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寡人之于国也》省优质课一等奖(2课时)

合集下载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目标:一、方法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运用孟子“知人论世”的方法,解读孟子的文章。

2、引导学生通过朗读体会理解文章的思想感情和论辩艺术。

二、知识目标:1、掌握重点词语、特殊句式,能正确理解文意。

2、理解文中“仁政”的内涵,以及现实意义。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感受孟子伟大崇高的人格。

2、感受儒家传统仁政思想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1、积累文言知识,读通文章。

2、朗读与解读并重,读出言外之味。

3、感悟孟子的伟大精神,理解儒家的仁政思想。

教辅手段:自制多媒体课件、多媒体投影设备(一)复习导入1.下列加点字读音和意义都正确的一项是A.数罟(ɡǔ网)饿莩(piǎo 饿死的人)B.颁白(bān 通“斑”)曳兵(yè摇着)C.庠序(yánɡ学校)衣帛(yì穿)D.孝悌(dì尊重父母)狗彘(zhì猪)【答案】A/B.曳:拖着 C.庠:xiánɡ D.悌:tì敬爱兄长。

2.下列画线字解释正确的一项是:A.河内凶(有战乱) B.邻国之民不加(增加)少B.填然鼓之(代词,代“鼓”) D.弃甲曳(拖着)兵而走3.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直不百步耳直,通“只”,“不过”。

B.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无,通“毋”,不要。

C.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戴,通“载”,承担。

D.涂有饿莩而不知发涂,同“途”,道路。

4.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填然鼓之名词作动词,鼓噪起来。

B.树之以桑名词带宾语“之”,作动词,种植。

C.五十者可以衣帛矣名词带宾词“帛”,作动词,穿上。

D.谨庠序之教形容词作动词,认真从事。

解析:考查词类活用:A项中“填然鼓之”的“鼓”作动词,敲鼓。

答案:A5、与例句句式相同的一句是例:树之以桑A.非我也,岁也B.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C.或五十步而后止D.公与之乘,战于长勺6.请你译一译:①、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教案背景《寡人之于国也》是中国历史上一位著名思想家所言的一句话,该句话旨在表达统治者对国家及其人民的重要责任和义务。

本教案旨在通过学习该句话的含义和背后的思想,培养学生对历史和政治的理解能力,并培养他们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能力。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2. 理解《寡人之于国也》所传达的思想和价值观;3. 掌握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培养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关注和参与意识。

三、教学内容1. 《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介绍;2. 《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内涵和价值观分析;3. 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进行实际问题解析;4. 基于《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引导学生关注和参与公共事务。

四、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通过阅读相关文献、历史资料和评论,深入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意义和背景;2. 分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交流和讨论自己对《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感受;3. 个案分析:指导学生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4. 辩论演练: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

五、教学步骤1. 引入:通过列举一些富有争议的现实问题,激发学生对公共事务的兴趣和思考;2. 探索:让学生自由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理解和意义,引导学生思考统治者对国家和人民的责任;3. 阐释:介绍《寡人之于国也》的出处和背景,解析其思想内涵和传递的价值观;4. 实践:引导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的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如道德难题、历史事件等;5. 辩论: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讨论《寡人之于国也》的局限性和适用性,培养学生批判性思维和辩证能力;6. 总结:总结《寡人之于国也》的教学内容和学习成果,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思想进行思考和行动。

六、教学评估1. 参与度评估:观察学生在小组讨论和辩论演练中的积极参与程度;2. 表达能力评估:评估学生在辩论演练中的言辞表达和逻辑思维能力;3. 解决问题能力评估:评估学生运用《寡人之于国也》思想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4. 学习反思评估:要求学生撰写一篇关于《寡人之于国也》学习和思考的反思文章,评估其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优质课一等奖高中语文必修三《寡人之于国也》 (2)

《寡人之于国也》教学案一、学习目标1.学习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2.理清课文的写作思路。

3.能归纳“数、发、直、兵、胜”多义词的义项,掌握“或……或……”“直……耳,是……也”“是何异于……”几个句式的特点。

二、学习重点、难点1.多义词义项的归纳和孟子仁政思想的理解。

2.课文中“以五十步笑百步”的比喻的理解。

三、背景介绍通过孟子的名言来了解孟子的主要思想同学们,请你续写下列名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

