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1 发布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span]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告第880号关于发布国家标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的公告现批准《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为国家标准,编号为GB50137-2011,自2012年1月1日起实施。
其中,第3.2.2、3.3.2、4.2.1、4.2.2、4.2.3、4.2.4、4.2.5、4.3.1、4.3.2、4.3.3、4.3.4、4.3.5条为强制性条文,必须严格执行。
原《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同时废止。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二〇一〇年十二月二十四日[1]2 正文内容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总则1.0.1为统筹城乡发展,集约节约、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地资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的要求制定、实施和监督城乡规划,促进城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制定本标准。
1.0.2本标准适用于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用地统计和用地管理工作。
1.0.3编制城市(镇)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除应符合本标准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
术语2.0.1城乡用地town and country land指市(县)域范围内所有土地,包括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
建设用地包括城乡居民点建设用地、区域交通设施用地、区域公用设施用地、特殊用地、采矿用地等,非建设用地包括水域、农林用地以及其他非建设用地等。
城乡用地内各类用地的术语见表3.1.2。
表2.0.1城乡用地分类中英文对照表代码 codes 用地类别中文名称 Chinese英文同(近)义词 English H建设用地 development,land E 非建设用地 non-development,land2.0.2城市建设用地urban development land指城市和县人民政府所在地镇内的居住用地、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商业服务业设施用地、工业用地、物流仓储用地、交通设施用地、公用设施用地、绿地。
基于生态敏感性分析的城市非建设用地划分研究

够为 城市非建 设用 地 的划分提 供科 学依 据 。本 文在
基金项 目: 国家 自然 科 学 基 金 课题 ( o44 14 ) 教 育 部 “ N .0702 及 新 世 纪 人 才 支 持 计 划 ” 助项 目。 资
工 程技术 类 、 田保 护类 、 农 战略 控制类 j 。然 而事 与
于 G S的生态 敏感性 分析 划分城 市非 建设 用地 的必 I
要性 、 行 性 。 可 来自内不得用于集 中城 市建 设 的土地 。其在 空 问上 主要 表现为城市规划 区内 , 市建设用地之 外的“ 白” 城 空 或 者“ 绿色” 区域 , 括 城市 总 体规 划 所 确定 的 、 城 包 对 市发展具有重大生态 意义的生态廊道 、 大面积林 地或 绿地等 。城市非 建设 用地 是城 市生 态环 境 的主要 承
【 要 】 市 非 建设 用地 数 量 、 能 与性 质 的 巨大 变化 , 定 了必 须 改 变 传 统城 市 非 建 设 用地 规 划 和 管 理 策略 。通 过 划 分城 市 摘 城 功 决
非 建 设 用 地 中的 生 态基 质 用地 和 可建 设 用地 , 严格 确 定 其 边 界 , 分 别 予 以 严 格 的保 护 和 发展 导 引 , 而协 调 城 市非 建设 用 并 从
地 保 护 和 发展 的 矛盾 。 生 态敏 感 性 分 析 作 为 理 论 成 熟 、 用 广 泛 的 技 术 方 法 , 够 为城 市非 建设 用 地 划 分 提 供 科 学 有 效 的依 应 能
据 。 文 章 以 南 京 市 江 宁 区 大连 山一 青 龙 山片 区为 例 , 取 合 适 的 生 态 因子 和 分 析 方 法 , 究各 因 子 对 地 块 生 态敏 感度 的 综 合 选 研
绿色基础设施视角下的非建设用地规划策略

张
媛 / Z H A N GY u a n
切入 ,通过对非建没用地规划与G I 的内容差 悱 州质性 比较分
吴 雪飞 / WUX u e — f e i
市实际现状探 索( I 视角下的非建 没用地规划程序 方法 最终提 买现非建设J I l J 地的精 f J f j 保护 与协 同合作 ,促进环境资源的优化配
2 O1 2 年颁布实施 的 《 城市用地分类 与规划建设用地标
准 》增加城乡用地分类并重新确定非建设用地的内涵与位
置 ,进 一步 推动 了非 建设 用 地相 关实践 与 研究 。
但 目前菲 建设 用 地规 划 在科 学理 论与 科 学方 法上 仍 有
