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合集下载

一个亟需恢复的益林富民产业——大石桥市柞蚕业发展状况透析

一个亟需恢复的益林富民产业——大石桥市柞蚕业发展状况透析
研究机构 , 协调组织全 国农产品加工研究力量 , 有针 对性地进行攻关研究与示范, 解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
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标准 。 确保农产品加工业健康发 展 。质量是企业的生命 , 科技创新是推动农业产业化
发展的强大动力和重要支撑 , 龙头企业要在提高质量 和科技进步方面走在前头。 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要率 先执行国家农产品质量标准 . 主动把质量及相应 的技 术规范和农艺要求引入农户, 带动农户和基地标准化
2 1 年 第 7期 01
一 个亟 需恢复 的益林 富民产业

进程。 今后 , 应继 续加 大沙 化蚕 场补植 补造 力度 , 增加
增加植被 。 改变蚕场环境。 十二五” 在“ 期间 , 对蚕场进 行柞树补植 ,把生态蚕场建设变为农 民自觉行动 , 使 柞蚕场永续利用 , 为山区人 民造福。五是加强技术队 伍建设 。 注重配备市 、 镇蚕业专职干部 , 积极组织蚕农

并, 以免被一些大型全球性食品加工企业吞并 , 形成 具有 民族特色的产品。对一些有实力的食 品加工企 业, 以实行出口退税 、 可 税收优惠等政策 , 鼓励和支持 它们走出国门, 向国际市场扩张。 ( 自《 摘 证券 时报 》 )
专项支持 , 力争在较短时期 内取得突破 。 在生产中发 挥作用。政府应加强综合服务及协调职能 , 按照农业 产业化 的发展要求 , 消除旧体制障碍 , 弱化部 门壁垒
级 旨在提高农产品加工行业 的国际竞争力 、 加快农业 现代化的进程以及提高农民收入 , 需要从以下几个角
度 着手 :
1 )有效整合分散在各部 门的有限的农产品加工
研究力量。 在国家级农业科技系统中建立精干的国家 级农产品加工研究机构 , 作为非营利性机构统一纳入 国家科技创新体系 , 给予重点支持 。通过这一国家级

关于辽宁柞蚕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

关于辽宁柞蚕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

关于辽宁柞蚕业现状及未来发展建议发布时间:2021-04-09T00:47:30.094Z 来源:《中国科技人才》2021年第5期作者:陈云萍[导读] 对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希望对柞蚕业生产者有所裨益。

辽宁省抚顺市抚顺县社会事业服务中心海浪分中心辽宁抚顺 113119摘要:本文对辽宁柞蚕业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对未来发展的重点领域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保障措施,希望对柞蚕业生产者有所裨益。

关键词:辽宁;柞蚕;发展;建议柞蚕业是辽宁的传统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也是辽宁省山区农村举足轻重的主导产业,在未来乡村振兴过程中,促进辽宁柞蚕业的又好又快发展,对于增加辽宁山区农村农民收入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辽宁柞蚕业发展现状1.放养面积和蚕茧产量辽宁是柞蚕生产大省,近年来放养面积保持在800万亩左右,年放养量8-10万把,是全国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加工和出口基地。

辽宁柞蚕生产主要分布在丹东、鞍山、大连、营口、铁岭、辽阳、抚顺、本溪等市。

全省年均放养柞蚕7.5万把左右,年均产茧4万吨左右,年均产值10亿元。

放养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占全国的80%。

2.经济收入和经济地位据不完全统计,养蚕者年收入16000元,其中卖茧收入13000多元。

全省有近3万户蚕民养蚕收入超2万元。

全省仅养蚕一项,蚕农人均收入就达5000元,为贫困地区农民脱贫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凤城、岫岩、西丰、宽甸等柞蚕生产重点县(市)柞蚕收入占农民家庭收入20%以上,在柞蚕重点乡镇柞蚕收入占农业收入的30-50%,甚至高达70%。

