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抗组胺药

一、抗组胺药的分类:㈠按作用机制可分为:H1受体阻滞剂、H2受体阻滞剂、组胺阻滞剂。
1、H1受体阻滞剂有:苯海拉明、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非那根)、西替利嗪、阿伐斯汀,氯雷他定、特非那定、咪唑斯汀等。
2、H2受体阻滞剂有:西咪替叮、雷尼替叮等3、组胺阻滞剂:如酮替芬、曲尼司特、扎普司特等㈡H1受体阻滞剂按药物化学结构分类:1、乙醇胺类:如苯海拉明、茶苯海明、氯马斯汀;2、烃胺类:氯苯那敏(扑尔敏)、曲普利定(克敏、刻免)、第二代抗组胺药阿伐斯汀(欣民立或新敏乐)是曲普利定的衍生物。
3、哌啶类:赛庚啶、第二代氯雷他定、特非那定(敏迪)、非索那定、阿司咪挫,咪唑斯汀、依巴斯汀的结构亦属哌啶类。
4、哌嗪类:羟嗪(安泰乐)、去氯羟嗪(克敏嗪)、氯环利嗪(康夫丽尔)、第二代西替利嗪系羟嗪的衍生物。
5、吩噻嗪类:异丙嗪(非那根)、美喹他嗪(波丽玛朗)。
6、其它:多虑平、氯卓斯汀。
二、抗组胺类药物的适应症:抗组胺类药物对凡是有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参与的一切炎症反应均起一定作用。
㈠变态反应:主要是Ⅰ型变态反应性疾病,如变态反应性机制引发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特应性皮炎、过敏性休克、药疹等。
在其他Ⅱ,Ⅲ,Ⅳ型变态反应中,临床上虽也常用此类药物,但疗效及确切机制不明。
㈡非变态反应1、假性变态反应,如由组胺释放剂引起的荨麻疹、血管性水肿、药疹等;2、未证明系变态反应的物理性荨麻疹及其他非变态反应原因引起的荨麻疹。
3、非变态反应性虫咬反应。
4、用于各种瘙痒性疾病,确切机制及疗效不明,可能是由于其镇静或嗜睡作用,也可能是由于抗5-羟色胺等炎症介质的作用。
抗组胺药(抗组胺抗剂)不能破坏组胺,与组胺没有化学对抗、中和作用,不能阻止或减少组胺的释放,故对患者就诊时所表现出的多种皮肤过敏症状如皮肤红斑及水肿等没有治疗作用,而只是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变态反应的进一步发展。
无中枢抑制作用的H1受体阻断剂一般没有或很少有止痒作用。
抗组胺药简介

抗组胺药物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分为第一代抗组胺药物、第二代抗组胺药物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目前以苯海拉明、扑尔敏和异丙嗪等为代表的第一代抗组胺药物因具有较强的中枢神经抑制作用而逐渐被无镇静作用或镇静作用轻微的第二代抗组胺药物所取代。
而部分第二代抗组胺药物由于发现有较明显的心脏毒性而逐渐减少使用(如特非那丁、阿司米唑等),非索非那丁、左旋西替利嗪等第三代抗组胺药物已经问世。
1、概述目前在世界范围内进入临床使用的第二代抗组胺类抗过敏药物已达20余种,而第三代仅仅数种。
第二代和第三代抗组胺药物中的大多数可兼用于过敏性哮喘的防治。
我国目前临床使用的抗过敏药仅有10余种,主要为第二代抗组胺药物。
由于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副作用,加上1999年上市的非索非那丁和2002年上市左旋西替利嗪的临床疗效与上述两种药物相似,而安全性更大,副作用更少,所以氯雷他定和西替利嗪的应用逐年减少。
而非索非那丁和左旋西替利嗪已成为世界抗过敏药物市场销售量增长最快的药物,约占市场份额的30%左右,因此这两种药物将成为世界范围今后几年内使用更为广泛的抗过敏药物。
此外近年来上市的氯雷他定的换代产品desloratadine (Clarinex)已进入30多个国家的临床,并且已经进入我国市场,虽然该药目前仍然没有获得FDA的批准,但是进入我国市场的第一个第三代抗过敏药物,所以在我国有潜在的巨大市场。
西替利嗪的换代产品乙氟利嗪(Efletirizine )也已完成三期临床试验而开始进入临床。
本节将主要介绍这些具有抗组胺性质的第二代和第三代抗过敏药物。
2、非索非那丁非索非那丁(Fexofenadine)【商品名】太非;Telfast 120;Telfast 180,Allegra,【异名】MDL16455【性状】本品为白色结晶状粉末,无臭无味,几乎难溶于水,极易溶于氯仿,亦溶于乙醇和丙酮,几乎不溶于水,熔点为147-151℃。
