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提琴协奏曲《梁祝》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介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简介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一首单乐章标题协奏曲,也是中国第一首小提琴协奏曲。
该曲以中国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为题材,以浙江的越剧唱腔为音乐素材,由著名作曲家何占豪、陈钢合作完成。
该曲于1959年5月27日首演于上海。
全曲共分为三个部分:
呈示部: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引子及梁、祝二人的主题,音乐优美柔美。
然后是楼台会,音乐转为阴郁。
再后来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副部主题相互呈现,呈现出爱情主题。
展开部:以活泼的小快板,结合强烈的切分节奏,展现了草桥结拜的欢快场面。
然后是楼台会,音乐转为慢板,柔情地表现出梁山伯与祝英台楼台相会时的情景。
结束部:再现部楼台会的音乐素材,将音乐情绪推向高潮。
最后以壮丽、激昂的慢板结束全曲。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外器乐作品中的经典之作,它以优美的旋律、生动的情节和浓郁的中国特色而深受世界各地听众的喜爱。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梁祝》是由中国作曲家陈其钢创作的小提琴协奏曲,也是他著名的作品。
这部作品也被誉为中国上世纪80年代最重要的一部古典音乐作品之一,也被公认为是中国新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这部作品背景来自莎士比亚的爱情剧《威尼斯商人》,陈其钢在这部作品中把浪漫伦理的东方特色和西方浪漫的特征结合在一起,通过复杂的乐曲语言,表达了梁祝、友情和爱情之间的不同成分。
整部曲子是以主题ABA形式组成,采用独奏曲以及三重奏形式,从民族音乐延伸出华丽的曲式,乐曲里有着浓郁的民族色彩,带有广大中国民族音乐的神韵,表现了中国特色的爱情及其悲剧的景象。
乐曲的两个结构段中,陈其钢精心构筑了几个相对独立的小段,每个小段实现了对原有风格的发展。
其中,A小节以准备乐章和发展乐章组成,给乐迷们以强烈的节奏感,B小节以急板和慢板两个部分构成,慢板段以不同的抒情曲让乐迷们传达浓郁的悲痛情绪。
这部作品极是考究,极为精致,乐曲变化多端,乐句层次分明,节奏变化明显,一起的抒情融入了波澜壮阔的民族风格,在小提琴的伴奏下,唱出了一支深情款款的悲歌,使得莎士比亚的原著更加引人入胜,成为中国古典音乐史上的一部经典作品。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讲解学习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小提琴协奏曲《梁祝》采用奏鸣曲式,并选取民间故事《梁祝》中的“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的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的内容。
1.引子音乐一开始,在弦乐颤音的背景下,长笛吹奏出优美、轻柔的旋律,仿佛从天上俯瞰人间,拨开云层,人物景象由模糊慢慢变得清楚,由小提琴奏出主题,二长二短加上一个结束句,绵绵长长,幽幽远远,仿佛祝英台在身旁说著昔日的故事。
描绘了梁祝求学路上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故事背景。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
然后在低音重复一次主题,回到人间。
2.呈示部(1)相爱:在竖琴伴奏下,小提琴奏出传颂千古的爱情主题。
此主题取材于越剧的音乐素材,此主题的旋律特点强弱强,强时仿佛表现梁祝对幸福生活和美好爱情的向往与追求;弱则好像预示他们生活中的曲折及有情人难成眷属的痛苦心情。
大提琴代表的梁山伯和小提琴代表的祝英台分别出现,大小提琴鸣奏著主题,渐渐的小提琴主导旋律并引进管弦乐再强调一次。
等乐音渐歇,木管接续旋律慢慢落下。
小提琴独奏深情舒缓带点内省的音色,表示祝英台对将来疑虑不安,但还是坚定相信自己。
勇敢去爱吧!情绪轻快,笛声嘹亮,大提琴也婆娑起舞,有如风光明媚三月天两人春游。
小提琴展现技巧,风华绝代。
相聚虽好总有分别,快乐情绪之后就是离情依依十八相送。
将主题变奏缓缓奏出,有如迈不开的步履,却终究不得不离去。
大小提琴二重奏,紧密结合难分难舍。
