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与灾难医学 考试重点教学文稿

合集下载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二十章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二十章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2024/1/26
28
ONE
1
伤员分级救治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概述
分级救治原则
分级救援模式
伤员 分级救治
救援任务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定义
分级救治(medical treatment in echelons)是分阶段、 分层次救治伤病员的组织形式和工作制度,又称阶梯治疗 目的是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及时救治危重者, 使绝大多数伤员获益,降低死亡率,提高救治效果。
明显的解剖损伤提 示需急诊手术和专
科治疗
分析致伤机制有助 于准确分拣,以下 致伤机制提示重伤 或需进一步检诊
以下伤前状态提示 需到医院检诊
存在导致患者生理 机能衰弱的因素
脉搏<60次/分, 或>100次/分; 呼吸<10次/分, 或>29次/分; SBP<90mmHg; GCS<14; 修正创伤评分<12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分拣概述
分拣目的
分拣工具 分拣场所
伤员 现场分拣
分拣种类 分拣依据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种类
➢ 又称检伤分类 ➢ 为有效地对伤员实施救治和后送转运,基于生理体征、明显的解剖损伤、致伤机制及伤员一般情况等,
对患者伤情作出判断
➢ 识别需要立刻抢救的伤员,同时将危害环境和他人的伤员与其他人分开 ➢ 将轻、中、重患者分开,以便确定救治优先权 ➢ 判定患者耐受能力和转运的紧急性。
胫骨 300~500mL
股骨 800~1000mL
骨盆 >1000mL,搬动可导 致额外失血800~2000ml, 避免重复检查
限制性
SBP 80~90mmHg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总学时】36 【学分】 2【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无【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

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关于关于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学分。

36个学时。

理论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与学。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二)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急诊病情的分类(三)熟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观念(四)了解急诊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三教学内容(一)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与范畴1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急诊与灾难医学整理

急诊与灾难医学整理

第一章急诊与灾难医学的绪论一、本章节的大纲要求:1.了解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2.熟悉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

3.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

4.掌握急诊与灾难医学专业的特点及观念。

1.急诊医学、灾难医学的概念;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急危重病监护过程中,现场急救、创伤急救、急病(症)的救治、心肺复苏、急性中毒、理化及环境因素损伤,以及相关专科急诊的理论和技能都包含在其科学范畴中。

灾难医学是指因灾害事故中涉及人员伤亡而必须迅速实施的医疗救援,包括对灾害的预见、预防和准备,灾害现场伤员的解救和医疗急救,重大灾害后卫生防疫,如饮水卫生、营养以及适时的心理危机干预等。

2.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我国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模式。

(1)院前急救:院前急救的主要任务(熟悉):①对急症、创伤患者进行现场生命支持和急救处理,包括快速稳定病情和安全转运;②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或灾难事故实施紧急医疗救援;③在特殊重大集会、重要会议、赛事和重要人物活动中承担意外的救护;④承担急救通讯指挥,即联络急救中心(站)、医院和上级行政部门的信息枢纽。

技术指标:①院前急救时间:国际目标要求5—10分钟。

②院前急救效果、③院前急救需求(2)医院急诊:是EMSS最重要、最复杂的中心环节急诊分诊按病情轻重缓急分类:急诊为何要根据病情分为5类?在实际工作中有何意义?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I类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要分秒必争的立即抢救;II类有生命危险的危重患者:应在5-10分钟内评估病情和进行急救;III类暂无生命危险的急诊患者:应在30分钟内经急诊检查后,给予急诊处理;IV类普通急诊患者:可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急救治疗;V类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急诊担负着急诊伤员的院内急诊和部分为重症患者的急诊监护治疗,也可以根据所在地区特点参加院前急救,同时又直接面向社会承担大量非急诊患者的门诊工作,合理处置和分流病原,准备应对随时可能发生的成批量伤员急救,充分利用好有限的急诊资源是医院急诊工作钟特别需要注意的问题,所以要对患者病情分为5类,以便提高急诊工作效率和充分利用资源。

