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

合集下载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是一类广泛存在于人类和动物肠道的细菌,在近年来快速增加并引发公共卫生关注。

由于CARB菌株对常用抗生素产生耐药性,导致治疗选择受限,严重影响了临床治疗效果。

开展CARB菌株的检测研究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目前,CARB菌株的检测主要基于实验室技术,包括菌落计数法、基因测序法、PCR检测法等。

基因测序法是目前最常用的一种方法,可以准确识别CARB菌株,并分析其耐药机制。

基因测序法通过提取CARB菌株的基因组DNA,进行测序并分析其编码的耐药基因。

通过对不同样本的比较,可以筛选出具有耐药性的CARB菌株。

实验室检测CARB菌株的第一步是样品的采集和处理。

常见样品包括粪便、尿液、伤口分泌物等。

采集样品后,需要进行处理,去除携带的其他细菌和阻碍CARB菌的生长的物质。

处理后的样品需要在适当的培养基上进行菌落计数,以确定菌群的密度和种类。

还可以进行菌株的纯化,以获得单一的CARB菌株。

还可以进行CARB菌株的药敏试验,评估不同抗生素对CARB菌株的敏感性。

通过确定菌株对抗生素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可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药敏试验结果还可以为监测和预测耐药菌株的流行趋势提供重要依据。

实验室检测CARB菌株的研究是一项重要的公共卫生工作。

它可以帮助开展CARB菌株的监测和预防,为临床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CARB菌株的检测方法将更加精准和高效。

希望通过科学研究,能够更好地控制和预防CARB菌株的传播和感染。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1. 引言1.1 研究背景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是一类对抗生素产生抗性的细菌,其能够对抗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治疗。

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耐药性不断增强,已经成为临床上常见的耐药菌株之一。

目前对于这类细菌的检测方法仍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需进一步加强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由于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在医院感染和传播中的重要性,了解其检测方法对于临床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实验室检测方法,并分析其实验结果及可能的影响因素,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通过本研究的实验结果,有望为临床上对这类耐药菌株的检测和治疗提供重要的依据,对于控制细菌耐药性的进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1.2 研究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在实验室检测过程中的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具体目的包括:1. 探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特性和耐药机制,为后续研究提供基础性知识;2. 分析实验室检测方法的优势和不足之处,探讨其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潜力;3. 总结影响实验结果准确性的因素,为提高检测效率提供参考建议;4. 探讨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耐药性的相关研究进展,为今后研究方向的确定提供参考依据。

通过本研究的开展,旨在为临床防控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从而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和公共安全。

1.3 研究意义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给医疗治疗带来了巨大挑战。

开展对这类细菌的实验室检测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这类细菌的检测,能够及时发现耐药菌株的存在,从而指导临床用药,避免药物的滥用和耐药菌株的传播。

通过研究检测方法和影响因素,可以提高检测的准确性和灵敏度,为临床治疗提供更有力的支持。

对相关研究进展的总结和讨论,有助于拓展对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认识,推动防治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现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研究现状

