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原理】第3节 原电池(3)

合集下载

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化学反应原理-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Fe-2e-=Fe2+
56g x 2mol 0.2mol
电子守恒法
(5)设计原电池。
(5)设计原电池。硬皮书P15
例:2FeCl3+Cu=2FeCl2+CuCl2为依据。 ①将氧化还原反应拆成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 两个半反应,分别作原电池的负极和正极的 电极反应式 ②确定电极材料 ③确定电解质溶液 一般选反应物中的电解质溶液即可 ④构成闭合回路
练习:【活动与探究】
判断下列能否形成原电池:
Zn Cu Zn Cu Zn Cu
CuSO4
CuSO4

CuSO4


4、Zn-Cu原电池: 将③改进
(1)盐桥:含KCl饱和溶液 的琼脂 作用:连通两溶液形成 闭合回路 若取出,盐桥反应停止 (2)电极反应式 负极 Zn-2e-= Zn2+ 氧化反应 正极 Cu2+ + 2e-=Cu 还原反应 电池反应 Zn+ Cu2+ =Zn2++ Cu
3、原电池原理: (1)现象: Zn片不断溶解,
Cu片上有红色物质析出。 (2)电极反应: 负极 Zn-2e-= Zn2+ 氧化反应 正极 Cu2+ + 2e-=Cu 还原反应
电池反应 Zn+ Cu2+ =Zn2++ Cu
正极只起传递 (3)电子流向:负极→正极 。 电子的作用 电流方向: 正极→负极 。
3、将两极电极反应式相加即得原电池的 总反应式
二、原电池原理的应用:
(1)加快氧化还原反应的速率
如实验室用Zn和稀H2SO4(或稀盐酸) (2)比较金属的活动性强弱 反应制H2,常用粗锌,它产生H2的速率 原电池中,一般活动性强的金属为负极 快。原因是粗锌中的杂质和锌、稀硫酸 活动性弱的金属为正极。负极>正极 的溶液形成原电池,加快了锌的腐蚀, 例如:有金属A和B连接后插入到稀硫酸 使产生H2的速率加快。 (3)制作化学电源。 溶液中,A溶解,B产生气泡,由原电池 原理得知,金属活动性A>B。 (4)用于金属的防护。 (被保护金属作正极)

电化学-原电池

电化学-原电池

电化学—原电池一、原电池的工作原理1、电流是如何产生的?先考虑Zn片。

在如是体系中,Zn有失去电子的趋势,失去电子之后自身变成Zn2+进入到溶液中。

失去的电子可能会经过导线来到Cu片,那么就需要有物质(微粒)在Cu片上得到这些电子,否则Cu片上电子累积而其所带负电荷不被中和,是不可能的。

考量Cu片这边,Cu本身属于金属单质,金属单质不存在负价,所以不可能是Cu片本身得到电子,那么只有与Cu片接触的溶液中寻找可以得到电子的微粒。

由于溶液中存在CuSO4,故Cu2+可以于Cu片表面得到电子,成为Cu单质,在Cu表面析出(因为必须接触到Cu片才能够从Cu片得到电子)。

由此电子在导线中流动,也就产生了电流。

而这个过程中发生的物质变化则是Zn→Zn2+,Cu2+→Cu。

这样的装置能够对外输出电能,被称为原电池。

所以原电池是能够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几个基本定义由于这个装置能够产生电流,向外输出电能,所以可以和物理中的相关定义联系起来。

在物理学中,向外输出电能的装置是电源。

在一个完整的电路中,电流的方向是‹从电源的正极流向负极›,电流的方向被规定为正电荷定向移动的方向,而事实上,在电路中移动的是电子,所以电子的流向就应该是正电荷移动方向的反方向,也就是电流方向的反方向。

电流是正极流出,负极流入,那么电子就是负极流出,正极流入。

所以对于原电池,将流出电子(即失去电子,这个说法将更常用)的一极称为负极,将流入电子(即得到电子)的一极称为正极。

电极名称负极正极电极材料Zn片Cu片电极反应Zn-2e-===Zn2+Cu2++2e-===Cu反应类型氧化反应还原反应电子流向由Zn片沿导线流向Cu片电流方向由Cu片沿导线流向Zn片在氧化还原的原理中,失去电子化合价上升,是被氧化;得到电子化合价下降,是被还原。

