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护理心理学 面部表情识别 实验报告

面部表情识别
一、实验目的
1、了解、体验情绪实验的基本特征,初步掌握情绪识别实验的方法。
2、初步掌握内容分析法。
3、考察情绪面孔识别的一致性、识别不同面部表情的难度差异以及识别面部表情的主要方法和线索。
二、实验材料
·24张情绪面孔
·这些情绪面孔是从罗跃嘉等人开发的中国面孔表
情图片系统中选取的愤怒、厌恶、恐惧、悲伤、惊讶和高兴面孔各4张,男女各半,表情者不同
7、每个小组对本组的实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8、小组之间进行结果交流。同时课代表统计分析全班的实验结果,之后向全班同学报告。
四、实验结果
表1 自己和本小组正确识别每种情绪的次数和比率
自己 小组
情绪
次数 比率 次数 比率
愤怒 4 100% 13 67%
厌恶 3 75% 9 44%
恐惧 2 50% 13 67%
4、人们的情绪有共同的面部表情模式。
成绩:
指导老师:竺静
·这24张情绪面孔按事先规定好的顺序依次通过投影仪呈现,每张呈现40秒。
三、实验程序
1、安排学生进入实验室
2、对学生进行分组,每8人左右一个小组,每组同学围坐一张实验桌。
3、给学生讲解实验的基本情况
4、将“面部表情识别记录表和线索的的记录统计表”分发给学生。
5、确认学生开始实验
6、播放完24张情绪面孔后,公布正确答案,请学生自行统计自己的正确情况,并整理和统计自己填写的识别面部表情的主要方法与线索。
悲伤 3 75% 20 100%
惊讶 3 75% 16 80%
高兴 100% 20 100%
合计 19 79% 91 75.9%
表2 自己和本小组使用每种方法的次数和频率
心理学实验报告

心理学实验报告本实验旨在探讨人类对于社交情境中的非言语行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非言语行为包括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眼神交流等,这些行为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通过本实验,我们希望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人类对于非言语行为的感知和理解能力,从而为社交心理学领域提供更多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
实验一,肢体语言的感知。
在第一部分的实验中,我们邀请了一批受试者观看一系列不同肢体语言表达的视频,并记录下他们对于这些肢体语言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大多数受试者能够准确地理解视频中所表达的情绪和意图,而且他们对于不同肢体语言的反应也存在一定的一致性。
这表明人类在观察和理解肢体语言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共性。
实验二,面部表情的感知。
在第二部分的实验中,我们将焦点转移到了面部表情的感知。
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面部表情的图片,并描述他们对于这些表情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面部表情的感知和理解在一定程度上受到文化和个体差异的影响。
然而,总体而言,受试者对于基本面部表情如喜怒哀乐的感知和理解存在一定的一致性,这说明面部表情在社交情境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实验三,眼神交流的感知。
最后,在第三部分的实验中,我们探讨了眼神交流的感知。
受试者被要求观看一系列眼神交流的场景,并记录下他们对于这些场景的感知和理解。
实验结果显示,眼神交流在社交情境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受试者能够准确地感知和理解不同眼神交流所传达的信息和意图。
这表明眼神交流作为一种非言语行为,在社交互动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综上所述,本实验结果表明,人类对于社交情境中的非言语行为具有一定的感知和理解能力,而且这种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普遍性和一致性。
非言语行为在社交互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不仅能够传递情绪和意图,还能够促进社交互动的顺利进行。
希望本实验结果能够为社交心理学领域提供更多的实证数据和理论支持,从而推动该领域的研究和发展。
幼儿教育中的表情认知培养

幼儿教育中的表情认知培养在幼儿教育中,表情认知的培养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幼儿的表情认知能力不仅关系到他们与他人的沟通交流,还与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的发展密切相关。
