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一章古文综合(一)第一节神话四则一、《刑天》《刑天》出自《山海经》,《山海经》成书约在战国时代,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理书,主要记载古代传说中的地理,保存了很多远古的神话传说。
《刑天》原文:刑天与天帝争神,帝断其首,葬之常羊之山。
乃刑天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刑天》也写作《形天》,“形”通“刑”。
“天”指“头”。
“形天”即是“断首、砍头”之意。
在《刑天》里,“刑天”指人,属于用“被砍头”这个特征命名。
“以乳为目,以脐为口”中的“以”:介词,用。
“操干戚以舞”中的“以”:连词,而。
干:盾,有成语“大动干戈”。
戚:类似斧的兵器。
舞:挥舞。
二、《夸父逐日》《夸父逐日》出自《山海经》,讲述的是巨人夸父与太阳赛跑的故事。
《夸父逐日》原文:夸父与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饮,饮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饮大泽。
未至,道渴而死。
弃其杖,化为邓林。
夸父:神话中的巨人,善奔跑。
父:音fǔ,古代用在男子名后的美称,又写作“甫”。
逐:竞逐。
走:跑;现代汉语里的“走”古代叫“行”。
逐走:竞逐,赛跑。
入日:接近了太阳,赶上了太阳。
河:黄河。
渭:渭水,黄河的最大支流,在陕西中部。
大泽:神话中的大湖。
邓林:桃林。
三、《共工怒触不周山》《共工怒触不周山》出自《淮南子》,《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是西汉淮南王刘安及其门客集体撰写的一部著作。
思想内容接近道家,但也杂糅先秦各家学说。
书中保存许多古代的神话资料。
《共工怒触不周山》原文:昔者,共工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
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共(音gōng),有共姓。
共工:传说中的部落领袖,被称为西北的洪水之神。
颛顼:传说中的五帝之一,黄帝轩辕氏的孙子。
不周之山:传说中的大山;不周:不合。
维:绳子。
绝:断。
“故日月星辰移焉”中的“焉”:代词兼语气词,相当“于此”。
潦(音lǎo):积水。
水潦:泛指大地上的江河。
尘埃:尘土,这里指泥沙。
古代汉语讲义

第一讲绪论本讲主要介绍了什么是"古代汉语",古代汉语这门中文专业基础课的性质、内容、学习要点,教材的特点,学生应当采用的学习方法,以及期末的考核形式。
旨在使初学者对本课程有一个概略的了解,以指导学生有针对性、有实效地进行学习。
参考书目:王力《古代汉语》;郭锡良《古代汉语》;周秉钧《古汉语纲要》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一)汉语发展的分期古代汉语是与现代汉语相对而言的。
关于汉语的分期,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时期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时期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以来至今由于古代的口语无从寻觅,所以对于古代汉语的了解,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本门课程学习的古代汉语,自然也只能是古代的书面语。
(二)汉语的古代书面语系统汉语的古代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以及后代用这种书面语写成的作品。
这些书面语统称为文言。
如唐宋八大家和元明清文人的仿古文言作品等。
现在仅保存在先秦到汉代的作品里。
如儒家经典《诗经》、《尚书》、《周易》、《春秋》、《周礼》、《仪礼》、《礼记》等,诸子作品如《老子》、《庄子》、《墨子》、《孟子》、《荀子》之类,以及一些史籍里。
六朝以后在北方话基础上形成的古白话。
如古代的白话小说。
本门课程学习的内容只限于文言。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一)明确古代汉语课作为语言课的性质说起古代汉语课的学习,人们往往笼统地称之为“学古文”。
确实,这门课的学习要和大量的文言文打交道。
但是,古代汉语课的“学古文”,同其他课程如古代文学作品课的“学古文”,是不一样的。
例如同样是一篇先秦历史散文,古代文学作品课讨论的是它的主题思想、艺术特色、人物形象等问题。
古代汉语课则不然。
