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

合集下载

中国地理—中国河流湖泊教学案

中国地理—中国河流湖泊教学案

中国地理 --中国河流和湖泊班级:姓名:学号:成绩:【学习目标】1、掌握基本概念:外流河与内流河,外流区与内流区,外流湖与内流湖2、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表述方法,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了解湖泊的分布及主要湖泊4、掌握长江、黄河、珠江、京杭运河的概况5、会分析河流的开发利用方式与治理措施【自主探究】12、掌握河流水文特征的表述方法一般表述角度:水位、流量、汛期、含沙量、有无结冰期影响水文特征的主要因素:气候和植被【案例分析】我国南方河流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成因冬季积雪,春天融化,形成春汛,夏季受夏季风影响,形成夏汛雨季短降水多,且雨季长含沙量特征成因森林茂密,水土流失小河流上、中游植被少,且流经疏松土质的地区,水土流失严重植被保护较好结冰期特征成因冬季长,气温低冬季较短冬季气温在0℃以上名称主要湖泊特点青藏高原湖区东部平原湖区4、长江与黄河:(1)为什么说长江是我国第一大河?黄河是第二长河?一般用干流长度、干流水量、水系流域面积三项指标去分析,长江三项指标全国最大,故为第一大河;黄河长度占全国第二,流量不及珠江,故为第二长河,(2)水力资源:原因分析:地形—河流落差;气候—水量大小。

黄河凌汛凌汛是冰凌对水流产生阻力而引起的江河水位明显上涨的现象。

黄河上游从兰州到内蒙古河套一段和下游山东境内几乎每年都有凌汛发生。

想一想:凌汛产生的条件(低纬度流向高纬度,由南向北流的河段,结冰/冬天或融冰/初春时)长江的忧虑——中下游——洪涝灾害原因:可以围绕来洪、滞洪、泄洪三个角度,从自然与人为两个方面去分析原因自然原因:①长江水系流域面积大、多支流、降水多、汛期长,长江上游与南北支流的来洪量大;②中游没有足够的调洪、滞洪场所,河道泄洪能力不足。

人为原因:①由于乱砍滥伐,长江流域植被覆盖率下降,水土流失加剧,使得流域涵养水源、调节径流的能力下降,泥沙入江使河道不畅;②围湖造田、泥沙淤积,导致湖泊面积减少,调节能力下降。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中图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三章第四节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中图版
教学方法与手段
教学方法:
1.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的河流和湖泊案例,让学生了解其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
2.小组合作法: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研究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分布图,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地理观察能力。
3.问题驱动法:提出一系列关于中国河流和湖泊的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和求知欲。
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利用多媒体课件和视频资料,生动形象地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分布、特点及形成原因,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理解能力。
2.地理信息系统(GIS):运用GIS软件展示中国河流和湖泊的空间分布,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其地理特征,提高学生的地图阅读和分析能力。
3.在线互动平台:利用在线互动平台,发布学习任务和讨论话题,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和讨论,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需求,提高教学效果和效率。
学生活动:
-自主阅读预习资料:按照预习要求,自主阅读预习资料,理解中国的河流和湖泊的基本概念。
-思考预习问题:针对预习问题,进行独立思考,记录自己的理解和疑问。
-提交预习成果:将预习成果(如笔记、思维导图、问题等)提交至平台或老师处。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反思总结法: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
答案:长江流域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水污染、水土流失、生态破坏等。解决措施可以包括加强污水处理和监管,推行可持续发展的农业practices,加强沿江生态保护和修复等。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参考教案一、教材分析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

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

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

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

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

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

“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

“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

初中地理河流与湖泊教案课程目标:1. 了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分类及地理分布特点。

2. 掌握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3. 了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重点:1. 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

2.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教学难点:1. 内流河与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地图、图片、统计资料等相关教学素材。

2. 教学课件或黑板。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利用图片或歌曲等方式引导学生关注我国河流与湖泊的美丽景色,激发学生对河流与湖泊的兴趣。

2. 提问:你们对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了解?它们在我国地理环境中起到什么作用?二、新课讲授1. 河流与湖泊的基本概念a. 讲解河流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b. 讲解湖泊的定义、形成及特点。