结合这个特点,可以丰富对原电池正负极的认识。

负极:失去电子,化合价上升,发生氧化反应正极:得到电子,化合价下降,发生还原反应这是最重要的判断依据。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3课时 原电池教案【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 第3课时 原电池教案【新教材】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必修二

原电池核心素养通过对原电池和工作原理的深入学习,通过自主探究、自主求解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化学素养。

学情分析本节内容为高中化学新课程(人教版)选修4的第四章电化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该内容学生在必修2已有一定的了解,本节是该内容的加深,主要是增加了一个盐桥内容。

本节课试图以“教师实验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分析设计”的学习方式学习。

本节课内容结构大致为:回顾原电池,完成了复习基本概念,总结单池原电池的设计思路,过渡盐桥原电池的设计思路,还探讨了盐桥的作用。

在课程实施过程中,演示实验,观察现象,提出疑问,自主解答。

在自主提问的过程中推动课的前进,旨在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问题意识,学会实验,学会提问、学会探究、学会设计、学会评价。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原电池的概念和盐桥电池的工作原理;2.体会盐桥电池的优点和应用技能与方法:通过对单池原电池与盐桥原电池的设计对比,学会比较;教学重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教学难点电极反应式的书写、原电池正负极判断方法教学方案教师引导实验探究与学生自主提问推进相结合教学用品多媒体设备一、原电池原理1.原电池的概念和实质(1)概念: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实质:利用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把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理论上,任何一个自发的氧化还原反应均可设计成原电池2.原电池构成条件(1)有能自发进行的氧化还原反应发生(一般是负极活泼性强的金属与电解质溶液的反应);(2)有两个活泼性不同的电极:相对活泼的金属作负极,较不活泼的金属或导电的非金属(如石墨)作正极。

【注意】惰性电极是指石墨、金、铂等(3)有电解质(酸、碱、盐)溶液或熔融电解质;(酒精、蔗糖、汽油、苯等为非电解质,不导电);(4)形成闭合回路。

①两电极同时插入电解质溶液中。

②两电极直接接触或有导线连接形成闭合回路;【练习1】3.原电池工作原理:(1)单液原电池(2)双液原电池①盐桥的组成:盐桥中装有由饱和的KCl、KNO3等电解质溶液和琼胶制成的胶冻②盐桥的作用:a.隔绝正负极反应物,避免直接接触,导致电流不稳定;b.通过离子的定向移动,构成闭合回路;c.平衡电极区的电荷。

【化学课件】原电池工作原理

【化学课件】原电池工作原理
• 第3节 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电池
• 第1课时 原电池工作原理
• 1.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 2.掌握构成原电池的条件。 • 3.会设计原电池。
• 一、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探究 • 1.装置
• 2.盐桥 • (1)成分:KCl饱和溶液。 • (2)离子移动方向:Cl-移向 溶液;K ZnSO4 + 移 向 CuSO4 溶液。 • (3)作用 • ①使两个半电池溶液连成一个通路。 • ②使两溶液保持电中性。
• 一、正、负极的判断 • 1 .由组成原电池的电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 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 的非金属为正极。 • 2 .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 是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流动方向是由负极流 向正极。 • 3 .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内离子的定向流 动方向判断: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内,阳离 子移向的极是正极,阴离子移向的极是负极。
• 1 .在理论上不能用于设计原电池的化学反应 是( ) • A . H2SO4(aq) + BaCl2(aq)===2HCl(aq) + BaSO4(s) ΔH<0 • B . 2CH3OH(l) + 3O2(g)===2CO2(g) + 4H2O(l) ΔH<0 • C . 4Fe(OH)2(s) + 2H2O(l) + O2(g)===4Fe(OH)3(s) ΔH<0 • D . 3Cu(s) + 8HNO3(aq)===3Cu(NO3)2(aq) + 2NO(g)+4H O(l) ΔH<0
电流计指 针是否偏 • 3.实验现象 转 Ⅰ Ⅱ
偏转 偏转
电极表面变化情况 锌片质量 锌片质量
减少 减少
,铜片质量 ,铜片质量
增加
增加
Zn极 Cu极 • 4. 实验分析及电极反应 溶液中Cu2+ 得失 电 子 电极 名 称 电极 反 应

