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有害生物控制Ⅰ——森林鼠害防制专题
森林鼠害的防治保障林木健康生长

浅谈森林鼠害的防治保障林木健康生长摘要:森林鼠害对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等危害严重,本文就鼠害发生的原因,监测点的建立及预测,灭鼠的最佳时机及具体的防治措施进行了总结介绍,以提高防鼠治鼠的水平,确保林木健康成长。
关键词:森林鼠害;防治中图分类号:s764.5文献标识码:a森林鼠害危害的主要树种有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红松、水曲柳、核桃楸,尤其防护林和退耕还林地杨树、樟子松、落叶松纯林占的比例偏大。
受到害鼠的威胁也大,在春季和秋冬季啃食树木尤其幼树的根和树皮,啃食严重达到环剥的就可能造成树木的死亡。
为保证退耕还林及各类造林成果,必须加强对鼠害的监测,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措施进行防治。
1鼠害发生的原因1.1生存环境发生巨大变化时如进行皆伐时,采伐迹地的生态环境突然发生巨大变化,原有的生物食物链遭到破坏而断裂。
造成害鼠的食物短缺时,就会以树木为食,发生鼠害。
1.2大面积的人工林纯林如杨树、樟子松等,由于食物充足而使害鼠的数量增多产生鼠1.3生态平衡受到破坏如人为的大量的捕捉林鼠的天敌黄鼬、隼形目猛禽、蛇类等动物,使其失去控制而数量大增,造成鼠害发生。
2建立监测点进行适时动态预测建立监测点是及时发现鼠害发生情况的重要手段,分不同树种、不同地类在具有代表性的地块建立监测点,设定固定标准地,定期对树木被害情况及害鼠的数量进行调查,一般在春季雪化后及秋季降雪前,得用鼠夹进行一次“百夹日法”(就是一次布设100个去鼠夹子)调查,布夹要在有代表性而且均匀、等距布设,预测鼠害可能发生的情况。
一有可能发生即可采取措施进行防治,做到早调查、早发现、早报告、早防治。
对监测点建立档案,对每年每次测定的数据进行记录并存档,适时进行数据分析对照,摸清本地区鼠害发生的规律。
以便更好的预测发生的情况,可以有的放矢地进行防治。
3掌握灭鼠的最佳时机,分区施策进行综合防治因为春季树液流动,刚刚开始新的一年的生长,所以树木的韧皮部发甜,加之初春害鼠的食源少,只好以树木为它赖以生存的食物,所以对树木被危害的可能性大。
林地鼠害的治理对策

林地鼠害的治理对策森林鼠害是黑龙江省人工林的主要灾害之一。
被危害的树木轻者啃皮不能正常生长,重者树木死亡,使森林资源遭受严重损失。
特别对新植林地,如果不及时采取对策,造林成果将毁之一旦。
1主要害鼠生活的习性1.1红背平。
红背平是我省林区的主要鼠种之一,喜栖于低洼潮湿的地方,常在枯枝落叶层下或倒木旁筑造洞穴,经常昼夜活动,以夜间活动为主。
喜食植物的嫩枝、嫩叶,有亦食植物的花及果实,更食树木的种子。
红背平在4月开始繁殖,5月~7月为繁殖盛期,约10月结束。
每年产3胎~4胎,每胎4只~9只,平均5只~6只。
1.2棕背平。
棕背平栖息于林区地势高干燥的地方,在针阔叶疏林以及台地森林和坡地林缘中都有一定数量。
穴洞多筑在枯枝落叶层下及树根下或倒木旁。
有时利用腐朽树根的空洞作为洞穴。
冬季在雪下活动,雪面有洞口,雪下有纵横的洞道。
昼夜均活动,夜间活动更频繁,有时白天也外出觅食。
棕背平的食性随自然界植物成长阶段而有变化,在夏季喜食植物茎的韧皮部。
