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最终版

合集下载

中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中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

中医穴位贴敷的操作流程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中医穴位贴敷是一种通过将药物贴敷在特定穴位上,以达到治疗疾病的方法。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7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
1.选取药贴:根据需要选择相关符合规范的药贴,优先使用可促进药物透皮的药贴和溶媒,如透气胶贴和透皮剂等;透气胶贴现用现拆,溶媒现用现抽。

2.制备药粉:选择正规厂家的优质中药材,经粉碎处理制成药粉。

药材要地道,药粉要够细,从而确保疗效。

3.制作溶媒:溶媒用于调和药粉、促进透皮。

多用生姜汁或醋作为溶媒,一般认为寒证使用姜汁,热证使用醋。

目前市场上大部分药贴都自带薄荷之类的溶媒,可按照说明书规范使用。

4.调和药剂:将贴敷药物按照剂量配好放入药碗,加入适量溶媒调和粘稠,注意不要太稀,亦不可太干,以利于湿润皮肤和药物有效成分析出为度。

调完一穴药物后将药碗清洁干净再调其他药物,以免造成不同穴位用药的相互掺杂。

5.清洁皮肤:贴敷前对局部皮肤进行清洁和消毒,晾干后再行贴敷。

一则清除油渍污垢利于药物成分透皮吸收,二则防止皮肤起泡溃破后感染。

6.固定药贴:将调好的药剂放于药贴中央,先固定一端,再适当拉紧另一端,慢慢排净贴下空气,贴敷紧密平整。

天突穴、下颌下等个别不宜固定的位置可以适当剪制药贴以利于固定,皮肤汗多或多动易掉者可加胶布固定。

7.贴敷时间:贴敷时间一般为4-8小时,不易吸收或刺激性较小的药剂可适当延长贴敷时间,药剂中含冰片、细辛、白芥子、木香、元胡、芒硝等对皮肤刺激性较大的药物时,贴敷期间应密切观察皮肤反应或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槐荫时中堂中医诊所。

中药贴敷操作规程

中药贴敷操作规程

中药贴敷操作规程
预览说明:预览图片所展示的格式为文档的源格式展示,下载源文件没有水印,内容可编辑和复制
七.中药硬膏贴敷操作规范
一、中药贴敷的适应症
1 减轻或消除颈、肩腰腿部疼痛、关节疼痛、肢体麻木、酸胀活动受限等。

2缓解跌打损伤引起的局部瘀血肿痛。

3 风湿痛、神经痛。

二、物品准备
中药粉剂、蜂蜜、拌药盒、拌药板、薄膜、TDP机。

三、药膏调剂:
根据治疗部位调剂药膏不宜偏稀或偏硬。

四、贴药治疗:药膏涂抹大小一般10×10cm,厚度约为3mm左右敷患处,贴薄膜于药膏上,
TDP机通电,定时30分钟,距离约30—35cm,观察局部皮肤有无过敏,温度是否适宜(温度过高易烫伤,过低可影响疗效),取膏药贴顺着薄膜撕下药贴,清除余药渣,整理病人衣物。

五、禁忌症:
严重高血压、心脏病、开放性损伤、皮肤损伤早期溃疡、炎症、水泡禁用、孕妇腹部、腰骶部。

六、注意事项;
1、注意贴药的温度防止烫伤,观察局部皮肤有无红肿、丘疹、痒、水泡过敏等现象。

2、贴药烤电中保持温度,不宜过热或过冷。

3、贴药过程中观察病情变化,若患者出现水泡疼痛时立即停止,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贴药时温度要适宜,尤其对老年人,婴幼儿实施贴药治疗时,温
度不宜过高避免烫伤。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夏季三伏天,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故又称“三伏灸”、“三伏贴”。

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在秋冬春之际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重点推荐:1、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2、变应性鼻炎、慢性鼻窦炎、慢性咽喉炎;3、小儿体虚易感冒者,反复呼吸道感染者;三、禁忌症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消毒液、药物、胶贴、胶布;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等。