高二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高二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原理复习

高二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原理复习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一份高二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原理复习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大家学习化学这门功课,考出一个好成绩。

高二化学知识点:化学反应原理复习【知识讲解】第1章、化学反应与能量转化化学反应的实质是反应物化学键的断裂和生成物化学键的形成,化学反应过程中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

一、化学反应的热效应1、化学反应的反应热(1)反应热的概念:当化学反应在一定的温度下进行时,反应所释放或吸收的热量称为该反应在此温度下的热效应,简称反应热。

用符号Q表示。

(2)反应热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

Q>0时,反应为吸热反应;Q<0时,反应为放热反应。

(3)反应热的测定测定反应热的仪器为量热计,可测出反应前后溶液温度的变化,根据体系的热容可计算出反应热,计算公式如下:Q=-C(T2-T1)式中C表示体系的热容,T1、T2分别表示反应前和反应后体系的温度。

实验室经常测定中和反应的反应热。

2、化学反应的焓变(1)反应焓变物质所具有的能量是物质固有的性质,可以用称为“焓”的物理量来描述,符号为H,单位为kJ·mol-1。

反应产物的总焓与反应物的总焓之差称为反应焓变,用ΔH表示。

(2)反应焓变ΔH与反应热Q的关系。

对于等压条件下进行的化学反应,若反应中物质的能量变化全部转化为热能,则该反应的反应热等于反应焓变,其数学表达式为:Qp=ΔH=H(反应产物)-H(反应物)。

(3)反应焓变与吸热反应,放热反应的关系:ΔH>0,反应吸收能量,为吸热反应。

ΔH<0,反应释放能量,为放热反应。

(4)反应焓变与热化学方程式:把一个化学反应中物质的变化和反应焓变同时表示出来的化学方程式称为热化学方程式,如:H2(g)+O2(g)=H2O(l);ΔH(298K)=-285.8kJ·mol-1书写热化学方程式应注意以下几点:①化学式后面要注明物质的聚集状态:固态(s)、液态(l)、气态(g)、溶液(aq)。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案)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教案)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案评选
教师引导学生交流实验结论及发现的问题(每一排推荐1名代表汇报)。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修正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这一问题的认识。
【质疑】指出上述原电池的正、负极,并写出实验4和实验6的原电池的电极表达式。
【提出问题】上述三个原电池的电流是怎样产生的?
【教师讲解】实验6的双液原电池与前面的单液原电池有何区别与联系?
第二届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
优秀教案评选活动
组织单位:厦门市翔安区教师进修学校
学校:厦门市诗坂中学
年级与科目:高二化学
教材版本:鲁科版(选修4化学反应原理)
课题:第一章第3节第3课时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参赛教师:洪兹田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高二
2.学科:化学
3.课时:1课时4.学情分析:原电池这一概念学生在高一化学必修2已经初步接触过,并能认识简单的原电池及原电池的基本概念。通过本节课学习对电化学知识会有系统的了解,因而无论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都有所加深,可用ml/2006/436156.html(铜锌原电池盐桥动画)
【课堂总_show/id_XMTUyMzI2Nzc2.html(用多少橙子可以给iPhone充电)
(3)关注与化学有关的社会热点问题和科技前沿问题,增强环境保护意识,逐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思想。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写出简单的电极反应及电池反应。
2.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四、教学方法及教学思路
新课改的教学理念强调:课程的设计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关注学生科学探究的学习过程,以及伴随这一过程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和正确的价值观。因此,本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科学探究为主线,采用“实验探究—观察现象—分析讨论—得出结论的实验探究法、动画模拟、分析归纳等学习方式来探索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形成条件,从多种感官刺激学生的兴奋度。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而且还唤起了学生的实验意识、思维意识、探究意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团结协作能力等。