诸多 不足 , 与 此 同时 作 为精 明保 护先 锋 的绿 色基 础设 施 战 略 ,则可 为非 建 设用 地规 划提 供 新 的科学 途 径 ,并在 一 定 程 度 上填 补其 理论 与方 法的 空缺 。
城 市 绿 地 系 统
绿色基础设施 视角下 的非建设用地规划策 略
St r a t e g y S t u dy o n t h e No n — c on s t r u c t i v e L a n d Pl a n n i n g f r o m Gr e e n I n f r a s t r u c t u r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序
c o n t e n t s i n t o n o n - c o ns t r u c t i v e l a n d p l a n n i n g ,t h r o u g h t h e a n a l y s i s o f h e t e r o g e n e i t y a n d h o mo g e n e i t y o f t h e i r c o nt e n t s b y t h e c o mp a r i s o n b e t we e n no n — c o n s t r u c t i v e l a n d pl a n n i n g a n d G1 . An d c o mb i n i n g wi t h t h e s t a t u s qu o o f t h e Chi n e s e c i t i e s t h e p a p e r e x p l o r e s t h e p r o c e s s e s a n d me t h o d s o f n o n — c o n s t r u c t i v e l a n d p l a n n i n g u n d e r t h e p e r s p e c t i v e of " GI . Fi n a l l y t h e p a p e r p r o p os e s t o e n h a n c e t h e e c ol og i c a l b e n e i f t s o f n o n — c on s t r uc t i ve l a n d p l a n n i n g , i mp r o v e t h e p a t t e r n o f n o n -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l a n d p l a n n i n g , r e a l i z e s ma r t p r o t e c t i o n a n d c o o r d i n a t i o n , a n d p r o mo t e t h e o p t i mi z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e d a l l o c a t i on of e n v i r o n me n t a l r e s o u r c e s .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计划【最新】

城市规划调查研究计划一、现场踏勘任务:了解城市概貌、老城区特点、新区位置与老城关系特点、城市外围用地情况、主要工程设施情况等。
二、基础资料收集(一)基本情况1.城市(分区)历史沿革:a.市建设志、地方志、地名志[档案馆]b.人口普查资料(最新资料)[公安局]c.市工业普查资料(注明现状用地上的工业企业)[统计局]d.市地质勘察报告[市地质工程勘察院]e.近年年国民经济统计资料 [统计局]f.市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市发改委]g.市"十一"计划[市发改委]h.上一版市城市总体规划及现有的相关规划文件[市规划局]图纸:a.市1:10000地形图两份b.市1:10000电子地形图一份c.市地图两份[市规划局,国土局]2.地理位置a.城市或分区的区位条件,周围的自然环境(江、河、山等)情况b.城市或分区现状面积及其周围地区的发展现状[国土局,规划局,市地质勘察院]3.自然资料自然条件a.气象与气候:雨量、温度、湿度、风向、风玫瑰图[气象局]b.工程地质及水文资料:地形、地貌、土壤性质、承载力、不适宜建设地区、地下水位等[国土局,水利局]c.地震:地震烈度、最高震级等、防震部门对建设的要求。
历史上有无发生过地震,强度如何。
[地震局] 自然资源a.矿产资源:境内主要矿产种类、储量、品位、开采条件、分布及目前开发利用情况b.土壤资源:总面积,其中耕地、林地、水面、道路及城镇占地面积,土地利用特点[国土局]c.旅游资源[旅游局](二)人口资料1 市农业人口、非农业人口2 生育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及控制目标3 机械增长率、迁入迁出的量及去向、来源、机械增长原因4 人口年龄结构及性别比例,人口百岁图5 人口文化程度6 劳动结构:实际从事第一、二、三产业人数,待业人数7 劳动力流动情况:外流劳动力-去向,流入劳动力-来源8 外来暂住人口数(就业、非就业)9 流动人口数[公安局,规划局](三)城市用地及城市规划情况1.城市用地a.历年来城市用地的发展变化情况(用地分布,开发征地增长数,用地发展方向).b.现状用地分布(现状图)及各项用地构成(面积及占总用地比例)情况.c.现状用地布局及用地结构存在的问题.d.现状城市土地有偿使用情况(出让面积、出让方式、各类用地征费、基础设施配套费、拆迁补偿情况)2.总体规划基本情况(仅对分区规划而言)a.