柞蚕业已成为当地增加农民收入,壮大乡村集体经济的支柱产业。

3.蚕业市场化、产业化情况近年来,蚕业市场化、产业化进程加快。

通过培育市场和蚕业龙头企业,蚕茧商品率达到100%,基本形成了以宽甸、凤城、庄河、盖州、西丰等地为代表的蚕茧生产、加工、销售网络,培育出盖州庄河蓉花山、宽甸永甸的养加销一条龙产业化典型,逐步形成了以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生产格局和生产方式。

桑蚕与柞蚕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比较

桑蚕与柞蚕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比较

桑蚕与柞蚕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比较摘要:本文旨在分析桑蚕与柞蚕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通过比较两种养殖业的特点、生产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出两种养殖业的优缺点和发展前景。

研究结果表明,桑蚕养殖业是一种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都较高的养殖业,柞蚕养殖业虽然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具有一定的弊端,需要不断加强和改进。

关键词:桑蚕,柞蚕,养殖业,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一、引言:养殖业是我国农业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其中蚕桑饲养是传统养殖业之一。

桑蚕与柞蚕养殖业是我国主要的两种蚕养殖业,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本文旨在分析两种蚕养殖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精准发展蚕养殖业提供理论基础和参考依据。

二、桑蚕与柞蚕养殖业的研究目的和理论基础养蚕产业是我国传统农业产业之一,桑蚕与柞蚕的养殖是其中的重要方面。

它们都是属于家蚕科昆虫,以桑叶和柞叶为主食,在丝绸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桑蚕与柞蚕养殖业发展具有积极意义,既可以增加农民收入,促进乡村经济发展,也能够推动丝绸行业转型升级。

研究桑蚕与柞蚕养殖业的目的在于探究相应的技术发展和管理方式,并制定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该产业的良性发展。

理论基础主要包括遗传育种、饲料营养、疾病预防等多个方面。

关于遗传育种,需要通过品种改良进而提高优质蚕茧的数量。

比如利用先进的分子标记技术将桑蚕或柞蚕进行亲本选择,以提高其抗病性和耐逆性等关键指标; 对于涵盖不同类型地区的柞蚕资源,可以采取移植和混合等措施,从而实现种质的优化与创新。

同时针对不同季节测定蚕种发育周期,并根据光温环境与虫体变化规律来进行人工智能优化。

饲料营养方面,在生产过程中可以采用高营养、低成本的生态饲料配比技术,增加桑蚕或柞蚕茧、蛹的重量和数量,并降低代价,达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目标。

疾病预防方面也十分关键,通过建立健全的防治系统,推广科学诊断技术,减少损失,保证生产稳定性。

总之,桑蚕与柞蚕养殖业具有非常好的发展前景,其在家庭农业结构调整、新增就业岗位等方面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贵州柞蚕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贵州柞蚕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农技服务2019,36(8):92〜93贵州柞蚕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王庆忠〈贵州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贵州遵义563006)[摘要]为进一步发挥贵州柞林优势,推广柞蚕养殖,阐述了贵州柞蚕生产具有的优势,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发展对策。

[关键词]柞蚕;柞林;养殖;贵州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确保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贵州要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具有一定优势的产业,如发展柞蚕业。

贵州柞蚕资源丰富,养殖历史悠久,进一步发挥柞林优势,提高放养技术,扩大柞蚕生产规模,对贵州“三区”农村经济发展,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为此,笔者现将贵州柞蚕产业发展优势、存在问题分析如下,并提出对策,以助推贵州柞蚕产业的发展。

1贵州柞蚕生产优势1.1资源优势贵州柞蚕生产已有近300年的历史,20世纪50〜70年代曾是我国四大柞蚕生产省区之一,有着十分丰富的柞林资源,主要分布在绥阳、桐梓、黄平、金沙等地,且属天然柞林,柞树品种较多,适宜不同形式的柞蚕放养,为柞蚕繁育、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加之贵州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充沛,为贵州柞蚕优质高产奠定了基础条件。

