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第二章笔记

合集下载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王力《古代汉语》(校订重排本)笔记和考研真题详解

目 录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2章 古汉语通论(5~6)2.1 复习笔记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3章 古汉语通论(7~10)3.1 复习笔记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4章 古汉语通论(11~12)4.1 复习笔记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5章 古汉语通论(13~14)5.1 复习笔记5.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6章 古汉语通论(15~16)6.1 复习笔记6.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7章 古汉语通论(17~18)7.1 复习笔记7.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8章 古汉语通论(19~20)8.1 复习笔记8.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9章 古汉语通论(21~22)9.1 复习笔记9.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0章 古汉语通论(23~24)10.1 复习笔记10.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1章 古汉语通论(25~26)11.1 复习笔记11.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2章 古汉语通论(27~28)12.1 复习笔记12.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3章 古汉语通论(29~30)13.1 复习笔记13.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4章 古汉语通论(31~32)14.1 复习笔记14.2 考研真题与典型题详解第1章 古汉语通论(1~4)1.1 复习笔记一、怎样查字典辞书(一)字典辞书的编排和注音1.编排方式汉字有形有音有义,编排时可按形,也可按音或义。

我国现存最早的字典辞书《尔雅》是按意义编排。

如《释诂》:“赉、贡、锡、畀、予、贶,赐也。

”“如、适、之、嫁、徂、逝,往也。

”这两条,就是把一组词义词编排在一起,但按意义编排查阅起来很不方便,后代很少再使用,而多按形或音来编排。

(1)按形编排主要有按部首和四角号码两种方式①部首编排法按部首编排即把所收录的字分属若干部首之中,按笔画多少的先后顺序排行,同一部首的字都归入该部之下,以每字笔画的多少为序。

《古代汉语》第二章

《古代汉语》第二章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三、词义分析:格、称、台 台:本义据《说文》为“说”(悦),表示心情 舒畅,这个意义后来写作“怡”。《史记· 太史公 自序》:“唐尧遂位,虞舜不台。” “台”在 《尚书》中常用作第一人称代词,如本篇课文: “非台小子敢行称乱。”《尚书》中“如台”都 等于说“如何”。本篇课文:“夏罪其如台?” 以上三类用法的“台”都读为yí 。注意:台阶、 高台的“台” 古代不写作 “台”,而是写作 “臺”。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一、《尚书》简介 《尚书》为上古之书,“尚”即“上”。 《尚书》亦称《书》、《书经》。 《尚书》为中国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 事迹著作的汇编。 《尚书》保存了商周时期特别是西周初期 的一些重要史料,主要是述功、筹谋、告 诫、誓师、封命之辞。
第二下》节选 本文节选的是《周易· 系辞下》的第二章。 包(páo)羲:又作庖牺、伏羲、宓羲、包牺、伏戏,亦称 牺皇、皇羲、太昊。古代传说中的部落酋长,相传他始作八 卦,教民捕鱼畜牧,以充庖厨,故“包羲”又作“庖牺”。 象:天象,指日月星辰的变化。 法:法式,这里指山川万物的纵横布局。 类:类比,像。 情:实情,面貌。 罔罟:同义连用,渔猎用的网。罔,通“网”。 佃(tián):打猎,后来写作“畋”。
第二节 《尚书》《周易》
二、《汤誓》 王:指商汤。 格尔众庶:来吧,你们大家。格,来。尔,你们。 众庶,众人。“众庶”是同义词连用。 悉听朕言:悉,都。朕,第一人称代词,先秦不 限于帝王使用。 台(yí )小子:台,我。小子,商周时代君主对 自己的谦称。 称:发起。 殛(jí ):诛杀。 后:国君,指夏桀。
第一节 甲骨文、金文
四、词义分析:受、年 受:上古汉语里,“受”包含“给予”和“接纳” 两方面的意思。接纳义如:《受年》:“己巳王 卜贞:今岁商受年?”《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 “子犯曰:‘天赐也。’稽首,受而载之。”两 例的“受”都是接纳义。“给予”义如:《韩非 子· 外储说左上》:“因能而受官。” “受”又 可引申为“遭受”。如贾谊《论积贮疏》:“一 夫不耕,或受之饥。” “授”是“受”的后起分化字,专表“给予”义。 《左传· 晋公子重耳出亡》:“及河,子犯以璧授 公子。”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