所确定的城市社会,经济发展目标及城市发展的技术经济依据和发展条件.b.所确定的城市性质,规模及各分区的性质规模.c.所确定的城市总体布局和主要发展方向,市中心及分区中心的位置d.所确定的城市用地面积,用地构成e.所确定的近期建设主要项目、分布及用地发展方向.f.所确定的主要经济技术指标.g.所确定的各专项规划内容(道路交通、对外交通、园林绿地、给水排水、电力电讯、燃气、环保、环卫、防灾、旧城改造、各城保护、郊区规划等).h.城市规划及建设主要技术政策. [规划局](四)居住情况、工业、仓储资料1.居住a.市居住用地的分布、新建小区数量、规模b.住宅总面积(按层数和性质分类统计,如高、多、低层的比例,公、私房的面积及比例)c.现状住宅建筑的结构类型、质量d.一般住宅小区的技术指标及绿化情况 [规划局]2.工业a.市各项工业用地分布现状b.市各项工业全年总产值、近期发展设想(工业普查资料)c.市工业发展计划d.市工业总就业人数、行业人口 [规划局,统计局]3.仓储a.市仓储用地的分布现状b.仓储用地与道路交通的关系 [规划局](五) 公共服务设施1.行政办公用地政府职能机构、团体、基层及企事业管理机构的位置、用地面积、建筑面积2.商业金融a.大型百货商店名称、地址、零售额、占地面积b.大型专业批发零售市场名称、地址、主要经营商品、流通量、流通方向、摊位数、c.小商品市场、农贸市场名称、地址、摊位数、占地面积d.银行、金融、保险机构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e.宾馆、旅馆、招待所位置、占地面积、床位数、一般入住率、附属设施情况[规划局]3.文化娱乐设施a.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团体、广播电视机构位置、占地面积、建筑面积b.影剧院名称、地址、规模、占地面积、一般上座率c.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俱乐部、青少年宫等名称、地址、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容量 [文化局,建设局]4.体育设施体育场馆、体育训练用地位置、观众席位、场地标准、项目、占地面积[文化局,建设局]5.医疗卫生机构a.综合医院、专科医院、卫生院情况(名称、地址、职工人数、病床位、住院和门诊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b.防疫站、卫生站情况c. 私人诊所情况 [卫生局]6.教育科研机构a.科研机构的名称、地址、科研人员数量、占地面积、建筑面积、实验场地面积b.各类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名称、地址、学制、在校学生人数、占地面积[教育局](六) 道路交通1.道路a.市现状道路网及路名图b.现状道路一览表(长度、红线宽度、断面形式、道路性质)c.现状及近期建设改造的道路路段、交叉口d.道路远期建设计划2.动态交通a.市历年机动车拥有量、增长率、构成比b.市历年非机动车拥有量、增长率、远期发展计划c.市城市主要道路、交叉口、过境公路的历年交通量观测统计资料d.黄岩区公交情况3.静态交通a.停车场位置、规模、周转情况b.加油站位置、占地面积、服务能力c.出租汽车站位置、停车位、停车面积d.车辆保养场位置、占地面积、服务能力及发展计划e.公交站场位置、占地、停车面积、停车数量、线路条数及发展计划f.货运中心或专业运输单位位置、占地、车辆数、停车面积、年运量及发展计划4.对外交通a.市城市出入口位置、方向、历年交通量统计资料b.过境公路位置、路名、路况、历年交通观测统计资料及发展计划c.公路路名、性质(国道、省道)、等级、起止、里程、历年交通观测统计资料及d.长途汽车站站名、站址、占地面积、停车位、发展方向及计划e.铁路站场的情况(占地、规模、客货通过量等) [交通局,规划局]g.水运分布、港口码头、疏运情况等h.航空机场与道路系统的关系以及对城市环境的影响(七) 绿化1.市城市公共绿地总面积、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及城市绿化建设发展设想2.各类城市公共绿地的分类、位置、面积、特点等情况(综合公园、儿童公园、植物园、广场、街头绿地等)3.生产防护绿地的情况(苗圃、果园、林场、防护林带)4.城市道路绿化状况[园林局](八) 市政公用设施1.给水a.城市水厂位置、数量、规模、运行情况、水源、水质b.城市主要供水管道布置图(走向、长度、管径)、压力c.城市用水量、历年用水增长情况、工业用水量、生活用水量、市政用水量和自备水源供水量d.城市供水中主要存在的问题e.周围大中型水库库容量、集水面积、水库位置、大坝高程、目前水库用途f.流经的主要河流、丰水年径流量、枯水年径流量、最小流量、集水面积、径流系数、水质数据等g.地下水分布、单井出水量、含水层厚度、水质数据h.供水设施建设计划2.排水a. 城市主要排水管渠布置图(标明走向、长度、规格、标高)b.流经的主要河流历年平均高水位(水利局)c.现有污不处理厂数量、位置、用地、规模、处理深度(建委)d.现有排水泵站位置、规模、排水设施计划(规划局、市政公司) [建设局]3.环境保护a.市大气、水体、噪声检测数据b.市环境质量概况(排污单位名称、排污数量、排污种类、位置)、城市环保机构概况、环境污染治理情况环境污染治理计划(近3年的年终报表)4.环境卫生a. 市环卫数量、位置、人员、设备b. 市环卫设施(垃圾转运站、公厕)数量、主要位置c. 市现有垃圾处理场位置、面积,拟开辟垃圾处理场位置、面积d. 当前环卫工作存在的问题e. 环卫发展计划 [环抱局]5.防洪a 流经城市的主要河流的流域面积、河长、河道比降、河道断面规格、堤坝高程、最大流量、平均流、最高水位、平均水位(水利局)b 多年平均24小时降雨量CV值、CS值c.