因此,如何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表情认知能力成为了教育工作者们的一项重要任务。
首先,幼儿教育中的表情认知培养需要从幼儿的家庭环境开始。
家庭是幼儿最早接触到的社会环境,家长在幼儿的表情认知培养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家长可以通过与幼儿进行情感交流,教授他们认识不同的表情,并告诉他们这些表情所代表的情感。
例如,当幼儿生气时,家长可以告诉他们这是一种愤怒的表情,并引导他们找到适当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感。
其次,幼儿教育中的表情认知培养需要注重情感教育。
情感教育是幼儿教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情感教育可以培养幼儿的情绪认知和情绪表达能力。
在情感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游戏、绘本等形式帮助幼儿认识不同的情感,并引导他们学会适当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给幼儿展示一些图片,让他们猜测人物的表情并描述他们的情感,从而提高幼儿的表情认知能力。
此外,幼儿教育中的表情认知培养还需要注重情境教育。
情境教育是一种通过模拟真实情境来培养幼儿认知能力的教育方法。
在情境教育中,教师可以通过模拟各种情境,让幼儿观察、分析和理解不同的表情,并引导他们学会适当地应对不同的情境。
例如,教师可以模拟一场冲突的情境,让幼儿观察和分析当事人的表情,并引导他们学会通过表情来解决冲突。
最后,幼儿教育中的表情认知培养还需要注重游戏教育。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通过游戏可以培养幼儿的认知能力和社交能力。
在游戏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些情景,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角色,并通过表情来表达角色的情感。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一场角色扮演游戏,让幼儿扮演不同的职业人员,通过表情来展示他们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提高幼儿的表情认知能力。
总之,幼儿教育中的表情认知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家长和教育工作者们共同努力。
通过家庭环境、情感教育、情境教育和游戏教育等方式,可以有效地培养幼儿的表情认知能力,提升他们的情绪管理和社交能力。
表情认知实验报告

表情认知实验报告引言表情是我们日常交流中重要的非语言信号之一,它能够传达情绪和意图。
在人际交互中,准确理解和解读他人的表情对于有效沟通至关重要。
表情认知实验旨在探究人们对不同表情的认知和理解能力。
本实验旨在通过一系列任务和测量,研究参与者在表情认知方面的表现,并进一步分析可能的影响因素。
实验设计本实验采用了随机抽样和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的设计。
实验组参与者将接受一系列表情认知任务,而对照组将进行非表情相关的任务作为对比。
参与者招募和筛选我们在大学校园内招募了100名年轻成年人作为实验参与者。
所有参与者都没有接受过类似的实验,并且没有与表情认知相关的心理疾病等潜在影响因素。
在筛选过程中,我们排除了那些有色盲或者听力障碍的个体。
实验过程参与者被随机分配到实验组和对照组。
实验组参与者将接受以下一系列任务,而对照组将进行与表情无关的任务。
1.表情识别任务:参与者需要观看一系列带有不同表情的面孔照片,并选择与照片中表情最匹配的词语。
2.表情分类任务:参与者需要将一系列面孔照片按照表情类别进行分类。
3.表情表达任务:参与者需要根据给定的情境,模仿不同的表情并进行拍摄。
结果和讨论参与者完成实验后,我们对其表现进行了统计和分析。
以下是我们的主要结果和讨论:表情识别任务实验组和对照组在表情识别任务上的表现存在差异。
实验组的准确率更高,表明接受表情认知训练可以提高个体对表情的辨识能力。
表情分类任务实验组在表情分类任务上的表现也优于对照组。
结果表明,经过训练后,实验组能够更好地将表情进行分类和归类。
表情表达任务实验组在表情表达任务中的表现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差异。
这可能是因为表情表达任务的复杂性和主观性较高,不仅仅取决于对表情的认知能力。
结论本实验结果表明,表情认知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进行改善的。
经过表情认知训练后,参与者在表情识别和分类任务中表现更好。
