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合集下载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中医药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它通过在患部贴敷药物或草药粉末来达到治疗目的。

随着中医药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中医药贴敷疗法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将从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发展历程、原理及应用等方面进行介绍和探讨。

一、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发展历程中医药贴敷疗法起源于古代,它是中医药治疗的一种传统方法,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千年前。

在古代医学著作中,便有关于贴敷疗法的记载。

《伤寒论》就曾提及“内热外寒,外热内寒”、“热在里,寒在外”等贴敷的治疗方法。

《神农本草经》也记载了大量的植物、动物和矿物贴敷药物的应用方法。

一直以来,中医药贴敷疗法都是中医传统治疗手段之一,疗效显著,深受患者的欢迎。

随着中医药现代化的需求,中医药贴敷疗法得到了更加全面的研究和应用。

在不断的实践和推广中,中医药贴敷疗法逐渐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完善,成为了中医药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原理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在患部贴敷药物或草药粉末来达到治疗目的。

它包括两个方面的原理:一是药物的局部作用,二是通过皮肤吸收药物来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

1. 药物的局部作用药物通过贴敷在患部,可以直接作用于病灶,通过局部渗透、药效和热效等方式,达到消肿、止痛、清热解毒等治疗目的。

比如在中医经典方剂中,就有许多药物可以用于外敷贴敷的治疗,如地黄、辣椒、薄荷等,都有疏散风寒、活血化瘀的作用。

2. 皮肤吸收药物皮肤是人体最大的器官,皮肤上有大量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皮肤对药物的吸收能力很强。

通过贴敷药物,可以让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到血液循环中,发挥全身治疗作用。

这种途径可以避免口服药物对胃肠道的刺激,减少药物的代谢和排泄,提高药物的生物利用度。

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原理是通过局部作用和皮肤吸收,达到消肿止痛、活血化瘀、清热解毒等治疗目的。

它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受到越来越多患者的认可和青睐。

三、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应用中医药贴敷疗法已经在各类疾病的治疗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

中药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现状与思考中药穴位敷贴疗法是将中草药制成各种剂型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通过中药对穴位的敏感性和刺激作用以及中药的药理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无创痛穴位刺激疗法,是药物和穴位双重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针灸学与中医方药巧妙结合的产物。

一方面通过刺激穴位局部起到疏通经络、协调阴阳、调理气血、抵御病邪的作用;另一方面,药物可经皮肤直接吸收发挥其药理作用,使药物直达病所。

在临床上,穴位敷贴已广泛应用于各类疾病的治疗,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本文就近年来有关穴位敷贴的临床应用研究做一综述。

1.中医对中药穴位敷贴的认识中药穴位敷贴疗法属于中药外治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医家对此早有论述:《古今中药外治真传》一书收载有贴、敷、涂、洗、淋、浸渍、裹、熏、熨、药磁疗法等中药外治50余法;清代外治大师吴师机在《理瀹骈文》中指出:“外治之理即内治之理,外治之药即内治之药,所异者法耳。

”即外治与内治,在病因、病机、辨证用药是相等同的,只是给药方法、吸收途径不同。

外治与内治原理一致,许多疾病通过皮肤途径给药,同样可以达到口服给药的治疗效果。

内病外治法是中医理论的精髓之一,也是中药透皮制剂发展的理论基础。

《理瀹骈文》中用经络理论、中药归经指导中药膏药外治法:“膏中用药味,必得通经走路。

开窍透骨,拔病外出之品为引……”,另外吴师机也强调“膏药贴法亦与针灸通”、“与针灸取穴同一理”等论点则从侧面说明穴敷法所选腧穴在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这些理论对中医内病外治疗法起着重要指导作用。

穴位敷贴疗法作为一种特殊的针灸疗法,具有独特的作用方式,在患者体表穴位贴敷药物,通过药物对经络腧穴的作用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是中医外治法结合经络腧穴的独到之处,使用小剂量的药物即可达到口服较大剂量药物的疗效,既继承了中国传统医学的特色,又在实际运用中得到发展和不断创新的一种有效防治疾病的方法。

