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空间表达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

郁达夫作品《春风沉醉的晚上》赏析2500字郁达夫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作家,他的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思想深度而闻名。
其中,《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他的一部经典之作。
本文将从主题、情节、人物以及艺术手法等方面进行赏析,以期进一步理解和欣赏这部小说。
我们来谈一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主题。
该小说主要探讨了封建社会的家庭婚姻制度下,男女之间的爱情和婚姻的矛盾与冲突。
通过描写女主人公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纠葛,以及她与丈夫之间的婚姻生活,郁达夫展现了男女之间的情感错位和婚姻的不完美。
他以女性的视角出发,凸显了女性在封建家庭中的无力和受压迫的处境,同时也呈现了男性在封建社会中的权力和压抑。
因此,该小说的主题可以说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批判与反思。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情节。
小说以晓红与两个男人之间的三角关系为主线展开,穿插了晓红与丈夫芸生的婚姻生活。
晓红原本与芸生相互喜欢,但婚后很快便感到了生活的压抑和沉闷。
在此时,她遇见了另一个男子杜少甫,两人产生了强烈的爱情,但又没有办法真正在一起。
最终,晓红选择了离开芸生,但她也无法和杜少甫在一起,最后只得孤独终老。
整个故事展现了男女之间因社会制度而造成的爱情悲剧,以及女性在婚姻中的无奈和无力。
在人物塑造方面,郁达夫给予了晓红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立的思考能力。
她有自己的情感和独立的意识,对婚姻和爱情有着自己的想法和追求。
而芸生和杜少甫则分别代表了传统封建社会中的男性形象。
芸生是一个对待妻子冷漠的男人,他难以理解和满足妻子的情感需求。
杜少甫则是一个文艺青年,他对晓红有着强烈的爱情,却因社会的种种限制而无法实现。
通过对这三个人物的描写,郁达夫将男女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生动地展现出来。
除了主题和情节,郁达夫在《春风沉醉的晚上》中还运用了一系列的艺术手法,丰富了作品的艺术性。
首先,他运用了大量的插叙和回忆的手法,使故事更加丰满和复杂。
他巧妙地将晓红的回忆和现实相结合,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和立体。
《春风沉醉的晚上》

《春风沉醉的晚上》(一)理解:1、《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自叙传特点。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
因而他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个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春风沉醉的晚上》中我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作者的自画像,有才华却饱尝失业贫困之苦,感情忧伤却又跳动着一颗愤愤不平之心。
陈二妹的形象是通过我的观察和接触来刻画的,带有我的情绪色彩。
自叙传并不等于自传,而是强调文学作品应该表现自我,表现内心的要求。
可见,自叙传小说也是有虚构,由艺术想象和艺术加工而成的。
2、作品结尾景物描写的特点及其所传达的情感内涵。
小说结尾处的景物描写具有象征意味,低沉、哀伤、灰暗,它流露出了知识分子对前途把握不定的无限哀愁。
(二)论述:分析作品中我和陈二妹交往的几个阶段及其所表达的思想。