等, V I M 多见 于希腊 , O X A一 4 8多见 于北非 和土耳 其 , N D M
多见 于印 度 次 大陆 、 巴 尔干 地 区 。
2 . 2 膜孔蛋 白改变或缺失合并 A m p C酶或 E S B L s 酶 高表 达
当革 兰 阴性 菌携 带 A p mC酶 或 E S B L s 酶 同 时合 并 膜 孔 蛋 白改 变或 缺 失 时 , 可获 得 对 碳 青 霉 烯 类 药物 的 耐 药性 。膜 孔 蛋 白 允许 抗 生素 通 过 扩 散 方 式 穿过 细 胞 膜 而 进 入 细 菌 的 细
多个研 究 中均 见 报 道 j 。
沙 特 阿拉 伯 和 黎 巴 嫩 等 都 有 C R E 的 报 道 引起 我 们 高度 的 重视 。
已从 原来的散发 状况过渡成为 目前 国际流行 的耐药菌株 , 需
3 C R E 的实 验 室 检 测 方 法
碳青 霉烯酶 的检测 方法主要 包括表型 筛查 实验 、 碳 青霉 烯酶确认 实验 、 P C R及 D N A测序等 , 具体描述如 下。
3 . 1 耐 药 表 型 筛 查 试 验 3 . 1 . 1 K—B 法 操 作依据《 全 国 临 床 检 验 操 作 规 程 》第 3 版常规方法进行 , 按 照 美 国I 】 盏 床 实验 室标 准 化 研 究 所 ( C l i n i —
c a l a n d L a b o r a t o r y S t a n d a r d s I n s t i t u t e , C L S I ) 2 0 1 2年 最 新 的 药
难 题 。本 文 就 C R E 的研 究现 状 综 述 如 下 。
酶 包括 O X A一4 8 , 能水解青 霉素 、 碳青 霉烯 类抗生 素、 头孢 菌素 , 但 不能水解氨 曲南、 广谱的头孢 菌素 , 主要存在 于鲍曼 不动杆 菌、 奇异变形杆 菌、 铜 绿假 单胞 茵、 肺 炎克 雷伯 菌 、 大

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

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和防控策略

国际合作和信息共享的重要性
加强国际合作
面对全球性的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 细菌威胁,各国之间需要加强合作,共 同研究和应对。通过分享经验、技术和 资源,有助于加速研发进度,提高防控 效果。
VS
信息共享的意义
在国际合作中,信息共享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建立全球性的信息共享平台,实时交 流和更新研究成果、疫情动态和防控策略 ,可以更好地指导各国开展防控工作,共 同维护全球公共卫生安全。
中国碳青霉烯类耐药肠 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 和防控策略
汇报人: 日期:
目 录
• 引言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流行病学特征 •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影响和后果 • 防控策略和措施 • 未来展望和研究方向 • 结论和建议
引言
01
背景介绍
耐药性问题严重
随着抗菌药物的广泛使用,耐药性问题日益严重,成为全球公共 卫生危机。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共同应对 全球性的耐药菌威胁。
探索新型抗生素和其他替代治疗手段 ,应对耐药菌带来的挑战。
重视耐药菌防控的长期性和复杂性, 建立持久、稳定的防控机制和研究体 系。
THANKS.
结论和建议
06
主要结论回顾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在中国的传播呈现上升趋势,对公共健康构成了严重 威胁。
耐药基因的传播和医院内的交叉感染是耐药菌传播的主要途径。
现有的防控措施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耐药菌的传播,但仍存在诸多挑战和不足。
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
01
02
03
04
加强医院内的感染控制措施, 包括严格执行手卫生、加强医
社区传播
耐药菌也可通过食物、水源等环境因素在社区中 传播,尤其在一些卫生条件较差的地区。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重要的机制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重要的机制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重要的机制概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上最重要的抗生素之一,广谱的抗菌活性使其在临床上应用广泛。

然而,近年来发现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性不断增加,这对临床治疗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机制非常复杂,涉及多个基因和调控系统的相互作用。

本文将详细介绍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的最重要机制。

β-内酰胺酶的产生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是由于β-内酰胺酶的产生。

β-内酰胺酶是一种能够水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酶,包括碳青霉烯类抗生素。

肠杆菌科细菌可以通过水解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β-内酰胺环来降解这些药物,从而获得耐药性。

β-内酰胺酶的产生主要是由于细菌感染环境中存在的基因水平的突变或外源性基因的水平转移。

β-内酰胺酶的基因突变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主要是由于β-内酰胺酶的基因突变。

β-内酰胺酶的基因突变可以导致其结构和功能的改变,从而使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产生耐药性。

例如,某些肠杆菌科细菌中的β-内酰胺酶的基因突变使其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亲和力降低,从而无法有效地水解这些药物。

β-内酰胺酶的外源性基因转移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也可以通过外源性基因的水平转移来实现。

