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壬辰倭乱1592》韩国抹黑中国明朝的巅峰之作

合集下载

历史趣谈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出兵援朝 联军大胜日军倭寇

历史趣谈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出兵援朝 联军大胜日军倭寇

如对您有帮助,可购买打赏,谢谢明朝在“壬辰倭乱”中出兵援朝联军大胜日军倭寇导语: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1592年(明万历二十年壬辰)4月14日,日本为了吞并朝鲜,发动了震惊世界的“壬辰倭乱”。

在朝鲜国王的请求下,明朝出兵援朝,开始了长达7年的援朝抗日战争,最终以中朝的胜利、日本的失败而告终。

不久前,记者驱车从汉城出发,直奔韩国南端庆尚南道的晋州和泗川。

400多年前,这一带是朝鲜李氏王朝的军队与中国明朝援军并肩抗击日本倭寇的主战场。

战斗激烈的“泗川之战”、“晋州战役”以及“露梁海战”谱写了朝鲜和“援朝盟邦”———中国明朝将士抗击倭寇可歌可泣的历史篇章。

“朝明军冢”埋了3.6万多名战死将士记者在泗川文化院院长吴弼根等历史专家带领下来到一个很大的“山丘”前。

吴院长指着这个“山丘”说:“这就是400多年前,朝明联军的军冢,安葬着3.6万多名朝明将士的头颅。

”“朝明军冢”呈四方形,长宽各36米,高约8米。

军冢前正中,立有高4米的“慰灵碑”。

黑色大理石碑的正面,刻有“朝明联合军战殁慰灵碑”十个汉字。

碑的后面是《战殁慰灵碑文》,碑文中写道,为怀念“遥远异域土地上,不归的恨客———那些明代盟邦民的深厚战友爱。

特立此碑,以表对朝明联合军灵的祭奠。

”吴弼根介绍说,韩国国民对中国明朝派出援军,用鲜血援助朝鲜王朝,共同抗击倭寇的历史,记忆犹新。

为缅怀两国抗日烈士,泗川市政府一直想要为烈士们树碑立传。

在可歌可泣的“壬辰卫国战争”中,朝明联军有3万多将士在抗倭战场上牺牲。

凶残的倭寇为向日本天皇表生活常识分享。

读《壬辰1592—决战朝鲜》了解朝鲜历史

读《壬辰1592—决战朝鲜》了解朝鲜历史

日本攻打朝鲜原因
•16世纪80年代,丰秀吉以 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 日本的军政大权。 •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 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 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 扩张。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 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 过武力征服朝鲜入侵中国,进 而称霸东亚。 •就地理位置而言,日本孤悬 海外,要向大陆发展,唯有从 朝鲜一途。
再就是当正月4日日军援军到来之后, 可以说明军此役已无法获胜,但此时日 方兵力仍不占优势,主将杨镐一见日军 大军云集竟未及下令退兵就带头先逃, 致使明朝联军全军溃散,日军在后掩杀 三十里方止。若明军退而不乱,绝不会 全军溃散,以至于被日军所乘。 而明军虽经蔚山惨败,主力还在。九月 初,援朝明军增至9万人,朝鲜水军也 得到了加强(已有5000余人)。而大 明水军和李舜臣的联合舰队合力应战, 完全控制了南朝鲜海的制海权,切断了 日军的补给线。迫使日军退守朝鲜半岛 南端的几个沿海据点。
朝鲜历史回顾--朝鲜 王朝时期
•公元十四世纪至公元二十 世纪。
•高丽大将李成桂建立“朝 鲜王朝”。
朝鲜历史回顾--现代时期
•1896年甲午战争后,日本扶持大 韩帝国傀儡政权。
•1910年“日韩合并”。 •1945年2月,二战结束后,根据 雅尔塔会议的安排,朝鲜半岛由美 苏英中4国共同托管。此后朝鲜半 岛因苏、美势力范围被划分为南北 两块。
日军的撤退。这时候在朝日军只有6万 人,而中朝联军则有11万之众,明显 占有优势。日军盘踞朝鲜 半岛已有七 年之久,在沿海分布三处,战线长达 千余里,士兵疲于奔命,供应不足, 士气低落。而此时明朝也已经好了大 打出手的准备,在遣军入朝作战的同 时,由广东总兵童元镇率领一支庞大 的舰队,集结在浙闽沿海,打算如果 朝鲜战事吃紧,即直接杀进日本本土, 开辟第二战场: 但随着日军后期在朝 鲜的迅速溃败,这个战略设想并没有 来得及付诸实施.