2.中药穴位敷贴的作用机理2.1传统认识直接作用:中药经皮肤腧穴直接被吸收进体液,通过药物直接刺激穴位,通经透皮吸收使局部药物浓度高于其他部位。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疗程:根据病情和患者体质,确定贴敷疗程, 一般为每周1-2次,连续4-6周
案例一:治疗颈椎病 案例二: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 案例三:治疗膝关节骨性关节炎 案例四:治疗肩周炎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药理作用机制 研究进展
药物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研 究
药物对穴位的刺激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对经络的调节作用及其机制研 究
药物相互作用:与其他药物同时使 用可能产生不良反应,应咨询医生 意见。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添加标题
药物过量:可能出现头晕、恶心等 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并寻求医 生帮助。
特殊人群:孕妇、哺乳期妇女、儿 童等特殊人群使用前应咨询医生意 见。
孕妇禁用
添加标题
糖尿病患者慎用
添加标题
皮肤破损者慎用
添加标题
汇报人:
发展历程:从传统膏药到现代穴 位贴敷疗法
现代研究进展:对穴位贴敷疗法 的科学解释和临床应用
发展趋势:结合现代科技,提高 疗效和安全性
优势:安全、无 创、无痛、便捷
治疗效果:缓解 疼痛、改善睡眠、
增强免疫力等
适用范围:内科、 外科、妇科、儿
科等多种疾病
临床应用:广泛 应用于各种疾病 的治疗和康复中
咳嗽:适用于急性支气 管炎、慢性支气管炎等
汇报人:
中药穴位贴敷疗 法:通过将中药 敷于特定穴位, 达到治疗疾病的 目的。
原理:利用中药 的药效和穴位的 刺激作用,调节 人体气血运行, 达到治疗效果。
穴位:人体特定 部位,具有不同 的生理功能和治 疗作用。
中药:具有不同 药效的中草药, 通过配伍使用, 达到治疗效果。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起源:古代 中医学中的外治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中药穴位贴敷疗法是中医药学中的一种重要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使用中药进行贴敷,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这种疗法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并且在近年来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一些进展。

本文将介绍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和研究进展。

一、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1. 穴位的选择中医理论认为人体有许多穴位,每个穴位都有特定的作用。

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中,选择合适的穴位非常重要。

临床应用中常用的穴位有足三里、合谷、曲池等。

根据不同的病症选择不同的穴位,可以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2. 中药的选择中药的选择是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关键。

根据不同的疾病和病症,选择具有相应药性的中药进行贴敷。

例如,治疗疼痛病症时可以选择具有活血化瘀作用的中药,治疗炎症可以选择具有消炎作用的中药。

3. 穴位贴敷方法和时间中药穴位贴敷的方法和时间也是需要注意的。

一般来说,将中药贴敷在穴位上,覆盖好,并用绷带固定。

贴敷时间一般为30分钟至1小时。

在贴敷过程中,可以根据病情和患者的反应进行适当调整。

二、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进展1. 临床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在许多疾病的治疗中已经得到了应用,并取得了一些显著的效果。

例如,在皮肤病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改善病情,减少症状。

在疼痛治疗中,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缓解疼痛,提高生活质量。

2. 实验研究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研究也在不断进行。

实验研究表明,中药穴位贴敷可以调节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血液循环,增加微循环的血流量。

此外,中药穴位贴敷还可以调节神经系统的功能,缓解压力和焦虑。

3. 机制研究中药穴位贴敷疗法的机制尚不完全清楚,但研究人员已经对其进行了一些探索。

研究发现,中药穴位贴敷疗法可以通过激活特定的途径,影响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的释放,从而发挥治疗效果。

例如,中药穴位贴敷可以促进内源性阿片肽的释放,从而发挥镇痛作用。

总结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作为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在临床应用中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效果。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进展