” “ 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

乐以天下,忧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 “,则天下之士皆悦而愿立于其朝矣。

” “天时不如地利,。

”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

”“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 “君子以仁存心,以礼存心。

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

”“鱼,我所欲也。

熊掌,亦我所欲也。

生,亦我所欲也。

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

” “民为贵,,君为轻。

” 你知道以上这些睿言智语,出自何人之手吗?告诉你吧,它们均出自素有“亚圣”之称的孟轲之手,他所有的思想和智慧都凝聚在儒家宝典《孟子》一书中。

手捧经典,你能“善养吾浩然之气”;拜读经典,你将拥有政治家的胸襟。

与先贤交流,你将具有贤人的睿智;与圣人对话,你将拥有舌战群儒的辩才。

四、自主学习(一)知识链接阅读下列材料,深入理解课文主旨《孟子》一书的主要思想是“仁政”。

“仁学”是《孟子》一书的主线。

《孟子·梁惠王章句》及《孟子·梁惠王》中的两则故事,对“仁政”作了最好的解释,回答了何谓“仁政”的问题。

如何去实现“仁政”呢?孟子在他的《孟子·梁惠王上》中“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进行了阐述。

“仁政”是黎民(青壮年农民;黎者,黑也)百姓的一种政治。

《寡人之于国也》赛课一等奖精品优质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赛课一等奖精品优质课件
2021/1/16
昔6
孟子长大后,被孔 子的儒家思想所吸引, 于是决定离开邹国到 孔子的家乡鲁国深造, 其老师正是孔子的孙 子子思的徒弟。通过 学习,孟子认为孔子 是有人类以来最伟大 的人,于 是 他 立 志 发 展 孔 子 的 思 想。
2021/1/16
• 其次要注意学习文章立论、论证的方法,注意 其严密周详的论证逻辑。
2021/1/16
•本单元属古代议论性散文单元
• 论述类文章是古代散文中最为发达的文体之一 • 先秦诸子散文开启了论辩的端绪,汉代政论文名篇叠出。
到了唐宋时期,八大家贡献了许多词锋犀利、雄辩滔滔的论辩 文,在思想表述和艺术技巧方面拓展了崭新的境界。由于唐宋 八大家对于散文艺术的自觉追求,他们的论辩文章大多带有很 强的文学性,无论在语言上还是篇章结构上都堪称典范。他们 对论文中不同体裁也作了探索。 • 一般来说,“论”注重从正面树立一个观点,然后围绕它 作逻辑严密的论证,“辩”则带有辩驳、辩说的意味。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
2021/1/16
• 8、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 • 9、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 10、以五十步笑百步 • 11、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
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 生而取义者也 • 12、不以规矩,无以成方圆 • 13、权,然后知轻重;度,然后知长短 • 14、人之相识,贵在相知,人之相知,贵在知心
2021/1/16
孟子的仁政思想
一、民本思想: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事故得乎丘民而 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
二、反对不义的战争。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又说:“得道者

《寡人之于国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省优质课一等奖课件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①填然鼓 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 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已经
用 跑,这里指 逃跑
动词 有的人
2021/1/12
只是,不过 通“毋”,不要 这 细密的网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 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 憾也。②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王:名—动 为王 树:名—动 种植 罪:名—动 归咎、归罪 谨:形—动 认真从事
2021/1/12
三、特殊句式 固定句式
1.直……耳 译为“只……罢了” 例“直不百步耳”
2.是……也 译为“这是……呀” 例“是亦走也”
3.是何异于…… 译为“这同……有什么区别呢?” 例“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2021/1/12
1. 理解文章大意,了解孟子提倡的仁政思想; 2. 掌握重点文言实虚词和文言句式;(重点) 3. 理解孟子治国思想的现代意义。(难点)
2021/1/12
孟子(前372 —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
鲁国邹人,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是继
孔子之后的最重要的儒学大师,后世常以“孔孟”
南宋朱熹将《孟子》与《论语》 《大学》《中庸》合称“四书”。
2021/1/12
【背景介绍】
战国中期,诸侯争城夺地,征战不断;人民徭役 繁重,朝不保夕;社会混乱,礼制崩坏。魏国曾是强 国,但在梁惠王统治期间,连遭强秦重创,内忧外患, 以至都城由安邑迁至大梁。加上横征暴敛以及生产力 水平低下,造成人口减少,兵员和劳动力匮乏。为达 到富国强兵、问鼎天下的目的,各国诸侯的当务之急 是增殖人口。梁惠王理所当然会为“邻国之民不加少, 寡人之民不加多”而忧心忡忡。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寡人之于国也优质课公开课一等奖课件省赛课获奖课件