原电池原理

原电池原理

原电池原理
首先,原电池是由正极、负极和电解质组成的。

正极和负极分别是两种不同的
金属或化合物,它们之间通过电解质相互连接。

在正极和负极之间发生化学反应时,会产生电子流动,形成电流。

其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基于电化学反应的。

当原电池连接外部电路时,正
极和负极之间的化学反应就会开始。

在化学反应中,正极会释放出电子,而负极则会吸收这些电子。

这样就形成了电子流动的过程,也就是电流的产生。

此外,原电池的工作过程也与电解质的作用有关。

电解质是一种能够导电的溶
液或固体,它在原电池中起着连接正极和负极的作用。

电解质中的离子在化学反应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能够在正极和负极之间传递电荷,促使化学反应的进行。

总的来说,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化学反应将化学能转换为电能。

正极和负
极之间的化学反应产生电子流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则起着连接正极和负极的作用,促使电子的传递。

这样,原电池就能够产生稳定的电流,为各种电器设备提供电能。

总结一下,原电池的原理是基于化学反应产生电能的。

它由正极、负极和电解
质组成,通过化学反应产生电子流动,形成电流。

电解质在其中起着连接和传递电荷的作用。

原电池因其简单、稳定的特性,在各种电器设备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希望通过本文的介绍,能够让大家对原电池的原理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

必修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必修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必修二原电池工作原理
原电池,也称为原电池池电池或干电池,是一种常见的电化学电池,它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原电池由两个不同的金属电极和一种电解质组成。

在原电池中,负极(阴极)通常由锌(Zn)金属制成,而正
极(阳极)通常由二氧化锰(MnO2)等材料制成。

负极和正
极之间用一层电解质质地保持电中性。

当原电池接通电路后,化学反应开始发生。

在负极处,锌离子(Zn2+)氧化成锌离子,并释放出两个电子,电子则流过外
部电路向正极移动。

在正极处,二氧化锰受到电子的还原,形成锰离子(Mn3+),同时释放出一个氧原子。

这两个半反应共同导致了电荷转移,从而产生电流流动。

负极电子的流动和正极离子的流动构成了电池的电流。

在此过程中,原电池的化学反应会持续进行,直到负极的锌完全被消耗,正极的二氧化锰也几乎被消耗。

需要注意的是,原电池是一次性使用的电池,一旦负极的锌被用尽,电池将无法再产生电流。

当原电池的工作时间过长或电池被过度使用时,二氧化锰也可能过度被还原,导致电池损坏或失效。

总结起来,原电池工作的基本原理是通过负极的氧化反应和正极的还原反应,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并产生电流流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钢铁Biblioteka 析氢腐蚀和吸氧腐蚀比较析氢腐蚀