朝鲜王朝对明王朝的“再造之恩”意识

朝鲜王朝对明王朝的“再造之恩”意识

朝鲜王朝对明王朝的“再造之恩”意识作者:杨璐来源:《卷宗》2015年第11期摘要:1592年爆发的壬辰倭乱,是一场关系到中朝日三国的古代国际战争,在战争爆发的前期,朝鲜独自应战遭到失利。

随后宗主国明朝派兵应邀入朝作战,明援军所带来的兵力、物资为改变战争走向提供了契机和动力。

也是得朝鲜对明朝产生坚定而耗时持久的“再造之恩”意识。

十六世纪末,日本关白丰臣秀吉在基本统一日本之后,不满足于现状,觊觎更广阔的大陆,于是向朝鲜递交国书,要求朝鲜“假道入明”,从而染指中国,挑战东亚政治格局。

而朝鲜王军由于备战不足,在战争前期节节败退,朝鲜国王宣祖逃离汉城,王世子留守,朝廷一分为二。

朝鲜境内受到了战火的摧残,数以万计的百姓流离失所、家破人亡。

朝鲜朝廷的威信大大下降。

关键词:壬辰倭乱;明援军;再造之恩1 战争过程由于国内形势恶化,朝鲜宣祖遣使向宗主国明朝求援。

为了防止日本以朝鲜为跳板进而染指中国,中国决定出兵。

明朝出兵朝鲜既是出于对自身利益的考虑,也有保护属国的性质。

1593年7月祖承训受命进攻平壤,但是由于备战不足而失败。

12月,应朝鲜方面的请求,明朝派遣李如松为提督再次进军平壤。

平壤之战大大鼓舞了朝鲜军民的士气,起到了转折的作用。

但是随后碧蹄馆战役的失败使得战争停滞。

于是中朝联军和日本的议和被提上日程。

但由于议和过程中双方代表的用人不当,以及核心问题不能达成一致,和谈破裂,硝烟再起。

1957年7月,明军在稷山地区艰苦作战最终大获全胜,史称稷山大捷。

稷山之役后,日军退居沿海,在蔚山建立防御工事。

由于领军杨镐的贪功怕死,蔚山之战失利,战争再度陷入僵局。

蔚山之战后,明援军重新做了部署。

逢此时,丰臣秀吉病逝,临终命令德川家康从朝鲜撤军,以防日后明、朝大举报复。

中朝联军抓住机会,此战烧毁日军战船近200艘,日军被驱逐出境,史称“鸣梁大捷”。

壬辰倭乱以中朝联军的胜利而告终。

2 明援军的助力作用明援军能够取得战争的最终胜利,无疑需要巨大的人力、物力以及军事设施的辅助。

“壬辰倭乱”与明廷的“朝鲜保全”

“壬辰倭乱”与明廷的“朝鲜保全”

“壬辰倭乱”与明廷的“朝鲜保全”作者:韩东育来源:《读书》2012年第10期距日本国京都市“丰国神社”约一百米处,有一个埋藏着大量朝鲜人与明军将士耳鼻的坟茔,叫“耳(鼻)冢”。

原本,丰臣秀吉在侵攻朝鲜时统计对方战死者数量的最简便单位是所劓之“鼻”(因为每个人只有一个鼻子),但据说因“鼻冢”的名称不甚典雅,所以曾几何时,“鼻冢”乃改唤作“耳冢”。