急诊与灾难医学重点总结

急诊与灾难医学重点总结

1.急诊医学:是一门临床医学专业,贯穿在院前急救、院内急诊、危重病监护过程中,其主要任务是对不可预测的急危重病(症)、创伤,以及患者自己认为患有的疾病,进行初步评估判断、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或对人为及环境伤害给予迅速的内、外科及精神心理救助。

EMSS急诊医疗服务体系:是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发展模式。

2.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是指在多种急性致病因素所致机体原发病变的基础上,相继引发2个或2个以上器官同时或序贯出现的可逆性功能障碍,其恶化的结局是多器官功能衰竭(MOF)。

MODS的临床特征:A.从原发损伤到发生器官功能障碍有一定的时间间隔;B.功能障碍的器官大多是受损器官的远隔器官;C.循环系统处于高排低阻的高动力状态;D.持续性高代谢状态和能源利用障碍;E.氧利用障碍,使内脏器官缺血缺氧,氧供需矛盾突出。

3.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是机体对致病因子防御性的应激反应过度,最终转变为全身炎症损伤病理过程的临床综合征。

各种感染或非感染损伤因素导致的炎性细胞激活和炎性介质释放失控是SIRS的病理生理机制。

其临床表现为体温、白细胞及呼吸、心率的异常变化。

在原发病的基础上引发全身炎症反应,符合以下2项或2项以上可诊断SIRS:①体温>38℃或<36℃;②心率>90次/min;③呼吸>20次/min,或PaCO2<32mmHg;④白细胞计数>12×109/L或<4×109/L,或未成熟粒细胞>0.10。

4.中毒:是指有毒化学物质进入人体后,达到中毒量而产生全身性损害。

急性中毒是由于短时间内吸收大量毒物所致,起病急骤,症状严重,病情变化迅速,如不及时治疗常危及生命。

慢性中毒是长时间吸收小量毒物的结果,一般起病缓慢,病程较长,缺乏特异性诊断指标,多不属于急诊范畴。

引起中毒的化学物质称为毒物。

根据来源和用途不同可将毒物分为:工业性毒物、药物、农药、有毒动植物。

急诊与灾难医学-01 第一章 绪论

急诊与灾难医学-01 第一章 绪论
1.能在繁乱复杂的急诊环境中,敏锐地把握威胁生命、瞬息变化的病情;关注到来自医院环境之外 社会、心理的问题和需求。
2.要培养快速采集伤病员病史信息的能力,如简要询问发病、受伤的情况,既往病史,针对相关的 伤病部位进行查体。根据伤病情决定应做哪些必要的辅助检查,对获得的所有临床资料进行综合分 析,并将分析的结果用于病情判断和急诊救治上的能力。
2.灾难救援“先抢后救”的原则
在灾难环境中,强调先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再进行必要的急救。灾难至少要与急救紧密 衔接,使之更有效发挥EMSS的作用。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二、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
1. 危重复杂性 急症和创伤通常是突然发生的,病情危重程度及进展难以预料,伤病机体急性期应激 反应强,以致快速进展为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病情进展迅速,危重复杂性应视为急危重病症及伤情 急诊救治的重点。 2. 时限急迫性 由于伤病危重、病情发展变化快,易出现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威胁病人生命,必须 尽可能早地阻止伤病情的恶化。急诊强调救治“时间窗”的概念,在时间窗内实现早期目标治疗,可获 得更好的救治效果 3. 病机可逆性 急症及伤害导致的急性器官功能障碍,如早期有效纠正功能紊乱和失调状态,在病理 变化的可逆阶段,尽可能使器官功能障碍得到控制,最终能使其逐步恢复正常。
第二节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发展阶段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3版)
一、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
我国急诊医学发展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1. 第一阶段 成立急诊科,主要以急诊分诊和专科支援方式来解决临床急诊的医疗问题。 2. 第二阶段 急诊学科逐渐形成,主要围绕急诊发展的需求形成自主型发展模式,着手解决
大多数的急诊内、外科问题;能对急危重症、创伤做好初期评估和处理,能进行危重症监 护和生命、器官功能支持。急诊专业人员队伍稳定、不断壮大,开展急诊教学、科研,但 人员多未经过急诊专业学习和培训。 3. 第三阶段 急诊医学专业逐步形成,急诊医学教育列入医学院校本科教学课程,建立急诊 专科医师培训基地,并纳入考核及准入制度,急诊专业能够解决临床涉及的急诊问题,成 为跨专科、综合性强的临床医学专业。