它是一门语言课程,是从词汇、文字、语法、语音、修辞等角度,即从语言特点和语言规律出发,把文言文当作古代的语言材料来加以分析研究的,并且通过这样的分析、研究和积累,使学习者逐步地增进阅读古书的能力。
古代汉语(上册)小学讲义

古代汉语第一章文字第一节汉字的产生(了解)一、汉字产生的传说1.结绳说2.八卦说3.仓颉造字说:仓颉在群体创造的基础上,将艺体纷呈的汉字进行了加工整理,因此也称为造自大众的杰出代表。
二、汉字产生的途径和汉字体系的形成途径:①产生于契刻号;②产生于记事图画,而且主要是生产于记事图画。
第二节汉字的性质和演变一、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汉字的性质:表意。
二、汉字形体的演变☆以秦为分界,汉字发展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秦朝以前,即先秦文字(甲骨文、金文、六国文字、籀字和小篆)属于古文字范畴;秦以后的文字基本属于今文字,包括隶书、楷书、草书和行书。
第一阶段,秦以前的文字。
㈠殷周文字1.甲骨文甲骨文又名殷墟文字和殷墟书契。
甲骨文的特点:①因其字是从原始文字发展而来,有些字与原始文字较为接近,还保留浓重的描画物象的色彩,形象逼真,颇似画面。
②异体字繁多。
③偏旁不固定,可以互换。
④款式自由灵活,可以正写,也可以反写。
2.金文金文又称钟鼎文。
毛公鼎竟多达497个字,足抵《尚书》一篇。
㈡战国文字1.六国文字(蝌蚪文)主要写在竹简和缯帛上。
字体草率诡异,简体流行,俗体字大量涌现。
2.秦国文字分大篆和小篆。
大篆有籀文、石鼓文和诅楚文。
第二阶段,秦以后的文字。
1.隶书隶书分为古隶和今隶,古隶又称秦隶,今隶书又称汉隶。
今隶后人又称“八分”。
(简答)汉字的隶变是汉字发展史上一次剧烈的变革。
它结束了古文字时代,开创了今文字的新时期,使汉字的形体发生了质的变化。
由古文字形象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过渡到今文字符号的音节表意文字阶段,彻底地改变了古汉字的象形面貌,进一步声化和符号化。
最重要的标志是:大曲折婉转的线条变成了点横折曲撇。
那挑勾的笔画及他的摆脱了线条的束缚,整个字方正平直,棱角鲜明。
成了不像形的象形字。
第三节汉字的形体构造一、传统的“六书”说1.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屈曲),日月是也。
”——所谓象形,就是要画成所表达的物体,随着物体形状曲折婉转即成,“日”、“月”就是这样的字。
2024版王力《古代汉语》PPT课件讲义完整

THANKS
感谢观看
2024/1/27
33
选读篇目
《郑伯克段于鄢》、《曹刿论战》等。
赏析要点
分析选文所体现的作者的历史观和文学 观;探讨选文在叙事写人方面的艺术成 就;品味选文的语言特点。
2《战国策》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 记述了战国时期的纵横家的政治主张 和策略。
《战国策》的艺术特色在于善于通过讽 喻、比喻、夸张等手法,刻画人物形象, 描写社会风貌;语言生动、流畅,富于 感情色彩。
现代音
上古音、中古音与现代音的比较
指现代汉语普通话的语音,以北京语音为标 准音,可通过拼音方案等工具学习掌握。
揭示汉语语音的历时变化及其规律,有助于 深入了解汉语语音系统的发展演变。
2024/1/27
11
03
词汇与语法
2024/1/27
12
古代汉语词汇的特点与分类
特点
单音节词为主
多义词丰富
2024/1/27
2024/1/27
研究现状
目前,古代汉语研究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如古籍整理与校 勘工作仍需加强,音韵研究中的一些问题尚 未得到圆满解决,训诂学和语法学的研究也 需要进一步深入。同时,随着科技的进步和 学术交流的加强,古代汉语研究的方法和手 段也在不断更新和完善。
6
02
文字与音韵
20
《楚辞》概述及艺术特色
《楚辞》是战国时期楚国诗人屈 原等人创作的一种新诗体,具有 浓厚的地方色彩和独特的艺术风
格。
《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代表, 充满了浪漫主义色彩和强烈的个
人情感表达。
《楚辞》的艺术特色主要表现为 象征、比喻等手法的运用,以及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第七章古汉语被动表示法任何叙述句都是以动词为谓语叙述一个动作行为的句子,必然存在一个动词所表示的动作行为与主语的关系问题。
主语和动词谓语的关系无非是两种,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主动者即施事者,一种是主语是动作行为的被动者即受事者。
据此,主谓之间有两种关系:主动关系和被动关系。
古今汉语表示被动关系的方法主要有两种,一种是有形式标志的,一种是无形式标志的。
