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不同农作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

不同农作物对土壤质地的要求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质地有着不同的要求。
这是因为土壤质地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不同的农作物需要不同的土壤条件来支持其生长。
首先,沙质土是一种透水性强、透气性好、保水性差、保肥能力弱的土壤质地。
这种土壤质地通常适合种植一些需要充足水分和养分的农作物,如芝麻、花生等油料作物。
由于沙质土的透水性和透气性好,可以有效地排除多余的水分,同时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氧气供应,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次,黏质土是一种保水性、保肥能力强,但渗水性、透气性差的土壤质地。
这种土壤质地适合种植一些需要水分和养分较多,但不需要过多的氧气供应的农作物,如荷花、芦苇等水生植物。
由于黏质土的保水性和保肥能力强,可以有效地保持水分和养分,为农作物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最后,壤土是一种保水性、保肥性、渗水性、透气性都较好的土壤质地。
这种土壤质地适合种植一些需要水分和养分适中,同时需要一定的氧气供应的农作物,如蚕豆、苹果树等。
由于壤土的各项指标都较为均衡,可以为农作物提供适宜的生长环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此外,不同的农作物还可能对土壤的酸碱度、有机质含
量、矿质元素等有不同的要求。
例如,有些农作物需要在酸性土壤中生长,而有些农作物则需要在碱性土壤中生长。
因此,在选择种植农作物时,需要根据土壤质地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综合考虑,以确保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综上所述,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质地有着不同的要求。
为了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需要选择适宜的土壤质地和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种植。
同时,在种植过程中还需要注意合理施肥、浇水等管理措施,以保障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土壤质地的组成及其特点

土壤质地的组成及其特点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级别所占的比例。
它由三种基本颗粒类别组成:砂、粉砂和粘土。
这些基本颗粒的比例会决定土壤的质地类型,并对土壤的物理和化学性质产生重要影响。
以下是土壤质地及其特点的详细介绍:1.砂砂是土壤中最大的颗粒,其直径在0.05-2.0毫米之间。
砂的主要成分是石英,但也可以包含其他岩石颗粒,如长石、云母等。
砂的特点如下:-砂颗粒间的间隙较大,导致土壤通气性好,排水性强。
-砂土壤对水分保持能力较差,容易干燥。
-砂土壤肥力较低,容易失去养分,需要经常施肥。
2.粉砂粉砂是介于砂和粘土之间的颗粒,其直径在0.002-0.05毫米之间。
粉砂的主要成分是细粉状的石英和其他岩石颗粒。
粉砂的特点如下:-粉砂的颗粒间隙适中,有较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但略逊于砂。
-粉砂土壤的持水能力比砂土壤好,但仍然较弱,容易干燥。
-粉砂土壤对肥料的保持能力较低,养分流失较快。
3.粘土粘土是最细小的颗粒,其直径小于0.002毫米。
粘土的主要成分是细粒状的硅酸盐矿物,如黏土矿物,以及有机质。
粘土的特点如下:-粘土具有极小的颗粒间隙,土壤更密实,通气性和排水性较差。
-粘土土壤的持水能力最强,但也容易形成积水。
-粘土土壤对肥料和水分的保持能力较高,但易于形成表面结皮,导致水分渗透困难。
实际上,大部分土壤并不是单一组成的,而是由不同比例的砂、粉砂和粘土组成的混合体,通常称为壤土。
不同比例的砂、粉砂和粘土会产生不同的土壤质地类型,常见的有以下几种:1.砂壤土砂壤土是由砂和少量粉砂、粘土组成的土壤,具有良好的通气性和排水性,但水分保持能力较差。
砂壤土对肥料的保持能力较低,需要频繁施肥。
2.粉砂壤土粉砂壤土是由粉砂和少量砂、粘土组成的土壤,通气性和排水性适中,持水能力比砂壤土好,但仍然较弱。
