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公转的特点概论
高一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高一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它是地球运动的基本运动之一,对于我们了解地球的轨道运动和季节变化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下面将对高一地球的公转相关知识点进行总结,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理解这一概念。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地球围绕太阳进行的运动,地球按照椭圆轨道绕太阳运动,轨道上的任意一点到太阳的距离是不同的。
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称为地球轨道。
二、公转的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是一个椭圆形,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根据开普勒第一定律,地球公转轨道的形状是椭圆,而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三、公转的周期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4天,称为一年。
为了弥补这个0.24天的误差,每四年增加一天,即闰年。
四、公转的速度地球公转的速度是固定的,约每秒29.8公里。
由于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道是椭圆形,所以地球到太阳的距离不是恒定的,这导致地球在近日点运动比在远日点运动快。
五、公转的倾角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自转轴的交角称为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大小是23.5度。
这个角度的变化导致了地球上各地的季节变化。
六、地球的公转现象地球的公转带来了以下几个主要的现象:1.昼夜交替:由于地球公转,地球上出现了昼夜交替的现象,太阳从东方升起,到西方落下。
2.四季变化:地球公转的轨道是椭圆形,离太阳近的地方比离太阳远的地方收到的太阳辐射更多,因此不同季节地球不同地区的温度和气候变化。
3.黄道与赤道:地球公转轨道是一个平面,这个平面和地球自转轴的交点形成了天球坐标系中的两个重要线条——黄道和赤道。
七、地球公转与季节变化地球公转轨道与黄赤交角的变化是季节变化的基础。
当地球公转到近日点时,距离太阳较近,所以当地的温度较高,这就是夏季;当地球公转到远日点时,距离太阳较远,所以当地的温度较低,这就是冬季。
总结:地球的公转是地球绕太阳运动的基本运动之一,它使得地球上出现了昼夜交替和四季变化的现象。
地球公转的周期是365.24天,速度约为每秒29.8公里,轨道是一个椭圆形。
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

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总结高三阶段是学生们备战高考的关键时期,地理科目是必修课程之一。
而在地理课程中,地球的公转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
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行的轨迹。
下面将对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地球公转是指地球每年绕太阳运行一周的轨迹。
公转负责了四个重要的现象:异日闰年、季节更迭、昼夜的变化以及地球坐标系统的建立。
二、地球公转的轨道地球的公转轨道呈椭圆形,而不是完全的圆形。
这使得地球到太阳的距离并不是一直保持不变的,而是有一定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轨道形状可以通过开普勒的椭圆轨道定律来描述。
三、地球公转的速度地球绕太阳的速度相对较快,大约每小时29.8公里。
由于轨道的形状以及椭圆轨道定律的原因,地球在不同的季节里,其公转速度也会有所变化。
这对于季节的改变有着重要的影响。
四、地球公转的倾斜度地球的公转轴与黄道的夹角是23.5度。
这种倾斜度直接决定了地球上各个地区的季节变化。
当一个半球倾斜向太阳时,该半球就会处于夏季,而另一个半球则处于冬季。
而当地球公转到两极地区时,极昼和极夜现象就会发生。
这种倾斜度也是地区气温差异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地球公转的影响地球公转对于人类活动以及生态系统来说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公转引起的季节变化使得地球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为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条件。
此外,地球公转还导致了白昼和黑夜的交替,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规律和节奏。
六、地球公转的应用地球公转的知识不仅仅停留在理论层面,也应用于实际生活和科学领域。