水膜呈酸性。

吸氧腐蚀 水膜呈中性或酸性很弱。
负极Fe(- ) Fe-2e=Fe2+
电 极 反
正极C(+) 总反应:
2H++ 2e- = H2↑

Fe + 2 H+ ==
Fe2+ +H2↑
Fe-2e=Fe2+
O2+2H2O+4e=4OH2Fe+2H2O+O2= 2 Fe(OH)2 4Fe(OH)2+2H2O+O2=4Fe(OH)3
知识回顾:
碱性电池具有容量大、放电电流大的特点,因而得 到广泛应用。锌—锰碱性电池以氢氧化钾溶液为电 解液,电池总反应式为: B Zn(s)+2MnO2(s)+H2O(l)==Zn(OH)2(s)+Mn2O3(s)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电池工作时,锌失去电子 B.电池正极的电极反应式为: 2MnO2(s)+H2O(l)-2e- = Mn2O3(s)+2OH- (aq) C.电池工作时,电子由负极通过外电路流向正极 D.外电路中每通过0.2mol电子,锌的质量理论上 减小6.5g
Fe2O3 ·nH2O (铁锈)
联 系
通常两种腐蚀同时存在,但以后者更普遍。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联想.质疑
铁生锈的现象随处可见。你有没有想过,为什么铁在 潮湿的环境中比在干燥的环境中更容易生锈?为什么 当一块铜板上有铁铆钉时,铁铆钉特别容易生锈?
如喷油漆、涂油、电镀等
电化学保护法,即将金属作为原电池的 正极或电解池的阴极而受到保护
金属的防护方法
覆盖保护层
衣架和电线的外面包上 某些工具的“机械转动部位”选
一层塑料层
用油脂来防锈,为什么不能用油
生活中常见的一些防护措施
自行车的钢圈和车铃是在钢上镀 健身器材刷上油一漆层以既防耐锈腐蚀又耐磨的Cr
D
B.a试管中发生了吸氧腐蚀,b试管中发生了析
氢腐蚀
C.两试管中相同的电极反应式是:
Fe-2e-=Fe2+
D.红墨水柱两边的液面变为左低右高
金属的防护方法
思考:根据金属腐蚀的原理,你能想出什么防止金 属腐蚀的方法?
2. 金属的防护
改变金属内部的组织结构,制成合金 (如不锈钢)
在金属表面覆盖保护层
4、燃料电池
1)氢氧燃料电池 总反应:
酸性环境
负极:H2-2e- == 2H+
碱性环境 负极:H2-2e- +2OH- ==2H2O
据报道,我国拥有完全自主产权的氢氧燃料电池车 将在北京奥运会期间为运动员提供服务。某种氢氧 燃料电池的电解液为KOH溶液,下列有关该电池的 叙述不正确的是 D
A.正极反应式为:O2+2H2O+4e-=4OH- B.工作一段时间后,电解液中KOH的物质的量不变
_ ++
_ 阴极
阳极
在同一电解质溶液中,金属腐蚀的由快到慢规律如下:
电解原理引起的腐蚀>原电池原理引起的腐蚀>化学
(作为电解池阳极) > (作为原电池负极)