六、结论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历史悠久且疗效显著的中医治疗方法。在临床应用上,其 广泛用于治疗各种疾病,且具有无创、无痛、安全、有效的特点。然而,也存 在一些挑战需要我们克服。未来,随着科研技术的进步和临床实践的深入,我 们期待穴位贴敷疗法能够在保障人们健康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内容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通过在特定的穴位上敷贴中药膏剂或现 代化的贴剂,刺激穴位,以达到调理身体、治疗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历史悠久, 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中医典籍《黄帝内经》,至今仍然在临床中广泛应用。
方法:本研究选择了60例失眠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30人。实 验组接受穴位凝胶贴膏贴敷疗法,选取百会、涌泉、神门等主要穴位,使用特 制的中药凝胶贴膏进行贴敷。对照组则仅接受常规药物治疗。治疗周期为4周, 对所有患者进行睡眠质量、生活质量等方面的评估,并记录不良反应。
结果:经过4周的治疗,实验组患者的睡眠质量明显改善,生活质量也有所提 高。相比之下,对照组的睡眠质量改善并不明显。此外,实验组的不良反应发 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
谢谢观看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利用药物和穴位刺激来调节身体功能的疗法。其原理是利 用药物的性质和作用,通过贴敷在特定的穴位上,刺激穴位,调节气血,从而 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在消化系统疾病中,穴位贴敷疗法可以应用于多种疾病,如胃炎、胃溃疡、十 二指肠溃疡、肝炎、胆囊炎等。根据不同的疾病,可以选择不同的药物和穴位 进行贴敷。
讨论:穴位凝胶贴膏贴敷疗法是一种结合了中医理论和现代科技的治疗方法。 通过贴敷主要穴位,可以刺激穴位的经气,调节脏腑功能,达到改善睡眠质量 的目的。此外,中药凝胶中的成分还可以有效缓解焦虑、抑郁等导致失眠的心 理问题。本研究的结果支持了穴位凝胶贴膏贴敷疗法对失眠的有效性,且不良 反应发生率低,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

中医药贴敷疗法发展及应用1. 引言1.1 中医药贴敷疗法的概述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古老的中医疗法,也称为中药敷贴疗法,是将药物通过外敷的方式贴在患处,借助药性渗透和作用来治疗疾病的治疗方法。

这种疗法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医学典籍《黄帝内经》和《伤寒论》中。

中医药贴敷疗法注重疗效和安全性,因其独特的药效渗透方式,在治疗某些疾病方面显示出独特的优势。

中医药贴敷疗法是一种外治疗法,主要应用于治疗风湿病、关节炎、皮肤病、腰腿痛等疾病。

通过将药物直接敷在患处,可以加快药物吸收速度,提高治疗效果。

相比内服药物,中药贴敷疗法不易引起胃肠不适等副作用,更加安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中医药贴敷疗法也得到了更多的认可和应用。

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证明,中医药贴敷疗法在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具有显著的疗效,受到了医学界和患者的广泛关注和青睐。

在传统中医药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过程中,中医药贴敷疗法的地位愈发重要,展现出了其独特的治疗价值和广阔的应用前景。

1.2 中医药贴敷疗法的起源中医药贴敷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医经典文献中。

在《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中,就已经有关于贴敷疗法的记载。

古代医家通过观察病症表现和感觉患者脉象等方式,发现在一些疾病治疗过程中贴敷药物能够起到一定的作用。

起初,中医药贴敷疗法是基于经验积累而逐渐形成的,经过不断的临床实践和总结,逐渐发展为一门独立的治疗方法。

古代医家在实践中发现,通过在患部贴敷药物或草药,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祛湿除痹、活血化淤等作用,从而加速病灶的恢复。

起源于古代的中医药贴敷疗法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和传承,至今仍在临床中得到广泛应用。

随着现代医学技术的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中医药贴敷疗法也在不断完善和创新,为临床治疗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可能。

2. 正文2.1 中医药贴敷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中医药贴敷疗法在现代医学中的地位十分重要。

随着人们健康意识的提升和对传统医疗方式的重新认识,中医药贴敷疗法在现代医学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和认可。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任爽

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任爽

81第18卷 第6期 2016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6 Jun .,2016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中草药与各种液体调和而成的糊状制剂外敷于一定的穴位,既能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又能对腧穴经络产生刺激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该疗法可发挥中药、穴位的双重作用而使疗效倍增。

近20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得到广泛地应用与研究,其治疗范围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及五官科、妇儿科疾病。

1 中药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1.1 中医基础理论《灵枢·经脉》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腑脏),外络于支节”,说明穴位在人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络相联,密切联系着人体的内部脏腑组织以及筋骨皮肉。