【体内过程】非索非那丁口服吸收良好,吸收较为迅速,口服0.5-1小时出现抗组胺作用,1-3小时血药浓度达峰值,平均为1.3 h。
抗组胺药物

氮卓斯丁
氮卓斯丁
氮卓斯丁(Azelastine)
【商品名】Azeptin ASTELIN
【异名】Azelastine hydrochloride盐酸氮卓斯丁、卓苄酞嗪
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
西替利嗪(Cetirizine)
【商品名】西可韦(Virlex)、赛特赞(Cetrizet)、斯特林(Ceteine)、仙特明(Zyrtec)、疾立静 (Zirlex)、杰捷(滴剂)、达内、希特瑞、敏达、盐酸西替利嗪
【异名】Cetirizine Hydrochloride
【化学名】(±)-[2-[4-[(4-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苯基)苯基甲基]-1-哌嗪基]乙酸二盐酸盐
【药理机制】初期研究发现特非那丁不仅本身有药理作用,其代谢产物仍具有药理活性,如直接用其治疗过 敏反应,可免受药酶代谢而消除对人体的心脏毒性,就是根据特非那丁的这个特性,在1995年德国hoechest marion roussel药厂最先研究开发了特非那丁的活性代谢产物——非索非那丁,并于1997年获FDA批准。
【药理机制】左旋西替利嗪由比利时UCB公司开发的,与非索非那定、desloratadine、乙氟利嗪等被列为 第三代抗过敏药物,由于是西替利嗪的左旋体,所以药理作用与西替利嗪相似,但副作用更少,西替利嗪有轻度 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研究表明西替利嗪的中枢神经系统抑制作用主要是其右旋体与脑内相关受体有一定亲 合性有关,所以西替利嗪的单一光学异构体——左旋西替利嗪巧妙地避免了西替利嗪的镇静、嗜睡等中枢神经系 统副作用,但抗组胺活性仍与西替利嗪相似。
抗组胺药的合理应用

2
西替利嗪是目前唯一能抗嗜酸粒细胞的抗组胺药。
3
花生四稀酸介导性荨麻疹
许多患者不能耐受非甾体类消炎药、防腐剂、偶氮染料、食品添加剂及具有阿司匹林特性的工业化合物等。因此,荨麻疹、血管性水肿等慢性过敏反应者,应尽量避免使用这类药物或食物。治疗可用皿治林。
01
皮肤划痕症多选用羟嗪,多塞平。
02
胆碱能性荨麻疹多选用羟嗪,塞庚定,美喹他嗪等。
5 老年人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PART FOUR
用无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酮替芬,桂利嗪,氯雷他定等。
无心脏不良反应的药物,如不用阿司咪唑,苯海拉明,特非那定等。
慢,以原型从肾脏排泄的药物应慎用,如西替利嗪,阿伐斯汀等。
6 儿童用药问题
单击此处添加文本具体内容,简明扼要地阐述你的观点
++
有中枢抑制及抗胆碱不良反应。
苯噻啶
H1
+
+
+
有抗5-羟色胺作用,可用于红斑肢痛病。
异丙嗪
H1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光敏感。
酮替芬
H1/阻介
+
+
比较安全,能使支气管解痉,预防哮喘。
多塞平
H1 H2
++
++
+
中枢抑制,抗胆碱不宜与其他抗组胺药合用。
03
恶性黑棘皮病的瘙痒可用塞庚定,外用皮质激素效果较好。
04
抗组胺对特应性皮炎的瘙痒多无良好效果。
抗组胺药

理论课教案教学内容第十章抗组胺药导入新课:1.组胺酸脱羧反应:2.组胺的生理作用:第一节H 1–受体拮抗剂一、H 1–受体拮抗剂的发展二、H 1–受体拮抗剂的构效关系1.结构通式:CH2n)(XR1R2NCH3CH3式中:R 1、R 2一般为芳环、杂环或联成三环;~32n=;CH,N,CHOX=2.N与芳环之间距离为0.5~0.6nm好;3.两个芳环不同平面时,具有最大的抗组胺活性,否则活性降低。
三、H 1–受体拮抗剂常用药物HCOOHNNCH2CHHNH2NH2HCH2CHNNCOOH组胺H 1受体血管平滑肌扩张H 2受体内脏平滑肌收缩胃酸分泌增多X = CHO 氨基醚类:盐酸苯海拉明X = N 二胺类:二胺类曲吡那敏哌嗪类美克洛嗪、西替利嗪三环类盐酸异丙嗪X = CH 丙胺类:马来酸氯苯那敏其它类阿司咪唑、特非那啶四、H 1–受体拮抗剂的临床用途1.抗过敏作用:用于皮肤粘膜的过敏性疾病、药疹、接触性皮炎等。