腐蚀>应用原电池保护措施的腐蚀>应用电解池原理保
(作为原电池正极)
> (作为电解池阴极)
护措施的腐蚀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如图, 水槽中试管内有一枚铁钉,放置数天观察: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牺牲阳极保护法——原电池原理
航海的船 只的船底 四周镶嵌 锌块(白 色)
用牺牲锌块的方法来保护船身,锌块必须定期更换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牺牲阳极保护法——原电池原理
原理 :
形成原电池反应时,让被保护金属 做正极,不反应,起到保护作用;而更 活泼金属作负极反应,受到腐蚀。
金属的电化学防护
被氧化
M -ne - Mn+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金属腐蚀的类型:
1)化学腐蚀:金属与氧化剂直接接触而被腐蚀
举例:铜在高温下被空气中氧气氧化而变黑; 做饭用的铁锅天长日久越用越薄等
2)电化学腐蚀 (常见普遍)
当两种金属相接触且又同时暴露在潮湿的空气里或与电 解质溶液接触时,由于形成原电池而发生腐蚀,这种腐 蚀就是电化学腐蚀。
作业
• 名校学案P21-23 (二) 拓展提高 • 书P32 本章自我评测
小结:化学腐蚀与电化学腐蚀
化学腐蚀
电化学腐蚀
金属跟周围物质(气体或溶 不纯金属或合金跟电
条件 液)直接接触被氧化
解质溶液接触
现象
无电流产生
有微弱电流产生
本质
金属被氧化
较活泼金属被氧化
联系 两者往往同时发生,电化学腐蚀更普遍
正极
总:2Fe+2H2O+O2= 2 Fe(OH)2
后续反应: 4Fe(OH)2+2H2O+O2=4Fe(OH)3
Fe2O3 ·nH2O (铁锈)
右图装置中,U型管内为红墨水,a、b试管内分 别盛有食盐水和氯化铵(呈酸性)溶液,各加入 生铁块,放置一段时间。下列有关描述错误的是
A.生铁块中的碳是原电池的正极
铅蓄电池是一种典型的可充电电池,电池总反应式为
Pb + PbO2 + 4 H+ +2SO42-
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PbSO4 + 2 H2O
(D)
A.放电时,电流方向由B过M到A
+-
B.充电时,铅蓄电池的正极应与充电 器电源的负极相连
C.放电时,正极反应是 Pb - 2e - + SO42- == PbSO4
C.该燃料电池的总反应方程式为:2H2+O2=2H2O
D.用该电池电解CuCl2溶液,产生2.24 L Cl2(标准状 况)时,有0.1 mol电子转移
2)甲烷燃料电池 思:试写甲醇燃料电池正负极反应式? +2CO32-
6、某合作学习小组的同学利用下列氧化还原反应设 计原电池: 2KMnO4+10FeSO4+8H2SO4═2MnSO4+5Fe2(SO4) 3+K2SO4+8H2O盐桥中装有饱和K2SO4溶液. (1)发生氧化反应的烧杯是____(填“甲”或“乙 ”)(2)外电路的电流方向为:从____到____(填 “a”或“b”) (3)电池工作时,盐桥中的SO42-移向____(填“甲 ”或“乙”)烧杯.
阴极电保法——电解原理
原理 :将被保护金属与另一附加电极作为电解池的两
个极,使被保护的金属作为阴极,在外加直流 电的作用下使阴极得到保护。此法主要用于防 止土壤、海水及水中金属设备的腐蚀。
阴极
阳极
废铁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练.下列各情况,在其中Fe片腐蚀由快到慢的顺序是
(5) (2) (1) (3) (4)
A 铝片不需要特殊的保护方法。 B 炒过菜的铁锅未清洗易生锈。 C 轮船水线以下的船壳上镶有一定数量的锌。 D 镀锌铁比镀锡铁耐腐蚀。
练习
等质量的两份锌 粉a、b,分别加 入过量的稀 H2SO4,同时向a 中加入少量的 CuSO4溶液,下 列图表示产生H2 的体积(V)与 时间(t)的关系, 其中正确的是: ( )D
(4)甲烧杯中溶液的pH逐渐______________(填 “减小”或“增大”)
(5)甲烧杯中发生的电极反应为
生活中处处可见金属腐蚀现象
船体和铁链
摩托车
金属的腐蚀与防护
1.金属腐蚀: 金属表面与周围的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或因电化学 作用而遭到破坏,称为金属腐蚀。
金属腐蚀的本质:
金属原子 失e- 金属阳离子
D.充电时,阳极反应是: PbSO4 - 2e - +2 H2O == PbO2 + SO42- + 4 H+
3、铅蓄电池的工作原理为:Pb+PbO2+2H2SO4=
C 2PbSO4+2H2O,研读右图,下列判断不正确的是
A.K闭合时,d电极反应式: 2PbSO4+2H2O-2e-= PbO2+4H++SO42- B.当电路中转移0.2mol电子时,I中消耗的H2SO4为 0.2 mol C.K闭合时,II中SO42-向c电极迁移 D.K闭合一段时间后,II可单独作为原电池,d电极 为正极
(1)若液面上升,则溶液呈 中性或弱酸 性,发生
吸氧 腐蚀,电极反应式为:负极:Fe–2e-→Fe2+ , 正极: O2+2H2O+4e-→4OH-
(2)若液面下降,则溶液呈 酸 性,发生 析氢 腐蚀,电极反应式为:
负极:
Fe–2e-→Fe2+
正极:2H++2e-→H2↑ 。
练习
下列事实不能用电化学原理解释的是( A )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析氢腐蚀:
条件:水膜呈酸性。
负极: Fe - 2e- → Fe2+ 正极: 2H++ 2e- →H2 ↑
总:Fe + 2 H+ == Fe2+ +H2↑
H2 O
负极
钢铁的电化学腐蚀
吸氧腐蚀:
条件:水膜呈中性或酸性很弱
负极: F负e极- 2e- → Fe2+
正极
正极:O2 + 2H2O + 4e- → 4O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