主要排洪渠断面规格、排洪面积d.排涝泵站数量、位置、装机容量、排水流量(市政)e.利志》、《河流流域规划报告》f.洪工程建设计划 [水利局,建设局]6电力a.市输入电源走向、回数、电压等级b. 市主要变电站数量、位置、主变压器容量、数量c. 市现状配电线路总长度、敷设方式、黄岩区电力设施位置及电力网线路图d. 市电力发展规划 [电力局]7电讯a. 市现有邮电局数量、位置b. 市目前电话交换设备种类和容量、中继传播方式(微波、载波、电缆PCM)与周围城市开通的电信传输方式c. 市已铺设电缆总长度(管孔公里)、电信设施位置、线路走向、敷设方式、有线电视电缆型号d.目前市电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电信发展规划 [电信局]8消防a. 市消防站数量、位置、人员、装备、用地面积b. 市消防设施(消火栓)数量、主要分布情况c. 市消防机构发展计划 [消防局]9燃气a. 市燃气供应和利用现状、历年用气增长情况(包括一些重点工业用气单位的用气情况)b. 市现有气源种类、规模以及发展前景、现有用户的用气指标(分民用、工业用)c. 市现有燃气供应设施(包括气源、管网、调压站等)的分布、规模、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和设备性能(提供图纸最佳)[建设局] 10人防a. 市人防标准、开发区已有人防工程面积、位置b. 市人防规划 [人武部]11广播电视a.广播电台、电视台位置及用地面积b.电视差转台、卫星通讯接收站、微波站位置及用地面积c.线路干线走向和敷设方式,微波通道位置、宽度等情况[文化局](九) 历史文化遗产1.文物古迹、旅游景点的名称、位置、级别、特点、现状保护利用状况及开发利用前景2.城市历史演变、建制沿革、城址兴废变迁3.城市现存地上地下文物古迹、历史街区、风景名胜、古树古木、革命纪念地、近代代表性建筑及有历史价值的水系、地貌遗址等4.城市特有的传统文化、手工艺、传统产业及民族精华等5.现存历史文化遗产及其环境遭受破坏威胁的状况[文物局,文化局,规划局](十) 风景区及总体规划1.自然景物a.山岳、峡谷、熔岩、火山等特殊地貌、典型地质现象、地址剖面b.江河、湖海、溪潭、瀑布、泉源等c.野生动物、森林、草原、古树古木、观赏花木等d.日出、彩霞、云海、雪景、佛光、海市蜃楼等2.人文景观a.古建筑、古园林、摩崖石刻、古墓、古代工程、古战场等历史遗迹b.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村寨、民居、集市和节庆活动、风土民情3.环境质量a.有关地震、断层、火山、滑坡、泥石流、水土流失等情况b.有关水域特征、温度、湿度、降雨量、风向、风速、暑期等c.有关气候特征、水位、水温、水量、潮汐、凌汛、泥沙含量等d.有关土壤、植被、大气、水质以及污染源的状况e.有关自然灾害、人为破坏、地方病及有害动植物等情况[国土局,文物局,旅游局]4.开发利用条件a.风景区在一定的国土区域中的地位与作用以及内外交通状况b.公共服务设施状况(包括食宿、购物、文娱、医疗、邮政、银行、厕所等)c.旅游利用状况(历年旅游人数、典型日游客量、分布情况、消费结构及水平、接待及管理情况)d.基础工程设施(包括道路、供水、排水、供电、通讯、环卫、污水处理、防灾安全措施等)e.其他资源状况(包括土地利用现状与可开发的土地面积、地表和地下水资源、可供水量等)f.社会经济文化状况(包括人口、民族、生产、物资供应、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等)g.管理工作状况(包括行政区划、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立法工作等) [旅游局] (十一) 补充单位:市政府经济研究室1、市工业结构调整重点和方向2、市国有企业和私营企业发展现状,主要问题和改革思路3、市新兴主导产业的选择4、市第三产业发展重点和布局规划单位:市交通管理局1、市历年机动车拥有量、增长率、构成比2、市历年自行车拥有量、增长率3、市主要道路、交叉口、过境公路的历年交通观测统计资料4、市停车场位置、规模、停车位、停车面积5、市车辆保养场位置、占地、服务能力及发展规划6、货物联运中心或专业运输单位的位置、占地面积、车辆数、停车面积7、市出入口位置、方向、历年交通观测统计资料、发展计划8、市过境公路位置、路名、路况、历年交通观测统计资料、发展计划单位:市园林局或规划局1、市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绿化覆盖率及城市绿化建设发展设想2、市生产防护绿地的现状3、对市绿化建设的要求和设想4、市现状植物种类单位:市教育局1、市中等专科学校和职业学校的情况名称位置在校学生人数(人)占地面积(公顷)学制(年)2、市主要科研机构情况名称位置科研人员数(人)占地面积(公顷)实验场地面积(公顷)三.基础资料整理1.资料陈述、罗列2.特点分析或分析矛盾3.调查目的是分析特点或找出矛盾(问题),并且在规划方案过程中利用优势,解决矛盾四.现状资料的分析研究(调查研究工作的关键)1.资料的归纳,总结,以文字、表格、图纸等形式、应以直观、准确、形象为原则进行描述2.总结特点或找出问题关键3.提出建议和规划手段(对策)05城市规划王强0541502028附加工作总结一篇,不需要的朋友下载后可以编辑删除,谢谢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方案5篇第一篇一、指导思想2014年,全区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工作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和《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意见》文件精神,进一步规范安全生产监管执法行为,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提高依法行政水平,严厉打击安全生产领域的非法违法行为,及时消除事故隐患,促进全区安全生产形势进一步稳定好转。
