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靶向药物分子量大小分类作用机制临床运用

合集下载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肿瘤分子靶向药物分类及作用机制

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在我国呈逐年递增态势。手术切除 仍然是早期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对于晚期病人,往 往需要化疗预防或治疗远处转移。传统的化疗是针对细 胞的 DNA、RNA 或蛋白质,其作用强度与细胞的增殖比率 相关,即细胞增生速度越快,药物的杀伤能力越强。因多 数肿瘤细胞的增殖速度快,所受的打击大。但是,正常的 消化道黏膜和骨髓造血细胞,特别是白细胞的增生也很活 跃,化疗后所引起的损伤也较严重,如白细胞缺乏、口腔黏 膜炎,呕吐和腹泻等症状,严重者会影响化疗的进行,甚至 会因此而终止化疗。
抗肿瘤药物也可通过修饰的单抗高浓度积聚在有特异 抗 原 的 靶 细 胞 ,起 到 杀 伤 肿 瘤 细 胞 的 作 用 。 吉 妥 单 抗 (gemtuzumab)是 偶 联 由 烯 二 炔 类 抗 肿 瘤 抗 生 素 calicheamicin 靶向结合 CD33 的人源化单抗。80%的急性髓 性白血病病人的髓系未成熟细胞表达 CD33,在成熟造血祖 细胞表面也表达,但正常干细胞不表达。该药物与 CD33 结合后被细胞迅速内化,在溶酶体的酸性 pH 条件下释放出 活性药物 calicheamicin,使双链 DNA 裂解,抑制肿瘤增殖。
西妥昔单抗是鼠抗 EGFR 抗体的 Fv 区与人 IgG1 重链 和κ轻链恒定区构成的嵌合性 IgG1 单抗,帕尼单抗是完全 人源性抗 EGFR 单抗。两者都与内源性的配体竞争结合 EGFR 的胞外区,抗原抗体结合后的复合物内化,而并不活 化内在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同时下调了细胞表面的受体。 因此,EGFR 信号转导通路被阻断。EGFR 在许多肿瘤中过 表达和(或)突变,它的异常表达与细胞增殖、新生血管生 成 、肿 瘤 的 侵 袭 和 转 移 以 及 病 人 的 预 后 密 切 相 关 。 抗 EGFR 抗体可以抑制细胞增长,诱导其凋亡,减少肿瘤血管

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

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肿瘤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它的发生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和失控有关。

为了治愈肿瘤疾病,人们进行了不懈的努力,发现了许多有力的药物。

其中,分子靶向药物是近些年来备受关注的一类药物,它具有较高的治疗效果和较小的副作用,成为了肿瘤治疗中的一种新的方向。

一、分子靶向药物的概念和分类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种能够作用于肿瘤特异性分子的药物,它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细胞生长和促进细胞凋亡等方式来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发展。

根据作用靶标的不同,分子靶向药物可以分为多种类型,如抗血管生成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抑制剂等,每种药物的靶点和作用机制都有所不同。

二、分子靶向药物在肿瘤治疗中的应用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种新型的抗肿瘤药物,它通过作用于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增殖过程,达到抑制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效果。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药物被应用于肿瘤治疗。

1、抗血管生成药抗血管生成药是一种能够抑制肿瘤细胞新血管生成的药物。

研究表明,肿瘤细胞需要依靠新生血管来获得足够的氧和营养,抗血管生成药能够切断肿瘤细胞与血管的联系,减少肿瘤生长的源头。

2、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酪氨酸激酶是一种有着重要生物学作用的蛋白质酶,它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够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活性,使肿瘤细胞的信号传导通路受到干扰,抑制肿瘤的生长和分裂。

3、EGFR抑制剂EGFR是一种重要的细胞表面受体分子,与许多肿瘤的发生和发展密切相关。

EGFR抑制剂能够与EGFR结合,干扰细胞内信号转导通路,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三、分子靶向药物的优点和缺点分子靶向药物相较于传统的放疗、化疗等治疗方式,优点显著。