在这段末尾由弦乐第一次奏出哭调主题,预言悲剧结局,这构成了全曲的呈示部「相爱」。
此处由独奏小提琴从高音区转入中音区,大提琴以潇洒的音调与独奏小提琴“一唱一合”,形成对答,仿佛描绘梁祝“草桥结拜”的情景。
接着,乐队以充沛的感情奏出这个主题,充分表现出梁、祝相互欣赏和倾慕之情。
(2)连接部:为独奏小提琴的华彩乐段。
在华彩乐段通常乐队暂停演奏,由独奏者充分发挥其表演技巧,连接部与爱情主题形成鲜明对比的曲调。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歌谱为高清矢量文件)引子: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奏出了华彩的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
由双簧管奏出的主题音调,取自越剧的过门音乐,描写了秀丽的江南景色。
呈示部:主部主题──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译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
”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多少人听了段旋律都为之陶醉。
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是费了一番苦心。
当年他们还是上海音乐学院作曲系的学生。
何占豪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
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
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
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
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传说中二人在临别时,祝英台假意说家中有个妹妹愿嫁与梁山伯,约梁山伯去探望。
故事就这样发展了下去。
展开部:由三部分构成,抗婚、楼台会、哭灵投坟。
低沉的音响预示出不详的事情就要发生。
祝英台的父亲逼祝英台嫁与官僚马府少爷马文才,祝英台抗婚不嫁。
铜管乐奏出了表现残暴的封建势力的主题。
紧接着小提琴采用戏曲的“散板”节奏,奏出英台惶惶不安和痛苦的心情。
乐队以强烈的全奏,衬托着主奏小提琴猛烈的切分和弦奏出反抗主题(抗婚主题)。
逐渐形成了矛盾冲突的高潮,越来越激化,但音乐突然停顿下来。
音乐转入慢板乐段──“楼台会”,传说中正在此时,梁山伯来祝家探望,得知祝英台为女子也得知祝英台的痛苦,二人楼台相会互诉衷肠。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一部曲子,由韩德君作曲,被誉为中国
新音乐的经典之作。
这首曲子融合了中国民族音乐和西方古典音乐,
两者结合出不一样的风格,是一部十分有特色的音乐作品。
这首曲子原篇是电影《梁祝》的主题曲,讲述的是一个神话故事:一只蝴蝶携着神仙传报来到梁山,两位牛郎织女心痒难耐,从此幸福
美满,过上了如同神仙一般的生活。
曲子节奏活泼轻快,旋律优美引
人入胜,以小提琴的独奏,夹杂着唢呐、笛子的演奏,形成一个浪漫
的氛围,以及隐约的哀愁。
曲子里的旋律编排极其精美,总令人心不
禁起波澜,让人激动潸然,非常完美地表达出了牛郎织女之间浓烈而
又幸福的爱情。
《梁祝》歌颂美好的爱情,旋律变化自如,表演非常灵动,动听
而又豪放。
小提琴的独奏音色清冽而高昂,融合了中国民族乐器的音色,令人陶醉,十分动人。
曲子以小提琴把情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让人感到一种温馨浪漫的情怀,让人沉醉在小提琴的旋律里,体会牛
郎织女之间的爱情实践。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韩德君一部非常成功的作品,它将中国
民乐与西洋古典音乐融合,创造出了一种独特而又完美的音乐风格。
小提琴曲子以淡淡的婉转旋律把浓浓的爱情情怀表达得非常出色,旋
律动人,节奏轻快活泼,是一首非常优美的曲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梁祝》是中国小提琴协奏曲《六乐章》中之一,作者是韦正发,写于1976年。
本作品以中国民间故事为题材,体现出中国传统音乐的
特色。
《梁祝》中描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运用了多首民间
曲子,如《眉杆子》、《千里姻缘一线牵》、《飞燕回》等,融合古
典和民间音乐元素,创作出一部流传着千百年的文化瑰宝。
开头抒情和缓,舒缓而焦急,以小提琴单簧管主旋律,伴以柔和