城乡统筹视角下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策略探讨

城乡统筹视角下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策略探讨作者:王少博李佳奇来源:《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3年第17期摘要:通过对城乡统筹及城乡非建设用地的背景及概念解读,分析我国当前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实践的现状及问题,探讨基于我国城乡统筹发展形势下城乡非建设用地规划的相关策略,以期对规划实践工作有一定的指导借鉴作用。
关键词:城乡统筹.城乡非建设用地.全覆盖Abstract: Through the background of the construction land in urban and rural areas as a whole of urban and rural areas and the concept of interpretation, the analysis of the current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practice in China, 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the existing problems is discussed based on our country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 situ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construction land use planning strategies, in order to work with the guidance of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to the planning practice.Keywords: Urban and rural overall development.Urban and rural unconstructionland.All contain 中图分类号: F2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随着我国城镇化步伐的推进,城市不断扩张,非城市建设用地不断被城市蚕食,基于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央提出城乡统筹发展战略,城乡统筹发展旨在从宏观角度分配各类资源,把城、乡看做一个研究主体,彻底摒弃城市乡村各谋发展的做法。
“变”与“不变”新旧两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比较研究

“变”与“不变”——新旧两版《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比较研究黄明华屈雯【摘要】从对新旧两版《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的深入比较可以发现,由于《标准》作为国家规范的“身份与地位”,使得其需要“照顾”全国各类城市规划编制和管理的实际情况,而不能做出过多过大的结构性转变。
因此,“延续”与“适当调整”是新版《标准》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部分变化的始终围绕的核心词汇。
然而,也应看到,新版《标准》从市场与政府相协调,规划编制与管理相协调,不同土地利用活动之间相协调,以及不同规范之间相协调的角度出发,对城市建设用地的划分原则及层级进行了调整,反映出《标准》由计划经济时期自上而下的封闭单一技术体系,向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开放多元、注重协调的转变,其进步性不言而喻。
在此结论基础上,本文对新版《标准》变化为未来地方实践探索的方向进行了思考。
【关键词】城市建设用地分类;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比较2012 年1 月1 日,《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以下简称新版《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施行。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J137-90)》(以下简称旧版《标准》)也随之废止。
《标准》包含了城乡规划的基础技术环节——用地分类和基础技术依据——规划建设用地标准。
故而,其变化将对我国的城市规划工作各个方面产生长久而深远的影响。
“城市建设用地分类体系”作为《标准》构成的核心内容之一,在本次的修订工作中进行了较大的调整。
考虑到其与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的编制工作及规划管理工作密切关系,重要性不言而喻。
