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
高考地理总复习区域地理——世界地理《世界的居民与国家》教案

PPT展示板书展示区详细内容并进行讲解。
第三层级
知识
运用
指导学生进行知识的迁移运用。
抢答的方式与点将的方式相结合。希望同学们能积极回顾导学案上“课程达标训练”相关试题。
PPT展示相关分析及参考答案。
第四层级
思维
建模
本节课关键词:人口、人种、语言、宗教、聚落、发展与合作。
2.能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人口增长过快对环境、社会、经济的影响;理解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别;能熟练计算某一地区人口密度、自然增长率有关人口数量的指标;分析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能运用数据和实例,说出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展水平的差异。
导学建议
重点
难点
1.运用图表说出世界人口的增长和分布特点。
学生独立完成,与同伴互查,疑难问题交与小组讨论。对于错误的问题,及时纠正,通过结构性预习,达到预想的预习效果。
环节二对学案探究内容分析整合
探究点拔一
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淡水、土壤、矿产资源等;社会经济因素—交通、城市、工农业基础、开发历史、政治、战争、灾荒、疫病、传统观念等。
探究点拨二
——————————教育资源共享步入知识海洋————————
世界的居民与国家
教学目标
1.识记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的概念及相互关系,人口增长过快带来的问题,人口密度的概念及单位,世界人口分布稠密与稀疏的地区,世界上三大人种、特点及分布,世界主要的语言及三大宗教,国家的分类,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宗旨、作用。
1.人口与人种
2.世界的语言和宗教
3.聚落
2、发展与合作
1.国家和地区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一教学方法一、授课思路与方法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本节共安排2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一)世界人口:1.增长速度很快;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1.种族: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语言人种居民(板书)宗教民族课后作业1、作业本:P.2-3第1-9题2、填图册:P.[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国家;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初中地理《世界的居民》教案

初中地理《世界的居民》教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世界的人口内容与分析内容: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
内容分析:本节主要介绍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和人口问题。
重点是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世界人口增长的地区差异,难点是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发展相适应,与资源环境相协调。
教材通过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许多人口数据,让学生通过分析来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
为了便于学生分析并把握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所给资料从1950年开始,并预测到2005年,问题设置突出世界人口达10亿整数倍的年份。
课文中介绍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4个人口统计指标,要求学生对人口数据能够进行初步的计算和分析。
世界人口的分布,课文与地图密切地结合起来,学生通过读图分析,可记住四大人口密集地区。
在课文中,粗略介绍了这4个地区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尤其是气候、地形、水文条件,进而说明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在气候湿润的临河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稠密地区。
世界的人口问题这一部分紧靠人地关系的主线,通过分析一系列实例来说明人口增长应与资源、环境和社会经济发展相协调,人口过多、过少都不利于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正常发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控制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重要性。
本节教材既介绍了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又分析了人口分布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内在联系和人口预祝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密切关联,以此来培养学生透过数字看本质问题的能力和习惯。
数据一般不要求学生死记硬背。
二教学目标与分析1.教学目标(1).运用资料和地图,分析世界人口增长的特点、人口分布的特点。
(2.结合地图分析人口分布的地区差异及其原因。
(3).运用材料和图片、引导学生分析世界人口问题的具体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4).了解人口计量分析的基本方法,学会计算人口自然增长率、人口密度,并能对人口数据进行基本的计量分析。
2.目标分析通过分析世界人口增长图,列举人口数据,认识世界人口的增长趋势,学会计算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密度。