然而,在表情表达任务中,训练似乎对表现没有明显影响。
进一步研究将有助于我们深入了解表情认知的特点和影响因素,并为开发相关认知训练和辅助工具提供参考。
幼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幼儿面部表情识别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摘要:为了考察幼儿情绪识别能力培养的效果,我们对50名儿童进行情绪识别培养,结果发现:1)幼儿情绪识别能力培养效果明显;2)不同年龄段培养的效果差异显著,3岁效果最明显,3岁也是正性情绪培养的关键期;3)正性情绪识别能力培养存在性比差异,女生比男生快;4)幼儿负性情绪识别能力培养3、4岁都有质的改变。
结果提示:幼儿情绪识别能力发展迅速,培养效果明显。
不同类型情绪培养效果有分离,正性、负性培养作用明显。
关键词:幼儿;面部表情;培养研究;情绪理解一、问题提出情绪是个体对接触到的人和事的态度及表达,面部表情是个体内在情绪的外部表现。
面部表情在个体之间有很多共通性,相同表情的含义相同,有利于人际交往的进行。
当然,喜、怒、哀、乐的表现形式也存在个别差异。
这种差异需要个体根据自己的经验进行识别,对面部表情的识别是进一步交往的基础,识别的正确性就很重要。
幼儿对其他个体面部表情的识别能力,是幼儿对情绪的基本认知能力,这一能力的培养也是幼儿正视和理解自己的情绪的基础。
研究发现儿童指认表情的能力优于命名表情的能力,指认和命名高兴情绪的能力优于消极情绪。
说明任务难度影响表情识别,情绪性质也影响识别。
其实,面部表情认知的发展在婴儿出生后就已经开始,一直到青少年期才会成熟。
6-8个月的婴儿对高兴表情表现非常明显的偏好,1岁以后儿童逐渐表现对恐惧表情的注视偏好,女性表达情绪和辨别情绪的能力都比男性更为精确。
根据他人的面部表情推测其心理状态是一种重要的情绪理解能力,幼儿阶段是儿童情绪理解迅速发展的时期,它在儿童的社会交往中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因此,探究学前儿童情绪理解能力的培养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实验研究1、被试参加培养实验研究样本设四个年龄组,1岁组(9-12个月)14人;2岁组(22-26个月)17人;3岁组(34-38个月)9人;4岁组(45-51个月)10人。
男女各25人,共50人。
幼儿表情识别实验报告参考模板

幼儿表情识别实验报告摘要在情绪活动中,人的面部、姿态和语音、语调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这些变化因为可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往往成为情绪活动的表征,所以统称为“表情”。
它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面部表情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丰富的个人信息和社会交往信息。
本实验采用了表情指认的范式,探讨学前儿童对于高兴、好奇、伤心、害怕、讨厌和愤怒等6种面部表情的识别特点。
结果发现,大中小班的儿童均对于“高兴”和“好奇”等积极情绪的表情识别成绩最好,对于“愤怒”的识别成绩最差,其他消极情绪的识别成绩居于之间。
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于以上6种基本表情(特别是高兴、好奇和生气)的识别能力也逐渐增强。
关键词学前儿童面部表情识别1 引言在情绪活动中,人的面部、体姿和语音、语调会发生一系列明显的变化,例如:面红耳赤、目瞪口呆、手舞足蹈、语无伦次等等。
这些变化因为可被他人直接观察到,往往成为情绪活动的表征,所以统称为“表情”。
表情是情绪活动所特有的外显表现,是人际交往的重要工具,也是研究情绪的重要客观指标。
它包括面部表情、姿态表情和语调表情。
其中最引人关注,也是非常重要的表情就是面部表情。
(邹巍,2007)面部表情是指通过眼部肌肉、颜面肌肉和口部肌肉的变化来表现各种情绪状态。
面部表情是情绪的发生机制,它是最敏感的情绪发生器,也是显示器。
同时,面部表情也可以被定义成面部肌肉的特定运动模式。
这些特殊的肌肉和其他肌肉组织不同,并不负责关节运动的功能,而仅仅用来专门承担面部表情的表达任务。
表情的独特地位从其生理基础就可见一斑。
面部表情的重要性在于它是人类情绪最为明显的外显形式,是人际交往中传递情绪的主要媒介。
面部表情为人际交流提供了一套快捷、有效的符号系统,使得个体情绪不需要依赖言语就能准确地被传递出来。
它包含丰富的个人信息和社会交往信息,同时还传达出一些有关人的认知、行为、性情、个性、气质、真实性和心理的信息。
当看到不同面孔时,人能轻易地识别同一种表情,这就是所谓的面部表情识别。
动态表情面孔再认的实验研究

动态情绪识别实验报告(3篇)

第1篇一、实验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动态情绪信息在情绪识别中的作用,以及动态信息如何影响情绪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