2.中枢抑制作用:用于烦躁、失眠等。
3.抗晕止吐作用:用于乘车、船的晕动病等。
五、主要药物介绍盐酸苯海拉明(一)结构CHOCH2CH2N CH3CH3.HCl(二)性质及应用1.醚键: 易水解生成二苯甲醇和二甲氨基乙醇应用:鉴别,遇酸遇热生成二苯甲醇白色沉淀。
应用:忌与酸性药物配伍。
2H 3O +H 2O++.HSO 4-+H+H+OHHO CH CH 2CH 2N CH 3CH 3H 2SO 4+CH OCH 2CH 2N CH 3CH 3(白色)2.叔胺:①显碱性,其盐与氢氧化钠试液作用生成白色沉淀。
应用:其盐遇碱生成游离体沉淀,忌与碱性药物配伍。
②与生物碱沉淀试剂作用生成沉淀应用:鉴别。
3.氯离子:与硝酸银试液作用生成白色凝乳状沉淀马来酸氯苯那敏(一)结构COOHCOOHHC HC .CH 3CH 3ClCH 2CH 2N CH N(二)性质及应用 1.马来酸的性质 ①使高锰酸钾试液褪色。
第十三章抗组胺药

皮肤病:皮炎、湿疹,肛门瘙痒等
眼部疾病:结膜炎、角膜炎、虹膜炎
第二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五、禁忌症
➢ 曾患或现患严重精神病和癫痫 ➢ 活动性消化性溃疡病
➢ 新近胃肠吻合术,骨折,创伤修复期
➢ 角膜溃疡 ➢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症
➢ 严重高血压,糖尿病、孕妇 ➢ 抗菌药不能控制的感染如水痘、霉菌感染等
核酸代谢 诱导特殊mRNA合成 --- 转录一种抑制细胞膜转运功能的蛋白质 -- 抑制细胞对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质的摄取
第十七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三、药理作用
第十八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1. 抗炎作用
对抗各种原因所致炎症(物理、化学、生 物、免疫等) 炎症初期红、肿、热、痛症状减轻;
二、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
凡与组胺竞争同一受体,拮抗组胺作用的药物叫组胺受体阻断药,根据其对
组胺受体亚型选择性的不同,又分为H1、H2、H3受体阻断药。
第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组胺受体阻断药的分类与功能
组胺受体亚型:H1、H2、H3
H1受体
内皮细胞和平滑肌收缩:增加血管通透性及呼吸道阻力 刺激皮肤神经:痒 鼻黏膜分泌增加:流鼻涕 增强中性粒细胞、嗜酸细胞的趋化性:炎症
抑制抗原-抗体反应引起肥大细胞脱颗粒释放组胺、5-羟 色胺、过敏性慢反应物质、缓激肽等
第二十一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3. 抗毒作用
提高机体对细菌内毒素的耐受力
稳定溶酶体膜,减少内源性致热原的释放 降低体温调节中枢对内热原的敏感性
不能中和内毒素,对外毒素损害亦无 保护作用
第二十二页,编辑于星期日:二十点 三十七分。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

什么是抗组胺药物抗组胺药物可能在平时听得多了,但是什么是抗组胺药物问起来,很多人都解释不了,那么什么是抗组胺药物呢?下面是店铺为你整理的什么是抗组胺药物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用!抗组胺药物的定义组胺是速发变态反应过程中由肥大细胞释放出的一种介质,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及通透性增加、平滑肌痉挛、分泌活动增强等;临床上可导致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支气管和消化道平滑肌收缩,使呼吸阻力增加、腹绞痛,并可引起子宫收缩,大多数抗组胺药与组胺有共同的乙胺基团:X-CH2-CH2-N。