古代汉语大二知识点一、古代汉语的背景与概述古代汉语是指汉族民族在古代所使用的语言,广义上可以包括汉朝以前的古汉语和汉朝以后的中古汉语。

古代汉语作为一门学科,涉及了语音、词汇、语法等多个方面的知识点。

本文将就古代汉语的知识点进行逐一介绍。

二、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古代汉语的语音特点可以总结为声母、韵母、声调和音韵变化。

在古代汉语的声母系统中,除了普通话中的b、p、m、f、d、t、n、l、g、k、h外,还有一些特殊的声母,如j、q、x、zh、ch、sh、r 等。

韵母方面,古代汉语的韵母含有a、o、e、i、u、ü等,其中ü是普通话中已经不再使用的韵母。

声调方面,古代汉语的声调变化相对较为复杂,普通话的四声是经过演变后的结果。

三、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古代汉语的词汇特点主要表现在词的构词法和词义变化方面。

在构词法方面,古代汉语的词汇形式比较丰富多样,可以通过添加前缀、后缀、合并词等方式进行构词。

同时,古代汉语的词义变化也非常丰富,常见的变化方式有指事义、甲骨文义、转义、比喻义等。

四、古代汉语的语法特点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有一些特点是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的。

首先是词序的变化,古代汉语中的词序比较灵活,可以通过调整词语的顺序来表达不同的句意。

其次是虚词的使用,古代汉语中的虚词较多且种类繁多,常见的有助词、介词、副词等。

此外,古代汉语中的病句现象也比较常见,例如重叠句式、否定句式等。

五、古代汉语的修辞特点修辞是古代汉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包括了比喻、夸张、反问等多种修辞手法。

比喻是古代汉语中最常见的修辞手法,通过将事物与事物之间进行类比,达到形象生动、富有感染力的效果。

夸张则是通过夸大事物的程度、规模或者数量,突出事物的特点。

反问是通过提出疑问的方式来表达说话者的态度或者意图。

六、古代汉语的文化内涵古代汉语作为汉族的日常使用语言,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古代汉语中,常见的文化内涵有对天地万物的崇拜、对历史人物的崇敬、对社会伦理道德的要求等。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单元)【圣才出品】

张博《古代汉语》笔记和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二单元)【圣才出品】

第二单元通论五古今词义的异同5.1 复习笔记一、古今词义异同的基本情况1.古今词义基本相同古今词义基本相同的词大多是身体部位名称、亲属称谓和自然现象名称等,属于语言中的基本词汇。

如图5-1:图5-1 古今词义的异同词《说文解字》释义《现代汉语词典》释义耳主听也耳朵(听觉器官)膝(却)胫头卪(节)也大腿和小腿相连的前部舅母之兄弟为舅舅父(母亲的弟兄)雨水从云下也从云中降向地面的水陨从高下也陨落2.古今词义差异很大(1)单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别大多是由于词义远距离引申造成的,还有一些属于来源不同的词偶然音形相同;双音节(或多音节)词古今词义的巨大差异则主要是由于语素义不同,也有一些是来自词义引申。

(2)例如“乖”字,古代指违背、背离、不协调;今指听话、乖巧;古今义差别很大,其间没有什么内在联系。

3.古今词义同中有异(1)汉语中相当数量的词古义和今义既有联系又有差别,表现为同中有异或异中有同;学习古代汉语时要重点了解古今词义的同中之异,掌握推求词语古义的方法。

(2)例如“捐”字,古义指舍弃;今义指捐献;其古今义看似不同,实际上却有联系,具体而言,“捐献”义包括“舍弃”义,指舍弃属于自己的东西送给他者,已对他者有所帮助。

