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语文教案:4、《古诗两首》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

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范文大全)第一篇:四年级上册语文20古诗两首20、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感悟诗歌的内容,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朋友之间的深厚情谊。
3、激起对祖国诗歌的热爱之情,培养课外主动积累诗歌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想象诗歌所描绘的情景,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古代由于道路崎岖难行,交通工具落后,离别容易再会难,因而以送别饯行表达深厚的情意便成为一种习俗,送别也因此成为诗人笔下常见的题材。
还记得学过哪些送别诗吗?2、今天我们要学的两首诗堪称送别诗中的极品,被人们传诵至今。
请看诗题(揭题),谁来读,指导读出节奏。
二、同时呈现,比较题意1、谈发现:比较这两个诗题,你发现了什么?① 都有一个“送”字。
② 都有地名。
③ 都有人名。
2、顺学情适时理解“之”“使”。
3、理解题目含义。
三、整体诵读,理解诗意,感悟诗情1、都是送别诗,两位诗人会怎样送别自己的好友呢?请同学们自己先读读这两首诗,注意读正确,读出节奏。
2、练读——指名读、正音、点评。
3、这两位诗人分别是在什么时间、什么地方送别的呢?出示:——(时间),——(谁)在——(地点)送——(谁)去——(地点)。
朗读第一首诗前两句,填空。
4、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怎样的三月才叫烟花三月?在烟花三月的长江两岸,你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美景?(理解“烟花”,学生想象画面)②这么美的景色如果让你用诗句来形容,你想到了哪句?③为什么是“西辞”呢?看地图分析。
5、感悟第一首诗的送别之景:①诗人王维又是在什么时间送别友人呢?学生读诗句,填空。
②这是一个怎样的早晨?王维眼中看到的是什么?给你的感觉是怎样的?(窗外绵绵的春雨、依依的杨柳……。
)③窗外那么多美景,诗人为什么只看到“柳“?(古人有折柳送别的习俗,“柳”与“留”谐音,看到柳,即生挽留、不舍之意。
王维多想再留留自己的好友啊,可毕竟皇命难违,重任在身。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5篇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5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学习!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经典教案1《古诗两首》【教学目标】1、学会“莫、腊、浑、疑”等生字,能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体会诗人的心境。
2、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语言的节奏和音韵美。
【教学时数】2课时第一课时(学习《题西林壁》)【教学过程】一、复习《望庐山瀑布》,理解诗题1、导语:一年级时,我们已经学了《望庐山瀑布》,大家一起来背诵。
今天,我们学习另一首写庐山的古诗,诗人苏轼所写的《题西林壁》。
板书课题,读诗题。
2、理解诗题。
自读课文中1、2两条注解,读读诗题的意思(苏轼游庐山时在西林寺墙壁上写的一首诗)二、吟读诗句,理解诗意1、教师范读,让学生听清吟诗的节奏,初步感知诗人的心情。
2、自由吟诗,读准字音,把握吟诗的节奏。
3、学生试说自己已经读懂的诗句的意思,或提出不理解的。
4、理解前两句。
找出诗句中表示方位、角度的词(“横”、“侧”、“远”、“近”、“高”、“低”)。
再出示“岭”和“峰”。
给它们组成不同的词语:山岭、峻岭、高峰、奇峰、山峰……读读前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看说一说。
读后两句诗,告诉我们什么试着说一说。
师归纳:上学期,我们学过《画杨桃》这篇课文,你还记得其中老师说的话吗(……看的角度不同,杨桃的样子就不同。
有时候看起来真像五角星)庐山是那么雄奇壮观,千姿百态,诗人从不同的角度去看,每一回看到的景象却不一样;横着看,连绵不断的峻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近处看,从高处看、低处看……看到山的形状、姿态却不一样。
有感情地齐读前两句。
5、理解后两句。
读一读,比一比,前两句与后两句内容上有什么不同(前两句写看到的景象,后两句写自己的感受)读到这里,你有什么疑问吗诗人这样多次、多角度地看庐山却为什么会说“不识庐山真面目”呢你认为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的真面目呢教师小结: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觉得没有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身在庐山中。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教案「篇一」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学习生字“稚、侧”,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引导学生根据诗句想象小男孩钓鱼是的专心致志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3.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课文的能力。
教学重点及难点:指导学生理解诗意,领会感情,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
教学过程:一、组织教学,引入新课我们学习《古诗二首》的第二首诗。
《小儿垂钓》。
(板书课题)二、检查预习情况(播放录音)1.认读生字词: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借问、遥招手、不应人。
