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导学练习

合集下载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试题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练习试题

五、《郑人买履》《刻舟求剑》检测与评价练习一课时一、基础题1.填空。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

2.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7分)(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3)宁()信度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6分)(1)置之其坐坐:(2)而忘操之操:(3)反归取之反:(4)宁信度,无自信也无:4.辨别下边语句中的“度”的不同意思。

(4分)(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度:(2)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度:5.解释下列“之”的意思,并按要求归类。

先自度其足,而置之①其坐至之②市,而忘操之(1)做代词,代物的:(2)做动词用的:6.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2)人曰:“何不试之以足?”二、提高题:7.读句子,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这个郑人自己去集市上买鞋,却先要量好自己脚的尺码。

这个“多此一举”的行为反映了什么?)8.课文中的郑人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郑人最可笑的“言”:(2)郑人最可笑的“行”:第二课时一、基础题1.《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编者是:。

2.你觉得下边的字容易写错的部位是什么,或容易与什么字混淆,试作说明。

(1)遂:(2)涉:(3)坠:3.解释下列加粗的词。

(1)遽契其舟遽:(2)楚人有涉江者涉:(3)至之②市,而忘操之4.解释下列语句中“是”的意思。

(6分)(1)是吾剑之所从坠是:(2)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是:(3)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是:5.说说下列语句的意思。

(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2)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二、提高题:6.读句子,回答问题。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这个刻舟求剑的楚人“惑”的原因是什么?这给我们怎样的启示?)7.课文中的楚人的言行都十分可笑,请按要求默写出有关句子。

(1)楚人最可笑的“言”:(2)楚人最可笑的“行”:三、拓展题:8、读了这两则寓言后,请说说你对寓言的认识: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同步练习及答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doc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作者:南京金陵中学张昊第5课古代寓言二则【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评估语段,回答问题。

甲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谓曰:“吾忘持度!”返归取之。

及返,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乙文: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

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度.其足()吾忘持度.()遂.不得履.()()遽契..其舟()()2.区别下列加点的词不同的意义。

①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②先自.度其足()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③至之.市()而忘操之.()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而忘操.之(2)及.返(3)遂.不得履.(4)遽契..其舟(5)何不试之以.足(6)其剑自舟中坠于.水4.翻译下列各句。

①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②宁信度,无自信也。

④是吾剑之所从坠。

⑤求剑若此,不亦惑乎!5.找出甲文中两个通假字。

(1)通(2)通6.给甲文拟个标题,并说说这个寓言讽刺了什么样的人?7.乙文中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课外延读】拔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①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②返归取之.③其子趋而.往视之④舟已行矣,而.剑不行。

A、①②相同,③④不同B、①②不同,③④相同C、①②相同,③④相同D、①②不同,③④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

《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郑人买履》《刻舟求剑》阅读练习及答案「篇一」原文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①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②。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注释:①度:量(长短)②度:尺寸尺码题目1、给划线字解释。

(1)而忘操之()(2)反归取之()2、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而置之其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3、探究:文中“之”字共出现五次,它们的意思一样吗?任意选择三句,说说句中的“之”是什么意思,或有什么作用。

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反归取之()何不试之以足()4、《郑人买履》告诉我们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1)拿(2)同“返”,返回。

2、郑国有个想买鞋子的人,然后把测量出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重点字词要翻译正确)3、(脚的尺寸)(到、往)(脚的尺寸)(脚的尺寸)(鞋子)4、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办事过于死板,只信教条,讲形式,不相信实际的人,告诉人们做事不能过分拘泥形式,要注重实际。

(意思对即可)《郑人买履》教案1、教材分析这篇寓言,通过描写一个只信尺码,不相信自己的脚的郑人买履而买不到的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全文只有61字,但故事完整而生动,讽喻性强,有很强的艺术魅力,值得我们学习。