外源性基因可以通过质粒、转座子等方式在不同细菌之间进行传递。

这些外源性基因可以编码产生耐药性的β-内酰胺酶,从而使得原本对碳青霉烯类药物敏感的肠杆菌科细菌获得了耐药性。

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增加除了β-内酰胺酶的产生外,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还可以通过药物外排泵的表达增加来实现。

药物外排泵是一种能够将药物从细胞内排出的蛋白质通道,可以有效地降低药物在细胞内的浓度,从而减少药物对细菌的杀菌作用。

肠杆菌科细菌可以通过增加药物外排泵的表达来降低碳青霉烯类药物的效果,从而获得耐药性。

调控系统的改变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的耐药还可以通过调控系统的改变来实现。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
是一类耐药性较高的细菌,对抗菌药物的治疗效果较差。

近年来,CRE感染的发病率呈上
升趋势,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研究CRE的传播途径和检测方法对于制定有效的防控策略具
有重要的意义。

CRE的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医疗机构内的交叉感染和社区获得性感染。

交叉感染是指在
医疗机构内,由患者、医护人员或环境中的污染源传播给其他患者。

社区获得性感染是指
在社区环境中通过接触污染源而感染。

建立有效的感染控制措施,如手卫生、环境清洁和
患者隔离等,可以有效地降低CRE的传播风险。

CRE的实验室检测是诊断和监测CRE感染的重要手段。

常用的CRE检测方法包括传统的培养和鉴定方法以及分子生物学方法。

培养和鉴定方法主要是利用培养基和药物敏感试验
来筛选出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细菌,然后通过鉴定技术确认是否为CRE。

分子生物
学方法主要是通过PCR扩增和测序等技术来检测CRE特有的耐药基因,如blaNDM、blaKPC 等。

CRE的研究还包括了对其耐药机制和抗菌药物的开发。

CRE的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碳青霉烯酶、改变外膜通透性和增强泵机制等。

针对CRE的耐药机制,可以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如开发靶向碳青霉烯酶的抗菌药物或使用联合疗法等。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实验室检测和研究是对其传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的。

通过建立有效的检测方法和探索新的治疗策略,可以有效地应对CRE感染带来的挑战。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治疗的研究进展

Mod Diagn Treat 现代诊断与治疗2021Apr 32(8)肠杆菌科细菌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治疗的研究进展吴鸿滨(天津市第五中心医院检验科,天津300450)Research Progress in the Treatment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 鄄obacteriaceaeWU Hong-bin (Department of Clinical Laboratory,Peking University Binhai Hospital,Tianjin 300450,China )Abstract :Enterobacteriaceae are facultative anaerobic or obligate aerobic gram -negative bacilli and coccobacillusthat widely exist in human and in the intestine of most warm-blooded animals,and most of them are normal flora.As one of the most widely distributed pathogenic bacteria,Enterobacteriaceae can be transformed into conditional pathogenic bacteriawhen the immunity of host decreases,which not only causes external acquired infection,but also iatrogenic infection inside the hospital.Carbapenems are β-lactam antibiotics with broadantibacterial spectrum and strong antibacterial property,and is thus often used as the final drug therapyin the treatment of multi-drugresistant gram-negative bacillus infection.However,the unscientific usage and dosage of broad-spectrum antibioticsin recent years has given rise toa large number of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the drug resistance rate ofwhich is increasing year by year.Keywords :Enterobacteriaceae ;Drug resistance ;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Resistance mechanism;Ther ⁃影响,其不同形状大小会对患者治疗效果产生较大影响,在治疗时应根据患者实际情况进行选择。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ESBL-ECR)是一类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高度耐药性的细菌,已成为临床上非常严重的耐药菌株。

为了更好地了解ESBL-ECR的分布情况及其耐药机制,许多研究开始对其进行实验室检测。

研究人员需要收集临床样本,这些样本包括血液、尿液、粪便等。

在收集样本之前,应确保采样工具和容器无菌,并且在采样过程中要避免污染。

收集的样本随后被送到实验室进行处理和检测。

在实验室中,研究人员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样本进行处理,以分离出ESBL-ECR细菌。