五、操作步骤(一)施术前准备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甘遂、细辛、生姜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既往的临床经验和地域特点等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甘遂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环境下进行,或者在当地医疗机构的专用制剂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二)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贝占。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妇科门诊开展膏剂穴位贴敷治疗常见妇科疾病穴位贴敷是指穴位贴敷疗法,是以中医经络学说为理沦依据,把药物研成细末,用水、醋、酒、蛋清、蜂蜜、植物油、清凉油、药液甚至唾液调成糊状,或用呈凝固状的油脂(如凡士林等)、黄醋、米饭、枣泥制成软膏、丸剂或饼剂,或将中药汤剂熬成膏,或将药末散于膏药上,再直接贴敷穴位、患处(阿是穴),用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无创痛穴位疗法。

一、适应病症1.慢性盆腔炎;2.育龄期女性不明原因的腰酸;3.卵巢囊肿、子宫肌瘤;4.乳腺小叶增生;二、操作规范1.膏剂准备据不同的病症及个体差异选择相应的方药组方,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碎,过80~120目筛,备用。

姜汁的制备方法:采用生姜,洗净,粉碎,三层无菌纱布挤压取汁而成。

姜汁的浓度各地医院可以根据原有的经验和地域的特点在50%~100%之间适当调整,浓度调整可以通过加适量蒸馏水调配而成。

生药粉和生姜汁的比例为10克:10毫升,可以根据各地气候因素和经验予以适当调整。

贴敷时取生药粉用姜汁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应用肥皂水清洗干净。

2、施术方法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胶布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胶布粘面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硬膏剂可直接或温化后将硬膏剂中心对准穴位贴牢。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贴敷时间:①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2~6小时。

②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中医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诊疗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规定了穴位贴敷的术语和定义、指导原则、操作步骤与要求、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注意事项和禁忌。

本规范适用于中医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对于穴位贴敷养生服务行业的管理,指导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及其他保健机构的保健技师、保健从业人员或个人在养生保健中进行规范操作。

不适用于非临床医生或个人进行疾病治疗。

2穴位贴敷穴位贴敷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在人体一定的穴位上贴敷药物,通过药物的经皮吸收,刺激局部经络穴位,激发全身经气,以预防和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中采用带有刺激性的药物,贴敷穴位引起局部发泡、甚至化脓,中医称之为“灸疮”,这种特殊的穴位贴敷方法称为“天灸”、“自灸”或“发泡疗法”。

如果将药物贴敷于神阙穴,通过脐部吸收或刺激脐部以防治疾病时,又称“敷脐法”或“脐疗”。

3指导原则1穴位贴敷主要适用于养生保健和亚健康状态的调理,在应用时常选用补阴壮阳、益气活血、温经通络的药物,多选用关元、膏肓、气海、足三里、五脏的背俞穴等具有强壮作用的穴位,起到增强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预防疾病的作用。

2穴位贴敷也可用于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科的临床疾病的保健和辅助调理,在使用过程中,可通过药物和穴位的选择,进行辨证论治,施体施养。

主要适应证有:体虚感冒、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慢性支气管炎、变应性鼻炎、少儿反复呼吸道感染、冠心病、脑血管病、偏头痛、便秘、失眠、耳鸣耳聋、高脂血症、慢性胃炎、慢性结肠炎、口腔溃疡、痛经、乳腺小叶增生、子宫肌瘤、慢性盆腔炎、股骨头坏死、颈椎病、退行性骨关节病变、少儿夜啼、厌食、遗尿、流涎等。

3实施穴位贴敷前要详细询问病史,对贴敷药物过敏者切勿使用本方法。

贴敷后应注意观察皮肤有无过敏、皮疹及糜烂溃破现象,一旦有不适情况,立即停用。

4每次贴敷时取穴不宜过多,应少而精,一般以6-8穴为宜;对一些慢性病的保健调理,可采用几组穴位轮换交替的使用方法,每次贴敷一组穴位。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操作规范

中医穴位贴敷技术操作规范1范围本规范的内容包含中医穴位贴敷的术语与定义、贴敷前的准备、操作方法、禁忌症、注意事项、儿童贴敷特殊注意事项、贴敷期间的异常反应及处理措施。