我和陈二妹的交往有四个阶段,①二人相识,单身的她疑惧、戒备贫困潦倒的我。
②交往中二人有所了解,她对我消除疑惧,同情、信赖我。
③她由误会而责备、规劝我。
④明真相,释前疑,友谊升华。
《潘先生在难中》(一)识记:作者叶圣陶又名叶绍钧,著有长篇小说《倪焕之》。
早期短篇小说的特色正如茅盾指出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二)简析:小说结尾的点睛之笔。
小说结尾潘先生写字歌颂、吹捧军阀是全篇点睛之笔,是揭示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及其复杂性格的神来之笔。
结尾处理不仅在结构上与开头逃难对照,引人深思,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使潘先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完满的表现。
为了保全自己,讨好上司,他丧失了原则、是非,居然写出功高岳牧、德隆恩溥的谀词来。
同时,他脑海中涌现了人民受难的镜头,表明他还没有泯灭人性。
小说以看他再对上一句什么结束,意欲启发读者思考,从而完善潘先生这一形象。
(三)论述:1、分析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
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实现其性格特征。
1924年浙江军阀混战,潘先生是把自家的性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于是带领全家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气十足,得意忘形,处事待人没有原则,不讲品行,得过且过,逆来顺受。
春风沉醉的晚上 赏析

1.分析本文的“自叙传”色彩。
郁达夫认为“文学作品,都是作家的自叙传”,因而他常常在作品中抒发自己的主观感受,或在某种人物身上投上自己的影子。
本文也是如此。
这篇小说中的“我”很大程度上是作者的自画像。
小说中写到“我”的贫穷的窘态、神经衰弱症以及翻译小说等均深深打上郁达夫本人生活的烙印。
主人公“我”的身上可以清晰地看到作者个人出身、经历、个性、气质、教养……乃至相貌的投影。
女工陈二妹的形象,也是通过“我”的眼光、感触和印象来刻画的,带有“我”的情绪色彩。
因此郁达夫小说中的“我”是一个以自身为原型,浸透着本人强烈主观色彩的文学形象。
透过“自我”心灵的观照,来折射社会万象,这正是郁达夫“自叙传”小说的艺术魅力所在。
当然,肯定“自叙传”色彩的小说与作者本人某种程度的叠合,并不意味着把文学创作看成作家履历的复写。
不过比之于他的其他作品,这篇小说已有较多的现实主义因素,较明显地越出了自己的经历和情绪,比较真实地客观地反映了自己以外的现实和人物。
2.分析本文中“我”与陈二妹的交往及其表达的思想。
本文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作者以第一人称抒情的笔调,通过对青年女工陈二妹的描述,成功地塑造了这位青年女工的形象,并通过这一形象,歌颂了劳动人民的优秀品质。
小说描写了受尽压榨、孤苦无依的女工陈二妹和穷愁潦倒、谋食无门的知识分子“我”交往的四个阶段。
陈二妹对于“我”,开始是疑惧和戒备,继而依赖、同情,主动地邀“我”进她的房间,把香蕉拿来让“我”吃,向“我”诉说她的遭遇。
陈二妹是一个孤苦无依的姑娘,她一人在烟厂做工,无亲无故,靠自己辛勤的劳动挣得一点微薄的收入度日,过着十分艰难的生活。
在工厂里,她不得不忍受着资本家的盘剥和工头的凌辱。
她痛恨那个工厂,痛恨工厂里的资本家和工头。
但当她遇到穷愁潦倒,没有工作,同她处境同样困难的知识分子“我”时,由于住的房间相邻,她对“我”的书生生活感到疑惧和好奇。
但当她逐渐了解到“我”的真实情况和困难处境后,就十分同情和关心,并进而规劝和依赖了。
春风沉醉的晚上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艺术个性评析摘要]都达夫小说名作《春风沉醉的晚上》在表达了对下层人的同情之外,实际还表达了现代知识分子爱缺乏合适的对象因而被悬置的悲剧。
小说表达了男性历来对女性的想象。
但也因对自身现代性困境的体悟而放弃了对下层入的启蒙态度和行为。