例如,地球公转的变化规律在农业生产和气象预测中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地球公转也为航天飞行提供了关键的信息,保证了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
综上所述,高三地球的公转知识点的总结可以从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轨道形状、速度、倾斜度、影响以及应用等多个角度来进行。
这一知识点的掌握不仅仅在地理课堂上有意义,更是对人们理解和适应地球规律的重要基础。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的总结,有助于高三学生们对地球的公转知识有一个更加全面深入的理解。
公转与自转知识点总结

公转与自转知识点总结一、公转的概念和特点1.1 公转的概念公转是指天体围绕着另一个天体旋转的运动形式。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旋转、月球围绕地球旋转都是公转的运动。
在这种运动中,天体的位置和轨道都是固定的,而围绕其公转的天体则是受到引力作用产生的距离和速度变化,因此公转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
1.2 公转的特点公转是一个重要的天体运动形式,它决定了天体的轨道和周期性运动。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期性:公转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天体围绕着另一个天体沿着固定的轨道进行旋转,形成不断重复的运动过程。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的公转周期为一年。
(2)椭圆轨道:在公转运动中,天体的轨道通常是椭圆形的,这是由于天体之间的引力作用导致的。
例如,地球围绕太阳的轨道就是一个稍微偏离圆形的椭圆。
(3)公转速度:根据开普勒定律,天体的公转速度与其距离天体的距离成反比。
即离地球越近的行星,公转速度越快,反之越慢。
(4)公转轴倾斜:在公转运动中,天体的轴倾角通常会发生变化,这是由于引力和惯性力的作用所致。
例如,地球的自转轴倾角就会周期性地发生变化。
二、自转的概念和特点2.1 自转的概念自转是指天体本身围绕自身轴线旋转的运动形式。
在自转运动中,天体的自转轴通常是固定的,而围绕自转轴旋转的则是天体本身。
例如,地球的自转就是指地球围绕自身轴旋转。
2.2 自转的特点自转是天体的基本运动形式之一,它决定了天体的日夜交替、自身的形态和旋转速度。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周期性:自转也是一个周期性的运动,天体围绕自身轴进行旋转,形成不断重复的运动过程。
例如,地球的自转周期为一天。
(2)自转轴:在自转运动中,天体的自转轴通常是固定的,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改变。
例如,地球的自转轴指向恒星北极星。
(3)自转速度:天体的自转速度通常是固定的,与其自身形态和密度有关。
例如,地球的赤道速度约为1670公里/小时。
(4)自转倾角:自转倾角是指天体自转轴与其轨道平面的夹角,它的大小会影响天体的季节变化。
地球概论——地球的公转

β``=1/D或D=1/ β``
图3-17 恒星年视差与恒星距离
恒星愈远,其年视差愈小。 若年视差以角秒为单位,距离 以秒差距为单位,则二者互为 倒数。
观测者
最先测定的恒星的周年视差
测定恒星 测定年 所得数 现代测定 观测地点
代
值
值
白塞耳 (德)
享德逊 (英)
天鹅座61 1838 0.314″ 0.30″
视差位移:由于观测者的位 移,使目标方向发生改变的 现象称视差位移。
背景 α
周年视差: 地球的公 转以一年 为周期, 恒星视差 位移也以 一年为周 期,称为 周年视差。
图3-15 恒星周年视差椭圆
图3-16 恒星年 视差的大小
当日地连线垂直于 星地连线时,同一 恒星的视察位移达 极大,被称为该恒
半人马座α 1839
topp-m-63.htm
0.98 ″
0.76 ″
加里宁格勒 好望角
斯特鲁维 天琴座α 1839 (俄)
0.261 ″ 0.124 ″
塔尔多
(二)、 光行差(1725年布拉德雷发现)
光行差是地球轨道速度对于光速的影响。地球向 某一恒星接近,在相互关系上,也可以看作该恒 星向地球接近。
回归年:以春分点为参考点,每年西移50 ,小 于恒星年,365.2422日
近点年:以近日点为参考点,每年东移11 ,大 于恒星年,365.2596日
交点年:以黄白交点为参考点,每年西移20 , 小于恒星年, 346.6200日
365.2564日 365.2422日 365.2596日 346.6200日 图3-24 四种年的比较
星的年视差。
1天文单位:日地平均距离 1光年:光1年走过的距离 1秒差距:周年视差为1角秒的恒星到太阳的距离
地球公转的一般特点

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 来回移动,进而引起季节的变化。
地球公转对气候的影响
气候带分布
地球公转导致太阳直射点在赤道两侧 来回移动,进而形成不同的气候带, 如热带、温带和寒带等。
气候变化
地球公转引起季节变化,进而影响气 候变化,如温度、降水等。
地球公转对生物的影响
生物节律
地球公转引起的昼夜交替和季节变化, 影响生物的节律,如动物的迁徙、繁殖 等。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应用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为处理和分析 海量数据提供了便利,有助于发现隐藏在数 据中的规律和特征,为研究地球公转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