处理过程包括菌落计数、筛选、分离纯化等步骤。

这些步骤旨在降低其他非目标细菌的干扰,并确保处理后的样本仅包含ESBL-ECR细菌。

接下来,研究人员需要对分离纯化的ESBL-ECR细菌进行鉴定和验证。

鉴定的方法包括生化试验、形态学观察和基因测序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确定细菌的种属和亚种,并且可以评估其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在鉴定和验证完成后,研究人员可以开始对ESBL-ECR细菌的耐药机制进行研究。

这一部分的实验通常包括检测细菌的小梭菌酶(TEM、SHV、CTX-M等)、外膜蛋白(OmpC、OmpF 等)、增强型效应位点(AmpC等)等。

这些实验可以帮助研究人员更好地了解ESBL-ECR 细菌的耐药机制,并为研发新的抗菌药物提供参考。

研究人员还需要对ESBL-ECR细菌的耐药性进行药敏试验。

这些试验可以确定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评估其对其他抗生素的敏感性。

药敏试验的结果可以为临床医生选择最适合的治疗方案提供参考。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实验室检测的研究包括样本处理、细菌鉴定和验证、耐药机制研究以及药敏试验等多个步骤。

这些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ESBL-ECR细菌的分布情况和耐药机制,为制定有效的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研究细菌耐药性目前已成为全球性关注的问题,耐药细菌所致感染已构成新世纪抗感染治疗的新挑战,是当前人类健康和生命面临的主要威胁。

肠杆菌科细菌分布广,与人类关系密切。

在医院感染中,肠杆菌科细菌包括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等是引起医院感染最常见的病原菌,并以多重耐药菌株引起的感染为显著特点。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临床治疗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xtended Spectrumβ-Lactamases, ESBLs)及AmpC酶等多重耐药菌株所引起感染的最有效的抗菌药。

但随着该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及不合理使用,临床上已出现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菌株。

目前国内外关于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报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①产生碳青霉烯酶,如IMP型和VIM型金属酶以及KPC (Klebsiella pneumoniae carbapenemase, KPC)型碳青霉烯酶等;②ESBL和/或AmpC酶过度表达同时合并外膜孔蛋白的丢失;③外排泵高表达的膜屏障机制;④药物靶位改变。

在上述几种耐药机制中,产碳青霉烯酶是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最主要的机制。

骆俊等人对2003年6月到2004年5月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耐亚胺培南的革兰阴性杆菌中的碳青霉烯酶进行了筛查,发现细菌产碳青霉烯酶是不动杆菌和弗劳地柠檬酸杆菌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等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主要原因之一。

沈继录等人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对199株革兰阴性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显示耐碳青霉烯类革兰阴性杆菌对12种抗生素的耐药率均高于碳青霉烯类敏感革兰阴性杆菌的耐药率,而且产生多种碳青霉烯酶,如KPC、IMP、VIM和OXA型碳青霉烯酶等,并在弗劳地柠檬酸杆菌、鲍曼不动杆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有产酶克隆株的流行。

在巴西,肠杆菌科细菌中对碳青霉烯耐药已成为主要问题,特别是产KPC酶的耐药株已在多个地区报道。

《柳叶刀》报道的产NDM-1酶的超级细菌在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最多见,并且已传播到印度以外的国家。

虽然肠杆菌科细菌可通过产生金属酶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但此类菌株的检出率极少。

自2001年报道第一株产KPC酶的肺炎克雷伯菌以来,有关碳青霉烯酶尤其是KPC酶的研究目前已成为国际关注焦点,世界各地不断出现此类菌株引起的医院感染的报告,其检出率亦呈快速上升的趋势。

2005年-2008年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对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和厄他培南等抗菌药的耐药率均在2%以下,但2009年快速上升至13%左右;2010年更是上升为26.3%。

