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二基础知识

合集下载

信息技术必修二知识点

信息技术必修二知识点

信息技术必修二知识点一、计算机网络基础知识1.1 网络的定义和分类1.2 OSI七层模型和TCP/IP四层模型1.3 IP地址和子网掩码1.4 路由器、交换机和集线器的区别1.5 网络拓扑结构二、计算机硬件基础知识2.1 中央处理器(CPU)的结构和功能2.2 存储器(内存)的种类和原理2.3 输入输出设备的种类和原理2.4 主板的结构和功能三、操作系统基础知识3.1 操作系统的概念和分类3.2 Windows操作系统的安装与升级3.3 文件管理与磁盘管理3.4 进程管理与内存管理四、数据库基础知识4.1 数据库概念及其应用领域4.2 数据库设计原则及范式理论4.3 SQL语言及其应用五、程序设计基础知识5.1 程序设计语言的分类及特点5.2 基本编程思想:顺序、选择、循环等5.3 常见数据类型及其使用方法5.4 函数的定义与调用方法六、网页制作基础知识6.1 HTML语言及其标签的使用方法6.2 CSS语言及其样式定义方法6.3 JavaScript语言及其应用6.4 响应式网页设计原理七、多媒体技术基础知识7.1 图像处理技术及其应用7.2 音频处理技术及其应用7.3 视频处理技术及其应用7.4 多媒体文件格式与压缩算法八、信息安全基础知识8.1 信息安全的概念和重要性8.2 常见的网络攻击方式和防范措施8.3 密码学基础知识及其应用8.4 网络安全管理和风险评估九、计算机维护与管理基础知识9.1 计算机硬件故障排除方法和维护技巧9.2 操作系统故障排除方法和维护技巧9.3 常见软件故障排除方法和维护技巧9.4 计算机网络故障排除方法和维护技巧。

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

语文必修二基础知识
“观其结体散文,直而不野,婉转附物,怊怅切情,实五言之冠冕也。”——刘勰《文心雕龙·明诗》
⑤曹操(公元155年~公元220年),字孟德,小名阿瞒、吉利,沛国谯(今安徽省亳州市)人。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诗人,汉族人。在政治军事方面,曹操消灭了众多割据势力,统一了中国北方大部分区域,并实行一系列政策恢复经济生产和社会秩序,奠定了曹魏立国的基础。文学方面,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文学,史称“建安风骨”,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笔。
斑驳:文中是深浅不一的意思。幽僻:幽静偏僻。
《故都的秋》
饱尝:尝得非常充分。混沌:形容糊里糊涂、无知无识的样子。
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者辨别它的滋味。
疏落:稀疏零落。
《囚绿记》
急不暇择:着急得没有时间选择。开释:打开释放。
揠苗助长:比喻不管事物发展的规律,强求速成,反面把事物弄糟。揠,拔。
③离骚《楚辞》是战国时楚人屈原的作品。《离骚》是中国古代诗歌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诗人从自叙身世、品德、理想写起,抒发了自己遭谗被害的苦闷与矛盾,斥责了楚王昏庸、群小猖獗与朝政日非,表现了诗人坚持“美政”理想,抨击黑暗现实,不与邪恶势力同流合污的斗争精神和至死不渝的爱国热情。诗中大量运用了古代神话传说,以想象和联想的方式构成了瑰丽奇特的幻想世界,又以神游幻想世界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对理想的热烈追求。诗中大量地运用了“香草美人”的比兴手法,将深刻的内容借助具体生动的艺术形象表现出来,极富艺术魅力。《离骚》具有深刻现实性的积极浪漫主义精神,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屈原的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凡23篇.此外,《卜居》,《渔父》等篇是否为屈原所作,学术界尚有争议.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长的一首浪漫主义的政治抒情诗.《天问》是古今罕见的奇特诗篇,它以问语一连向苍天提出了172个问题,涉及了天文,地理,文学,哲学等许多领域,表现了诗人对传统观念的大胆怀疑和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九歌》是在民间祭歌的基础上加工而成的一组祭神乐歌,诗中创造了大量神的形象,大多是人神恋歌.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及公式大全高中数学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抽象能力的重要学科。