(注意生字“蓬、稚、遥”的字音字形。
)2.教学生字“钓”,注意右边“勺”里面的“点”不要丢掉。
3、学生试读全诗。
三、释题介绍作者读课题,思考:“小儿”指什么?“垂”在字典中怎么解释?用钓竿钓线部分,理解丝线的一头向下可以说成是垂下来的线。
并引导学生理解:“垂钓”什么意思?“小儿垂钓”什么意思?(看多媒体录像,作者简介。
)四、学习前两句1.指名读第一句。
思考:是什么样的小孩在钓鱼?从哪看出他年龄很小?理解“蓬头、稚子”。
这个头发很乱的小孩在干什么?字典中“纶”什么意思?出示投影图,指图理解“学垂纶”就是学钓鱼的意思。
蓬头:形容头发乱。
稚子:儿童,幼小的孩子。
垂纶:垂。
东西的一头向下;纶:丝。
2.指名读第二句。
思考:小孩儿学钓鱼是怎么坐的?坐在哪?投影出示插图帮助理解侧坐:身体象一边歪斜着坐。
莓苔:河边的蒿草。
映:遮掩、遮蔽。
3.指导朗读。
小孩年龄这么小,却独自坐在草丛中模仿大人的样子学钓鱼,你觉得小孩怎么样?(板书:天真可爱)。
这样的小孩你们喜欢吗?要读出对小孩的喜爱之情。
教师范读,学生试读。
4.指名说前两句诗意。
出示投影边听读边体会,想像诗中情景,加上想象再说这两句诗意。
五、学习后两句1.齐读第三句。
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案、教学设计

3.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诗人是如何通过简练的文字,表达出如此美丽的景色和深刻的情感?
(二)讲授新知
1.解读诗歌:教师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古诗两首》,分析诗句中的关键词语,理解诗句的含义。
2.诗歌背景:介绍诗人及其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情感表达。
5.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分层教学:
-在教学中,针对不同水平的学生,设置不同难度的任务,使每个学生都能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提高。
-鼓励学有余力的学生拓展学习,为有兴趣深入研究的同学提供更多资源和支持。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引入话题:教师以生动形象的语言,向学生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博大精深,引导学生体会古诗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和美好意境。
(五)总结归纳
1.知识梳理:教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加深学生的印象。
2.情感升华:引导学生体会古诗中所表达的真挚情感,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3.课后作业:布置与《古诗两首》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4.反馈评价:教师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给予积极的评价和鼓励,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
-理解《古诗两首》的诗歌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
-掌握古诗的朗读技巧,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诗的鉴赏能力。
2.教学难点:
-对古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和记忆。
-对古诗意境的深入理解和感悟。
-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如何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有效交流。
4.作业评价: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

教案古诗两首(秋浦歌一、教学内容《古诗两首》(秋浦歌)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语文教材第五单元第一课。
本课包括《枫桥夜泊》和《登高》两首古诗。
其中,《枫桥夜泊》描绘了诗人夜晚泊船枫桥附近,欣赏江南水乡美景的情景;《登高》则表达了诗人登高远望,思念家乡和亲人的情感。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两首古诗;2. 理解诗文内容,体会诗人抒发的情感;3. 学会诗文中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难点:理解古诗文的意境和诗人抒发的情感;2. 重点:朗读和背诵古诗,掌握诗文中的生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PPT课件;2. 诗文打印稿;3. 生字词卡片;4. 作业本。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利用PPT展示江南水乡的美景,引导学生欣赏并思考:你们在哪里见过这样的景色?诗人是如何描绘这种美景的?2. 自主学习:学生自读诗文,圈出生字词,并借助课下注释理解诗文内容;3. 合作学习: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对诗文的理解和感受;4. 讲解诗文: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诗文内容,讲解生字词,并结合PPT展示诗文意境;5. 朗读与背诵:学生跟读、齐读诗文,并进行背诵练习;6. 实践运用:学生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体会词语的用法和情感。