世界居民和国家学案设计

第二节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学习目标:1、了解世界主要人种的外貌及其分布,掌握世界的主要国家和地区2.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会区域综合分析的方法。
学习重点:从整体上了解世界的人口和国家,掌据基本的概念。
为后面的区域学习打好基础。
第一部分自主学习一、世界主要人种及其分布二.世界的国家和地区1.目前世界上有()多个国家和地区,分布在除()以外的各大洲。
例如面积最大的()领土达1707万平方千米,面积最小的是(),仅有0.44平方千米。
人口最多的是(),人口近13亿。
而梵蒂冈仅有()余人。
2.世界人口在一亿以上的国家有: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是根据划分的。
四、国界和领土1、国界是 ,其划分特征是2、领土是。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1、人种(种族)和民族有什么区别?2、有的国家人口众多,有的国家人口稀少。
中国是世界上第一人口大国,其次是印度、美国等。
也有人口很少或人口密度很小的国家,例如,梵蒂冈仅有1000余人,澳大利亚总人口约1900万,平均每平方千米仅2.5人,是一个地广人稀的国家。
课堂练习著名学者邦奇等曾用人类大陆图揭示世界人口分布问题,在地图上取消陆地和海洋,仅画出人类密集的地区,人类密集区称为人类大陆。
下图是“人类大陆图的局部图”。
读图回答1~2题。
1.图中甲、乙两地区呈带状分布,造成两地成带状分布的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甲处沿一条河谷分布B.甲处沿带状降水量分布C.乙处沿铁路线分布D.乙处受山脉限制2.①②③④四地在图中都不位于人类大陆地区,其原因相同的是()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答案 1.B 2.C解析第1题,根据陆地轮廓特征可判断出图示地区为非洲,图中甲处位于北非西北部地中海沿岸,为地中海气候,降水较多,自然条件优于南侧的热带沙漠气候区;乙地位于尼罗河谷地,受水源影响,人口呈带状分布。
第2题,图中①③两地均为热带沙漠气候,自然条件恶劣,人口密度小;②地位于刚果盆地,为湿热的热带雨林气候,人口稀少;④地位于大西洋,不在非洲大陆。
(高中区域地理教案)名师精品世界地理教案:世界地理概况第二节 世界居民和国家

世界地理概况
〖世界的陆地和海洋〗
世界海陆分布。
海底地形。
陆地地形。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第二节世界居民和国家
1、世界的人口
(1)增长特点:速度加快,地区差异
(3)人口问题
A增长过快——生态方面:森林减少,草原破坏,水土流失,土壤沙化
——社会方面:粮食不足,医疗、卫生、教育、交通、住房、就业等困难。
B停止或负增长:劳力短缺、兵源不足、老龄化问题。
解决人口问题的正确途径和目标:
途径:控制人口数量,实行有计划地生育。
目标:人口的增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与环境、资源相协调。
(4)人口向城市迁移带来的问题
城市人口比重:衡量一个国家发展水平的标准之一
发达国家70%以上,发展中国家30%左右。
问题:环境污染、交通拥挤、居住条件差、绿地面积少等。
2、人种、民族、语言、宗教
(1)人种:黄、白、黑
[注意]印第安人、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均属于黄种人。
(2)民族:世界近2000个,人数最多汉族。
(3)语言:世界上共有2000多种语言,有的有文字,有的无文字
(4)宗教。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的教案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的教案教案标题:世界的居民和国家教案目标:1. 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居民和他们的文化背景。
2. 探索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3. 培养学生的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
教案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地图或世界地球仪引起学生的兴趣,讨论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并鼓励他们分享已经去过的国家或感兴趣的国家。
知识探索:2. 向学生介绍不同国家的名称、首都和主要语言。
可以使用图片、海报或幻灯片展示这些信息,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
3. 分组活动: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负责研究一个国家。
学生可以使用图书馆、互联网或其他资源来收集关于该国家的信息,如历史、地理、文化、风俗习惯等。
4. 学生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所研究的国家,并分享他们所发现的有趣的事实和文化差异。
深入思考:5. 引导学生思考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讨论全球化对不同国家的影响,如贸易、移民、文化交流等。
6. 分组讨论:将学生重新分组,每个小组由来自不同国家的学生组成。
鼓励他们分享彼此国家的文化特点,并讨论他们之间的共同点和差异。
7. 小组展示:每个小组向全班展示他们的讨论结果,并总结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
知识应用:8. 分发世界地图或国家地图,让学生标注所研究的国家,并在地图上标出其他国家的名称和首都。
9. 练习活动:提供一些与不同国家相关的问题,让学生回答并解释他们的答案。
例如:“为什么中国被称为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为什么巴西被称为足球王国?”等等。
总结:10. 总结课堂内容,强调国家之间的联系和相互依赖的重要性。
鼓励学生保持开放的国际视野,并尊重不同国家和文化的多样性。
教学资源:- 地图或世界地球仪- 图书馆或互联网资源- 图片、幻灯片或海报- 世界地图或国家地图- 练习题目评估方式:1. 学生小组展示的内容和表现。
2.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和解释的准确性和深度。