通过对比静态表情照片和动态表情视频,分析动态信息在情绪识别中的贡献。
二、实验方法1. 实验材料:选取了30张静态表情照片(包括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基本情绪)和30段动态表情视频(同样包含快乐、悲伤、愤怒、恐惧等基本情绪)。
2. 实验被试:招募30名大学生作为实验被试,年龄在18-25岁之间,男女各半。
3. 实验流程:(1)被试在实验前进行情绪识别能力测试,以了解其情绪识别水平。
(2)被试随机分为两组,每组15人。
(3)实验组被试观看动态表情视频,对照组被试观看静态表情照片。
(4)每组被试在观看表情后,对所看到的情绪进行识别,并记录识别时间。
(5)实验结束后,对被试进行情绪识别能力测试,以评估动态信息对情绪识别能力的影响。
三、实验结果1. 实验组被试在观看动态表情视频后,情绪识别准确率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p < 0.05)。
2. 实验组被试在观看动态表情视频后,情绪识别速度也显著快于对照组被试(p < 0.05)。
3. 在情绪识别能力测试中,实验组被试的情绪识别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被试(p < 0.05)。
四、讨论1. 动态信息在情绪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实验结果表明,动态表情视频比静态表情照片更能提高情绪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
2. 动态信息提供了更多的时间信息,如运动的方向、质量和速度,这些信息有助于被试更好地理解情绪表达,从而提高情绪识别能力。
3. 动态信息可以激发更高层次的认知过程,如社会和情感推理,从而促进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及时检测和预测。
4. 动态信息可以招募感知者的早期注意力和动机资源,促进对他人情绪状态的及时检测和预测,有利于社会互动。
五、结论本研究表明,动态信息在情绪识别中具有重要作用。
在实际应用中,可以通过利用动态信息来提高情绪识别的准确性和速度,从而促进社会互动和心理健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篇一:表情认知实验报告教科系心理学实验报告篇二:表情认知实验报告表情认知实验报告(教育科学学院 105班沈茜 10153116 第6组)摘要被实验将6名被试分为两组进行表情认知的实验,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了解面部表情认知的基本特征,结果分别统计两组被试对各种面部表情正确判断的百分数,并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表明差异不显著。
对表情的认知符合“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这一论断,也符合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关键字: 情绪表情认知线索1、引言传统心理学把情绪列为心理现象的三大方面之一。
情绪也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研究环节。
情绪(emotion)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
情绪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诸多形式,广泛地同其他心理过程相联系。
自古以来,科学家们十分注意探讨情绪之奥妙,但与情绪的重要性不相适应的是,长期以来情绪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情绪所特有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情绪研究方法学上的困难。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_r)的发生是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的:表情按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而模式化,面部反应模式携带着心理学的意义,那就是或快乐、或悲伤等具体情绪。
但是,对表情进行测量的原则在于:所要测量的是面孔各部位的肌肉运动本身,而不是面部所给予观察者的情绪信息。
因此,测量的最终目的是揭示其显露的情绪信息,而测量本身必须是产生情绪信息的物质过程。
为此,测量方法必须严格遵循解剖学基础。
它包括精细分化的肌肉组织系统的活动和灵敏传导的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