急诊与灾难医学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急诊与灾难医学灾难现场医学救援

31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张连阳
三、分级救治组织
大批伤员救治,最主要的不是技术,而是高效的组织
救援 模式
救治机构有明确分工,确保分级救 治原则的落实,根据灾情严重程 度、伤亡人数、医疗资源残存情 况等决定,一般分为二级和三级 模式
①二级救援模式,“灾区内基层 医院-灾区内三级医院(建制完整、 运行良好)”
年龄<5岁或>55 岁;心脏或呼吸系 统疾病;糖尿病 (特别是使用胰岛 素者);肝硬化或 肝病;肥胖;出血 病史等
因长时间掩埋、封 闭、饥饿等
24
灾难现场医学救援--张连阳
分拣工具、场所
优先救治:需立即救治,涉及ABC 延迟救治:可威胁生命损伤,可延迟几小时 等待救治:可走动、轻伤,等待确定性救治 期待救治:存活可能性小
医学救援人员在奔赴救灾一线时必需备齐生存生活的有关装备包括水食品帐篷野炊用具和防疫药品等42饮用水获得及净化失水量占1体重时感口渴达3体重时食欲不振达7体重时言语障碍达9体重时无法行走达11体重时无法吞咽处于高度危险状态寻找到的水源一般都不适宜直接饮用需结合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净化方法处理包括过滤法蒸馏法煮沸法化学品消毒法流水可直接饮用根据地形地势山脚下低洼处雨水集中处根据气候及地面干湿情况43食品及安全保障充足的食物是生存的重要保障虽然在行动前已准备充足的食物因地制宜地获取野生天然食物常是必不可少的技能之一食物安全保障首先要防止误食有毒食物应尽量进食熟食可消毒且助于营养物质吸收通常采用煮沸烤熟等方法44宿营地点选择避险营地上方不要有滚石滚木不要在泥石流多发地建营雷雨天不要在山顶或空旷地上安营日照营地要尽可能选在日照时间较长的地方这样会使营地比较温暖干燥清洁平整营地的地面要平整45现场救援中的个体防护利用个体防护装备的物理或化学阻隔作用实施个体防护消除或控制有害物质使进入或接触人体的有害物质水平符合人体基本安全和健康的要求一旦受到损害则救援人员本身成为被救援的对象不但不能完成救援任务还将增加其他救援人员的工作量占用灾难救援时最为重要的资源46灾难现场的危险因素47个体防护分级48个体防护装备及使用白大衣工作服等普通服装在有害环境中对个体几乎没有防护作用在灾难救援中医护人员应采用正确的个体防护装备防护服连身式和分体式一次性和限次使用呼吸防护器过滤式空气净化式隔绝式供气式49继发性创伤应激的防治继发性创伤应激指在没有直接经历创伤事件的情况下助人者在助人的过程当中或之后表现出困扰性或痛苦的心理症状50第六节大宗尸体处理与身份鉴定大宗受难者尸体的处理和身份鉴定将显著影响幸存者乃至整个地区民众的心理健康在灾难发生后政府除迅速实施幸存者的医学救援基础设施的修复维护外还需立即着手尸体处理和身份鉴定52大宗尸体处理的原则民众担心尸体传播传染病从而在未完成死者身份鉴定前为避免潜在的疾病传播就迅速掩埋尸体等这些错误的观念和行为显著影响了尸体处理的正常程序甚至救灾行为政府协调组织医疗法律法医或相关部门参与组建由军队民防消防地方救援组织红十字会及当地殡仪馆等人员构成尸体处理队伍或机构2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第三版 教学大纲(修改完整版)

《急诊与灾难医学》教学大纲【课程名称】急诊与灾难医学【英文名称】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总学时】36 【学分】 2【理论学时】36 【实验、实践学时】无【课程类别】选修【适用专业】【课程性质、目标和要求】1.课程性质《急诊与灾难医学》是一门跨专业的二级学科,以创伤、感染、复苏、灾害医学、院前医疗急救、急性中毒、危重病诊治和研究、急诊常见症状的鉴别和救治等为主要内容的科学。