棕背平每年4月~5月份开始繁殖,5月~7月份为繁殖高峰期。
一年繁殖2胎,每胎4只~13只,平均6只~8只。
1.3沼泽田鼠。
沼泽田鼠喜栖于低洼潮湿多水环境中,有潜水的本领。
夏天在塔头甸子,苔草根丛活动,当洪水季节来临时,它会成群迁移到农田及渠堤上。
有春季迁移习性,夏季喜栖息于苔草甸子中,秋季迁至山坡越冬。
主要以植物的绿色部分为食,嗜食苔草和大叶章,也啃食杨、柳枝条嫩皮和人工林的枝干。
一年繁殖3胎4胎,每胎5只~13只。
1.4大林姬鼠。
大林姬鼠活动范围广,栖息于混交林、阔叶疏林中,以夜间活动为主,白天也出入洞穴。
4月开始繁殖,以5月~6月最盛,每胎产4只~9只。
喜食种子,也啃食树皮。
另外在调查中也发现莫氏田鼠和黑线姬鼠,它们也危害树木,但数量较少。
2原因分析在受到鼠害的林区鼠口密度达每亩(667平方米)2~3只,害鼠不仅存在于退耕还林地,在此外的荒山、草地、农田也大量分布。
耕种制度发生变化。
森林鼠害防治

森林鼠害防治森林鼠害猖獗的原因,一是生态环境条件失去平衡,天敌减少,使鼠类失去控制而大量繁殖。
二是食物缺乏,当其它食物缺少或没有时,鼠类就不得不靠树皮、树根来维持生命,此外防治方法不当,也是造成猖獗的一个原因。
一、森林鼠害的预防措施和防治方法预防措施:一是加强预测预报,在一个地区,对其优势种害鼠,应加强鼠情监测,必要时进行防治。
二是营造不利于鼠类生存的环境,在林区要经常清除地面的杂草,破坏鼠类的隐蔽条件,可减轻其危害。
营造宽度较大的乔木林带,不适宜草原和荒漠鼠类栖息,能阻隔它们流窜,还能招来益鸟益兽在林中栖息与繁殖,对控制鼠害极为有利。
具体防治方法有:(一)生态控制措施生态控制措施,是指通过加强以营林为基础的综合治理措施,破坏鼠类适宜的生活和环境条件,影响害鼠种群数量的增长,以增强森林的自控能力,形成可持续控制的生态林业。
森林鼠害防治必须从营造林工作开始,要在营造林阶段实施各种防治措施,对森林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
1、造林设计时,首先考虑营造针阔混交林和速生丰产林,要加植害鼠厌食树种,优化林分及树种结构,并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
2、造林前,要结合鱼鳞坑整地进行深翻,破坏鼠群栖境;将造林地内的枝桠、梢头、倒木等清理干净,以改善造林地的卫生条件。
3、造林时,要对幼苗用树木保护剂进行预防性处理(可以用防啃剂、驱避剂浸蘸根、茎);对于有地下鼢鼠活动的地区,要实行深坑栽植,挖掘防鼠阻隔沟。
4、造林后,在抚育时及时清除林内灌木和藤蔓植物,搞好林内环境卫生,破坏害鼠的栖息场所和食物资源;控制抚育伐及修枝的强度,合理密植以早日密闭成林;定点堆积采伐剩余物(树头、枝丫及灌木枝条等),让害鼠取食。
在害鼠数量高峰年,可采用代替性食物防止鼠类危害,如为害鼠过冬提供应急食物,以减轻对林木的危害。
对于新植幼林,营林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发现鼠害,要立即对害鼠进行化学药剂防治。
(二)天敌控制措施根据自然界各种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大力保护利用鼠类天敌,对控制害鼠数量增长和鼠害的发生,具有积极作用。
林业鼠害防治对策与技术措施