粉砂壤土对肥料的保持能力较低,需要适量施肥。
3.黏土壤土黏土壤土是由粘土和少量砂、粉砂组成的土壤,具有较差的通气性和排水性,但持水能力最强。
植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

植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标题:植物生长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研究副标题: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及机理探析植物的生长受许多因素的影响,其中土壤理化性质是影响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理化性质包括土壤的物理性质(如土壤质地、土壤结构、土壤含水量等)和化学性质(如土壤pH值、土壤养分含量等)。
本文将探讨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并深入研究其机理。
一、土壤物理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粒径颗粒所占的比例。
砂质土壤、粉质土壤和壤土等不同的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影响不同。
砂质土壤排水性好,通气性强,适宜植物根系的伸展和吸收水分养分;粉质土壤保水性较好,有利于植物根系吸收水分;壤土属于中等质地,较适宜大部分植物的生长。
2. 土壤结构:土壤结构是指土壤粒子的排列方式,包括团聚体的形成和稳定性。
良好的土壤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的渗透和延伸,促进根系的吸水和吸养分能力,增加根际空气含量,有利于植物呼吸。
3. 土壤含水量:土壤含水量直接影响植物根系的吸水和养分吸收。
过高或过低的土壤含水量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过高的含水量会导致土壤通气性差,阻碍根系呼吸,并可能引发根部腐烂。
过低的含水量会导致植物缺水,影响养分运输和代谢。
二、土壤化学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1. 土壤pH值:土壤pH值是指土壤酸碱度的指标。
不同植物对土壤pH值的要求不同。
有些植物偏酸性,有些偏碱性。
土壤pH值的变化直接影响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和利用。
过酸或过碱的土壤pH值都会对植物生长产生不利影响。
2. 土壤养分含量: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影响。
主要的土壤养分包括氮、磷、钾等。
不同植物对养分的需求有所不同,土壤养分含量的差异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三、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的机理探析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机理较为复杂,涉及土壤气体交换、水分运输、养分吸收以及植物根系生理代谢等多个方面。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调控

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与调控土壤是自然界中的一种重要资源,它对植物的生长具有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以及如何进行调控,以确保植物获得良好的生长环境。
一、土壤对植物生长的影响因素1. 土壤水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直接影响植物的生长。
适宜的土壤水分含量有助于根系的吸收和传递养分,维持植物正常的代谢活动。
过度干旱或过度湿润的土壤都会对植物的生长产生不良影响。
2. 土壤质地土壤质地包括粘土、砂土和壤土等,不同土壤质地的比例会影响土壤的保水性、透气性和肥力。
粘土质地的土壤容易吸附水分,但透气性较差,容易引起积水;砂质土壤的透气性较好,但保水性较差;壤土具有较好的保水能力和透气能力。
3. 土壤 pH 值土壤 pH 值是指土壤中酸碱度的浓度,对植物生长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同植物对土壤 pH 值有不同的适应性,一些花卉喜酸性土壤,而其他作物则更喜碱性土壤。
适宜的 pH 值可以提供适宜的土壤环境,促进植物根系的正常发育和养分吸收。