所谓有形式标志即句子中有助动词、介词等表示被动的词语,从句式本身能看出来的,这种句子就叫被动句或被动句式,如现代汉语主要用“被”。
所谓无形式标志的,即句式本身没有表示被动的词语,本身跟主动句差不多,人们只从意念上、概念上知道主语是被动者,这叫做概念被动或意念被动。
一、被动句式现代汉语最典型的是“被”字句,古汉语被动句式比较多。
1.“(於)于”字句,即:动+介词“于”+主动者①卻克伤于矢。
②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史记)这种句式先秦比较常见。
注意:A 并不是介词“于”本身能表示被动,而是动词已用于被动的意义,“于”只不过引进主动者使之更明确,如:“卻克伤”。
正因为“于”使被动明确,所以古人常用之于对比,一表主动,一表被动:③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荀子·修身)④物物而不物于物。
B 并不是所有的“于”都是被动句,有的“于+名”是引进处所做补语等。
有时不好辨别,须紧密结合上下文来辨别:①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孟子·梁惠王上)②文倦于事,愦于忧。
而性愚懦,沉于国家之事,开罪于先生。
③随亡于荆,吴并于越,智伯灭于晋阳之下。
(韩非子·说疑)④有志乎古者希矣,志乎古必遗乎今。
(韩愈《答李翊书》)2.“为”字句,即:主语+“为”+主动者+动词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
(韩非子·五蠹)“为”字句是古汉语常用的被动句,现代也用,“为”的作用跟“被”差不多,位置、性质都一样。
由这种主要的格式还发展出另外几种:主语+“为”+主动者+“所”+动词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古代汉语》串讲讲义PPT共34页

36、“不可能”这个字(法语是一个字 ),只 在愚人 的字典 中找得 到。--拿 破仑。 37、不要生气要争气,不要看破要突 破,不 要嫉妒 要欣赏 ,不要 托延要 积极, 不要心 动要行 动。 38、勤奋,机会,乐观是成功的三要 素。(注 意:传 统观念 认为勤 奋和机 会是成 功的要 素,但 是经过 统计学 和成功 人士的 分析得 出,乐 观是成 功的第 三要素 。
23、一切节省,归根到底都归结为时间的节省。——马克思 24、意志命运往往背道而驰,决心到最后会全部推倒。——莎士比亚
25、学习是劳动,是充满思想的劳动。——乌申斯基
谢谢!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39、没有不老的誓言,没有不变的承 诺,踏 上旅途 ,义无 反顾。 40、对时间的价值没有没有深切认识 的人, 决不会 坚韧勤 勉。
21、要知道对好事的称颂过于夸大,也会招来人们的反感轻蔑和嫉妒。——培根 22、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韩愈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

王力古代汉语第一册通论讲义通論一:怎樣查字典辭書一、漢語字典辭書編排方式:音序編排(平水韻106韻排列),部首和筆劃(《說文》首創540部首),編碼(四角號碼用了很長一段時間)二、《說文解字》1、許慎著。
東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成稿,安帝建光元年寫定,遣子沖進上2、歷史評價:(1)《說文》是我國第一部分析字形、說解字義、辨識音讀的字典。
敘目闡述對漢字起源流變的看法、“六書”理論,以及撰作緣由、原則、體例等(2)收篆字9353個,解說133441字(3)首創部首540部,用“讀若”和聲旁來標音。
3、大徐本和小徐本小徐本:[南唐]徐鍇;大徐本:[北宋]徐鉉(徐鍇之兄)4、清代《說文》四大家段玉裁《說文解字注》;桂馥《說文解字義證》;王筠《說文句讀》;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三、《康熙字典》1、張玉書、陳廷敬等奉敕集體編纂,成書於清康熙五十五年2、部首214,以筆數為序排列,分子丑寅卯……十二集;字下先注音後釋義,以反切注音為主;釋義主要是引用古代的字書、韻書以及古注,一般都引證古書最早的例證3、[清]王引之《字典考證》;[日]渡部溫《康熙字典考異正誤》;王力《康熙字典音讀訂誤》通論二:古今詞義的異同漢語的辭彙也在不斷地發展演變,有的古今詞義迥然不同,有的古今詞義僅有細微的差別,表現出同中有異。
一、一些實例該:[古]完備;[今]應當。
搶:[古]撞;[今]搶奪。
找:[古]劃船;[今]尋找。
綢:[古]纏繞;[今]絲綢。
去:[古]離開;[今]相對“來”。
揭:[古]舉;[今]把東西拿開二、詞義差異的分類:1、詞義範圍的差異(詞義適用的語言環境以及所指對象。