较之旧版《标准》,新版《标准》对已有的分类体系有所继承和延续,又有所改进和创新。
这些“变”与“不变”都值得进一步深入分析,以期对新版《标准》有更为全面和深刻的认识。
1.表征:“变”与“不变”新版《标准》延续使用了旧版《标准》以土地使用的主要性质进行用地划分[1]的基础性原则和“树形多层级”的分类方法[2]。
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及规划应对--成都市中心城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探讨

E c o l o g i c a l P l a n n i n g【文章编号】1002—1329 (2020)12-0070-07【中图分类号I T U 985.12+8【文献标识码】A[doil 10.11819/cpr 20201209a【作者简介】蒋蓉(1973-),女,博士, 西南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 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
严祥(1987-),男.香港 大学建筑学院博士研究生, 本文通信作者。
李帆萍(1997—),女,西南 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
刘亚舟(1995-),男,西南 交通大学建筑与设计学院 硕士研究生。
【修改日期】2020-11-08大城市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及规划应对—-成都市中心城区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探讨BALANC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IN LARGE CITIES: A STUDY OF THE NON-URBAN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 OF CHENGDU蒋蓉严祥李帆萍刘亚舟JIANG Rong; YAN Xiang; LI Fanping; LIU Yazhou【摘要】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是控制城市蔓延、改善城市环境的重要手段。
成都市中心城区非城 市建设用地规划从2002年开始,历经10年、4个 版本。
对比4个版本规划,发现成都市面对生态 保护与经济发展的矛盾,采用了控制生态用地总量、引导建设用地数量减少、优化空间形态、完善功能等措施不断深化完善规划,最终以立法的 形式明确管控要求。
成都市的探索表明,单纯强 调生态保护的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较难实施,应 在一定程度上回应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非城市 建设用地规划才能顺利推动并发挥实效。
今后非 城市建设用地规划应更加强化社会经济调控的公 共政策属性。
【关键词】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生态保护;城 市病;规划立法;成都市ABSTRACT : Non-urban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is an important policy instrument to control urbansprawl and improve the urban environment. During 2002-2012, Chengdu has made and implemented four versions of non-urban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 Responding to the conflicts between ecological protection and economic development, Chengdu has adopted a set of methods to manage the non-urban construction area, including controlling the total area of ecological land, reducing the area of construction land, optimizing spatial form and function, and finally legislating the planning requirements. The experiences of Chengdu indicate that non-urban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 should respond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to a certain degree rather than only emphasize ecological protection. The effect of the non-urban construction land planning as a public policy tool in social and economic regula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in the future.KEYWORDS : non-urban construction landplanning; ecological protection; city disease;planning legislation; Chengdu1引言在当前快速城镇化时期,国内一些大城市边 缘区土地开发失控.建设用地蔓延情况严重m . 城市的无序扩展引发了人口过度集聚.交通拥 堵.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一系列城市病.并曰 益受到社会关注121。