弗劳地柠檬酸杆菌2005年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率在10%,2006年快速上升至45%左右,2007年-2009年维持在35%左右。

进一步的资料分析结果显示,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中,大部分菌株集中于神经外科病房和重症ICU病房。

由于KPC酶基因往往位于质粒上,该质粒同时亦可携带多种对其他抗菌药耐药的基因,因此产KPC酶的菌株往往具有高度的耐药性和广泛的播散性,临床上对该类菌株引起的感染治疗是一个棘手的问题。

基于此,本课题对2009年4月到2010年2月期间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82株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耐药的肠杆菌科细菌(Carbapenem-Resistant Enterobacteriaceae, CRE)进行了分子生物学及其临床感染特征的研究,以明确本院CRE菌株的耐药现状、耐药机制、传播机制及其感染的危险因素。

为针对CRE感染的抗生素合理选用提供依据,这对及时遏制CRE菌株引起的持续感染和暴发流行,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病死率有重要意义。

本研究内容共包括以下四部分。

第一部分碳青霉烯类耐药肠杆菌科细菌的药敏试验及其同源性分析为了解华山医院肠杆菌科细菌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耐药性,我们收集了2009年4月到2010年2月的1561株肠杆菌科细菌,采用纸片扩散法对收集的菌株进行耐药谱的初步分析,并根据2010年更新版的CLSI (Clinical and Laboratory Standard Institute)文件中各类抗生素对肠杆菌科细菌药敏试验结果判定标准,显示1561株肠杆菌科细菌中肺炎克雷伯菌最常见,共检出604株(38.7%),其中有113株CRE菌株;其次是大肠埃希菌,共检出581株,其中有12株CRE菌株。

在1561株肠杆菌科细菌中,奇异变形杆菌和阴沟肠杆菌各占5%左右,且18.1%的阴沟肠杆菌为CRE菌株:粘质沙雷菌、斯氏普罗威登菌、摩根摩根菌、产酸克雷伯菌、普通变形杆菌、产气肠杆菌和雷氏普罗威登菌的菌株比例在1-4%之间;其余的菌株比例都在1%以下。

细菌检出以呼吸道和尿路为主要来源,各占46.4%(725/1561)和34.6%(540/1561)。

男性患者有862位,女性患者有673位,另有26位信息缺失。

患者主要为40-80岁的中老年人,占59.4%(927/1561)。

按照2009年版CLSI 文件标准,除个别菌株保存不佳外,细菌经分离纯化培养,最后共收集有82株CRE 菌株作为本组受试菌株,包括68株肺炎克雷伯菌(Klebsiella pneumoniae、KPN)、3株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3株阴沟肠杆菌(Enterobacter cloacae、ECL)4株弗劳地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freundii、CFR)、1株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EAE)、1株斯氏普罗威登菌(Providencia stuartii、PST)、1株丙二酸盐柠檬酸杆菌(Citrobacter malonate、CML)和1株产酸克雷伯菌(Klebsiella oxytoca、KOX)。

采用琼脂对倍稀释法测定包括厄他培南、美罗培南和亚胺培南3种碳青霉烯类、头孢菌素类、氟喹诺酮类和氨基糖苷类等16种抗生素对82株CRE菌株的MIC,除了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判断标准按BSAC (British Society for Antimicrobial Chemotherapy criteria, version9.1,March 2010)外,其余MIC 结果按2010年更新版CLSI文件标准。

以下研究的受试菌株均为82株CRE菌株。

药敏试验结果显示,82株CRE菌株中6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他啶,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氨曲南以及厄他培南的耐药率为100%;对两种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头孢哌酮/舒巴坦和哌拉西林/他巴唑坦)的耐药率均为95%左右;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为90%左右;对阿米卡星和环丙沙星的耐药率分别为85.3%和97.1%。