四、找出通假字,并加以解释。
无望民之多于邻国
通“毋”,不要。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通“斑”,花白
涂有饿莩而不知发
通“途”,道路
作业 • 1.默写“五亩之宅”这一段 • 2.实战演习:提供事例,写议论文片段。 • 下列是《宝玉挨打》中的一种片段: • 宝玉急的跺脚,正没抓寻处,只见贾政的小厮走来,
逼着他出去了。贾政一见,眼都红紫了,也不暇问他 在外流荡优伶,表赠私物,在家荒疏学业,淫辱母婢 等语,只喝令“堵起嘴来,着实打死!”小厮们不敢违拗 ,只得将宝玉按在凳上,举起大板打了十来下。贾政 犹嫌打轻了,一脚踢开掌板的,自己夺过来,咬着牙 狠命盖了三四十下。众门客见打的不祥了,忙上前夺 劝。贾政那里肯听,说道:“你们问问他干的勾当可饶 不可饶!素日皆是你们这些人把他酿〔纵容〕坏了, 到这步田地还来解劝。明日酿到他弑君杀父,你们才 不劝不成!” • 请你根据这一故事情境,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与感受 ,写一种议论文的片段。规定:①要有观点。②运用 举例论证的办法。(用原稿纸)
孟子不直接回答“民不加多”的问题, 而是以梁惠王“好战”为喻,启迪对方 思考。
“五十步笑百步”巧妙地指出梁惠王 所谓“尽心”于国其实与邻国之政相差 无几,本质上都是虐民暴政。要从根本 上使国民增加,必须施仁政,行王道。
❖ 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 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 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 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兵器 逃跑 有的人 表承接
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怎么样
成曰语::“五不十可步笑。百直步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判”断句
比方缺点或错只误是的,性但是质相似,只这是情节轻或重的区别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寡人之于国也教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深入探究
引导学生理解孟子的仁政思想 分析孟子与梁惠王的对话,探讨其内涵 讲解孟子提出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 深入探讨如何将孟子的思想应用到现代社会中
拓展延伸
添加项标题
引导学生思考:除了孟子提到的“王道”思想,还有哪些思想 可以为国家的发展提供借鉴?
添加项标题Leabharlann 对比分析:将孟子的“王道”思想与其他思想进行对比,分析 其优劣和适用性。
更加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更加深入地挖掘教材内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理解 更加注重教学方法的多样性和创新性,提高教学效果和质量 更加注重与学生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互动氛围
感谢观看
汇报人: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回顾旧知:简要回顾上一节课所学的知识点 展示目标: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情景导入:通过讲述与本节课内容相关的故事或情境,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激发兴趣:提出一些有趣的问题或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奇心
整体感知
导入:通过回顾《论语》中的相关言论,引导学生进入课文情境 朗读:让学生大声朗读课文,感受文章的语言风格和思想内涵 讲解:对文章中的重点字词、语法结构、思想内容进行详细讲解 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探讨文章的主题和现实意义
文章背景及作者简介
文章背景:《寡人之于国也》选自《孟子·梁惠王上》,是孟子以民为本的 仁政思想在治国方面的体现。
作者简介:孟子,名轲,字子舆,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中国战国时期的儒家学 者,被誉为“亚圣”,继孔子之后的重要儒家代表人物。他的学说对后来的儒家思想产生 了深远的影响。
文章主题及思想内涵
过程与方法
通过阅读文本,理 解孟子的思想内涵 和论证方法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2

《寡人之于国也》的教案2

一、教案基本信息《寡人之于国也》优秀教案教学科目:语文教学年级:高中教学课时:2课时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寡人之于国也》这篇文章。