二、土壤对植物生长的调控方法1. 改善土壤质地根据不同植物对土壤质地的适应能力,可以通过改良土壤质地来调控植物生长。
例如,在粘土质地的土壤中添加有机质可以增加土壤透气性和保水性,改善根系的生长环境。
而在砂质土壤中添加有机肥料可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保水性。
2. 调节土壤水分土壤水分的调节对于植物的健康生长至关重要。
适时浇水、合理灌溉是维持土壤水分平衡的有效方法。
通过了解植物的需水量和实际土壤水分状况,合理调节浇水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3. 调整土壤 pH 值根据不同植物对土壤 pH 值的适应性,可以通过调整土壤 pH 值来改善植物的生长环境。
如果土壤 pH 值过高或过低,可以通过施加酸性或碱性修正剂来调节土壤酸碱度,以适应植物的生长需求。
4. 施肥补充营养元素土壤中的养分是植物正常生长所必需的。
当土壤中某些养分不足时,可以通过施肥来补充营养元素。
根据植物所需的养分类型和比例,选择合适的肥料进行施用,以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植物的生长。
4土壤质地和结构

4土壤质地和结构土壤质地和结构是土壤物理性质的两个重要方面。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不同颗粒大小的分布比例,包括沙、粉砂、粘土等粒径大小。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堆积方式和组织结构。
土壤质地对土壤的肥力和水分保存能力有着重要的影响。
根据颗粒直径大小,土壤质地可以分为粗壤、中壤和细壤三类。
粗壤中颗粒直径最大,一般是沙颗粒,其大颗粒间隙较大,导致土壤通气性好,透水性强,但保水能力较差,肥力较低。
中壤中颗粒直径适中,一般是粉砂颗粒,其颗粒之间有一定间隙,土壤排水性和通气性较好,保水能力强,肥力适中。
细壤中颗粒直径最小,一般是粘土颗粒,其颗粒之间几乎是紧密排列,土壤通气性差,透水性差,但保水能力很强,肥力较高。
不同的土壤质地对植物生长和发育有着不同的影响。
土壤结构是土壤颗粒的堆积方式和组织结构。
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方式对土壤的通气性、透水性、保水性和肥力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土壤结构可以分为单结构、团聚结构和块状结构三种。
单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没有结合在一起,颗粒之间没有较大的接触面积,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团聚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以土壤胶结物质为胶结剂,形成颗粒团聚体。
团聚体之间有一定的间隙,通气性和透水性较好,保水能力较强。
块状结构是指土壤颗粒在土壤中形成较大的块状结构,块状结构之间有大量的间隙,通气性和透水性好,保水能力较强。
土壤结构的形成与土壤中的有机质含量、微生物作用、土壤水分和土壤通风等因素密切相关。
有机质可以提高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和均匀性,促进土壤结合成块。
微生物的作用可以分解有机质,释放出胶结物质,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
土壤水分的移动和土壤通风的作用对土壤颗粒的移动和堆积起到重要的调节作用。
因此,合理管理土壤水分和通风对土壤结构的形成和维持至关重要。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特征和相互关系对农业生产和土壤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在农业生产中,了解土壤质地和结构的特点有助于合理选用农作物和施用肥料,优化农业管理措施。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因素研究

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因素研究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基础,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产生着直接影响。
本文将探讨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土壤因素,并从土壤类型、土壤pH值、土壤养分、土壤质地和土壤水分等几个方面进行研究。