六、板书设计《古诗两首》枫桥夜泊思念家乡登高思念亲人七、作业设计1. 熟读并背诵两首古诗;2. 运用诗文中的生字词造句,并写在作业本上;3. 家长签字确认。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古诗文的朗读和背诵较为熟练,但对诗文意境的理解还有待提高;2. 拓展延伸:下一节课将继续学习《古诗两首》(秋浦歌)的后续内容,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制定;2. 教学难点的确定;3. 教学过程的设计;4. 板书设计;5. 作业设计。
一、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宿,明确的教学目标能够指导整个教学过程。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

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两首》教案【三篇】《古诗两首》教案二教学目标:1、熟悉三个生字,会写四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古诗,默写《题西林壁》。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教学难点:体会有人生哲理的诗句。
教学预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学习《题西林壁》。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人在庐山时,观看的地点和角度不同,所看到的景象也不一样。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能把读诗的感受与他人沟通。
4.让每一个学生通过合作学习、汇报展现、课堂互动沟通中,都体验到学习带来的喜悦,培育学生的学科兴趣和学习力量。
5.通过学习,逐步感受祖国优秀民族文化的美。
教学重点1.借助以前学过的读诗方法,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心境。
2.引导学生把握好朗读的节奏,把握抑扬顿挫。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者迷,旁观者清“的思想,说说自己的感受。
教学预备:多媒体教学课件教学时间: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同学们,古诗语言精炼,蕴义深刻,是悠久中华之珍宝。
那今日我们就从展现你们所会的古诗开头,一起走进这奇妙的古诗世界。
谁情愿把自己会的古诗与大家一起共享?出示(课件1:望庐山瀑布)同学们会的古诗可真多呀!看到这幅画,你想到了哪首古诗?是啊,很多诗人都被庐山的美景所感动,留下了千古名句。
今日我们也一起去爬庐山好不好?好大家做好预备,我们动身了。
(课件2:风光片)师配乐#教案# 导语:随着美丽的音乐,我们来到了庐山,这里山高水长,云雾迷漫,这里古木参天,鸟语花香,这里流泉飞瀑如梦似幻,我们沿着山道拾级而上,来到了西林寺,走进寺内,映入眼帘的是墙上的一首诗。
现在哪位细心的同学知道了这首诗的名字?(课件3:课题)跟教师一起朗读课题。
1、请结合课文解释,理解题目意思。
(书写在西林寺墙壁上的诗)2、介绍(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书画家,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被合称为“三苏”。
小学四年级语文《古诗两首》教案

8《古诗两首》
教学要求:
1、了解两首古诗的诗句的意思。
2、了解诗的作者的相关知识。
3理解诗句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江南春》作者唐代诗人杜牧。
(2)释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描写江南的绮丽春色。
同时又慨叹南朝覆灭,流露兴亡之感,寄托了讽喻之意。
(3)一二句写今:
千里江南,到处是绿叶红花,到处是水村山郭,到处是酒旗招风,展现了一幅生机勃勃、春色无边景无限的画面。
(4)三四句吊古:
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意图托庇神灵,江山永固,可是时移事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还有多少佛台经院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中呢?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二、学习第二首
1、解释诗题,简单介绍诗人。
(1)《春日偶成》作者宋代诗人程颢。
(2)这首诗是作者春日郊游,即景生情,意兴所致写下来的。
描写了风和日丽的春日景色,抒发了春日郊游的愉快心情。
2、一二句写景:
淡云、轻风、红花、绿柳,加上近午的日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
3、三四句抒情:
身处这宜人春色里,使人陶然若醉,可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4、指导反复朗读,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的美。
三、请学生搜集有关描绘春天美丽景色的古诗并背诵。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

2023年《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5篇)《古诗两首》教学设计1【重点难点】1、识字写字。
2、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课时】两课时。
第一课时〖课时目标〗1、认识本课的十三个认读字和六个会写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两首古诗。
3、学习古诗《春晓》,感悟意境,练习背诵。
〖教具准备〗生字卡片,词卡,录音机,磁带。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谈话引入1、学习了前面的几篇课文,同学们觉得春天怎么样?2、古时候的人们也很喜欢春天,他们写了很多的诗来歌颂春天、赞美春天,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
3、板书课题,认读生字“古、诗、首”。
4、两首古诗的题目是什么?看──看书,谁能读准确?板书:春晓村居(区分“春、村”的读音)二、初读古诗,认读生字1、借助拼音自读古诗,画出本课的生字。