急救医疗水平的高低不仅反映一个国家、地区、城市卫生机构的组织管理水平,而且也是医院、救护机构医护人员的诊治水平和素质的具体体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迅速发展,交通、工伤等事故、各类严重感染、心脑血管疾病等危重病的发病率明显增加;地震、水灾、火灾等自然灾害频频发生,如何做好急诊急救医疗工作,提高救治成功率,减少致残和病死率已受到各级卫生部门和广大急救人员的普遍重视。

因此要求急诊医务人员不断充实自己、努力学习、更新知识,满足急诊诊治工作的需要。

2.教学目标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

【教学内容和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的掌握常用急救技术,对急诊常见病、多发病能正确急诊处理。

对急诊病人能作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和救治及给予基本生命支持等。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为学生进入职业生涯关于关于从事急诊医学的工作奠定基础。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共计:2学分。

36个学时。

理论课:36学时。

第一章绪论一教学目的学习急诊与灾难医学(emergency and disaster medicine )的定义、特点及观念,急诊与急救的区别;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建设和我国急诊医学的发展阶段;如何进行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教与学。

二教学要求(一)掌握急诊医学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二)掌握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概念和急诊病情的分类(三)熟悉急诊医学专业的特点和观念(四)了解急诊教学的特点和方法三教学内容(一) 急诊与灾难医学的概念与范畴1 急诊医学是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早期判断、有效救治急危重症和创伤。

危重症监护急诊与灾难医学

危重症监护急诊与灾难医学
概 念:
受医疗条件和设备限制 集中人力和设备组成危重病监护单元(ICU),以
便集中危重病人实施监护和治疗
分 类:
综合ICU、专业ICU CCU、SICU、PICU
.
7
急诊的危重病监护
急诊病人的病情需要 综合ICU的局限性 不能及时入院的危重患者
特点
以设备齐全的抢救分区实现 单个床位的完善的监护与救治功能 “抢救性重症监护单位”
优 势:
较手动法准确 无创性桡动脉血压波形分析法——能够连续性的监测病
人的动脉血压
.
19
1.动脉血压(AP)
2、有创血压监测-动脉内导管监测
动脉穿刺置管的适应证: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如血压过高或过低(收缩压>250mmHg 或<80mmHg时)时,有创血压监测的准确性大大高于无创监测;
由于血压快速波动或需要严格控制血压而需要对血压进行持续 监测时;
反映氧合功能的重要指标;重症监护病房和急诊室的 基本监护方法,在急诊室中有着广泛应用。
由于受到氧解离曲线的影响,当SpO2>70%时, SpO2与PaO2具有很好的相关性,但当SpO2>90-94 %时,SpO2 对PaO2的变化相对不敏感
.
42
二、脉搏氧饱和度(SpO2)监测
适应证: 广泛应用于各种具有心肺功能障碍或潜在氧合功能障碍的病人——哮 喘、心衰、COPD等;意识障碍病人或深度镇静的机械通气病人;手 术或纤支镜医疗中。
.
4
第一节 概 述
第十八章 急危重症监护
.
5
一、急危重症监护的概念
对象:
各种急危重症患者 包括:急性危重病、慢性病急性加重或
病情恶化;
内容: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急诊与灾难医学考试重点急诊医学第一章绪论1.急诊医学:对急危重症、创伤和意外伤害评估、急诊处理、治疗和预防的学科专业体系,其核心是急救过程中的急救措施和组织管理。

2.院前急救:到达医院前急救人员对急症和(或)创伤患者开展现场或转运途中的医疗救治。

3.院前急救: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SS)组成之一,与医院急诊室,重症监护病房三部分组成完整的体系。

4.急诊分诊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分为5类:I类急需心肺复苏或生命垂危患者:要分秒必争的立即抢救;II类有生命危险的危重患者:应在5-10分钟内评估病情和进行急救;III类暂无生命危险的急诊患者:应在30分钟内经急诊检查后,给予急诊处理;IV类普通急诊患者:可在30分钟至1小时内给予急救治疗;V类非急诊患者:可根据当时急诊抢救情况适当延时给予诊治。