(2)掌握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能够进行准确的翻译。

(3)了解孟子及其思想,理解文章的主旨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提高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学会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提高批判性思维能力。

(3)学会如何将文章中的观点运用到实际生活中,提高实践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问题,提高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3)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提高个人修养。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2)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孟子思想的理解和运用。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准确翻译。

(2)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相关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2. 案例教学法:分析典型案例,让学生深入体会文章的观点。

3. 讨论教学法:引导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介孟子及其思想。

(2)阐述本文的重要性及其在孟子里面的地位。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文章,理解文章大意。

(2)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解决生字词和句式问题。

3. 课堂讲解:(1)讲解文章的整体结构和主要内容。

(2)解析文中的重点字词和句式。

(3)阐述孟子思想的核心观点。

4. 合作探讨:(1)引导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文章观点的理解和体会。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孟子思想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文章。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堂参与度、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等,以便对后续的教学进行调整和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 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 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 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 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树:名作动,种植。 衣:名作动,穿。之:复指“鸡豚狗彘”。
畜:畜养。第二课时来自教学目标:1.鉴赏孟子高超的论辩艺术; 2.联系生活学以致用,提高论辩技巧和 议论文的写作能力。
一、复习检测
1.自主命题展示
文言现象选择题 重点句子翻译题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 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 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译文:孟子说:“大王您如果懂得这个道理,就不要希 望(您的国家的)民众比邻国多了。”只要不违背农时, 那粮食就吃不完;细密的渔网不进入池塘,那鱼鳖水产 就吃不完;砍伐林木有固定的时节,那木材便用不尽。 粮食和鱼鳖吃不完,木材用不尽,这样便使百姓养活家 小、安葬死者而没有什么遗憾了。百姓养活家小、安葬 死者没有遗憾,这才是王道的开始。
民贵君轻不愧亚圣, 性善气正真乃完人。
第一课时
从生平、经历、思想、 名言等方面介绍孟子。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 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 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 之民不加多,何也?”
之:取独。 焉耳矣:虚词,加强语气。 于:到。 然:这样。 无如:没有像。 之:取独。 何也:为什么呢
喻体 打仗 逃跑 逃五十步 逃一百步
本体 治国 未治理好 惠王尽心 邻国用心
论证之理
程度不同 本质相同
(4)当梁惠王陷入圈套、无言以对之时,孟子便旗帜鲜明地提 出了自己的王道主张,请结合第四节内容,从修辞和语气的角度 分析效果和辩术。
三、学以致用——显身手展辩才
学完此文,你是否会由梁惠王所谓的尽心 治国联想到自己的学习呢?是否会因叹服于亚圣 的辩才而跃跃欲试呢?请结合身边的现象或自己 的切身体验,以“鄙人之于学也”为题,自设情 境,仿写一段话。要求:至少采用刚学的两种辩 术,字数不少于300字。可以几人一组合作完成 并共同展示。
示例:某生曰:“鄙人之于学也,尽力焉耳已,物理难,则秉烛 刷题于室寝,理其错于笔记,数学难亦然,察同桌之学,无如鄙 人尽力者,同桌之分不加少,敝人之分不加多,何也?”
夫子对曰:“生好篮球,请以球喻。俨然待阵,竞赛既始, 汗流浃背而奔,或疲然而未进球,或垂袖其侧而未进球,以疲然 笑木然,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木然也,是亦不得法也。” 曰:“生如知此,则无望分之多于同桌也。不违师诫,学不 入歧途也;习题不束高阁,手感无致生疏也。两耳以恒听讲,知 识无可遗漏也。知识手感无所荒疏,学无入歧途,是使基础可固 也。基础已固,学霸之始也。疑难之题,论之与邻,惑者可迎刃 而解矣;枝蔓虬结之杂点,无畏其繁,知识脉络可以理清矣;数 学、物理抽象之定律,勿生搬硬套,慎思可以无忧矣;少闲杂之 谈,行之以踏实之道,浮躁者无困顿于飘忽矣。惑得以迎刃而解, 思路不僵不罔,然不成学霸者,未之有也。学不得法而不知省, 理科有技巧而不知思,考差,则曰:‘非我也,题难也。’是何 异于以稻禾植旱土而怨之曰:‘非我也,土也。’生无罪难,斯 学霸成焉。”
谨:形作动,认真从事。
申:反复陈述。 之:代词,指百姓。 以:用。 悌:敬爱兄长。
义:道理。
然而:这样却。
王:称王。
译文:在五亩大的住宅旁,种上桑树,五十岁的人都可以穿着丝 绸了。鸡猪狗这类的家禽家畜的畜养,不要错过他们生长繁衍的 时节,七十岁的人就可以吃到肉了。百亩的田地,不误农时得到 耕种,几口之家就可以不挨饿了。认真地从事学校的教育,把孝 敬父母、敬爱兄长的道理反复讲给百姓听,头发花白的人就不会 在道路上肩挑头顶了。年满七十岁的人能穿上丝绸、吃上肉,老 百姓饿不着、冻不着,做到了这些却不能称王于天下的,还不曾 有过。
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 ‘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 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莩:同“殍”,饿死的人。发:打开粮仓,赈济百姓。 则:却。 岁:年成。 是:这。 兵:兵器。 无:同“毋”,不,不要。 罪:归罪,名作动。
译文:猪狗吃人吃的粮食却不知道制止;道路上有饿死 的人而不知道赈济饥民。人死了反而说:‘与我无关, 是年成不好的缘故。’ 这和把人杀了反而说‘与我无 关,是武器杀的。’有什么不同呢?大王您要能够不归 罪于年成,那么天下的百姓便会投靠您了。”
译文:梁惠王说:“我治理国家,真是尽心竭力了。黄 河北岸遭了灾荒,就把那里的灾民移往黄河东岸,把黄 河东岸的粮食运到黄河北岸。当黄河东岸发生灾荒的时 候,我也是这样做的。看看邻国的政务,没有像我这样 尽心的。可是,邻国的百姓并不见减少,而我的百姓并 不见增多,这是什么缘故呢?”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 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亚圣辩才冠古今。”
二、合作探究品辩术
1.展背景明辩境
辩方 话题
孟子 使民加多 (治国之道
梁惠王 )
辩境
主张
诸侯争霸, 王道(仁政
梁国内忧外 )