首先,分子靶向药物作用针对性强,能够为患者提供更有效的治疗效果;其次,分子靶向药物通常具有较小的副作用,不易对患者的身体造成损伤;最后,分子靶向药物为口服或注射类药物,操作方便,患者便于接受和使用。

分子靶向药物概念

分子靶向药物概念

分子靶向药物概念近年来,分子靶向药物成为医学领域的热门研究方向,被广泛应用于癌症等疾病的治疗。

分子靶向药物是一类可以直接干预特定分子、基因或信号通路的药物,具有高效、低毒副作用等优势。

本文将介绍分子靶向药物的概念、作用机制以及临床应用情况。

一、分子靶向药物的概念分子靶向药物是指能够靶向特定生物分子(如蛋白质、DNA、RNA 等)进行干预治疗的药物。

与传统化学药物相比,分子靶向药物具有更高的选择性,能够在目标分子上发挥更为显著的作用,减轻对正常细胞的伤害。

它们通常是由小分子化合物、抗体、核酸等构成,通过与特定的分子靶点结合,抑制某种生物过程或促进另一种生物过程的发生。

二、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分子靶向药物的作用机制多种多样,根据药物的性质和分子靶点的差异,分子靶向药物可以实现以下几种作用机制:1. 抑制靶点活性:某些分子靶向药物可以与靶点结合,阻断其活性。

例如,基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的靶向药物可以结合EGFR,抑制其信号传导,从而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分裂。

2. 诱导细胞凋亡:某些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与细胞的生存信号通路干扰,诱导肿瘤细胞自身程序性死亡,即细胞凋亡。

这种作用机制能够有效地限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3. 阻断血供:一些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的血管生成,阻断其血供,从而导致肿瘤细胞因缺氧而死亡。

这种作用机制被广泛应用于肿瘤治疗中,被称为抗血管生成治疗。

4. 免疫激活:一部分分子靶向药物可以通过激活免疫系统,增强机体对肿瘤的免疫应答。

这些药物可以增加肿瘤细胞被免疫细胞攻击的可能性,提高治疗效果。

三、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情况目前,分子靶向药物已经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中,取得了显著的疗效。

其中,最典型的应用领域就是癌症治疗。

许多分子靶向药物已经成功用于多种癌症的治疗,如乳腺癌、结直肠癌、肺癌等。

这些药物可以针对癌症细胞中的特异性分子靶点,干预其生长和扩散,达到治疗的目的。

此外,分子靶向药物还被应用于其他一些疾病的治疗中,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等。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主要与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因此,选择性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

酪氨酸激酶有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之分。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

已开发上市的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tyrosine kinase,VEGFR-TK)抑制剂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PDGFR-TK)抑制剂等。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主要有SRC家族、ABL家族、JAK家族、FAK家族等。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也有几十种药物正在国内外进行临床试验。

本文就近年来已经上市的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合理应用作一介绍。

1 应用于临床的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1.1 吉非替尼通用名gefitnib,商品名Iressa。

是首个获准上市的(选择性)EGFR-TK 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 年8 月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ppt课件