5.急诊与灾难医学的基本原则和专业特点是什么?急诊医学要强调“救人治病”的原则,即抢救生命作为第一目标。

灾难医学的原则是“先抢后救”,强调在灾难条件下,先使伤员脱离危险环境,再进行必要的急救。

特点:1.危重复杂性;2.时限急迫性;3.病机可逆性;4.综合相关性;5.处置简捷性。

第二章急性发热1.急性发热:分为感染性发热和非感染性发热。

感染性发热包括细菌感染,病毒感染,衣原体,支原体感染,立克次体感染,螺旋体感染,真菌感染,原虫,螨虫感染等。

非感染性发热包括结缔组织疾病,变态反应性疾病,过敏性疾病,中枢神经性发热,创伤、烧伤、手术后吸收热,内分泌和代谢疾病,散热障碍,以及其他不明原因。

2.发热程度分为:低热 37.3~38℃;中度发热 38.1~39℃;高热 39.1~41℃;超高热 41℃以上。

3.发热的热型:①稽留热:体温持续于39~40℃达数日或数周之久,24小时体温波动<1℃。

②弛张热:体温持续升高,24小时波动达2℃或更多。

③波状热:体温在数日内逐渐上升至高峰,而后逐渐下降至常温或低热状态,持续数天后再发,体温曲线呈波浪式起伏。

④回归热: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数日,周期性交替。

⑤不规则热:发热持续时间不定,变化无规律。

4.急性临床发热的三个阶段:①体温上升期:伴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前驱或伴随症状。

②高热期:体温上升到高峰后在较高水平保持一定时间,患者不再寒战,出现颜面潮红,皮肤灼热,呼吸加快和口唇干燥。

③体温下降期:此时机体散热>产热,患者表现为多汗,皮肤潮湿。

5.感染性疾病致急性发热的病情分类:(选)6.急诊处理:①解热治疗:物理降温;非甾体类抗炎药。

②感染性疾病致急性发热病情严重者用抗生素治疗。

③综合治疗:液体复苏;高热惊厥者可用镇静药地西泮、苯巴比妥。

第三章意识障碍与抽搐1.晕厥:又称昏厥,是一过性全脑低灌注导致的短暂性意识丧失,其特点是突然、短暂和自行完全恢复。

分类:①神经反射性晕厥:血管迷走神经性晕厥、情境性晕厥、颈动脉窦性晕厥、非典型晕厥;②直立性低血压晕厥:原发和继发性自主神经功能紊乱,药物诱导低血压以及低血容量状态。

③心源性晕厥:心律失常、器质性心肺疾病。

急症处理:①体位:平卧,双足稍抬高。

②呼吸: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心律失常与低血压:心率<40次/分者立即静脉注射阿托品1mg;心动过缓有低血压者静推肾上腺素0.5-1mg;或静滴葡萄糖250ml。

心源性晕厥:如发生心跳、呼吸骤停,立即心肺复苏。

药源性晕厥:停用药物,给予拮抗剂。

2.昏迷:人体对内外环境不能够认识,由于脑功能受到高度抑制而产生的意识丧失和随意运动消失,并对刺激反应异常或反射活动异常的一种病理状态。

病因:低氧血症;血糖异常;脑低灌注;代谢辅因子缺乏/缺陷;电解质紊乱与酸碱失衡;内分泌疾病;内源性毒物;外源性毒物;环境异常与体温调节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炎症或浸润;原发性神经或胶质疾病;中枢神经系统的局灶性损伤。

急诊处理:①建立静脉通道和连续呼吸、心率、血压和体温检测。

②急诊行血、尿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气分析等检查。

③有颅压增高表现者予20%甘露醇、呋塞米、甘油等将颅内压治疗,必要时行侧脑室穿刺引流。

④控制癫痫发作,高血压及高热,预防或抗感染治疗。

⑤昏迷伴呼吸衰竭、休克、心力衰竭及癫痫者应及时救治;严重颅脑外伤昏迷伴高热,抽搐,去大脑强直发作可用人工冬眠法。

⑥昏迷患者究其病因对症治疗。

3.觉醒程度的分类及临床表现:①嗜睡:患者持续处于睡眠状态,给予较轻微的刺激即可被唤醒,醒后意识活动接近正常,但对周围环境的鉴别能力较差,反应迟钝,刺激停止又复入睡。