小说在保持一贯的浪漫伤感色彩外,还增加了理性节制的艺术成分,特别是有意化用古典诗歌《琵琶行》的风致和意境,在开拓现代性意境的同时有了古典的神韵。
[关键词]《春风沉醉的晚上》,爱,女性;古典的神韵《春风沉醉的晚上》是中国现代著名浪漫抒情小说作家郁达夫在1923年1月写的一篇非常著名的短篇小说,1924年2月发表在《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上。
过去,对于这篇小说的主要表现内容,一般说是通过下层知识分子“我”和一个勤劳、正直、善良的下层女工陈二妹所遭遇到的不公平待遇,来曲折、委婉地表达了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控诉和不满,同时,也表达了下层知识分子和下层劳动人民同病相连之感慨。
所谓“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然而,如果我们仅仅止步于此,那么,这篇小说最丰富的内涵并没有说尽,对小说艺术魅力的解读也不彻底。
一这篇小说在立意、构思上都远远超出一般社会问题小说的视阔限度。
与其说它是一部社会问题小说,不如说它是一部人情人性小说,只不过它表现的人情人性打上了鲜明的现代都市烙印,堪称一部现代都市浪漫传奇——没有机会发展的现代都市浪漫传奇。
这篇小说实际上是表达了一个在现代都市里被边缘化、“零余”化的现代男性知识者无爱的孤独和对于异性爱的想象。
首先,小说写出了现代都市里被边缘化、“零余”化的现代男性知识者无爱的孤独。
这篇小说除了“生的苦闷”一条线索外,还有一条“爱的苦闷”的线索没有得到发展,但它却不等于不存在。
它始终作为一种潜流存在,作为一种无意识存在,作为一种期待和召唤存在。
但这种期待和召唤终于成了空影,终于被浅搁或说被悬置。
当“我”忍不住突然“想把两只手伸出去拥抱她(陈二妹)一回”时,“我”终于没有拥抱她,“我”什么也没做。
《春风沉醉的晚上》艺术特点

《春风沉醉的晚上》艺术特点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人物形象鲜明: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个正直、善良、真诚、乐于助人的烟厂女工陈二妹的形象,她身处厄境而不失坚韧意志和反抗精神,是小说中最为突出的艺术形象。
2.结构严谨精巧:小说采用第一人称叙事,情节自然,层层推进,语言质朴,心理描写细微,无论是思想上还是艺术上都具有较高的价值。
3.强烈的现实主义特色:小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尤其是对贫苦人民的苦难生活和劳动人民的悲惨境遇进行了深刻的揭示和控诉。
4.抒情气氛浓厚:小说中充满了浓郁的抒情气氛,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绘和人物心境的刻画,使读者感受到了作者的情感和内心世界。
5.注重细节描写:小说中注重对人物和场景的细节描写,这些细节描写不仅丰富了小说的内容,也使得人物形象更加鲜明,情节更加生动。
6.独特的语言表达:小说的语言表达独特,多使用地方方言和口语,这种表达方式使得小说的语言风格更加贴近生活,同时也增强了小说的艺术表现力。
总的来说,《春风沉醉的晚上》的艺术特点在于其刻画人物形象的鲜明性、结构设计的精巧性、内容反映现实的深刻性以及语言表达的独特性。
《春风沉醉的晚上》名词解释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短篇小说,发表于1923年7月,为郁达夫早期短篇小说代表作。
这篇小说以郁达夫自身的一段亲身经历为创作素材,描写了一个贫困潦倒的日本留学生的忧郁性格和变态情欲,不仅表现了作者对封建社会黑暗现实的愤懑和对人道主义的呼唤,同时也反映了作者思想的局限和精神上的苦闷。
在小说中,“我”是一位有思想、有理想、渴望追求美好生活的青年,但却饱受生活的压迫和摧残。
他租住在上海法租界的一间狭小而阴暗的小房子里,生活十分艰难。
然而,在这个春天的晚上,他却感受到了春风的温暖和花香的气息,仿佛整个世界都变得美好起来。
这种美好的感觉让他暂时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困苦,沉浸在自己的幻想之中。
[精品]《春风沉醉的夜晚》影评
