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年例-社会实践报告

机械学院2014年寒假社会实践调研报告报告题目:关于粤西年例的调查报告负责人:陈碧川专业班级:车辆1301班共青团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委员会湖南大学机械与运载工程学院学生会二〇一四年一月我的家乡美——记湛江年例身为粤西的人,不得不提当地最有特色的一个风俗。
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茂名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1 基本简介年例,也可以叫年宵,但是和年宵又不同。
茂名、化州、高州、电白县、信宜及邻近的湛江、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各地举办地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其余一些“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则每个月都有,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
少数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
粤西地区的年例日各地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止,尤十五、十六日为最多,也有些地方是在农历二月份的,年例节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三天。
亦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节都是在同一日的。
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开展年例活动,时间多为一天,间有两三天者。
年例的主旨是敬神、游神、摆钟、祭礼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
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不论是否相识,一律热情款待茶饭酒菜。
2 历史起源追溯“年例”的历史,它实际上是扩大了的元宵节、庙会、粤西茂名等地方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综合起来的节日。
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粤西年俗的调查与研究

《长江丛刊·理论研究》2017.02粤西年俗的调查与研究杨 丹 刘政钊【摘 要】作为表达粤西人民情感的方式之一,粤西年俗以其独特的文化魅力吸引着广大民众参与其中。
“驱鬼纳福”、“敬神祭祖”,一代又一代粤西民众通过各种年俗活动向大家表达着他们质朴的感情和美好的心愿。
调查与研究粤西年俗,对于研究粤西地区的民俗文化、深入进行区域文化建设,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
【关键词】粤西 年俗 传统文化粤西是广东省西部地区的简称,从地域上划分,粤西主要是指湛江、茂名、阳江、云浮四个地级城市及其附属区域。
年俗,是指人们在过年前后的这段时间里,以各种方式来期盼来年好运道的风俗和习惯。
粤西年俗,是粤西地区民众经过数代人的积累传播、继承发扬,从而形成的一种特别的表达民众美好诉求和心愿的传统文化方式,体现了粤西地区本土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
研究粤西年俗,有助于我们进一步研究了解粤西民众的价值取向和思维习惯,对于结合粤西地方实际情况进行经济文化和政治文明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
一、粤西年俗的发展概况目前,粤西主要有粤、闽、客三大族群,方言主要有涯话、黎话(雷州话)和海话,分属客家语系和闽南语系。
粤西地区的年俗习惯因为族群和语系的不同,呈现出不同的风格。
(一)年例习俗年例习俗作为粤西地区主要的年俗习惯之一,自宋代就已有文字记载,至明朝时兴盛开来,最早起源于立春祭祀仪式。
年例习俗主要盛行于茂名地区,湛江吴川、阳江阳西等地区也有做年例的习惯。
在粤西人眼里,年例大过年。
过年可以不回老家,但年例是一定要回家的。
