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成语中的传播技巧举隅

合集下载

汉语成语中的传播技巧举隅【文献综述】

汉语成语中的传播技巧举隅【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汉语言文学汉语成语中的传播技巧举隅科学是没有国界的,知识的传播无需护照。

传播学现已流传、扩散到世界各国,受到政治界、经济界、文化界、教育界、学术界的普遍重视,成了一门真正的“世界性学问”。

现在学界主要对传播策略,传播技巧,传播媒介,传播环境,传播效果,传播本土化等一些问题做研究。

本文主要对传播技巧,策略和传播的本土化着重研究。

只要通过汉语成语中的传播技巧的举例,通过举例揭露本质。

策略是胜利之本,传播策略的运筹和决断有它的自己特殊的循规合律的原则和途径。

汉语成语中,有很多成语运用了传播策略,利用传播技巧,体现了传播的本土化。

(一)传播学的本土化传播学最先出现在美国,对于引进这门学科的其他国家来说,传播学是舶来品。

但是,引进不是照搬、不是移栽,而只是一种手段、一种途径,最根本的是要通过引进达到系统了解、分析研究、批判吸收、自主创造、为我所用的目的。

[1]如果传播学不同一定的历史、社会、文化条件相吻合,不在一定的民族土壤上生长出来,不与所在国家传播实践相结合并为其服务,而只是简单地贩卖和照搬,那必然会遭到人们的拒绝,甚至反对。

[2]本土化趋势,既不是一概排斥西方传播学,也不是照抄照搬西方传播学,它实际上是“迎中有拒、拒中有迎”,即所谓迎新不迎旧,排污不排外,努力把内面和外面两个世界的优点和精华都收归己用。

重视传播学的本土化建设,还要注意继往开来、承前启后。

亦即研究现实,不要割断历史,而要研究历史,也要联系现实,使开放的传播学有着深厚的本土根基[3]。

越是本土的,就越是世界的。

对于中国传播学来说,本土化建设既可以增强其学科个性和民族特点,也可以推进其走出国门、走向世界,适应传播学研究的国际化趋势。

而更重要的是可以为中国大众所接受,成为他们的精神食粮。

因此,中国传播学只有针对中国国情,联系传播实际,从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学术中吸取营养,适应中国的社会特征、文化积淀和受众的心理态势、意识取向等条件,才能真正在中国大地上生根、开花、结果,才能真正融入中国的主流文化,成为一个有机组成部分,也才能参与国际传播研究的沟通与交流,取得与国外学者平等对话的地位与权利,并为国际传播学作出贡献。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

汉语成语的使用技巧总结1. 理解成语的含义成语是汉语中常用的固定短语,具有特定的含义和用法。

在使用成语之前,要确保自己对其含义的理解是正确的,以避免语义上的错误。

2. 注意成语的搭配成语的搭配是指将成语与其他词语组合在一起使用。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搭配的词语是否合适,以确保语句的流畅和准确性。

3.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成语大多源自于历史典故、文化故事或历史事件等。

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用法,同时也能增加对中国文化的了解。

4. 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一些成语使用时有时态和语境上的限制。

在使用成语时,要根据具体语境和需要选择合适的时态,以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恰当性。

5. 多读多练多积累成语的掌握需要通过多读多练来提高。

可以多读相关的文章、故事或诗词,通过实际运用来加深对成语的理解和记忆。

6. 使用成语要恰到好处成语的使用要适度,不要过度和滥用。

在写作和口语中的使用应尽量恰到好处,以免显得啰嗦或造成语言呆板。

7. 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是汉语语言美的体现。

在使用成语时要注意其音律和节奏感,以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8. 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成语是语言的表达方式之一,应结合实际情况来使用。

在写作或口语中,要根据具体内容和语言目的选择合适的成语,以增加表达的准确性和生动性。

总结:通过合理地理解成语的含义、注意成语的搭配、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注意成语的时态和语境、多读多练多积累、恰到好处地使用成语、注意成语的音、韵和节奏以及结合实际情况使用成语等使用技巧,我们可以更好地运用汉语成语,丰富语言的表达,增加语言的韵味和美感。