2. 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布及特点a. 展示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引导学生观察并总结其分布特点。

b. 讲解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分类及其地理分布特点。

3. 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a. 讲解外流河与内流河的定义及其水文特征。

b. 分析影响外流河与内流河水文特征的因素,如降水、蒸发、地形、土壤、植被等。

4. 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及其与人类活动的关系a. 讲解河流与湖泊在地理环境中的作用,如水文循环、生态系统、水资源等。

b. 分析河流与湖泊与人类活动的关系,如农业、工业、城市发展等。

三、案例分析1. 以长江、黄河等我国主要河流为例,分析其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以洞庭湖、太湖等我国主要湖泊为例,分析其地理分布特点及其对周边环境的影响。

四、课堂小结1. 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对河流与湖泊的认识。

2. 提问学生如何保护河流与湖泊资源,提高环保意识。

五、作业布置1. 绘制我国主要河流与湖泊分布图,并简要描述其特点。

2. 分析我国外流河与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创新教案(第2课时)】

新中图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中国的河流和湖泊》【创新教案(第2课时)】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学设计(第2课时)【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了解黄河的源流概况。

2.了解黄河各河段的主要特征。

3.理解黄河的治理措施。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图,了解黄河的主要水文特征,能够积极参与关于黄河利和害之间的课堂讨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分析黄河的治理,认识到黄河有利也有害,要正确对待才能变害为利,进而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和热爱祖国的情感。

【重点与难点】1.黄河各河段的自然特征和治理措施。

2.地上河的成因。

【教学方法】自主学习、资料分析、读图归纳。

【课时安排】3课时(第2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诗句“君不见()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请问()内应填什么?(黄河)诗句中的“海”指的是什么海?(渤海)播放视频:黄河景观图,让学生对黄河有一个比较直观的认识。

看到这么美的诗句和壮观的场面,你是不是对黄河更感兴趣了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溯古追今,领略下黄河的风采吧!二、新课学习(三)黄河1.黄河概况(1)源地、省区、归宿活动:读图黄河发源地:青海省巴颜喀拉山脉北麓干流自西向东流经的省区: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山西、陕西、河南、山东9个省区。

流入的海洋:渤海助记:黄河源流概况青藏高原黄河源,源出巴颜喀拉山。

出山向东入青川,北上甘宁内蒙转。

南下晋陕折豫鲁,东去注入渤海中。

(2)长度:全长约5500千米,流域面积:75万平方千米,是我国第二长河。

拓展延伸:为什么说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黄河虽然长度比珠江长,流域面积比珠江大,但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水量小;而珠江流经湿润地区,降水丰富,珠江的年平均径流量远大于黄河,所以黄江只能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3)上、中、下游分界处上、中游分界处:内蒙古自治区的河口;中、下游分界处:河南省郑州市的桃花峪活动:读图找到河口、桃花峪,用不同颜色的笔描出黄河的上游、中游、下游。

黄河干流像一个巨大的汉字,想一想,像哪个字?(几)(4)水能资源丰富区上游流经我国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界线,形成了龙羊峡、刘家峡等许多峡谷。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教案是八年级地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一系列行为方案。

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教案该怎么设计呢?下面是店铺为您带来的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的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八年级地理第三节河流和湖泊教案设计●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知道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及分布特点。

3、理解内、外流河水文特征的差异。

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逐步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教学重点1、中国河流的基本概况2、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教学难点1、中国河流的空间分布与地形、气候的关系。

2、运用资料分析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方法读图、探讨、讲练结合为主的教学方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出示《中国水系图》或者《我国的主要河流和湖泊图》,引导学生看图并说出自己看到地图的第一印象或感受是什么?学生:中国河湖众多(有众多的河湖)教师:是的,同学们说的很对,我国是世界上河湖众多的国家之一,我国疆域辽阔,有许多大江巨川源远流长,大小不一的天然湖泊星罗棋布。

(阅读图2.28小资料,并将重要内容勾画出来)(板书) 第三节河流与湖泊一、众多的河湖[教学新课](提问)同学们想一想,被人们誉为大地动脉的河流、大地明珠的湖泊,给我们人类带来了什么好处?(学生回答)有丰富的水资源,便于人们灌溉、航运、游泳、养殖水生动植物等。

(教师小结)教师补充:河湖的好处在于除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淡水资源、灌溉水源、水能资源、航运的便利外,还为人类提供了丰富的旅游资源、渔盐便利等。