分子靶向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ppt课件
ppt精选版
分子靶向治疗
在细胞分子水平上针对已经明确的致癌位点(该位点可 以是肿瘤细胞上的一个蛋白分子,也可以是一个基因片段) ,来设计相应的治疗药物,药物进入体内以后特异性地选择 与这些致癌位点相结合并发生作用,导致肿瘤细胞特异性死 亡,而不会殃及肿瘤周围的正常组织细胞,所以分子靶向治 疗又被称为“生物导弹”。
▪20余年来,FDA共批准了近20个单克隆抗体类药物, 其中有9种药品已用于肿瘤治疗。
Page ▪ 23
ppt精选版
单克隆抗体的组成成分
▪早期单克隆抗体全由鼠源性蛋白组成,对人潜在高 度抗原性,在输注期间存在引起超敏反应的风险。 另外,患者使用此类单克隆抗体治疗也常会形成抗 鼠蛋白抗体,由此抵消单克隆抗体的治疗效应。
放疗 局部杀灭快速分化的肿瘤细胞
靶向治疗 特异性抑制肿瘤生长关键途径
化疗细胞毒药物 Page杀▪ 4灭迅速分化的肿瘤细胞
ppt精选版
免疫治疗 激发机体特异性免疫应答
近代肿瘤内科治疗的重要里程碑
1940s盐酸氮芥治疗淋巴瘤 1950s发现环磷酰胺、氟尿嘧啶
1970s发现顺铂、阿霉素 1990s发现紫杉类、拓扑异构酶抑制剂
▪近年来开发的单克隆抗体已含有或含有更高比例的 人组分蛋白,其中,嵌合型抗体含65%,人源化抗 体含95%,人型抗体含100%的人蛋白。
▪抗体分属类型亦能从其药名的后缀上加以识别,即 ~莫单抗(-momab)为鼠源性、~昔单抗(-ximab)为 嵌合型、~珠单抗(-zumab)为人源化、 ~目单抗(mumab)为人型单克隆抗体。
药物靶向治疗的效果取决于靶向药物的自身特性和肿 瘤内是否存在靶向药物作用的分子靶点及其异常状态。
Page ▪ 11
ppt精选版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ppt课件知识讲解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进展ppt课件知识讲解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发展历程
1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研究始于20世纪90年代, 当时科学家们发现了许多与癌症发生发展相关 的基因和蛋白质。
2
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分子靶向抗 癌药物被研发出来,并逐渐应用于临床治疗。
3
目前已经有许多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被批准用于 治疗不同类型的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结肠 癌、黑色素瘤等。
针对HER2的分子靶向抗癌药物
总结词
针对HER2的分子靶向抗癌药物是一种能够抑制HER2受体信号转导通路的抗癌药物,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 和增殖。
详细描述
这类药物包括曲妥珠单抗、帕妥珠单抗等,主要适用于乳腺癌、胃癌、直肠癌等癌症的治疗。
针对VEGF的分子靶向抗癌药物
总结词
针对VEGF的分子靶向抗癌药物能够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阻断肿瘤的营养 和氧气供应,导致肿瘤细胞死亡。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临床 应用进展ppt课件知识讲解
xx年xx月xx日
contents
目录
•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概述 •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种类和应用 •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疗效评估和挑战 •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的临床应用前景 • 总结与展望
01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概述
什么是分子靶向抗癌药物
分子靶向抗癌药物是一种新型抗癌药物,它能够通过识别和 攻击特定的癌症分子靶点来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
针对HER2、VEGF等靶 点的分子靶向药物,如 曲妥珠单抗、阿帕替尼 等。
联合治疗策略的应用前景
01
分子靶向药物与化疗药物联合使用,提高疗效,降低耐药性。
02
分子靶向药物与免疫治疗药物联合使用,激活患者自身免疫系
统,增强抗肿瘤效果。

肿瘤科常见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

肿瘤科常见分子靶向药物的临床应用

格列卫®Gleeve(伊马替尼)
伊马替尼(imatinib):一种选择性抑制bcr-abl酪氨 酸激酶,同时还是PDGFR和干细胞因子受体c-kit的 强抑制剂。
目前,伊马替尼主要用于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和 胃肠间质瘤(GIST)。
用法及不良反应
基因型可指导Glivec的治疗剂量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rogression free survival
Patients harboring KIT exon 9 mutations
100 90 80 70 60 50 40 30 20 10 0 0 O N 26 27 21 31 4 8 12 16 20 24 3 9 28 1 8 32 0 6 Number of patients at risk : 14 10 9 6 4 26 21 20 18 14 (months) 36 Treatment 400 mg 800 mg
Folkman,J. Tumor angiogenesis: therapeutic implication. N.Engl. J.Med. 1971. 285 :1182-1186.
“抗血管生成疗法”示意图
鸡胚血管 生成抑制试验
贝伐单抗(Bevacizumab)商品名:阿瓦斯汀 (Avastin)
Sunitinib
舒尼替尼(Sunitinib)是一种小分子TKI, 能和VEGFR 酪氨酸残基磷酸化后结合
舒尼替尼对格列卫耐药GIST的治疗、 转移性肾癌
Sunitinib常见副反应
• 疲乏,其他轻度的毒性反应是皮疹、皮肤 毛发色素脱失、口腔溃疡;高血压22.5%
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VEGFR)的单克隆抗体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