在测量中,使用肌肉刺激,把面孔上一块块肌肉的单一活动和互相有牵连的肌肉的组织活动通过肌电记录和照相记录保存下来,从而得到了面部各个分别独立的部位的变化模型和观察到的、由这些肌肉活动所支配的面容。
艾克曼的面部肌肉活动编码系统,伊扎德的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等,是目前主要被采用的测量标准。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简称 facs)是面部表情测量技术中应用较广、较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它是艾克曼等人在总结过去对面部表情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个尽最大可能区分面部运动的综合系统,它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最为精细的面部运动测量技术,它能够测量和记录所有可观察到的面部行为。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在制订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面部肌肉运动与面容变化的关系。
在实际测量时,它以面容活动为单位,称为活动单位。
一个单一的活动单位可以包括一块或几块肌肉组织。
由于多数面容变化是几个活动单位叠加发生的,从而又可以把那些可以明显辨认的叠加的活动单位列成复合活动单位。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共列出了二十八种单一活动单位和十九种复合活动单位。
可根据各个活动单位之间的主导或次要、竞争或对抗的关系,从而规定这种情形下的测量规则和方法。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使用手册内容有:单一和复合活动单位列表,针对面容变化的详细描述,以及供对照用的照片和影片以及具体的使用指导等。
本实验主要要求两组被试在不同的要求下实验,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了解面部表情认知的基本特征。
2、研究方法2.1 被试被试为应用心理专业的本科生4人。
2.2 材料和仪器2.2.1 jgw一b型心理实验台速示器单元,记录用纸(2种,一种为白纸,另一种为事先印制好编号与描述各种表情的词语的记录纸)2.2.2 面部表情卡片6张包括:高兴、惊讶、恐惧、愤怒、厌恶、轻蔑6种。
2.2.3 注视点卡片1张。
2.3实验过程2.3.1 接上电源,速示器电源选择“on”,灯亮表示接通。
用明度测试卡调节a、b视场的明度达到基本一致;在“工作方式选择”栏,将a选“定时”,b选“背景”,选“a—b”顺序方式;在“时间选择”栏,将a定为“5000”;被试坐在桌前,面部贴紧速示器观察窗,两眼注视屏幕中心;将注视点卡片输入b视场,表情卡片按顺序依次输入a视场。
2.3.2 将全体被试分为相等两组。
a组被试发给印好的记录纸。
该记录纸横行为编号,纵列为各种表情词。
指导语:“请你一张一张地看一些与记录纸上情绪词一致的表情图片,你判断是哪种表情,就在相应序号列中与之相匹配的情绪词格内打“√”。
b组被试发给一张白纸,指导语为:“请你一张一张地看一些表情图片,要求你用形容词描述是何种表情,并按呈现顺序写在白纸上”。
两组被试呈现卡片顺序相同,并且不允许两组之间互通信息。
2.3.3 对每个被试测试完毕,询问他们是用什么辅助方法来辨认面部表情的?在下列选项中选择一种:a.模仿面部表情并体验 b.想象适合面部表情的情绪 c.联想过去的经验 d.其他程序或线索3、结果表1:组一的实验结果表2:组二的实验结果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显著。
4、分析和讨论4.1 测试完毕,对每个被试询问他们是用什么辅助方法来辨认面部表情的?组一被试选择最多的为b.想象适合面部表情的情绪,由此实验者认为被试主要是观察图片中人物的面部表情(眉、眼、嘴等)的细微区别,辅之以手的动作来推断情绪。
符合“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这一论断。
4.2 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显著。
5、结论5.1 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差异不显著。
5.2 对表情的认知符合“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这一论断,也符合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6、参考文献[ 1 ] 杨治良.基础试验心理学.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8:404~406[ 2 ] 心理实验指导书.盐城师范学院心理学研究中心篇三:关于表情认知实验的研究关于表情认知实验的研究摘要该实验将12名被试分为两组进行表情认知的实验,实验目的在于通过实验了解面部表情认知的基本特征,结果分别统计两组被试对各种面部表情正确判断的百分数,并对两组判断的平均正确率进行显著性检验,结果表明差异不显著。