(提问)河湖给人类带来好处,有没有坏处呢?(学生回答)河湖可带来“洪水灾害” “水污染”等。

不仅造成人民生命和财产的巨大损失,还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和生产。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中国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教案
2.把在预习中碰到的问题记录下来,以供在课堂上和同学讨论或请教老师
导 学 过 程 设 计
程序
设计
学习内容
教师行为
学生行为(预设)
媒体
运用
创设情境
新课导入
新课
导入
上课前,播放视频,介绍我国的河流和湖泊,引导学生观看视频,及时提出问题,促使学生积极思考问题
认真观看,积极思考问题。
通过多媒体播放与中国河流和湖泊的视频或图片,如壶口瀑布、青海湖等
PPT展示思维导图的构建过程
总结概括提升
创设
总结
情境
【旁白】同学们,本课时我们探究了河流和湖泊的有关知识,重点记忆我国河流和湖泊的水文特征,分清内、外流河的方法,治理黄河水文的措施、治理长江的措施
学生认真听讲,仔细做笔记,表现出良好的学习状态
多媒体播放轻松的轻音乐




第20课时 中国的自然环境——河流和湖泊
一、众多的河湖
1.内流区
2.外流区
3.河流的水文特征
4.东南外流区
5.西北内流区
6.京杭运河
7.我国的湖泊
二、黄河的治理
1.黄河的源头
2.分段
3.主要支流
4.利用
5.环境问题
三、长江的开发
1.长江源头
2.概况
3.分段
4.支流
5.水能
6.川江和荆江的治理
7.航运
第一层级
预习
情况
检查
分小组让学生对预习部分中的教材知识回顾及自主预习检测进行检查;走下讲台,查看各小组完成情况,并进行评价
学生交叉检查预学部分的情况,并进行得分统计,供教师评价参考
PPT展示预习答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

《河流与湖泊》教案《河流与湖泊》教案(精选10篇)《河流与湖泊》教案篇1目标1、通过研讨、阅读和建立模型,能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

2、乐于参与、分工协作完成河流(或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知道河流、湖泊的来源和地形特点。

3、借助研讨、阅读,能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

学生的学习任务1、识别出河流、湖泊等常见水体类型并能说出水体的特征。

2、完成河流与湖泊模型的设计与制作,说出生活在水体不同位置的淡水生物名称检测工具题卡:1、回忆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水体并说说它的特征。

2、说出水体里生活着哪些淡水生物?3、这些水体对生活在周围的人们又哪些影响?过程设计激情导课从太空遥望我们的地球就像一个蓝色的大水球,那是因为(地球上有很多水)。

是的,如果把我们的地球平均分成10分,只有3分的陆地,剩下的7分都是海洋,就是我们常说的“三分陆地,七分海洋”。

地球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水资源,我们今天先来一起学习陆地上的水资源。

民主导学活动一:认识各种水体及特征1、交流课前收集的家乡或你去过的地方有哪些河流与湖泊。

(潇河、汾河、黄河、乌马河……玉湖、西湖、青海湖……)2、这些河都叫河流,这些湖都叫湖泊。

哪河流与湖泊有什么不同呢?3、老师带来了河流与湖泊的优美风景图,大家看后又发现了什么不同?(认识到形态、流速不同。

河流一般是弯弯曲曲的,水是沿着狭长的凹地从高处向低处流动;湖泊的水一般比较平静,水是蓄积在洼地里的)4、那你能不能试着用简图来表示河流与湖泊?板画过渡:这些地方都因水的存在而美丽壮观,他们统称为水体。

5、除了河流和湖泊你身边还有哪些水体?生回答:池塘、水库、小溪……6.它们有什么不同呢?师概括:蓄水量不同,面积不同,形状不同,功能不同……7.谁能从这三个方面具体说说,出示PPT。

总结:在我们地球上,河流与湖泊并不都是天然形成的,还有些是人工建造的,如京杭大运河,瘦西湖等。

8、完成活动手册[设计意图: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经验,拓展学生的视野,扩大对水资源的认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考纲要求]
外流区和内流区。

主要河流及其水文特征。

湖泊的分布。

主要湖泊。

长江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黄河概况;水系及水文特征;经济意义;开发利用和治理。