形容传播方式的成语

形容传播方式的成语

形容传播方式的成语
以下是一些形容传播方式的成语:
1. 广为流传:形容信息或知识在人群中广泛传播,被广泛接受和运用。

2. 风靡一时:形容某个事物在某个时间段内非常流行,被广泛传播和接受。

3. 传播迅速:形容信息或知识传播的速度非常快,非常快地扩散到各个角落。

4. 深入人心:形容某个信息或知识非常深入人心,被广泛接受和运用,并成为文化的一部分。

5. 口耳相传:形容信息或知识通过人们的口语传递而得到传播,而非通过书面形式或其他媒介。

6. 广为流传:形容某个作品、思想、文化等在各个地区、各个阶层都得到广泛传播。

7. 深入人心:形容某个思想、文化、理念等非常被人接受,并成为了社会的一部分。

8. 人云亦云:形容人们跟随着大众的意见,没有自己的见解和思想。

9. 传播媒介:指用于传播信息的媒介,如书籍、报纸、电视、网络等。

10. 人际传播:指人们之间的交流和传播信息的方式,如口头传播、书信、电子邮件等。

成语解读的技巧与方法轻松掌握成语的含义与用法

成语解读的技巧与方法轻松掌握成语的含义与用法

成语解读的技巧与方法轻松掌握成语的含义与用法成语是中文语言中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通过简洁而形象的字词组合,传递着深刻的哲理和生动的形象。

然而,由于成语的特殊性,很多人在阅读和理解成语时常常感到困惑。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一些成语解读的技巧和方法,帮助大家轻松掌握成语的含义与用法。

一、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了解成语的来源和典故是理解成语含义的重要基础。

成语来源于历史、文学、传说等各个领域,它们都有着特定的背景和故事。

通过了解成语的来源,我们可以更加准确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例如,成语“画蛇添足”源于一则故事,告诉人们不要多此一举;成语“打草惊蛇”则源于《战国策·赵策一》中的故事,意味着做事要谨慎小心。

二、寻找成语的上下文语境在阅读成语时,了解成语所在句子或语篇的语境是至关重要的。

通过分析成语所处的上下文,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成语的含义。

有时,成语在不同的语境中可能会产生不同的解读。

例如,成语“一毛不拔”可以表示人吝啬小气,也可以表示人非常大方,在不同的语境中含义会有所变化。

三、注意成语的形象比喻和修辞手法成语通常采用一些形象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表达特定的意思。

在理解成语时,我们可以通过抓住其中的比喻和修辞手法来推测其含义。

例如,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羊补牢”就是一种典型的比喻手法,意味着事情出了问题后及时补救。

成语“杯弓蛇影”中的“杯弓蛇影”则是一种夸张的修辞手法,比喻人过于敏感和多疑。

四、善用工具书和网络资源在学习和使用成语时,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是我们的好帮手。

现在有很多成语词典和成语查询网站,可以帮助我们查找成语的解释、来源和用法。

通过查阅工具书和网络资源,我们可以更系统地了解成语,并且及时解决我们在学习和运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

五、积累和运用成语最后,要想熟练掌握成语的含义与用法,积累和运用是必不可少的。

在日常学习和阅读中,我们应该多花些时间注意观察和记忆成语,积累一定量的成语词汇。

在写作和口语表达中,我们适当地运用成语,可以提升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且增加文章或对话的韵味。