分子靶向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临床合理应用近年来随着肿瘤分子生物学及相关学科的飞速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蛋白酪氨酸激酶(protein tyrosine kinase,PTK)主要与信号通路的传导有关,是细胞信号转导机制的中心。

蛋白激酶的过度表达可引起信号转导过程障碍或异常,导致细胞生长、分化、代谢和生物学行为异常,引发肿瘤。

因此,选择性作用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研发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发的热点。

酪氨酸激酶有受体型和非受体型之分。

酪氨酸激酶受体分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EGFR、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VEGFR、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PDGFR等。

已开发上市的针对各种受体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主要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EGFR-TK抑制剂、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 growth factor tyrosine kinase ,VEGFR-TK 抑制剂和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platelet-derived growth factor receptor tyrosine kinase ,PDGFR-TK 抑制剂等。

非受体型酪氨酸激酶主要有SRC家族、ABL家族、JAK家族、FAK家族等。

目前,已有多种靶向于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应用于临床治疗肿瘤,也有几十种药物正在国内外进行临床试验。

本文就近年来已经上市的靶向小分子抗肿瘤药物的特点和临床合理应用作一介绍。

1应用于临床的靶向酪氨酸激酶的小分子抗肿瘤药物1.1吉非替尼通用名gefitnib ,商品名Iressa。

是首个获准上市的(选择性)EGFR-TK抑制剂,由阿斯利康公司开发,2002年8月首次上市,用于治疗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cell lung cancer ,NSCLC。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福建医科大学基础临床
——恶性肿瘤靶向分子治疗
3,分子靶向治疗药物按分子量大小可分为哪两类,以抗EGFR为例说明两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临床运用等方面的差别
第一种答案:
3.1 EGFR的单克隆抗体(mAbs)直接作用于EGFR的细胞外配体结合区,阻滞配体与EGFR的结合,抑制生长因子激活细胞有丝分裂信号的下传,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这类抗体主要有:西妥昔单抗(Cetuximab,Erbitux IMC C225嵌和型单抗)[8]、曲妥珠单抗(Trastuzumab)[9]、ABX EGFR(人源化单抗)[10]和EMD72000(人化的单克隆抗体)等。

3.2 EGFR的小分子抑制物这些小分子可逆的与ATP竞争结合EGFR胞内区激酶催化位点,抑制信号的下传达到抗肿瘤作用。

此类已经进行临床研究的小分子化合物有:
ZD1839(易瑞沙)[11]、OSI774(它赛瓦)[12]、CI1033(PD183805)、PKI166等。

第二种答案:随着针对实体肿瘤治疗的分子靶点研究的深入,目前已经可以通过多种途径抑制这些靶点:一种是利用单克隆抗体等主要作用于胞外途径的大分子物质(相对分子质量为150000)与靶点结合,阻断胞外信号分子与靶点的结合;另一种是利用小分子抑制物(相对分子质量通常为500)直接进入细胞内封闭受体,干扰细胞内信号的传递。

目前用于EGFR靶向性治疗肿瘤的药物主要分为两类:EGFR单克隆抗体和小分子化合物酪氨酸激酶拮抗剂。

酪氨酸激酶拮抗剂主要为小分子喹啉类化合物,能够竞争性抑制ATP 与EGFR胞内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结合,进而影响酪氨酸残基磷酸化,抑制EGFR下游的信号转导。

酪氨酸激酶拮抗剂的抗EGFR单克隆抗体治疗肿瘤进展临床疗效有很大的个体差异,使治疗剂量的确立存在困难。

EGFR单克隆抗体是与内源性配体竞争结合EGFR,通过抑制酪氨酸激酶的激活、促进EGFR内化等作用产生抗肿瘤效应。

目前已有3种抗EGFR单克隆抗体上市,与其他化疗药相比,这些抗体作用特异性强,副作用小,在临床上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补充:临床
单克隆抗体的特点是:理化性状高度均一、生物活性单一、与抗原结合的特异性强,应用于医学很多领域。