3. 学生在地图上标注国家和首都的准确性。
4. 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能力。
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复习教案2023-2024学年地理七年级上册

地理集体备课教案第三章世界的居民(复习教案)一、教材分析和目标本章内容主要讲述了世界人口的增长,分布,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人文地理知识,让学生熟悉人口增长,分布,人种,语言宗教聚落等基本知识。
(1)认真观察,读出景观特征,如房屋的外观和屋顶的形状、树木的疏密程度、植被类型、动物类型、人的外貌和服饰特征等;(2)根据景观特征判断区域环境特征,如屋顶坡度大则该地降水较多、森林茂密并有大象出没则多是热带雨林或季雨林环境、金字塔是埃及的象征等;(3)运用已掌握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综合分析景观特征与环境特征之间的联系,如阿拉伯人为什么喜欢身穿白色长袍、头戴白色头巾;二、教学重难点1是世界人口的增长特点,影响世界人口的分布的因素。
2是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分析。
正确理解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三、教学方法读图分析法、讨论法、归纳法、多媒体教学法等。
四、教学过程引导学生复习梳理知识要点复习知识点与问题相结合。
、世界人口分布及成因人口增长速度快或慢会带来的问题例题:2.世界的人种例题:3.世界的语言与宗教例题:4.聚落乡村与城市5.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聚落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世界文化遗产保护(1)代表:法国塞纳河沿岸、意大利水城威尼斯、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澳门历史文化街区。
(2)保护措施:控制工业污染对历史性建筑物的侵蚀;禁止特色鲜明的传统聚落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减轻旅游活动对文化遗产的破坏。
(3)保护的意义:可以体现当地民族文化的特点,丰富世界文化的多样性;有利于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当地人们的生活水平;可以培养爱国主义情感,增强民族自尊心。
例题:五、知识框架总结六、中招真题(立足重点,解决难点。
)七、板书第三章世界的居民3.聚落八、教学反思。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 教案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教案教案标题:世界的居民和国家教学目标:1. 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2. 掌握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口、语言、宗教和文化。
3. 培养学生对不同国家的尊重和包容心态。
教学内容:1. 国家的定义和特点。
2.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名称、位置和特点。
3. 世界上不同国家的人口、语言、宗教和文化。
教学步骤:引入活动:1. 使用地图或世界地球仪向学生展示不同国家的位置,并引导学生回答问题:“你知道世界上有多少个国家吗?你知道其中一些国家的名称吗?”探究活动:2.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择一个国家进行研究。
要求学生查找并记录所选国家的名称、位置、人口、语言、宗教和文化等相关信息。
3. 学生们分享他们所研究的国家信息,并向全班展示他们所制作的海报或PPT。
知识总结:4. 教师总结学生所分享的国家信息,并引导学生思考不同国家的多样性和共同点。
拓展活动:5. 学生们以小组形式进行讨论,探讨为什么尊重和包容不同国家的人口、语言、宗教和文化是重要的。
6. 鼓励学生分享他们个人的观点和体验,以促进跨文化理解和友谊。
作业:7. 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自己所研究国家的小论文,包括该国的名称、位置、人口、语言、宗教和文化等内容。
评估方式:8. 对学生的小组研究和海报/PPT进行评估。
9. 对学生的小论文进行评估,评估标准包括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以及语言表达的清晰度和连贯性。
教学资源:1. 世界地图或地球仪。
2. 学生用于研究和展示的材料,如图书、互联网资源等。
3. 学生用于制作海报或PPT的材料,如彩纸、笔、计算机等。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通过阅读、观看相关的新闻报道、纪录片等,进一步了解世界上不同国家的发展和变化。
2. 组织学生进行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例如与其他国家的学生进行视频交流,分享彼此的文化和生活经验。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和合作,培养他们的跨文化意识和尊重他人的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一
一、学习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6、知道人类居住地的基本类型。
7、运用数据和实例,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8、说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二、问题与例题
问题1 、世界人口的稠密和稀疏区分别在哪里?为什么?
问题2世界主要人种有哪些?
问题3联合国主要工作语言有哪些?
问题4人口增长过快和过慢分别有什么问题?解决措施。
问题5世界主要宗教和分布地区。
问题6什么是领土?什么是国界?
问题7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划分的依据是什么?怎样分布?
问题8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存在哪些差异?
问题9发展中国家比发达国家经济落后的原因是什么?应采取哪些措施?
问题10“南南合作”、“南北对话”怎么理解?