抗组胺类药物根据其和组胺竞争的靶细胞受体不同而分为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两大类。
抗组胺药物的受体类型目前已知组胺受体有三个亚型:H1、H2和H3受体。
组胺作用于H1受体,引起肠管、支气管等器官的平滑肌收缩,还可引起毛细血管扩张,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产生局部红肿、痒感;组胺作用于H2受体,引起胃酸增加,而胃酸分泌过多与消化性溃疡的形成有密切关系;H3受体的作用尚在研究中。
抗组胺药物的分类抗组胺药分为两类:H1受体拮抗剂和H2受体拮抗剂,前者主要用于抗过敏,后者主要用于抗溃疡。
H1受体拮抗剂H1受体拮抗剂(H1 receptor antagonists,H1RAS)传统地按其药理作用不同分为:第一代H1RAS,如氯苯那敏、赛庚啶、羟嗪等;第二代H1RAS,如西替利嗪、氯雷他啶、咪唑斯汀、阿司咪唑等;第三代H1RAS,如非索非那丁、去甲基阿司咪唑、脱羧基氯雷他啶等.主要用于抗过敏。
常用的H1受体拮抗剂扑尔敏(chlortrimeton,chlorpheniramine)口服:成人 4mg tid。
小儿 0.35mg/kg/天,分3~4次。
肌注:5~20mg/次。
安太乐(atarax,hydroxizine)口服: 25mg,qd~qid。
脑益嗪 (cinnarizine,mitronal,stutgeron)口服: 25mg,qd~qid。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掌握抗组胺药组胺的来源前体:组氨酸(鱼虾海鲜中组氨酸含量丰富)以颗粒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胃壁细胞、神经末梢也可合成组胺;组胺的代谢最主要的代谢场所是皮肤,主要途径:组胺(组胺甲基转移酶)——甲基组胺(单胺氧化酶)——甲基咪唑已酸;第二条途径:组胺(二氨基氧化酶)——咪唑丙酸——核氧咪唑已酸(排出体外)组胺受体的分类和功能1.H1受体(1)(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收缩:支哮,腹痛;(2)皮肤血管扩张:红斑、风团、水肿;(3)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一种游离的神经末梢):瘙痒;(4)心房、房室节:收缩增强,传导减慢;2.H2受体(1)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休克(组胺大量入血);(2)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3)心室、窦房结: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3.H3受体(1)负反馈性调节中枢与外周神经元细胞组胺合成及释放;(2)减少肥大细胞组胺释放;(3)减少气道无髓C神经纤维速激肽的释放;(4)抑制气道胆碱能和非胆碱能神经纤维兴奋;4.H4受体不同于HI1、H2、H3受体,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系,功能不明。
5.未分类的组胺受体(H5)存在于细胞内,未定类关于组胺的中枢作用脑内组胺受体主要包括H1、H2及反馈性抑制组胺合成和释放的自身受体H3。
脑内组胺在许多中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神经内分泌调节、饮水摄食调节、体温调节、学习记忆、觉醒-睡眠、运动及攻击行为等。
1.组胺可以改善认知能力:H-R阻滞剂的中枢抑制作用其原因可能是组胺增强了海马(与记忆有关)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认知功能的下降。
我们的实验还发现,组胺、组氨酸及胆碱酯酶抑制剂tacrine可以改善基底核毁损引起的大鼠记忆障碍,所以组胺也可能通过增强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的活性,使海马内胆碱含量增加而改善认知能力。
2.脑内组胺具有抗癫痫作用:长期服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明和酮替芬易引起儿童热惊厥和癫痫病人癫痫发作频率增加;扑尔敏(氯苯那敏)的中枢兴奋倾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详细的抗组胺药品知识