做年例时,每家每户广纳亲朋,好酒好菜招待;亲朋好友空手而来,乘兴而归。
来的人数多,代表主家人丁兴旺;人多热闹,预示今年会红红火火。
(二)飘色习俗吴川飘色始于清代,是吴川民间艺术“三绝”之一,堪称南国民间艺术的一株绚丽的奇葩。
所谓飘色,是由若干人推着一座色板,色板上装饰着固定姿势的各种人物。
人物只靠着一根看不见的色梗支撑着,在高可逾人的空中手舞足蹈,飘然欲飞。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精选多篇)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精选多篇)第一篇:粤西年例调查报告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

关于年例的研究调查论文众多中国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最为热闹,继而是元宵节。
然而粤西岭南一带,春节过后仍有特别节日要过,即颇具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一、年例的起源化州、高州、茂南、茂港及邻近吴川一带的农村每年都会举办年例。
各地举办年例的时间各不相同,一般主要集中在春节后的农历正月,年例一般都在农村举行,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一定会赶回团聚,乡音乡情相交融的热烈气氛,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最初由冼代家族兴起,但其演化过程没史料记载。
据调查,明清时“年例”已记入当地地方志,民国初年至解放初期较盛行,后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逐渐恢复,目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且相当隆重热闹。
所谓“年例”,可解释为年年有例,俗语也称“饭期”。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第一大节目。
茂名地方的“年例”,源于“元宵节”。
“东风夜放花千树”描写的正是元宵节夜观灯情景。
或许是茂名人的创造,把节目时间一错开,便成了以吃喝为主的“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改革开放前,农村人做年例没现在如此热闹。
那时,生产队干鱼塘,杀几头猪,社员们领回几斤鱼肉,再杀个鸡做菜,就算丰盛。
改革开放后,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做年例也越来越隆重。
现在,一般人家摆上三五桌,富裕人家则摆上十几二十桌,吃的不仅是鸡鸭鱼肉,却是“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海里游的”,山珍海味,应有尽有。
做年例是客人越多,客人级别越高,门口停放汽车越多,主人面子就越大,因此,探年例不仅亲戚朋友来,连亲戚的亲戚,朋友的朋友,也可来。
亲戚朋友见面聚情谊,交流信息,辛苦一年的农民高兴热闹几天,也算一趣事。
此外,粤西茂名等地农村做“年例”,除保留部分传统节目外,又赋予新时代内容。
适逢年例节,每村每巷搭起牌楼,沿路彩旗飘扬。
家家户户张灯结彩,大摆筵席招待亲朋好友。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

粤西地区的年例习俗的来历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是广东茂名、湛江地区(包括吴川[1])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也是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一个节日。
年例期间,家家张灯结彩,村镇街道布置彩楼、彩廊、画廊等,路旁插满彩旗,鞭炮声及锣鼓声此起彼伏,各种民间艺术表演力竭所能,尽献于众。
粤剧、电影、歌舞、木偶戏、采茶戏、杂剧以及各种各样的文娱活动纷纷亮相。
其中尤以粤剧最为受欢迎。
粤剧本地俗称“大戏”,是各地年例日必备的表演节目。
一般在年例日前后连演数天,观者络绎不绝。
此外,醒狮班前来舞狮助兴,也是年例日的必备项目。
年例,顾名思义就是一年一度的,一个村子一年之中在一个固定的日子里做“年例”。