《必修二》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涉及了许多核心知识点和基础公式。

本文将为您详细总结《必修二》的知识点,并整理出一份公式大全,帮助您更好地掌握这门学科。

一、高中数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函数概念与性质- 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分类- 函数的性质(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对称性等)- 反函数及其求法2.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 指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 对数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 指数方程与对数方程的解法3.三角函数- 角度制与弧度制互换- 三角函数的定义、图像、性质- 三角恒等变换- 三角方程与不等式的解法4.数列- 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定义、性质、求和公式- 数列的通项公式与求和公式- 数列的极限5.平面向量- 向量的定义、表示、线性运算- 向量的坐标表示与几何表示- 向量的数量积与垂直关系- 向量的平行四边形法则与三角形法则6.解析几何- 直线方程的求法(点斜式、截距式、一般式等)- 圆的方程与性质- 常见图形的面积、周长、体积计算二、高中数学必修二公式大全1.函数类- y=f(x) 的反函数:y=f^(-1)(x)- 幂函数:y=x^a(a 为常数)- 指数函数:y=a^x(a>0 且a≠1)- 对数函数:y=log_a(x)(a>0 且a≠1)2.三角函数类- 正弦函数:y=sin(x)- 余弦函数:y=cos(x)- 正切函数:y=tan(x)- 三角恒等变换公式(和差公式、倍角公式、半角公式等)3.数列类- 等差数列通项公式:a_n=a_1+(n-1)d- 等差数列求和公式:S_n=n/2(a_1+a_n)- 等比数列通项公式:a_n=a_1q^(n-1)- 等比数列求和公式:S_n=a_1(1-q^n)/(1-q)(q≠1)4.向量类- 向量加法:A+B=(a_x+b_x, a_y+b_y)- 向量减法:A-B=(a_x-b_x, a_y-b_y)- 向量数量积:A·B=a_xb_x+a_yb_y- 向量模长:|A|=√(a_x^2+a_y^2)5.解析几何类- 点斜式直线方程:y-y_1=k(x-x_1)- 截距式直线方程:x/a+y/b=1- 圆的标准方程:(x-a)^2+(y-b)^2=r^2总结:本文为您详细总结了高中数学必修二的知识点,并整理了一份公式大全。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背知识点

高中政治必修二必背知识点第一课第一框 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1.生产资料所有制在生产关系中起着决定性作用,是生产关系的核心,是经济制度的基础。

2.我国为什么要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①从根本上说由我国当前的生产力水平决定.②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支柱,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③有利于形成各种所有制之间的市场竞争关系,调动不同经济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有效利用各方面的资源,取长补短,激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3.为什么要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1)以公有制为主体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制度的根本特征。

(2)以公有制为主体是促进生产力发展的根本要求。

(3)以公有制为主体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前提4.公有制经济的地位?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基础;是社会主义国家对社会生产和经济发展进行宏观调控的根本制度基础.5.公有制经济占主体地位的体现是什么?(1)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2)国有经济控制国民经济命脉,对经济发展起主导作用.国有经济起主导作用,主要体现在控制力上上。