关于传播的成语

关于传播的成语

关于传播的成语
1. 传草带木:传播口耳相传,世世不绝。

2. 传花接龙:传递信息,不断转达下去。

3. 传信飞鸽:传递好消息、好音讯。

4. 背道而驰:行动相反,传播不一致。

5. 火中取栗:以危险的方式获取信息或传播消息。

6. 纷至沓来:信息或消息大量涌入或传达进来。

7. 与世隔绝:因为种种原因而无法传播或接收信息。

8. 拾人牙慧:在他人讲话中发现新知或新思路,加以传播推广。

9. 传道授业:传播知识教育、传道说法。

10. 以小见大:从一个细节、一个局部,推及到整体,传达更
深刻的含义。

11. 举世瞩目:引起世界范围内的关注和传播。

12. 借助他人之力:通过他人来传播信息,增强影响力和效果。

13. 风声鹤唳:指谣言、传言等危言耸听的消息,并广泛传播。

14. 满城风雨:指一事件引起广泛关注,消息传播迅速、气氛
紧张。

15. 喜闻乐见:指受众非常愿意收听、看到的消息或娱乐活动。

16. 暗渡陈仓:隐秘传播,不让他人察觉。

17. 铁口直言:直言不讳,不回避问题,传播真实信息。

18. 盛传一时:指某一消息短时间内传播到极大范围内。

19. 宣扬大道:传播正能量,宣扬知识和道理。

20. 空前绝后:无与伦比,无法超越,消息传播广泛且极具影
响力。

汉语成语的传播学语境分析

汉语成语的传播学语境分析

汉语成语的传播学语境分析中国传播文化孕育在深厚的历史传统之中,汉语成语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样包含有关传播活动的丰富内容。

本文从汉语成语的传播学语境视角,拟从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的维度,剖析我国古代的传播学史和传播文化,并简要论述传播本土化的问题。

【关键词】口语传播;文字传播;官方传播;传播本土化传播学自20世纪50年代传入中国以来,历经了吸收、借鉴、融合的历史过程。

然而反观数十年中国的诸多传播学理论研究,无不是建立在西方传播学理论基础之上。

中国作为历史悠久、文化浑厚的文明古国,传播文化自有氏族社会以来,即展开了它的发轫历程。

从传播学理论本土化的角度看,我国的传播学研究在有限度的借鉴西方的基础上,更应从中国历史文化的深厚积淀中,挖掘和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传播文化和理论。

汉语作为中华民族数千年发展的文化结晶,内容包罗万象,意蕴博大精深。

而成语可谓汉语的精华所在,语意凝练,言简意赅,具有极强的表现力。

与此同时,成语多出自我国古代的历史典故、名人文集、社会事件等代表时代特征的社会现象,是对社会事实的真实反映。

笔者拟从传播方式和传播形态两个维度进行分析。

一、传播方式:口语传播和文字传播口语传播在人类社会生活中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众所周知,口语在很长的历史时期中,一直是传播活动的重要载体。

汉语成语中包含有很多关于口语表达的成语,如“津津乐道”(清·颐琐《黄绣球》)、“口若悬河”(《世说新语·赏誉》)、“侃侃而谈”(《论语·乡党》)、“出口成章”(《诗经·小雅》)、“滔滔不绝”(《开元天宝遗事》)等。

尽管口语在传播活动中扮演了无可比拟的角色,但其本身也伴有非常明显的局限性。

成语“三人成虎”(《战国策·魏策二》),原意说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了。

《呂氏春秋·察传》对此也有深刻的认识:“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

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

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

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研究——以“一言不合”为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语言也不断地变化和演变。

人们的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以及文化传承等方面都会对语言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

成语和流行语作为语言的一部分,也在这种影响下不断地发生变异。

本文以“一言不合”为例,探讨语言变异视角下成语流行语的传播过程与特征,并分析其原因和意义。

一、“一言不合”成语的传播与变异“一言不合”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中,原指人们的意见不合,无法达成共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一言不合”逐渐被人们所使用,并成为了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

在不同的地区、群体和场合中,人们对“一言不合”的理解和使用也会产生一定的差异,出现了不同的变异形式。

1. 发展历程(1)传统文化未曾消失在传统文化的影响下,“一言不合”最初的表达方式并未有很大的变异。

在早期的语言使用中,“一言不合”常常用于描述人们的意见和看法不一致,出现分歧的场合。

比如,“中庸之道,一言不合则孤单而羸,万事高骛而不完全”(清·纪昀《牧鹤词·此俏无多话》),清代的纪昀将“一言不合”运用于书法的论述中,同时表达了人们在书法创作中需要追求完美,不断超越自我追求高峰的心态。

(2)人民语言的崛起随着新时代的到来,“一言不合”作为一种通俗易懂的表达方式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过程中,“一言不合”经历了一定的变异和发展,不再局限于描述人们之间的意见分歧,而是被引申为一种形容词,用于形容人们在生活中的各种不愉快和矛盾。

比如,“这对情侣一言不合就会大吵大闹”,“这两个同事一言不合就会各怀心思”等,这些表达方式形成了一种全新的使用方法,让人们更加形象地理解和描述生活中的各种情境。

2. 变异特征(1)语义变异随着“一言不合”在不同地区和群体中的使用,其语义也会产生一定的变异,比如在南方地区,人们可能用“一句话”或者“一句话不说”来代替“一言不合”。