在这场长达七年的战乱中,日本军曾取朝鲜人鼻十八万五千七百三十八,大明人鼻二万九千十四,共计二十一万四千七百五十二(大河内秀元:《朝鲜物语》)。

其后,“朝鲜人来贡之时,到冢下,诵祭文而吊之,哭泣曰:此辈是输死报国者也”(林罗山:《丰臣秀吉谱》下)。

如此祭吊活动,朝鲜人年复一年,似从未衰歇。

二○○一年七月二十七日,在日的韩国人和往年一样,在“耳(鼻)冢”现场例行了“耳·鼻冢慰灵祭”。

其悲怆凄绝的场景,今犹历历,让笔者难以忘怀。

只是,往祭明军亡灵者,却极少有中国人:以前不知,以后亦未可知。

问题是,这场发生于朝鲜境内的兵燹,为什么会有明军介入?掩埋于“耳(鼻)冢”中的近三万明军亡灵既然不是“输死报国者”,又何故与朝鲜人葬在一起?而进一步的疑问是:那些肯为朝鲜人付出鲜血乃至生命的明朝将士,是因为利益关系不得已而为之,还是另有所图?一五九三年,当丰臣秀吉抵挡不住前来援朝的明军攻势时,遂提出了“大明日本和平条件”。

这个在历史学家看来最能如实反映丰臣谈和意图的七项要求(文禄二年[一五九三]癸巳六月廿八日),可简约表述为以下“三条”,即:求婚,准贡,割地。

其中,前两点关乎日明间事务,而后一点,则事关日本与明朝共同“处分”朝鲜的问题,即:将朝鲜“八道”中分,一半与日,一半与明(田中健夫編:>)。

据载,日本的这些要求,最早应试探性地提出于文禄二年六月廿一日。

由于不敢相信垂败的日军仍会有如此硕大的胃口,更不敢相信日本人以为明军援朝的目的居然是与他们一起瓜分半岛,因此,当明廷特使谢国梓、徐一贯得知丰臣秀吉的上述要求后,其斩钉截铁的回敬,便几乎不假思索:“予等奉使而来,盖为朝鲜乃我大明属国,为其解忧排难……所示中分八道,岂我大明利其土地乎!……欲中分之,则置朝鲜国王于何地?若依太阁(指丰臣秀吉)所思,我大明又何用救朝鲜乎?今救朝鲜而反分朝鲜,则我大明为不仁不义,何以为天下人民之主哉!在太阁,英雄已闻于远近,取其土地徒有不义之名,何益之有哉?今惟与我天朝通好,收兵回国,保全朝鲜人民,则美名、仁德扬万世,岂不伟哉!”出人意表的是,当秀吉闻知明使意见后,竟责令日方代表据“理”力争,坚持他的条件:“大明日本不行婚嫁礼,则以何表诚意乎?不然,朝鲜八道中,四道者应大明命,可还于朝鲜王,四道者可属太阁幕下,押大明皇帝金印。

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介绍

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介绍

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介绍壬辰倭乱是日本丰臣政权与明朝、朝鲜之间爆发的一次战争,中国称为朝鲜之役,与宁夏之役、播州之役合称为万历三大征。

以下是店铺为你整理的壬辰倭乱的历史背景,希望能帮助你了解。

壬辰倭乱的背景明朝:作为朝鲜宗主国的明朝,此时完成张居正改革,国库充盈,革弊施新,但是张居正病逝后,万历帝突然消极怠政,此时朝中大臣党派林立,斗争激烈,但国力并未出现显著衰退。

日本:日本在经历了从1467年应仁之乱起长达一百多年的战国时代后,于1590年由丰臣秀吉完成统一并就任关白,基本结束了战国林立的局面,使战国以来延续百年的分裂局面重获一统。