地球公转的意义与价
05
值
地球公转在天文学中的地位
地球公转是天文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 一,它揭示了地球与太阳之间的相互 作用和运动规律,为人类探索宇宙提 供了基础数据和理论支持。
季节性变化
由于地球的黄赤交角,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会经历四季变化。当地球接近近日点时,北半球 处于冬季,南半球处于夏季;当地球接近远日点时,北半球处于夏季,南半球处于冬季。 这种季节性变化会影响地球表面温度和气候的变化。
地球公转的周期与节
02
气
地球公转的周期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为一年,即365.25天,通常取365天作为一年的长度。
季节变化包括春夏秋冬四季,每个季节都有其特定的气候 特点和生物活动规律。例如,春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夏 季是植物生长旺盛的季节,秋季是收获的季节,冬季是动 物冬眠和植物休眠的季节。
地球公转的影响
03
地球公转对昼夜的影响
昼夜交替由ຫໍສະໝຸດ 地球围绕太阳公转,导致地球上 出现昼夜交替现象,这是地球自转的 结果。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

地球的公转与四季变化地球的公转和四季变化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常见现象,也是地球生态系统中的关键环节。
地球的公转指的是地球以椭圆轨道围绕太阳运动的过程,而四季变化则是由于地球公转轨道的倾斜造成的。
本文将通过介绍地球的公转原理和四季变化机制来揭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重要性。
一、地球的公转原理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着太阳运动,一年的时间完成一周。
公转轨道呈椭圆形,因为地球和太阳之间的距离不是恒定的,所以地球离太阳的距离会有所变化。
太阳是地球的能量来源,地球在公转过程中不断接收来自太阳的能量和辐射。
地球的公转造成了一些重要的现象,如日照时间的变化、昼夜交替、黎明和黄昏的出现等。
随着地球绕太阳的运动,我们会感受到不同的季节,这就是接下来要详细介绍的四季变化。
二、四季变化的机制1. 地轴倾斜地球的公转轨道并不是完全垂直于地球的赤道面,而是与赤道面倾斜了约23.5度,这个角度称为地轴倾斜。
这个倾斜是四季变化的关键因素。
2. 太阳直射区域在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光线在地球表面的照射位置会有变化。
当地球公转到太阳光线垂直照射的位置,即太阳直射区域,这个区域的太阳辐射最为强烈。
太阳直射区域的位置随着地球的公转而变化,一年中会在地球的赤道线上南北移动。
3. 四季变化过程由于地轴倾斜,地球公转过程中太阳直射区域会依次照射到北回归线、北回归线以北地区、赤道、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和南回归线上。
这五个位置分别代表着春分、夏至、秋分、冬至和立春等重要节气。
在夏至时,太阳直射区域照射到北回归线以北,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从而进入夏季;而在冬至时,太阳直射区域照射到南回归线以南,南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最多,从而是北半球的冬季。
春、秋两季则是太阳直射区域位于赤道附近,两个半球接收到的太阳辐射相当,进入春季和秋季。
四季的变化不仅会影响气温,还会影响降水量、植物的生长、动物的活动等。
对于地球上的生物来说,四季的变化是其生存和繁衍发展的重要环境因素。
高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知识点

高一地理地球的公转知识点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和方式,这是我们熟知的地球运动之一。
地球的公转包含了许多有趣且关键的知识点,理解这些知识点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以及对我们的生活产生的影响。
首先,地球的公转运动是椭圆形的。
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一个完美的圆形,而是更接近于一个椭圆形。
这意味着地球与太阳的距离并非始终相同,而是在一年之中有所变化。
地球与太阳之间的距离变化对地球的季节变化有着重要的影响。
其次,地球的公转速度并非始终恒定。
地球绕太阳的速度是变化的,不同时间段的速度有所不同。
地球在近日点(地球距离太阳最近的点)附近移动较快,而在远日点(地球距离太阳最远的点)附近移动较慢。
这一变化确保了地球在地球运动周期内的平均速度相对恒定。
另外,地球的公转轨道倾角是有一定程度的。
地球的公转轨道与地球的赤道面之间有一个约23.5度的倾角。
这一倾角导致了地球的季节变化。
当地球离太阳最近的时候,北半球将进入夏季,而南半球则会进入冬季。
相反,当地球离太阳最远的时候,北半球将进入冬季,而南半球则会进入夏季。
这就是为什么地球的两个半球的季节是相反的原因。
此外,地球的公转轨道并非完全相同。
地球的公转轨道会慢慢发生变化,这一现象被称为地球的“进动”。