珠江的水系组成和水文特征。

红水河水能资源的开发利用。

京杭运河概况。

[教材分析]
河流的分布受地形的制约,河流水文特征的形成受气候的影响更大,所以通常人们说“河流是气候的产物。

”教材也正是紧紧围绕着这一点,突出了各地理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教材在介绍我国河流、湖泊概括的基础上了,以长江和黄河为重点,围绕人地关系的交互作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论述。

中国的河流和湖泊部分,贯穿这部分内容的主线仍然是人类与河流、湖泊的密切关系。

我们知道,河流与湖泊不仅可以给人类提供水能、航运和灌溉之便,以及丰富的水产资源,还给我们带来了用水之利。

教材在介绍了我国内、外流区的分布和主要内外流河的前提下,首先重点从流量大小、水位季节变化、含沙量多少、有无结冰期等方面阐明了我国外流河的共性特征与地区差异性特点,并对其成因作了分析,从影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来看,主导因素是降水,气温与植被。

关于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可以从水源补给入手,再进一步分析其流量小。

属季节性河流的特征。

最后,教材以长江、黄河为线索,侧重阐述人地关系。

就长江而言,是把开发利用和整治长江作为主线,重点分析了长江丰富水能资源的形成,及其开发利用的现状与前景;而“防洪与灌溉”是长江中下游地区的两大突出问题,知道了洪水形成的原因与危害,才能认识和理解荆江分洪的意义和防洪所应采取的措施;同时,教材还以“黄金水道”为题,强调了长江航线具有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巨大的运输价值,进一步加强对长江航道的开发利用,改变其利用程度太低的现状,使长江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意义深远。

从黄河来看,教材主要是围绕“利”与“害”这个中心来展开的。

“母亲河的奉献”主要是讲黄河对我国平原的塑造、丰富的水能资源的形成和灌溉之“利”。

“中国的忧患”揭示了黄河为“害”根源,教材从“地上河”入手,将多泥沙与决口泛滥的联系作了详细的说明。

“根治黄河”是从黄河成灾的根源入手,抓住治黄的关键治沙,从治标和治本两个方面阐明了治黄的措施与成就,重点突出了治黄的根本在于搞好中游黄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同时,指出修建水利工程是治沙与防洪并举的治黄重要手段。

[教材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我国河湖众多的特点及其河湖在人类活动中的作用。

2.明确外流区(河、湖)、内流区(河、湖)的概念,以及外、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3.能够说出长江、黄河的概况。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运用地图分析河流水文特征及成因的能力。

2.通过对河流治理和开发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能够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中国河、湖的基本概况,培养学生归纳地理问题的能力。

德育目标
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知识讲解]
《中国的河流与湖泊》
板书设计
一、外流区域;内流区域
二、主要外流河——三大洋水系
三、湖泊
⒈咸水——青藏高原(青海湖、纳木错)
鄱阳湖
洞庭湖
⒉淡水——长江中下游太湖
洪泽湖
巢湖
四、外流河水文特征
五、长江
⒈源头——唐古拉山:各拉丹冬
⒉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三峡、长江中下游平原
⒊流经省(区)11个:青、蜀、藏、滇、渝、鄂、湘、赣、皖、苏、沪
⒋流入海洋——东海
⒌长度——6300㎞
⒍主要支流——汉江
上:多峡谷、多支流、水能丰(源头——宜昌)
⒎分段中:多曲流(荆江)、多支流、多湖泊(宜昌——湖口)
下:江宽水深(湖口以下)
⒏利用:航运、灌溉、养殖、旅游、水力
⒐治理:上、中:水土保持;下:疏浚河道
六、黄河
⒈源头——巴颜喀拉山
⒉流经地形区——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华北平原
⒊流经省(区)9个:青、蜀、甘、宁、蒙、晋、陕、豫、鲁
⒋流入海洋——渤海
⒌长度——5500㎞
⒍主要支流——湟水、洮河(70%水)、汾河、渭河、
上:多峡谷、多支流、水能丰(源头——河口)
⒎分段中:多峡谷、多瀑布、多泥沙(90%)、多支流(河口——旧孟津)
下:“地上河”(旧孟津以下)(泥沙:16亿吨/年)
⒏利用——灌溉、养殖、水力
上游——建水库、植树
⒐治理中游——(关键)泥沙——植树、种草
下游——加高加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