1.2生态优势柞树被称为世界性优势树种,属深根性植物,耐寒、耐旱、耐瘠性强,柞树可耐零下50摄氏度低温,萌藥力极强,主侧根均较发达,可防止水土流失。

柞树根尖可与菌根菌共生形成菌根,分泌的酶可溶解有机物和矿物质,促进水分和养分的吸收,能使柞树在贫瘠的地上生长繁殖。

柞树既可以放蚕,还可以烧炭,每年更新产生的大量树叶和枝条可用于栽培食用菌,减少其他树木的砍伐。

1.3经济优势20世纪50〜60年代贵州柞蚕曾刷新年产茧量约17吨的历史记录。

近10年来,贵州一直是河南、湖北、山东等现行柞蚕主产区的稳定种源供给基地。

发展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发展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

发展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和地位作者:陈佰干曾德芳来源:《今日财富》2017年第15期蚕桑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产业,是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的重点,也是提高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本文对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作用进行分析和探讨,旨在转变农户的意识,加强蚕桑产业的发展。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升,对新农村建设的投入也越来越多,在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拓展了产业格局,使得农户的增收途径越来越广。

蚕桑产业是农业生产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产业,也是一个新兴产业,对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有很大促进作用。

同时,蚕桑产业发展对各种资源的需求量不大,对环境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很多地区都适宜进行桑蚕养殖。

一、蚕桑产业在农村经济中的作用(一)推动农村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是实现生产发展,要加强对现代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不断推动现代农业建设。

从当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来看,已经基本实现了自给自足的目标,各种粮食产业也实现稳步发展,在未来的农村经济发展过程中,应该要不断加强产业结构的调整,从而促进农村经济转型。

农村经济转型的出路主要在于种植业和养殖业,蚕桑产业是一个首选产业,通过蚕桑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带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能为新农村建设增添发展后劲。

(二)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是一个重要目标,随着当前农村经济水平的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改善,但是农村与城市地区的经济差异还比较明显,为了进一步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对城乡二元结构进行改善,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农村经济水平,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蚕桑产业发展是提高农民收入,实现“生活富裕”的有效途经。

当前农民生产过程中受到土地资源的限制,如果单纯地依靠土地种养则很难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而且单纯的依靠粮食收入的空间和发展潜力越来越小,果业和蔬菜业又受地域性限制,有的地区并不适宜进行水果和蔬菜种植,蚕桑产业对环境要求不高,而且人力财力物力的投入相对较少,因此可以提高农户的收入水平。

浅谈柞蚕生产优势与发展策略

浅谈柞蚕生产优势与发展策略

浅谈柞蚕生产优势与发展策略作者:杨春敏来源:《农村实用科技信息》2011年第01期柞蚕起源于中国,历经几千年生产与发展,遍及我国南北十余省区,到了现代,柞蚕放养已经成为连接农、工、商,连接国内外市场独具特色的产业,柞蚕蛹是当今人民餐桌上的美味佳肴,柞蚕的丝绸织物更已独特风格享誉世界。