同桌之间互相认读。
2、教师出示生字卡片,引导学生认读。
(开火车读,指名读)3、交流识字方法,记忆生字:⑴加笔画、加偏旁组字自──首十──古古──居亡──忙因──烟口──知⑵换笔画,换部分组字。
读──诗对──树──村睡──眠闪──问──间──闻屋──居醒──醉亲──童外──处岁──多放──散4、读词语巩固读音两首古诗冬眠到处见闻乡村居住烟花童话散步三、正确流利的读古诗1、自由读。
2、同桌互读,能背的可以背给同学听。
3、自愿到前面读或背,让大家欣赏。
四、重点理解《春晓》,感悟意境1、许多同学很小的时候就会背诵《春晓》这首诗了;你们知道这首诗是谁写的吗?(唐代诗人:孟浩然)2、再谈谈这首诗,说说你哪儿读懂了,还有哪儿不懂?根据学生质疑可适当引导:⑴晓:是天刚亮的时候。
“春晓”就是春天的早晨。
⑵眠:就是睡觉的意思。
⑶闻:就是听的意思。
⑷啼:就是叫的意思。
3、请学生们看着课文中的图画,听老师范读古诗,听听老师哪儿的停顿长一些或者字音拖长了。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⑴学生自读,体会感悟。
⑵教师描述,引领大家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4、《古诗两首》
四年级语文教案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学会本课的3个生字,理解词语及诗句的意思。
3、想象古诗描绘的画面,感受古诗语言与意境的美,培养学生对自然美和艺术美的鉴赏能力。
教学重点:
1、通过诵读,理解诗句的含义,体会诗歌的意境,熟读成诵。
2、结合古诗简洁的语言想象丰富的画面,先说再写。
教学难点:
1、诵读古诗,体会作者从听觉、触觉、视觉等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学习作者边观察边想像以及动用各种感官从多角度观察事物的方法。
2、透过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把自己的感受写下来。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调动积累,揭示课题
1、启发学生回忆背诵过的描写春天景色的古诗。
2、引出诗题“江南春”:顾名思义,江南的春天。
全诗描写了江南春天的绮丽景色。
●二、自学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
要求:(1)读准字音,注意节奏。
(2)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2、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意。
3、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4、检查学习效果
(1)指名朗读,集体正音。
然后齐读全诗,注意停顿。
(2)解释词语:
“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楼台”、“四百八十寺”
(3)指名说说诗句的意思。
(大致即可)
●三、反复诵读,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写今
1、学生自由诵读古诗,边读边思考:《江南春》写出了江南春天的哪些特点?(到处是黄莺宛转啼鸣,到处是绿叶红花相互映衬。
依山临水的城乡,迎风招展的酒旗。
)
2、诗的前两句抓住了黄莺、红花、绿叶、水乡、山城、酒旗、春风等七种景物来描写,共同构成了一幅春天江南的画面。
3、看图、配乐辅助,指导学生读出江南春日的美景,用自己的话描述感受到的内容。
(二)后两行——怀古
1、提问:诗歌的后两句还是描写江南春天的吗?
2、学生默读后两句诗,体会一下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集体讨论(抒发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4、教师小结:南朝统治者迷信佛教,广建佛寺,企图依靠神灵的庇护,永保江山稳固。
可是时移世易,当年的四百八十寺,有多少楼台意境掩映在苍茫的烟雨之中了呢?
5、带着理解,学生再次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6、练习背诵古诗。
●四、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江南春》。
3、依据《江南春》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回顾,诗题导入
1、背诵《江南春》。
2、师:这节课我们还要学习一首描写春天美丽景色的诗歌。
(板书诗题:春日偶成)教师简介作者程颢。
[程颢(1032-1085),北宋著名儒家学者。
字伯淳,号明道。
河南洛阳人。
少年时曾与胞弟程颐同学于当时名儒周敦颐。
嘉祐二年(____年)登进士第。
历官鄠县主簿、上元县主簿、泽州晋城令、太子中允、监察御史、监汝州酒税、镇宁军节度判官、宗宁寺丞等职。
在政治
四年级语文教案
●二、自读古诗,疏通文字
1、学生自由读《春日偶成》。
(要求同前首)
2、集体交流对诗歌的理解。
(1)指名提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互相启发。
(2)边读边引导想象,逐句谈理解。
(3)师生小结:一、二句写景——云淡、风清、花红、柳绿,加上近午的阳光,长流的河水,多么自然有致的大好春景啊!三、四句抒情——生处这宜人的春色中,诗人完全陶醉了,可有谁知道他内心的快乐,甚至还以为他像少年人一样偷闲贪玩呢!
●三、反复品味,精读古诗
1、学生自由读古诗,思考: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程颢怎样的心情?
2、集体交流,通过诵读、言说表达自己对诗歌内涵的理解。
3、反复练读,熟读成诵。
●四、合作探究,拓展延伸
1、学生再读两首古诗,思考:读了这两首写春景的古诗,你想到了什么?然后交流。
(提倡引用诗中原句,学以致用。
)
2、回忆自己看到的春景,开展“春游归来”赛诗会(既可背诵其它写春天的古诗,又可以自己创作。
)
五、布置作业
1、背诵并默写《春日偶成》。
2、改写《春日偶成》。
(将古诗变为白话文)
板书设计:
江南春春日偶成
千里莺啼绿映红,云淡风轻近午天,
水村山郭酒旗风。
傍花随柳过前川。
南朝四百八十寺,时人不识余心乐,
多少楼台烟雨中。
将谓偷闲学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