地球的进动是由于其他天体对地球公转过程的扰动所引起的。
这种进动现象导致地球公转的轨迹相对于背景星座有所变化。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能够看到不同星座在一年之中变化的原因。
最后,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
我们通常所说的一年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的时间。
然而,地球的公转周期并非完全为365天,而是约为365.25天。
为了弥补这一差异,我们在闰年中增加了一个额外的一天,即我们所熟知的闰年的2月29日。
综上所述,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绕太阳运动的轨迹和方式。
地球的公转轨道是椭圆形的,速度是变化的,倾角存在,并且会发生进动现象。
这些知识点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球的运动,解释了季节变化、星座变化以及闰年的出现。
地球公转的资料_概述及解释说明

地球公转的资料概述及解释说明1. 引言1.1 概述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
这一现象是宇宙中普遍存在的运动方式之一,也是我们理解天体运动和日常生活中的季节变化、日照时间等重要基础。
1.2 文章结构本文将对地球公转进行全面的资料概述及解释说明。
主要分为以下几个部分:基本概念与原理、地球公转的重要特征及表现、运动力学解释地球公转以及结论。
1.3 目的本文旨在通过对地球公转进行全面而深入的介绍和讨论,使读者更加深入了解地球公转的定义、原理、影响因素以及相关现象。
同时,我们还希望通过探索地球公转背后的物理规律,展望未来对于这一领域研究所面临的挑战和可能性。
以上是“1. 引言”部分内容的详细清晰撰写,请根据需要自行调整。
2. 地球公转的基本概念与原理2.1 地球公转的定义地球公转指的是地球绕着太阳进行运动的现象。
这是地球在宇宙中的一种基本运动,被认为是地球自转(地球自身轴心偏转)和公转(绕太阳轨道运行)两者所决定的。
2.2 公转轨道与周期地球的公转轨道形状接近一个椭圆,被称为日心椭圆。
根据开普勒定律,地球绕太阳运动时速度不均匀,在远离太阳最远点(近日点)时速度较慢,在距离太阳最近点(远日点)时速度较快。
地球的公转周期为365.25天左右,我们通常按照365天来计算一年,四年加上一个闰年来弥补多出来的0.25天。
2.3 影响地球公转的因素影响地球公转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a) 引力:太阳对地球施加引力作用,使得地球绕着太阳运动。
引力是导致行星绕恒星移动的重要因素之一。
b) 质心位置:地球和太阳并不是固定的,而是绕着它们的质心进行公转。
这是由于太阳也会受到地球的引力影响,使得质心位置稍微偏离了太阳中心。
c) 其他天体的干扰:地球公转过程中,其他行星、卫星和彗星等天体对地球也会产生一定的引力干扰作用,虽然较小,但在长期演化中会有一定影响。
总之,地球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的现象,并受到引力、质心位置以及其他天体的干扰等因素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规律
23º26´N
夏至
北回归线
0º 春分
秋分
春分
23º26´S 南回归线
冬至
南、北回归线之间:一年有 两次 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上:一年有 一次 太阳直射
南、北回归线之外: 没有
太阳直射
1. 太阳直射的最南最北界线的决定性因素是 ()
(2)A、B两平面之间的夹角β大
小为__2_3_._5_º__。地轴与B平面之 间的夹角α大小为__6_6_._5_º__。
(3)若A和B两平面之间的夹角增 大到25°,则太阳直射点的范围
将发生怎样的变化?___变__大___。
五带的范围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
黄赤交角及其影响
A.地球形状
B. 地球自转
C.黄赤交角
D. 国际规定
2 . 在元月1日至元月10日这段时间内,太阳
直射点
()
A.在北半球并向北移 B.在北半球但向南移 C.在南半球但向北移 D.在南半球并向南移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在图中公转轨道上用箭头表示 地球公转的方向。
(2)观察地球所处的四个不同位置, 分别填注北半球的春分、夏至、秋分
➢ 黄赤交角产生的原因: (1)地球斜着绕太阳公转,倾角为66.50。 (2)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附近
➢ 黄赤交角的影响: 引起太阳直射点一年内在南北回归线间往返动。
明确:黄赤交角=回归线的度数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极圈的度数=900—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及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
太阳直射点是地球表面太阳光入射 角度(即 太阳高度角 )为90度的地点.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点移动 方向
二分二至点以后 太阳直射的半球
昼夜长 北半球 短情况
南半球
春分(_3_月 21___日)
赤道
北移