《灵枢》又云:“经络者,之所以平阴阳、调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由此可见,通过刺激穴位,从而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时间医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具有同步的节律,同样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在治疗疾病之时,应遵循“因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任爽,张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摘 要:总结近年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进展。

从穴位贴敷疗法应用的理论依据、治疗疾病种类、穴位选择、药物选择、效应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但在临床试验方法规范性、临床疗效确切性、效应机理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穴位贴敷法;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随机对照试验中图分类号:R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6- 0081- 03收稿日期:2015-11-19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2262);辽宁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作者简介:任爽(1983-),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穴位贴敷研究报告

穴位贴敷研究报告

穴位贴敷研究报告
穴位贴敷是一种传统的中医疗法,主要通过在人体特定的穴位上贴敷一些特定的药物或贴剂,来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研究主要通过对穴位贴敷的研究,探讨其对疾病治疗的效果和机制。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资料搜集和分析,我们发现穴位贴敷对多种疾病具有显著的疗效。

例如,针对常见的颈椎病和腰椎间盘突出等问题,通过将贴剂贴在患者的相应穴位上,可以有效缓解疼痛和改善症状。

此外,穴位贴敷还可以用于治疗失眠、焦虑、抑郁等心理疾病。

通过刺激特定的穴位,可以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达到平衡情绪、促进睡眠的效果。

实验研究也证实了穴位贴敷的有效性。

通过对动物模型的实验观察,研究人员发现穴位贴敷可以调节动物的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提高机体的抵抗力,减轻炎症反应,并促进伤口愈合。

这为穴位贴敷在治疗炎症性疾病和创伤后的恢复中的应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此外,穴位贴敷还可以与其他疗法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例如,与针灸疗法结合使用,可以提高疗效,并减少患者的疼痛感。

与中药熏蒸疗法结合使用,可以通过皮肤吸收药物,达到快速治疗的效果。

综上所述,穴位贴敷是一种有效的中医疗法,可以用于治疗多种疾病,包括疼痛、心理疾病等。

其机制主要通过刺激穴位,调节人体的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实验研究也证实了其有效
性。

此外,穴位贴敷还可以与其他疗法结合使用,提高疗效。

然而,目前关于穴位贴敷的研究仍然相对较少,还需要进一步的临床实验和机理研究来验证其效果和机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89第18卷 第6期 2016 年 6 月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JOURNAL OF LIAONING UNIVERSITY OF TCMVol. 18 No. 6 Jun .,2016微信公众号:lnzyydxxb(或扫左侧二维码关注)投稿平台:穴位贴敷疗法是指将中草药与各种液体调和而成的糊状制剂外敷于一定的穴位,既能使药物在特定部位吸收,又能对腧穴经络产生刺激作用的一种中医外治疗法,该疗法可发挥中药、穴位的双重作用而使疗效倍增。

近20年来穴位贴敷疗法得到广泛地应用与研究,其治疗范围包括呼吸、消化、泌尿、神经、癌症等内科系统及五官科、妇儿科疾病。

1 中药穴位贴敷的理论依据1.1 中医基础理论《灵枢·经脉》曰:“凡刺之理,经脉为始,营其所行,制其度量,内次五脏,外别六腑。

”《灵枢·海论》曰:“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府藏(腑脏),外络于支节”,说明穴位在人体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经络相联,密切联系着人体的内部脏腑组织以及筋骨皮肉。

《灵枢》又云:“经络者,之所以平阴阳、调气血、决生死,处百病,不可不通”。

由此可见,通过刺激穴位,从而调节经络气血运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中医时间医学最主要的特征就是人体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界具有同步的节律,同样疾病的发生发展也有一定的时间规律,在治疗疾病之时,应遵循“因时而治”的原则。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提出“无失天信,无逆气宜,无翼其胜,无赞其复,是谓至治”,即不要违背六气主时之宜,强调针刺、药物、饮食要遵循因时制宜的治疗法则,是“因时而治”思想和天人相应观在治疗学中的应用[1]。