有计划地利用柞林资源,发展柞蚕生产,对于加快产业调整,实施“家庭致富工程”,增加农林人员经济收入,繁荣地域经济,构建和谐社会必将起到推动作用。

1柞蚕养殖的广阔前景柞蚕属完全生态昆虫。

其蚕期在野外生长,以柞树叶为食,在有天然或人工柞林的地方均可放养柞蚕。

柞蚕业,是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佳的产业。

柞树的光合作用,能净化空气,增加降水量,起到调节小气候的作用。

同时柞树根系发达,又能防风固沙,减少水土流失。

柞蚕浑身是宝,柞蚕丝是一种天然野生蛋白质纤维,富含氨基酸,总体性能优于桑蚕丝。

柞蚕生氏地域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蚕丝属稀有资源。

当前人们提出“重返大自然”,纺织用品和衣着服饰提倡使用天然纤维制品。

市场需求的迅速增长,使得蚕丝业发展潜力巨大。

柞蚕蛹是一种低脂肪、高蛋白、具含多种人体所需氨基酸的昆虫食品,不仅有丰富的营养价值,还有一定的医疗保健功能。

柞蚕蛾具有丰富的不饱和脂肪酸和微量元素,具有很好的营养保健功效。

可见,柞蚕茧无论是作为丝绸原料,还是取其蛹作为食用销售,或是作为综合利用开发生物产品的原料都不存在销售问题。

今后,对柞蚕丝绸及柞蚕生物新产品的消费量将成倍增加,市场价格也将持续上扬。

几乎不存在产品销售的隐忧。

如今柞树已成为广大蚕农的蚕宝宝、摇钱树,柞蚕养殖前景可观。

2虎林市发展柞蚕生产的优势条件2.1柞树资源丰富我市柞树资源极其丰富,面积约5万公顷,柞树连片,地势舒缓,树质优良,叶质肥嫩,为柞蚕生长提供了丰富的饲养基础。

同时,我市养殖区域无工业污染及生活污染,为养蚕业向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2.2气候适宜柞蚕生长的适宜温度要求在17~25度之间,我市春夏平均气温在22度左右,温、湿度适宜,日照充足,非常有利于柞蚕生长发育,这种条件下柞蚕生长速度快,蚕蛹脂肪饱满细腻,茧质优良。

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1柞蚕的人工饲养与进展初期清乾隆年间,通过地方官的倡导,XX省柞蚕放养有了技术人员的指导,蚕工的出现即是明证,柞蚕放养已经成为河XX县区一项新兴的农村副业。