借用形式邏輯的說法是指概念的外延)(1)詞義範圍的擴大:睡(坐著打瞌睡→打盹兒或呼呼大睡)(2)、詞義範圍的縮小臭(一切氣味→惡臭氣味)宮(一切居室→帝王居室)瓦(一切陶器→建築材料)(3)、詞義的轉移湯(熱水→菜湯)行李(外交使節→隨身攜帶的東西)2、感情色彩的差異(詞義的褒貶色彩和詞義輕重程度不同兩個方面)(1)褒貶義不同爪牙([褒義]得力助手→[貶義]替兇惡的人跑腿的人)(2)詞義輕重不同誅([輕]口誅責備→[重]殺戮)3、一些注意(1)“古”概念的簡單化:古是一個歷史的概念,所謂歷史的概念就是要隨時空的變換而改變二、現代的雙音節詞在文言文中不一定還是雙音節合成詞,有的根本就不是一個詞的組合(例如:消息,睡覺,地方)通論三:單音詞、複音詞、同義詞一、單音詞1、單音詞定義:以一個音節結構構成的詞2、單音詞變雙音詞的對應情況:(1)換一種說法:信→誠實;師→軍隊(2)在單音詞的基礎上加一構詞詞素,詞頭、詞尾:虎→老虎;石→石頭(3)將同義的、反義的、或意義相關的兩個單音詞放在一起構成一個雙音詞,使原來能單獨成詞的字,變為雙音詞的一個構詞詞素:婚姻、險阻(同義)消息、睡覺(反義)(4)加上不同的區別性詞素:弓→安弓、危弓、王弓二、複音詞1、分類:單純複音詞、複合複音詞2、單純複音詞是由一個詞素構成的詞(連綿字):忸怩、倜儻、抑鬱、逍遙3、複合複音詞(又稱合成詞)(1)漢語中的雙音詞大部分經歷了同義詞臨時組合階段,因此最初詞序可以顛倒,並且古人常對這些一類同義詞加以區分。
古代汉语讲义

古代汉语讲义1.《尔雅》13年我国第一部词汇学、训诂学专著,第一部词典,分为两部分,前三篇重在解释一般词汇,后十六篇具体解释古代典籍制度。
开创了“类聚群分”体例来释词,对后代辞书的编纂有着重要影响。
历代“《尔雅》之学”有清邵晋涵《尔雅正义》,郝懿行《尔雅义疏》。
2.二义同条(二义不嫌同条):本是《尔雅》的一种体例,指在《尔雅》部分条目中出于同一条目的若干个被解释的字在含义上分为不同的两组,而用同一个字来解释,因而这个解释的字也相应地表示两种不同的含义,最早提出二义同条的是清王念孙之子王引之的《经义述闻尔雅》。
如:林、烝、天、帝、王、后、辟、公、侯、君也。
君有二义,为君上之君,天、帝、王、后、辟、公、侯是也;为群聚之群,林,烝是也,。
古者,君与群同声,故可得和而释之。
(洪城《中国历代语言文字学文选》)3.《说文解字》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开部首检字的先河。
全书共15卷,把不同于小篆的古文等异体字列为重文,所收字体是研究上古文字的重要依据,创立540部首,再“据形系联,引而申之”,归并为14大类,“举一形而统重形”系统阐释了汉字的造字规律——六书,即象形、会意、形声、指事、转注、假借。
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是: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义证》、王筠《说文释例》和《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4.六书秦汉间学者分析汉字结构的特点而归纳出来的六种条例,按照许慎《说文序》的名称,班固《汉书艺文志》的顺序,他们是: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实际上,只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是造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
即为“四体二用”。
5.(三国魏)李登《声类》,是我国最早的韵书,“始判清浊”。
6.(梁)顾野王《玉篇》体例仿《说文》,但《说文》只讲本义,着力于字形,《玉篇》则侧重于字义的说明,并广泛征引。
中国古代一部按汉字形体分部编排的字书。
7.(隋)陆法言《切韵》(残卷),是现存最早的韵书,分193韵,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语音系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语法及语法学语法是客观存在于语言内部的结构规律,是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
它包括词法和句法两部分内容。
研究客观存在的语言结构规律的科学叫做语法学。
它包括两部分内容:词法学和句法学。
其中词法学是研究词的构成及其语法特征的科学;句法学是研究句子结构规律的科学。
二、词的语法特征以及词的类别词的语法特征是指词的形态特点和语法功能(词的组合能力及充当句子成分的能力)。
汉语的形态很不发达,划分词类主要依据词的语法功能并参考其词汇意义。
传统语法学把词分为实词和虚词两大类。