丰臣秀吉以武力统一全国后,执掌了整个日本的军政大权,为了满足国内封建主和商人贪财牟利的欲望,以及他自己骤然膨胀的野心,便开始了对外扩张。

他乘朝鲜李氏王朝耽于党争内讧,朝纲紊乱,决定通过武力先侵占朝鲜,然后征服中国,进而称霸亚洲。

朝鲜:此时的朝鲜处于李氏王朝时期,是明朝的翻版,国内承平日久,武备松弛,而朝堂上又党争不断,互相倾轧,政治和军队日趋腐败。

这恰好给日本提供了一个极好的侵略机会。

壬辰倭乱的影响一:7年的战争明朝方面虽胜,但却带来了严重的后果:削弱了辽镇的军事实力。

此战后辽镇的战斗力开始下降精锐损失殆尽。

这恰恰成为一些有野心的少数民族首领提供了扩展势力的良机,蛰伏已久的插汉部蒙古开始猖獗骚扰和努尔哈赤建立后金便是明证。

已陷入全面政治经济危机之中的明王朝,在战后不到50年便灭亡。

二:朝鲜在战争里被日军侵略,使得人民流离失所,在战争期间,大量人口死亡或被日本军队掳掠。

首都汉城的户数从战前的8-9万户减到战末3-4万户。

战后全国人口只有战前的六分之一,战后百业萧条,农产量更大减,使得朝鲜社会处于崩溃边缘。

三:日本的丰臣家侵朝失败,使其损兵折将,期间更造成丰臣家内部出现文治派与武功派的内部斗争。

此事遭到五大老之一德川家康的利用,于1600年展开关原之战,反德川联合军与丰臣文治派的联军(史称西军)同德川军与丰臣武功派的联军(史称东军)间的战争,丰臣秀吉之子丰臣秀赖虽然尚年幼,其母淀夫人实际掌权,在东、西两军中保持中立。

古史今说:日本网友图说南朝鲜看壬辰之乱,论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第337期)

古史今说:日本网友图说南朝鲜看壬辰之乱,论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第337期)

古史今说:日本网友图说南朝鲜看壬辰之乱,论明朝军队的战斗力!(第337期)朝鲜民族英雄李舜臣(公元1545年~公元1598年)•南朝鲜网友:李舜臣(公元1545年~公元1598年),李氏朝鲜王朝一位出色的水战将领,被南朝鲜视为民族英雄。

在日本文禄·庆长之战(南朝鲜史称“壬辰之乱”)在海上抵御日本水军,立下过汗马功劳。

公元1598年的露梁海战中中弹身亡,享年53岁。

•日本网友吐槽:抛开战争的残酷,李舜臣直到死前都不忘让将士继续抵抗日本军队。

在他生命最后一刻,只留下一句话:“战方急,慎勿言我死。

”(战争很紧张,千万别传出我已死的消息。

但是南朝鲜光说水战,本土却丢几乎沦陷这就说明问题了)壬辰之乱(1592年)宣祖在位时期无力抵抗侵入北逃求援大明•南朝鲜网友:公元1592年4月,当日本军队从朝鲜南部的釜山登陆,“壬辰之乱”一触即发,朝鲜宣祖李昖却在这时施加压力迫他罢黜抗倭名将李舜臣,结果,李氏朝鲜在此时的局面更恶化。

•日本网友吐槽:客观地说,引用《朝鲜王朝实录》中的一句话:“实所以图中国,而我兵之救朝鲜,实所以保中国。

”因此,明帝国才在公元1592年7月先派兵五千入朝,命李如松为“征东都督”负责前敌指挥,猛攻平壤,经三日激战,使小西行长(弥九郎)弃城南逃。

不过,当时的朝鲜正规军早已丧失斗志,朝鲜义军(朝鲜百姓自主组建的)主要是配合。

陆地方面:(非败于朝鲜实则败于明朝军队手中,没陆地供给水战再厉害也做不了什么事)韩国网友对壬辰之乱朝鲜宣祖北逃的看法朝鲜、倭军登陆初期双方交战图•南朝鲜网友:明帝国军队的到来,在陆地上开始和日本的精锐军队交锋,在水战方面则是明帝国和朝鲜的水师联合作战,明军配合李舜臣设计的归船取得胜利,才让朝鲜转危为安。