68株耐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肺炎克雷伯菌中有70%的菌株对磷霉素和多西环素敏感;对黏菌素、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的耐药率相对较低;分别为2.9%,7.4%和13.2%。

14株其他CRE菌株对环丙沙星和厄他培南全耐药;对两种酶抑制剂复方制剂以及头孢他啶、头孢噻肟、氨曲南的耐药率均为92.3%;84.6%的菌株对头孢吡肟和阿米卡星耐药;对亚胺培南和美罗培南的耐药率分别为76.9%和61.5%;近70%的菌株对磷霉素耐药;近60%的菌株对多西环素耐药;对黏菌素、米诺环素和替加环素耐药率分别为15.4%,38.5%和23.1%。

16种抗生素中,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对82株CRE菌株的抗菌活性比较高,以2μg/mL和4μg/mL的浓度可以抑制90%的细菌。

82株CRE菌株对碳青霉烯类和头孢菌素类抗生素表现出高度耐药水平,如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对82株CRE菌株的MIC50/MIC90的值分别是32/64μg/mL,64/128μg/mL和128/256μg/mL。

对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全耐药的细菌有68株,其中60株为肺炎克雷伯菌。

头孢菌素类抗生素对82株CRE菌株的MIC90值均≥256μg/mL。

本组受试的82株CRE均为多重耐药株,其中泛耐药菌株有54株(65.9%,54/82)。

此外,对68株碳青霉烯类耐药的肺炎克雷伯菌株的药敏试验结果显示,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酶抑制剂克拉维酸或EDTA后,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抗菌活性几乎没有改变,但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3-氨基苯硼酸的抗菌活性有所提高,联合3-氨基苯硼酸后的亚胺培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对68株CRE肺炎克雷伯菌的MIC50/MIC90分别为1/1μg/mL,4/4μg/mL和8/8μg/mL,与单药相比分别下降为单药的1/32到1/64,特别是亚胺培南联合3-氨基苯硼酸对细菌的作用特别强。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3-氨基苯硼酸后,对14株其他CRE菌株的抑菌作用也很明显。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联合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对68株CRE肺炎克雷伯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无影响,而对14株其他CRE菌株的MIC50值显示有升高。

对68株碳青霉烯类耐药肺炎克雷伯菌的PFGE分型,采用Quantity One图像分析软件,可分为18个型别。

3个主要型别分别是J型(14株,20.6%)、N型(12株,17.6%)和R型(12株,17.6%)。

其余如Q型6株,Ⅰ型5株,D型4株,G、H和P型各有2株,A、B、C、E、F、K、L、M和O型各一株。

MLST分型显示,优势的克隆株为ST-11型,有57株(83.8%),其他的有ST-350型2株,ST-16, ST-22, ST-23, ST-27, ST-107, ST-148, ST-477, ST-494和ST-544型别各一株。

PFGE的3种主要型别均属于ST-11型。

本组资料提示:①碳青霉烯类耐药株大多为泛耐药株(65.9%,54/82)。

②黏菌素和替加环素具有体外抗CRE菌株的活性。

③碳青霉烯类联合3-氨基苯硼酸对CRE菌株具有良好的抗菌活性;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和外排泵抑制剂MC207110的联合,未见碳青霉烯类抗生素对碳青霉烯类耐药株的MICs降低;④本组受试细菌存在3个主要克隆流行株,即J型(14株,20.6%)、N型(12株,17.6%)和R型(12株,17.6%)。

ST-11为主要优势型别占83.8%(57/68)。

PFGE分型中的主要型别J、N和R型都属于ST-11。

第二部分CRE菌株中碳青霉烯酶及β-内酰胺酶基因型的分析本研究采用改良Hodge试验(MHT)和3-氨基苯硼酸检测法进行碳青霉烯酶表型的检测。

MHT对82株CRE的碳青霉烯酶的检出菌株数为67株。

以PCR方法为金标准,改良Hodge试验对82株CRE的碳青霉烯酶的检出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是89.9%(62/69)和61.5%(8/1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