实词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和量词五类;虚词包括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六类。
第一节词类活用(上)在古代汉语里,每个实词一般都属于一个固定的词类,充当一定的句子成分,但在特定的语言环境里,有的实词可以临时改变原有的词性,具有另一类词的语法功能,这种语法现象叫做词类活用。
词类活用主要有: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用作动词,动词、形容词等用作名词一、名词用作动词一般情况下,名词充当句子的主语、宾语、和定语,当名词在句子中处于动词谓语的位置上,具有动词的语法特征时,该名词就用作动词了(一)名词用作动词的标志1、副词或能愿动词后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因为名词一般不能受副词和能愿动词的修饰,副词及能愿动词经常修饰动词或形容词。
例如:(1)晋灵公不君。
(2)范增数目项王。
(3)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4)公子怒,欲鞭之。
2、代词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名词一般不能修饰代词,当名词处于代词之前时,与代词构成动宾关系。
例如:(5)孟尝君客我。
(6)唯君左右之。
(7)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3、介宾词组前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8)师还,馆于虞。
馆:住旅馆。
(9)一人升天,仙及鸡犬。
仙:成仙。
(10)独乐乐,与人乐乐,孰乐?4、两个名词连用,其中一个往往活用作动词例如:(8)曹子手剑而从之。
(《公羊传定公八年》)(9)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烛之武退秦师》)(10)汉王解衣衣我,推食食我(省下食物让我吃)。
(《怀阴侯列传》)5、名词前后有“而”连接时往往用作动词例如:(11)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
(12)夫五人之死,去今墓而葬焉,其为时止十有一月耳。
(13)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14)先生且喜且愕,舍狼而前。
(15)不耕而食,不蚕而衣6、结构助词“所”之后的名词用作动词例如:(16)置人所罾鱼腹中。
(17)食吾之所耕,衣吾之所蚕。
(18)此非明主之所臣也。
7、结构助词“者”前面的名词用作动词(19)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
(20)如平地三月花者,深山则四月花。
(21)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二)名词用作动词的翻译方法1、用一个相应的动词对译。
2、用一个相应的动词短语对译。
二、形容词用作动词1、代词前面的形容词活用为动词(1)以一人之言善我,必以一人之言罪我。
(《韩非子说林》)(2)敌人远我,必以火器困我也。
(《冯婉贞》)(3)渔人甚异之。
2、能愿动词后的形容词用作动词(4)传天下而不足多也。
(5)是以圣人苟可以强国,不法其故。
(6)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三、数词用作动词(1)士也无极,二三其德。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夫旌旗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孙子兵法》)(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三、数词用作动词(1)士也无极,二三其德。
(2)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
(《中庸》)(3)夫旌旗金鼓者,所以一人之耳目也。
(《孙子兵法》)(4)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四、动词用作名词(1)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也。
(2)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
(3)(农夫)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4)丑父使公下,如华泉取饮。
五、形容词用作名词1、君子谓祁溪能荐贤也。