城市更新背景下辅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非建设

城市更新背景下辅助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城市设计方法初探——非建设用地纳入城市规划管理的思考作者:张琳来源:《中国房地产业》 2018年第12期非建设用地指的是除城市建设以外的土地或未利用土地,例如,城市绿化建设用地、基本农田等,从其性质上来看,非建设用地是排除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以外的土地。
所以,非建设用地也是城市用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其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中,能够综合考虑城市土地资源的利用情况,从而制定的科学的用地方案,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提高对土地资源的利用率。
1、非建设用地现状随着我国人口的快速增长,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用地、农业用地的面积逐渐减少。
而且很多城市将大量的优质土地纳入了城市建设规划管理中,无节制的进行土地资源破坏与利用,严重的影响了我国土地资源的质量,也出现了土地闲置、资源浪费情况。
甚至有些地区为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不断加快城市化发展速度,在未进行土地整体规划之前,就随意在非建设用地上选择建筑建设位置,久而久之形成了恶性发展循环,而且我国对于非建设用地的管理也没有依据,我国用地规划失控情况经常出现[1]。
因此,从当前非建设用地的现状来说,将非建设用地纳入到规划管理中十分必要,提高了我国对土地资源的控制作用,保障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减少土地资源浪费等情况的发生。
2、非建设用地规划原则分析为了防止我国城市化、工业化的失控扩张,我国应结合当前非建设用地情况以及形势,制定保护原则,管理不合理占地以及不合理使用非建设用地的行为。
另外,严格的规定要配合科学的技术手段才能保证作用的最大化体现,例如,在保护原则基础上,通过技术手段明确划分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之间的界限,保障社会发展能够清楚的区分出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从而保证非建设用地土地资源不受破坏。
将非建设用地纳入到城市规划管理中,应通过协调性原则的制定及时补充非建设用地规划与管理内容,从而保障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协调;另外,随着城市化进程速度的加快,应重新规划非建设用地灾难城市建设中的比重,从而协调城市发展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促进城市的和谐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城市非建设用地的规划研究
摘要:随着当前国内经济与科技的迅猛发展,城市化程度也越来越高,与之而
来的是庞大的并不断增加的人口压力和有限城市用地之间的矛盾。
随着城市建设
用地的急剧扩张,许多城市选择缩减其绿化面积,这就使得城市的生态空间造成
了巨大的伤害和破坏。
因此在发展经济和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需要加强对于城市
非建设用地的规划,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关键词: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管理
当前城市总体面积是相对固定的,因此在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城市建设
用地和城市非建设用地一直处于一种此消彼长的状态。
1.城市非建设用地概述
随着城市化的逐渐推进,城市内部的各个区域之间逐渐产生了明确的功能分区,各个功能分区从应用方式上进行区分,城市绿地和近郊森林绿地、湿地等是
典型的城市非建设用地的区域,这一部分在城市发展的过程中往往起着重要的作用,但由于生态价值创造较为缓慢因而往往在城市建设中被忽略和压缩。
城市的
绿地系统是城市生态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对城市的环境质量起着巨大的调节作用,对城市的居住着的身体健康也有着非常大的裨益。
2.城市非建设用地的核心理论支撑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人民的环境保护意识逐渐提高,对于城市的规划