首先,土壤类型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土壤类型主要有沙质土壤、粘土壤和壤土。
不同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通气性、保水性和肥力特点,对于农作物的生长和根系发展有着直接影响。
沙质土壤孔隙大,透水性好但保水能力差,有利于作物根系呼吸和水分排除;粘土壤孔隙小,透水性差但保水能力强,有利于作物根系吸收水分和养分;壤土结构松散,保水性和保肥性较好。
因此,在选择农业耕地时,需要根据具体农作物的生长要求选择适宜的土壤类型。
其次,土壤pH值对农作物生长也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农作物对土壤pH值有不同的要求,一般以中性或微酸性土壤为宜。
过酸性或过碱性土壤会导致作物吸收养分受阻,影响生长发育。
如果土壤pH值过高,可以通过添加石灰等中和剂进行调节;如果土壤pH值过低,则可通过添加腐殖质或硫酸铵等来降低土壤酸碱度。
维持适宜的土壤pH值是促进农作物正常生长的关键。
第三,土壤养分是农作物生长的重要保障。
农作物需要的养分主要包括氮、磷、钾等主要元素,以及微量元素如铁、锌、锰等。
土壤养分的供应与作物生长发育密切相关,过多或过少的养分会导致作物的生长问题。
因此,合理施肥和科学管理是保证土壤养分供应的关键。
通过对土壤进行养分测试,可以了解土壤的养分状况,根据作物需求合理添加化肥或有机肥料来满足作物生长的需要,提高产量和品质。
此外,土壤质地也对农作物生长产生重要影响。
土壤质地主要包括砂粒、粉粒和粘粒的相对占比。
砂质土壤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粘质土壤保水能力强但通气性差,粉质土壤介于两者之间。
不同的土壤质地对农作物的根系发展、水分供应和养分供应都有不同的影响。
因此,在农田管理中,可以通过混合不同质地的土壤或进行土壤改良来提高土壤质地,增强土壤的生产力和肥力。
土壤质地改良与作物品质关系

土壤质地改良与作物品质关系土壤质地改良与作物品质关系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矿物颗粒的相对比例,通常包括沙、粉砂、粘土等不同颗粒组成。
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土壤质地的改良可以提高土壤肥力,促进作物生长,进而改善作物的品质。
首先,土壤质地对作物的根系发育和透气性有着直接的影响。
质地较重的粘土土壤,粒径较小,颗粒间紧密结合,容易产生板结,影响根系的伸展和吸收养分的能力。
而质地较轻的沙土,颗粒较大,孔隙较多,透气性好,但保水能力较差。
因此,在土壤质地改良中,可以通过调整不同颗粒的比例,达到改善土壤结构的目的,提高根系的发育和透气性,促进作物的根系吸收养分和水分。
其次,土壤质地对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有着直接的影响。
粘土土壤由于颗粒间的结合较紧密,容易产生板结,导致土壤密实,水分渗透性差,不利于作物的根系吸收水分。
而沙土由于颗粒较大,孔隙较多,水分渗透性较好,但保水能力差。
因此,在土壤质地改良中,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质、改善土壤通透性,提高土壤的保水能力,增加作物对水分的利用效率。
最后,土壤质地对土壤肥力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肥料的保持和供应上。
粘土土壤由于颗粒间紧密结合,容易发生养分的固定和吸附,使得肥料的释放速度较慢,不利于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
而沙土由于颗粒较大,养分的流失较快,容易导致土壤肥力的下降。
因此,在土壤质地改良中,可以通过添加有机肥料、微生物菌剂等,改善土壤肥力,提高作物对养分的吸收利用率。
总之,土壤质地改良对作物品质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过调整土壤质地,改善土壤结构,提高根系发育和透气性,增加土壤保水能力和肥力,可以促进作物的生长发育,提高作物的品质。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应注重土壤质地的改良,为作物的健康生长提供良好的土壤环境。
土壤质地的类型

土壤质地的类型土壤是地壳表层的一种自然资源,由不同比例的矿物质、有机质、水分和空气组成。
土壤质地是指土壤中矿物质颗粒的粒径大小和相对比例的特征。
土壤质地是衡量土壤肥力和透气性的重要指标,对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根据土壤颗粒大小的不同,土壤质地可以分为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壤土、粘土和淤泥五种类型。