林业鼠害防治对策与技术措施作者:佚名信息来源:中国森防网点击数:444 更新时间:2008-7-4一、林业鼠害防治的指导思想和原则1、指导思想贯彻落实“预防为主,科学防控,依法治理,促进健康”的方针,遵循林业鼠害发生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抓好林分抚育管理,优化林种树种结构,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能力,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有效遏制林业鼠害持续高发的势头。
2、防治原则一要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建立林业鼠害防治预警机制,将鼠害防治工作贯穿于营林生产全过程;二要坚持分类施策的原则,根据不同区域、不同鼠种、不同危害情况,采取相应防治措施;三要坚持无公害防治的原则,大力推广营林技术、生物防治及物理机械防治等无公害防治措施,合理使用化学防治,保护生态环境。
二、林业鼠害的危害类型、防治对策及时间1、危害类型根据林业害鼠的生活习性和危害特点可分为两大类:即地上危害类和地下危害类。
⑴地上危害类。
只危害植物的地上部分,在我国分布很广。
主要啃食树干及幼树的嫩枝、嫩叶和竹笋等,或盗食林木种实,危害树种主要有落叶松、油松、云杉、杨柳、拐枣、核桃楸、黄菠萝等。
该类害鼠种类较多,主要有田鼠、绒鼠、姬鼠、沙鼠、鼠平鼠、三趾跳鼠、五趾跳鼠和鼠兔等。
⑵地下危害类。
主要指鼢鼠,如:中华鼢鼠、东北鼢鼠等,分布在我国的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及西部地区。
生活、危害皆在地下,主要危害落叶松、油松、苹果、沙枣、桃、杏及其他多种经济林树种等植物的根系,导致苗木死亡。
2、防治对策根据调查与监测结果,按危害程度分类施策、分区治理。
⑴轻度发生区(林木被害株率10%以下的地块)。
以预防为主。
一是采取禁猎、禁捕等措施,保护鼠类的天敌动物;减少人类对自然生态环境的干扰和破坏;二是通过各种营林技术、封山育林等措施,保持良好的自然环境,创造有利于鼠类天敌栖息、繁衍的生存条件,充分发挥天敌对害鼠的控制作用。
⑵中度发生区(林木被害株率11-20%的地块)。
应积极组织开展防治工作,重点抓好无公害防治,采取人工、生物、生态等防治措施,把危害降到最低限度。
林业鼠害实施方案

林业鼠害实施方案林业鼠害是指在林木生长过程中,由于鼠类大量繁殖而对林木造成的危害。
鼠害不仅会直接啃食幼苗和树皮,还会传播病害,影响林木的生长和发育,严重影响林业生产。
因此,制定科学合理的林业鼠害实施方案,对于保护林木和提高林业生产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一、调查鼠害分布。
首先,需要对林区的鼠害分布情况进行全面调查。
通过野外勘察和鼠类活动迹象的观察,了解鼠害的类型、数量和分布范围,为后续防治工作提供准确的数据支持。
二、加强环境整治。
为了减少鼠类栖息地,需要加强林区的环境整治工作。
清理垃圾堆积、修复破损的林木和建筑物,减少鼠类的藏身之地。
同时,加强对水源、食物储备的管理,防止鼠类的食物来源,从根本上控制鼠害的发生。
三、实施生物防治。
生物防治是一种环保、高效的鼠害防治方法。
可以通过引入天敌、放养捕食性动物等方式,控制鼠类的数量。
例如,可以引入猫头鹰、鹞子等天敌鸟类,或者放养蛇类等捕食性动物,有效控制鼠害的数量,减轻鼠害对林木的危害。