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夏至(6__月 秋分(_9_月 _22__日) _23__日)
北回归线
南移
赤道
南移
北半球
昼长夜短 昼短夜长
南半球
昼夜平分 昼夜平分
冬至 (12__月 _22__日)
公转方向:与地球自转方向相同,自西向东 公转周期: 365天6时9分 1恒星年 公转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
(太阳位于其中一个焦点上) 公转速度: 近日点附近较快,远日点附近较慢
即时演练 七月份
当地球运行到远日点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北京昼短夜长 B. 华北平原正种小麦 C. 我国河流出现汛期 D. 华北平原上正在种棉花
正午太阳高度角最大是90º,最小是0°,正午太阳高度角随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而变化
2、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变化规律:
从太阳直射点所在纬度向南北两侧递减。
H3 H2 H1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第一课时 地球公转的特点
学习目标 地球公转的规律及黄赤交角
一、地球的公转的特点
1、方向:自西向东,从北天极看呈逆时针方向。 从南天极看呈顺时针方向。
2、公转的轨道
远日点
七月初
太阳
地球
近日点
一月初
地球公转的轨道
近似正圆的椭圆轨道,太阳位于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3、 公转速度
近
远
日
日
、冬至
四个节气。 A__秋__分_____B_冬__至__日____ C__春__分_____D__夏__至__日___
(3)春分:_3____月_2_1___ 日前后,太阳直射__赤__道______; 夏至:__6__月__2_2__日前后,太阳直射_北__回__归__线_; 秋分:__9__月__23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_赤__道____; 冬至:_1_2__月__22___日前后,太阳直射_南__回__归__线_。 (__4_)_春_每__年_季3、。4、5月为北半球的__春_____季,9、10、11月为南半球的
黄赤交角的本质:地球(地轴)倾斜
假如黄赤交角变为3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600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026′
热带范围变大
23026′ 3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黄赤交角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
正午太阳 昼夜长短
高度变化
变化
四季的形成
五带的划分
节气 (日期)
太阳直射点位置
点
点
3、 公转速度
近日点: 每年_一___月初过近日点,公转速度_快___,
太阳直射__南__半球,北半球为__冬__季。 远日点:
每年__七__月初过远日点,公转速度_慢___, 太阳直射__北__半球,北半球为__夏__季。
4、公转的周期 恒星年:365日6时9分
公转特征——地球公转的方向、周期、轨道和 速度
黄赤交角增大:
直射范围增大,极圈范围增大;
五带中热带、南北寒带范围增大,南北 温带范围减小。
黄赤交角减小:
直射范围减小,极圈范围减小;
五带中热带、南北寒带范围减小,南北 温带范围增大。
3. 读黄赤交角示意图,回答:
(1)图中A、B两平面分别表示:
A表示__赤__道____平面;B表示 __黄__道____平面。
黄 赤 交 角
假如黄赤交角为3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600
温带范围变小
300 23026′ 23026′
热带范围变大
300
温带范围变小
600
66034′ 寒带范围变大
课堂探究
请说出黄赤交角 增大或减小时,太 阳直射范围、极圈 范围、五带范围等 的变化。
课堂探究
请说出黄赤交角增大或减小时,太阳直射 范围、极圈范围、五带范围等的变化。
南回归线
北移
南半球
昼短夜长 昼长夜短
极昼、 极昼
极夜地
区
极夜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北极地区极昼
南极地区极夜
昼夜等长 昼夜等长
南极地区极昼 北极地区极夜
正午太阳高度
一、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太阳高度与正午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与地面所成的夹角为太阳高度。 正午太阳高度是指正午12点时的太阳高度
太阳光线
太阳高度角 地面
是 地心与 日心连线和地球球面 的 交点 。
太阳直射点所在的经线的地方时为 正午12时。
明确:“一轴两面三角度”
“一轴”指地轴; “两面”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 “三角度” 指黄道平面和赤道平面的交角为23.5; 地轴与黄道平面的夹角为66.5;地轴与 赤道平面的夹角为90。
“三个基本不变”
➢ 地球在公转过程中,地轴始终指向北极星。 ➢ 黄赤交角的大小基本不变,保持在23.5。 ➢ 地球运动的方向不变,总是自西向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