一、砂质土壤砂质土壤是指土壤中砂粒占比较高的土壤类型。
砂质土壤颗粒较大,通透性好,排水性较强。
由于砂质土壤的颗粒间隙较大,容易渗水和通气,但保水能力较差。
砂质土壤的肥力较低,容易发生营养元素的流失。
在农业生产中,砂质土壤需要加强有机质的补充,以提高其保水能力和肥力。
二、粉砂质土壤粉砂质土壤是指介于砂质土壤和壤土之间的土壤类型。
粉砂质土壤的砂粒比例较高,但颗粒较细,介于0.05毫米至0.002毫米之间。
粉砂质土壤比砂质土壤的保水能力更强,但通透性和排水性较差。
粉砂质土壤的肥力较高,养分含量较丰富,适合农作物生长。
在农业生产中,粉砂质土壤需要注意水肥管理,以避免积渍和养分流失。
三、壤土壤土是指土壤中砂粒、粉砂和粘土的比例相对均衡的土壤类型。
壤土的颗粒较细,含水性较好,保水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较强。
壤土适合作为农田土壤,广泛用于农业生产。
在壤土中加入适量的有机质,可以进一步提高其肥力和透气性。
四、粘土粘土是指土壤中粘粒占比较高的土壤类型。
粘土颗粒较小,具有较强的吸水保水能力和养分保持能力。
粘土的胶结性强,容易产生结块,对通气性和排水性有一定影响。
在农业生产中,粘土土壤需要加强疏松和改良,增加通气性和排水性,以提高农作物根系的生长。
五、淤泥淤泥是指沉积于水体底部的泥沙,主要由颗粒细小的硅酸盐矿物和有机质组成。
淤泥的含水量较高,湿度较大,通气性和排水性极差。
淤泥的肥力较高,富含有机质和养分,但根系生长受限。
在农业生产中,淤泥需要进行改良和处理,提高通气性和排水性,以适应农作物的生长需求。
土壤质地是土壤的重要特征之一,不同土壤质地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具有不同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土壤因次生盐渍化、酸化、养分缺乏或过剩、连作、滥施农 药等影响植物的产量、品质。
一、土壤特性与作物生长
土壤特性是指土壤所具有的内在特性,它包括土壤物理、 化学、生物等诸多特性。 土壤之所以能够进行植物生产,就是土壤具有肥力。 土壤肥力是土壤各种特性及其相互协调的综合体现。 土壤特性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土壤的肥力水平,进而影响作 物的生长发育和产量、品质。
1. 土壤物理特性与作物生长
土壤物理性质包括土壤母质、土层厚度、土壤颜色、土壤质地、土壤 结构、土壤孔性、土壤容重、土壤空气及土壤通气性、土壤水分、土壤温 度等特性。
(1)土壤颜色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颜色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土壤本身的性质,可粗略表示出土壤的 组成及肥力水平,实践中常以土壤颜色作为识别土壤和判断土壤肥瘦的一 种依据。
第二部分 植物生产与环境条件
第六章 作物生长与土壤
主要内容 一、土壤特性与作物生长 二、土壤障碍对作物生产的影响 三、土壤污染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是地球陆地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是地球陆 地表面分布最广的一种自然物资。
“万物土中生”, 土壤是植物赖以生长发育的基础,它为植 物生长提供合适的环境包括水、肥、气、热及支撑固定作用等。
在土壤质地基本相同的情况下,微团聚体高的土壤,旱 作时耕层比较疏松,容重较低;相反,微团聚体含量低的土 壤,旱作时土块僵硬,容重较大。
(4)土壤容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容重是土壤重要的物理性质之一,它不仅直接影响到 土壤孔隙度与孔隙大小分配、土壤的穿透阻力及土壤水肥气 热变化,而且也影响着土壤微生物活动能力和土壤酶活性的 大小。
进植物生长 ④ 土壤有机质含氮丰富,是微生物所需能量的来源 ⑤ 腐殖酸在一定浓度下,能促进微生物和植物的生理活性 ⑥ 腐殖质有助于消除土壤中的农药残毒和重金属的污染
(2)土壤酸碱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酸碱性是土壤重要的化学性质,是土壤在形成过程中受气 候、植被、母质等因素综合作用所产生的属性,也是影响土壤肥力 的重要因素之一。土壤的酸碱性通常用pH值表示。
植物生长要求土壤的含盐量不得超过0.4%。大棚栽培下,施 入的肥料不受雨水淋溶损失,除了部分被植物吸收外,未被吸收的 养分全部留在土壤中。因此,在施肥量相同的条件下,土壤溶液的 浓度比露地要高得多。而且由于毛细管作用,土壤水分总是向上移 动,这样就导致盐分表聚,集中分布于耕作层内,从而导致了大棚 内土壤的盐渍化。