二、古今词义差异的类型1.古今词义的差异古今词义的异同关系十分复杂,我们可以从词义系统和义位这两个角度来考察古今词义的差异。

(1)从多义词的词义系统来看①古今词义的差异首先体现在词语所具有的义位不完全对应;如:贼(杀害);②一个多义词的某些义位古今都有;如:愤(憋闷、郁闷);③而另有些义位古代有,现代已不复存在;如:报(判罪);④或者现代的某些义位,古代并未出现;如:卑鄙(出身卑微,见识短浅)。

(2)一个词的某几个义位古今都有①但它们在这个多义词的古今词义系统中地位不同,即古汉语中的常用义现在并不常用;如:“勤”古义指勤劳、辛苦;今指勤奋、勤快;与“懒惰”相对,而这一义项在古代只是偶尔出现;②反之,现在的常用义古代却极少出现;如:“去”古指离开;今指到……去;现在“离开”义只保留在“去世”等几个词语中。

期末复习之古代汉语

期末复习之古代汉语

特点
作者
共理相贯、据形系联 东汉许慎
注音方 法 读若法
尔雅
汉语大字典
康熙字典 汉语大词典 词源 辞海 助词辨略 经传释词
词诠 切韵 广韵
查检字音和 字义查检词语和来自典故查检虚词和 特殊词语
古代语音语 义
据意分类
部首笔画音 序
214 部,十二 地支 200 部
214 部
214 部
四声分卷,依 韵排列 十卷,依古声 母排列
例如:项伯杀人,臣活之。《史记·鸿门宴》 活是不及物动词,活之就是使之活。 焉用亡郑以陪邻?《左传·僖公三十年》 。。。。。。
注:有的可以扩展成动补结构。活,救活。 不及物动词用作使动,后面的宾语有时可以省略。例。
及物动词用作使动:比较少见。 及物动词本来就带宾语,在形式上和使动用法没有区别,区别只在意义上 例如:晋侯饮赵盾酒。《左传·宣公二年》 字音的变化。 b.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形容词用作使动,它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具有这个形容词的性质或状态。 例:春风又绿江南岸 c.名词的使动用法
(二)异体字 A 又作 B 写法不同,意义相同 1.会意字和形声字的分别 岳凭泪岩 2.构字部件不同 意符不同 睹 溪 咏叹驱雁鸡 声符不同 线烟时蚓粮 声形皆变 剩迹村 3.位置不同
4.笔道形态略有不同 皂吴冰
注意问题
1.AB 是古代的异体字,后来 AB 完全不同
咳孩
喻谕 份 彬
2.AB 是古代完全不同的字,后来算作异体字
皮 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说文》。兽皮。孤执皮帛。——《周礼·大宗伯》。注:“虎 豹皮。” 现在指人的皮肤或动植物表面的一层组织〖skin〗 2.缩小 宫 瓦 臭 3.转移