成语与传播学

成语与传播学

成语与传播学中国古代成语中就有大量的传播学道理。

我先抛砖引玉:1.弦外之音(所谓听话要听音,非语言符号的重要性)2.闻风而动(风即讯息,说明传播的效果不错)3.口口相传(口头传播啦)4.三人成虎(人际的口头传播多谣言)5.察言观色(信息的收集多么重要啊)6.抵足而眠(体态语言昭示情感交流)7.只可意会,不可言传(静态语言的局限性)道听途说风声鹤唳人微言轻言而无文,行之不远一笑倾国对牛弹琴鸡同鸭讲人云亦云指桑骂槐一呼百应锦衣夜行(2007-10-25 17:05:29 周不同)“不立文字”很有意思,是一种反传播。

佛家说的要以心心相通啊。

(2007-10-26 12:35:15 比如说)呵呵。

大多是反应人际传播的,少数和群体传播关联。

三十六计中的成语大多都可以纳进来。

(2007-10-26 12:41:52 周不同)以“心”为主题的成语传播学:1.讲人内/际传播的:怀恨在心、扪心自问、腹诽心谤、以心传心、心有灵犀一点通、居心叵测...... 言为心声、促膝谈心、问心无愧、计上心来、心直口快......2.讲效果的:触目惊心、惊心动魄、刻骨铭心、深入人心、口服心服、一见倾心......3.讲策略/方法的:攻心为上、诚心诚意、蛊惑人心、笼络人心、平心而论、推心置腹......4.讲信息收集/传播过程的:耳听心受、人心如面、口是心非、专心致志(2007-10-28 22:25:25 比如说)言传身教(...)百口莫辩(传播方法可能有问题...)不耻下问(算策略摸?)妖言惑众(策略,绝对的策略~~)言过其实(效果~)言简意赅(效果?!)言之无物(效果贼差~~)添油加醋(方法?)信口雌黄/开河不玩了~~正事还没做完呢~都怪今日教学方法太有趣啦~~(2007-10-28 22:59:06 luoluoya)4.三人成虎(人际的口头传播多谣言)这个非常虎,连给出的谣言感染机制最小人数底线都和Solomon Ash的实验结果一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成语中的传播技巧举隅
整理汉语成语的传播技巧是传播学本土化的重大工程。

汉语成语具有丰富的传播现象,很多成语传达了传播策略和传播技巧,是传播学本土化的重要学术资源。

我们试图按照邵培仁《传播学》的传播策略与传播技巧的分类与顺序对相关汉语成语进行分析,我们认为下述成语运用传播技巧比较突出:
1.以儆效尤——直接性谋略的恐惧诉求。

《左传·庄公二十一》:“郑伯效尤,其亦将有咎。

”效尤指模仿别人的过错。

清代李绿园《歧路灯》:“自宜按律究办,以儆效尤。

”指处理一个坏人或一件坏事,用来警告那些学着做坏事的人,“明确告诉接受者,你若不按照传播者所说的去做,那么与此相关的不幸和灾难将会降临到你的头上。

相反,就会福星高照。

”[1]类似的还有“杀鸡儆猴。


2.千金买骨——间接性谋略的典型示范。

出自《战国策·燕策一》,燕昭王求贤若渴,贤人郭隗给燕昭王讲了一个故事:古代一位侍臣为君王买千里马,却只买了死马的骨头回来,君王不解而大怒。

侍臣解释说,如果大家看见君王连千里马的骨头都肯用重金买回来,就会认为君王是真正想要高价买千里马,自然而然把千里马送上门来。

后来果真如侍臣所言,不到一年就有几匹千里马被呈送上来。

这是抓住典型,以点带面的典型示范,“敲山震虎”与之相似。

3.曾参杀人——连续性谋略中的疲劳战。

出自《战国策·秦策二》:“人告曾子母曰:‘曾参杀人。

’曾子之母曰:‘吾子不杀人。


织自若。

有顷焉,人又曰:‘曾参杀人’其母尚织自若也。

顷之,一人又告之曰:‘曾参杀人。

’其母惧,投杼逾墙而走。

”这个典故告诉我们即使是一些主观上被认为是不可能的事实,如果经过多人的反复传播,也会动摇受众的信念——“谬误重复一千次就是真理”,“三人成虎”类似。

4.旁敲侧击——组构技巧中的暗示法。

比喻说话、写文章不从正面直接点明,而是从侧面曲折地表明观点或加以讽刺、抨击。

清代吴趼人《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第20回:“只不过不应该这样旁敲侧击,应该要明亮亮的叫破了他。