四、采取化学防治措施。
在林区鼠害严重的情况下,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措施,使用鼠药或者捕鼠器等方式进行防治。
但在使用化学药剂时,需要严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方法进行施用,避免对环境和非目标动物造成伤害。
五、加强监测和预警。
为了及时掌握鼠害的发生情况,需要建立健全的监测和预警机制。
定期对林区进行鼠害监测,及时发现鼠害的迹象和规模,提前采取防治措施,避免鼠害对林木造成严重危害。
六、加强宣传教育。
加强对林区工作人员和周边农民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他们对鼠害防治的认识和意识。
通过开展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增强大家对鼠害防治工作的重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局面。
综上所述,林业鼠害实施方案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全面、科学的进行防治工作。
只有加强调查研究、加强环境整治、实施生物防治、采取化学防治措施、加强监测和预警、加强宣传教育等多方面的工作,才能有效控制鼠害的发生,保护林木的生长,提高林业生产效益。
森林鼠害和综合防治措施

化林分及树种结构 ,实行合理密植,利用灌木和次生林木的发达根系阻 止地下害 鼠活动 , 如果造林前将 灌木连根清除 , 地下 鼠便会很快侵入造 林地危害苗木。在鼢 鼠危害严重的地 区应先栽植灌 木,灌木定植后再栽 植乔木 , 实行先后灌乔混交造林方法 ,阻止地下害鼠危害。 2) 加植 厌食树种。加植厌食树种是指在造林设计时要栽种一些 害 鼠不喜欢啃食 的 、 适合 当地生长的树种 ,以减少害鼠对林木的啃食。如 某林场2 0 年营造的4 m  ̄子松林 ,鼠害率为9.7 08 h2 81%,死亡率 为8 . 8 %; 6 而 同一 立地 条件 下栽 植 的红皮 云杉 ,被 害率 仅 为 1.%,没有 一 株 23
1 森林 鼠害 的发 生原 因
11 森林鼠害发生的原因 . 森林 鼠类是森林 生物链 中基础性的一环 ,生态位置极其重要 。正常 情况下 ,在其它生物种类 及 自 因子的控制下 , 鼠的种群数量保持着 然 林 个平稳的状态并对林木植被生长不构成危害 ;只有在数量突然急遽上 升 、食物数量不足 的情况下 ,它们才会对林木造成严重的危害。 1 生存环境 发生 变化 ,如 :由于食物短缺 ,尤其是在冬季 其它食 ) 物缺乏时,林鼠会大量地以树木为食 ,危害森林。 2) 食物 供应发 生变化 ,如 :大面积 、单 一地营造林 鼠喜 食的树 种 ,其种群数量也会因食物 的充足而迅速 升。 3) 态平衡受 到破坏 ,如 :人为地大量捕捉林 鼠天敌 ,林 鼠因失 生 去制约而数量发生大的变化 。 4 退耕还林地 以前 是农 田 ,食物充足 、鼠类很多 ,栽种庄稼改 为 ) 种树后 ,植被稀少 、食物短缺 , 鼠被迫以树木为食 , 害新植林。 林 危 12 森林鼠害的发 生季节 与危害规律 _ 有 鼠害发生的天然次生林和人T林中 ,一般从秋季到翌年春季青草 发芽前 , 为害林木最严重 的时期 。其为害规律是 :幼树受害严重,大 是 树受害轻;郁 闭度小的疏林受害重 ,郁闭度大的密林受害轻 ; 林缘 的树 木受害严重 , 内的树木受 害轻 ;阳坡 、缓 坡的树木受 害严重阴坡 、 林 陡坡的树木受害轻 ;灌木杂草丛生 、乱石多 、 卫生条件差的林地受害严 重 ,否 则就 轻 。