“年例”传说源于“元宵节”,但“年例”的时间范围却比元宵节宽泛得多,以选择在元宵节或元宵节前后做“年例”的居多,各地因地理位置和族人姓氏的差异,所定的日子而有所不同。
一个村庄的“年例”一般是一天的时间,搞得热闹隆重的地方一般延续到两三天,一直到中秋节前后,仍有村庄做“年例”(早的在年初二,迟的在十一、二月份)。
做“年例”这样的风俗,在广东省乃至全国并不多见,那么,“年例”是何时起源的?据《茂名市志》记载:“‘年例’唯粤西鉴江、罗江两江流域的村落所独有,清代已十分流行。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年例”实际上是扩大的春节、元宵节、庙会,也包括祖先迁移落脚纪念日等在内的综合节日。
“年例”的最大目的是敬神,“年例”首先是为神而做的。
“年例”中,各种民间艺术表演竭尽所能都是为了表演给神看的。
在节日里,人们极尽所能来讨好神,献媚于神,以博取神的欢心,讨得一年的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这是人们美好的愿望!在古代,人们的生产力极低,对大自然的驾驭能力很弱,因此,对神的敬畏是很深切的。
年例

年例摘要:年例是粤西地区一个独特的传统节日,所谓年例,即是年年有例!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算是最为热闹的。
然而在粤西岭南一带,在春节之后仍有特别的节日要过,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年例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一种风俗,它不仅是简单的驱鬼纳福的敬鬼活动,它所蕴含的宗族认同和村际交往,人际交往,增强了当地人们的乡土情节,是当地农村典型的人际交往的方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粤西人们逐渐摒弃年例中掺杂的迷信色彩和攀比、浪费的习惯,并不断注入时代的新元素,使得年例这个传统节日由原来的娱神节日向娱神娱人的综合性节日发展,不但增强了感情交流,还保护了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促进经济发展。
关键词:粤西年例传统节日传承发展年例的起源与发展年例,是古时候粤西本地居民的贺岁方式,古时人们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
在原始家长制时代(唐朝前),粤西土著人并没有过年的习惯,而是选谷熟的时候为腊,以腊月腊日作为庆祝丰收、祈祷来年风调雨顺的祭祀日子,宋代《太平寰宇记》卷之百六十三窦州(今信宜市)风俗:“谷熟时里閈同取,戌日为腊,男女盛服,推髻徒跣,聚会作歌。
”这是粤西年例盛况的最早描述。
年例是鉴江流域的土地上,盛行着一种新春祭祀、庆贺方式,可解释为:溯古例今,以此例比,照成规进行的“贺年例会”。
这是一个较为广义的年例形式。
“年例”的正式形成是在明朝。
清朝晚期,在粤西多个县志对这活动作为风俗给予记载,说明这种贺年例会受到官府重视,并形成一定的规模,为年例的历史留下了佐证。
直至到民国初年,粤西年例并没有因取消立春祭祀消亡,相反以粤西独特的风俗形式盛行,解放后来曾一度中断,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逐渐恢复,茂名及其所辖市县(区)乡村,大都盛行做“年例”,而且相当隆重热闹。
在粤西茂名有这样的说法,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年例”时一定会赶回来团聚。
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著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比春节还重要

“年例”,比春节还重要作者: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7年第01期在中国的众多传统节日中,春节可谓是最热闹隆重。
然而在粤西一带,有一个比春节还要重要的节日,那就是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文化习俗——年例。
粤西第一大节——年例所谓年例,即年年有例。
年例主要流传在广东茂名全境与附近的湛江,在广西的南部也有但是并不常见。
茂名人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可以说“年例”是茂名农村的第一大节日。