黑色土壤有机质含量较高,如温光条件好,植物往往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和品质;
红色土壤的无水氧化铁含量较高,呈黄色土壤的含水氧化铁含量较高, 典型的红壤或红黄壤具有这些特征,酸性或强酸性土壤的铁铝活性高,土 壤一般较黏重,植物易缺磷、中铁毒和铝毒;
青色或蓝色土壤的亚铁含量较高,如潜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水田常呈青色或蓝色,还原 性强,早春土温低,早稻易翻秋。
二、 土壤障碍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障碍是指因土壤使用和管理不当,导致土壤状况 恶化,产生各种土壤障碍因子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发育。导 致土壤障碍的因素包括土壤盐渍化、土壤酸化、土壤连作、 土壤养分缺乏与过剩、土壤物理性状变差等。
1. 土壤次生盐渍化障碍及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次生盐渍化是大棚栽培土壤中出现的主要土壤障碍因子。
(3)土壤结构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互相胶结或与腐殖质黏结在一起而 形成大小不一的土壤团聚体。由钙腐殖质将土粒胶结凝聚起 来的一种圆滑疏松近似球形的小土团称团粒结构。拥有较多 团粒结构的土壤,水、肥、气、热较协调,保水供水、保肥 供肥性能较好,土质较疏松,有利于耕作及植物根系的伸展, 比较适合植物生长发育。
土壤供肥性是土壤供给植物养分的能力,主要通过矿物质、有机质的分 解作用,及土壤离子交换作用等途径来实现。一般保肥性强的土壤,供肥性 也强,但土壤中所保存的养分并非都能为植物所利用,故土壤的保肥性与供 肥性并不完全一致,判断土壤的供肥性,不单要看养分含量的多少,还要看 养分存在的形态和转换的难易,以及供应的持续时间。
(6)土壤空气、通气性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影响根系生长发育 影响根系吸收功能 影响种子萌发 影响养分状况 影响植物抗病性 影响植物产量
2. 土壤化学特性与作物生长
(1)土壤有机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植物营养和植物生长发育
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具体讲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① 土壤有机质提供植物需要的养分 ② 土壤有机质能增强土壤的保水保肥能力 ③ 土壤有机质能促进团粒结构的形成,改善物理性质,促
(3)土壤对离子的交换及保肥供肥能力及其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对离子的交换吸附主要是阳离子交换吸附。土壤胶体带电的数量受 土壤胶体的数量、种类及pH值的影响。每百克干土中所含全部交换性阳离子 的毫当量数称土壤的阳离子交换量,是土壤保肥供肥能力的重要指标。
土壤保肥性是土壤具有吸收和保持固态、液态和气态养分的能力,也叫 做土壤的吸收性能,它对保蓄土壤里的肥分和施入土壤中的肥料具有重要作 用。
土壤容重也间接影响作物生长及根系在土壤中的穿插和 活力大小。冬小麦不同容重和水分试验发现,随容重的增加, 总根长和不同层次根长以及它们所占的比例都在减少,地上 部干物质重也在减少。
(5)土壤孔隙状况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孔性是指土壤孔隙的大小及其在土层中的分布,它 是土壤的一项重要物理性质,孔性良好的土壤能够同时满 足植物对水分和空气的要求,有利于养分状况的调节,有 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从农业生产需要来看,适合于作物 生长发育的土壤孔性指标为耕层孔度50%~56%,通气孔 度10%以上,最佳为15%~20%,大小孔隙之比在l:(2~ 4),在土体内的孔隙垂直分布为“上虚下实”。
(2)土壤质地对作物生长的影响
土壤质地指土壤中各种大小土粒的配合比例,又称土壤 机械组成。
土壤质地大体可分为砂土、黏土和壤土3种类型。 相对应而言,根据植物对土壤质地的适应性也分为适砂 土型(花生)、适壤土型(豆类、谷子)和适黏土型(水 稻)。
不同的土壤质地使植物根系伸展程度、根系活力大小表 现不同。研究表明,玉米根系的根数、根干重在不同质地 土壤中的表现依次为:砂土>壤土>黏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