二、感情色彩的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说文解字部首通释董莲池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汉字例话左民安中国青年出版社1984
高明《中国古文字学通论》,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
汉字的结构与发展
一、汉字概说二、汉字结构三、汉字形体演变四、古书用字
一、汉字概说
文字的含义
文字的起源
汉字的创造者
汉字的创制时间
汉字的性质
(一)文字的含义
文字是记录()的书写符号系统。具有形音义三要素。
恬《说文》:“恬,安也,从心,甛(甜)省声。”
夜《说文》:“夜,舍也,天下休舍也。从夕,亦省声。”
C亦声字
亦声字也叫会意兼形声字。
特点:构形的各个部件在意义上有联系,是会意字;由于其中的一个部件同时充当着声符,故又是形声字。
授《说文》:“授,予也。从手,从受,受亦声。”
琀《说文》:“琀,送死口中玉也,从玉,从含,含亦声。”
(1)“六书”的说法最初见于《周礼·地官·保氏》:“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
(2)班固《汉书·艺文志》也有记录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3)许慎第一个运用六书理论全面分析汉字结构,并用这种理论来探求汉字本义。
现在“六书”一般采用的顺序,的名称。
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
班固
许慎
一曰指事……二曰象形……三曰形声……四曰会意……五曰转注……六曰假借
《后汉书·许慎传》:许慎,字叔重,汝南召陵人也,性淳笃,少博学经籍,马融常推敬之,时人为之语日:“五经无双许叔重。”为郡功曹,举孝廉,再迁除洨长,卒于家。
更《说文》:“更改也。从攴,丙声。”
形声字的类型
上形下声:管、菅、室、罩、草、空;
下形上声:堡、煎、幕、贷、架、想;
左形右声:冷、练、跑、炮、江、报;
右形左声:锦、领、削、期、功、欣;
内形外声:哀、赢、闻、舆、闷、辩;
外形内声:固、阔、固、衷、闺、街;
形居一角:颖、疆、荆、修、裁、腾;
声居一角:旗、徒、病、厦、座、越;
主要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三类:
(1)同一部首的字都是转注;
(2)转注就是互训;
(3)转注就是词义引申。
结论:转注与汉字的结构无关。
(6)假借
许慎给假借所下的定义是:“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讬事,令长是也。”
假借,某词本来没有字,借用一个已有的同音字去表示,“令”、“长”就是这样的字。
语言中有些词,没有专门为它造字,而是借用一个同音字来表示,这样的字就是假借字。
《说文》:“武,楚庄王曰:‘夫武,安功戢兵。’故止戈为武。”
于省吾认为,武的本义是征伐示威,引申为勇武英勇,又引申为古代一种关于战争的抽象道德观念,善战、善胜、善于对待战争和善于制止战争都叫武。
《说文》:“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信字会合“人”、“言”二字而成。取义于人言要真实可信,反映了造字者的理念。
意义:
1、右文说的出现,打破了一直以来“以形索义”一统天下的局面,丰富了训诂学的方式和理念。
2、后人受右文说启示,发现了汉字的谐声系统,再据谐声字,确定了不少古音现象。
局限性:
1、有些右文(声符)在字体结构中位置并不居右,造成名实不符。
2、拘泥字形以偏概全。
如:“践”,《说文》“履也从足戋声”。该字右文“戋”的意义“微小、不足道”与该字的本义缺乏联系。
仓颉始古代传说中对群众造字进行搜集、整理,作出重大贡献的一个人。
鲁迅《门外文谈》:“仓颉也不是一个,有的在刀柄上刻一点图,有的在门户上画一些画,心心相印,口口相传,文字就多起来了,史官一采集,就可以敷衍记事了。中国文字的来由,恐怕逃不出这例子。”
《荀子》:“好书者众矣,而仓颉独传者,一也。”
(四)汉字的创制时间
《说文解字·叙》:“周礼八岁入小学,保氏教国子先以六书。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见义,上下是也。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qū),日月是也。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注:同‘义’),以见指撝(hūi),武信是也。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特点:1、会合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属于合体字。
2、所记录的大都是一些代表抽象概念的词
类别:会意字大体可以分为“以形会意”、“以义会意”两种。
A以形会意
通过偏旁的形象意义来会意。
《说文》:“休,息止也。从人从木。”字义象人在树旁休息。
《说文》:“牧,养牛也。从攴从牛。”字义是手执鞭放牧。