要求也随提高,在城市建设的过程中,不能一味的只关注城市的经济建设,要将
经济建设与城市生态建设和人文建设并重,坚持可持续发展,而不是透支型建设。
2.1生态城市理论及生态整体规划设计
197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首次提出这一观点,将“人与生物圈”计划提上了城
市建设的日程。
生态城市简单来说就是建设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健康城市,其建设
的核心意义是将生命、美和公平作为城市发展的首要目的。
生态城市的空间建设
结构是将城市设置在自然生态环境中并与之共存,以小型组团布局,城市功能分
区建设根据地区的土地状态和周边环境作为主要参考,在生态敏感区和生态资源
富集区停止中、低密度的建设开发,由于建设结构模式是小型组群,因此缺少机
动车交通出行,一般以就近出行为主,另外对于当地特殊的生态物种要加以保护
和重视。
2.2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是一种将生态学与地理景观学融合在一起的生态建设理论,主要
研究当地的景观单元的组成类型,将城市空间建设与当地生态发展过程相互作用,形成的适宜当地生态建设发展的一种综合性学科。
这一理论旨在解释自然在发展
过程中与城市建设之间的关系,将自然与其空间格局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作为支撑
的手段和工具,为城市的空间布局提供有力的借鉴和引导。
景观生态学认为生态
环境景观存在其生态系统所共有的变异性和复杂性,在时间上和空间上都有体现,景观格局就是景观异质性的具体体现。
简单来说就是生态环境在发展的过程中对
整体建设结构在时间与空间等不同尺度上的影响,对城市的结构发展和功能分区
有着基本的控制作用和影响。
2.3精明增长理论
精明增长理论作为一种对应城市建设管理营运而生的理念,实际上至今还没
有一个明确的定义。
但是精明理论是立足于城市已有的发展现状,对其未来的发
展前景和其与周边生态环境的共存状态进行分析和引导的一种城市非建设用地的
规划理论。
精明增长目的在于重塑城市与郊区当前的发展状态和建设机构,优化
城市社区建设,在保护环境的前提下有节制的进行城市的经济建设发展。
近年来,精明理论作为一种城市管理理论方针,被认为能够促进城市与环境的协调发展,
提高城市土地利用效率,保护城市周边的空地与农田,调节城市建设用地与城市
周边甚至城市内部的自然景观与环境保护区之间的关系。
精明建设理论相比于其
他理论差异最大的一点是精明理论更加主张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控制在城市可建
设土地范围之内,简单来说就是优化现有城市建设状态,提高城市已建设土地的
利用率和利用价值,通过改造现有城区的方式解决城市经济发展中出现的社会问
题和环境问题,通过控制土地的扩展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
2.4城市管理理论
随着全球经济与科技的发展,人们逐渐意识到经济建设和发展对环境造成的
巨大伤害是不可逆转的,这就要求人类在满足自身发展的过程中重视环境保护和
生态建设,因为一旦生态被破坏至一定程度,就会危及人类文明的发展。
在这一
阶段,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逐渐重视城市管理的研究。
城市学者们
立足于国家城市发展现状将未来城市规划和环境发展潜力通过科学的管理手段和
设计,对现代城市发展中的种种问题进行了研究和解答。
城市管理理论分为狭义
和广义两种类型,狭义的城市管理实际上就是指城市的市政管理,这一理论主要
研究政府等相关管理部门对城市公共事业和公共事务的管理,包括城市的各种法
规制度制定执行和城市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管理等。
相对的广义的城市管理理论是
将管理目光放置城市与环境的宏观发展上,例如城市经济活动调节和引导、人口
的迁移和自然增长、城市人文精神的建设以及文化活动的指导和管理等。
3.城市非建设用地规划原则
对于城市而言,不能仅仅关注城市经济的发展,随着当前经济建设的瓶颈和
饱和状态,应该更加寻求经济与环境并存的发展手段。
目前城市建设需要坚持生
态优先原则,城市非建设用地目前一般集中与生态功能和旅游优先功能,因此在
进行非建设用地规划时,要坚持生态优先理念。
当前国内的城市非建设用地保护
陷入窘境的一个原因在于城市在进行规划和设计的时候缺乏对于城市发展增长边
界的明确确定,得过且过的占用了城市非建设用地。
因此在进行城市建设和规划
的过程中要对城市用地进行严格的用途管制。
4.小结
城市的迅猛发展和人民对于生态环境和生活质量的追求在现阶段的发展中存
在一定的矛盾,正因为如此,需要相关管理部门对城市的经济建设和生态环境建
设进行宏观的管控和引导,重视生态环境在城市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在实践中不
断进行探索,切实的保护城市非建设用地。
【参考文献】
[1]石莹华,马丹锋,李向阳等.关于我国当前时期非城市建设用地规划研究的进
展与思考[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4,(21):14-14.
[2]傅强,顾朝林.基于绿色基础设施的非建设用地评价与划定技术方法研究[J].
城市与区域规划研究,2015,7(2):25-51.
[3]吴佳瑜.城市非建设用地空间格局构建研究——以达州经开区为例[D].重庆
大学,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