对关系国民经济命脉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国有经济必须占支配地位.6.国有企业的地位作用?国有企业是国有经济最主要的实现形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是推进国家现代化、保障人民共同利益的重要力量,是我们党执政兴国的重要支柱和依靠力量.7.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作用:(1)地位: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2)作用:是稳定经济增长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力量、创业就业的主要领域、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政府职能转变、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国际市场开拓等发挥了重要作用.第一课第二框 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一、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1.如何发展壮大国有经济?(1)发展壮大国有经济,要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标准,以提高国有资本效率、增强国有企业活力为中心,全面推进依法治企,加强和改进党对国有企业的领导,做强做优做大国有企业,不断增强国有经济竞争力、创新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总结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1一、集合(一)集合有关概念1.集合的含义2.集合的中元素的三个特性:确定性、互异性、无序性3.集合的表示: (1)常用数集及其记法 (2)列举法 (3)描述法4、集合的分类:有限集、无限集、空集5.常见集合的符号表示(二)集合间的基本关系1.子集、真子集、空集;2.有n个元素的集合,含有2n个子集,2n-1个真子集;3.空集是任何集合的子集,是任何非空集合的真子集.(三)集合的运算二、函数(一)函数的有关概念1.函数的概念:设A、B是非空的数集,如果按照某个确定的对应关系f,使对于集合A中的任意一个数x,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确定的数f(x)和它对应,那么就称f:A→B为从集合A到集合B的一个函数.记作:y=f(x),x∈A.其中,x 叫做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 x∈A }叫做函数的值域.定义域:能使函数式有意义的实数x的集合称为函数的定义域.2.常用的函数表示法及各自的优点:解析法:必须注明函数的定义域;图象法:描点法作图要注意: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化简函数的解析式;观察函数的特征;列表法:选取的自变量要有代表性,应能反映定义域的特征.优点:解析法:便于算出函数值.列表法:便于查出函数值.图象法:便于量出函数值.相同函数的判断方法:(以下两点必须同时具备)(1)表达式相同(与表示自变量和函数值的字母无关);(2)定义域一致.求函数值域方法:(先考虑其定义域)(1)函数的值域取决于定义域和对应法则,不论采取什么方法求函数的值域都应先考虑其定义域.(2)应熟练掌握一次函数、二次函数、指数函数、对数函数的值域,它是求解复杂函数值域的基础.(3)求函数值域的常用方法有:直接法、换元法、配方法、分离常数法、判别式法、单调性法等.2. 函数图象知识归纳(1)定义: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以函数y=f(x) , (x∈A)中的x为横坐标,函数值y为纵坐标的点P(x,y)的集合C,叫做函数y=f(x),(x∈A)的图象.C上每一点的坐标(x,y)均满足函数关系y=f(x),反过来,以满足y=f(x)的每一组有序实数对x、y为坐标的点(x,y),均在C上.函数图象既可以是连续的曲线,也可以是直线、折线、离散的点等等,注意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函数图象的依据.(2) 画法:描点法;图象变换法常用变换方法有三种:平移变换;对称变换;3.区间的概念(1)区间的分类:开区间、闭区间、半开半闭区间;(2)无穷区间;(3)区间的数轴表示.4.映射对于映射f:A→B来说,则应满足:(1)集合A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象,并且象是唯一的;(2)集合A中不同的元素,在集合B中对应的象可以是同一个;(3)不要求集合B中的每一个元素在集合A中都有原象.5.分段函数(1)在定义域的不同部分上有不同的解析表达式的函数;(2)各部分的自变量的取值情况;(3)分段函数的定义域是各段定义域的交集,值域是各段值域的并集.(二)函数的性质1.函数的单调性(局部性质)(1)定义设函数y=f(x)的定义域为I,如果对于定义域I内的某个区间D内的任意两个自变量x1,x2,当x1<x2时,都有f(x1)<f(x2),那么就说f(x)在区间d上是增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增区间.< p="">如果对于区间D上的任意两个自变量的值x1,x2,当x1f(x2),那么就说f(x)在这个区间上是减函数.区间D称为y=f(x)的单调减区间.注意:函数的单调性是函数的局部性质.(2)图象的特点如果函数y=f(x)在某个区间是增函数或减函数,那么说函数y=f(x)在这一区间上具有(严格的)单调性,在单调区间上增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上升的,减函数的图象从左到右是下降的.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2函数单调区间与单调性的判定方法(A) 定义法:任取x1,x2∈D,且x1<x2;< p="">作差f(x1)-f(x2);变形(通常是因式分解和配方);定号(即判断差f(x1)-f(x2)的正负);下结论(指出函数f(x)在给定的区间D上的单调性).(B)图象法(从图象上看升降)(C)复合函数的单调性复合函数f[g(x)]的单调性与构成它的函数u=g(x),y=f(u)的单调性密切相关,其规律:“同增异减”注意:函数的单调区间只能是其定义域的子区间,不能把单调性相同的区间和在一起写成其并集.2.函数的奇偶性(整体性质)(1)偶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偶函数.(2)奇函数一般地,对于函数f(x)的定义域内的任意一个x,都有f(-x)=—f(x),那么f(x)就叫做奇函数.(3)具有奇偶性的函数的图象的特征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轴对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3利用定义判断函数奇偶性的步骤:首先确定函数的定义域,并判断其是否关于原点对称;确定f(-x)与f(x)的关系;作出相应结论:若f(-x) = f(x) 或f(-x)-f(x) = 0,则f(x)是偶函数;若f(-x) =-f(x)或f(-x)+f(x) = 0,则f(x)是奇函数.注意:函数定义域关于原点对称是函数具有奇偶性的必要条件.首先看函数的定义域是否关于原点对称,若不对称则函数是非奇非偶函数.若对称,(1)再根据定义判定; (2)由f(-x)±f(x)=0或f(x)/f(-x)=±1来判定; (3)利用定理,或借助函数的图象判定.3.函数的解析表达式(1)函数的解析式是函数的一种表示方法,要求两个变量之间的函数关系时,一是要求出它们之间的对应法则,二是要求出函数的定义域.(2)求函数的解析式的主要方法有:凑配法; 待定系数法;换元法;消参法.如果已知函数解析式的构造时,可用待定系数法;已知复合函数f[g(x)]的表达式时,可用换元法,这时要注意元的取值范围;当已知表达式较简单时,也可用凑配法;若已知抽象函数表达式,则常用解方程组消参的方法求出f(x)4.函数最大(小)值(1)利用二次函数的性质(配方法)求函数的最大(小)值;(2)利用图象求函数的最大(小)值;(3)利用函数单调性的判断函数的最大(小)值: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增,在区间[b,c]上单调递减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大值f(b);函数y=f(x)在区间[a,b]上单调递减,在区间[b,c]上单调递增则函数y=f(x)在x=b处有最小值f(b).数学必修二第一章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