掌握抗组胺药
组胺的来源
前体:组氨酸(鱼虾海鲜中组氨酸含量丰富)
以颗粒形式储存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血小板;
胃壁细胞、神经末梢也可合成组胺;
组胺的代谢
最主要的代谢场所是皮肤,主要途径:组胺(组胺甲基转移酶)——甲基组胺(单胺氧化酶)——甲基咪唑已酸;第二条途径:组胺(二氨基氧化酶)——咪唑丙酸——核氧咪唑已酸(排出体外)组胺受体的分类和功能
1.H1受体
(1)(支气管、胃肠、子宫等)平滑肌收缩:支哮,腹痛;
(2)皮肤血管扩张:红斑、风团、水肿;
(3)致痛物质:作用于痛觉感受器(一种游离的神经末梢):瘙痒;
(4)心房、房室节:收缩增强,传导减慢;
2.H2受体
(1)血管扩张:血压下降、休克(组胺大量入血);
(2)胃壁细胞:胃酸分泌增加;
(3)心室、窦房结:心率加快、心肌收缩力增加;
3.H3受体
(1)负反馈性调节中枢与外周神经元细胞组胺合成及释放;
(2)减少肥大细胞组胺释放;
(3)减少气道无髓C神经纤维速激肽的释放;
(4)抑制气道胆碱能和非胆碱能神经纤维兴奋;
4.H4受体
不同于HI1、H2、H3受体,存在于外周血淋巴细胞及HL-60细胞系,功能不明。
5.未分类的组胺受体(H5)
存在于细胞内,未定类
关于组胺的中枢作用
脑内组胺受体主要包括H1、H2及反馈性抑制组胺合成和释放的自身受体H3。
脑内组胺在许多中枢活动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如:神经内分泌调节、饮水摄食调节、体温调节、学习记忆、觉醒-睡眠、运动及攻击行为等。
1.组胺可以改善认知能力:H-R阻滞剂的中枢抑制作用
其原因可能是组胺增强了海马(与记忆有关)的兴奋性突触传递,从而改善了阿尔茨海默病引起的认知功能的下降。
我们的实验还发现,组胺、组氨酸及胆碱酯酶抑制剂tacrine可以改善基底核毁损引起的大鼠记忆障碍,所以组胺也可能通过增强基底核的胆碱能神经的活性,使海马内胆碱含量增加而改善认知能力。
2.脑内组胺具有抗癫痫作用:长期服用组胺H1受体拮抗剂吡拉
明和酮替芬易引起儿童热惊厥和癫痫病人癫痫发作频率增加;扑尔敏(氯苯那敏)的中枢兴奋倾向。
脑内组胺的抗癫痫作用主要与组胺H1受体和组胺H3受体有关,而与组胺H2受体关系不大。
3.组胺可以延缓晚期神经元的死亡,而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H1,H2受体介导的,其内在机制仍然不明确,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药理作用
1.竞争性抑制H1-R,拮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通透性上升,减轻皮肤的红斑水肿:治疗变态反应性疾病;
2.抗5-HT(五羟色胺),慢反应物质以及其他炎症介质的作用:抗炎、止痒止痛;
3.协同解除支气管平滑肌痉挛:平喘;
4.脂溶性强者会导致中枢抑制作用:嗜睡、镇静止痒;
5.抗胆碱作用(受体选择性差的H1-R拮抗剂)
(1)上升眼内压,松弛平滑肌:前列腺肥大、青光眼者慎用;
(2)阿托品样反应(头痛、口干、便秘、粘膜干燥、视力模糊、心悸);
(3)抑制前庭反应:抗晕动,镇吐(苯海拉明);
适应证:
1.变态反应性疾病(H1-R阻滞剂拮抗组胺引起的血管扩张和通透性上升,减轻皮肤的红斑水肿及其抗炎作用
(1)I、II、III型变态反应相关性疾病: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
肿、湿疹、异位性皮炎、接触性皮炎,药疹;
(2)对过敏性鼻炎,过敏性结膜炎疗效好,对于支气管哮喘疗效差(辅助作用);
2.瘙痒性疾病(镇静止痒)
(1)神经性皮炎,痒疹,皮肤瘙痒症,虫咬皮炎,多形性红斑,扁平苔藓,脂溢性皮炎,牛皮癣;
(2)对肥大细胞增生和肝病皮肤瘙痒亦有一定疗效;
3.抗晕动:苯海拉明,茶苯海明;
不良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抑制(几乎所有的第一代抗组胺药都有)