”“打草惊蛇”、“敲山震虎”、“含沙射影”“指桑骂槐”、“拐弯抹角”、“话里有话”也属于这一传播技巧。

与“直言不讳”、“直截了当”、“单刀直入”、“开门见山”相反。

5.先声夺人——组构技巧里的首位法。

先张扬自己的声势以压倒对方,也比喻做事抢先一步。

这则成语出自《左传·宣公十二年》:“军志曰:‘先人有夺人之心’,薄之也。

”表示先造成声势,以破坏敌人的士气。

传播学认为“在出现两个以上的传播者或阐述两种不同的观点时,先出场的传播者和先阐述的观点在其特定的情境中获得了较大的传播效果,谓之首位法。

”[2]
6.子曰诗云——论证技巧里的引证法。

“子”指孔子,“诗”指《诗经》,“曰”、“云”:说,泛指儒家言论。

元代宫大用《范张鸡黍》第一折:“我堪恨那伙老乔民,用这等小猢狲,但学得些妆点皮肤,子曰诗云。

”指的是传播者在讯息传播中巧妙合理地引用事
实材料和理论资料作为证明反驳观点的论据。

“引经据典”类似。

7.言传身教——鼓动技巧里的角色扮演法。

《庄子·天道》:“语之所贵者意也,意有所随。

意之所随者,不可以言传也。

”用自己的语言教育人,用自己的行动带动人,用自己的做法感动人。

这种技巧的影响力取决于接受者对角色扮演者的认同程度和相信程度。

如果你在受众面前的所作所为被认为是某种意义上的“自己人”,那么他就会对你产生亲近感或好感,进而会相信你的观点和主张。

反之,如果受众以为你是高高在上,或者认为你的一言一行是虚假的、做作的,那么你本人和你所持的观点及主张就会遭到拒绝或回避。

“以身作则”类似。

8.众矢之的——鼓动技巧里的号召从众法。

出自《鲁迅书信集·致许寿裳》:“语堂为提倡语录体,在此几成众矢之的。

”属于,从众是一种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它来源于群体意见和规范对个体的不知不觉的压力感。

所谓号召从众法,是指传播者的讯息总是力图让接受者相信,能对他们产生真实或臆想压力的那个群体(个人)都已经或正在接受他的观点和方案,暗示(号召)接受者要想避免孤立、减少压力就应该采取与大家相一致的态度和行动。

由于这些说法一时无法核实、反驳,因而在特定的情况下从众的趋向往往表现得非常强烈。

众口铄金,众口一词,众毁销骨也属同类型的成语。

9.三缄其口——传递技巧里的沉默法。

孔子崇尚周礼,曾专程到周王朝考察文物礼仪制度。

据《说苑·敬慎》载,孔子在参观周王祖庙时,看到台阶右侧立着一个铜铸的人,但嘴被扎了三道封条,
背面刻着一行字:“古之慎言人也,戒之哉!戒之哉!无多言,多言多败”。

后来人们便以“三缄其口”比喻“慎言”了。

这就是沉默法——“传播者出于某种原因、某种需要和某种策略的考虑,在某个问题或事件上暂时采取不发言、不评论的回避态度。

”[3]“金人缄口”、“守瓶缄口”、“齰舌缄唇”都是类似成语。

10.拭目以观——抗御技巧里的接种法。

出自宋代邵博《闻见后录》卷十五:“公既在位,中外咸喜,信在言前,拭目以观。

”“这是通过对接受者的预存立场和所持正面观点加以轻微地攻击或驳斥来达到抵制反面信息的一种方法。

”[4]“兼听则明偏信则暗”、“拭目以待”为同一类型的成语。

汉语成语中的传播技巧和策略可谓不胜枚举,本文旨在抛砖引玉,难免挂一漏万,期待传播学学者们对这一课题进行全方位的深入探究,在传播学研究领域开辟出一片中国化、本土化的新境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