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高中物理必修二知识点第一章电学基础1.电荷与电场2.静电场及其能量3.恒定电流4.恒定电流的欧姆定律5.功率6.电功及其应用7.简单电路的分析和计算8.肖特基二极管原理第二章流体静力学1.流体静力学引论2.液体静压力3.大气压力与气压计4.液体表面张力和毛细现象5.流体动力学引论6.连通管和泵的基本原理第三章阻力和三大运动定律1.弹性和塑性2.卡车定理3.摩擦力和牛顿第一定律4.牛顿第二定律5.牛顿第三定律6.匀加速直线运动7.平抛运动第四章动量和能量守恒定律1.动量定理和动量守恒定律2.力的功3.能量守恒定律4.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5.约束系统的动能变化定理第五章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1.万有引力的发现2.牛顿万有引力定律3.行星运动4.卫星运动第六章震动和波动1.周期、频率和相位2.简谐振动3.阻尼振动和强迫振动4.波动的基本概念和分类5.机械波和电磁波的传播6.多普勒效应第七章光学1.光的波动理论2.光速的测定3.光的干涉和衍射4.杨氏双缝干涉实验5.菲涅尔衍射和菲涅尔透镜6.偏振光与双折射现象7.光的反射和折射8.球面镜成像第八章原子物理1.原子的结构和能级2.玻尔原子模型和玻尔-里德堡公式3.氢谱系和能级图4.量子力学的基本概念5.波粒二象性6.爱因斯坦光电效应7.康普顿效应和弗兰克-赫兹实验。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二化学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有机物的溶解性(1)难溶于水的有:各类烃、卤代烃、硝基化合物、酯、绝大多数高聚物、高级的(指分子中碳原子数目较多的,下同)醇、醛、羧酸等。

(2)易溶于水的有:低级的[一般指N(C)≤4]醇、(醚)、醛、(酮)、羧酸及盐、氨基酸及盐、单糖、二糖。

(它们都能与水形成氢键)。

2.能使酸性高锰酸钾溶液KMnO4/H+褪色的物质1)有机物:含有C=C、—C≡C—、—OH(较慢)、—CHO的物质苯环相连的侧链碳上有氢原子的苯的同系物(但苯不反应)2)无机物:与还原性物质发生氧化还原反应,如H2S、S2-、SO2、SO32-、Br-、I-、Fe2+3.与Na反应的有机物:含有—OH、—COOH的有机物与NaOH反应的有机物:常温下,易与含有酚羟基、—COOH的有机物反应加热时,能与卤代烃、酯反应(取代反应)与Na2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酚羟基的有机物反应生成酚钠和NaHCO3;含有—COO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并放出CO2气体;含有—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磺酸钠并放出CO2气体。