②昏睡:患者意识范围明显缩小,精神活动极迟钝,对较强刺激有反应。

不易唤醒,醒时睁眼,但缺乏表情,对反复问话仅难作简单回答,回答时含混不清,常答非所问,各种反射活动存在。

③昏迷:患者意识活动丧失,对外界各种刺激或自身内部的需要不能感知。

可有无意识的活动,任何刺激均不能被唤醒。

浅昏迷:随意活动消失,对疼痛刺激有反应,各种生理反射存在,体温、脉搏、呼吸多无明显改变,可伴谵妄或躁动。

深昏迷:所有反射均消失,生命体征不稳定,有自主呼吸,节律可不规律,多伴有通气不足。

4.脑出血:由脑部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引起的脑实质内和脑室内出血,其中动脉破裂出血最为常见。

多发生于50岁以上有高血压病史的患者。

其特点是:①起病急,病情重,病死率高。

②多在慢性动脉病变的基础上发生。

③高血压脑出血来自较大的脑底动脉。

④多数发生在大脑半球内。

类型:①壳核-内囊出血②丘脑出血③脑叶出血④小脑出血⑤原发性脑干出血⑥脑室出血辅助检查:①颅脑CT②颅脑MRI③脑血管造影④腰椎穿刺鉴别诊断:脑梗死:①应用CT检查可直接明确有无脑出血。

②蛛网膜下腔出血:起病急骤,伴剧烈头痛,呕吐,有明显的脑膜刺激征,很少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呈血性。

③颅内肿瘤出血:病程长,增强的头颅CT和MRI对肿瘤出血具有诊断价值。

5.脑梗死:又称缺血性卒中,由于脑血液供应障碍引起缺血、缺氧所致局限性脑组织坏死或软化。

临床表现:颈内动脉系统:①病灶对侧出现偏瘫,偏身包括面部痛觉减退。

②病灶对侧同向偏盲。

③双眼向病灶侧凝视。

④意识障碍,昏睡。

⑤眼动脉交叉瘫。

⑥病灶同侧动眼神经麻痹。

⑦病灶对侧周围性面瘫。

⑧病灶对侧中枢舌瘫。

⑨病灶对侧偏瘫。

椎-基底动脉系统:①脑桥梗死。

②基底动脉尖综合征。

③延髓背外侧综合征。

鉴别诊断:①脑出血:有高血压病史,活动中有一过性血压升高诱因,颅脑CT可见脑出血病灶。

②低血糖症:有糖尿病史,伴有大汗,疲乏无力等表现,血糖<2.8mmol/L,经高浓度葡萄糖治疗后情况好转。

③占位病变:经CT或MRI检查可确诊。

治疗:早期溶栓;降纤治疗;抗凝治疗;神经保护治疗;抗血小板治疗;急性血压期的控制;中药治疗6.脑栓塞:血液循环中的固体、液体或气体等各种栓子随血流进入颅内动脉,使管腔急性闭塞,造成供血区脑组织缺血缺氧性坏死而出现的急性脑功能障碍。

7.抽搐:骨骼肌痉挛性痫性发作及其他不自主的骨骼肌发作性痉挛。

病因:痫性抽搐高热性抽搐低钙性抽搐不明原因抽搐特征:突然发作;持续短暂;意识改变;无目的性活动;不能被唤醒;抽搐发作后急性意识状态改变。

临床表现:强直-阵挛性抽搐;局限阵挛性抽搐;抽搐持续状态鉴别诊断:假性抽搐:反常躯体运动/意识障碍;EEG一般无异常;无神经定位体征;鉴别主要靠EEG,常见于癔症,晕厥,精神性疾病。