1.以吩噻嗪类(异丙嗪),哌嗪类,哌啶类(赛庚啶),乙醇胺类(本海拉明)为显著表现:嗜睡、疲倦、乏力、注意力、认知力下降此种反应可随用药时间的增加而耐受,但药效亦随之下降。
个体的差异较大。
2.中枢兴奋作用(羟胺类:羟嗪、扑而敏为报告药物)儿童及少数成年人可有,过量/正常剂量下发生。
表现:精神兴奋、易激动、失眠、甚至导致抽搐、癫痫;
3.胃肠反应(轻度,常见):表现:较轻度的口苦、恶心、呕吐、腹痛、腹泻、便秘,一般可以耐受;
4.抗5-羟色胺作用:刺激食欲:体重上升(长期服用赛庚啶);
5.抗胆碱作用(异丙嗪、赛庚啶、苯海拉明作用显著)
阿托品样反应:口干、心悸、视力模糊、排尿困难:青光眼、前
列腺肥大者慎用;
6.致敏作用:局部外用易发生;可导致固定型红斑、荨麻疹、麻疹/猩红热样药疹;
7.心脏毒性(敏迪、息斯敏、特非那定):
(1)可导致奎尼丁样作用(尖端扭转性心动过速),与M2-R阻滞有关(Ach可使心律下降),使用小量阿托品,异丙肾解救;
(2)阻滞K+通道:Q-T间期延长,心律失常:低钾血症,LongQ-T,心律失常患者禁止使用
8.血液系统:长期使用苯海拉明可导致粒细胞减少;赛庚啶可导致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性溶贫。
9.致畸作用:哌嗪类(西替利嗪)可导致动物畸胎,禁用于早孕妇女。
注意事项
1.禁用:昏迷,已服下大量中枢神经系抑制剂者,癫痫或肝功能不全患者慎用或禁用;
2.注意职业禁忌。
驾驶,高空作业或其他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人员慎用;
3.勿与酒精或者其他镇静药同用;通过肝药酶代谢的勿与咪唑类抗真菌药、大环内酯类抗生素、西咪替丁同用;
4.异丙嗪、赛庚啶、苯海拉明具有抗胆碱作用,避免与多虑平同用;慎用于青光眼,前列腺肥大的患者;
5.可产生耐药,长期使用最好将不同种抗组胺药加以配伍;同时
使用两种或几种抗组胺药可增强治疗效果,所选的几种药物应属于不同类别:白天宜使用无镇静作用的药物,晚饭后或睡觉前应用具有镇静安眠作用的药物。
需要长时间用药者,应在见效后逐渐减量维持,或症状完全控制后再服一段时间,可减少疾病复发。
6.如常规用量无效或效果不明显时,只要无严重不良反应,也可用较大剂量(阿司咪唑、特非那丁不应超量使用)。
但小儿和老人应注意用量。
亦可选用其它类抗组胺药中的某个药物,而不应选用同一类中的药物。
7.哌嗪类可致畸;
8.在皮肤过敏试验前1~2天内避免使用,否则影响结果;
9.一般不外用(外用易致敏)。
对某种抗组胺药过敏者,很可能也对该类中的他种药物发生过敏。
10.抗组胺药与皮质类固醇同时使用时,可减低后者的治疗效果。
11.用抗组胺药时,勿同时应用可引起组胺非免疫性释放的药物,如奎宁、维生素B1等。
同时,勿食用可引起组胺释放的饮料及食物,如乙醇、水生贝壳类动物及含蛋白水解酶的食物。
合理用药
(一)用药要根据病情
变态反应紧急阶段有生命威胁时,此时组织胺已大量释放,应首先用生理性拮抗剂,如肾上腺素。
2.变态反应即将发生时,即在组胺释放之前给予拮抗药较组胺释放中或释放后给予更有效。
3.一般变态反应:可选用第1代传统抗组胺药,如扑尔敏、赛庚啶、异丙嗪等。
重度变态反应:可选用高效、速效的第2代抗组胺药,如息斯敏、特非那丁(敏迪)、西替利嗪、开瑞坦、阿伐斯丁(新敏乐)等。
慢性变态反应:可选用高效、长效的抗组胺药,如阿司咪唑(息斯敏)、曲尼司特、酮替芬、多虑平等。
(二)单独使用/联合用药
1.单独应用:主要用于治疗荨麻疹,特别是急性荨麻疹,往往一种抗组胺药即可有效控制病情。
原则是用最简单的药物控制疾病,能单用就单用。
人工荨麻疹多用酮替芬,寒冷性荨麻疹多用赛庚啶,压力性荨麻疹多选择羟嗪,但应注意个体差异。
2.联合应用::有几种联合形式
(1)2种以上抗组胺药的联合,最常用的是第1代抗组胺药与第2代抗组胺药联合,如扑尔敏与氯雷他定的联合,一般为早晨服用第2代抗组胺药,患者在白天可继续工作和学习,晚上服用第1代抗组胺药,使患者在夜间能有比较良好的睡眠;
(2)抗H1受体药物与抗H2受体药物联合,对个别慢性荨麻疹,可用这种组合,如西替利嗪加雷尼替丁,往往比单用抗H1受体药物效果更好;
(3)抗组胺药与其他抗过敏药物的联合,这种联合方法应用最多,如抗组胺药加维生素C、抗组胺药加葡萄糖酸钙、抗组胺药加糖
皮质激素(内服或外用))等,用于荨麻疹、湿疹、神经性皮炎、皮肤瘙痒症、药疹等多种皮肤变态反应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