1.检验医学诊断试剂
①病原微生物抗原、抗体的检测;
②肿瘤抗原的检测;
③免疫细胞及其亚群的的检测;
④激素测定;
⑤细胞因子的测定。

2.蛋白质的提纯
3.肿瘤的导向治疗和放射免疫显像技术
临床上两种药物的运用:单抗类靶向药物
1.贺赛汀贺赛汀是一种针对HER-2/neu原癌基因产物的人/鼠嵌合单抗,能特异地作用于HER-2受体过度表达的乳腺癌细胞。

贺赛汀与泰素联用,可作为HER-2/neu过度表达或不适合采取蒽环类药物治疗的晚期乳腺癌的一线治疗方案;单药可作为泰素、蒽环类药物及激素治疗失败的晚期乳腺癌的三线治疗方案——无论是联合用药或是单药,均取得了明显疗效。

贺赛汀主要的毒副作用是输液反应和有一定的心脏毒性,因此不提倡与蒽环类药物同时应用。

2.美罗华美罗华是一种针对CD20的人/鼠嵌合单抗,是近年来治疗低度恶性淋巴瘤的最重要进展。

有研究报道,在反复化疗后仍复发的低度恶性B细胞淋巴瘤中,美罗华单药作为一线治疗(有效和稳定者维持治疗6个月),6周时评价有效率为47%,6个月后评价总有效率为73%,无进展缓解期可达34个月,且患者极易耐受。

3.爱必妥爱必妥是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人/鼠嵌合单克隆抗体。

爱必妥联合伊立替康对伊立替康治疗失败的EGFR阳性结直肠癌患者的Ⅱ期临床试验研究显示:单药有效率为11%,联合伊立替康有效率达22%,且患者容易耐受。

爱必妥结合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治疗EGFR阳性的结直肠癌可提高化疗疗效;Rosenberg AH 等采用IMC-C225联合爱必妥结合伊立替康+5-氟尿嘧啶+醛氢叶酸治疗对铂类治疗表达EGFR的初治结直肠癌患者,有效率达44%,在伊立替康治疗失败的病例中,有效率仍可达22.5%。

爱必妥的副作用主要为皮疹。

4.阿瓦斯汀阿瓦斯汀为新型的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

在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阿瓦斯汀主要用于非鳞癌、无出血倾向、无脑转移等患者的联合一线化疗方案。

Kabbinavar F等进行的一项阿瓦斯汀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和单纯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治疗晚期结直肠癌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5mg/Kg阿瓦斯汀联合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的疗效明显优于单纯5-氟尿嘧啶/亚叶酸钙,且患者容易耐受,阿瓦斯汀联合化疗有望成为结直肠癌的一线治疗方案。

小分子化合物类靶向药物
1.格列卫格列卫是一种能抑制酪氨酸激酶第571号信号转导的抑制剂,属小分子化合物。

在Ⅰ期临床研究中,300mg~1000mg/日的剂量组,54例既往干扰素治疗失败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慢性期患者均获血液学缓解,有效率达100%;98%的患者达到完全缓解,其中53%是细胞遗传学缓解。

随后的Ⅱ期临床研究显示,该治疗在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细胞危象期也有59%的有效率,且毒副作用轻微,对Ph阳性的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缓解率也高达70%,其中完全缓解55%。

鉴于该药的高效低毒,FDA受理其申报材料后仅用9周的时间就批准该药上市。

2.易瑞沙易瑞沙是一种口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拮抗剂,属小分子化合物。

目前易瑞沙主要用于治疗非小细胞性肺癌(NSCLC),对乳腺癌、前列腺癌及头颈部肿瘤等均证实有效。

采用单药易瑞沙治疗142例经含铂类或泰素帝方案化疗失败的晚期NSCLC 的临床Ⅱ期试验结果显示:250mg/天剂量组的有效率为14%(9/66);500mg/天剂量组的有效率为8% (6/76);对亚洲人、腺癌、女性和未吸烟者有疗效优势。

易瑞沙的主要毒副作用为消化道反应和痤疮样皮疹,患者均容易耐受。

本文档仅供参考,愿为共享。

谢谢。

——基础学子
——2012.11.2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