治疗:强直-阵挛性抽搐:平卧于空气流通处,头偏向一侧防误吸,解开衣扣。

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

下齿间置物防咬伤。

使用抗痫药。

8.癫痫:发作是大脑神经元过度同步放电所致的短暂性脑功能障碍,是反复发作的慢性临床综合征。

临床表现:①强直-阵挛性大发作:全身肌肉抽动及意识丧失的发作,突然意识丧失,尖叫并跌倒,全身肌肉强直性收缩,呼吸暂停,面色青紫,两眼上翻,瞳孔扩大。

②失神发作,其典型表现为短暂的意识障碍,而不伴先兆或发作后症状。

③单纯部分发作不伴有意识障碍。

脑的局部皮质放电而引起的与该部位的功能相对应的症状,包括运动、感觉、自主神经、精神症状及体征。

④复杂部分发作又称精神运动发作,伴有意识障碍。

发作起始有错觉、幻觉等精神症状以及特殊感觉症状。

处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固定四肢防脱臼;置于安全通风处;头偏侧防误吸;解开衣扣药物:控制抽搐:首选地西泮。

氯硝西泮起效快为上述不能控制时用利多卡因,其不降低意识水平,起效快。

地西泮/苯妥英钠不能控制时选用异戊巴比妥钠。

其他药物:水合氯醛,苯巴比妥,酌情使用。

治疗脑水肿:甘露醇或地塞米松。

其他:维持呼吸、循环功能,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控制高热及感染。

9.呼吸困难:病因:肺源性呼吸困难;心源性呼吸困难;中毒性呼吸困难;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及其他原因呼吸困难。

临床表现:①吸气性呼吸困难,端坐呼吸时减轻。

②呼气性呼吸困难,平卧呼吸时减轻。

③混合性呼吸困难,端坐或前倾位症状减轻。

④潮式呼吸和间歇性呼吸。

治疗原则:保持呼吸道通畅。

纠正缺氧。

支持疗法(纠正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紊乱)。

病因治疗。

第五章心悸与心律失常1.心悸:自觉心脏跳动的不适感或心慌感。

心律失常:心脏冲动的频率、节律、起源部位、传导速度或激动顺序的电生理异常,临床主要表现为心悸。

病因:由心脏活动过度引起。

常与心搏增强或心率改变有关。

心律失常是引起心悸的常见原因。

分类:心律失常:①期前收缩。

②心动过速。

③心动过缓检查:心电图,心超,X线检查,生化检查。

药物:快速性心律失常:胺碘酮,普鲁卡因,利多卡因,钙拮抗剂,心律平。

缓慢性心律失常:阿托品,麻黄碱,异丙肾上腺素。

第六章急性疼痛2.腹痛分类:①炎症性腹痛,特点为腹痛+发热+压痛或腹肌紧张。

②脏器穿孔性腹痛,特点为突发的持续性腹痛+腹膜刺激征+气腹③梗阻性腹痛,特点为阵发性腹痛+呕吐+腹胀+排泄障碍④出血性腹痛,特点为腹痛+隐性出血或显性出血+失血性休克⑤缺血性腹痛,特点为持续腹痛+随缺血性坏死而出现的腹膜刺激征⑥损伤性腹痛,特点为外伤+腹痛+腹膜炎或内出血症候群⑦功能紊乱性或其他病因腹痛,特点为腹痛无明显定位+精神因素+全身性疾病史。

处理:危重病情的评估急诊处理保守治疗诊断明确,采取相应措施诊断不明确,边观察边治疗3. 腰背及四肢疼痛的分类:①脊柱源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②神经源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③内脏源性疼痛(肾结石)④血管源性疼痛(腹主动脉瘤)⑤精神性疼痛腰椎间盘突出:病因:①腹压增高,如剧烈咳嗽,便秘时用力排便等。

②腰部姿势不当。

③在未有充分准备时突然负重。

④腰部外伤。

⑤职业因素。

临床表现:①腰痛以持久性的钝痛最为常见。

②下肢呈放射性刺痛。

③下肢感觉及运动功能减弱④马尾神经症状:会阴部麻木刺痛,排尿无力,排便失禁。

⑤直腿抬高及加强试验阳性。

处理:卧床休息;牵引疗法;推拿疗法;封闭疗法;骶管注射疗法;骶椎管液体疗法;腰围支持法;给予止痛药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