2、将军身披坚执锐,伐无道,诛暴秦,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
3、小固不可以敌大,寡固不可以敌众,弱固不可以敌强。
4、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5、施薪若一,火就燥也;平地若一,水就湿也。
(《劝学》)第二节特殊述宾关系1、名词的使动用法所谓名词的使动用法是指:当名词活用作动词时,与其所带宾语之间不是一般的支配关系,而是使宾语成为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1)先生之恩,生死而肉骨也。
(2)纵江东父老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形容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3)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庶其民。
(4)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5)君子正其衣冠。
(6)春风又绿江南岸。
3、动词的使动用法动词的使动用法表示主语使宾语发出相应的动作行为,简而言之,就是主语使宾语“动”。
例如:(7)天下尽以扁鹊为能生死人。
(8)既来之,则安之。
(9)晋侯饮赵盾酒。
二、意谓关系(意动、处动意谓关系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怎么样。
具体包括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两大类。
动词中表示心理活动的动词可以与宾语构成意谓关系。
1、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形容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具有该形容词所表示的性质或状态。
例如:(1)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2)是故明主贵五谷而贱金玉。
(3)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2、名词的意动用法名词的意动用法表示主语主观上认为宾语是该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
例如:(4)扁鹊过齐,齐桓公客之。
(5)诸侯之宝三:土地、人民、政事。
宝珠玉者,殃必及身。
(6)不如吾闻而药之也。
(7)夫人之,我可以不夫人之乎?(《谷梁传》)三、为动用法表示主语为宾语服务,即主语为(替)宾语“动”。
例如:(1)夫人将启之。
(2)邴夏御齐侯。
(3)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4)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四、对动用法表示主语向(对)宾语发出某种动作行为。
例如:(1)遂置姜氏于城颖,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
”(2)而良人未之知也,迤迤从外来,骄其妻妾。
(3)君三泣臣矣。
敢问谁之罪也?第四节古代汉语的特殊语序一、宾语前置(一)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在否定句中,当否定词是“不”、“毋(无)”、“未”、“莫”时,代词作宾语常常前置。
1、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2、我无尔诈,尔无我虞。
3、谏而不入,则莫之继也。
4、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
5、古之人不余欺也!(二)疑问代词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充当动词或介词的宾语时,常常前置。
1、“许子奚冠?”曰:“冠素。
”2、己不正,何以正人?3、许子奚为不自织?(三)为了强调而前置1、唯余马首是瞻!2、惟陈言之务去!3、姜氏何厌之有?4、尔贡包茅不入,寡人是征;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5、君若以力,楚国方城以为城,汉水以为池,虽众,无所用之。
二、谓语前置为了强调谓语而把谓语放在主语之前的语法现象,叫做谓语前置。
它主要出现在疑问句、感叹句和祈使句中。