林木鼠害防治(一)

林木鼠害防治(一)摘要总结了鼠害加重发生的原因,并提出治理措施,以为林木鼠害的防治提供参考。
关键词林木鼠害;发生原因;治理措施近年来,随着退耕还林和新造林地建设的逐渐开展,各种鼠群密度大幅度增大,鼠类危害程度日趋加重,使退耕还林地区和新造林地区林木严重受灾,防治鼠害刻不容缓。
1鼠害发生原因一方面,鼠类个体小,大多数在地下生活,适应环境能力强,食性杂,繁殖能力强,适宜条件下能迅速繁殖,暴发成灾。
另一方面,人类行为促进鼠害。
第一,由于生态环境变化和人为捕杀等原因,促使鼠类天敌迅速减少,食物链失去平衡,鼠群大量繁殖;第二,新造林地区,结构设计不合理,树种单一,若为林木害鼠喜欢食用的树种,很容易大量受灾;第三,在退耕还林地区,农民自己经营林地,在经验、技术等方面受限,无法对鼠害进行及时有效的防治;第四,治理林木鼠害时,长期使用单一化学药剂,可使林木害鼠产生抗药性、拒食性,使治理效果下降;第五,林业工作者缺乏足够的资金和必要的技术支持,使鼠害防治工作很难长期运行。
2治理措施以生态营林技术为主,以物理治理为辅,结合化学药物治理为急救,严格控制林木鼠害的危害和发生。
合理安排荒山造林的树种搭配,形成造一片成一片。
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严格控制害鼠的发生,使林区形成自我调节能力的生态环境。
2.1基础措施完善监测及预报制度,长期监测鼠类繁殖及居住情况,及时掌握鼠类各项变化,完善鼠灾鼠情汇报工作,为各级政府、林业主管部门制定害鼠防控措施提供有力的依据1]。
2.2营林措施在造林阶段实施多种防治措施,对林木鼠害进行预防性治理。
在造林设计中考虑营造针阔混交林和乔灌混交林,减少纯林面积,加植鼠类厌食树种,以优化树种结构。
在整地阶段进行深翻,使造林地区彻底清理干净,改善造林地区卫生条件,破坏鼠群生存环境。
移栽阶段,对幼苗应用树木保护剂、防啃剂,在林木茎部捆扎铁丝网等防护材料,进行预防性处理。
针对有地下鼢鼠活动的区域,必须进行深坑栽植,并且挖掘防鼠阻隔沟,影响鼢鼠活动,减轻其对林木的危害。
如何防治森林鼠害

如何防治森林鼠害•森林鼠害概述•森林鼠害的监测与预警•森林鼠害的生态防治•森林鼠害的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目•森林鼠害的综合防治与策略•森林鼠害防治的案例与实践录CHAPTER森林鼠害概述定义影响森林鼠害的定义和影响森林鼠类通常喜欢啃食树皮、树枝、树叶和树籽,同时挖掘洞穴居住,对树木的生长和发育造成威胁。
森林鼠害的种类和习性习性种类森林鼠害的发生规律CHAPTER森林鼠害的监测与预警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减轻经济损失030201鼠害监测的重要性实地调查诱捕法遥感技术鼠害监测方法数据整合分析阈值设定多级预警信息发布鼠害预警系统的建立CHAPTER森林鼠害的生态防治原理目标生态防治的原理和目标植被恢复采取施肥、翻耕等措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促进林木生长,增强森林抗鼠害能力。