•日本网友吐槽:此战之后,一直到公元1597年前,朝鲜的党争又开始继续,并且将朝鲜唯一善水战,立下抵御之功的李舜臣撤职,诬告通敌,自毁长城。

明军来援后明、朝鲜、丰臣君形势图•南朝鲜网友:在英国的海军史上李舜臣率领的“铁甲舰队”被称之为“世界铁甲舰之祖”,并且相继取得第一次、第二次以及在日本史上都很著名的闲山岛之战,大败日本水军主力。

壬辰倭乱_精品文档

壬辰倭乱_精品文档

壬辰倭乱壬辰倭乱:日本侵略中国的严重历史事件引言壬辰倭乱,亦称壬辰日乱,是指明朝嘉靖年间,日本豊臣秀吉策划并发动的对中国朝鲜(今韩国)地区的侵略战争。

这场战争严重影响了明朝和东亚地区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等诸多方面。

本文将回顾壬辰倭乱的起因、战略与战术、影响以及对中日关系的影响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壬辰倭乱的起因壬辰倭乱始于1592年,当时统一日本的豊臣秀吉意图通过侵略中国扩大其势力范围。

秀吉在中国朝鲜地区的策略是,首先占领朝鲜,然后发动对中国明朝的战争,最终征服整个东亚地区。

二、战争的战略与战术1. 日本的战略日本的战略目标是迅速占领朝鲜半岛,利用朝鲜作为基地发动对中国的进攻。

豊臣秀吉派遣大批军队和舰队进入朝鲜,并在首尔建立了自己的政权。

然而,朝鲜王朝的抵抗和明朝的援助使得日军进展受限。

2. 中国的战略中国明朝的战略是封锁朝鲜,给予朝鲜王朝经济和军事援助,并同意朝鲜国王成为明朝的附庸国。

明朝同时派遣大军进行辅助防御,准备保卫边境。

3. 战术与战争结果壬辰倭乱的战术是:日军主要以陆战为主,运用火器、刺刀和弓箭等武器进行进攻。

然而,明朝军队和朝鲜抵抗军采取了伏击、阻击、山地战等战术,有效地抵御了日军的进攻。

壬辰倭乱战争最终以中国、朝鲜的胜利而告终。

三、壬辰倭乱的影响1. 对中国的影响壬辰倭乱对中国的影响是双重的。

一方面,这场战争的胜利增加了明朝的威望,巩固了其在东亚地区的地位,有助于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和民族尊严。

另一方面,这场战争也导致了巨大的人力、物力和经济损失。

2. 对朝鲜的影响壬辰倭乱对朝鲜的影响十分严重。

朝鲜王朝在这场战争中失去了许多领土和资源,国家经济遭受了重大损失。

此外,由于日本和中国两方势力的碰撞,朝鲜王朝成为了两个大国争夺的俘虏。

3. 对中日关系的影响壬辰倭乱对中日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明朝胜利后,中国对日本采取了严格的限制政策,限制日本的贸易和交流。

这导致了中国与日本之间的隔离和紧张局势,长期影响了两国交往的发展。

这部中韩合拍的“抗日神剧“,为何让中日韩三国都如此纠结?

这部中韩合拍的“抗日神剧“,为何让中日韩三国都如此纠结?

这部中韩合拍的“抗日神剧“,为何让中日韩三国都如此纠结?一部好看的纪录片,为何让中日韩三国都如此纠结?说起韩国的战争片,军武菌一向是客观看待的:虽然烂片不少,但是也不乏有出彩的作品。

▲诸如军武菌以前推荐的《共同警备区》▲还有《高地战》都是可圈可点的佳片(点击图片查看)虽然这些电影依然在历史还原上有所争议,但是要是说起争议点最多的韩国战争片那就必然是2016年拍摄的《壬辰倭乱1592》!▲标题上的CCTV着实抓人眼球啊▲是的,这是一部“抗日剧”壬辰倭乱,中国称之为万历朝鲜之役,日本称文禄之役。