与NaHCO3反应的有机物:含有—COOH、—SO3H的有机物反应生成羧酸钠、磺酸钠并放出等物质的量的CO2气体。

4.既能与强酸,又能与强碱反应的物质(1)2Al + 6H+ == 2 Al3+ + 3H2↑ 2Al + 2OH- + 2H2O == 2 AlO2- + 3H2↑(2)Al2O3 + 6H+ == 2 Al3+ + 3H2O Al2O3 + 2OH- == 2 AlO2- + H2O(3)Al(OH)3 + 3H+ == Al3+ + 3H2O Al(OH)3 + OH- == AlO2- + 2H2O(4)弱酸的酸式盐,如NaHCO3、NaHS等等NaHCO3 + HCl == NaCl + CO2↑ + H2O NaHCO3 + NaOH == Na2CO3 + H2O NaHS + HCl == NaCl + H2S↑ NaHS + NaOH == Na2S + H2O(5)弱酸弱碱盐,如CH3COONH4、(NH4)2S等等2CH3COONH4 + H2SO4 == (NH4)2SO4 + 2CH3COOHCH3COONH4 + NaOH == CH3COONa + NH3↑+ H2O(NH4)2S + H2SO4 == (NH4)2SO4 + H2S↑(NH4)2S +2NaOH == Na2S + 2NH3↑+ 2H2O有机化学知识点(6)氨基酸,如甘氨酸等H2NCH2COOH + HCl → HOOCCH2NH3ClH2NCH2COOH + NaOH → H2NCH2COONa + H2O(7)蛋白质分子中的肽链的链端或支链上仍有呈酸性的—COOH和呈碱性的—NH2,故蛋白质仍能与碱和酸反应。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生物高中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生物高中必修二内容是高中生物课的重点内容之一,它主要涉及到有机物质的生命过程、细胞分裂、生物遗传等方面的知识。

对于学生来说,要想做好这一部分的学习,需要系统性地掌握并理解这些知识点。

下面就让我们来总结一下这些知识点。

一、生命系统1、有机物质与生命有机物质是生命的基础组成部分,在生命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有机物质包括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和核酸。

这些有机物质的基本元素都是碳、氢、氧和氮等元素。

有机物质与生命之间的关系是共生的。

2、新陈代谢新陈代谢是指生命体内的一系列化学反应,在其中生命体将无机物与有机物质转化为能量,并完成细胞的生长、分化和复制等过程。

3、呼吸和能量转化生命体通过呼吸过程将有机物质转化成CO2和H2O,同时释放出大量的能量。

这个过程包括两种类型:有氧呼吸和无氧呼吸。

4、光合作用光合作用是指植物通过叶绿素吸收光能,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为氧气和有机物质的过程。

这个过程使得植物能够独立生长并吸收阳光及二氧化碳等物质。

二、细胞分裂细胞分裂是指细胞通过一系列的过程,将自身分裂成为两个完全相同的细胞。

在该过程中,先是DNA复制过程,随后是细胞分裂过程。

细胞分裂的类型包括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

三、遗传学1、基因的作用基因是遗传信息的基本单位,它们位于染色体上,控制特定的生物功能和特性,并影响着生命体的遗传质量和形态特征。

2、基因组基因组指的是一种生命系统中所有基因的集合体。

基因组包括单倍体和二倍体,不同生物的基因组大小和数量也有所差异。

3、遗传性状的表现遗传性状是基因表现的一种特性,能够影响着生命体的整体形态特征和生命周期。

遗传性状的表现有显性和隐性两种类型,可以在整个生命周期中得到遗传。

4、遗传变异和演化遗传变异是指由于基因缺失或者变异导致生命体表现出不同的形态特征,这就是生命体的遗传变异。

而演化则指的是生命体在进化中发生的适应性变化,从而可以获得更强的适应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必修2.遗传与进化1. 4 细胞的增殖(1)细胞的生长和增殖的周期性。

细胞不能无限长大: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相对表面积);细胞的核质比。

细胞以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意义:生物体生长、发育、繁殖和遗传的基础;真核细胞分裂的方式:有丝分裂、无丝分裂、减数分裂(2)细胞周期:概念:指连续分裂(前提)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

①分裂间期:分裂间期为分裂期进行活跃的物质准备,完成DNA分子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即染色体的复制)。

分裂间期所占时间长。

②分裂期:分为前期、中期、后期、末期与有丝分裂有关的细胞器:中心体、线粒体(供能)、核糖体(合成蛋白质)、高尔基体(形成细胞壁)(3)细胞的有丝分裂分裂间期特点:完成DNA的复制(加倍)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结果:每个染色体都形成两个姐妹染色单体,呈染色质形态(染色体数目没有变化)分裂期①前期特点:出现染色体、出现纺锤体;核膜、核仁消失染色体特点:1、染色体散乱地分布在细胞中心附近。