问题11国际合作的意义是什么?有哪些主要的国际组织?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二
教学方法
一、授课思路与方法
1.让学生观看世界各地风土民情、宗教、人种方面的录像,然后巩固重要知识点,在随堂作业中反馈。
2.按教材顺序讲解课堂知识的同时,穿插讲解一些风土人情故事,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课时安排
本节共安排2课时
教案
一、教学目标
1.掌握世界人口、人种、
2.了解世界民族和语系的分布;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种族的特征、分布、三大宗教的起源与分布;
2.教学难点:按具体情况区分种族和民族这两个概念。
三、教学准备
世界人口分布地图、地球仪、投影片、世界地图光盘、世界人种图。
四、教学过程
(一)世界人口:
1.增长速度很快;
⑴1987年7月11日是世界50亿人口日;
⑵1996年6月底,世界人口已达57.7亿;
2.人口分布很不平衡:
⑴亚洲东部、南部和欧洲大部分地区人口稠密,占全球1/3;
⑵极地、沙漠和热带森林地区人口稀少,南极地区目前无人定居。
(二)种族和民族:(参考《人文地理》种族篇,P.8)
1.种族:
⑴白色人种(欧罗巴人种):人数世界第一,占54%;
①特征:肤色、眼色、发色较浅,头发呈波状,鼻梁高、嘴唇薄;
②分布:欧洲、北美洲、大洋洲、非洲北部。
⑵黄色人种:(蒙古利亚人种)人数世界第二,占37%;
①特征:皮肤呈淡黄或棕褐色,眼珠黑、头发黑而直,面庞扁平;
②分布:亚洲东部、东南部、美洲(印第安人、因纽特人)。
⑶黑色人种(尼格罗人种):人数占8.5%;
①特征:皮肤黑、头发卷曲、鼻宽唇厚;
②分布:非洲中部、南部,大洋洲、美洲也有一部分;(故乡在非洲 )
⑷混血种人种占0.5%,南美洲最多。
2.民族:
(1)民族是由于经济、生活、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和历史发展的不同而形成的;
(2)汉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民族;
(3)大多数国家是多民族,也有单一民族;
(4)犹太人、吉卜赛人遍布于许多国家。
(三)小结:
语言人种
居民 (板书)
宗教民族
课后作业
1、作业本:P.2-3第1-9题
2、填图册:P.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了解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分布;
2.了解国家的分布,世界上和最小的国家;
3.了解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分布;
4.了解中国的国际交往,浙江省主要的友好省州。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1.教学重点:世界三大宗教及居民和国家。
2.教学难点: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
三、教学准备
《世界政区图》、世界各地的录像、中国的国际交往图四、教学过程
(一)语言与宗教:(参考《人文地理》宗教篇)P.20
1.语言
(1)语言是区分民族的主要标志;
(2)使用人数最多的是汉语,其次是英语;
(3)联合国六大工作语言:汉语、英语、俄语、西班牙语、法语、阿拉伯语。
2.宗教(社会现象)、
(1)佛教:起源于公元前6世纪古印度,流传于亚洲东部、东南部、南部(印、中、日、缅、斯里兰卡)《人文地理》P.25;
(2)基督教:起源于公元1世纪的巴勒斯坦地区,传入欧、美、大洋洲。
《人文地理》P.22
(3)伊斯兰教:起源于公元前7世纪的阿拉伯半岛西部,盛行于西亚、北非、南亚(巴基斯坦、孟加拉国)、东南亚(印度尼西亚、中国称回教及清真教)。
(二)国家和地区:
1.目前世界上有200多个国家和地区,(非洲53个、亚洲48个、欧洲43个、北美洲14个、大洋洲14个、南美洲12个、南极洲无人居住);
2.面积的国家是俄罗斯(S=1710万K2);
3.面积最小的国家是梵蒂冈(S=0.44K2);
4.人口最多的国家是中国,人口12亿;第二是印度,人口9亿多;
5. 人口最少的国家是梵蒂冈,只有1000人左右。
(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
1.发达国家:工农业生产现代化程度高,经济发达;
(1)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
(2)美国、日本、德国、英国、法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20多个国家
(3)发展中国家:历曾经沦为殖民地或半殖民地,独立后经济发展虽然快,但经济实力薄弱。
A.主要分布在亚洲、非洲、拉丁美洲,中国也是发展中国家;
B.不少发展中国家是发达国家的原料供应地和产品销售市场,
(四)国际交往:
1.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五项基本原则):
(1)互相尊重主权和领土完整;
(2)互不侵犯;
(3)互不干涉内政;
(4)平等互利;
(5)和平共处。
2.友好省州:
(1)1995年底中国与157个国家建立外交关系
(2)友好省州:浙江省—美国的新泽西州、澳大利亚的西澳大利亚州、日本的静冈县;
(3)姐妹城市:杭州市—日本的岐阜市、菲律宾的碧瑶市、美国的波士顿;
(4)绍兴市—日本的福光町、芦原町。
(五)小结
世界的居民和国家地理教案优秀案例三
目标及其解析
1.目标
1、运用地图、资料,说出世界人口增长和分布的特点。
2、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3、世界三大人种的特点,并在地图上指出三大人种的主要分布区。
4、知道汉语、英语、阿拉伯语的主要分布地区。
5、知道世界三大宗教的名称及其主要分布地区。
6、知道人类居住地的基本类型。
7、运用数据和实例,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知道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地区分布特点。
8、说出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等国际组织在国际合作中的作用。
2.解析
(1)重点能举例说明人口问题对环境及社会、经济的影响。
(2)能够运用地图、资料和相关数据分析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发展水平差异。
(3)能说出几个主要的国际组织及其国际合作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1、掌握人口密度和人口自然增长率的计算方法,根据人口分布图,比较、分析人口疏密的状况及原因。
2、运用资料,分析聚落与地理环境间的关系。
3、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差异比较难,需要充分举例和联系实际给学生分析说明。
四、教学支持条件分析
多媒体课件,世界地形图,世界政区图,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分布图。
五、教学过程设计
(一)教学基本流程
SHAPE MERGEFORM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