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学概论课程设计
税收j经济学课程设计

税收j经济学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知识目标: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需要掌握税收的基本概念、类型和作用,了解税收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性和地位。
2.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税收知识,分析实际经济中的税收问题和政策,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税收的认同感和责任感,使学生认识到税收对于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公民意识。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税收的基本概念和定义:介绍税收的定义、特点和分类,使学生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
2.税收的作用和重要性:讲解税收在国家经济中的作用,包括财政收入、资源配置、经济稳定等方面的功能。
3.税收政策和制度:介绍税收政策的制定原则和方式,分析我国税收制度的演变和现状。
4.税收分析和应用:通过案例分析,使学生能够将所学的税收知识运用到实际经济问题的分析中。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章节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通过讲解税收的基本概念、作用和政策,引导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知识。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经济中的税收案例,使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的分析中。
3.讨论法: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税收问题,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表达能力。
4.实验法:通过模拟税收政策的制定和实施,使学生能够亲身参与税收过程,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税收经济学教材,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2.参考书:提供相关的税收经济学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
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和教学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税收知识。
4.实验设备:准备相关的实验设备,进行税收政策的模拟实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五、教学评估本章节的教学评估将采用以下几种方式:1.平时表现: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税务方面相关课程设计

税务方面相关课程设计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税务基础知识,理解税收的基本概念、原则和功能;2. 使学生了解我国税收制度的基本构成和各类税种的特点;3. 帮助学生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税收知识进行实际案例分析的能力;2. 提高学生运用税收筹划方法为企业降低税负的能力;3. 培养学生运用税收法规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树立税收法治意识,遵纪守法,诚信纳税;2. 增强学生的国家观念,认识到税收对国家发展的重要意义;3. 培养学生关注税收政策,关心国家税收事业发展的积极态度。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用性较强的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税收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
学生特点:学生具备一定的经济基础知识,但对税收知识了解不足,需要系统学习和实践操作。
教学要求:结合课本内容,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采用案例分析、讨论、实践操作等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税收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学习成果,以便后续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税收基本概念与原则- 税收的定义、特征、功能- 税收原则:公平原则、效率原则、适度原则2. 我国税收制度概述- 税收制度的构成与分类- 各类税种的特点及征税对象3. 税收筹划- 税收筹划的定义与意义- 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与技巧- 税收筹划案例分析4. 税收政策与法规- 现行税收政策解读- 常见税收法规及应用- 税收优惠政策及其适用5. 税务实践操作- 纳税申报流程与方法- 税务核算与报表编制- 税务风险防范与应对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进行科学性和系统性地组织,与课本内容紧密结合。
教学大纲明确教学内容安排和进度,具体如下:第一周:税收基本概念与原则第二周:我国税收制度概述第三周:税收筹划第四周:税收政策与法规第五周:税务实践操作三、教学方法本课程将采用以下多样化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提高教学效果:1. 讲授法:通过系统讲解税收基本概念、原则、税收制度等理论知识,为学生奠定扎实的税收基础。
税收学专业基础设置

税收学专业基础设置引言税收学专业是培养税务管理和税收政策研究方面专业人才的学科专业。
本文将介绍税收学专业的基础设置,主要包括课程设置、教学目标和学习要求。
课程设置税收学专业的基础课程设置旨在为学生打下税收学领域的扎实基础。
以下是一些典型的基础课程:1.税法基础: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国内外税法的基本原理和相关法律法规,学生将学习税法的主要内容和税务制度的基本框架。
2.税收经济学: 这门课程主要涵盖税收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学生将学习税收对经济行为的影响,包括税收收入分配效应和经济增长等方面的内容。
3.税务实务: 这门课程主要介绍税收实务操作,包括税收申报流程、税法解释和税务稽查等内容。
学生将学习如何正确操作税务事务,并掌握相应的实务技能。
4.税收概论: 这门课程主要简述税收学的基本概念和主要理论,为学生打下全面的税收学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税收学专业的基础设置旨在培养学生以下能力和素质:1.扎实的税收学基础: 学生应掌握税收学领域的基本知识,包括税收法律法规、税收政策、税收经济学理论等。
2.分析和解决复杂税收问题的能力: 学生应具备分析和解决复杂税收问题的能力,包括了解税收政策背景、分析税务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3.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 学生应培养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能够对税收领域的问题进行独立思考,并提出创新性的解决方法。
4.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在实际工作中,税务专业人员需要与他人合作,并能够清晰表达自己的观点。
因此,学生应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学习要求学生在学习税收学专业的基础课程时,应具备以下学习要求:1.学习兴趣: 学生应对税收学专业有一定的学习兴趣,并具备一定的学习动力。
2.良好的学习态度: 学生应保持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主动参与课堂讨论和课后学习。
3.有效的学习方法: 学生应培养有效的学习方法,包括合理安排学习时间,提升学习效率。
4.阅读与实践: 学生应积极参与相关阅读和实践活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养和实际操作能力。
税务课程设计内容

