水量算得的订正值。
(3)大雨时,记录笔不能很快回到零位,致使一次虹吸时间过长。
、清晰、连续光滑无跳动现象,无雨时必须呈水平线。
承雨器
虹吸管
浮子
时钟
记录纸 储水瓶 自记笔 容器
2.5 翻斗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
1、划线模拟记录
• 使用划线模拟记录时,自记周期可选用1日、1个月或3个月。 每日观测的雨量站,可用日记式;低山丘陵、平原地区、人口
稠密、交通方便的雨量站,以及不计雨日的委托雨量站,实行
测后,将测得的自然虹吸量填入表中,然后根据记录纸查算表中各 项数值。如不需要进行虹吸订正,则第四栏数值即作为该日降水量。
年 月 日8时至 8时
(1) (2) (3) (4) 自然虹吸水量(储水器内水量) 自记纸上查得的未虹吸水量 自记纸上查得的底水量 自记纸上查得的日降水量
降水量观测记录统计表
= = = = mm mm mm mm
底水量 未虹吸水量
2.7 降水量观测误差
• 用雨量器(计)观测降水量,由于受观测场环境、气候、 仪器性能、安装方式和人为因素等影响,使降水量观测值 存在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其组成如下式: p=pm+△p
△p=△pa+△pw+△pe-△ps-△pb±△pg±△pr±△pj
• 式中:p—降水量真值;Pm—降水量观测值; △p—降水量观测误差; △pa—风力误差;△pw—湿润误差; △pe—蒸发误差; △ps—溅水误差;
2、杆式观测场环境与设置要求
(1) 杆式雨量器(计)设置在当地雨期常年盛行 风向的障碍物的侧风区; (2) 在多风的高山、出山口、近海岸地区的雨量 站,不宜设置杆式雨量器(计); (3) 杆位至障碍物边缘的距离应大于障碍物高度 1.5倍,并应避开电力线路。
3、房顶观测场环境与设置要求
(1)观测场可设在与四周其他障碍物高度基本一致的平顶
房顶上。在空旷、平坦地区,独立房屋的房顶上不宜设置雨
量器(计)。
(2) 承雨器口应高于房顶上的障碍物,至其他障碍物的最 大仰角不大于30°。 (3) 雨量器(计)至墙体和房顶上障碍物边缘的距离不小 于2m。 (4) 设置安全防护设施。
2.1.3 雨量站考证
(1)查勘设站任务完成后应及时编制考证簿,建立技术档案。
(2)为减少蒸发损失,无论是否观测降水起止时间的雨量站,均应在降 水停止后及时观测降水量,并记录在与降雨停止时相应的时间(记起止 时间者)或时段(不记起止时间者)降水量栏。
(3)使用量雨杯,应使量雨杯处于铅直状态,读数时视线与水面凹面最 低处平齐,观读至量雨杯的最小刻度,并立即记入观测记载簿与观测 时间相应的降水量栏,然后校对读数一次。降水量很大时,可分数次 量取,并分别记在备用纸上,然后累加得其总量,记入观测记载簿。
安装高度为0.7 m或1.2 m,地面雨量器(计)安装高度为0.05
m,杆式雨量器(计)安装高度为2.5 m~3.0 m。 2、多年平均降雪量占年降水量达20%以上的地区,观测降雪 量的雨量器(计)安装高度宜为2.0 m;积雪深的地区,可适 当提高,但不应超过3.0 m。 3、雨量器(计)安装后高度不应随意变动,以保持降水量 观测资料的一致性和可比性。 4、仪器安装完毕,应复核承雨器口是否水平,测定安装高 度和观测场地面高程。
4、下列记录线虽不正常,但可按实际记录线查算降水量: (1)虹吸时记录笔不能降至零线,中途上升。
(2)记录笔不到10mm就发生虹吸。
(3)记录线低于零线或高于10mm部分。 (4)记录笔跳动上升,记录线呈台阶形,可通过中心绘一条光 滑曲线作为正式记录。
填制日降水量观测记录统计表 (1) 虹吸式自记雨量计降水量观测记录统计表见下表。每日观
2.6.2 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记录资料的整理
有降水之日于8时观测更换记录纸和量测自然虹吸量或排 水量后,立刻检查核算记录雨量误差和计时误差,若超差
应进行订正,然后计算日降水量和摘录时段雨量,月末进
行月降水量统计。
• 时间订正:
1、一日内记录时间误差超过10 min,且对时段降水量有影响时,
或一日内记录时间误差超过5 min,且对暴雨极值和日降水量有 影响时,应进行时间订正。 2、订正方法:以20时、8时观测注记的时间记号为依据,当记号 与自记纸上的相应时间坐标不重合时,算出时差,以两记号间 的时间数(以小时为单位)除两记号间的时差(以分钟为单位 ),得每小时的时差数,然后用累积分配的方法订正于需摘录 的整点时间上,并用铅笔划出订正后的正点时间坐标线。
2.4 虹吸式自记雨量计观测降水量
1、观测时间:每日8时观测一次,有降水之日应在20时巡视仪 器运行情况,暴雨时应适当增加巡视次数。 2、每日8时整时,立即对着记录笔尖所在位置,在记录纸零线 上划一短垂线,作为检查自记钟快慢的时间记号。有降雨之日 ,应在20时巡视仪器时,划注20时记录笔尖所在位置的时间记 号。 3、虹吸历时是否小于14s。
因。若偏小程度不大,可能是蒸发或湿润损失;若偏小较
多,应检查储水器是否漏水,或仪器有其他故障等。
2、虹吸记录线倾斜订正
• 虹吸记录线倾斜值达到5分钟时,需要进行倾斜订正,订正方法如
下: (1)以放纸时笔尖所在位置为起点,画平行于横坐标的直线,作为 基准线。 (2)通过基准线上正点时间各点,作平行于虹吸线的直线,作为“
2.1.2 场地环境与设置
1、地面观测场环境与设置要求
(1)观测场应避开强风区,其周围应空旷、平坦,不受突变地形、
树木和建筑物的影响。 (2)观测场不能完全避开建筑物、树木等障碍物的影响时,雨量器 (计)至障碍物边缘的距离应大于障碍物顶部与承雨器口高差的2 倍。 (3)在山区,观测场不宜设在陡坡上、峡谷内和风口处,应选择相 对平坦的位置,使承雨器口至山顶的仰角不大于30°。 (4)场内仪器之间、仪器与栏栅之间的间距不小于2.0m,仅设一台 雨量器(计)时为4m×4m,设置雨量器和自记雨量计各一台时为 4m×6m。
2.6 降水量资料整理 2.6.1 雨量器观测记载资料的整理
1、有降水之日于8时观测完毕后,立即检查观测记载是否
正确、齐全。如检查发现问题,应加注统一规定的整编 符号 。 2、计算日降水量,当某日内任一时段观测的降水量注有 降水物或整编符号时,则该日降水量也注相应符号。 3、每月初统计填制上月观测记载表的月统计栏各项目。
2.3 雨量器观测降水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