2规范性引用文件下列文件的条款通过本规范的引用而成为本规范的条款。

凡是注明日期的引用文件,仅所注日期的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规范。

GB/T12346-2006 腧穴名称与定位GB/T21709.9-2008 针灸技术操作规范第9部分:穴位贴敷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3术语和定义下列术语和定义适用于本规范。

3.1穴位贴敷:在穴位上贴敷某种药物的治疗方法。

3.2助透剂:能够增加药物透皮速度或增加药物透皮量的物质。

3.3赋形剂:赋予药物适当形态和体积的物质。

4贴敷前准备4.1贴敷药物的选择贴敷药物的选择应根据中医辨病、辨证的原则,按照GB/T33414-2016 《穴位贴敷用药规范》之规定,药物的剂量应按照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药物的外用剂量之规定,每个穴位贴敷的药物一般为1-3种。

由于儿童皮肤娇嫩,应慎用刺激性强的药物;对于孕妇,禁用影响胚胎发育及容易导致流产的药物;对于哺乳期的妇女,禁用影响哺乳的药物。

基层常见病症贴敷药物推荐,见资料性附录A。

4.2贴敷药剂的制备4.2.1制备过程应在清洁、常温的环境中进行,或在专用制剂室完成;制备药剂的中药材应注重质量。

4.2.2将药物研末成细粉(建议80目以上),密封储存备用。

4.2.3将药粉与助透剂或赋形剂(水、姜汁、醋、黄酒、药液等)充分混合。

当使用姜汁作为助透剂时,姜汁与水的调配比例:成人为1:1,儿童为1:2。

4.2.4将混合好的药剂放在纱布上或胶贴上备用。

4.2.5贴敷药剂宜在药物使用的当日制备,如需要提前制备,制备好的药剂需密封放冰箱冷藏储存,储存时间一般不超过3天,使用时应提前取出并放置常温备用。

药剂宜尽快使用,若其外观或气味发生改变应弃用。

穴位敷贴技术规范

穴位敷贴技术规范

注意事项:(三伏实为“夏之阳盛之时”,故选择三伏为治疗的最佳时机。

夏至后第3个庚日为初伏;夏至后第4个庚日为中伏;立秋后第1个庚日为末伏。

(2010年初伏为7月19日):
1.孕妇、3岁以下的儿童、严重心肺功能不足、过敏性体质、短时间敷贴即会大起泡者、感冒发烧者,禁忌敷贴。

2.每次敷贴时间为4-6小时,可视情况延长或缩短敷贴时间。

3.因药材属温热性质,于敷贴期间皮肤会有轻微瘙痒及烧灼感,此为正常反应。

但若上述症状加剧且无法忍受时,请立即拆下。

敷药处皮肤若出现瘙痒或红色丘疱疹,注意不要将其抓破。

如贴敷处有烧灼或针刺样剧痛,患者难以忍受,可提前揭去药物。

4. 敷贴期间鼓励患者适当多饮水,忌剧烈运动,防止小儿将药物抓掉。

5. 敷贴治疗期间忌食生冷辛辣食物,宜饮食清淡,注意保暖。

6. 贴敷治疗过程中,局部出现水泡非常普遍,而且从某各种意义上,水泡的出现常预示治疗效果将良好。

对小水泡可表面涂以络合碘溶液,任其自然吸收。

水泡较大者,可先用消毒针各个挑破,排尽泡液,再涂以络合碘收敛防感染。

如须防止局部起泡或发泡过大,可先在局部穴位处涂擦石蜡油或植物油少许,也可适当缩短贴敷时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药穴位贴敷操作规程
一、简介:穴位贴敷是指在通过将药物敷贴到人体一定穴位,治疗和预防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属于中药外治法。

二、适应症:主要用于容易反复发作或者加重的慢性、顽固性肺系疾病。

如慢性咳嗽、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慢性阻塞性肺病;
三、禁忌症:
1、贴敷部位有创伤、溃疡者禁用。