税务课程设计内容一、教学目标本章节的教学目标旨在让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概念、税种的分类和特点、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税收政策。
通过本章节的学习,学生应能理解并区分直接税和间接税,了解增值税、个人所得税等主要税种的政策规定,并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
在技能目标方面,学生应能运用税收知识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各类税种的应纳税额,进行税收筹划等。
同时,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方面,学生应树立正确的税收观念,认识到税收是国家重要的财政收入来源,是维护国家政权和社会公共利益的重要保障。
同时,培养学生遵守税收法律法规,诚信纳税的意识和行为。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税收基本概念、税种分类和特点、税收制度原理和我国税收政策。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税收基本概念:税收的定义、税收的特征、税收的职能。
2.税种分类和特点:直接税和间接税的定义和区别、主要税种的特征和适用范围。
3.税收制度原理:税收制度的构成、税收制度的效率和公平问题、税收制度的历史发展。
4.我国税收政策:增值税政策、个人所得税政策、其他主要税种的政策规定。
三、教学方法为了达到本章节的教学目标,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教师的讲解,使学生掌握税收的基本概念、税种的分类和特点、税收制度的基本原理和我国的税收政策。
2.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具体案例,使学生理解和运用税收知识,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3.小组讨论法:通过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提高学生的表达和沟通能力。
4.税收筹划实践: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税收筹划的基本方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本章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将选择和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税收学》、《税收政策与管理》等。
2.参考书:《现代税收学》、《税收制度与政策》等。
3.多媒体资料:税收相关的视频、动画、图片等。
《税收学》课程教学大纲

1.《税收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课程编号:21G064002英文名:Economics of Taxation课程类别:专业主干课先修课程:宏观经济学,微观经济学,财政学学分:3学分课时:45课时选定教材:杨斌.税收学,高等教育出版社二、本课程地位和性质本课程是税务专业教育部相关专业目录中规定的必修课程或专业核心课,也是该专业后续课程(如税法、税收筹划等课程)的最重要的基础课程之一,是学生掌握最基本的税收理论与政策研究、制度和管理的的基础学科。
三、教学目的和要求使学生掌握税收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并掌握税收制度、税收管理体制和各税种的基本内容,具备一定的独立分析能力,为后续课程提供必要的理论基础。
但应注意本课程与“税法”课的区别:前者重在理论分析研究与宏观分析;后者重在对税收法律的具体的学习与研究,重微观具体的实践能力。
四、授课方法本课程以课堂讲授为主,并布置一定量的练习题,供学生课后复习。
站在一定的理论高度,立足我国税收制度现状,参照国际规范,分析我国税收制度的不足,并避免学术性的争议问题,保证学生能掌握一定的知识点。
因此,立意要高,深入浅出。
一定要把本门课程与“税法”区别开来。
五、课程主要内及容课时安排第一章税收概论(8课时)教学内容:1. 税收概念、职能与特征2. 税收制度及其要素3. 税收制度结构和税收体系4. 税收负担的转嫁与归宿5. 国际税收的简单认识7. 税法法律体系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税收概念及特点,税收职能,税收制度的构成要素,税收分类,税收管理体制的基本内容。
难点:税收制度要素、国际税收关系。
第二章增值税(6课时)教学内容:1. 增值税概述2. 增值税的纳税人、征税范围和税率3. 增值税应纳税额的计算原理4. 发票与增值税专用发票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增值税类型、增值税的三大税制要纳税人、征税范围、税率,增值税的计算原理和增值税专用发票制度。
难点:增值税税额的计算,其中的焦点是计税销售额规定,进项税额的抵扣范围及抵扣时限第三章消费税(6课时)教学内容:1. 消费税概述2. 我国消费税的三大税制要素3. 消费税应纳税额的计算4. 消费税制度的其他规定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我国消费税的三大税制要素难点:计税销售额的确定和应纳税额的计算。
税收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doc

税收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税收学专业开设课程设置,课程内容学什么
税收学专业主干课程:
中国税制、国际税收、纳税检查、税务管理、税收筹划、税务代理、电子税务、纳税评估、税源管理及数据分析、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会计信息系统应用等。
税收学专业主要课程:
税收概论、税法Ⅰ、税法Ⅱ、税收管理、国际税收、纳税检查、税收筹划税收会计、财政学、西方财政学、政府预算管理、税务代理实务、财税管理信息化、财税信息系统实务、财政投融资、财政支出管理、地方财政学、电子政务、港澳台税制、公债经济学、国有资产管理、社会保障概论、政府采购学、政府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中国财税史、中级财务会计学、财务管理学、金融学、行政管理学、公共事业管理等。
税收学专业专业课程:
国际经济学、财政学、货币银行学、国际金融、初级财务会计、中级财务会计、财务管理、经济法、税收经济学、中国税制、国际税收、西方税收制度、纳税检查、税务代理实务、电子税务、税收筹划等。
税收学专业专业可报考的资格证书:
注册税务师执业资格证、会计从业资格证等。
税收学课程设计