实际上“年例”只是具有同一地域特色的节日的通称,并不是所有做年例的地方都习惯把年例称为年例。
茂名、湛江市区和遂溪一般叫年例或“元宵”,其他地方习惯称谓各不相同,例如,雷州叫游人或元宵,徐闻叫上军坡、闹军坡或游神,廉江叫游神或游花街等。
不过,虽然名称不一样,但每逢年例当天,这些地方乡村城镇都是热闹非凡,茂名在外工作、生活的人,过年可以不回家,但一年一度的“年例”期间,一定会赶回家团聚。
同操一种语言,乡音乡情交融,气氛热烈,着实让常年在外、难得相见的家乡人别有一番享受。
年例的其中一个特点是举办时间不固定,这个不固定是指在粤西每处地方各不相同,集中在过完春节的农历正月、二月份。
从时间跨度来说,一般一个村庄为同一天,少数两天。
也有附近数条村庄的年例是在同一日的。
年例期早的从年初五便开始,直到二月底。
茂南有句俗语“最早黄竹,最迟艾屋”,是说高山镇黄竹村正月初七日便做年例,而公馆镇的艾屋地是二月廿八日才做年例。
各条村庄的年例日期错开,是便于亲戚朋友互相欢聚。
农村年例大多以土地庙为中心,周围几个村子一起举行。
有些地方一年中还会举办两次年例,一次为大年例,就是客人来得最多的;另一次就是小年例,客人来得比较少。
大都是在农历三月至十一月,每个月都会进行。
另外,除了春节,还有所谓“翻秋”年例,在秋收后的一个月举行。
起年例正年例年例尾年例主要由自然村或宗族组织,也有由地方相关部门组织的。
以土地神的“社境”为单位,费用一般由长者出面邀各家各户出钱集资,按人口收费,即一户人家共有多少人就收多少份,包括婴儿及老人,以前或现今的部分村庄按男丁人数收钱,俗称“人口钱”。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粤西年例调查报告摘要:年例是粤西文化的重要符号,是当地人对信仰的表达,我们要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城市,年例文化是一个重要因素。
关键字:年例起源及发展影响年例是粤西民间过年最隆重的一个节日,在农村素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作为粤西地区最具特色的民俗节日,年例文化可以说是粤西文化的一个重要符号。
本文将由年例的起源开始介绍简单年例的起源及发展,并提出如果我们能够将其积极发扬年例文化,它便会更加显示出蓬勃的生命力,为社会文化、经济做贡献。
年例是流传于粤西鉴、罗两江流域村镇的一种民间传统节日,数百年来盛行不衰,民间素有“年例大过年”之说。
“年例”是当地民间敬神、游神、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的活动”。
是粤西地区特有的一个节日。
它以一系列的仪式来体现村民的民间信仰和宗族认同。
什么是年例1.年例的起源年例来由历史悠久,大约起源于明清时期,已有几百年历史,早在明清时期的地方志就有记载,光绪《茂名县志·风俗》载:“自十二月到是月(农历二月)乡人傩,沿门逐鬼,唱土歌,谓之年例”。
它的起源有两种说法,一说是由元宵节衍化而来,自汉唐以来,中原文化习俗逐渐渗透粤西大地,元宵灯节的习惯也被人们接受,并且与本地习俗结合后,逐步演变成现今隆重热烈、极受村民重视的民俗节日。
第二种说法较为大家所接受,相传年例与冼太夫人有直接关系。
冼太夫人(512—602年)是粤西地区极具影响力的人物,她是广东南部越族人,是梁、陈、隋三朝时期岭南部落首领,史称谯国夫人。
她为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做出了卓越贡献,后来被周恩来总理誉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1400多年来,冼太夫人一直受到人民的敬仰和爱戴以至于将她神化。
粤西地区建有大量的冼太庙,而做年例的庙宇亦大多为冼太庙,年例的神像中也包括冼太夫人像。
据1986年《广东地名探源》记载,今茂名市的茂南区、高州、电自、化州和廉江、恩平、阳江、阳春、吴川等地,正是冼太夫人活动的主要区域。
冼太夫人所到之处,人们是永远不会忘记她所建功勋的。
在以后的年代里,这里的人们和冼太夫人的后裔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时间、习惯举行纪念冼太夫人的活动、仪式并逐渐演变为年例。
所以在今天的民间“年例”习俗,只有在这一地区才有,这应是一种历史的痕迹。
2.做年例的地区和时间年例主要分布在:茂名(现管辖茂南区、茂港区,电白县),高州市,信宜市和旁边的化州市以及湛江、吴川一带,还有广西桂东南少部分地区。
各村的年例日起都是约定俗成的,各地区都有所不同,大体上是从正月初二至清明前后(个别地区的年例日在秋季),尤十三至十八日为最多。