2、每个染色体都有两条姐妹染色单体②中期特点: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都排列在赤道板上(与纺锤体的中轴垂直的平面,无此结构)染色体的形态和数目最清晰,故中期是进行染色体观察及计数的最佳时机。

③后期特点: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两条子染色体。

并分别向两极移动。

纺锤丝牵引着子染色体分别向细胞的两极移动。

这时细胞核内的全部染色体就平均分配到了细胞两极染色体特点:染色单体消失,染色体数目加倍。

(DNA分子数目没有变化)④末期特点:染色体变成染色质,纺锤体消失;核膜、核仁重现;在赤道板位置出现细胞板,并扩展成分隔两个子细胞的细胞壁植物与动物细胞的有丝分裂的比较相同点:1、都有间期和分裂期。

分裂期都有前、中、后、末四个阶段。

2、分裂产生的两个子细胞的染色体数目和组成完全相同且与母细胞完全相同。

染色体在各期的变化也完全相同。

3、有丝分裂过程中染色体、DNA分子数目的变化规律。

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完全相同。

不同点:有丝分裂的意义:将亲代细胞的染色体经过复制以后,精确地平均分配到两个子细胞中去。

因而在细胞的亲代和子代之间保持了遗传性状的稳定性。

规律总结①染色体数目是根据着丝点数目来计数的②无染色单体时,染色体:DNA=1:1,有染色单体存在时,染色体:染色单体:DNA=1:2:2③染色体数目在有丝分裂后期加倍,末期恢复(减半)④DNA数目在有丝分裂间期加倍,末期恢复(减半)⑤染色单体在有丝分裂间期出现(丝状),后期消失(4)细胞的无丝分裂。

概念:细胞分裂过程中没有出现纺锤丝和染色体的变化。

特点:无丝分裂比较简单,一般是细胞核延长,从核的中部向内凹进,分裂为两个细胞核,接着整个细胞从中间分裂为两个细胞。

例:蛙的红细胞的分裂。

2. 1 遗传的细胞基础(1)细胞的减数分裂减数分裂概念: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

减数分裂特点:在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

减数分裂的结果:成熟生殖细胞中染色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2)配子的形成过程。

精子的形成过程场所:有性生殖器官内(动物的精巢,哺乳动物为睾丸,植物的花药)过程:间期(准备期):精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初级精母细胞特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四分体(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每条染体含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一个初级精母细胞分裂成两个次级精母细胞,染色体、DNA减半,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一般认为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同);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两个次级精母细胞分裂成四个精子细胞。

染色体,DNA均减半精子细胞变形成精子。

卵细胞的形成过程场所:有性生殖器官内(动物的卵巢,植物的胚珠)过程:间期(准备期):卵原细胞进行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形成初级卵母细胞特点:减数第一次分裂前期:联会四分体(易发生交叉互换: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每条染体含有2个姐妹染色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中期:同源染色体排列在赤道板上(两侧),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分离,非同源染色体自由组合,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 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导致细胞两极大小不等。

减数第一次分裂末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导致一个初级卵母细胞分裂成一个次级卵母细胞(大)和一个极体(小),染色体、DNA减半,每条染体含2个姐妹单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前期:(一般认为与减数第Ⅰ次分裂末期相同);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 无同源染色体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染色体,染色体数目暂时加倍,无同源染色体;次级卵母细胞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导致细胞两极大小不等,极体细胞两极大小均等)减数第二次分裂末期:次级卵母细胞分裂成一个卵细胞(大)和一个极体(小)。

第一极体分裂成两个极体(小)。

染色体,DNA均减半。

一个卵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形成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不久,三个极体都退化消失,只形成一个卵细胞4卵细胞与精子形成过程的异同:相同点:染色体、DNA分子变化过程与结果完全相同。