2、学生分析学生基础不十分好,对学习文言文和审议有难度,要多花时间识记背诵,教师还要多加引导。

3、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掌握重要的词、句,深入领会这则寓言蕴涵的道理;熟读成诵。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导学案(第二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导学案(第二课时)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第二课时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存重要实词和虚词,掌握重要句子的翻译。

2.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刻舟求剑得不到剑的原因,明白必需依据状况的变化办事的道理。

3.激情投入,体验获取知识的快乐。

二.预习案1:相关知识1〕吕不韦,?-公元前235年,战国末年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卫国濮阳〔今河南安阳滑县〕人。

吕不韦是阳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他往来各地,以低价买进,高价卖出,所以积存起千金的家产。

他以“奇货可居〞闻名于世,曾辅佐秦始皇登上王位,任秦朝相邦,并组织门客编写了著名的《吕氏春秋》,也是杂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2〕《吕氏春秋》是战国末年〔公元前“239”年前后〕秦国丞相吕不韦组织属下门客们集体编撰的杂家〔儒、法、道等等〕著作,又名《吕览》。

此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十二卷,一百十六篇,二十余万字。

2:课前自学内容1〕查字典给以下字正音涉坠遽契惑2)熟读课文3〕正确划分以下句子的朗诵节奏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三.探究案1、解释句中加点的字:楚人有涉.江者遽契.....其舟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是.吾剑之所从坠.2、解释以下虚词:之:是吾剑之.所从坠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其.剑自舟中坠于水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遽契其.舟于: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3、重要句式不亦……乎:4、用现代汉语翻译以下句子:1〕其剑自舟中坠于水2〕是吾剑之所从坠3〕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5、讨论问题:1〕、哪句话告诉了我们故事的起因?2〕、结果找到了吗?3〕、为什么没找到?文中哪句话告诉了我们原因?4)、文中哪句话表达了作者对这件事的看法?5)、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6〕假如你是楚人,你会怎么做?四.课堂检测〔一〕基础检测1.分别指出加粗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其剑自舟中坠于水〔〕②遽契其舟〔〕2.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假设此,不亦惑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3.这则寓言故事包涵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拓展训练,比较阅读两则寓言:1、你认为历史上确有“郑人〞和“楚人〞吗?这样写有什么意义呢?2、你觉得这两则寓言在寓意上有无相同之处?五、布置作业1、背诵课文2、学习册第十页二、三题。

6.2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

6.2 寓言二则刻舟求剑 郑人买履练习题及答案

寓言二则一、带着问题来读书。

寓言是指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

下列文章中( )是寓言。

A .牛郎织女B .守株待兔C .掩耳盗铃D .宝莲灯E .郑人买履二、看拼音写词语。

ch ǔ gu ó zhu ì lu ò tú mǒ三、查字典填空。

四、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行⎩⎪⎨⎪⎧( )( ) 度⎩⎪⎨⎪⎧ ( ) ( ) 宁⎩⎪⎨⎪⎧( ) ( )五、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说说整句话的意思。

1.郑人有且置履者...。

置:________。

履:________。

者:________。

整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至.之市而忘操.之。

至:______________。

操:______________。

整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是吾..剑之所从坠.。

是:______________。

吾:______________。

坠:______________。

整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将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1.《郑人买履》这个故事告诉我们()A.不要墨守成规,迷信教条,不尊重客观事实。

B.要相信量的尺寸,不要轻易改变。

2.《郑人买履》中郑人做错的一件事是()A.宁信度,无自信也。

B.忘持度。

C.反归取度。

七、根据所学内容填空。

1.《刻舟求剑》的作者是战国时期的()国丞相(),他组织门下的宾客集体编纂了杂家著作()。

2.《郑人买履》的作者是(),他是()国时期的()家、()家。

八、快乐阅读轻松答。

舟已行矣,________________,求剑若此,________________!1.这篇课文的题目是《》,这则寓言讽刺了______________。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