例如:1、何哉,尔所谓达者?2、谁欤,哭者?3、甚矣,汝之不惠!4、善哉,斯言!5、快哉,此风!6、亦太甚矣,先生之言!7、勉哉,夫子(将士们)!8、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三、定语后置与定语前置相比较,定语后置有以下特点:1、从意义上看,作前置定语的词或词组可以是表示领属意义的,也可以是限定意义的,但作后置定语的只能是表示限定意义的词或词组。
例如:(1)如有周公之才之美,使骄且吝,其余不足观也。
(2)老而无妻曰鳏,老而无夫曰寡,老而无子曰独,幼而无父曰孤。
此四者,天下之穷民无告者也。
(3)其石之突怒偃蹇,负土而出,争为奇状者,殆不可数。
2、从结构上看,后置定语前面有“之”,或后面有“者”(4)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5)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一石。
(6)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7)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8)驾八龙之宛宛兮,载云旗之委婉。
第五节强调和省略一、强调在语言交际过程中为引起交际对象对某一部分信息的特别注意或重视而采取一定手段使相关的语言成分得到凸现,谓之强调。
其手段有语音手段、语法手段或词汇手段。
二、省略句子成分的省略是指句子或词组中某些成分在一定语境中的省略。
从所省略的成分在前面还是后面出现,可以分为承上省和探下省两大类。
从所省略的成份看,具体包括:主语的省略、宾语的省略、谓语的省略、定语中心语的省略、兼语的省略和介词或其宾语的省略等等。
一、主语的省略1、邴夏曰:“射其御者,()君子也。
”(《鞍之战》)2、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户,十月蟋蟀入我床下。
(《七月》)3、孟子曰:“许子必种粟而后食乎?”()曰:“然。
” ()曰:“许子必织布而后衣乎?” ()曰:“否,许子衣褐。
” (《许行》)二、宾语的省略宾语一般是承上省略。
1、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而我独无()。
”2、尉剑挺,广起,夺()而杀之。
3、归之家,妻不下絍,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
三、谓语的省略谓语一般不省略,在特定的语境中可以省略。
1、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2、国人莫敢言,道路以目()。
3、举一隅不以三隅反者,不复()也。
四、定语中心语的省略定语中心语及其前面的结构助词“之”往往因为语义自明而省略。
1、多行不义(),必自毙。
2、赏必加于有功(),而刑必加于有罪()。
3、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五、兼语的省略古代汉语中兼语句式不常见,但在兼语句中,兼语有时也可以省略。
1、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2、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之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
3、必勿使()反。
六、介词的省略介宾短语中的介词也常常省略。
1、上古有大椿,以八千岁为春,()八千岁为秋。
2、将军战()河北,臣战()河南。
3、荆州之民附曹者,逼()兵势耳古代汉语句法(下)第一节判断句什么是判断句?谓语表示对主语的判断的句子叫做判断句。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主要是用“是”来表示的,古代汉语中的判断句,表现形式则比较多样。
早期的判断句多数不用判断动词“是”。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的表示方法(一)用虚词“者”、“也”相呼应来表示1、……者,……也。
(1) 陈胜者,阳城人也。
(2)南冥者,天池也。
(3)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
2、……,……也。
(4) 制,岩邑也。
(5)其巫,老女子也。
(6)此,劲敌也。
3、……者,……。
(7) 虎者,戾虫。
(8)粟者,民之所种。
4、……,……。
(9)赵,秦之深仇。
(10)贾生,洛阳之少年。
(二)在主谓之间加副词表示判断(1)吾乃梁人也。
(2)梁父即楚将项燕也。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三)用判断词“是”表示判断春秋时期,“是”不作判断动词使用,而是作为指示代词,充当句子的主语或宾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