是1592年至1598年间,日本丰臣政权与大明王朝、朝鲜国之间爆发的战争,也是明朝万历三大征之一。

简单的来说,这场战争讲的是日本侵略朝鲜,随后大明出兵保卫属国朝鲜的事情。

听起来好像很简单,那么争议在哪呢?其一,关于该片的性质就存在巨大的争议:出品方将其定义为纪录片。

但是总共五集共计250分钟的片子几乎全程都是通过演员表演和人物对白来“还原历史”。

而且剧情相对连贯,人物相对固定。

乍看上去,和普通的剧情片、迷你剧没有什么区别。

▲就没见过这样的纪录片大家完全可以当成电影来看其二,影片的篇头一个惹眼的CCTV着实让人一惊。

是的,这部电影的主要拍摄方是韩国KBS电视台和中国的CCTV!同时,因为电影中存在许多的日本方面的内容,加上电影一样的表现形式,所以影片中日本方面的历史考证是全权交给日方的。

但是让人不解的是:CCTV协助拍摄,但是该片却并没有在中国的电视台上播放。

不要说纪录频道,连电视剧频道都未曾播出,这是为什么呢?▲影片中许多的日本角色竟然是韩国人出演的他们竟然能说一口流利的日语真的达到了“以假乱真”的效果其三:这部集三国之力打造的历史纪录片究竟如何呢?网友们对此说法不一。

有人认为:该片进行了十分详实的历史还原,拍的还算好看。

有的人则认为,该片不仅历史细节考证存在问题,而且历史观有失偏颇,总感觉是在吹朝鲜,而大明和日本方面则被“黑的不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壬辰倭乱1592》韩国抹黑中国明朝的巅峰之作
最近,由韩国KBS和中国的央视合资拍摄的《壬辰倭乱1592》,在中韩乃至日本的网络间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此片不仅有中韩两国合资合力拍摄,连涉及日本的部分也由日本演员以日语对白完成,可谓是集三国之力来戏说这场战争。

这还真是东亚历史上的头一回。

然而这部戏说成分浓厚的韩剧却给自己打上了历史纪录片的头衔。

这不免让观众对于剧中的历史细节,要求高了起来。

可惜,作为此片制作主导的韩方,依然保持了其宣扬大民族主义历史观的特色,将原本丰富多彩的历史改的面目全非。

不仅对本国在这场战争中的作用,无限拔高。

对于为朝鲜击退日本入侵而尽心尽力的中国明朝,也是习惯性的多有贬损。

已经看完全剧的小编,就以那些一眼扫过就能发现的纰漏,来给这部所谓的历史纪录片,好好扒扒皮。

1.朝鲜火炮射程是日本火器的十倍?
此剧第一集末介绍的朝鲜玄黄铳筒时,都提到了射程是日本火炮的十倍。

如此说来,日本火炮射程居然只有90-130米?实际上,日本国内较大口径的火炮的射程并不输于朝鲜人手里的家伙。

1570年代时战国大名大友宗麟所使用的佛郎机炮国崩的最大射程甚至可以达到1500米左右。

2.万历皇帝变身金色小白兔此剧的前两集,也就是全剧五分之二的戏份,都献给了韩国当代历史造神运动的主角--李舜臣。

作为
真正中流砥柱的明朝军队,一直到第三集才有了亮相机会。

然而万历皇帝头上戴的居然是冥器金丝翼善冠,而且造型诡异,好像一只金色小白兔。

这金丝翼善冠原本是1957年发掘万历皇帝的定陵时,在万历身边的盒子里发现的。

不过自唐代以来,皇帝戴黑色冠冕已成常例,而且现存的明朝皇帝画像中,皇帝清一色戴的都是乌纱冠,并没有戴着金丝冠的皇帝画像。

可见,万历皇帝头戴金丝冠上朝是不符合真实历史的。

韩国人的祖先要是知道自己的后代如此戏弄宗主国君主,一定会吓的家法伺候。

3.壬辰倭乱是东亚最早国际战争?估计是导演觉得前几个槽点还不够大,于是在第三集中爆出了更大的槽点——东亚最早的国际战争?然而这实在是大错特错!只看国际战争的话,早在900多年前的隋唐时期,隋炀帝就已有过三征高句丽的事迹,唐太宗和唐高宗时期也都多次对高句丽用兵,这都无疑早于万历朝鲜战争。