古代寓言二则《郑人买履》《刻舟求剑》学案及答案7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无自信也()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三、互动探究(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而置之其坐B.而忘操之C.反归取之D.至之市(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和答案

《古代寓言二则》练习和答案

古代寓言二则【课前学习】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1)郑人买履.()(2)遂.()不得履(3)宁.()信度(4)遽.()契.()其舟(5)先自度.()其足(6)宁信度.()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置之其坐.(2)而忘操.之(3)反.归取之(4)遽.契其舟(5)楚人有涉.江者(6)宁.信度,自信也3.口语交际。

如果你在即将要回家取尺码的买履者或即将要下水找剑者身边请你选择一人,对他的行为加以劝阻,你会怎样说?4.寓言,就是把深刻的道理寄托在浅显的故事情节中。

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

请你再列举一例并用自己的话简要地复述出故事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堂导学】1.主题《郑人买履》写一位郑人只相信量脚得到的尺码,而不相信自己的脚,不仅闹出了笑话,连鞋子也没买到的故事,讽刺那些墨守成规,迷信教条而不尊重客观事实的人。

《刻舟求剑》写了一个楚国过江的人,不慎把宝剑掉进江中,在船舷上刻了个记号,船靠岸以后从刻着记号的地方跳下去捞宝剑的故事,讽刺了那些办事愚蠢,不知事物会变化的人。

2.了解寓言“寓言”一词出于《庄子》。

寓有寄托的意思,所谓寓言,就是作者用故事的形式巧妙的表达对人生的认识和感受。

这些故事很简短,含有比喻和象征的意思,蕴含着人类的知识和智慧,是艺术化了的人生哲理。

寓言起源于民间,劳动人民常用生动、机智的故事寄托自己的生活体验。

春秋战国时期,许多思想家和游说之士,大量吸收和借用这类民间故事,作为宣传自己主张的一种手段,他们还进而创作了新的寓言故事,以便生动、通俗易懂地说理。

.一、阅读两则寓言,回答问题。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练习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练习

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练习阅读《古代寓言二则》完成练习郑人买履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刻舟求剑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①先自度其足()②而置之其坐()③吾忘持度()④遂不得履()⑤遽契其舟()⑥是吾剑之所从坠()2、下列各句中,“之”字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B、是吾剑之所从坠C、而置之其坐D、何不试之以足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各句。

①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郑人买履》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这两则寓言中的“郑人”和“楚人”有什么共同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刻舟求剑”、“守株待兔”等是有名的成语典故,类似的`成语典故你还能写几个吗?不妨试试看。

(至少写三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参考答案:1、①量长短②同“座”,座位③量好的尺码④于是,就⑤急忙⑥这儿2、B3、①等他赶回来时,集市已经关了,(他)终于没买到鞋。

②像这样子找剑,不是很糊涂吗?4、启发人们要正确认识实际问题,要根据实际情况解决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古代寓言二则(1)《郑人买履》一、目标导学1.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郑人买履》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郑人买履》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 1.帮你了解“寓言”。

“寓”:寄托,“言”:讲道理,寓言是一种具有深厚群众基础和悠久历史的文学样式,它通常是通过短小精悍而又富于风趣的动物故事或人物故事,采用象征、拟人等修辞手法寄寓一种思想、哲理或经验教训。

优秀的寓言故事往往在给人美的享受的同时,也给人以深刻的思想教育,增长人们的智慧和才干。

2.一读《郑人买履》,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买履.者()自度.其足()持度.()宁.信度()遂.不得履()(2)文学常识积累:《郑人买履》选自《》,作者韩非,________时期哲学家, ________家的主要代表人物。

3.二读《郑人买履》,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宁.信度()无.自信也()有欲买履.者()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何不试之以.足?()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三、互动探究(一)基础训练1.通假字。

而置之其坐通义:反归取之通义:2.一词多义。

度:先自度.其足()吾忘持度.()之: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二)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1)郑人有欲买履者。