土壤改良水源保护恢复和改善森林生态环境病原微生物防治利用病原微生物如病毒、细菌等感染鼠类,降低其数量和繁殖能力。
天敌控制保护和引进鼠类天敌,如猫头鹰、蛇类等,通过自然捕食作用控制鼠类数量。
生物制剂防治使用生物制剂如植物源杀虫剂、微生物杀虫剂等,对鼠类进行防治,具有环保、安全、有效等优点。
生物防治方法CHAPTER森林鼠害的化学防治和物理防治原理方法化学防治的原理和方法选用在选择化学防治剂时,应根据目标鼠种的习性、危害程度和环境条件等因素,选择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等特性的药剂。
常用的化学防治剂包括抗凝血剂、神经毒剂等。
注意事项在使用化学防治剂时,应注意保护环境和非目标生物,避免药剂的飘散和误食。
同时,使用人员应采取安全防护措施,避免接触药剂引起中毒。
化学防治剂的选用和注意事项物理防治方法捕鼠器械使用捕鼠夹、捕鼠笼等器械进行鼠类动物的捕捉。
在选择捕鼠器械时,应根据目标鼠种的习性和活动规律,选择合适的器械类型和设置方式。
环境调控通过调整林分结构、改善环境条件等措施,减少鼠类动物的栖息和繁殖场所,降低鼠害发生的风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播疾病:30余种鼠传疾病,感染途径 有寄生虫、排泄物、咬伤,精神骚扰; 被老鼠夺去的人类生命比历史上所有战 争死亡的人数总和还要多。鼠疫:就是 由老鼠传播的一种甲类一号烈性传染病。 人间鼠疫有1500年的历史, 历史上鼠疫 有过三次大流行:6世纪东罗马帝国第一 次大流行,流行时间长达50年,死亡1亿人; 14世纪在欧洲第2次大流行,死亡2500 万人口,占当时欧洲人口的1/4。18世 纪末19世纪初,第三次大流行,死亡 4000万人。全世界有200多种老鼠是鼠 疫菌的保菌动物;
特殊点:繁殖力高、门齿发达(无齿根、 终生生长)。
世界上有2800种,我国有185种。分属11 科(松鼠科、鼯鼠科、河狸科、刺山鼠科、 竹鼠科、
鼠科、仓鼠科、睡鼠科、林跳鼠科、跳鼠 科、豪猪科)。
通常意义上的鼠类或啮齿类包括有兔形目 和食虫目的部分类群, 区别: 啮齿目:无犬齿、齿隙长、上颌一对门齿; 兔形目:无犬齿、齿隙长、上颌二对门齿
主要害鼠:松鼠科、鼠科、田鼠亚科、鼢 鼠亚科; 主要危害树种有油松、落叶松、樟子松、 杨树、华山松、云杉等;
主要地区性鼠害现状: 东北林区(红/棕背鼠平、东方田鼠、东北/ 草原鼢鼠、灰松鼠、东北鼠兔,主食松 子); 西北华北林区(中华/甘肃鼢鼠、沙鼠、跳 鼠、岩松鼠危害直播油松); 西南林区(绒鼠、鼠兔、赤腹松鼠,食种 子);
2.2 颊囊食物的收集与鉴定小 毛足鼠具有暂时的储存食物的器官-颊囊,收集该 鼠的颊囊食物逐个进行鉴定,计算每种食物出现频 率,可作为分析该鼠食性的另一途径之一.为此,在 沙地站固定沙地、丘间滩地、半固定沙地、流动 半流动沙丘、草甸低湿地、农田及人工草地等植 被类型上,依次设置12个样地,作为永久样,1991、 1995及1996年,每年4~10月,每月中旬10~20 日,采用4号木板夹,逐个样地进行一次鼠类取样, 夹距5m,行距50m,每50夹一行,每样地每月不少 于200夹日,捕获的鼠全部解剖记录,逐个鉴定小毛 足鼠的颊囊食物.
对获得的标志重捕材料按月整理,种群密度 估算值p= i(ni×Mi2)/ i(Ri×Mi),其 中,ni是第i次抽样时捕到的动物种数(包括 标志与未标志的),Mi是第i次抽样前标志释 放的动物数,Ri是第i次抽样中捕到的标志动 物数.