的大提琴和钢琴,温柔抚慰;随着节奏加快,管乐调子上升,小提琴
演奏地更加热情,显得活泼;用抒情抒怀,加以伴奏,演绎出“梁山
伯与祝英台”美妙的爱情故事;再进行紧张的节奏,表现出激动的场景;小提琴沉浸在要求技巧的音乐中,弦音之间抒发出深情的思慕,
又彰显出激昂的热情。
《梁祝》的创作,充分展示了作曲家对古典曲风的演绎,也勾起
了无尽的遐想,重新激发了人们对爱情的思考。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是中国抒情音乐的经典代表作,被广泛用
于节日庆典、歌舞表演、电影、电视剧等媒体之中。
它融合了中国传
统音乐和西洋古典音乐的特点,创造出一种独特的音乐语言。
《梁祝》的主题是民间故事《梁山伯与祝英台》,叙述了梁山伯与祝英台不可
分割的爱情故事。
《梁祝》使用了中国传统节奏,大部分采用8/4、4/4、7/4以及
9/4等多种节奏。
同时,作曲家混入了中国传统乐曲《十面埋伏》的旋律,使全曲更有节奏感和抒情性。
作曲家也融入了欧洲古典音乐的形式,用不同的节奏、优美的旋律和浓郁的戏剧性来表达多变的情感。
比如,在这首曲子中,作曲家使用了三类主旋律,而它通常由小提琴
演奏出来。
在《梁祝》中,小提琴的音色极具特色,清晰的声音与传统的乐
器形成了富有对比的音乐效果。
它的技巧包括滑音、按音、揉音、闷
击等,充分表达出梁山伯与祝英台缠绵悱恻、痴心萝浮情意的过程。
而管弦乐的特殊处理、古典乐曲的欣赏性和节奏的错落有致,一起形
成一幅梦幻的画面,令人怦然心动。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极富感染力,深受乐迷和同行的喜爱。
它
所蕴含的爱情、生命与传统文化素材,令人神往而又伤感。
不仅如此,它还为流行文化带来了许多有趣的新意见,并为西方音乐界带来了很
多新的思想。
(完整版)《梁祝》小提琴协奏曲鉴赏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赏析《梁祝》小提琴协奏曲完成于一九五九年,并于同年在上海初演,《梁祝》是著名音乐家何占豪先生与陈刚先生创作的中国第一部小提琴协奏曲,是中国音乐史上成功地将西洋乐器与本土文化结合的一个里程碑,它将低回婉转的小提琴协奏和缠绵悱恻的历史传说故事相融合,综合采用了交响乐与我国民间戏曲音乐的表现手法,淋漓的展示了一部柔美又激昂的乐章。
乐曲一开始在轻柔的弦乐颤音背景上,由长笛吹出了优美动人的鸟鸣般华彩旋律,呈现出一派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景象,接着双簧管以柔和的音色奏出抒情的主题。
整个引子展示出一幅风和日丽下,草桥畔桃红柳绿、百花盛开的画面。
接下来,在竖琴的伴奏下,小提琴演绎出纯朴而美丽的“爱情主题”,这段旋律在整部作品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作者在选取这段主题时可谓煞费苦心。
何占豪先生曾在杭州越剧团当演员,他对越剧音乐既熟悉又喜爱。
在创作《梁祝》时,故事流传在浙江一带,越剧是浙江的代表剧种,他决心从越剧音乐中取材。
据平时的观察,许多越剧名演员,不论他们演出任何剧目,只要唱到一段唱腔时,台下都会博得热烈地掌声为之呼应。
作者抓住了这段唱腔作为《梁祝》中“爱情主题”的基本音调。
这段主题是全曲的核心的音调。
在独奏小提琴的自由华彩的连接乐段后,乐曲进入副部。
这个由越剧过门变化来的主题,由独奏小提琴奏出。
这个副部主题与柔美、抒情的主部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音乐转入活泼、欢快的回旋曲,旋律轻松活泼。
独奏小提琴模仿古筝、竖琴与弦乐模仿琵琶的演奏,作者巧妙地吸取了中国民族乐器的演奏技巧来丰富交响乐的表现力。
独奏与乐队交替出现,描写梁祝同窗共读时的生活情景。
传说中祝英台女扮男装去读书,在途中与梁山伯相识后两人情投意合,结拜为兄弟。
这段音乐主题就是表现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时的情景。
在这段快板过后,音乐转入慢板,副部主题中的结束部。
抒情而徐缓现在已经是断断续续的音调,表现了祝英台有口难言,欲言又止的感情。
而在弦乐颤音背景上出现的“梁”、“祝”对答,清淡的和声与配器在弦乐颤音的衬托下,梁祝二人同窗三载就要分别,音乐表现十八相送、长亭惜别的依恋之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请在此输入您的标题
• 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不仅仅讨论了音乐有 无哀乐、音乐能否移风易俗,还涉及音乐美 学上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即音乐的本体与本 质问题,音乐鉴赏中的声、情关系问题,音 乐的功能问题等,提出了“声无哀乐”的观 点,即音乐是客观存在的音响,哀乐是人们 的精神被触动后产生的感情,两者并无因果 关系。用嵇康的话说,就是“心之与声,明 为二物”。