因此得出:对表情的认知符合“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这一论断,也符合面部动作编码系统。
关键字:表情情绪表情认知线索1 引言传统心理学把情绪列为心理现象的三大方面之一。
情绪也是心理学理论体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研究环节。
情绪(emotion)是体验,又是反应;是冲动,又是行为;它是有机体的一种复合状态。
情绪的表现有和缓的和激动的,细微的和强烈的,轻松的和紧张的等诸多形式,广泛地同其他心理过程相联系。
自古以来,科学家们十分注意探讨情绪之奥妙,但与情绪的重要性不相适应的是,长期以来情绪研究一直是心理学尤其是实验心理学研究中的一个薄弱环节。
造成这一现象的最主要原因是情绪所特有的复杂性以及由此衍生出来的情绪研究方法学上的困难。
我国心理学家孟昭兰(1987)将理论认为面部表情是传递具体信息的外显行为面部表情是提供人们在感情上互相了解的鲜明标记。
情绪过程既包括情绪体验,也包括情绪表现,而表情既是情绪的外部表现,也是情绪体验的发生机制;既是最敏锐的情绪发生器,也是最有效的情绪显示器。
这就从机制上说明了以面部肌肉运动模式作为情绪标志的根据。
表情通常指的是人们的面部表情是可以完成精细语言沟通的一种体态语。
人的面部肌肉相互配合,可以做出上百种不同的表情,准确的传达人们不同的内心情感状态,面部表情一般比较易于被人察觉,能够及时有效地反映沟通双方的现实性状况。
但是由于面部肌肉还有可控性强的特点,因此如果一个人不想被对方察觉自我内心,往往也比较容易控制自我的表情,达到掩饰的效果。
面部表情(facial expression_r)的发生是有其客观的物质基础的:表情按面部不同部位的肌肉运动而模式化,面部反应模式携带着心理学的意义,那就是或快乐、或悲伤等具体情绪。
但是,对表情进行测量的原则在于:所要测量的是面孔各部位的肌肉运动本身,而不是面部所给予观察者的情绪信息。
因此,测量的最终目的是揭示其显露的情绪信息,而测量本身必须是产生情绪信息的物质过程。
为此,测量方法必须严格遵循解剖学基础。
它包括精细分化的肌肉组织系统的活动和灵敏传导的躯体神经系统的活动。
在测量中,使用肌肉刺激,把面孔上一块块肌肉的单一活动和互相有牵连的肌肉的组织活动通过肌电记录和照相记录保存下来,从而得到了面部各个分别独立的部位的变化模型和观察到的、由这些肌肉活动所支配的面容。
艾克曼的面部肌肉活动编码系统,伊扎德的表情辨别整体判断系统等,是目前主要被采用的测量标准。
心理学家的研究发现,不同部位对于表达情感有不同的作用。
在一般情况下,鼻、颊、嘴是表示厌恶的关键部位,眉、额、眼睛和眼睑是表现哀伤的关键部位,嘴和颊、眉、额对于表达愉悦等情绪作用明显,眼睛和眼睑的变化用来表现恐惧。
一般情况下,人的眼神是最为真实的情感、情绪显示器,很难加以伪装,其他的表情则容易通过人们的刻意控制,而不表现真实的情感。
从70 年代初开始,出现了大量关于面部表情和面部动作编码系统的研究。
这些研究可分为两大类,一类专门涉及与情绪活动有直接关系的面部动作,如艾克曼(ekman,1971)、伊扎德(izard,1979,1980)等人的工作;另一类则涉及了所有可观察到的面部动作,如艾克曼等人(ekman et al., 1978)的工作。
这些研究导致了面部表情测量技术的问世,在表情研究中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与传统的方法相比较,现代面部表情测量技术具有四个突出的优点:(1)这些技术所测量的是面部肌肉运动本身,而不是面部所给予观察者的信息;(2)严格遵循神经解剖学原则。
所有这些测量技术的共同特征是,它们均以面部肌肉的神经解剖学特点和肌肉活动所造成的面容变化(appearance change)作为测量的基础和目标;(3)较准确而客观,便于使用。
按上述原则确定的测量技术将情绪功能与颜面解剖学结合起来,任何人只要经过有关的训练,就能通过肉眼的观察去识别情绪,而不必使用像肌电图机那样的专门设备;(4)某些测量技术将表情的反应时和持续时间引进了表情测量,因此,它能够测量面部表情的动态过程。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facial action coding system,简称 facs)是面部表情测量技术中应用较广、较有代表性的技术之一。
它是艾克曼等人在总结过去对面部表情评定工作的基础上制定出的一个尽最大可能区分面部运动的综合系统,它是迄今为止最为详尽、最为精细的面部运动测量技术,它能够测量和记录所有可观察到的面部行为。
面部动作编码系统在制订过程中详细地研究了面部肌肉运动与面容变化的关系。
在实际测量时,它以面容活动为单位,称为活动单位。
一个单一的活动单位可以包括一块或几块肌肉组织。
由于多数面容变化是几个活动单位叠加发生的,从而又可以把那些可以明显辨认的叠加的活动单位列成复合活动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