《说文》:“取,捕取也。从又从耳。”字义是以手割取耳朵。古代战争中割取敌人的左耳作为报功的凭证。
忘《说文》:“忘,不识也。从心,从亡,亡亦声。”
宋人王圣美曾根据亦声字提出了着名的“右文说”,该说认为,声符相同的一组形声字具有共同的意义,这一意义由声符赋予,义符只决定该字所表示的一般事类范围。因声符多在字的右侧,故称“右文说”。
右文说
沈括《梦溪笔谈》说:“王圣美治字学,演其义为右文。古之字书皆从左之。凡字类在左,其义在右。如木之类其左皆从木。所谓右文者,如戋,小也,水之小者曰浅,金之小者曰钱,歹而小者曰残,贝而小者曰贱。如此之类,皆以戋为义也。”
特点:
1、具有浓厚的象形意味。
2、注重物体的轮廓或其典型特征。
3、一般都是表示具体实物的名词。
类别
分为独体象形与合体象形两类
A独体象形
所谓“独体象形”,是指象形字只由一个单纯的符号构成,没有陪衬性的辅助成分。
鸟鱼鹿车牛牛羊竹
B合体象形
“合体象形”指字中除字义指向部分外,尚添加有陪衬性的辅助成分。辅助成分可能是字,也可能是一种非字的符号。
第三章、文字
参考书目
中国文字学唐兰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
古文字学导论唐兰齐鲁书社1981来自文字形义学概论高亨齐鲁书社1981
中国文字学史胡朴安北京市中国书店1983
文字学概要裘锡圭商务印书馆1988
汉字学概要王宁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汉字的结构及其流变梁东汉上海教育出版社1959
汉字部首讲解左民安等福建人民出版社1998
简言之,“文”指独体字,“字”指合体字。
(二)文字的起源
文字起源于图画
汉字起源的传说
结绳说
《周易·系辞下》: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
契刻说、八卦说
孔安国《尚书》序: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始画八卦,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由是文籍生焉。
起一成文说
仓颉造字说
(三)汉字的创造者
何本象人肩扛一农具,是负荷之“荷”的古字,借为虚词。
莫本象日落于草中,是“暮”的古字,借为虚词。
来本象麦形,是“麳”的古字,借为来往之“来”。
汉字是……
语言
《说文·文部》:文,错画也,象交文。
《庄子·逍遥游》:越人断发文身。
《水浒传》十一回:高俅这贼坑陷了我这一场,文了面。
《说文·宀部》:字,乳也。从子在宀下,子亦声。p379
《周易·屯》:“女子贞不字,十年乃字”。
许慎《说文解字·序》:仓颉之初作书,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文者,物象其本;字者,言孳乳而浸多也。
关于形声字的几个问题
在所有的汉字中,形声字占其总数的90%以上。
第一,关于形符的几个问题
A、形旁跟字义的关系
少数形声字
跟形旁同义
船——舟
爹——父
爸——父
绝大多数形声字的意符只跟字义有某种联系
黝(青黑色)
枫(一种树木)
轴(车的一部分)
刻(刻镂通常用刀)
B.形声字形符的替换
歌-謌,叹-叹/咏-咏/鸡-鷄(义近形符)
晚:从殷商甲骨文算起,汉字也已经不间断地发展了三千六百多年。
甲骨文已是相当成熟的文字。
(五)汉字的性质
汉字:记录汉语的书面符号系统。
汉字的性质:
表意文字、方块形、不分词连写
二、汉字结构
(一)“六书”说
(二)“六书”说评价
(三)“六书”说的新探索
(四)分析汉字结构的方法
(五)汉字部首
按照造字意图正确分析汉字的形体结构,并参考古代文献语言用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汉字的本义。
汉字在造字之初,其形体和所记录的词义之间有一定的联系。
造字
(一)“六书说”
“六书”的来源
中国文字学从春秋战国时期萌芽以来,到东汉发生了一次质的飞跃,这个飞跃的标志就是许慎巨着“说文解字”的诞生及其“六书说”理论的提出。
许慎在《说文》中探索了文字学的一系列理论问题,其中贡献最大的便是有关汉字结构原则的“六书说”。
考《说文》:“考,老也。从老省,丂声。
第二,关于声符的几个问题
A.声符与形声字的读音
用酵子发酵。康普力星酵母锌。
大多数形声字与声旁不同音,有时差异还很大.
《新华字典》读音完全相同4.7%.
声韵相同,声调不同10%
B省声字
省声字是指为了书写方便或构形美观,在造字时将形声字的声符省去了一部分。
家《说文》:“家,居也。从宀,豭省声。”
(约58年—约147年)
“字圣”
“六书”的性质
六书是战国后的人根据汉字的形体结构和使用情况加以分析归纳出的字体分类。
(1)象形
许慎给形象所下的定义是:“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象形,画成实物的形体,笔划随着物体的轮廓曲折变化,“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二)六书的原意及例析
《说文》:巫,女能事无形,以舞降神者也。象人两袖舞形。
本末亦刃牟
B合体指事
指在象形字的基础上添加指示性的符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