伏九及春秋分穴位贴敷即是“顺时而治”的体现。

1.2 现代研究进展在现代药剂学中穴位贴敷疗法又称经皮给药,它避免了口服给药的“首过消除”及“胃肠灭活”效应,提高了药物生物利用度,药物作用到皮肤上后会从制剂中释放出来,透过表皮进入到内皮,被毛细血管吸收进入到体循环,药物与穴位两者配合,相互协调,相互激发而产生整体效应,可以获得单纯用药或者针灸所不能达到的疗效[2]。

现代研究提示经穴在病理状态下反应异常,刺激穴位可引起皮肤温度波动,相应神经、肌肉、内皮调节血管紧张度。

此外,经穴对药物具有外敏感性和放大效应,穴位局部神经丰富,呈网状分布,其相应的脏腑属同神经节段支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神经传入中枢,兴奋交感神经,降低迷走神经的紧张度,激活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系统而发挥调节作用,在相应组织器官产生较强的药理效应,起单相或双相调节作用[3-7]。

中药穴位贴敷的效应机制研究目前多集中于免疫调节方面。

临床试验及动物实验均表明穴位贴敷对哮喘等呼吸系统疾病具有治疗作用,其机制与纠正TH1/TH2的比例失衡[8-9]、降低炎症反应[10-11]、清除氧自由基[12]、降低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有关[13]。

2 临床应用中药穴位贴敷疗法临床应用与研究进展任爽,张杰(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辽宁 沈阳 110001)摘 要:总结近年穴位贴敷疗法的临床应用与相关研究进展。

从穴位贴敷疗法应用的理论依据、治疗疾病种类、穴位选择、药物选择、效应机制,以及存在的问题几个方面进行综述。

穴位贴敷疗法疗效好,但在临床试验方法规范性、临床疗效确切性、效应机理等方面尚待深入研究。

关键词:穴位贴敷法;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随机对照试验中图分类号:R22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2X (2016) 06- 0000- 00收稿日期:2015-11-19基金项目:辽宁省科学技术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201202262);辽宁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作者简介:任爽(1983-),女,辽宁沈阳人,主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消化系统疾病。

通讯作者:张杰(1971-),女,辽宁沈阳人,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方向:中医药治疗风湿免疫系统疾病。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TraditionalChinese Medicine Acupoint Sticking TherapyREN Shuang,ZHANG Jie(The Fist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1,Liaoning,China)Abstract:To summarize the clinical application and research progress of acupoint applica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theoretical basis,disease type,selection of acupoint&drug and action mechanisms of the acupoint application were summarized. Acupoint application therapy had good effect,but standardization of clinical trial,clinical efficacy,effect mechanism and so on,need to be further studied.Keywords:acupoint application;rheumatic diseases;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randomized control trial网络出版时间:2016-04-27 17:12:23网络出版地址:/kcms/detail/21.1543.R.20160427.1712.004.html 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18卷2.1 呼吸系统疾病清·张璐在《张氏医通》中记载了使用白芥子、细辛、延胡索、甘遂共为末,入廖香,调敷肺俞、膏肓、百劳等穴治冷哮。

近年来中药穴位贴敷被发掘应用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咳嗽变异性哮喘、过敏性鼻炎等[14]。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明白芥子、细辛等有效成分具有广谱抗菌抗癌、抑制炎症及过敏介质释放等作用[15-17]。

根据中医时间医学理论,治疗呼吸系统疾病贴敷时间一般选择中国农历三伏、三九,夏季三伏、冬季三九第1天各贴敷1次,1年共6次。

穴位选择上,通过文献回顾性研究,借鉴循证医学的思维和方法,分析得出冬病夏治穴位贴敷位居前10位的常用腧穴是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肾俞、膏肓、大椎、脾俞、天突,多属于足太阳膀胱经、任督脉和经外奇穴。

提示穴位贴敷处方的核心穴位是肺俞、定喘、心俞、膈俞、膻中,配穴可以根据辨证、疾病分期、辨病或对症加减[6]。

陈为华等将10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贴敷组和针刺组各50例。

贴敷组应用三伏中药穴位贴敷治疗,穴取大椎、肺俞、膏肓、膻中、气海;针刺组于同期采用针刺疗法,穴取中府、天突、膻中、定喘、丰隆,结果发现中药贴敷治疗支气管哮喘疗效明显优于常规针刺疗法[18]。