一般同一个村庄或附近几条村的年里日为同一日。
年例是一年一次的,但有个别地方是一年两次,但第二次的年例是小年例,不会大肆宴请宾客。
3.年例的习俗贯穿年例始终的是“吃”和“睇”。
一次年例一般可以分为“起年例”,“正年例”和“年例尾”,祭祀仪式主要包括扫尘、接灯、拜神、游神、摆醮、烧船等仪式。
祭祀仪式中最重要的是游神和摆醮。
其间伴随着唱大戏、舞狮、飘色等颇具粤西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
“起年例”有游神活动,早上道士会把菩萨从庙里请出来,按照预定的路线媛媛前进。
家家户户都早以好准备三牲(猪肉、鸡、鱼)以及各种水果迎接神架,祈求神的庇佑,来年风调雨顺,平安大吉,然后是大放鞭炮,这种敬神形式叫“摆醮”。
各家各户摆醮完毕再转回庙里。
游神队伍非常庞大,按放铳队、扛旗队、锣、灯笼、肃静回避牌、罗线队、神轿、狮队(陶鼓队)、大鼓等仪仗队列排好顺序,鸣炮起身,出行游神,八音齐奏,一路鞭炮声、锣鼓唢呐声、铁铳声不绝于耳。
“正年例”那天家里的成员会邀请自己的朋友、同学来大吃一餐,主人热情款待亲朋好友、互致问候,邻近村庄百姓都来看热闹助兴(走年例),所有血亲姻亲表亲、亲朋好友、同事同学,朋友的朋友、同学的同学、无论认识的人和不认识的,主人都会热情款待招呼茶饭,来的人越多,主人越高兴,因为人越多代表那年会越兴旺。
“年例尾”有送灯、游灯、烧纸船等仪式。
烧纸船时,小孩们会将“草鬼”(草扎的鬼魅)放进纸船里,这个仪式意味着将家里不好的东西交给纸船押走,驱邪除妖。
仪式结束后,道士会焚烧灵符。
村民则纷纷去抢灵符灰烬,将其融入开水里,给小孩喝。
据说这样小孩就不会生病,即使有病痛小孩也会好起来。
活动结束后,每家都可以获得一张由道士施过法术的灵符。
村民将灵符贴在自家大厅香案后方的墙壁上,这张灵符将保佑村民全年五谷丰登、人财两旺。
晚上,村里会邀请一些粤剧团、歌舞团演出,俗称“唱大戏”。
全村男女老少都会集中在预先布置好的舞台前观看,热闹非凡。
例如笔者今年在高州某同学家所见,从傍晚开始舞台上便有类似粤剧的“木头戏”看,“木头戏”由傍晚一直到演出至深夜12点,12点后便换成某歌舞团演出。
起初演“木头戏”时,观众基本都是老人,且人数不多,但到歌舞团演出时现场却已是人山人海,站在后面的观众完全看不清楚,笔者亦唯有爬上够高的地方观看。
表演现场气氛十分火爆。
年例影响1.年例的正面影响作为粤西地区特有的习俗,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乡土气息使年例具有独特的魅力。
它是岭南文化的重要部分,也是粤西地区人们敬神信仰的表现。
可以看到,年例的仪式几乎都和“神”有关,即使现代社会中神灵已经失去了部分传统功能,即使科学知识大大减低了人们对大自然的心怵感,但人们依然试图以仪式来实现自身与外在环境的谐调,即构建天人和谐关系。
剥去宗教的外衣,粤西人民在神圣的祭祀仪式中,表达了对天地万物的敬畏之情。
其次,人们以年例作为一年的开始,把不干净的东西丢走,期盼美好的一年,从心理上走向新的一年。
在年例的准备过程中,家庭成员的合作、家庭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使宗族的凝聚力和族群认同感得到增强,这个比神灵的庇佑更为重要。
每一个民族节日都会伴随着历史的发展而发生变化。
年例也不例外。
随着时间的推移,年例已经从最初的娱神节目到发展成后来的娱神娱人节目,再到现在的融入地区交际和文娱活动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节目。
在传统的年例仪式中,年例筵席并不重要。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年例的宴席作用也显得越来越重要。
传统生活方式的改变是年例筵席兴盛的原因。
改革开放后,人们纷纷外出,或打工,或读书,不再固守乡土,年例作为当地独特的民俗节日自然就成为了人们共聚一堂、维系社会关系的重要载体。
某村村民说“春节的团聚是家庭内部的,而年例的聚会则是面向外界更广泛的关系的”。
茂名人对年例的重视程度远大于春节,外出的人春节期间未必回家,但年例期间肯定要回家。
所以农村有“年例大过年”的说法。
人们把年例当作维系各种社会关系的重要纽带,而团圆饭形式是乡土社会沟通感情的最好途径,于是,年例筵席逐渐演变为年例中的重要仪式。
这是建立在宗族基础上,不断往外延伸的社会关系总和的确认。
年例筵席有个待客原则:来者皆是客。
就算不认识的人,主人家也热情接待。
客人越多,表明这个家庭来年越兴旺。