3 结果与分析 3.1 饲喂试验共饲喂了26种食物,其中植物营养 体18种,植物种子8种,小毛足鼠对26种食物的摄 食量见于表1.由表1,根据小毛足鼠喜食程度不同, 可将植物营养体分为三个等级:摄食量在每千克鼠 重40g以上的为较喜食(如猪毛菜、柠条、雾冰藜、 披针叶黄华及田旋花五种),摄食量在每千克鼠重 15~40g之间的为喜食(如沙打旺、沙米、苦豆子 及驴耳风毛菊四种),摄食量在每千克鼠重15g以 下的为不喜食或不食(如砂引草、沙生冰草、虎尾 草、拂子茅、油蒿、牛心朴子及籽蒿等);以上结 果可以看出,小毛足鼠较喜食的植物营养体含水量 都相对比较大,对两种农作物种子喜食程度较高, 对其他栽培牧草种子与较常见的野生植物种子的 喜食程度差别不大;
栖息地:穴居;野栖和家栖;洞道复杂 程度各异;群居型和独居型;干燥保暖 隐蔽取食方便,季节迁移; 研究方法:标志捕获、活动痕迹、挖掘;
活动:夜行与昼行,范围随季节、食源而 异,路线常固定,跑道明显;扩散;冬眠; 密度问题; 研究方法:观察、捕获、标志重捕;
繁殖:条件适宜全年繁殖,野生一般为春 秋高峰,4-8月;性比差异;繁殖强度(= 孕鼠*胎仔数/♀捕获数);出生率与死亡 率; 年龄鉴定:种群的年龄构成决定未来发展 趋势,
防治费用高昂:如秦皇岛市充分发挥国家、 集体、个人三方力量,筹集灭鼠资金120余 万元,购置毒饵240余吨、毒饵盒6.5万个;
3、成灾原因 适宜的生存环境:气候、食物、隐蔽,森 林环境;人类造成的环境退化引起正循环; 天敌少:农药、捕杀、环境; 高繁殖力:进化平衡高死亡; 扩散破坏;
鼠害防制实践
种群数量动态监测(消灭与控制)、灭鼠技术(药 剂的选择、使用特点、特殊场所灭鼠)、实例(C型 肉毒梭菌的使用)
一、鼠类生物学基础
1、分类及生物学特性
脊椎动物门、哺乳纲、啮齿目,具备哺乳动 物的基本生物学特征,如胎生、高度发达的 神经感官系统、快速运动能力、复杂的社会 行为等,
3.2 颊囊食物检出结果 1991年,1995年及1996年三年共收集鉴定小 毛足鼠颊囊321对,其中春季(4~5月)99对,夏秋 季(6~10月)222对,共检出32种食物,食物种类 及出现频率列于表2. 由表2可见,披针叶黄华种 子、禾本科种子、沙打旺种子、沙米种子及昆虫 等五种食物检出频率虽然春秋季存在一定差异,但 基本都在10%以上,说明小毛足鼠在野外条件下 主要对这些食物较为喜食,其中前三种更甚;其他 一些食物,如草木樨种子、虫实种子、苜蓿种子及 油蒿种子等众多食物检出频次均较低,基本都在 10%以下,表明在野外条件下这些食物不构成该 鼠食物的主要部分.
二、害鼠防治科学研究
种群:一定空间同种生物个体的集合, 群落:一定自然区域多种不同生物的有 规律集合体,内容变化; 1、种群生物学和生态学研究 食性:杂食,植物种子、叶、菜、作物、 果实、虫、小动物、同类相食,
食量:饲养记录小家鼠日食量为3-8克谷物, 子午沙鼠10-20克,布氏田鼠38克,高原 鼠兔77克,褐家鼠25克。 研究方法:试验观察、胃容物分析、颊囊 分析、饲喂试验;
3.3 小毛足鼠的食量及采食效率 根据饲喂试验得出的小毛足鼠的平均日食量为 2.29g(表3), 对该地沙地植被地上第一性净生产 力计算结果为279.58~513.18g/m2. 计算出沙 地啮齿动物年消耗量约为23.217kg/hm2,约占 地上第一性净初级生产力0.076%~0.14%.从 这个结果来看,该地基本不存在小毛足鼠的危害问 题.但不能否认在局部地区造成的危害,如本区盗 食播种的草种、树种问题.以我们所选研究基点沙 地站为例,该站小区试验播种的牧草种子几乎全部 被盗食,小毛足鼠对造成这种危害所起的作用是不 可忽视的.