不同点:①、精子形成时两次分裂都是均等分裂,产生四个精子细胞。

卵细胞形成时两次都是不均等分裂,只产生一个卵细胞和三个极体。

②、精子细胞须经变形才成为有受精能力精子,卵细胞不需经过变形即有受精能力。

(3)受精过程。

1、受精作用概念:精子和卵细胞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

2、受精作用的过程:精子的头部进入卵细胞,尾部留在外面。

精子的细胞核与卵细胞的细胞核融合,染色体会合在一起。

3、受精作用的特点: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一半来自精子,一半来自卵细胞4、受精作用的意义:①减数分裂形成的配子多样性及精子和卵细胞结合的随机性,导致后代性状的多样性。

②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对于维持每种生物前后代体细胞中染色体的数目恒定,对于生物的遗传和变异,都有重要意义。

2. 2 遗传的分子基础(1)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

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体内、体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

①格里非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实验证明:在被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有“转化因子”,它可以把无毒性的R型菌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细菌。

(体内转化)②艾弗里将从S型细菌中提纯的DNA、蛋白质和多糖等物质分别和R型菌混合培养,只有加入S型细菌中DNA,R型菌才能够转化为S型细菌。

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

(体外转化)③赫尔希,蔡斯,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进一步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细菌体内的病毒,头部和尾部都具蛋白质的外壳,头内部含有DNA。

①放射性同位素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标记噬菌体的DNA,让其侵染细菌体②实验结果表明:DNA是遗传物质,DNA能控制蛋白质的合成。

在自然界,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R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2)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

(DNA双螺旋结构模型)1、DNA分子结构的主要特点是:①两条长链反向平行。

②脱氧核糖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DNA分子的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

③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A与T 配对,G与C配对。

2、特点:①稳定性②多样性③特异性3、计算(1)在整个DNA双链分子中,嘌呤碱基之和=嘧啶碱基之和,A=T C=G或(A+ C )/ (T+G )= 1或A+G / T+C = 1。

(2)在两条互补链中的比例互为倒数关系。

如果(A1+C1 )/ (T1+G1 )=b 那么(A2+C2 )/ (T2+G2 )=1/b(3)整个DNA分子中,与分子内每一条链上的该比例相同。

(A+ T )/ (C +G )=(A1+ T1 )/ (C1 +G1 )= (A2 + T2 )/ (C2+G2 )= a4、判断核酸种类(1)如有U无T,则此核酸为RNA;(2)如有T且A=T C=G,则为双链DNA;(3)如有T且A≠T C≠G,则为单链DNA ;(4)U和T都有,则处于转录阶段。

(3)基因的概念。

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断。

每个DNA分子包含许多个基因,基因在染色体上呈线性排列。

染色体由DNA和蛋白质组成。

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

(4)DNA分子的复制。

1、概念: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的过程。

2、时间:有丝分裂或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3、过程:边解旋边复制。

①解旋:解旋酶的作用下,氢键断裂。

②合成互补子链:DNA的两条母链为模板,以游离的4种脱氧核苷酸为原料,按照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在DNA聚合酶的作用下,各自合成与母链互补配对的一段子链。

③子、母链结合形成新DNA分子。

3. 复制方式:半保留复制4、复制条件(1)模板:亲代DNA分子两条脱氧核苷酸链(2)原料:4种脱氧核苷酸(3)能量:A TP (4)酶:解旋酶、DNA聚合酶等5、复制特点:边解旋边复制6、复制场所:主要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和叶绿体也存在。

7、复制意义:保持了遗传信息的连续性。

8、与DNA复制有关的碱基计算(1)一个DNA连续复制n次后,DNA分子总数为:2n(2)第n代的DNA分子中,含原DNA母链的有2个,占1/(2n-1)(3)若某DNA分子中含碱基T为a,①则连续复制n次,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②第n次复制时所需游离的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数为:a·2n-1(5)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

1、RNA的类型:⑴信使RNA(mRNA)⑵转运RNA(tRNA)⑶核糖体RNA(rRNA)2、遗传信息的转录:⑴概念: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信使RNA的过程⑵场所:主要在细胞核⑶模板: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⑷原料:4种核糖核苷酸⑸产物:一条单链的mRNA(6)转录的过程:在细胞核中,以DNA解旋后的一条链为模板,按照A—U、G—C、T—A、C—G的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形成mRNA,mRNA从细胞核孔进入细胞质中,与核糖体结合。

3遗传信息的翻译:⑴定义:在核糖体中以信使RNA为模板,以转运RNA为运载工具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排列顺序的蛋白质分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