半岛南部的新罗和百济两个国家都有直接参与这场战争。

日本国后来加入战争,而唐朝的军队里面还包括了刚刚奉唐朝为宗主的突厥势力。

可见早在壬辰倭乱之前900年,半岛地区就曾经爆发过一次涉及东北亚全部势力的大规模国际战争。

在663年的白江口之战中,唐朝和新罗联军在名将刘仁轨的指挥下,痛击日本和百济联军,此战结束了新罗与百济间的长期纠纷。

同时使日本停止对朝鲜的扩张,900余年内都不敢进攻朝鲜半岛。

韩国人是真的不知道这段
历史吗?估计只是因为这段历史中,实在是没法拔高自己吧。

4.荷兰吞并马六甲?葡国吞并澳门?还是在第三集里,韩国制作方好好秀了一把他们自己的世界史智商。

本集的真正主角丰臣秀吉向葡萄牙人询问世界形势时,居然被告知:荷兰吞并马六甲!葡国吞并澳门!然而实际上呢?马六甲在整个16世纪都是葡萄牙领地,一直到丰臣秀吉死后几十年的1641年才被荷兰占领。

这导演是从哪找来的葡国卖国贼?至于澳门,葡萄牙人自1553年入驻澳门后,于1572年开始公开向中国政府缴纳地租,澳门历史进入葡人“租居”澳门阶段。

而在葡萄牙人租居的270多年内,明清政府对其采取建城设官而县治之的方针,通过设置管理机构和官吏、制定有关法规、派遣官员巡视等手段行使中国对澳门的主权。

明代的守澳官和清代的粤海关监督行台便是中央政府管理驻澳葡人的机构。

既然此时澳门的主权和管辖权都在中国之手,吞并之说又如何谈起?5.最大最早火药战?进入讲述明军事迹的第四集,然而本集依然是槽点频出。

片中将万历朝鲜战争称作是十六世纪第一场国际战争、近代最大火药战争和最早的近代战争。

以平壤城战役作为战争起点的说法实在奇怪,难道此前朝日两军的陆战以及李舜臣与日本海军的交战不算是国际战争?如果把眼光放大到世
界范围,16世纪初的意大利战争(1494-1559年)、奥斯曼帝国与沙法维王朝的伊土战争(1514-1555年)等无疑年代更
早。

不仅时间跨度长,战争形势更为焦灼,战役本身更为激烈。

何况这些战争中,火药武器都大量使用,哪个里轮得到你这破落半岛上发生的事情,来抢先注册?朝鲜的火器学自中国,却一直停滞不前。

日本靠着洋人科技,小小的领先一回。

而最后参战的大明朝,兼而有之。

就这样靠二手军火科技对垒的战争,何以拿到东亚之外来寻找优越感呢?6.七万二千门炮?真当明军是天兵!可能是出于对中国投资方的尊重,此剧破天荒的在多处情节上,毕恭毕敬的称明军为天兵。