(提示:定语后置)(2)何不试之以足?(提示:状语后置)(3)无自信也。

(提示:宾语前置)2.翻译全文,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一层:(六)深入研读课文。

1.《郑人买履》中的买鞋者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寓言是怎样刻画这一形象的?2.说说《郑人买履》寓言故事的寓意,并谈谈它的现实意义。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郑人最可笑的“言”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加点字的用法不同类的一项是:()A.而置之.其坐 B.而忘操之. C.反归取之. D.至之.市(二)课内阅读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持度。

”反归取之。

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郑人买履》选自_____ ___,作者____ ,_______ (朝代)人。

2.给下列字注音。

履()宁()3.解释字词。

履()操()市()罢()以()宁()4.翻译下列句子。

(1)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2)及反,市罢,遂不得履。

(3)宁信度,无自信也。

5.请你至少写出两个带“履”的成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长者寡矣。

以为无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长者,揠苗者也。

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注释】芒――疲乏,芒芒然,很疲倦的样子。

病――劳累。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悯.其苗()揠.之()苗则槁.矣()2.解释文中加点的字。

悯长揠谓予趋槁非徒3.对下列加点词归类正确的一项是:()(1)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2)返归取之.(3)其子趋而.往视之(4)至之市,而.忘操之A.(1)(2)相同,(3)(4)不同B. (1) (2)不同,(3)(4)相同C.(1)(2)相同,(3)(4)相同D.(1)(2)不同,(3)(4)不同4.翻译下列句子。

(1)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

(2)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3)非徒无益,而又害之。

5.宋人为什么要拔苗?其结果如何?6.这个寓言说明了什么道理?7.我国古代的寓言故事还有很多,如:画蛇添足、请君入瓮、叶公好龙等等。

你能再写出一些这样的故事标题吗!五古代寓言二则(2)《刻舟求剑》一、目标导学1.能借助注释及工具书读懂《刻舟求剑》的大意,掌握一些重要的词句。

(重点)2.理解《刻舟求剑》所蕴含的道理。

(难点)二、自主预学1.一读《刻舟求剑》,完成下列各题。

(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读音。

涉.江者()坠.于水()遽契..其舟()()不亦惑.乎()(2)文学常识积累《刻舟求剑》选自________________,这部作品是战国末秦相________组织编写的论文集。

2.二读《刻舟求剑》,解释下列重点字词。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遽契.其舟()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求剑若.此()不亦惑.乎()三、互动探究(一)理解重点字词。

是:是.吾剑之所从坠()你不要把他说得一无是.处()韩非是.《韩非子》的作者()之: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是吾剑之.所从坠()而置之.其坐()至之.市()何不试之.以足()其: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其.剑自舟中坠于水()者:楚人有涉江者.()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而:舟已行矣,而.剑不行()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自:其剑自.舟中坠于水()先自.度其足()(二)读课文,理解课文语句,疏通全文。

1.翻译下列特殊句式。

(1)是吾剑之所从坠。

(提示:判断句)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不亦惑乎?(提示:固定句式)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口头翻译全文,将自己认为难翻译的句子的译文写在下列横线上。

(五)理清文章结构层次,概括各部分主要内容。

第一层:第二层:(六)深入探讨课文。

1.文中一个副词“遽”,两个动词“契”、“求”表现了楚人什么样的心理?2.那个楚国人能找到他的剑吗?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3.试想:如果你是《刻舟求剑》中那个落剑之人,你会采取什么方法找剑呢?(七)总结。

《郑人买履》和《刻舟求剑》这两则寓言讽刺的都是人。

四、课堂练习(一)同步反馈训练1.楚人最可笑的“行”是:(用课文原句填写)2.下列句子中不能突出人物不会变通,不能因势而动的一项是:()A.何不试之以足 B.至之市,而忘操之C.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 D.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二)课内阅读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