主人家的家庭成员都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赴宴,亲朋好友还可以邀请自己的亲朋好友一起前往。
因此,有些客人连主人都不认识。
在一些人看来,免费请那么多人吃大餐,是一种浪费又毫无意义的做法,属于纯粹的炫耀行为。
实际上,这背后隐藏着深刻仪式意义,即通过年例筵席,形成社会关系圈。
这个关系圈是家族关系的延伸化,也是年例适应现代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趋势的一种应对措施。
年例仪式的繁杂多样,体现出了民众抛弃了平时节约、精打细算的消费观念,而是大方宴请神灵、祖先,大方宴请客人,不计较客人的到来将增加自己的经济负担,反而客人来的越多越开心。
人们用狂欢的态度来庆祝这喜庆的日子,在过了一年寻常平凡的日子后,人们在年例期间切底抛开平时负担的压力,尽情吃喝,调节了平日里的单调和压力,增添了乐趣和生机,让大家体会到生活的意义,不至于迷失在日常繁琐的生活中,这是一种乐观的态度,是一种合理的情感宣泄方式,这和构建和谐社会有着呼应的影响。
年例仪式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重要载体,作为岭南特色文化的符号,年里中有大戏、木偶戏、八音、跳花棚、飘色、舞狮等众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民间艺术活动。
在当今物质时代,这些地方性民俗艺术活动在生活中出现的机会已经是越来越少了。
年例习俗的传承,让这些文化得以很好的保存下来,使这些逐渐被人们遗忘的民间艺术有了一定的空间展现给大家,也让大家有机会接触这些祖先留下来给我们的精神财富,让我们能好好重视并珍惜它们。
2.年例的负面影响当然,在我们传承年例习俗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消极的思想在影响着我们。
年例活动是带有迷信色彩的习俗,它是人们敬神、畏神的表现,其中总会有一些糟粕在里面。
例如上文提到的村民抢灵符的灰烬,然后融在开水里喂给小孩吃,这便是十分不可取的行为。
这些仪式中,如果只是一种基本的祈求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意愿当然并不伤大雅,但如果一味迷信鬼神的力量,便变成了腐朽的封建迷信思想了。
其次,年例大方宴请客人导致了一些攀比心理出现,造成奢侈浪费的现象。
笔者在网上看到一个这样的说法:“一年挣钱年例花”。
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人手里的钱财总有些剩余,于是在年例期间过度宴请客人,为的便是争个面子。
甚至有人花几十万来做一次年例,比的就是排场。
谁家的小车多,谁家就有面子。
这就导致了一些并不富裕的人打肿脸来充胖子,倾其所有来宴请客人,导致年例过后,家里的钱财所剩无几。
于是,在笔者坐车去看年例的路上,听到司机这样说,这些年例其实还不如不做,大家都是农村人,本来就没几分钱,再被年例这样一弄,年例过后便穷上加穷了,这样又有什么意思。
本来做年例,亲朋戚友共聚一堂本来无可厚非。
但如果这种传统习俗也添上这些恶俗,把铺张浪费当成是荣耀的话,未免就本末倒置了。
如其这样“大手笔”还不如把这些钱捐给慈善机构,或者捐赠给村里困难的家庭,也总比铺张浪费好。
年例的发展前景何火权在《关注传统民俗丰富多元文化》一文中提到,年例习俗在新中国成立以来,前前后后被禁止了好几次。
因为具有浓重的鬼神色彩,年例习俗在新中国一直被打压,尤其是改革开放前,思想还没解放,这些带有封建迷信的活动是绝对禁止的,当时破四旧,破除封建迷信,村村拆公庙,弄得沸沸腾腾。
但农村的民间习俗就是这样奇怪,可谓“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直没能完全把年例消除,到后来一些政府机关不闻不问,听之任之。
这种状态一直延至今时今日。
而现在,在广东在大力建设文化大省的时候,我们应对年例文化加以引导,发展与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年例特色文化,与建设新农村的政策想结合,这样才能保证年例文化得以保留以及发展壮大。
继承和发展年例文化是丰富农村活动的需要。
农村的文化活动可谓少之又少,而年例是农村活动的重头戏。
但有人认为它是落后的、迷信的旧风俗、坏习惯。
有人认为它是铺张浪费,拉关系搞宗派、滋生腐败的根源,应该禁止其发展。
有的人对年例不屑一顾,认为是民间的“小文化”上不了档次,没必要认真对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