实例、小毛足鼠食性和食量的研究,
小毛足鼠(Phodopusroborovskii)食性和 食量的研究,王利民,周延林,鲍伟东;
小毛足鼠(Phodopus roborovskii)是我国北方荒 漠、半荒漠、荒漠草原及草原区沙地等生境类型的常见鼠 种.作为此类生态系统中的初级消费者,对其食性及日食量 进行研究,是进一步了解该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过程 的重要基础资料之一. 1 研究区概况: 本文选点在中国农科院草原研究所 鄂尔多斯高原沙地草场改良试验站,该站位于黄河南岸库 布其沙地东段,在草原带沙地中具有代表性,地处北纬 40°17′~40°20′,东经109°56′~110°03′之间,海 拔约1100m左右,站内沙丘起伏,风蚀沙化现象十分严重, 固定、半固定及流动沙地约占86%.年均气温6℃,无霜期 156d,年均降水量310mm左右,土壤类型以风沙土为主. 植被类型以沙地植被…..
对害鼠的年龄鉴定、年龄结构及与种群数 量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如对黑线仓鼠、黑 线姬鼠、大仓鼠、东北鼢鼠、小家鼠、达 乌尔黄鼠、高原鼢鼠等鼠类的研究。其方 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①依据牙齿的生长, 臼齿齿冠的磨损程度及臼齿形态变化;②依 据头骨形态的变化及量度;③依据体重、体 长、皮板大小、毛色变化等;④依据繁殖特 征、睾丸等的重量;⑤依据水晶体的重量等。
森林鼠害防制专题
生物学院 动物科学系, 鲍伟东 62338130
主要内容
鼠类生物学基础
分类及生物学特性、鼠类的危害及成灾的原因、我 国的森林害鼠及现状(种类、地区性主要害鼠)
鼠害防制科学研究
种群生态学研究(食性、繁殖、行为、天敌)、群 落结构分析(构成动态、优势种、分布)、生态系 统生态学(食物链、能量消耗、物质循环)、实例
食虫目:有犬齿、无齿隙、吻部细长;头 骨常作为鉴定依据。
2、鼠类的危害
经济危害:损耗粮食:老鼠是一种贪吃的动物, 每只老鼠每天要吃掉相当于它体重的1/5-1/10的 食物,老鼠北方叫耗子,真是名符其实。每年农 业、谷物减产5%,储粮损失1%,全世界每年被 损耗的粮食有5000万吨,损失上亿美元。盗食森 林的种子,啃食幼苗,树皮,给森林带来严重的 危害。老鼠能破坏草原,与牲畜争夺牧草,影响 畜牧业。老鼠对工业及建设事业的危害也是有很 多例子的。因老鼠咬破电线造成短路引发的火灾、 鼠洞溃堤等;
2 研究方法 .1 饲喂试验 1996年在试验站内用捕鼠笼捕获小毛足鼠,经 灭蚤后在实验室内用小麦粒、牧草种子及常见植 物的新鲜茎叶混合饲喂3d以上,选体重变化不大的 健康鼠进行实验,供选择的植物共计26种,均是这 一地区内比较常见的植物营养体或种子,7月15日 开始试验,8月5日结束,每组供试动物10~20只, 共进行了19次实验.实验时,每次每组饲喂4种食物, 每组食物至少有一种种子食物,尽量保证每种食物 测试3次以上,连续一昼夜.进行测试同时,在无鼠 笼内,设同样食物组的2~3个重复,取其平均值,作 为食物自然失水对照.数据整理依如下步骤进行: 设A为试验组投给的食饵量,B为试验…
其它常见鼠传疾病:钩端螺旋体病也是由 鼠类传播的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往往鼠 类感染后不发病,病源体从尿中排出,人 接触鼠尿污染的水而感染。水稻田往往是 这种疾病的疫源地。流行性出血热:是老 鼠传播的另一种疾病,又可分为家鼠型出 血热和野鼠型出血热,分别由家鼠(如褐 家鼠)各野鼠(如黑线姬鼠)作为中间宿 主。老鼠还能传播型斑疹伤寒、森林脑炎、 狂犬病、恙虫病、鼠咬热、血吸虫病、肺 吸虫病等。所以灭鼠的同时也要进行对寄 生在鼠体的有害昆虫的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