”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

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1.《刻舟求剑》这则寓言出自《_______ ____ _》,编者是______________。

2.为下列字注音。

坠()遽()契()3.解释下列词语。

涉()是()遽()求()止()惑()4.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5.翻译句子。

①是吾剑之所从坠。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这则寓言故事包含了什么道理?五、拓展阅读月攘一鸡今有人日①攘(rǎng)其.邻之鸡者。

或.告之曰:“是.非君子之②道。

”曰:“请损.之,月攘一鸡,以待来年然后已.。

”如知其非义..,③斯速已矣,何待来年?【注释】①攘:窃取、偷盗。

②道:一个人的举止言行。

③斯:那么、就、应该。

1.解释文中加点的字词。

其:或:是:损:已:非义:2.下列加点字“之”的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1)今有人攘其邻之鸡者(2)或告之曰(3)是非君子之道(4)请损之A.(1)(2)(3)(4)都相同B.(1)(3)相同,(2)(4)相同C.(1)(2)相同,(3)(4)相同D.(1)(2)(3)(4)都不相同3.翻译下列句子。

(1)今有人日攘其邻之鸡者。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非君子之道。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知其非义,斯速已矣,何待来年?译:4.这篇寓言告诉我们一个什么道理?《古代寓言二则》第一课时参考答案二、预学导学2.(1)lǚduódùnìng suì(2)韩非子∙外储说左上战国末期法3.鞋子放置到了拿,携带用到,等到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终于宁可不三、课堂互动探究(三)1.坐座座位反返返回2.量长短量好的尺码量好的尺码到……去指履连词,表承接可译为“就、然后”连词,表转折可译为“却”(四)1.(1)有个郑国人,想去买鞋子,(2)为什么不用脚试一试鞋的大小呢?(3)不相信自己的脚。

2.全文参考译文:有一个郑国人想去买一双鞋,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到了前往集市的时候,却忘了带上它。

已经拿到了鞋子,(才发现忘了带尺寸)就对卖鞋子的人说:“我忘了带尺码。

”就返回家拿尺码。

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子。

有人问:“你为什么不用自己的脚去试鞋子的大小呢?”他回答说:“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啊。

”(五)(1)一个要买鞋的郑国人因为忘了带量好的尺寸,结果没有买到鞋。

(2)通过人物对话,深刻地揭示了郑人的固执、迂腐的心理,增强了寓言的讽刺意味。

(六)1.《郑人买履》中的买履者是一个十分死板,固执的又愚蠢的人,文章在交代了故事的起因之后,用“至”、“忘”、“反”、“取”等动词,勾画了买履者相信量好的尺寸,不相信自己脚的愚态,当别人问他“何不试之以足”时,他“宁信度,无自信也”的回答令人啼笑皆非,“市罢,遂不得履“一句讽刺了死搬教条者徒劳无益的结局。

2.寓意:说明做事迷信教条而不顾客观实际,是不会成功的。

现实意义:我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不能盲目照搬照抄现成的东西,而要注意一切从实际出发,以免出现不应该的失误。

四、课堂练习(一)1.宁信度,无自信也。

2.D(二)1.韩非子∙外储说左上韩非战国末期2. lǚ nìng3.鞋子拿,携带集市集市的交易已经结束用宁可4.事先量了自己的脚,然后把量好的尺码放在自己的座位上。

等到他返回集市时,集市已经散了,终于没有买到鞋。

我宁可相信尺码,也不相信自己的脚。

5.削足适履如履薄冰履险如夷五、拓展阅读1.mǐn yàgǎo2.悯:耽心、忧虑;长:生长、发育;揠:拔;谓:告诉;予:文言人称代词,我的意思;趋:赶去;槁:干枯;非徒:不仅只是。

3.D4.①今天我累死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

②他的儿子赶去一看,禾苗已经干枯了③不仅没好处,相反害了它。

5.宋人想帮助禾苗快点生长,其结果是使得禾苗干枯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