第四集讲述平壤之战前的战情介绍部分,还特意展示了天兵带来朝鲜的72000尊火炮。

出处就是明朝经略宋应昌的《经略复国要编》。

然而这一解读完全暴露了剧作人员的理解能力与常识,恐怕连业余水平都不到。

李如松第一次入朝时总兵力不过4万余人,所带的火炮居然接近总兵力的2倍!看来大明天兵都是一人操两炮的外星战士了。

实际上,这一次明军带到的朝鲜的火炮,只有220门。

72000这个诡异数字,其实是指明朝带到朝鲜的所有火器的数量总和。

包括各种火炮、火枪甚至火箭。

而220门炮,虽然离开韩国人误解吹牛的数字相差甚远,也已经足以压制缺乏火炮的日本军队了。

7.明军不是中流砥柱?终于到了介绍平壤城之战经过的篇章,此处韩国矮化明军的本性终究还是暴露出来。

轻描淡写间,朝军摇身一变成了胜利的重要功臣。

实际上,这又是一次不符史实的叙述。

平壤城之战的绝对主
力仍然是明军。

此役李如松将攻城的重点放在平壤的西、南、北三侧,攻击城北的明军张世爵和吴惟忠部总计1.3万余人,攻击城西的明军杨元部1.1万人,攻击城南的明军李如柏部和朝军李镒部总计1.8万人。

朝军约8000人,此外还有由副总兵佟养正率领的游兵9000余人。

可以看到,明朝联军兵力之比约为5:1,朝军2万之数,片中说法实不可信。

实际的交战过程是,明军使用火炮齐射,然后发起攻城战。

最先组织部队攻城的是杨元、张世爵、李如柏率领的明军,而最先攻上守备薄弱的南城的也是穿着朝鲜军服的明军骆尚志
部和祖承训部。

到了城内与日军短兵相接的主力依然是明军。

此战明军战死796人、伤1492人,守城的小西行长第一军则减员1万余人。

随后明军乘胜而进,光复了黄海、平安、京畿、江原四道。

朝鲜大臣柳成龙在《惩毖录》都赞扬道:其军威之盛,战胜之速,委前史所未有也!朝鲜宣宗更是感激涕零的念叨:第念再造我国,收复三京,专是皇恩。

朝军的作用则相当有限,在朝鲜宣宗给万历皇帝的上书中对他们的评价是:小邦袖手骇缩,莫敢助力。

所谓的充当先锋,自然无从谈起。

如此一群小角色,居然也以中流砥柱自居,可见内心是多么的虚弱。

8.碧蹄馆明军大败丧胆?平壤之战中矮化明军后,纪录片第五集又对碧蹄馆之战的明军进行了抹黑。

不仅将明军的胜利说成失败、更将此战视作致使明军失去战斗意志的原因。

这不得不说是纪录片中最大的槽
点。

碧蹄馆之战明明是一场明军以少胜多、充分发挥野战优势的战斗。

明军将领李如松乘胜追击日军,败退的日军在宇喜多秀家、立花宗茂等将领的组织下,在碧蹄馆地区设伏攻击明军。

明军总兵力5000人迎战约4万日军,在兵力对比极其悬殊的情况下,以阵亡264人的代价斩首日军167级,最终逼退日军。

碧蹄馆之战后一个月,日军总大将宇喜多秀家在汉城清算了手里掌握的全部兵力,几支部队的总损失将近6000人,即便扣除这一个月内两军零散战斗和由于疾病造成的非战斗减员等因素,碧蹄馆之战给日军造成的损失也在4000人以上。

明军方面,按李如松的上报,除264人阵亡外,还有49人阵伤,总共不到500人。

可见,碧蹄馆之战绝非明军败绩,而是一场交换比占有极大优势的胜利。

片中如此颠倒黑白,实在不可理喻。

当然,如果仔细观看此剧,大大小小的槽点是多如繁星,数不胜数。

韩国人拿着中韩两国的投资,以历史纪录片自我标榜,最终也就拍出这么一部错误百出的闹剧。

这也是小编在文中始终以此剧来形容这部片子。

叫它纪录片,实在是打不出这几个字。

韩国作为一个近几十年来发展迅速的国家,在经济等领域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一说起历史,马上就一副范进中举、小人翻身的嘴脸,实在让人觉得可笑。

难道今天的成就不应该授予今人,而需要将功劳全部堆到早已入土的祖宗头上,才能激发一个国家和民族的荣誉感吗?《壬辰倭乱1592》等一系
列韩国历史影视作品背后的心态,值得深思。

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

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