随后,XX省放养柞蚕进展迅速,以南召进展速度最快。

XX县区,“山茧,召邑山皆放蚕,食栎叶,每岁春秋二季。

”[10]县境四周有养蚕之坡五六十处,呈现出“槎坡饶耳利,蚕坡茧丝盈”的景象[11]。

当地村民还利用柞蚕茧进行缫丝织绸,以朴实而著称。

南召“茧绸,无花,不及山东兖、沂等处,惟朴实可取。

”[10]后来,XX县区的放养柞蚕之法传入XX县区、泌阳等地。

乾隆年间,XX县区不仅生产家蚕(bombyxmori)茧,而且还出现柞蚕茧(山茧)。

“茧,饲桑叶曰茧,饲槲叶者又名山茧。

”[12]当时XX县区有数个集镇以经营柞蚕丝而出名。

“孙店,县南160里,山坡多槲,放蚕收茧,皆东省人经营;东村,孙店东10里,南山民务本勤农,放山蚕,织白茧紬,生计颇裕,紬子村有延师读书者。

”[12]道光年间(1821—1850年),XX县区也出现放养柞蚕,缫织为绸的现象。

“山茧绸:山蚕食栎叶、橡叶结茧荒陂,取丝为紬,其质坚韧。

”[13]农民明白放养柞蚕有利,以致出现为了放蚕而各自争利引起诉讼的现象。

“民各争伐木,侨居者又欲私占,遂致争讼不休”[14]的放蚕高潮。

道光年间,当地蚕民开始规范蚕坡的进展与利用。

道光十二年(1832年),XX县区邑候令公号召蚕民修建蚕姑祠于齐家堂,并贴出告示,对放养柞蚕进行管理与保护。

清朝中期,柞蚕放养才开始取代家蚕成为XX省蚕业经营的重点[15]。

为了更好地规范与鼓励柞蚕放养,XX省地方官实施了一系列的举措。

同治十三年(1874年),XX县区邑候丁公,在南石庙兴建先蚕宫,并议定《蚕坡章程》。

光绪十年(1884年),XX县区邑候在合乡齐家堂制订蚕坡章程刻诸于石,其内容为“广植蚕坡、保护蚕坡、爱养蚕蚁、严禁抽丰、撙节草木”等5条[11]。

广西发展柞蚕生产的思考

广西发展柞蚕生产的思考
虽然柞林面积大,长势好,但是这些柞树林都是 未经开发的天然生态林和经济林,没有适宜养蚕的 矮柞林。放养柞蚕需要重新建设蚕场,整理蚕坡,调 整坡度,改变树型等。
3.1 种质资源和蚕种供应存在问题 广西没有本土的柞蚕种质资源,放养柞蚕需要
先从外省引进品种在本地饲养,再筛选出适合广西 气候的品种。从 2011 年至今的试养结果看,春蚕饲 养成绩较好,具有龄期经过短(34~40 d)、茧大蛹重 的优势,但是保种、留种是难题。这是由于广西是典 型的一化性柞蚕区,春茧采摘后,在经过炎热的夏秋 季节和长期的种茧保护后,蛹体营养代谢消耗很大, 翌年春羽化后制种出现不同程度的造卵数少、交配 困难、产附不好、受精率低等不良表现,导致制种成 绩不好,使品种继代困难,产生了留种、保种难的问 题。如果蚕种不能自给,需要外购,会增加生产成 本,影响养蚕效益。
目前来说进行一化二放能有效解决一化性柞蚕 区因种茧保护时间长而产生的制种成绩差、保种难的 问题。因为一化二放所得的秋茧由于保种时间短,在 翌年春的制种成绩明显优于春茧的制种成绩[3]。但 是,在广西进行一化二放本身存在难题。就目前的 技术,通过低温解除滞育是完全能解决秋蚕放养的 用种问题,可以进行一年多次放养,但是放养有难 度,获取秋茧未必能成功。这是由于广西秋季的气 温较高,放养秋蚕容易遇到高温多湿的天气,到大蚕 期易得病,特别是脓病,2015—2017 年在南宁连续 3 年进行一化二放,其中 2015 年、2017 年都发生了脓 病,从而造成饲养成绩差[3]。 3.2 科技支撑没有建立相应体系
1 广西蚕业发展情况
目前,国内人工驯化并在工业上能做纺织原料 的 3 种蚕分别为桑蚕、柞蚕、蓖麻蚕。广西蚕业现有 桑蚕和蓖麻蚕 2 个种类,其中大面积生产的是桑蚕, 蓖麻蚕(木薯蚕)在小范围内生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柞蚕业发展及对农村经济的影响
柞蚕业是一种传统的农业产业,也是中国南方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

柞蚕,是指一种以柞树叶为食的蚕虫,也是一种制丝原材料。

在中国南方,很多地方都有养柞蚕的传统,其生产方式可分为桑蚕业和柞蚕业。

其中,柞蚕业以其低成本、抗性强、自然条件苛刻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

柞蚕业发展历程
柞蚕业发展可以追溯到唐朝,随着时代的进步,柞蚕的品种、养殖技术等方面都得到了很大的改进。

在清朝中期,柞蚕业仍然是江南地区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是随着了国家经济政策的调整,以及其他经济产业的崛起,柞蚕业逐渐式微。

近年来,柞蚕业又逐渐得到了重视,并开始走上了发展之路。

柞蚕业的发展成果
柞蚕业的发展有了显著的成果。

近年来,云南、贵州等地相继出台了柞蚕产业化发展规划,在柞蚕品种选育、养殖技术提升、产品加工等方面进行了广泛的探索,在柞蚕种植面积、养殖规模、产值等方面都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柞蚕业的优势
柞蚕具有很多的优势,对农村经济的发展也有积极的影响。

1. 低成本:柞蚕的生长和养殖成本低,对于资金较为紧
张的农户来说,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2. 抗病性强:柞蚕具有较强的抗病性,能够在自然条件
较为苛刻的环境下生存和繁殖。

3. 游离资源利用:柞蚕可利用环境中不易利用的植物资源,同时具有很好的生态环保意义。

柞蚕业对农村经济的促进作用
柞蚕业不仅具有自身的价值,还对农村经济产生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1. 多渠道增收:柞蚕业的发展可以为农村地区提供更多
的就业机会,同时也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为农村地区多渠道增收奠定了基础。

2. 带动区域经济发展:柞蚕业的发展可以引领农村地区
的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民收入的提高,进而带动地区的经济发展。

3. 提高乡村环境:柞蚕业对农村环境的改善有很大作用,可以消除一些村庄周边野草乱生等问题,提高了村庄的整体环境卫生。

总结
在农村发展中,柞蚕业是一个有前景的产业,它不但拥有丰厚的资源优势,而且良好的市场前景,对于村民增收和地方经济贡献作用巨大。

随着柞蚕业的不断发展,它必将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