2、对药物或敷料成分过敏者禁用。

四、用物准备:治疗盘、酒精、药物、医用防渗水敷料贴;若需临时配制药物,备治疗碗、药物、调和剂等。

常用药物: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等。

五、操作步骤:
(一)施术前准备:
1、药物:①药物组成:以白芥子、延胡索、麝香、白芷、细辛、冰片、米醋作为基本处方,可结合患者病情进行加减。

②药材炮制:白芥子、延胡索、白芷和细辛采用道地药材,白芥子可以通过炒制或者调整其配伍比例控制对皮肤的刺激程度,其余药物均采用生药。

③药物制备:药物制备过程要求在无菌、清洁、常温的治疗室完成。

药物的制备方法:采用洁净药材,将药物烘干,粉
碎,过80~120目筛,备用。

生药粉和米醋、生理盐水的比例约为2克:2毫升,调成较干稠膏状,药物应在使用的当日制备,或者置冰箱冷藏室备用。

2、部位:根据患者病情,按规定选择相应的穴位。

3、体位:以患者舒适、医者便于操作的治疗体位为宜。

4、环境:应选择清洁卫生的环境。

5、消毒:①部位:用75%乙醇或0.5%~l%碘伏棉球或棉签在施术部位消毒。

②术者:医者双手用免洗消毒凝胶消毒。

(二)施术方法
1、贴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贴压于穴位上,然后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固定;或先将药物置于医用防渗水敷料贴正中,再对准穴位粘贴。

2、敷法:将已制备好的药物直接涂搽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

使用膜剂者可将膜剂固定于穴位上或直接涂于穴位上成膜。

使用水(酒)浸渍剂时,可用棉垫或纱布浸蘸,然后敷于穴位上,外覆医用防渗水敷料贴,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3、填法:将药膏或药粉填于脐中。

外覆纱布,再以医用胶布固定。

(三)贴敷时间:
1、成人每次贴药时间为4~6小时。

2、具体贴敷时间,根据患者皮肤反应而定。

同时考虑患者的个人体质和耐受能力,一般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病人如自觉贴药
处有明显不适感,可自行取下。

3、疗程:连续贴敷10天为一疗程。

疗程结束后,患者可以继续进行贴敷,以巩固或提高疗效。

4、贴敷部位:贴敷的部位一般以经穴为主,临床常用的穴位有肺俞、定喘、膏肓、大椎、中府、膻中等。

可以根据患者的病情不同辨证取穴,临床常用穴位有风门、膈俞、心俞、脾俞、肾俞、足三里等。

六、施术后处理
1、换药:贴敷部位无水泡、破溃者,可用消毒干棉球或棉签蘸温水、植物油或石蜡油清洁皮肤上的药物,擦干并消毒后再贴敷。

贴敷部位起水泡或破溃者,应待皮肤愈后再贴敷。

2、水泡处理:小的水泡一般不必特殊处理,让其自然吸收。

大的水泡应以消毒针具挑破其底部,排尽液体,消毒以防感染。

破溃的水泡应做消毒处理后,外用无菌纱布包扎,以防感染。

七、注意事项
1、久病、体弱、消瘦以及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者慎用。

2、孕妇、幼儿慎用。

3、颜面部慎用,糖尿病患者慎用。

4、对于所贴敷之药,应将其固定牢稳,以免移位或脱落。

5、凡用溶剂调敷药物时,需随调配随敷用,以防挥发。

6、若用膏剂贴敷,膏剂温度不应超过45度,以免烫伤。

7、对胶布过敏者,可选用低过敏胶布或用绷带固定贴敷药物。

8、对于残留在皮肤上的药膏,不宜用刺激性物质擦洗。

9、贴敷药物后注意局部防水。

10、贴敷后若出现范围较大、程度较重的皮肤红斑、水泡、疹痒现象,应立即停药,进行对症处理。

出现全身性皮肤过敏症状者,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八、其他注意事项
穴位贴敷疗法是一种扶助人体正气、增加免疫力、调动人体自身防病抗病能力的方法,需要一定疗程的使用。

对贴敷期间病人的管理非常重要。

患者如果疾病发作或者病情加重应及时告知医生,控制病情;并应认真记录每次发作的时间、程度、治疗情况等;临床医生应定期对患者进行随访观察,给予治疗和康复的咨询指导。

同时,此疗法的使用要在患者知情同意的情况下进行,进行此疗法前,要向患者认真介绍适应病症和注意事项等。

(专业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可复制、编制,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
(注:范文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
评与关注。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