税收学课程设计一、课程概述税收学是财政学的重要分支之一,主要研究政府在财政领域中利用税收手段的理论和实践问题。
本课程旨在通过讲授税收学的相关理论与案例,提高学生对财政学中税收问题的理解和掌握,为学生今后的职业发展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二、课程目标1.熟悉税收学的基本理论和实践应用;2.掌握税制改革的基本过程和应用策略;3.了解国际税收理论和政策的发展概况;4.培养学生对税收改革、税收政策和税收收入规划的研究能力;5.培养学生解决税收问题的实际应用能力。
三、课程内容第一章课程导论1.1 课程目标和大纲介绍; 1.2 课程教材、参考书及学习方法介绍; 1.3 基本概念及其分类。
第二章税收基础理论2.1 税收的定义和税负的结构; 2.2 税收制度的类型和分类;2.3 税制改革的必要性和主要方向。
第三章国内税收体系3.1 个人所得税的基本概念和税制; 3.2 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消费税的基本概念和税制; 3.3 土地增值税和资源税的基本概念和税制。
第四章国际税收体系4.1 国际税收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4.2 国际税制的类型和分类;4.3 国际税收条约和税收协定的基本内容和特点。
第五章税收征收与管理5.1 税收的征收方式和程序; 5.2 税收的管理和监督机制; 5.3 税收机构和税务人员职责和机制。
四、课程考核1.平时成绩(30%):包括课堂表现、课堂小测验、参与互动等;2.实验报告(30%):让学生针对具体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和解决,并写出完整的论文报告;3.期末论文(40%):主要考察学生对税收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能力,根据特定的实际问题撰写论文,为整个学期的学习和实践做出总结性评价。
五、教学资源建设1.教材:董乐山编著《税收学》(第三版,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多媒体教学课件:使用PowerPoint等软件制作,图文并茂地讲解;3.实验教学设备:提供电脑、网络设备、计算器等;4.教学实习基地:可搭建在线税务模拟实习系统并探讨真实税务案例。
《税收学》课程教学大纲

《税收学》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信息二、课程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达到以下几方面的目标:1.熟悉税收与税法相关的基本原理,掌握国家税收的基本理论,熟悉中国现行税制;2.掌握我国现行增值税、消费税、关税、所得税等重要税种的纳税义务人、征税对象、税率、计税依据、纳税环节、纳税地点和减免税等相关规定;3.准确掌握生产经营活动中相关各税种应纳税额的计算;4.了解资源税、行为税等其他非主体税种,熟悉我国的税收征收管理政策。
5.熟悉掌握我国营改增政策的实施具体情况。
课程目标对毕业要求的支撑关系表三、教学内容与预期学习成效3456四、教学目标达成度评价(1)教学目标1和5达成度通过期末总结性小论文综合考评;(2)教学目标2和4的达成度通过课堂讨论和提问形式综合考评;(3)教学目标2、3、5的达成度通过平时作业进行综合考评。
五、成绩评定课程成绩包括4个部分,分别为平时出勤、课堂讨论及提问、平时作业和期末总结性小论文。
具体要求及成绩评定方法如下:1.平时出勤。
平时出勤采用“只扣分,不加分”的方法计算成绩,无故旷课一次,将在平时成绩中扣除2分。
无故缺勤3次者,取消本门课程的考核资格。
平时成绩占总评成绩的10%。
2.课堂讨论及提问。
课堂讨论及提问目的在于调动每个学生的积极性,要求学生能积极主动参加。
讨论课成绩占总成绩的10%。
3.平时作业。
每学期根据所学内容至少布置三次以上的书面作业,作业题型主要以计算和案例分析为主,最后取每次作业的平均成绩作为该项的最终成绩。
作业的成绩占总成绩的40%。
4.期末总结性小论文。
期末考查要求学生对所学多个专题进行总结,任意选择一个感兴趣的话题,写一篇总结性小论文。
占总成绩的40%。
六、课程教材及主要参考书建议教材李晓红主编.《税法(第3版)》.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主要参考书1.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税法》.经济科学出版社,2007.2.马海涛.《中国税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3.杨斌.《税收学》.科学出版社,2003.4.孙世强.《国家税收》.清华出版社,2011.制定人:审定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税收学概论课程设计
一、选题背景
税收是国家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之一,也是影响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因此,学习税收学理论知识,对于提高国民的财税意识,推进税收制度的改革创新,促进国家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选题意义
本课程设计旨在通过学习税收学相关知识,使学生了解税收原理和税收政策,掌握税制设计和税收问题分析的方法,提高学生的财税意识和解决社会财税问题的能力。
三、课程设计
3.1 课程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应该能够:
1.理解税收的概念、目的和作用;
2.掌握税收制度的基本原则和分类;
3.理解税务管理的内容和方法;
4.掌握税收政策的基本原则和方法;
5.熟练掌握税收计算的方法;
6.能够进行税负分析和税收问题的研究。
3.2 教学方法
1.讲授。
采用经验总结与理论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讲授经典案例分
析和政策解读等方式,使学生对税收学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掌握。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