何占豪
• 1933年出生在浙江诸暨的一个农民家庭,以唱绍 剧维生的父亲不希望儿子将来像自己一样过着穷困 潦倒的生活,12岁时,父亲用借来的钱把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送到 杭州念初中,希望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人。没 想到酷爱戏曲的何占豪最后还是学上了越剧。一次 上海之行让何占豪无意中考上了上海音乐学院。有 人说这首作品不仅是何占豪本人音乐生涯的最高峰, 也是中国传统音乐和西方音乐完美结合的典范
• 悲剧的力量,启发人思考,号召人奋斗! 祝英台此时更如窦娥一样,成为反封建
(三)再现部
• 如果严格按照西方的写法,要依次再 现主部主题与副部主题,并把两者最 终统一到一个调上,但这里就只再现 了主部主题,因为是从故事发展和戏 剧的结构考虑的,故事已经结束了。
• 西洋音乐民族化的典范 • 蜚声海内外的中国名曲
中国器乐独奏曲特征-----写意性
• 写意性:中国古典器乐曲里,以某 种典型的景、物为标题的作品特别 多,明写一种事物,同时又赋予该 事物一种超越其具体形态的意境, 使其成为某种精神、品格的象征。
• 中国古典器乐里,“纯音乐”凤毛 麟角
主要内容
• 一、创作过程 • 二、什么是小提琴协奏曲 • 三、作者简介 • 四、《梁祝》赏析
主部主题主要旋律
副部主题,与主部主题形成对比 (比较欢快)
(二)、展开部
• 1、抗婚
• 铜管以严峻的节奏、阴森的音调,奏出 了封建势力凶暴残酷的主题;独奏小提 琴用散板的节奏,陈述了英台的悲痛与 惊惶,乐队强烈的快板,衬托出独奏小 提琴坚决反对封建势力的反抗主题。这 两个主题逐渐激化,形成英台抗婚的怨 愤场面。
小提琴协奏曲
梁山伯与祝英台
中国器乐独奏曲特征----标题性
• 标题性:与西方音乐相比,没有像巴洛克 时期、古典时期存在大量的无标题的所谓 "纯音乐”大多有标题、甚至“题解”
• 嵇康擅弹《广陵散》这首乐曲不仅有标题, 还表现了较为曲折细致的“摄政刺韩王” 的故事。(嵇康的“声无哀乐”与西方音 乐“自律论”音乐美学思想相近)
展开部通常极具戏剧冲突
2、楼台会 展开部还要回应呈示部 中的内容
• 回应呈示部,主部主题之后的草桥拜 (小提琴与大提琴的对答)
3.“哭灵、控诉、投坟”
• 小提琴的散板独奏与乐队的快板齐奏交 替出现,变化运用了京剧导板与越剧紧 拉慢唱的手法,深刻地表现了英台在坟 前对封建礼教的血泪控诉的情景。最后 锣钹齐鸣,英台纵身投坟,乐曲达到最 高潮,充满赞叹的色彩。之后又归于安 静,引人深思。
一、创作过程
• 20世纪50年代,专业音乐教育自 觉探索音乐民族化
• 国家号召:“革命化、群众化、 民族化”
• 上海音乐学院成立小提琴民族化 改革实验小组
作曲:陈刚、何占豪, 首演,俞丽拿
二、作曲
• 陈刚,1935年生于上海,早年,他即师从于 父亲陈歌辛和匈牙利钢琴家瓦拉学习作曲和 钢琴。1955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后,他又师 从于丁善德院长和苏联音乐专家阿尔扎马诺 夫学习作曲与理论。他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 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陈钢现为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音协理事、上海音乐学 院作曲系教授。并被载入“世界名人录”、 “世界音乐名人录”等十八项世界名人录, 并获“国际文化荣誉证书”。
四、《梁祝》赏析
结构 三大部分:呈示部;
展开部; 再现部 每一部分下还有更细的划分
(一)、呈示部
• 1、引子(春光明媚,鸟语花香) • 2、主部主题(小提琴的爱情主题;
小提与大提的对答;乐队合奏爱情主 题) • 3、副部与连接部(连接部是小提的 华彩乐段,连接部非常欢快流畅,展 现同窗三载) • 4、结束部(舒缓,小提欲言又止, 深情而矛盾,表现长亭送别,十八相 送)
三、什么是----协奏曲
• 协奏曲(concerto)一词源自拉丁文 collcertaye,原意是在一起比赛,协奏曲 也就是两种因素既竞争又协作的意思。
• 协奏曲(concerto)最早是作为一种声乐 体裁出现的,十六世纪指意大利的一种有 乐器伴奏的声乐曲。十七世纪后半期起, 指一件或几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竞奏的 器乐套曲。巴罗克时期形成的由几件独奏 乐器组成一组与乐队竞奏者称为大协奏曲。 古典乐派时期形成的由小提琴、钢琴、大 提琴等一件乐器与乐队竞奏的协奏曲称 “独奏协奏曲”。海顿、莫扎特、贝多芬 以及浪漫乐派的许多作曲家均作有大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