杨淑荃等系统观察三伏、三九不同季节穴位贴敷治疗寒痰阻肺型慢性阻塞性肺病(COPD)稳定期临床效果,研究提示三伏、三九穴位贴敷对COPD稳定期患者皆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能降低其疾病发作次数,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改善其肺功能,但伏九贴敷(三伏+三九)优于单纯的三伏贴敷和三九贴敷,三伏贴敷又优于三九贴敷[19]。

陈静等比较三伏穴位贴敷组(28例)和非三伏穴位贴敷组(27例)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差异,发现同一季节段三伏天与非三伏天穴位贴敷均能改善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症状,但三伏贴对患者生活质量的改善更优[20]。

2.2 风湿免疫系统疾病指风湿免疫性疾病是指主要侵犯关节、肌肉、骨骼及关节周围的软组织的一系列疾病,呈现多系统、全身性损害特点,具有一定的致残率,该类疾病主要包括类风湿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系统性红斑狼疮、原发性干燥综合征、骨关节炎、痛风等。

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痹证”范畴,正虚卫外不固是中医痹证发生发展的内在基础。

目前认为春、秋二分是防治风湿病的最佳时机,依据为风湿病的发病在季节上有一定的规律。

李氏通过观察研究,系统总结了风湿病的多种时间节律及有关时间现象,认为各类风湿疾病发生发展均与疼痛症状呈直接相关性,因此通过观察疼痛症状,总结出风湿病的发病节律:风湿病发病高峰为春季3~5月、初夏6月,由秋至冬、病情逐渐加剧[21]。

这与中医理论“四时春夏为阳,秋冬为阴,而阴阳变化之关键在于春秋二分、冬夏二至四个节气”之时间节律相符合,即机体在遭受阴阳消长转化之关键时节,机体之阴阳同样亦易失调,此时正可顺应其规律、顺势应用如穴位贴敷、药膳、推拿牵引等方法,将痹阻于经络、肌肉、筋骨甚至脏腑的风、寒、湿邪气驱逐到体外,达到预防风湿病发作及加重的目的,这正是积极主动地顺应自然规律的体现,符合中医“天人相应”“因时制宜”的治疗原则[1]。

目前临床上用穴位贴敷疗法治疗风湿免疫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吴志强等[22]纳入86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单纯药物组(43例)和药物加天灸组(43例),单纯药物组予患者原有用药方案,加雷公藤多苷片口服。

药物+天灸发泡组为上述用药方案基础上,配合天灸疗法(即应用斑蝥、雄黄等中药制成膏剂,贴敷于大椎、阳陵泉、膻中、绝骨、膈腧),进行治疗前后对比,发现配合天灸疗法组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相关免疫学指标:血沉,白介素1、5,类风湿因子,C-反应蛋白疗效优于单纯药物组。

有文献报道以阳虚寒凝型膝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共纳入此类患者64例,随机分为穴位贴敷治疗组(32例)和对照组(32例),穴位贴敷组予三九期间贴敷4次,对照组予口服奥泰灵(1粒日2次),5周后,进行治疗前后疗效对比,穴位贴敷组在临床症状积分评价、有效率、骨性关节炎指数可视化量表(WOMAC)评价上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且在降低关节液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1(IL-1)方面同样具有显著优势(P<0.05)[23]。

另一项研究,研究者拟观察春秋分穴位贴敷疗法对强直性脊柱炎(AS)的临床疗效,纳入符合诊断标准的AS患者7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春秋分中药贴敷+常规西药)、对照组(西药组),每组35例,疗程为1年,贴敷药物由透骨草、姜黄等祛痹通络药物组成,选取命门、肾俞(双)、腰阳关、足三里(双),疗程结束后进行治疗前后及组间的疗效评价,治疗组和西药对照组在疾病活动指数(BASFI)、健康综合评分(BAS-G)、功能指数(BASFI)、晨僵时间及Schober征、指地距、胸廓活动度、血沉等AS 相关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指标方面均能够显著改善,且穴位贴敷组明显优于单纯西药对照组(P<0.01或P<0.05)[24]。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