![[精品]《春风沉醉的夜晚》影评](https://img.taocdn.com/s3/m/7c96d158777f5acfa1c7aa00b52acfc789eb9fc6.png)
社会政治角度【城市影像的互文文本】娄烨用《春风沉醉的晚上》讲述了是一个有些牵强但看似真实的故事。
城市的虚置影像和当代人价值之间的疏离在某种程度上和郁达夫《春风沉醉的夜晚》有着极强的互文性关联。
电影和小说都着力表现了普通人在现代生活影响下的不安与焦虑。
从生存的奔波与惶恐衍生到对自由化生活的向往与渴求。
也许是这部电影在精神层面和郁达夫小说唯一契合的地方。
冷色调下现代的南京不同于那个昏黄陈旧的上海,一切关于时代的回忆在街边黯淡的灯光下早已变得混乱不清。
我们能够更多的从《春》剧中看到现代城市的神奇、惶恐和罪恶。
同性恋酒吧、私人侦探、老板和打工妹之间不正当的两性关系……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说,《春》剧在某种程度上是对既往中国城市形象的一种颇为有益的颠覆。
选取南京作为故事的发生地,既消解了过分雕琢的喧闹与繁华,也规避了略显滞后的市井和庸俗。
这样的颠覆和以往既成的固有城市影像之间构成了互文性的关联,在这种差异性的关联之中为故事的发生提供了背景层面的支持。
人在现代社会的这种孤独与恐惧需要有一个合理而又自然的宣泄口,所以娄烨选择了南京,因为也许这座城市可能带给我们的一些切身的体验和感悟。
电影表达的社会学主题纺织厂老板与女教师林雪的意向林雪,是一位中学语文教师。
教师,特别是语文教师。
此时她不再单单是一个狭隘的异性恋者,她是强势群体思想的传播者,代言人。
强势群体的自私,狭隘在她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在影视中,观众可能会对女教师,有一种厌恶的情绪。
诚然,一切的悲剧似乎都是因这个女子开始。
不找私家侦探窥视丈夫的踪迹,海涛就不会变成双性恋者。
不去江城公司闹,就不会使江城彻底落魄颓废到成天在同志酒吧买醉,失去工作。
江城作为故事的主线,导演让观众见证了他被边缘化的每一步:在精神上上失去做人的尊严,失去自己的爱人,失去真正令自己能够得到精神慰藉的人;在经济上失去工作,失去了稳定的收入,只能在一个经营萧条的服装店中守望这街边来来往往麻木的人群。
春风沉醉的晚上心得2

读《春风沉醉的晚上》有感城关小学杨恰玉《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一生所创作的经典作品的精选集,有《过去》、《沉沦》、《春潮》、《迟桂花》等等,是一本不可获缺的经典收藏本!郁达夫是以专情而放任的矛盾形象留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他个人的情感经历,充满传奇、怪诞和自我中心的色彩,带有五四时代人的心灵轨迹。
《春风沉醉的晚上》是郁达夫的代表作,小说中描绘的是五四运动时期知识青年沦落成为的“零余者”形象。
作品中的“我”穷困潦倒,纵有几许才华也不能找到个糊口的工作,为生活所迫住进了贫民窟中一个破旧的阁楼,遇到了同被压迫的烟厂女工,两人互相关怀。
之所以说“我”是一个零余者形象,在小说中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困”字,“我”被窄小的房间困住,被囊中羞涩困住,被饥饿困住,而最能困住他的是内心深处的迷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一个是备受压榨的工厂女工,一个是贫困窘迫的知识分子,两个同病相怜的人儿在小说中相遇了,他们由素不相识到后来互相关切同情,而女工的善良和真诚感人至深,她那不被贫困、苦痛所泯灭的人性之光,不仅在当时的黑暗中熠熠生辉,也在如今的社会中十分珍贵。
小说的背景是在民国时的一个小租屋,那时侯,人们的生活是非常艰辛的,“我”因为没有工作只得租一间破房子,女工每天工作十个小时却只能勉强维持生活,可能开始读的时候会想这个女工会在某个晚上偷“我”的东西,因为在我们看来,人为了生存,会不择手段地攫取身边的东西。
但出人意料的是,女工并未行窃,而是担心“我”不走正路,发不义之财,这是多么可贵的精神。
相对而言,如今我们的生活是非常优越的,我们不必为交不起房租而担心,也不必为填不饱肚子而焦虑,但是我确实感受到一些人的精神生活实在太空虚了,精神品质也实在太低下了。