尚战(霸道

思考以下问题,结合文本揣摩孟子的雄辩艺术:
(1)双方谈论的话题是“使民加多”(勾出文中有关“民之加 多”的语句),孟子论辩的思路是什么?体现了怎样的辩术? (2)谈论的是“使民加多”,孟子“以战喻”,有什么好处? 采用的什么辩术呢?(提示:王好战) (3)既然是比喻论证,那这个故事与惠王治国到底有何相似之 处?先填空,再总结其中包含怎样的辩术?
惠王说:“不能这样。只不过他们没有跑到一百步 罢了,可是这也同样是逃跑呀。”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 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 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 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 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之:取独。违:违背→耽误。以:按照。时:季节。 是:这,这样。 养:供养。 生:活着的人,动→名。 死:死去的人,动→名。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 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 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 不违农时,谷不 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 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 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 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 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 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 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途有饿莩而不 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 ‘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2.实词推断法回顾
已讲推断法有:结构推断法(邻字/对称)、字形推
断法、迁移推断法、通假推断法
字词 请以战喻 数罟不入洿池 斧斤以时入山林 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 王无罪岁
释义 请允许我
渔网 斧子 同“斑” 归罪
推断方法 迁移推断法 字形推断法 结构推断法 通假推断法 语法推断法
“读孟子之文,让人倍感气势磅礴、 文采斐然、感情激越、锐不可当。”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对:回答。 好:喜欢。 请:请允许我。 以:用,拿。 然:……的样子。之:音节助词。既:已经。曳:拖着。 或:有的人。 以:凭借。 何如:宾前,何如,怎么样。 耳:罢了。 是亦走也:是,这。也,判断句标志。
译文:孟子回答道:“大王您喜欢打仗,就请让我用打 仗来打个比方吧。咚咚咚地击鼓进军,兵器刚一接触, (士兵)丢盔弃甲拖着武器逃跑。有的跑了上百步才停下, 有的跑了五十步停下。跑了五十步的人因此就去讥笑跑 了一百步的人,您觉得怎么样呢?”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