我曾经有过这样的经历,那天,公共汽车上人太多了,一个怀抱婴儿的母亲在公共汽车上,手扶扶杆艰难地站着,而旁边就坐着一位年轻的姑娘和一位健壮的小伙。
这两个人似乎都被窗外的什么东西吸引住了,却都目不转睛地盯着窗外看,好象丝毫没有觉察到身边有一位需要帮助的母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春风沉醉的晚上》中的空间表达
作者:李瑞琪
来源:《文学教育·中旬版》2021年第02期
内容摘要:本文在比较文学视野下,通过还原历史场景,在历史地图中精準空间定位,解读文本中监房、栈房、贫民窟的租屋等私人空间与街道、估衣铺等公共空间的意义表达,以体会城市的气质和人的境遇。
关键词:空间表达历史地图空间场所比较分析
1944年,毛姆在《刀锋》一书中提出:“人不论男女,都不仅仅是他们自身,同时还是他们自己出身的地域、他们学步的城市公寓或乡间农场、他们上的学校……是所有这一切将他们塑造成了现在的模样,你只有成为他们才能真正了解他们”,无独有偶,昭和36年即1961年,日本京都市发行了一部大型城市写真集《京都》,大佛次郎在为其作序时也提出了“人是土地的风景”:“京都人和京都的自然一样温柔。
人们的脸庞就是那方土地的风景。
”城市影响着人的面貌,对城市有足够细致的了解后,对人的认识想必也会更深刻。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中出现的上海的静安寺路、五马路、黄浦江边、贫民窟、栈房和监房,等等空间场所无言勾勒着城市的气质面貌,默默见证着人物的成长转变。
人在城市里发生行为,城市又见证着人的流徙,见证着人的挣扎、痛苦、徘徊,二者无法被割裂。
只有拨开迷雾看清城市的面貌,才能对人物的行为动作、思想语言有更透彻的观察和理解。
一.私人空间
首先是主人公的三个住所。
巴尔扎克的《高老头》中,可怜的高老头在初入住伏盖公寓的时候,住的是每年膳宿费一千二百法郎的套间,其后改住每年膳宿费九百法郎的房间,最后则是搬到了每年膳宿费只要四十五法郎的房间了,直观的表现出了高老头经济的每况愈下。
与此类似,《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住所的变迁同样有深意。
《春风沉醉的晚上》一文,首刊于1924年2月28日《创造季刊》第2卷第2期,那么文中的背景设定,姑且假定在1924年以前的民国上海。
主人公第一个住所据商务印书馆1913年2月刊印的《新测上海地图》,位于公共租界的腹地为如今上海的静安区。
第二个居所跑马厅是如今人民广场附近。
第三个居所在外白渡桥北岸,按图索骥,据商务印书馆1913年6月刊印的《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从外白渡桥往北,一直到虹河,过了虹河再往西北,直到新(左言右巳)浜河岸,才终于找到了日新里,属美租界。
至于作者所说的“邓脱路”,查阅地图均无果,不过日新里东南方向,有条东北—西南方向的大路,名为“麦可脱路”,皆有一“脱”字,此处存疑。
比照今日的上海地图,这第三个居所住址,大约是在今天的虹口区凯虹家园附近。
接着,定位结束后对三个住所进行空间分析。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里面也常有出现出租屋。
在《罪与罚》中,小说进展的几个关键地点都是出租屋,比如拉斯科尔尼科夫尼科夫的出租屋彼得·彼得罗维奇为未婚妻租住的房子等。
在历史地图中找到具体定位后,再对《春风沉醉的晚上》中三个出租屋进行详细考察和意义解读。
(一)静安寺路南的监房。
总体特征即“自由的监房”,监房何来自由呢,此处恰好体现了新批评所提倡的词语之间的张力,知识分子看似自由,实际又踽踽难行。
除了像鸟笼一样、终日没有阳光的空间形态,这片房子的住民,又都是些“同强盗小偷一样的凶恶裁缝”,亦或者是同主人公一般的“可怜的无名文士”。
同时这个地方还被讥讽为“Yellow Grub Street(黄色俱乐部街)”,即本身“grub”一词就带有贬义、歧视的含义,意为“黄种人的寒士街”。
即便如此主人公还是因为房租过高而搬家了,贫穷、困窘之况可见一斑。
(二)跑马厅的栈房。
是某位熟人的仓库。
既然栈房是熟人联系的,为何又会受种种逼迫呢,为何人所逼,为何种形势所迫,我们均不得而知。
联系后面别人问起主人公有无朋友时的回答“朋友是有的,但是到了这样的时候,他们都不和我来往了”,处境总归是不好过。
(三)日新里的贫民窟。
拥挤和黑暗是其特点。
房子的高度不超过2.5米的房子,说是两层楼,却没有楼梯,只是在一楼的角落处竖了一架梯子,梯子中间还“跌落了几根横档”,每次上下楼,总要顺着梯子爬上爬下。
居住面积也是拥挤,主人公在穿过一楼上二楼时,总得“侧着身子”从破布洋铁罐玻璃瓶旧铁器堆中穿过,而且二层本就不大,房东还将其隔成两个。
屋里并没有床,主人公搞了两摞书,上面覆盖一个二尺长的画架,白天当写字台,晚上当床,二尺大概也就0.7米。
除了拥挤异常,黑暗是另一大特征。
主人公称自己的房间是“暗室”,即便是白天在家,也总要点上蜡烛,“每日每夜只是在那暗室的灯光下呆坐”。
长久的黑暗不仅使人没了时间观念,同时由于主人公出门总在晚上,对季节的变迁也是浑然不觉。
二.公共空间
《春风沉醉的晚上》的故事背景在1924年以前,除了像监房、绽栈房、贫民窟等住所这样的私人空间,以上海这个繁华都市为背景必然是少不了诸多公共空间的架构的。
本部分将以出行路线和街道为切入点,对空间进行架构还原和意义解读。
文学作品中对主人公出行路线的描摹有许多,例如《魔山》中汉斯·卡斯托普两兄弟早餐后的山上散步路线:疗养院的大门--山坡—达沃斯高地—山腰上的长椅处—疗养院,和塞塔布里尼的相识以及诸多争辩和思索皆发生在这条散步路线上。
另外一个较为典型的例子又比如《挪威的森林》中主人公渡边和直子在东京街头和疗养院的散步路线等,对出行路线的关注和考察十分有趣。
回到《春风沉醉的晚上》,主人公总是在夜间出门闲逛,白天睡觉,浑然不觉四季。
有次作者因取信需要不得不上街,到了街上才发觉“春光已老透”,自己的棉袍子实在是厚重了些,又适逢领了翻译得来的薪酬,因此打算去估衣铺里置办些衣物。
由此,主人公从所在的邓脱路的日新里附近的邮局出发,一直辗转到五马路才买到价格合适的单衫,随后走回到
邓脱路。
大致可知,主人公从美租界沿黄浦江一直向西南,来到了英租界的外滩附近。
受制于当时地图比例尺等因素,我们同样将这些地点标注到当今的上海地图中,接着是五马路,把《实测上海城厢租界图》和如今的上海市地图两相比对之后,不难发现,五马路即是如今的广东路,为便于测算距离,我们假定主人公最后置办衣物的估衣铺为如今的广东路的外滩五号附近。
随后主人公又回到了虹口区的凯虹花园(日新里)。
据高德地图提供的数据,从凯虹花园到外滩五号步行距离2.6公里,预估耗时36分钟,来回也即是5.2公里,理论上耗时1小时12分。
由此,有两个基本问题得到了自然的显现。
其一是主人公体力的衰弱。
昼伏夜出,饥一顿饱一顿,又有神经衰弱的重症,从日新里到五马路这一来一回的行程,起码要花费两到三个小时。
因此主人公后文回到家里,在等人回来的空当里,不知不觉疲累到睡着一事是十分合理。
其二是主人公经济方面的困窘,据1928年上海市政府社会局出版的《上海特别市工厂分布图》,当时上海的主小工厂基本都分布在当时的美租界和英租界。
主人公所在的美租界商事繁华,交易活跃,可是其在置办衣物时因穷困,拖着残躯跑到了英租界的五马路附近。
偌大的美租界都买不到价格合适的衣物,在五马路也只是买了个单袍,夹衫也买不起。
一些作品对城市图景的描摹,采用的是照相机式的非虚构描摹,选取某一特定的因素进行特写,比如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罪与罚》彼得堡的“臭味”和狄更斯《荒凉山庄》中的浓雾,鲜明的勾勒城市的图景。
除去前面提到的出行路线上,作者还细腻地描摹了街道这一场景。
城市的气质与人的境遇,宛如电影中的幕布背景和肖像特写,二者互相成就。
男主人公习惯昼伏夜出,突然白天上街,街上的繁华富丽与鼎沸人声,不由得使其心驰神往,忘乎所以,以为到了“大罗天上”,但主人公因挡道被人斥责辱骂。
接着到了估衣铺,生活捉襟见肘,买衣服也是紧手紧脚,店员看到其寒酸样,一个个的都是“摆下了脸面嘲弄”。
在这些空间场所中,主人公是被剥离的存在,是不被接纳的存在,娱乐和幸福不会光临他昏暗的出租屋,他所能做的也只是“一个人在马路上从狭隘的深蓝天空里看看群星,漫漫地向前行走,一边做些漫无涯汜的空想”,这是主人公夜晚出行的真实写照,也是人生路上踽踽独行之姿的映射。
以上,还原主人公的住所及出行路线,细读其住所区位及城市街道图景,明确空间形象,才能更好的去分析空间所要表达的意义,也即是为我们去体会《春风沉醉的晚上》主人公诸如经济拮据、身体衰弱、内心挣扎、思想苦闷,以致昼伏夜出、茕茕孑立、踽踽独行之境遇,提供了更形象直观、立足现实的一种途径。
(作者单位:武汉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